崔允漷课堂观察20问答 (1)
课堂观察_走向专业的听评课_崔允漷
1、何为听评课? 何为听评课?
日常生活 专业学习 合作研究
2、何为课堂观察专业合作体?
有主体的意愿 可分解的任务 有共享的规则 有互惠的效益 合作体四元素
这是我从 打牌中悟 出来的。 出来的。
3、何为课堂观察的技术或工?
第一步:课堂观察框架: 第一步:课堂观察框架:基于对课堂教学的理解 第二步:选择观察点: 第二步:选择观察点:基于个人能力的优势与局限 或分工的需要 第三步:课堂观察记录工具或量表: 第三步:课堂观察记录工具或量表:便于获得证据 或分析细节 第四步:课堂观察程序与步骤:避免随意性, 第四步:课堂观察程序与步骤:避免随意性,提升 专业含量
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C) 思考/民主/ 思考/民主/ 创新/关爱/ 创新/关爱/特质
可观察 可记录 可解释
第二步
原则
确定 观察点
观察者 途径 被观察者 合作体
课堂观察框架(部分 : 维度20视角68 20视角68观察点 课堂观察框架 部分):4维度20视角68观察点 部分
维度 视角 观察点举例 ;(2)倾听; )准备;( 自主”中的“ 学生 (1)准备;( )倾听; 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 ;(4)自主; 支配的时间有多少? 学习 (3)互动;( )自主; 支配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 )互动;( 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 ) 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 (L) (5)达成 ) ;(2)呈示; )环节;( 环节”中的“ 教师 (1)环节;( )呈示; 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 ;(4)指导; 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吗? 教学 (3)对话;( )指导; 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吗?” )对话;( ) (I) (5)机智 ) ;(2)内容; )目标;( 课程 (1)目标;( )内容; ;(4)评价; 性质 (3)实施;( )评价; )实施;( ) (C) (5)资源 ) )思考;(2)民主; ;( 课堂 (1)思考;( )民主; ;(4)关爱; 文化 (3)创新;( )关爱; )创新;( ) (C) (5)特质 ) 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 目标”中的“ 什么(课程标准/学生 教材) 学生/教材 什么(课程标准 学生 教材) 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 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 特质”中的“ 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 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 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 教材处 导入/教学策略 指导/对 理/导入 教学策略 指导 对 导入 教学策略/指导 话)”
论课堂观察LICC范式_一种专业的听评课_崔允漷
论课堂观察LICC范式:一种专业的听评课*崔允漷[摘要]传统的听评课存在听课无合作、评课无依据、听评课无研究的症状,体现了专业性的丧失。
课堂观察LICC范式从当前作为一种课堂研究的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出发,坚持科学实用主义,通过对课堂的解构,倡导教师组建不同的合作体,采用类似科学观察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该范式在丰富课堂知识、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在可靠性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
[关键词]听评课;课堂观察;课堂研究范式[作者简介]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上海200062)课堂研究由来已久,历史上也出现过多种类型,如记录式、回忆式、测量式、描述式、解释式等。
然而,从研究范式的角度来看,在“常规科学”时期占主流地位的、能提取出范式的要素的课堂研究类型似乎不太清楚。
本文试图陈述一种新出现的课堂研究范式,旨在推进人们对学校教育主阵地——课堂作进一步的关注与研究。
一、从传统听评课到课堂观察:专业化的需求听评课始于何时?笔者尚未考证。
但毫无疑问,听评课已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师一项重要的专业业务活动。
据笔者不完全调查,一般来说,我国学校规定教师一学期的听课节数在10~20节之间。
“最牛”的一所学校规定,每个教师一学期必须听38节课,并递交听课笔记以备检查。
然而,可参照的日本、新加坡的学校在这方面都没有给教师作如此硬性的规定。
日本学校一学年有三个学期,小学一般每月教师参加听评课1~2次,4月份、9月份、1月份,由于刚开学或学期结束,学校一般不开展听评课,所以按学年算的话,一学年大概有7~8次。
初中只有热心课例研究的学校,教师才会做到一个月参加听评课一次,一般的学校就很难说。
高中几乎没有听评课活动。
新加坡学校没有明确规定每学期的听评课节数,只有如下两条规定与之有关:(1)教师每年需参加100小时的专业发展活动,主要形式有:阅读与教学相关或其他专业领域的书籍;上培训课、参加研讨会、讲座等;教师之间听课、观课与议课;进行教研活动,如行动研究。
论指向教学改进的课堂观察LICC模式_崔允漷
42010年3月论指向教学改进的课堂观察LICC 模式崔允漷【摘要】针对当前听评课“无合作、无证据、无研究”的“去专业化”现象,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课堂观察模式。
该模式假设,课堂教学由学生学习(L )、教师教学(I )、课程性质(C )与课堂文化(C )组成,故简称LICC 模式。
该模式由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步持续的专业活动组成,它强调专业的听评课必须基于合作、注重证据、崇尚研究,听课即收集证据,评课即基于证据。
本文最后以一个旨在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课堂观察实例,来阐明该模式的运作过程。
【关键词】课堂观察LICC 模式;改进教学;听评课【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536(2010)03-0004-05本文为崔允漷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08JJD880229)的研究成果之一。
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200062)科学研究意义上的课堂观察堪称舶来品,鉴于此,它在中国的专业化与本土化程度还不是很高。
因此,如何在国际视野下结合我国本土的听评课,并思及我国中小学的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与教师的专业生活境遇,来整合课堂观察的理念且形成某些实用的课堂观察模式,是当前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经过若干年的思考与努力,我们研制出了一种本土化的“课堂观察LICC 模式”。
