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二年级下册经典诵读教学反思
朗读教学反思(精选5篇)
朗读教学反思朗读教学反思(精选5篇)朗读教学反思1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充分认识到应该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个性化朗读的培养,并准备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感染学生,以情传情,朗读教学反思。
“文章不是无情的”,作者往往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作品中,或托物言情,或借景抒情,或寄事达情或以理表情,形成一种浓厚的情感气氛,以强化表达某种感情。
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来感染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
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朗读欲望,是学生读出味。
读出情来。
第二,保证示范性朗读。
倾听高水平的朗读,是理解作品的一种途径,教师若能入情入境的范读,学生定会如沐春风,陶醉其中。
然后再一遍遍入情入境的朗读,直到“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第三,需要传授朗读的技巧。
教师借助范读、跟读、听读等形式给予学生朗读技巧上的模仿,引导学生进行语气、语调、变调、停顿、重音、连续、换气等朗读技巧训练。
打好朗读基本功,并让学生多练多读多积累,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第四,给予朗读的权利和时间。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教师范读的感染下自己朗读,给足学生朗读的时间。
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
最后,教师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中,恰当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进一步提高。
朗读教学反思2在语文教学中,学校安排每个星期的早上都有早读课,无论是语文还是英语,这样安排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而且早读我们提倡早读要读出声音来即朗读。
我们这里说的朗读,指的是让孩子大声把文章读出来,声音洪亮有自信,而不是小声念叨。
在语文学习中,很多家长和孩子都忽略了大声朗读,很多性格内敛的孩子也不愿意出声读课文。
朗读是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
古人云: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可见,只有三者并用才能达到良好的读书效果,而朗读完全可以达到这个要求。
通过大声朗读,可以让孩子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不至于读着读着就走神了。
二年级下册经典诵读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经典诵读教学反思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载体,是传承千年世代吟唱的弦歌。
通过学习国学,实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对接和契合,强化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领悟,这是我们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对人类进步发展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
专家研究表明,一个人12岁以前,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孩子们一生中接受力最强,心灵最清澈的时候,让孩子多学习一些传统经典,其意义不仅在于知识上的拾遗补缺,更重要的是补上了人文教育这一大课。
本着这样的思想认识,我这样梳理我的教学思路:我将“使学生明白德学才艺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六年级的学生正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出现逆反心理,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攀比心理也悄然萌芽。
此时,正是给他们以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时期,因此,“惟徳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恰好符合学生思想成长的需要。
回首这节课,我认为教学目标基本完成,体会佳句韵律美时的仿古读、深入理解佳句时的师生交流、检验所学时的拓展延伸构成本节课的亮点,而结尾处的诵读更是把课堂推向了高潮,随着下课铃的响起,伴着朗朗的读书声,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也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之中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某些缺憾:一、课堂引领不到位。
课堂中,有多处学生的回答很精彩,我却没有顺势把学生的回答引导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再者,在跟学生的交流中,评价语过于平淡,缺乏针对性,没有做到使学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二、语言功力欠缺。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既然是国学课堂,就应该尽可能地展现汉语言的魅力,但本课我的语言比较直白,引经据典意识不强,以后需要加强古代文化的积累。
二年级下学期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二年级下学期经典诵读活动总结活动目标本学期经典诵读活动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活动内容1. 经典诵读选材本学期我们为学生选取了一系列经典文学作品,包括童话故事、寓言故事、诗歌等。
这些作品既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又能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诵读活动组织我们通过每周一次的诵读活动来组织学生进行诵读练。
每次活动,学生们轮流选择一篇经典作品进行诵读,并在小组内互相分享和交流。
老师会给予学生一些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提高诵读技巧和理解能力。
3. 评估与奖励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诵读活动,我们设立了评估与奖励机制。
每次活动结束后,我们会对学生的诵读表现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他们相应的奖励和肯定。
活动效果经过一个学期的经典诵读活动,我们发现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他们的发音准确度、节奏感和表达流利度都有了明显进步。
同时,他们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
在诵读活动中,学生们能够准确理解并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反思与展望本学期的经典诵读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对一些经典作品缺乏兴趣,影响了他们的积极参与。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优化选材,选取更加贴近学生兴趣的经典作品。
其次,部分学生在诵读时发音不够准确,需要进一步加强发音训练。
今后,我们将增加发音训练的时间和频率。
经过本学期的努力,我们相信在下一个学期的经典诵读活动中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为学生的语言发展和文学素养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本文档采用独立决策和简单策略,没有引用无法确认内容的内容。
经典诵读教学反思
