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允漷课堂观察20问答 (1)

崔允漷课堂观察20问答 (1)
崔允漷课堂观察20问答 (1)

崔允漷课堂观察20问答

☆何为课堂观察?(周文叶、何珊云)

☆课堂观察的意义何在?(沈毅、林荣凑)

☆为什么需要建立一种课堂观察的合作体?(崔允漷、郑东辉)

☆为什么将课堂观察框架设计为四个维度?(崔允漷、吴江林)

☆教师如何利用课堂观察框架?(吴江林、林荣凑)

何为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实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动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作为专业活动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相关辅助工具 (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对应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它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表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回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实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实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动学生的学习。

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基于课堂观察,教师理解、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改进策略与方式。

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它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实行。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教师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借助于课堂观察共同体,探究、应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展开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周文叶、何珊云)

课堂观察的意义何在

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动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课堂观察主要注重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这与传统的听评课主要注重教师单方的行为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所确定的观察点不是学生,其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学生是否学得有效得到检验。所以,课堂观察的过程是合作体注重学习、研究学习和促动学习的过程,始终紧紧围绕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

其次,课堂观察是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是因为课堂观察的专业品性:它不是为了评价教学,面向过去,在观察之后对被观察者评出三六九等;而是为了改进课堂学习、追求内在价值,面向未来,在观察的整个过程中实行平等对话、思想碰撞,探讨课堂学习的专业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课堂观察即教师参与研究:教师参与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且最有效途径之一;而课堂作为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师从事研究的宝贵资源;课堂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无论是处在哪个发展阶段的老师,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实行课堂观察,从而获得实践知识,汲取他人的经验,改进自己教学的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比较有质量的课堂观察就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再次,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课堂观察是互惠性的,它不是行政命令,也不是规定性的任务,而是出于自愿和协商的专业学习活动,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都能受益。而课堂观察合作体的形成与活动的展开营造了一种合作的学校文化,增进了教师的责任感和对学校的归属

感。 (沈毅、林荣凑)

为什么需要建立一种课堂观察的合作体

课堂观察不同于传统的听评课活动,它需要观察者、被观察者、学生之间展开合作,才能顺利地完成整个观察活动。不过,这种合作不是形式化的,而是基于主体的意愿、可分解的任务、共享的规则、互惠的效益等四元素的真实合作。展开课堂观察就要建立一种基于四元素的专业合作共同体(即合作体)。具体来说,有以下三方面的理由能够验证建立课堂观察合作体之必需。

第一,建立合作体,有助于改变教师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方式。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仅凭教师个体的力量难以胜任,需要群体的智慧参与,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寻找并创造听评课的合作机会,抱着求同存异、尊重多元的心态,通过对话、倾听、讨论等交流方式,展开多样化的课堂行为的合作研究。

第二,以合作体为组织依托,能够使课堂观察专业化。课堂观察合作体作为一种组织,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会对备课组、教研组的运作赋予新的意义,要求备课组、教研组成为合作体的示范性组织,并要求参与者基于课堂观察的目标、任务和规则展开专业性的日常观察活动。每个合作体成员默认合作体的组织属性,认领各自的任务,承担相对应的职责,规范而有序地展开课堂观察的专业活动,避免听评课活动流于形式、趋于业余。

第三,有固定的合作群体,使课堂观察更加有动力,更加持续。课堂观察对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来说,不是“突击战”,而是“持久战”,不要期望通过一、两次的观察就能实现双方的各自需求,它需要双方保持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才能获得双赢。依据群体动力学原理,组织对个体的压力与情感维系会促使个体的工作更加有动力。一般来说,在一段时期(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参与课堂观察合作体的人员基本是固定的,群体中个体的需求差异就会带来展开观察活动的动力,如某观察者能够持续地观察一个点,也能够持续更换观察点;观察目的能够“为我自己”,也能够“为群体中的他人”;能够一个人观察,也能够一个小组合作观察;这种需求的多样性会形成持续而有效的观察活动。

为什么将课堂观察框架设计为四个维度

要观察课堂,首先必须解构课堂。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需要有一个简明、科学的观察框架作为具体观

察的“抓手”或“支架”,否则将使观察陷入随意、散乱。我们尝试从四个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构建这样一个课堂观察框架(详见第二部分)。

这样一个四维框架的形成,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依据。

理论依据主要是对课堂构成要素的理解,即课堂主要由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构成。四者既各有所指,又相互关联。学生学习维度主要注重怎么学或学得怎样的问题,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是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者、主动建构者,学生的有效学习是课堂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教学维度主要注重怎么教的问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动者,教师灵活使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教学行为在很大水准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程性质维度主要指的是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它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客体。三者之间,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通过课程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课堂文化。所以,课堂文化具有整体性,注重的是整个课堂怎么样的问题,是课堂中各要素多重对话、互相交织、彼此渗透形成的一个场域。

四维框架的实践依据则是“我观察什么课”这个问题的提出。这是每一个课堂观察都必然要面对的问题。由这个问题我们可推导出(1)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习的?是否有效?(2)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3)这堂课是什么课?学科性表现在哪里?(4)我在该课堂呆了40或45分钟,我的整体感受如何?这四个问题恰可通过课堂观察的四维框架的使用得到回答。 (崔允漷、吴江林)

