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期末考试复习整理

合集下载

发酵工程期末总复习

发酵工程期末总复习

发酵工程期末总复习选择10×2’判断5×2’(错的多)填空15×1’(在问答题范围中)选择填空有关于灭菌的计算看图回答问题1×7’日程生活知识和发酵相关的名字解释5×4’第一组:分批培养连续培养补料分批培养1.分批培养:指在一个密闭系统内投入有限数量的营养物质后,接入少量微生物菌种进行培养,使微生物生长繁殖,在特定条件下完成一个生长周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

2.连续培养:发酵过程中一边补入新鲜料液一边放出等量的发酵液,使发酵罐内的体积维持恒定。

达到稳态后,整个过程中菌的浓度,产物浓度,限制性基质浓度都是恒定的。

3.补料分批培养:介于分批培养和连续培养之间的培养方法。

在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培养过程中,随着营养物质消耗,间歇或连续地添加营养成分或新鲜培养基,但不同时收获培养液。

第二组:种龄双种倒种种子扩大培养1.种龄:指种子罐中培养的菌体从接种开始到移入下一级种子罐或发酵罐时的培养时间。

2.双种:两个种子罐种子接种到一个发酵罐中。

3.倒种:一部分种子来源于种子罐,一部分来源于发酵罐。

4.种子扩大培养:指保存在砂土管中、冷冻干燥管中处于休眠状态的生产菌种接入试管斜面活化后,在经过扁瓶或摇瓶及种子罐逐级放大培养而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纯种培养物的过程。

第三组:C源N源前体产物促进剂生长因子1.C源:是合成目的产物所必需的碳成分。

碳源物质为细胞提供能源,组成菌体细胞成分的碳架,构成代谢产物。

2.N源:把从外界吸入的氮素化合物或氮气,称为该生物的氮源。

氮源物质构成菌体细胞结构物质,为微生物提供能源,合成含氮代谢物。

3.前体:在微生物的生物合成过程中,有些化合物能直接被微生物利用构成产物分子结构的一部分,而化合物本身的结构没有大的变化,这些物质称为前体。

4.产物促进剂:是指那些非细胞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又非前体,但加入后却能提高产量的添加剂。

5.生长因子:微生物正常代谢必不可少的微量有机物质。

发酵工程期末试题及答案

发酵工程期末试题及答案

发酵工程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发酵工程是指通过什么技术手段促使微生物发酵?A. 高温加热B. 低温冷藏C. 化学合成D. 手工搅拌答案:C. 化学合成2. 下面哪个条件对于发酵过程是必需的?A. 光照条件B. 高氧浓度C. 适宜温度D. 高湿度答案:C. 适宜温度3. 发酵酵母菌在酵母发酵过程中主要产生什么?A. 二氧化碳B. 氧气C. 水D. 氮气答案:A. 二氧化碳4. 下面哪个因素对酵母发酵效果影响最大?A. 初始菌种浓度B. 发酵温度C. 发酵pH值D. 发酵时间答案:B. 发酵温度5. 发酵工程中的底物指的是什么?A. 微生物种类B. 发酵槽C. 发酵产物D. 发酵过程中的原料答案:D. 发酵过程中的原料二、填空题1. 发酵是一种通过微生物代谢作用,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过程。

2. 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主要产物包括二氧化碳、酒精、醋酸等。

3. 发酵过程中,适宜的温度范围能够提高微生物代谢速度。

4. 发酵工程中,控制pH值是为了保持适宜的微生物活性。

5. 发酵过程中,空气中的氧气是微生物进行呼吸代谢所必需的。

三、简答题1. 请简述发酵工程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范围。

答:发酵工程是利用微生物代谢活动来生产有用物质的过程。

它通过控制底物、温度、酸碱度、氧气供应等因素,促使微生物正常生长和代谢,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所需的产品。

发酵工程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化工工业等领域,生产出的产品包括酒精、乳酸、抗生素等。