实践证明,该模式在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形成科研合作文化、提升校本教研品质,以及提高学生成绩方面,均具有显著的意义。
一、课堂观察LICC 模式:由来任何思想、任何事物的形成,均有其发展的脉络和演变的轨迹,课堂观察亦如此。
虽然“中国式的听评课在国际上还是有点影响的”,①但从专业化的视角来看,当前的听评课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无”———无合作、无证据、无研究。
03教师应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周文叶 崔允漷)
教师应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周文叶崔允漷2007年5月8日《中国教育报》报告了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关于课堂观察的相关内容之后,北京、宁夏、浙江等地多所学校的教师相继前往观摩、研讨,并积极倡导组建课堂观察联合体。
然而,在深入开展课堂观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们遇到了种种问题和疑惑,比如:进入课堂后观察什么,怎么观察,观察得来的资料又如何分析,等等。
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关于观察点的确定作为教师的一项专业活动,课堂观察有别于一般的观察。
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而非随意式地走马观花。
这一方面是有课堂的特点决定的,课堂错综复杂且变化万端,课堂教学过程具有动态性、即时性、非连续性和社会性,【1】要观察到课堂里的每件事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什么,常常由我们想看到什么或准备看到什么所决定”。
【2】如果我们不知道在找寻什么,即使就在你眼前的东西也不一定能看得到。
因此,有效的课堂观察必须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在进入课堂观察之前要确定好课堂观察点。
那么课堂观察点又是如何确定的呢?首先,所确定的观察点必须是可观察的现象。
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是观察点的品质。
观察只是对行为的一种快照,我们很难观察学生、教师头脑里的东西,只能观察能观察到的东西,如人物(行为发生的主体)、频率(行为发生的程度)、性质(行为的表现性)、持续时间(行为持续的时间长度)、反应时间(学生接收指示与作出要求的行为所间隔的时间)、强度(行为的强度和力度)、地点(行为在哪里发生)等。
因此,我们所确定的观察点必须是一系列可感的师生活动与现象,例如:师生之间的提问与应答,阐释与分辨,辅导与练习,教师移动与教学手段的运用等。
同样,所确定的观察点还必须是可记录的和可解释的,不可记录等于不可观察,不可解释等于没有观察。
其次,所确定的观察点是观察者或被观察者想观察的内容。
也就是说,我们要根据自己、上课教师以及合作体的需要确定观察点。
课堂观察20问答
课堂观察20问答课堂观察是一种常见的教学评估方法,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反应,来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并进行有效的教学反馈。
在我进行课堂观察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常见的问题和回答,以便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
问题1:学生在课堂上多久能够集中注意力?回答:根据我的观察,大多数学生在课堂开始的时候能够比较容易地集中注意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注意力会逐渐分散。
因此,我通常会通过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和变化来帮助学生保持注意力。
问题2:学生在掌握新知识方面存在哪些困难?回答:有些学生在面对新知识时可能会感到困惑和疑惑,他们需要更多的示例和实践来加深理解。
因此,我会经常提供案例和应用的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问题3: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回答:个别学生可能对某些概念和内容的理解存在困难,我通常会采用小组讨论和提问的方式来检查他们的理解,并给予必要的解释和辅导。
问题4:学生在课堂中参与度如何?回答:不同学生的参与度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喜欢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而有些学生则较为被动。
我会采用多种策略,如提问、小组活动和个人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问题5:学生在课堂中是否有不适应的情况?回答:有些学生可能在课堂上感到不适应,可能是因为对教学方法不适应,或者是其他个人原因导致。
我会与这些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尝试提供更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
问题6:学生是否存在学习困难或特殊需求?回答:有些学生可能存在学习困难或特殊需求,比如学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
我会与学生家长和学校的专业人员合作,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支持措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问题7:学生的交流能力如何?回答:大多数学生的交流能力还有待提高,他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时有时会有困难。
我会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并提供相关的口头表达和写作练习。
问题8: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地应用所学知识?回答:一些学生在应用所学知识到具体问题和情境时会有困难,他们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指导。
崔允漷:课堂观察评价的4维度20视角68点
崔允漷:课堂观察评价的4维度20视角68点课堂观察、记录、评议的四个维度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堂性质、课堂文化。
【崔允漷】男,1963年生,浙江临海人,教育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课程与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专业领域是课程与教学理论、课程规划与设计、课程评价、教师专业发展;人生格言是做好自己想做且能做的事情。