教师如何利用课堂观察框架

课堂观察框架将课堂分解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4个维度,每个维度由5个视角构成,例如,学生学习维度包括: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这5个视角,每个视角由3至5个观察点组成,合计68个点,例如,学生学习维度的达成视角就由3个观察点组成,它们分别是:①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②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达成?③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这些观察点不再以评价标准的方式出现,而是以问题的方式表现,旨在引领教师思考某个视角的属性。

第一,课堂观察框架为教师理解课堂提供了一个支架。如果让教师们描述课堂是什么,对绝绝大部分老师来说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事实上,不能描述课堂的构成,当然也就难以理解课堂,难以真正做到有效教/学,难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或风格。课堂观察框架的观察点为老师立足于“点”来思考课堂提供了支

持,而68个点,20个视角,4个维度的综合又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为老师从“面”上理解课堂提供了支持,所以,课堂观察框架从“点”和“面”出发引领教师理解课堂、反思课堂、改进课堂,提升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和专业发展的品质。

第二,课堂观察框架为教师选择观察点、选择/开发观察工具提供了参照体系。我们发现,每次确定观察主题内容时,常常令老师们颇费周章。在展开课堂观察的初期,教师们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阅读观察框架中每个维度的“观察视角”和“观察点”,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中确定自己的观察点。在比较熟悉课堂观察后,教师们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从观察框架中寻找相关的观察维度、视角和点,设计自己的观察点。在主题式观察中,观察框架的架构体系为分析观察主题的属性提供了良好的分析思路。观察点确定后,能够根据观察框架的架构体系选择或设计观察工具,如量表、记录单、调查问卷等,选择合作观察的伙伴,商讨分工合作的观察内容,研讨双方观察的规则等。在实际的操作中,根据《课堂观察框架》选择观察点时,能够根据需要形成“一人一点,多人一点,一人多点,多人一点”的观察模式。(吴江林、林荣凑)

课堂提问与课堂观察技巧

课堂提问与课堂观察技巧 一、课堂提问 1.从教学论看,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系于教学功力。 教学论要求我们的课堂提问具有教学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最终系于教师的教学功力。这种“教学功力”表现在多种方面,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到位”的地方,这些“不到位”的地方表现在:(1)提问的清晰度有不到位处。美国鲍里奇等人将“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的第一条列为“清晰讲授”,他说的是“讲授”,我们也同样可以说,提问的清晰度也是极为重要的。在本课教学中,有3处提问被判断为“表述含糊的”。比如老师想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美好的东西”是指什么,但在表达的时候,却说成了一句“在你的生活中,怎么样?”这样的提问就不够清晰,这样就会妨碍教学的有效性。 (2)理答的引导有不到位处。上引的片断中就是因为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引领,学生的理解仍较为模糊而缺乏应有的深度。再如,教师要求学生想象儿子劳动的艰辛时问:“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儿子?”这个问题的表述也不是很清晰,所以学生有些冷场,教师就追问了8个问题,包括“怎样地忙?”“怎样地顾不上?”“可能会是一幅怎样的样子?”等,其实,我们认为,这里也不一定要这样的“追问”,而可以作适当的引导,如“请您想象一下儿子劳动的情景”等等。当然,深厚的教学功力不是一时一刻能获得的,细致入微的课堂观察与分析,是教师提升教学功力的重要途径。 2.从学科论看,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系于教材解读。 从学科论的角度来看,课堂提问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科的理解,有效的提问系于对教材的正确、深刻解读。 寻找、挖掘教材里学科因素设问并理答,是有效提问的重要特征。 3.从课堂论看,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系于节奏把握。 课堂时间是一个恒数,课堂提问应把握节奏,“节奏”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思维与感情,有效的提问系于节奏的把握。在我们这节课上,应该说,课堂是有一定的节奏感的,这从我们“课堂提问的分时段情况图”情况来看,特别是提问总数的分布与起伏,还是较有节奏感的。在节奏的把握上,我们提出的建议有两条:(1)提问后应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一些问题留给学生思考时间不够充分,教师往往问题抛出后就让学生回答,这样就导致学生的回答不能如意。(2)整体上问题的数量偏多,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其他形式学习的时间不够。在集体分析的时候,就有观察者提出,整堂课的“朗读时间”不足。 有效的提问设计干净利落,贯穿了课堂的始终,我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或者说在很多的课型中,成功的课堂系于有效的提问,观察我们的提问,研究提问的有效性,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是一个伴着课堂教学而存在的永久性课题。

崔允漷课堂观察20问答 (1)

崔允漷课堂观察20问答 ☆何为课堂观察?(周文叶、何珊云) ☆课堂观察的意义何在?(沈毅、林荣凑) ☆为什么需要建立一种课堂观察的合作体?(崔允漷、郑东辉) ☆为什么将课堂观察框架设计为四个维度?(崔允漷、吴江林) ☆教师如何利用课堂观察框架?(吴江林、林荣凑) 何为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实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动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作为专业活动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相关辅助工具 (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对应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它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表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回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实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实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动学生的学习。