2. 发酵工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其作用。

答:发酵工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

适宜的温度可以提高微生物代谢速度,促进产物的生成;控制适宜的pH值有利于维持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和代谢;提供足够的氧气供应可以满足微生物的呼吸代谢需求,提高发酵效率。

3. 发酵过程中的菌种选择对发酵效果有何影响?答:菌种选择是发酵工程中一个关键的因素,不同的菌种对底物的利用能力不同,产物的种类和产量也会有所差异。

发酵工程期末资料

发酵工程期末资料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1,发酵:利用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产生和积累人们所需产品的生物反应过程。

2,现代发酵工程:是将DNA重组及细胞融合技术、酶工程技术、组学及代谢网络调控技术、过程控制优化与放大技术等新技术与传统发酵工程融合。

3,种龄:种龄是指种子罐中培养的菌丝体移入下一级种子罐或发酵罐时的培养时间。

4,接种量:接种量是指移入的种子液体积和接种后培养液体积的比例。

5,前体:有些化合物被加入培养基后,能够直接在生物合成过程中结合到产物分子中去,而自身的结构并未发生太大变化,却能提高产物的产量,这类小分子物质被称为前体。

6,糊精:糊精是若干种分子大于低聚糖的含有不同数量的脱水葡萄糖单位的碳水化合物总称。

7,葡萄糖的复合反应:在淀粉的糖化水解过程中,生成的一部分葡萄糖受酸和热的催化作用,能通过糖苷键相聚合,失掉水分子,生成二糖、三糖和其他低聚糖等,这种反应称为复合反应。

8,葡萄糖的分解反应:在淀粉水解过程中,一部分葡萄糖容易脱水分解成为5—羟甲基糠醛,后者因性质不稳定而分解成乙酰丙酸和甲酸等物质。

这种反应称为分解反应。

9,糊化:淀粉颗粒由于受热吸水膨胀,晶体结构消失,形成复杂的网状结构,变成糊状液体,这种现象称为糊化。

10,淀粉老化:淀粉老化是分子间氢键已断裂的糊化淀粉又重新排列形成新氢键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复结晶的过程。

11,消毒:消毒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容器、器具内外、车间、厂区等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但一般只能杀死营养细胞而不能杀死细菌的芽孢。

12,灭菌:灭菌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或除去物料、空气、容器、器具等环境中所有微生物,包括营养细胞、细菌芽孢和孢子。

13,无菌空气:发酵工业应用的无菌空气是指通过除菌处理使空气中含菌量降低在一个极低的百分数,从而能控制发酵污染至极小机会,此种空气称为无菌空气。

14,间歇灭菌:间歇灭菌就是将配制好的培养基放在发酵罐中或其他装置中,通入蒸汽将培养基和所用设备一起进行加热灭菌的过程。

发酵工程期末复习知识点

发酵工程期末复习知识点

初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处于对数生长期所形成的产物,主要是与细胞生长有关的产物,如氨基酸、核酸、蛋白质、糖类以及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副产物。

次级代谢产物:是指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后通过次级代谢合成的分子结构十分复杂、对该生物无明显生理功能,或并非是该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小分子物质,如抗生素、毒素、激素、色素等。

接种龄:是指种子罐中培养的菌丝体开始移入下一级种子罐或发酵罐时的培养时间接种量:是指移入种子液的体积和接种后培养液体积的比例。

生理酸性物质:无机氮源被菌体作为氮源利用后,培养液中就留下了酸性或碱性物质,这种经微生物生理作用(代谢)后能形成酸性物质的无机氮源生理碱性物质:若菌体代谢后能产生碱性物质的无机氮源前体:前体指某些化合物加入到发酵培养基中,能直接彼微生物在生物合成过程中合成到产物物分子中去,而其自身的结构并没有多大变化,但是产物的产量却因加入前体而有较大的提高富集培养:指从微生物混合群开始,对特定种的数量比例不断增高而引向纯培养的一种培养方法。