(量表引自网络,很有意义)维度视角序号观察点举例学生学习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2准备得怎么样?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3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么样?倾听4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少时间?5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6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互动7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8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9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10参与课堂活动(个人/小组)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11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自主12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13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各有多少人?14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15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达成16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17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达成?18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教师教学环节19由哪些环节构成?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20这些环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21不同环节/行为/内容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呈示22怎样讲解?讲解是否有效(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23板书怎样呈现的?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24媒体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是否有效?25动作(如实验/动作/制作)怎样呈现的?是否规范?是否有效?对话26提问的对象、次数、类型、结构、认知难度、候答时间怎样?是否有效?27教师的理答方式和内容如何?有哪些辅助方式?是否有效?28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如何?指导29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作业)?是否有效?30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活动/作业)?是否有效?31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实验/课题研究/作业)?是否有效?维度视角序号观察点举例机智32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为什么?效果怎么样?33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景的突发事件?效果怎么样?34呈现了哪些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效果怎么样?35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课堂行为(语言/教态/学识/技能/思想)?课程性质目标36预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学习目标的表达是否规范和清晰?37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38在课堂中是否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是否合理?内容39教材是如何处理的(增/删/合/立/换)?是否合理?40课堂中生成了哪些内容?怎样处理?41是否凸显了本学科的特点、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逻辑关系?42容量是否适合该班学生?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实施43预设哪些方法(讲授/讨论/活动/探究/互动)?与学习目标适合度?44是否体现了本学科特点?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45创设了什么样的情境?是否有效?评价46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是什么?是否有效?47是否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获取相关的评价信息(回答/作业/表情)?48如何利用所获得的评价信息(解释/反馈/改进建议)?资源49预设了哪些资源(师生/文本/实物与模型/实验/多媒体)?50预设资源的利用是否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51生成了哪些资源(错误/回答/作业/作品)?与学习目标达成的关系怎样?52向学生推荐了哪些课外资源?可得到程度如何?课堂文化思考53学习目标是否关注高级认知技能(解释/解决/迁移/综合/评价)?54教学是否由问题驱动?问题链与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的关系如何?55怎样指导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怎样对待或处理学生思考中的错误?56学生思考的人数、时间、水平怎样?课堂气氛怎样?民主57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是怎么样的?58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数、时间怎样?课堂气氛怎样?59师生行为(情境设置/叫答机会/座位安排)如何?学生间的关系如何?创新60教学设计、情境创设与资源利用有何新意?61教学设计、课堂气氛是否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如何处理?62课堂生成了哪些目标/资源?教师是如何处理的?关爱63学习目标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64特殊(学习困难、残障、疾病)学生的学习是否得到关注?座位安排是否得当?65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行为(叫答机会/座位安排)如何?特质66该课体现了教师哪些优势(语言风格/行为特点/思维品质)?67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学习指导/对话)?68学生对该教师教学特色的评价如何?。
课堂观察框架的4维度20视角68观察点
课堂观察框架的4维度20视角68观察点——摘自崔允漷教授的讲课以及网上的资料。
听课就是收集证据;评课就是作出基于证据的解释与推论。