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基于课堂观察,教师理解、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改进策略与方式。 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它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实行。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教师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借助于课堂观察共同体,探究、应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展开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周文叶、何珊云) 课堂观察的意义何在 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动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课堂观察主要注重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这与传统的听评课主要注重教师单方的行为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所确定的观察点不是学生,其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学生是否学得有效得到检验。所以,课堂观察的过程是合作体注重学习、研究学习和促动学习的过程,始终紧紧围绕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 其次,课堂观察是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是因为课堂观察的专业品性:它不是为了评价教学,面向过去,在观察之后对被观察者评出三六九等;而是为了改进课堂学习、追求内在价值,面向未来,在观察的整个过程中实行平等对话、思想碰撞,探讨课堂学习的专业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课堂观察即教师参与研究:教师参与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且最有效途径之一;而课堂作为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师从事研究的宝贵资源;课堂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无论是处在哪个发展阶段的老师,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实行课堂观察,从而获得实践知识,汲取他人的经验,改进自己教学的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比较有质量的课堂观察就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再次,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课堂观察是互惠性的,它不是行政命令,也不是规定性的任务,而是出于自愿和协商的专业学习活动,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都能受益。而课堂观察合作体的形成与活动的展开营造了一种合作的学校文化,增进了教师的责任感和对学校的归属

课堂观察的理念---崔允漷

课堂观察的理念---崔允漷 走进他人的课堂,我们自己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在他人课堂中观察到什么内容。当自己穿了件黑色的衣服,你会突然发现人群中穿黑色衣服的人越来越多;当你买了辆永久牌自行车,你会发现那么多的人居然都骑永久牌自行车。其实,别人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别人骑什么牌子的自行车,并不会因为你的行动或者观察而发生改变,之所以你觉得有这么大的变化,是因为你对生活环境的预期发生了变化,而你的行动会下意识地满足你对生活环境的预期,从而在环境中搜索与寻找与你的预期相一致的事件或者现象。课堂观察也是这样,你听多少课,你怎么听课,这本身只是数量与技术问题;真正决定课堂观察结果与功能的,并不是数量与技术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课堂观察理念,你有着什么样的课堂观察理念,你也就在证明与拓展什么样的课堂教学特征。完全可以说,课堂观察的数量与技术问题决定课堂观察的效率,而课堂观察理念则决定着课堂观察的效果。 1、“听别人的课”是为了“建设自己的课”走进他人的课堂,并不是去做他人课堂的镜子,而是做自己课堂的大使。当我们以建设自己的课堂为目的走近他人的课堂时,课堂观察这项活动就是基于自己的内在动机而出发的,这会让我们在课堂观察过程中体会到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成就感,而不是单纯地对他人课堂进行“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般的卖弄。如果我们只是做他人课堂的镜子,在他人的课堂中,我们就会忘记自己的课堂,一味地品味与鉴别他人课堂。的确,在他人的课堂中,体验与品味他人课堂是课堂观察不可缺少的环节,但这

只是课堂观察的任务而已;而课堂观察追求的目的,并不在于品味与鉴别他人课堂,而是考虑如何更好地建设自己的课堂。 其实,如果不把观察他人课堂建立在建设自己课堂的意识之上,也就很难深刻地体验与认知他人的课堂。当我们听他人的课时,往往会缩小他人的课堂优势并放大他人课堂劣势,会很自然地认为他人的课堂优势是机会所致,而他人的课堂劣势是客观存在;但在自己课堂中,又往往会放大自己的课堂优势并缩小自己的课堂劣势,会很自然地认为自己的课堂优势是客观努力的结果,而自己的课堂劣势是偶尔为之。当我们以建设自己的课堂为出发点来参与和体验他人课堂时,就会更乐意于认可并借鉴他人的优势,就会易于理解他人的课堂劣势,并在自己的课堂中回避掉。 2、“教师的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虽然在他人的课堂中,上课人不会把我们当学生;但在他人课堂中,我们的确站在了学生这一面。在自己的课堂上,尽管我们努力地想做到“因材施教”,由于立场的不同,使得我们离现实中的学生仍然很远,毕竟主观上的努力是难以改变客观上的立场与角色认知的。在他人的课堂中,给了我们走近学生,并站在学生立场上观察课堂的机会。一旦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观察课堂,就会给我们两个非常大的启示:一是决定课堂进程的,并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而是学生的学习进程;二是判断课堂教学成功还是失败的标准,并不是教师本人能力如何与表现如何,而是教师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与帮助有多大。 在他人的课堂上,如果我们放弃学生立场,就会与上课人结