富集培养主要根据的碳源、氮源、pH、温度、和需氧量等生理因素控制。

生长因子:凡是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的有机物质发酵工程: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新技术。

临界氧:指不影响菌的呼吸所允许的最低氧浓度培养基:是供微生物、植物组织和动物组织生长和维持用的人工配制的养料分批发酵:在一个密闭系统内投入有限数量的营养物质后,接入少量的微生物菌种进行培养,在特定的条件下只完成一个生长周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

即一次性投料,一次性收获产品的发酵方式。

连续发酵:又称连续流动培养或开放型培养,即培养基料液连续输入发酵罐,并同时放出含有产品的发酵液的培养方法。

原生质体融合:指通过人为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借以获得兼有双亲遗传性状的稳定重组子的过程。

诱导:凡是促进酶生物合成的现象阻遏:凡是阻碍酶生物合成的现象杂交育种:是指将两个基因型不同的菌株经吻合(或接合)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从中分离和筛选具有新性状的菌株。

发酵工程期末总复习

发酵工程期末总复习

发酵工程-期末总复习第一章概论1.现代发酵工业发酵定义是:利用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造微生物菌体本身,或其直接代谢产物及次级代谢产物的过程.2.应用范围微生物菌体:面包酵母,SCP微生物酶:糖化酶、蛋白酶、脂肪酶等。

直接代谢产物(初级代谢产物):微生物生命活动中必需的代谢物.如氨基酸,维生素等.次级代谢产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对一般生长活动并不必需的代谢物质,常在微生物停止生长以后才产生.如色素,毒素,抗生素等.微生物的生物转化: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酶作用于化合物的局部结构。

微生物消除环境污染微生物湿法冶金:利用微生物对某些金属氧化物的氧化还原反应。

3.发酵的特点=微生物的特点+发酵工程的特点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发酵工程的特点:反应条件温和(常温常压);原料来源广泛并无需精制;众多反应都在同一发酵罐内完成。

4.发酵的基本条件要有某种合适的微生物或其它生物细胞;保证微生物能够进行代谢的各种条件(培养基,温度,溶解氧);微生物发酵的场所;目的产物的提取和精制。

5.发酵工艺组成部分种子培养、培养基制备、产物的提取精制、无菌空气、发酵罐。

6.发展历程①古代发酵:只知现象,不知本质。

米酒啤酒②近代发酵—纯培养技术的建立。

酒精甘油丙酮-丁醇巴斯德发现了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从而使传统的经验发酵变成了一门科学.布雷费尔德1872年创立了霉菌纯培养技术.汉逊1878年创立了酵母纯培养技术。

科赫1881年创立了细菌纯培养技术.③现代发酵:通气搅拌发酵1929弗莱明完成了发酵技术的第二次技术转折;青霉素。

代谢控制发酵1959木下祝郎发展完成了发酵技术的第三次转折;氨基酸、核苷酸。

基因工程菌发酵1970以来引起发酵工程的技术革命;技术特点:可定向改造生物基因,按人们的意志生产产品;人生长素,干扰素,疫苗7.展望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选育优良菌种;采用发酵技术大量培养高等动植物细胞;开发大型节能发酵装置,自动化将成为生产控制的主要手段;应用代谢控制技术生产各种代谢产物;发酵发生产单细胞蛋白,解决粮食危机。

发酵工程复习资料

发酵工程复习资料

一、填空(20分)1.酶的调节控制是代谢调控最重要和最有效的调节方式,涉及酶合成的调节和酶分子催化活性的调节。

2.酶合成的调节是一种通过调节酶的合成量进而调节代谢速率的调节机制,这是一种在基因水平上(原核生物重要在转录水平上)的代谢调节。

一般将能促进酶生物合成的调节称为诱导,而能阻碍酶生物合成的调节称为阻遏。

3.酶分子催化活性调节是一种较灵敏的调节方式,而酶合成的调节是一种相对较慢的调节方式。

4.根据酶的合成是否收到环境中所存在的诱导物的诱导作用,可把酶划提成组成型酶和诱导型酶。

5.组成型酶是微生物细胞生长繁殖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酶类,其合成不受诱导物诱导作用的影响。