课堂观察的程序:课前会议:确定观察点;课中观察:收集资料;课后会议:总结与分享。
课堂观察框架的目的就是用听评课新范式引领课堂改革。
崔允漷教授认为:基于对课堂教学的理解我们制定了课堂观察框架。
我们将课堂分解成4个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
并定下20个视角和68个观察点。
我们选择观察点:基于个人能力的优势与局限或分工的需要;课堂观察记录工具或量表:便于获得证据或分析细节;课堂观察程序与步骤: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这可以避免随意性,提升专业含量。
课前课后会议很重要。
课前会议:上课教师陈述:本课的内容主题是什么,在该课程中的关系与地位怎样;介绍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包括学优生与学困生座位在哪里;你想让学生明白什么,难点在哪里,你准备如何解决等;介绍一下本课的大致结构,包括创新点与困惑;你将如何、何时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你打算让其掌握的东西(对有经验教师而言)。
双方就上述问题商议,确定观察点。
课后会议:上课老师陈述:这节课是怎样获得成功的,学习目标达成了吗;谈谈各种主要教学行为(如活动或情景创设、讲解、对话、指导和资源利用等)的有效性;谈谈有无偏离自己的教案,如有,请继续说说有何不同,为什么。
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报告并交流课堂观察的结果及简要结论。
协商得出几点结论和行为改进的具体建议(成功之处;个人特色;改进建议)课堂观察记录工具的开发的一般程序:◆澄清“我想节约什么问题”(观察点);◆分解该问题涉及到的核心概念(理论);◆寻找符合该核心概念的关键行为(证据);◆设计便于收集证据的图表(工具)。
观察什么:观察者或被观察者或合作体的需求。
该课的关键行为、要素、创新点、目标达成…… (参考课堂观察框架,4个维度 20个视角 68个观察点)。
四个维度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堂性质,课堂文化。
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摘要)
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摘要)听评课就是教师同伴合作研究课堂。
听评课技能是教研员必备的、最重要的技能。
为了提高听评课的效果,教研员必须学习和研究,提高自己听评课的技能水平。
学习本次研修的第六个课题《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的关键是学习基于证据的听评课。
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课前准备1.明确听评课的目的,找准观察点,开发评价工具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因素有多种,听评课的目的不同(这里我们以研究型听评课为例),观察点就不同(研究的重点不同,观察点的设置也不同)。
众多的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要素,主要有课程、教师、学生、课堂等4个。
每个要素有5个视角,各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如下83个。
(1)课程——教与学的内容课堂是从“课标”出发走向“生活”,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课程这个要素包括“目标”“内容”“方法”“资源”和“练习”等5个视角,均可从“预设”与“生成”方向去观察,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21个。
“目标”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4个:①预设的课时目标(学会、会学、乐学)是什么?怎么样?②课时目标是根据什么(课标、学科、教材、教师、学生)预设的?怎么样?③预设的课时目标在课堂遭遇到怎样的生成问题?生成什么?怎么样?④课时目标的预设和生成矛盾是什么?教师如何解决?怎么样?“内容”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5个:①预设哪些教与学的内容?根据什么(课标、学科、教材、课时、教师、学生)预设的?怎么样?②生成哪些教与学的内容?根据什么生成的?怎么样?③教与学内容突显本学科的主导概念、核心技能、逻辑关系是什么,怎么样?④教与学内容有没有明显的科学性、思想性方面的错误?为什么会产生?⑤教与学内容的容量、新旧知识迁移、重点难点处理、兼顾学生差异等方面怎么样?“方法”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4个:①预设哪些教与学方法(启发、讲授、讨论、活动、探究式)?根据什么预设的?怎么样?②生成哪些教与学方法?根据什么生成的?怎么样?③预设与生成的教与学方法有没有体现本学科的特点?④预设与生成的教与学方法有没有引起学生对本学科学习方法的关注?“资源”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4个:①预设哪些资源(印刷材料、实物与模型、实验、多媒体、人)?意图是什么?②预设资源有没有得到实际利用?利用(对教师、学生)的效果如何?③生成哪些资源?利用的效果如何?④向学生推荐哪些资源?现实性、有效性如何?“练习”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4个:①预设、生成哪些(课堂、课外)练习?怎么布置的?②练习的质和量,发挥怎样的作用?③练习有指导吗?指导的过程、行为、方法、结果如何?怎么样?④在练习和“回归生活”上有哪些探索?怎么样?(2)教师——教师教的技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他从“课程”出发,以“有效”为目标。
课堂观察7问end
理的好课 一堂体验发现过 程的好课 一堂鼓励创新思 维的好课
难为易的好课 一堂强化信号优 化学习的好课 一堂知识开放支 持互动的好课
一堂注重规范培 养习惯的好课 一堂尊重个性循 循善诱的好课 一堂鼓励经验自 主归纳的好课
文化品味的提升
真实情景的创设
知识信息的丰富
学习方法的完善
认同、阐释和使用教师的话(相同观点)
发问以澄清问题(不同观点) 对教师的表现或进步给予肯定(信任和驱除威胁) 给予建议(不是指令)
第三问
第四问:如何确定课堂观察框架和 课堂观察点?
课堂观察框架的构建——整体、部分系统 课堂观察维度的划分——方面、时空坐标的数目 课堂观察视角的选择——角度 课堂观察点的确定——具体问题
第一问
(二)内涵分析
从组织行为看,课堂观察是一种教师教研活动行为系统 研究活动包括:确定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 行为、记录观察信息、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活 动。
从活动性质看,课堂观察是一种基于团队合作的——专家 引领、同伴互助的研究活动
课堂研究人员是彼此分工、合作、互助的研究团队——研 究共同体。 教师借助课堂观察结果及共同体的碰撞交流——专家引领、 同伴互助,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 在改进课堂教学的 同时,使研究共同体的每位成员都得到促进与发展。
课程性质(Curriculum): 这堂课是什么课?学科性表 现在哪里?
学生学习 准备/倾听/ 互动/自主/达成
课堂文化 思考/民主/ 创新/关爱/特质
学生学习(Learning): 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习 的?是否有效?