经典诵读教学反思黄陂区姚集中学潘红辉为传播国学文化,建设和谐校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全国中小学校掀起了国学热。
今年暑期,我参加了武汉市经典诵读骨干教师师资培训。
在我校近一年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中,各年级老师们结合学生特点和兴趣爱好,精选喜欢的经典诗文,如《论语》、《诗经》、《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大学》等,以晨诵、午读、暮省的形式组织学生诵读学习经典,引领学生体味国学经典文化。
本人也积极参与到了这项有意义的活动当中,既有收获,也有困惑,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想法。
一、想方设法培养积累经典的兴趣。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学会积累与运用,让学生明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记得旧句子,也能变成新文章”的真正内涵,让学生学会博览群书,做到博闻强记。
为了让学生对诵读积累经典产生兴趣。
我便努力“武装自己”,在课堂上适时引经据典,兴致或场景所致,还会吟诗诵词,让学生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也对老师的“见多识广”刮目相看,激发其在心里涌动起强烈的积累欲望。
二、诵读与理解结合,让学生接受国学。
对这类经典,我们需要让学生们读,更需要让学生思考,还需要让他们感悟。
通过大量诵读与讲解,学生可以深切的感触到国学的魅力,为进一步学好它做准备。
在这方面要注意现代与古代的区别,做到古今一体,讲解的内容通俗易懂。
在这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小故事,也可以让同学们自己讲述一些有关的典故,以此提高大家对国学的认同感。
三、诵读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
1、古诗词是祖国灿烂文化的经典,也是语言之精髓积淀,因此很多古诗其背景深远、意境悠远。
因此很多学生对有些诗词的诵读积累也是“囫囵吞枣“式的。
而我认为老师向学生交代清创作背景和诗的大意,学生在理解中去背诵古诗效果会更好。
2、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副绝妙的图画,画中有人、有物,关键是看其侧重描写的重点是什么,每一首诗其实都是一篇篇精妙绝伦的文章,要想解读其内涵。
只有把图文并茂、再加合理大胆想象才能引领我们行走在美丽如画的诗文之中。
经典诵读的实践与反思
经典诵读的实践与反思东河区教研室每学期推荐的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古诗文耐人寻味,简单的话语暗含着丰富的言外之意,现代语言就其表达的简洁和表现力而言,还不能说赶上古诗文。
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所选的古诗文相对于整个文学宝库来说只是冰山一角。
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走进经典古诗文,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使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每一个学生心中。
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文本资源,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和学校校本教材,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赏读古诗词,熟读成诵,在试验中不断反思:一、创设环境,营造诵读氛围。
1、创建班级文化在班级墙壁上张贴学生的作品,一张张诗词小报、一副副诗配画作品,展示的是孩子们诵读经典的每一份收获。
学生一走进教室,抬头便见诗,置身于浓浓的古诗文气氛中。
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为走进古诗文提供了特定的环境,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同化力、促进力。
班级每个学生都有本学期必背的古诗纸,每天指定学生在黑板报上固定的地方抄写一首古诗中的名句背诵下来。
这样试验了一段时间,发现很多孩子不自觉,只有几个孩子会背。
看来孩子的主动性还要老师来激发。
2、加强家校合作诵读古诗文仅靠在校时间,当然不行。
我利用家长会,宣讲走进经典古诗文的重要性,取得家长支持。
比如带孩子去书店,购置经典诵读必备的书籍,为开展古诗文诵读提供了物质保障。
我还请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古诗文,每天要求学生把在学校背诵的一首古诗背给家长听,并有家长在家庭作业本上签字。
从而让家庭、社会都成为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场所,使语文学习由校内向校外延伸,营造家庭小课堂,社会大课堂,让孩子尽情地倘佯在诗词的海洋里,去体验感悟古诗文中的内涵。
这样试验一段时间,发现班级中有少数家长跟不上,孩子明显不行,看来教育孩子不仅仅是老师的事,家长也很重要。
202X年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反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2X年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反思回顾202X年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我深感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关注了国学经典的阅读与理解,以及与学生一同进行的课堂互动和讨论。
以下是对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的反思和改进措施。
首先,我发现在教学中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国学经典的文化底蕴深厚,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初次接触可能会觉得枯燥无味。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过于注重知识传递,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更多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并愿意主动阐述自己的观点。
其次,在某些课堂中,我没有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教学过程过于单调枯燥。
国学经典具有丰富的图文素材,我可以运用PPT、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论语》时,可以利用视频素材展示相关场景,生动形象地展示经典中的思想与实践。
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
另外,我还发现在教学中未能充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过于统一化对待。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各不相同,我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例如,一些学生可能对文字理解能力较强,可以鼓励他们多读原文、注解,培养其对国学经典的深入理解;而对于一些语言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让他们通过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来理解和诠释经典。
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和引导相关背景知识的学习,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国学经典。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最后,我意识到在教学中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