诱导型酶是微生物细胞在诱导物存在的情况下诱导合成的一类酶。

6.阻遏作用有助于生物体节省有限的养料和能量,其类型重要有末端代谢产物阻遏和分解代谢产物阻遏两种。

7.代谢工程育种又称为第三代基因工程,是根据代谢途径进行定向选育,获得某种特定的突变株。

其重要优点是减少育种工作的盲目性,提高育种效率。

8.组成型突变株是指操纵子或调节基因突变引起酶合成诱导机制失灵,菌株不经诱导也能合成酶,或不受终产物阻遏的调节突变型。

9.抗分解调节突变株重要解决分解阻遏和分解克制问题。

在实际生产中,最常见的是解除碳源分解调节突变株和解除氮源分解调节突变株。

10.营养缺陷型是一类代谢障碍突变株,会使发生障碍的前一步中间产物积累。

在分支代谢途径中具有切除不需要的分支而使代谢流集中流向目的产物的特点。

11.渗漏缺陷型是一种特殊的营养缺陷型,是遗传障碍不完全的突变株。

其特点是酶活力下降而不完全消失。

在分支代谢途径中强调优先合成的转换。

12.抗反馈调节突变株是一种解除合成代谢反馈克制的突变株,其特点是目的产物不断积累,不会因其浓度超量而终止生产。

13.细胞膜透性突变株是指通过控制磷脂的生物合成直接改变细胞膜结构,或控制细胞壁的生物合成间接影响细胞膜的结构而达成增长细胞膜通透性,促使细胞内代谢物质往外分泌的突变型。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发酵工程》整理版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发酵工程》整理版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发酵工程》整理版过滤除菌法:采用定期灭菌的干燥介质来阻截流过空气中所包含的微生物,从而获得无菌空气的除菌方法。

常用的过滤介质:棉花、玻璃纤维、活性炭、超细玻璃纤维纸、石棉滤板。

第七章发酵过程的工艺控制临界氧浓度:指不影响菌的呼吸所允许的最低氧浓度。

氧饱和度:发酵液中氧的浓度/临界溶氧溶度。

饱和溶氧浓度: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空气中的氧在水中的溶解度。

(mol/m3)如何调节摇瓶发酵的供氧水平(影响摇瓶kla的因素)?摇瓶机往复,频率80-120分/次,振幅8cm。

旋转,偏心距转速250rpm。

装液量,一般取1/10体积左右。

影响发酵罐供氧因素搅拌:搅拌功率增大对氧的利用效果明显,但过于激烈的搅拌,产生很大的剪切力,可能对细胞造成损伤。

且增加传热的负担。

空气流量:一定限度内,K la随着空气流量的增加而增加。

培养液性质(密度、黏度、表面张力、扩散系数等)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细胞浓度增加,Kla值逐渐变小温度的影响:温度降低可得到较高的氧溶解度。

发酵液中的体积氧传递方程:OTR=K Lα(C*–C L)以单位体积的液体中所具有的氧的传递面积为 a (m2/m3),OTR单位体积培养液中的氧传递速率,K Lα以氧浓度为推动力的容积氧传递系数,反映了设备的供氧能力,C*与气相氧平衡时液相氧浓度(mol/m3),C L:液相溶解氧浓度。

如何调节通气搅拌发酵罐的供氧水平发酵初期较大的通风和搅拌而产生过大的剪切力,对菌体的生长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发酵初期采用小通风,停搅拌,但是通气增大的时间一定要把握好。