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7
课堂教学的4维度20视角68观察点
课堂教学的4维度20视角68观察点崔允漷教授认为:基于对课堂教学的理解我们制定了课堂观察框架。
我们将课堂分解成4个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
并定下20个视角和68个观察点。
我们选择观察点:基于个人能力的优势与局限或分工的需要;课堂观察记录工具或量表:便于获得证据或分析细节;课堂观察程序与步骤: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这可以避免随意性,提升专业含量。
课前课后会议很重要。
课前会议:上课教师陈述:本课的内容主题是什么,在该课程中的关系与地位怎样;介绍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包括学优生与学困生座位在哪里;你想让学生明白什么,难点在哪里,你准备如何解决等;介绍一下本课的大致结构,包括创新点与困惑;你将如何、何时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你打算让其掌握的东西(对有经验教师而言)。
双方就上述问题商议,确定观察点。
课后会议:上课老师陈述:这节课是怎样获得成功的,学习目标达成了吗;谈谈各种主要教学行为(如活动或情景创设、讲解、对话、指导和资源利用等)的有效性;谈谈有无偏离自己的教案,如有,请继续说说有何不同,为什么。
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报告并交流课堂观察的结果及简要结论。
协商得出几点结论和行为改进的具体建议(成功之处;个人特色;改进建议)课堂观察框架(4维度20视角68观察点)课程性质: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课堂文化: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学生学习: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教师教学: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课堂观察框架示意图维度一:学生学习视角观察点举例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2准备得怎么样?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3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么样?倾听-4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少时间?-5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6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互动-7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8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9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10参与课堂活动(个人/小组)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11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自主12-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13-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各有多少人?-14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15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达成16-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17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达成?-18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维度二:教师教学视角观察点举例环节-19由哪些环节构成?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20这些环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21不同环节/行为/内容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呈示-22怎样讲解?讲解是否有效(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23板书怎样呈现的?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24媒体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是否有效?25-动作(如实验/动作/制作)怎样呈现的?是否规范?是否有效?对话-26提问的对象、次数、类型、结构、认知难度、候答时间怎样?是否有效?-27教师的理答方式和内容如何?有哪些辅助方式?是否有效?-28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如何?指导-29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作业)?是否有效?-30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活动/作业)?是否有效?-31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实验/课题研究/作业)?是否有效?32机智 ?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为什么?效果怎么样?-33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景的突发事件?效果怎么样?-34呈现了哪些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效果怎么样?-35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课堂行为(语言/教态/学识/技能/思想)?维度三:课程性质视角观察点举例目标-36预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学习目标的表达是否规范和清晰?-37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38在课堂中是否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是否合理?内容-39教材是如何处理的(增/删/合/立/换)?是否合理?-40课堂中生成了哪些内容?怎样处理?-41是否凸显了本学科的特点、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逻辑关系?-42容量是否适合该班学生?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实施-43预设哪些方法(讲授/讨论/活动/探究/互动)?与学习目标适合度?-44是否体现了本学科特点?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45创设了什么样的情境?是否有效?评价-46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是什么?是否有效?-47是否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获取相关的评价信息(回答/作业/表情)?-48如何利用所获得的评价信息(解释/反馈/改进建议)?资源-49预设了哪些资源(师生/文本/实物与模型/实验/多媒体)?-50预设资源的利用是否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51生成了哪些资源(错误/回答/作业/作品)?与学习目标达成的关系怎样?-52向学生推荐了哪些课外资源?可得到程度如何?维度四:课堂文化视角观察点举例53思考 -学习目标是否关注高级认知技能(解释/解决/迁移/综合/评价)?-54教学是否由问题驱动?问题链与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的关系如何?-55怎样指导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怎样对待或处理学生思考中的错误?-56学生思考的人数、时间、水平怎样?课堂气氛怎样?民主-57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是怎么样的?-58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数、时间怎样?课堂气氛怎样?-59师生行为(情境设置/叫答机会/座位安排)如何?学生间的关系如何?创新-60教学设计、情境创设与资源利用有何新意?-61教学设计、课堂气氛是否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如何处理?-62课堂生成了哪些目标/资源?教师是如何处理的?关爱-63学习目标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64特殊(学习困难、残障、疾病)学生的学习是否得到关注?座位安排是否得当?-65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行为(叫答机会/座位安排)如何?特质-66该课体现了教师哪些优势(语言风格/行为特点/思维品质)?-67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学习指导/对话)?-68学生对该教师教学特色的评价如何?。