小学情景问答题及答案

班主任工作教育情境问答答题参考 1.小凡总爱迟到,每周的五天中他至少要迟到三回,迟到的原因不是堵车了,就是起床晚了,要不就是家里的早饭做得太迟了…… 假如您是小凡的班主任,您怎样处理这个问题 答案:班主任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情况,采取措施,家校双方共同配合。用宽容的心态批评教育,用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呼唤学生心灵的教育方法。在其不迟到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2.课间,小强和小龙打架了,吴老师将他俩带到办公室了解情况。吴老师问:“谁先动手打人的”小龙说:“他先打我的。”吴老师问小强:“您为什么要打他”小强说:“是他先骂我,我才打他的。” 接下来,吴老师应该如何教育这两个打架的学生 答案:吴老师应教育两位学生认识到:打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每个人都力求做到有修养、讲文明,待人接物以和为贵。 3.上课时,周老师安排同学们做课堂练习,自己来回巡视,作个别指导。忽然她发现小兰的桌脚旁有几张废纸片,很是扎眼,与教室整洁的环境格格不入,于是她走到埋头做题的小兰身边,轻声提醒道:“请您把地上的纸片捡起来。”谁知小兰低头瞟了一眼,抬起头来说:“不是我扔的,为啥要让我来捡呢”如果您是周老师,您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如何以此教育小兰和大家 答案:集体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4.小欣和小浩是非常要好的同桌,他俩无话不说,课间没说够,上课时接着说,说到兴起时还不时地发出叽叽咯咯的笑声,引起上课教师的注意,受到老师的批评。但他俩并没有因此引以为戒,继续我行我素,上述行为常常出现在各科的课堂上。 如果您是他俩的班主任,您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答案:先进行个别谈话,攻心为上;还可以和科任教师取得联系,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若不奏效,可以考虑调整座位。 5.小亮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凡是规定当堂课交的作业,王老师还能看到他的作业并及时批改;但只要需回家完成的作业,从来就见不到小亮的作业本。面对老师和班干部的询问,小亮的回答常常是:“我做了,放在家里,忘带了。” 如果您是王老师,如何教育小亮 答案:王老师应该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家校合作,教育小亮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共同培养小亮良好学习习惯。 6.新学年开始了,班干部要进行调整,李老师本着人尽其才的原则,尽量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小陈学习基础好,对班级工作有热情,心地善良,但气量不够大,组织能力欠佳。小磊学习基础欠佳,常有违纪行为,但在班里人缘好,

课堂观察的28个观察点

上海:周卫、顾泠元 课堂观察的28个视角 一、教什么 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而恰当 2.核心知识:教师是否准确的把握了最有价值的核心知识和教学重点? 3.内在联系:是否注意建立知识横向或纵向联系,与生活联系? 4.学科特点:是否体现了学科特点与本质? 5.详略得当:是否做到了易懂的少讲或不讲、易混的细讲并辨析? 6.教学资源:是否合理使用教材和校内外教学资源? 7.学法指导:是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二、怎么教 1.先学后教:能否通过预学,暴露学习中的问题?然后针对学生的问题有效教学? 2.呈现方式:对于一个特定的教学内容是如何呈现给不同学生的?

3.课堂提问:启发式提问的次数,无效提问的次数?(填空式问答有多少?) 4.示范操作:教师能否示范高水平操作行为? 5.变式训练:能否分层设计变式训练题? 6.当堂检测:能否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回授? 7.平衡教学:能否将探究式教学与有意义接受式教学相结合? 三、怎么学 1.指导预习:是否布置学生预习和思考练习,从中发现学生的问题? 2.学思结合:是否引导学生思考教学内容,并主动发现、提出问题? 3.合作学习:形式、次数,是否有效组织、汇报交流、点拨指导? 4.聆听心声:教师能否细心聆听学生不同意见,灵活积极地回应?(动态生成新资源?) 5.情境导入:是否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6.活动作业:学生活动、作业时间、内容、效果,活动的交流与指导

7.学法指导:学生用工具、记笔记、抓要领、做小结、做对比等情况 四、学得如何 1.目标达成:通过当堂检测检查预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各有所得:全班不同水平的学生是否各有所得? 3.特殊需要:是否能了解、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 4.时间空间:是否给学生创设必要的时空、进行独立思考与实践? 5.问题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 6.作业完成:老师分层布置的作业,学生完成的程度。 7.相异思维:学生对同一问题有无独特的思考和创见?

教师提问课堂观察报告(样本)

一堂小学数学课课堂观察报告 一、观察缘由 课堂提问是师生课堂教学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为了增强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开展了以“有效的课堂提问”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 二、观察设计 本次观察对象为一年级的一位数学教师,执教内容是北师版第2册数学课,参与观察的人员为学校数学组老师及行政领导。 本次观察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1.制订观察方案,做到五个确定,即确定观察主题、确定观察内容、确定观察工具、确定观察方法、确定成员分工。我们对观察主题进行了细化理解,认为“提问的有效性”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有效的,包括铺垫型、思考型、提醒型及其他;二是低效的,包括过易或过难的、无意义重复的、表述含糊的;三是无效的,即没有必要的那些提问。2.准备人手一份课堂教案,对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在观察时更多地聚焦于我们的主题。 本次观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分时段分小组的观察方法。我们将进入课堂的观察人员根据时段进行分工,每二人一组,重点观察五分钟内的提问情况;二是采用聚焦式笔记记录方法,集中记录课堂提问;三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三、观察引发的困惑 我们对课堂提问进行了汇总与处理,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也由此给观察者和观察对象带来了困惑。 1.从量上看来,教师课堂提问数量偏多,一堂课共有63个问题,平均每分钟达1.6个问题之多。这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也让上课老师大吃一惊。教案上只写有15个问题,为什么会化解成这么多问题呢?这是困惑之一。 2.从质上来看,有效问题共有36个,占57.14%,其中以思考型、提醒型问题为多。低效问题25个,占39.68%,主要集中在过易以及无意义重复问题上。无效问题2个,占 3.2%。教师提问的有效度还是不够理想。由此我们进行假设:去掉低效与无效问题,如果一堂课提的是36个问题,是否恰当?这是第二个困惑。 四、观察问题解疑 带着困惑,我又在网上学习了一位特级教师的课,进行了对比研究仔细分析,试图找出困惑的症结所在。 1.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2.除了提问以外,教师没有安排更多的学习形式 3.教师所提的问题含糊或者不到位 4.教师过多依赖提问展开教学过程 5.无法调控生成,教师点拔功力欠火候 6.学生不会提问,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 五、观察建议 1.转变观念,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改变方法,倡导学习形式的多样性