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往往与他们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密切相关。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过于强调内容的传递,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反思(精选7篇)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反思(精选7篇)诗歌朗诵教学设计反思(篇1)活动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3.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古诗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古诗诗句相关图片、背景音乐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引出题目。
1.教师讲述贾岛《推敲》的故事,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2.引出题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写的一首古诗,叫做《寻隐者不遇》。
3.初步了解题目大意二、初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1.播放音乐,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幼儿欣赏2.教师再次朗诵古诗3.幼儿尝试跟着教师一起诵读古诗4.教师解释古诗大意我们已经一起朗诵过这首古诗,下面来听听这首古诗说的是一件什么故事。
诗人在松树下问一童子,你师傅在哪,去干什么啦?童子认真的回答说,师傅采药去了。
但我只知道,师傅在这座山里,具体在哪个地方,我也不知道。
三、精读古诗,分段理解1.(出示插图).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古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
教师小结:在一棵松树下面,诗人遇到了童子,他正在问童子一些事情幼儿一起朗诵古诗第一句。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他是怎么回答诗人的?教师小结:童子说他的师傅上山采药去了。
幼儿一起朗诵古诗第二句。
4.童子的师傅到底在哪里呢?古诗里的那一句说到了?教师小结:童子的师傅就在这座山里师幼一起朗诵古诗第三句。
5.最后诗人有没有找到童子的师傅呢?答案就在最后一句里。
教师解释第四句古诗的意思:山上的云太浓了,看不清人到底在哪里。
师幼一起朗诵古诗第四句。
四、创设情境,表演古诗1.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古诗数遍2.请幼儿扮演诗人和童子表演古诗,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反思(篇2)活动目标: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精选24篇)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精选24篇)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篇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村居》一课时,我先把学生带入一个青草萋萋、百花盛开、花香四溢的教学情景中。
在这美丽的春天里,采用了各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来。
在初步感知整首古诗的基础上,老师与学生配上哑语吟诵古诗,在肢体语言的帮助下,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并在自己的头脑中模模糊糊地创造出古诗所特有的意境。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没有让学生来说一说古诗的意思,没有一句一句地讲解古诗文,而是让学生在吟诵古诗中感悟语言,在歌声中想象意境,在舞蹈中创造图画。
学生们学习的兴致盎然,这节课结束了,但古诗的韵味永存。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本节古诗教学课,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具体体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搭建平台,让学生通过理解字词的意思,通过一遍一遍地诵读,进一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咏柳》整堂课的教学来看,流程进行得很好,从对“咏”的理解,到对柳树从远到近的认识,以及作者从对柳树的观察到充满奇妙的想象所体现出的对春的无限的热爱之情,课堂中呈现得都很好。
不足之处是,老师表现得多,学生发挥得少,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
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篇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本课时我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训练:1、从说到写从说到写,主要包括以下的“文”与“道”:(1)说一说“丑小鸭”的名字是怎样来的。
(2)以貌取人对不对?(3)丑小鸭为什么要离家出走?这样做对吗?(4)我会用“雪白的羽毛、漂亮的影子”“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等词语说一说,写一写。
经典诵读走进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经典诵读走进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经典诵读走进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通过分析经典诵读的价值、在课堂中的应用方法、对学生的影响、教学的挑战与改进以及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揭示了经典诵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结论部分则展望了经典诵读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总结了其教学效果和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经典诵读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经典诵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经典诵读、课堂教学、实践、反思、价值、方法、影响、挑战、改进、结合、未来发展、教学效果、学生学习、促进。
1. 引言1.1 经典诵读走进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经典诵读走进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是指将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诵读纳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朗诵和理解来深化对经典的认识和体验。
这种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声音、情感和意义的交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经典诵读教学的实践及反思,是教师在当前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通过对经典诵读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的研究,可以不断探索其潜力和可能性,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对经典诵读教学的理论深化和实践创新,可以更好地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和发展,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旨在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加注重经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推动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升华和提升。