崔允漷 课堂观察类型
崔允漷课堂观察类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崔允漷是一位备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她的课堂观察类型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在她的课堂上,不仅有传统的讲授和笔头作业,还有丰富多样的互动和合作活动。
通过观察她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反馈,我们可以看到她独特的课堂观察类型的魅力。
首先,崔允漷的课堂注重互动与合作。
她常常让学生们分组合作,一起完成各种任务和活动。
在合作中,学生们可以相互借鉴对方的思路和观点,从不同角度来解决问题。
这种合作的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们在这种互动的氛围中更容易沟通与交流,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学习和成长。
其次,崔允漷的课堂注重实践与体验。
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通过听讲和做作业来学习知识,还会参与到各种实践性的活动中。
例如,学生们会通过DIY手工制作、模拟实验等方式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这种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们更容易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技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本质。
再次,崔允漷的课堂注重反馈与调整。
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的学习表现和情况会被老师及时观察和记录下来。
崔老师会根据学生们的表现和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这种及时的反馈和调整,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和成绩。
最后,崔允漷的课堂注重情感与关怀。
在她的课堂上,崔老师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们的朋友和引路人。
她关心学生们的生活和成长,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关爱他们的情感需求。
在崔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和关怀,更容易投入到学习中,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总之,崔允漷的课堂观察类型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她注重互动与合作、实践与体验、反馈与调整、情感与关怀,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通过她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优秀老师的教学艺术和魅力,也可以了解到一个优秀课堂观察者的品质和能力。
观察实践- 引导你思维的20个问题
观察实践: 引导你思维的20个问题和儿童家长、家庭的联系1.儿童上幼儿园之前,教学人员是否会作家访?2.每户家庭是否都有一位幼儿园老师(关键人)与之结成对子?这位老师的职责是和儿童的家庭保持亲热联系,关怀新来的儿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3.父母送孩子来上幼儿园的第一天,有没有机会和父母谈谈他们的孩子,并把你的工作方式告知他们?4.有没有可能在这个工作日刚开头或快结束的时候和家进步行一次非正式的会面,便利家长说话?5.有没有和家长约好一个固定的时间,定期就孩子的进展进行双向沟通?6.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没有考虑到儿童过去的经受和文化、男孩与女孩不同的需求、年龄较大的儿童和年龄较小的儿童不同的需求、儿童不同的力气水平以及喜好的学习方式等因素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儿童的选择7.你有没有特地花时间听听儿童之间的对话,留意一下他们是怎样表达想法和感情的?8.你有没有花时间把你在日间对儿童的观看心得记录下来?9.孩子的父母和其他生疏孩子的成人向你叙述孩子的爱好和需要,你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用观看心得和记录来改进教学方案10.你有没有支配时间和其他教学人员沟通,就各自对儿童观看的结果作一番对比?11.你是否每天就你对儿童的观看结果进行一番思考,并和同事开放争辩,以制定教学方案,保证下一阶段教学的连续性,并在上一阶段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和拓展?12.你有没有花时间记录儿童的学习进展状况?13.观看儿童,对其行为举止做出分析,并反思其意义所在至关重要。
全体教职人员是否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支配时间进行观看14.到目前为止,有没有儿童理解的固定教学活动、教学模式?15.儿童能否得到他们所需的学习、玩耍资源?能否不受干扰地独立使用工具和设备?能否随心所欲地进行拼装组合?16.在教学方案中,除了为用餐、来回以及诸如外出参观之类其他学习活动所预留的时间以外,有没有为儿童支配长时间不受干扰的活动,如摸索、玩耍、说话等?17.对儿童的监管是否完善?若足够完善,你和同事就可以灵敏一些。
《课堂观察2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崔允漷共26页文档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课堂观察2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崔允 漷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56、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崔允漷沈毅等:课堂观察20问答
崔允漷沈毅等:课堂观察20问答崔允漷沈毅等:课堂观察20问答(1)(2008-12-14 09:15:04)自从有了课堂教学以来,观察课堂的行为就一直存在。
但是,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课堂观察至今仍然是“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
课堂观察源于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作为一种研究课堂的方法,发展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典型代表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尔思(R.F.Bales)于1950年提出的“互动过程分析”理论,其开发了人际互动的12类行为编码,并以此作为课堂中小组讨论的人际互动过程的研究框架。
在某种程度说,贝尔思的研究拉开了比较系统的课堂量化研究的序幕。
而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N.A.Flanders)于1960年提出,后经他自己不断修正的研究成果“互动分类系统”,即运用一套编码系统(coding system),记录课堂中的师生语言互动,分析、改进教学行为,则标志着现代意义的课堂观察的开始。
随着科学研究方法尤其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编码表、项目清单等科学、量化研究工具的引入,录音机、录像机等媒体技术的发展,丰富了课堂观察手段与技术,使课堂观察更具可操作性。
但是,量化的课堂观察在加深对课堂教学的描述和认识的同时,也无法掩饰其纯技术的缺陷。
从70年代开始,人种志研究等质性研究方法开始走入课堂观察。