崔允漷课堂观察20问答

崔允漷课堂观察20问答 浏览量:251 发表日期: 2010-9-22 来自: 崔允漷博士的《课堂观察20问答》第1-5问 【字体:大中 小】 ☆何为课堂观察?(周文叶、何珊云) ☆课堂观察的意义何在?(沈毅、林荣凑) ☆为什么需要建立一种课堂观察的合作体?(崔允漷、郑东辉) ☆为什么将课堂观察框架设计为四个维度?(崔允漷、吴江林) ☆教师如何利用课堂观察框架?(吴江林、林荣凑) 何为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作为专业活动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 (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它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回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

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基于课堂观察,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改进策略与方式。 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它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教师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借助于课堂观察共同体,探究、应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周文叶、何珊云) 课堂观察的意义何在 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课堂观察主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这与传统的听评课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所确定的观察点不是学生,其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学生是否学得有效得到检验。因此,课堂观察的过程是合作体关注学习、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始终紧紧围绕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 其次,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是由于课堂观察的专业品性:它不是为了评价教学,面向过去,在观察之后对被观察者评出三六九等;而是为了改进课堂学习、追求内在价值,面向未来,在观察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平等对话、思想碰撞,探讨课堂学习的专业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课堂观察即教师参与研究:教师参与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且最有效途径之一;而课堂作为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师从事研究的宝贵资源;课堂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无论是处在哪个发展阶段的老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从而获得实践知识,汲取他人的经验,改进自己教学的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比较有质量的课堂观察就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再次,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课堂观察是互惠性的,

课堂观察法2010.10.15(完整版)

课堂观察评价表使用细则 本课堂教学观察量表由天津泰达枫叶国际学校研制,试用于教学实践环节。 一、评价表结构 本评价维度有四个观察维度, 9个视角、13个观察点,定量观察点通过时间与次数分配来进行记录和评价,定性观察点通过描述来进行记录和评价,旨在通过精选的观察点,反馈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及效果。 二、评价标准 (一)学生学习维度 优秀:1、在学习中有明显的生成,创造性回答问题至少1次。2、在学习中有明显的生成,有价值的主动提问至少1次。3、教师提问率达到小学80%(中学60%)。4、提问覆盖率达到80%(中学60%)。 良好:1、在学习中有一定的生成,创造性回答问题或有价值的主动提问只出现一次。2、教师提问率达到50%。 3、提问覆盖率达到50%。 合格:1.无创造性回答问题和有价值的提问。2.教师提问率达到30%。3.提问覆盖率达到30%。 改进:1.在创造性回答问题或有价值主动提问方面有弄虚作假行为。2.提问率、覆盖率虽高,但缺乏思维含量,机械重复。3.正常的提问率、覆盖率低于30%。 (二)教师教学维度 教学环节 1、导入 优秀:以2-3分钟为宜,原则上不超过5分钟。 良好:时间控制在整堂课的节奏上不显得前松后紧,比重上不头重脚轻,效果上不喧宾夺主。 合格:对比良好等级有一项有问题; 改进:对比良好等级有二项以上有问题。 2、讲解、交流:结合各自学科特点和课型特点,讲解与交流可以相对独立、交替进行,也可以交互进行。计时时要记录清晰,分别累计。 优秀:讲解原则上不超过1/2的时间(小学20分钟,中学25分钟),交流充分; 良好:讲解、交流时间分配合理; 合格:讲解、交流略显不充分或相对略多; 改进:有满堂灌、满堂问等现象。 3、练习反馈。此环节时间要充分,累计计算。 优秀:练习充分,原则上确保1/3以上的时间,即10-15分钟左右,教师有针对反馈情况的矫正行为; 良好:练习、反馈较充分; 合格:练习、反馈略显不充分或相对略多; 改进:练习不充分或有反馈环节缺失现象。 4、课堂小结。干净利落。 优秀:2-3分钟; 良好:不充分或拖沓; 合格:不充分或拖沓; 改进:小结不充分或有缺失现象。 呈示水平 1、讲解 优秀:思路清晰,紧密围绕教学目标,不枝不蔓;结构合理,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良好:以上六项体现四项。 合格:以上六项体现三项。 改进:以上六项做不足三项。 2、语言 优秀:简明扼要(表达无赘语,叙述无非教学语言);表现力好(形象具体或感染力强)。 良好:以上括号中三项体现两项。 合格:以上六项体现一项。 改进:达不到任何一项的水平。

课堂观察应关注三个“基本点”

课堂观察应关注三个“基本点”

————————————————————————————————作者:————————————————————————————————日期:

课堂观察应关注三个“基本点”-校长管理论文 课堂观察应关注三个“基本点” 课堂观察是有别于传统听评课的一种教学研究方法,实践中,由于许多教师在细节操作上拿捏不准,往往视它为烫手山芋。实际上,关注课堂观察的过程,我们会发现,课堂观察是以“观察量表”为轴心,呈现出三个“基本点”,即“切入点”“着力点”“生长点”。实践中,这三个“基本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展示了课堂观察的全过程。如何才能有效把握这三个“基本点”的操作要义,避免“课堂观察综合症”,使我们的观察呈现出“专业性”的品质呢?结合我校近两年的具体观察实践,提出三点建议: 一、切入点:从问题切入,科学定位所谓的“从问题切入,科学定位”就是指观察者要“带着问题进课堂”,且问题设计要因需而定。“如果我们不知道在找寻什么,即使就在你眼前的东西也不一定能看得到”。既然课堂观察是“基于一定的目的”展开的,我们只有“从问题切入,科学定位”,才会明确相应的主题,增强观察的针对性,保证观察的实效性。“从问题切入,科学定位”,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1.教学反思,梳理问题。通过反思,提炼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为后续行为进行有益的“问题储备”。2.确定主题,细化重点。以某个典型的问题为突破口,形成观察的主题。同时,将问题具体细化为一个个小问题,确定为一个个观察点。主题明确,观察的指向才明确;定位科学,观察的结果才实用。分析以上观察量表,我们可以发现,不仅观察主题明确,而且基于主题分析出来的观察点,操作指向也十分明显,整个设计模块呈现清楚,构成要素详备,为后续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课堂观察的28个观察点

课堂观察的28个视角 一、教什么 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而恰当 2.核心知识:教师是否准确的把握了最有价值的核心知识和教学重点? 3.内在联系:是否注意建立知识横向或纵向联系,与生活联系? 4.学科特点:是否体现了学科特点与本质? 5.详略得当:是否做到了易懂的少讲或不讲、易混的细讲并辨析? 6.教学资源:是否合理使用教材和校内外教学资源? 7.学法指导:是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二、怎么教 1.先学后教:能否通过预学,暴露学习中的问题?然后针对学生的问题有效教学? 2.呈现方式:对于一个特定的教学内容是如何呈现给不同学生的? 3.课堂提问:启发式提问的次数,无效提问的次数?(填空式问答有多少?) 4.示范操作:教师能否示范高水平操作行为? 5.变式训练:能否分层设计变式训练题? 6.当堂检测:能否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回授? 7.平衡教学:能否将探究式教学与有意义接受式教学相结合? 三、怎么学 1.指导预习:是否布置学生预习和思考练习,从中发现学生的问题? 2.学思结合:是否引导学生思考教学内容,并主动发现、提出问题? 3.合作学习:形式、次数,是否有效组织、汇报交流、点拨指导? 4.聆听心声:教师能否细心聆听学生不同意见,灵活积极地回应?(动态生成新资源?) 5.情境导入:是否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6.活动作业:学生活动、作业时间、内容、效果,活动的交流与指导 7.学法指导:学生用工具、记笔记、抓要领、做小结、做对比等情况 四、学得如何 1.目标达成:通过当堂检测检查预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各有所得:全班不同水平的学生是否各有所得? 3.特殊需要:是否能了解、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 4.时间空间:是否给学生创设必要的时空、进行独立思考与实践? 5.问题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 6.作业完成:老师分层布置的作业,学生完成的程度。 7.相异思维:学生对同一问题有无独特的思考和创见?

《课堂观察》主要内容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本书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故事分享。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一路走来,我们有着太多的艰难、太多的思考和太多的喜悅。故事不仅记录了我们的旅程,也能让读者理解我们的旅程和课堂观察本身。为此,我们收录了课堂观察大区域合作体——浙江余杭、北京海淀、于夏银川探索的若干故事,与读者分享。 第二部分:问题解答。我们相信,专业行动不仅需要经验积累,而且需要知识基础。我们选择了20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技术与流程、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根据我们的经验,这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部分:范式创新。拆除听评课的“旧房子”是件容易的事,但重建听评课的“新房子”就不容易了。我们在崔教授团队的强有力支持下创造了一种新的听评课范式,这一部分的核心就是《课堂观察框架(第三版)》和部分观察记录工具。这是我们做得最为艰辛的部分,也是本书的精华部 分,它代表着我们的知识创新。 第四部分:课例研究。一次课堂观察活动后,我们撰写自成一体的课例,呈现一次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过程。也许这一活动并非课堂观察本身所必需,却是课堂观察的必要延伸,是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学研究之必需。课例的撰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更为深入的研究过程,这一研究过程改善的不只是我们的课堂观察,更重要的是,改善了我们的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两年来的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值得推广的。 认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为专业活动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课堂观察是一线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研究中却往往忽视了这种方法。 一、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的关系 1、专家评价:传统听评课“去专业”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崔允漷教授认为,传统听评课存在一个“去专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简单处理,集中表现在这么四点:一是进入课堂时,听评课者自己没有充分准备,也没有与上课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二是听课过程中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没有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足够的关注;评课时缺乏有证据的观点,漫谈式、即席发挥话语过多。三是评课结果往往只是体现为一个无法解释的分数。四是使用结果时往往错误类推,以一堂课类推教师的其他课。”“其次是…为听评课而听评课?。”崔教授提到,一些人把听评课当成任务来做,造成老师们开课并非出于主动的为了自身专业发展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愿望,而是迫不得已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再次是评课的形式化,很多参与听评课的老师在发言时,要么大而全,要么过于客套,要么由专家或教研员把课堂变成了“一言堂”。另外,“去专业”还表现为“不合而作”。崔允漷把传统听评课群体中存在的三种独立角色进行了描述:一是“评课专业户”,该类人自己很少或几乎不上课,然而评课是他们的中心工作;二是“模仿专业户”,听课仅仅是为了模仿;三是“听课任务户”,即听课就是为了听课,没有问题,不去思考,甚至也没有任何反馈,按规定填写“听课手册”了事。“简单处理、任务取向、不合而作的现象一定程度地说明了听评课应有的专业性的丧失。”崔教授总结说。 2、改革趋势:听评课期待“三大转变”