通过对经典诵读走进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为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启示,推动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经典诵读的价值经典诵读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经典诵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经典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
通过诵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接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培养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经典诵读活动实例与教学反思
经典诵读活动实例与教学反思经典诵读活动实例与教学反思摘要:我国是华夏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历史沉淀积累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名句。
开展经典诵读影响深远,诵读中华经典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的过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人文底色。
文章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经典诵读的具体实例和教学反思做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经典诵读实例反思积累经典诵读是让儿童、青少年诵读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在自主而快乐的情境中学习,达到开启智慧、陶冶情操、传承文化的目标,使他们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一、经典诵读活动实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着作中,含有至深圆满的修身、处事、治国之哲学智慧。
这些思想对于净化人们的心灵,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都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自古就有“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之传世佳言。
孩子从小接受经典熏陶,就等于有一个最好的老师一直跟着他,指导他,让他少走很多弯路,少犯很多不必要的错误。
经典教育的目的是对孩子身体、心理、智力、品德的培养,从而开发孩子的右脑,提高孩子的记忆力、思维力、专注力、观察力、意志力、语言能力和文学修养,促成孩子的全面发展。
《忆江南》的片段(一):(多媒体出示古诗内容)师:古典诗词语言精美,我们学习古诗词不仅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欣赏。
那幺你认为这首词哪里写得好?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写得好。
江南处处是美景,诗人抓住江花、江水这一江南美景,让我们看到了江南的又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
师:请你读出这种意境。
(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现在我们来想像一下,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生:春天百花盛开,红日普照,使鲜艳的红花红得更耀眼。
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
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
经典诵读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经典诵读的背景、意义和作用;(2)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3)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2)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结合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3)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经典诵读的背景、意义和作用;(2)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3)经典诵读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经典诵读的内涵;(2)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化的兴趣,提高经典诵读的积极性;(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经典诵读的背景、意义和作用;(2)展示经典诵读的名言警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1)讲解经典诵读的基本要求,如:读音准确、语调自然、表达流畅等;(2)介绍经典诵读的技巧,如:呼吸控制、情感投入、肢体语言等;(3)示范经典诵读的技巧,让学生跟学。
3. 小组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经典诵读的背景、意义和作用;(2)分享经典诵读的经验和心得;(3)制定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4. 经典诵读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比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2)邀请家长和老师担任评委,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3)评选出优秀选手,给予表彰。
5. 总结与反思(1)总结经典诵读的教学成果,分享学生的收获;(2)反思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经典诵读教学,学生的经典文化素养得到了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得到了培养,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教学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不高,参与度不够,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优秀8篇)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优秀8篇)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篇一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阅读是学生个性话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整堂课上,我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
比如,带有“自己”一词的表述。
如刚开始时我强调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课堂气氛很快活跃起来,学生较快地进入了情境。
在对话训练中,我让学生读读自己喜欢的角色,读出自己的感受。
正因为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才能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如在朗读中很好地理解了“撒娇”、“唠叨”、“沉不住气”等词的'意思,朗读训练较扎实。
整堂课很好地落实了“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初步掌握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
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并能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表现出来。