完整的文字描述呈现了课堂全貌,使原本被剥离出来的课堂事件、课堂行为回归情境本身,从而研究者利用个人经验可以更好地理解、诠释课堂。
今天,人们探索、追求着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的融合。
两种性质不同的研究取向,从不同层面和不同方向丰富和充实了课堂观察。
两种取向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已经成为课堂观察发展的主流趋势。
课堂观察虽然在我国早已有所介绍,也有学校或教师开展了一些课堂观察的研究工作,更可喜的是,最近几年课堂观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一线教师的关注,并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课堂观察20问答
课堂观察20问答
崔允漷;王少非;夏雪梅;李建松;许义中;徐晓芸;马少红;毛红燕;何珊云;秦冬梅;杨璐;沈毅;邵朝友;郭威;周文叶;郑东辉;俞小平;林荣凑;吴江林;洪志忠;朱伟强
【期刊名称】《当代教育科学》
【年(卷),期】2007(000)024
【摘要】何为课堂观察?(周文叶、何珊云)课堂观察的意义何在?(沈毅、林荣凑)
【总页数】11页(P6-16)
【作者】崔允漷;王少非;夏雪梅;李建松;许义中;徐晓芸;马少红;毛红燕;何珊云;秦冬梅;杨璐;沈毅;邵朝友;郭威;周文叶;郑东辉;俞小平;林荣凑;吴江林;洪志忠;朱伟强【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涂料印花色浆问答20
2.课堂观察——聚焦师生问答行为
3.20个最受关注的梦之问答
4.课堂观察视角下问答行为研究——以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为例
5.小龙虾健康养殖问答(20)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课堂观察的理念---崔允漷
课堂观察的理念---崔允漷走进他人的课堂,我们自己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在他人课堂中观察到什么内容。
当自己穿了件黑色的衣服,你会突然发现人群中穿黑色衣服的人越来越多;当你买了辆永久牌自行车,你会发现那么多的人居然都骑永久牌自行车。
其实,别人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别人骑什么牌子的自行车,并不会因为你的行动或者观察而发生改变,之所以你觉得有这么大的变化,是因为你对生活环境的预期发生了变化,而你的行动会下意识地满足你对生活环境的预期,从而在环境中搜索与寻找与你的预期相一致的事件或者现象。
课堂观察也是这样,你听多少课,你怎么听课,这本身只是数量与技术问题;真正决定课堂观察结果与功能的,并不是数量与技术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课堂观察理念,你有着什么样的课堂观察理念,你也就在证明与拓展什么样的课堂教学特征。
完全可以说,课堂观察的数量与技术问题决定课堂观察的效率,而课堂观察理念则决定着课堂观察的效果。
1、“听别人的课”是为了“建设自己的课”走进他人的课堂,并不是去做他人课堂的镜子,而是做自己课堂的大使。
当我们以建设自己的课堂为目的走近他人的课堂时,课堂观察这项活动就是基于自己的内在动机而出发的,这会让我们在课堂观察过程中体会到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成就感,而不是单纯地对他人课堂进行“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般的卖弄。
如果我们只是做他人课堂的镜子,在他人的课堂中,我们就会忘记自己的课堂,一味地品味与鉴别他人课堂。
的确,在他人的课堂中,体验与品味他人课堂是课堂观察不可缺少的环节,但这只是课堂观察的任务而已;而课堂观察追求的目的,并不在于品味与鉴别他人课堂,而是考虑如何更好地建设自己的课堂。
其实,如果不把观察他人课堂建立在建设自己课堂的意识之上,也就很难深刻地体验与认知他人的课堂。
当我们听他人的课时,往往会缩小他人的课堂优势并放大他人课堂劣势,会很自然地认为他人的课堂优势是机会所致,而他人的课堂劣势是客观存在;但在自己课堂中,又往往会放大自己的课堂优势并缩小自己的课堂劣势,会很自然地认为自己的课堂优势是客观努力的结果,而自己的课堂劣势是偶尔为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崔允漷课堂观察20问答☆何为课堂观察?(周文叶、何珊云)☆课堂观察的意义何在?(沈毅、林荣凑)☆为什么需要建立一种课堂观察的合作体?(崔允漷、郑东辉)☆为什么将课堂观察框架设计为四个维度?(崔允漷、吴江林)☆教师如何利用课堂观察框架?(吴江林、林荣凑)何为课堂观察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实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动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
作为专业活动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
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相关辅助工具 (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对应的分析、研究。
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
它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表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
它将研究回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实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实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动学生的学习。
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
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
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
基于课堂观察,教师理解、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改进策略与方式。
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
它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实行。
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教师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
教师借助于课堂观察共同体,探究、应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展开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周文叶、何珊云)课堂观察的意义何在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动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
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
课堂观察主要注重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这与传统的听评课主要注重教师单方的行为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所确定的观察点不是学生,其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学生是否学得有效得到检验。
所以,课堂观察的过程是合作体注重学习、研究学习和促动学习的过程,始终紧紧围绕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
其次,课堂观察是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方面是因为课堂观察的专业品性:它不是为了评价教学,面向过去,在观察之后对被观察者评出三六九等;而是为了改进课堂学习、追求内在价值,面向未来,在观察的整个过程中实行平等对话、思想碰撞,探讨课堂学习的专业问题。
一方面是因为课堂观察即教师参与研究:教师参与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且最有效途径之一;而课堂作为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师从事研究的宝贵资源;课堂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无论是处在哪个发展阶段的老师,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实行课堂观察,从而获得实践知识,汲取他人的经验,改进自己教学的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比较有质量的课堂观察就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再次,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