崔允漷:课堂观察评价的4维度20视角68点

崔允漷:课堂观察评价的4维度20视角68点课堂观察、记录、评议的四个维度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堂性质、课堂文化。【崔允漷】男,1963年生,浙江临海人,教育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课程与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专业领域是课程与教学理论、课程规划与设计、课程评价、教师专业发展;人生格言是做好自己想做且能做的事情。(量表引自网络,很有意义) 维度视 角 序号观察点举例 学生学习准 备 1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 2准备得怎么样?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3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么样? 倾 听 4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少时间? 5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 6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 互 动 7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 8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9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10参与课堂活动(个人/小组)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11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 自 主 12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 13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14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 15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 达 成 16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17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达成? 18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 教师教学环 节 19由哪些环节构成?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20这些环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21不同环节/行为/内容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 呈 示 22怎样讲解?讲解是否有效(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 23板书怎样呈现的?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 24媒体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是否有效? 25动作(如实验/动作/制作)怎样呈现的?是否规范?是否有效? 对 话 26提问的对象、次数、类型、结构、认知难度、候答时间怎样?是否有效? 27教师的理答方式和内容如何?有哪些辅助方式?是否有效? 28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如何? 指 导 29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作业)?是否有效? 30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活动/作业)?是否有效? 31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实验/课题研究/作业)?是否有效?

《课堂观察》主要内容.docx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 本书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故事分享。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一路走来,我们有着太多的艰难、太 多的思考和太多的喜悅。故事不仅记录了我们的旅程,也能让读者理解我们的旅程和课堂 观察本身。为此,我们收录了课堂观察大区域合作体——浙江余杭、北京海淀、于夏银川 探索的若干故事,与读者分享。 第二部分:问题解答。我们相信,专业行动不仅需要经验积累,而且需要知识基础。 我们选择了 20 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技 术与流程、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根据我们的经验,这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观 念并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部分:范式创新。拆除听评课的“旧房子”是件容易的事,但重建听评课的“新房子” 就不容易了。我们在崔教授团队的强有力支持下创造了一种新的听评课范式,这一部分的 核心就是《课堂观察框架(第三版)》和部分观察记录工具。这是我们做得最为艰辛的部 分,也是本书的精华部 分,它代表着我们的知识创新。 第四部分:课例研究。一次课堂观察活动后,我们撰写自成一体的课例,呈现一次 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过程。也许这一活动并非课堂观察本身所必需,却是课堂观察的必要 延伸,是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学研究之必需。课例的撰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更为深入的研究 过程,这一研究过程改善的不只是我们的课堂观察,更重要的是,改善了我们的教学,促 进了学生的学习。两年来的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值得推广的。 认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 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 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 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 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为专业活动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它要求观察者 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 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课堂观察是一线教师开展课堂 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研究中却往往忽视了这种方法。 一、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的关系 1、专家评价:传统听评课“去专业”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崔允漷教授认为,传统听评课存在一个“去专业” 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简单处理,集中表现在这么四点:一是进入课堂时,听评课者自己没有充分准 备,也没有与上课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二是听课过程中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没有对学 生的学习给予足够的关注;评课时缺乏有证据的观点,漫谈式、即席发挥话语过多。三是评 课结果往往只是体现为一个无法解释的分数。四是使用结果时往往错误类推,以一堂课类推 教师的其他课。”“其次是‘为听评课而听评课’。”崔教授提到,一些人把听评课当 成任务来做,造成老师们开课并非出于主动的为了自身专业发展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愿望,而 是迫不得已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再次是评课的形式化,很多参与听评课的老师在发言时,要么大而全,要么过于客套,要么由专家或教研员把课堂变成了“一言堂”。另外,“去专业” 还表现为“不合而作”。崔允漷把传统听评课群体中存在的三种独立角色进行了描述:一是 “评课专业户”,该类人自己很少或几乎不上课,然而评课是他们的中心工作;二是“模仿专

课堂观察20问答

《课堂观察 20 问答》读书摘记(一)
1、何为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 分析和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课堂观察 是一种工作流程。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
2、课堂观察的意义何在? 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 作文化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 其次,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再次,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有助于学校合作 文化的形成。
3、为什么需要建立一种课堂观察的合作体? 课堂观察不同于传统的听评课活动,它需要观察者、被观察者、 学生之间开展合作,才能顺利地完成整个观察活动。然而,这种合作不 是形式化的,而是基于主体的意愿、可分解的任务、共享的规则、互惠 的效益等四元素的真实合作。 开展课堂观察就要建立一种基于四元素的 专业合作共同体(即合作体)。