过程和方法:通过四人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读一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跃跃欲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情感态度和价观:在朗读中体会了笋芽儿从害怕到坚强的态度变化,懂得了只有经风雨,见世面,勇于锻炼,才能健康成长。
当然,在朗读训练方面,也存在着问题:学生善于模仿,不愿意深入钻研,导致朗读的层次性不够明显,体会不深刻。
如在朗读笋芽儿钻出地面这段话时,感情变化不明显。
笋芽儿的心情、小草弟弟说话时的语气没有很好的区分。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篇二语文课上,我正引导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远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
让他们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草原静谧的美。
按教学思路,我该引导学生朗读全文了,让他们能在朗读中体会草原的动态美与静态美,同时领会课文的条理。
可刚一读完第三自然段,第一大组里就冒出了一只小手。
“曹悦,你有什么事吗?”我耐心地问。
曹悦站起来,拿起书,郑重其事地说:“老师,我知道为什么说羊群像白云。
”我很高兴,提醒全班学生:“同学们注意了,现在曹悦小朋友有一个重大发现,让我们来听一听。
经典诵读活动教育教案及反思
经典诵读活动教育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经典诵读活动教育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朗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经典文学作品的选择: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阅读水平的经典文学作品,如童话故事、诗歌、寓言等。
2. 诵读技巧的训练:教授学生正确的发音、语调、节奏等诵读技巧。
3. 合作演绎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演绎,通过分工合作完成一段经典文学作品的诵读表演。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入经典文学作品的概念,与学生分享一段经典文学作品的背景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正文(30分钟):- 选择一段经典文学作品,向学生展示正确的诵读方式和技巧,引导学生模仿跟读。
-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合作演绎。
- 指导学生在演绎过程中注意发音准确、语调自然、节奏感强等方面的表现。
3. 总结(10分钟):- 邀请学生展示各小组的合作演绎成果,进行互动交流和评价。
-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诵读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
-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鼓励学生继续进行经典诵读活动的练习和探索。
教学反思:经典诵读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提高口语表达和朗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以下几点需要改进:1. 需要更多的练习时间: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在诵读和合作演绎方面的练习时间不足,下次可以适当延长课时或安排更多的练习时间。
2. 引导学生思考:在总结环节,我应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自己在诵读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诵读能力。
3. 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学生在选择经典文学作品时,可能会面临困难,下次可以提前准备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选题,供学生选择。
通过这次教学,我对经典诵读活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诵读活动反思
诵读活动反思一、读诵积累的成果展示,进行深化理解这次活动中我首先是出示自己最喜欢的三个片段。
然后再分组朗读片断并且给大家听,请同学们欣赏、评论他们的表现,最后请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进行表演朗读,既增加了表演的兴趣也培养了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其实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应该只注重学生对字词句子等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对人文素养方面的训练。
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所体会到的情感,对于今后工作与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如果具备了丰富的人文底蕴,必定可以受益终身。
二、围绕主题开展系列活动1.“争当小导游”(即语言小能手)活动背景: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是世界上独特的语言,包含着太多的文化信息。
学习汉字之余,许多孩子还希望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
因此,为激发孩子热爱母语,从小熟悉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民族文化内涵,达到“厚植民族情怀,积淀文化底蕴”目标,城北校区提出“争当小导游,弘扬民族魂”口号,举办“争当小导游”活动,带领全体少年儿童走近博物馆、科技馆、故宫博物院等场所,去寻找其历史足迹。
通过讲述古诗词或者与别的小朋友用汉语对话等形式来介绍我们伟大祖国的美丽河山。
并将参观后所拍摄的照片制成一张张幻灯片向全班同学汇报。
2.小小辩论赛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上各种思想、文化不断涌入,充斥着整个社会空间,使得处在接受高等教育时期的青少年缺乏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容易被诱惑而产生各种错误观念。
学校利用语文课本中的《揠苗助长》一文,适时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加强甄别能力的锻炼。
3.读书漂流活动背景:借鉴陶渊明写信的方法,采取读书寄书卡、办图书角、设立读书漂流站等活动方式,为图书资源共享创造条件,搭建起阅读沟通的桥梁。
4.征集妙联佳句活动背景:春节即将来临,迎新之际正好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有利契机,开展征集新春联、名言警句的活动,让他们过一个浓郁的春节。
5.“最美教室”活动背景:让学生明白教室环境就像一幅画,无声地向学生诉说着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
二年级下学期诵读教学总结
2012-2013学年二年级下学期诵读教学总结经典诗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它富于哲理,给人启迪,语言精粹,极富情趣。
诵读之后,既利于学生的修身养性,又能使他们的语言流畅练达。
在多年来的经典诵读教学中,本人经过认真实践和努力探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适合本地学生的经典诗文教学方法,即读背结合,分类集中。
一、读。
首先,必须让学生做到通读与精读相结合。
既侧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又注重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次,尽量让学生做到美读与品读相结合。
既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又能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让文学作品中传诵百世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背。
背诵对学生来说往往是一个望而生畏的难题,特别是对貌似艰涩难懂的经典诗文更是如此。
因此,在经典诵读教学中,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让学生“乐背”、“善背”。