课堂观察是互惠性的,它不是行政命令,也不是规定性的任务,而是出于自愿和协商的专业学习活动,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都能受益。
而课堂观察合作体的形成与活动的展开营造了一种合作的学校文化,增进了教师的责任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
(沈毅、林荣凑)为什么需要建立一种课堂观察的合作体课堂观察不同于传统的听评课活动,它需要观察者、被观察者、学生之间展开合作,才能顺利地完成整个观察活动。
不过,这种合作不是形式化的,而是基于主体的意愿、可分解的任务、共享的规则、互惠的效益等四元素的真实合作。
展开课堂观察就要建立一种基于四元素的专业合作共同体(即合作体)。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方面的理由能够验证建立课堂观察合作体之必需。
第一,建立合作体,有助于改变教师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方式。
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仅凭教师个体的力量难以胜任,需要群体的智慧参与,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寻找并创造听评课的合作机会,抱着求同存异、尊重多元的心态,通过对话、倾听、讨论等交流方式,展开多样化的课堂行为的合作研究。
第二,以合作体为组织依托,能够使课堂观察专业化。
课堂观察合作体作为一种组织,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会对备课组、教研组的运作赋予新的意义,要求备课组、教研组成为合作体的示范性组织,并要求参与者基于课堂观察的目标、任务和规则展开专业性的日常观察活动。
每个合作体成员默认合作体的组织属性,认领各自的任务,承担相对应的职责,规范而有序地展开课堂观察的专业活动,避免听评课活动流于形式、趋于业余。
第三,有固定的合作群体,使课堂观察更加有动力,更加持续。
课堂观察对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来说,不是“突击战”,而是“持久战”,不要期望通过一、两次的观察就能实现双方的各自需求,它需要双方保持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才能获得双赢。
依据群体动力学原理,组织对个体的压力与情感维系会促使个体的工作更加有动力。
一般来说,在一段时期(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参与课堂观察合作体的人员基本是固定的,群体中个体的需求差异就会带来展开观察活动的动力,如某观察者能够持续地观察一个点,也能够持续更换观察点;观察目的能够“为我自己”,也能够“为群体中的他人”;能够一个人观察,也能够一个小组合作观察;这种需求的多样性会形成持续而有效的观察活动。
为什么将课堂观察框架设计为四个维度要观察课堂,首先必须解构课堂。
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需要有一个简明、科学的观察框架作为具体观察的“抓手”或“支架”,否则将使观察陷入随意、散乱。
我们尝试从四个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构建这样一个课堂观察框架(详见第二部分)。
这样一个四维框架的形成,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依据。
理论依据主要是对课堂构成要素的理解,即课堂主要由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构成。
四者既各有所指,又相互关联。
学生学习维度主要注重怎么学或学得怎样的问题,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是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者、主动建构者,学生的有效学习是课堂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教学维度主要注重怎么教的问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动者,教师灵活使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教学行为在很大水准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程性质维度主要指的是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它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客体。
三者之间,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通过课程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课堂文化。
所以,课堂文化具有整体性,注重的是整个课堂怎么样的问题,是课堂中各要素多重对话、互相交织、彼此渗透形成的一个场域。
四维框架的实践依据则是“我观察什么课”这个问题的提出。
这是每一个课堂观察都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由这个问题我们可推导出(1)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习的?是否有效?(2)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3)这堂课是什么课?学科性表现在哪里?(4)我在该课堂呆了40或45分钟,我的整体感受如何?这四个问题恰可通过课堂观察的四维框架的使用得到回答。
(崔允漷、吴江林)教师如何利用课堂观察框架课堂观察框架将课堂分解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4个维度,每个维度由5个视角构成,例如,学生学习维度包括: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这5个视角,每个视角由3至5个观察点组成,合计68个点,例如,学生学习维度的达成视角就由3个观察点组成,它们分别是:①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②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达成?③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这些观察点不再以评价标准的方式出现,而是以问题的方式表现,旨在引领教师思考某个视角的属性。
第一,课堂观察框架为教师理解课堂提供了一个支架。
如果让教师们描述课堂是什么,对绝绝大部分老师来说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事实上,不能描述课堂的构成,当然也就难以理解课堂,难以真正做到有效教/学,难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或风格。
课堂观察框架的观察点为老师立足于“点”来思考课堂提供了支持,而68个点,20个视角,4个维度的综合又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为老师从“面”上理解课堂提供了支持,所以,课堂观察框架从“点”和“面”出发引领教师理解课堂、反思课堂、改进课堂,提升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和专业发展的品质。
第二,课堂观察框架为教师选择观察点、选择/开发观察工具提供了参照体系。
我们发现,每次确定观察主题内容时,常常令老师们颇费周章。
在展开课堂观察的初期,教师们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阅读观察框架中每个维度的“观察视角”和“观察点”,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中确定自己的观察点。
在比较熟悉课堂观察后,教师们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从观察框架中寻找相关的观察维度、视角和点,设计自己的观察点。
在主题式观察中,观察框架的架构体系为分析观察主题的属性提供了良好的分析思路。
观察点确定后,能够根据观察框架的架构体系选择或设计观察工具,如量表、记录单、调查问卷等,选择合作观察的伙伴,商讨分工合作的观察内容,研讨双方观察的规则等。
在实际的操作中,根据《课堂观察框架》选择观察点时,能够根据需要形成“一人一点,多人一点,一人多点,多人一点”的观察模式。
(吴江林、林荣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