第一,建立合作体,有助于改变教师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方 式。 第二,以合作体为组织依托,可以使课堂观察专业化。。 第三,有固定的合作群体,使课堂观察更加有动力,更加持续。
4、为什么将课堂观察框架设计为四个维度? 要观察课堂,首先必须解构课堂。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需要有 一个简明、科学的观察框架作为具体观察的“抓手”或“支架”,否则将使 观察陷入随意、散乱。我们尝试从四个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 程性质和课堂文化构建这样一个课堂观察框架。 理论依据主要是对课堂构成要素的认识,即课堂主要由学生、教 师、课程及课堂文化构成[佐藤学也认为:教学由“学生、教师、教材、 学习环境”四个要素组成]。 四维框架的实践依据则是“我观察什么课”这一问题的提出。
5、教师如何利用课堂观察框架? 课堂观察框架将课堂分解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 堂文化 4 个维度, 每个维度由 5 个视角构成, 每个视角由 3 至 5 个观察 点组成,合计 68 个点。 [李锋老师在其《观察课堂:从“感性描述”走向 “理性实践”》一文中提到的四点(①课堂观察者:从“听课个体”走向“观 察合作体”。②课堂观察内容:从描述“课堂表象”到分析“关系缘由”。③ 课堂观察工具:从“公共听课量表”到“自主选择、开发观察工具”。④课 堂观察结果:从“监督评级”到“共同发展”。)让我明白课堂观察有其理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 一、观察目的 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最基本、也较为微观的科学方法,其实质是改善教学研究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影子研修,参与课堂观察,是一次尝试,意在原来观课议课的基础上,适当提高观课的技术性,增强议课的实效性,其最终目标是引领全体教师能自觉运用课堂观察的技术方法,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出发,对自己感兴趣的课堂教学的某个维度等进行较为深入地关注、研究,以深化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在比较、分析、反思中完善、改进自身的课堂,并为他人课堂的完善、改进提供技术支撑。 在本期培训的安排中,本人根据培训学院的安排就“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这一课题进行了专项观察,观察了一节七年级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1)——移项》,通过对于课堂五分钟内的提问情况的观察,记录,思考等进一步对教材研读、教学处理、目标定位与把握、课堂组织等方面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二、结果分析 (一)课堂问题数量分析。 1、课堂问题密集度大,这些问题指向清楚,目的单一,难度较低,句式简单,反映出初中低年级课堂的教学特点:一方面,学生由于年纪小,语言分析表达能力处于起步阶段,将一个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有利于学生对问题作出清晰明确的判断、分析,并迅速作出反应;另一方面,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自控能力差,同时也正是他们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期,教师通过问题来引起学生注意,通过问题来引领学生形成坐、写、说、听各方面习惯,通过问题来激励、评价学生,培养他们的兴趣,由此导致低年级课堂常规管理性问题多,课堂问题总数量地多的结果,符合低年级的课堂特点。 2、数学课堂中师生的对话与交流是聚焦于某一个知识点的,文本、内容通过教师再处理后,分散贯穿在全课的始终,学生从感知、了解到理解、应用的过程即是答疑、释疑、质疑的问题引思过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对目标的落实,对课堂的个性化解读均蕴含在一个个问题之中,因此,数学课堂提问、答问的过程即是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问题数量多是必要的,合理的,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二)课堂问题类型分析 1、与知识学习有关的四类问题中,判断性问题,识记性问题、理解性问题三类问题所占比例较重且较均衡,发散性问题偏少,反映出课堂目标指向明确,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获取,重视调动学生的认知与经验积累参与到新知的构建中来。结合数据和观察现场实录分析,判断性问题偏多,包括对他人的评价判断,对知识本身的判断、对自身认知程度的判断,而其中有不少是无意义重复、判断,比如:“你们同意吗?”“这样是吧?”。从中透露出的信息是老师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学生的认知感受,重视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在提问这一细节上体现出来,同时也反映出提问的随意性很大,问题的逻辑性不强,进一步折射出老师们在备课时对课堂问题设计这一环节重视不够(包括知识学习的递进性问题、学习态度情感培养的评价性问题等)。 发散性问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的一个力点,也是课堂生成的一个重要窗口,发散性问题过少是课堂缺少生机活力,课堂内涵不够的重要原因,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课堂开放理念不够,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是按环节走的,环环相扣,担心因开放而误时误事,由此表现出的课堂问题聚敛多发散少。深入分析这一现象,发现开放性问题仍然可以预设,可以在备课时予以充分地预见,这种预设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对学生认知基础、认知方式的深入了解基础上的,开放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这一片广阔的时空会让课堂有更多的精彩。另一方面,把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上,不仅要求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学了什么”,“学得怎样”,而且更要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发展,发现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觉地走上自主探究之路,这才是体现“以生为本”这一理念的重中之重,这是我们老师教学观念上的化茧为蝶的转变,有些困难,但我们可以从问题开始,从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态度开始,在课堂上多问几个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