要收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做:1、提高认识,让学生明确经典诗文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延续发展的基础之一。
学习它,可以修身养性,可以使自己成长为具有独特性格的中国人。
同时,教师也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情感的培养。
2、营造浓厚的经典诗文学习气氛。
必要时,可以用古诗文的朗读代替课前预备时的歌声,创造一种和谐浓厚的学习氛围,让稚嫩悦耳的读书声飘溢校园。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就是这种做法的典范。
3、用经典作品中深邃的思想及精彩的句段吸引学生,让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4、在平时的教学及作文中适时而巧妙地运用经典诗文名句,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例如在学习《沉香救母》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宝莲灯》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了经典诗文的精妙。
5、列出明确而详细的背诵一览表,督促学生背诵,并根据背诵情况打分。
这种方法虽然较为传统和普遍,但仍行之有效,有利于绝大多数学生的提高。
朗读教学反思
•••••••••••••••••朗读教学反思朗读教学反思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
下面是朗读教学反思。
朗读教学反思1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朗读本身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朗读过程中要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
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课文(包括词句,段落,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情绪。
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其中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毫无疑问,这大大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体味。
朗读还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通过朗读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
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情感。
一、要读得好,有感情地读,首先要会读,读得正确,读得流利。
课堂40分钟,我们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很多的,时间是非常紧促的,我们利用课堂让学生熟悉课文,对学生作适当地指导是可以的,但如果完全凭借课堂的'时间,让学生把课文从不会读到会读,从会读到有感情地读,这是比较困难的,基本上也是很难实现的。
这除了时间的原因外,还有现在的课文大部分已有一定的难度,比较长,和学生个体之间水平的差异。
因此,我注重让学生在课前的朗读预习。
在课堂上我又通过听录音,范读等,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整体的印象。
再让学生结合读课文自由学习生字,为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
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由读,小组读,比赛读等,使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正确,读流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下册经典诵读教学反思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载体,是传承千年世代吟唱的弦歌。
通过学习国学,实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对接和契合,强化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领悟,这是我们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对人类进步发展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
专家研究表明,一个人12岁以前,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孩子们一生中接受力最强,心灵最清澈的时候,让孩子多学习一些传统经典,其意义不仅在于知识上的拾遗补缺,更重要的是补上了人文教育这一大课。
本着这样的思想认识,我这样梳理我的教学思路:
我将“使学生明白德学才艺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六年级的学生正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出现逆反心理,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攀比心理也悄然萌芽。
此时,正是给他们以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时期,因此,“惟徳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恰好符合学生思想成长的需要。
回首这节课,我认为教学目标基本完成,体会佳句韵律美时的仿古读、深入理解佳句时的师生交流、检验所学时的拓展延伸构成本节课的亮点,而结尾处的诵读更是把课堂推向了高潮,随着下课铃的响起,伴着朗朗的读书声,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也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之中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某些缺憾:
一、课堂引领不到位。
课堂中,有多处学生的回答很精彩,我却没有顺势把学生的回答引导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再者,在跟学生的交流中,评价语过于平淡,缺乏针对性,没有做到使学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二、语言功力欠缺。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既然是国学课堂,就应该尽可能地展现汉语言的魅力,但本课我的语言比较直白,引经据典意识不强,以后需要加强古代文化的积累。
通过本次尝试,我对校本课程——国学教学增加了几分思考:
一、如何品读传统文化?现在提倡的是生本化教学,我在这节课上想呈现给大家的是以精选佳句为圆心,联系学生实际及旧知,从多角度拓展开进行教学,在“授之以鱼”的过程中“授之以渔”,不知这种方法是否可行,期待专家点评。
二、国学课堂应该选择怎样的学习方式?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但作为国学教学,我认为教师的引领更重要。
因此,本节课中,我的讲授内容略多于学生的思考活动,不知这样定位是否恰当?
三、国学与语文、思品教学有何区别?有一篇文章中曾说过:要把国学上成有语文味的思品课。
那么,这三者应该以怎样的比例融合呢?把握的尺度是什么?我这节课处理得恰当吗?
我知道,“国学”博大精深,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国学教师,今后我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修养,力求做到厚积而薄发,同时,还要深刻领
会中庸之道的精髓,在以后的教学中把握好“度”,在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引导过程中,给孩子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让他们在琅琅书声中投身到中华民族心灵的深处,去体验美和高尚在心灵中的统一。
我相信,通过国学的学习,一定会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国学也必定会成为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