CO2浓度对发酵的影响溶解在发酵液中的CO2对氨基酸、抗生素微生物的发酵具有刺激和抑制作用,大多数微生物适应低浓度的CO2(0.02%—0.04%V/V)。

CO2浓度的控制1.发酵过程通过通气量的控制,可以调节CO2浓度的大小,通气量大搅拌速度快CO2浓度就会减小。

2.通过控制罐压来调节CO2浓度:罐压升高发酵液中CO2浓度增加,罐压降低CO2浓度随着下降。

发酵工程期末考点总结

发酵工程期末考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狭义“发酵”的定义:在生物化学或生理学上发酵是指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各种有机物质产生能量的一种方式,或者更严格地说,发酵是以有机物作为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产能反应。

广义“发酵”的定义:工业上所称的发酵是泛指利用生物细胞制造某些产品或净化环境的过程,它包括厌氧培养的生产过程,如酒精、丙酮丁醇、乳酸等,以及通气(有氧)培养的生产过程,如抗生素、氨基酸、酶制剂等的生产。

产品即有细胞代谢产物,也包括菌体细胞、酶等。

“发酵工程”的定义: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性服务的一门科学。

发酵工程的特点:1)常温常压下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反应安全,要求条件也比较简单。

2)发酵所用的原料简单粗放3)反应的专一性强,因而可以得到较为单一的代谢产物4)发酵过程中对杂菌污染的防治至关重要5)可以产生比较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

6)微生物菌种是进行发酵的根本因素7)工业发酵与其他工业相比,投资少,见效快,并可以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发酵过程的组成:繁殖种子和发酵生产所用的培养基组份确定;培养基、发酵罐及其附属设备的灭菌;培养出有活性、适量的纯种,接种入生产容器中;微生物在最适合于产物生长的条件下,在发酵罐中生长;产物提取和精制;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的处理。

发酵产品的类型: 菌体、代谢产物、酶初级代谢产物:氨基酸、核苷酸、蛋白质、核酸、脂类和碳水化合物等。

次级代谢产物:有些微生物的稳定期培养物中所含有的化合物,并不在营养期时出现,而且未见到对细胞代谢功能有明显的影响。

例如,抗生素。

生物转化过程定义:生物细胞或其产生的酶能将一种化合物转化成化学结构相似,但在经济上更有价值的化合物。

特点:反应条件温和(30-40℃,常压,水相反应)反应选择性高反应产物纯度高(包括光学纯)反应底物简单便宜(一般无毒、不易燃)反应收率主要取决于菌种的性能设备简单第二章:生产菌种的来源微生物的特性及工业微生物的要求:1)微生物的特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快、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易变异、适应性强;种类多、分布广2)工业化菌种的要求:能够利用廉价的原料,有关合成产物的途径尽可能地简单,或者说菌种改造的可操作性要强遗传性能要相对稳定不易感染它种微生物或噬菌体产生菌及其产物的毒性必须考虑生产特性要符合工艺要求菌种在发酵过程中不产生或少产生与目标产品性质相近的副产物和其它产物。

发酵工程期末总复习

发酵工程期末总复习

第一章概论1、生物工程(技术)、发酵工程的定义发酵工程:是发酵原理与工程学的结合,是研究由生物细胞(包括微生物、动植物细胞)参与的工艺过程的原理和科学,是研究利用生物材料生产有机物质,服务于人类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

生生物工程定义: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原理,依靠生物作用剂的作用将物料加工以提供产品或用于为社会服务的技术。

2、发酵方法分类?发酵的种类多种多样。

按获取能量的方式(对氧的需要)可分为:好氧发酵和厌氧发酵。

按发酵原料:糖质原料发酵和烃类原料(石油和天然气)发酵。

按产物类型:初级代谢产物发酵,次级代谢产物发酵;或分为食品发酵、有机酸发酵、氨基酸发酵、维生素发酵、抗生素发酵、酵母培养……3、发酵工业的工艺流程和范围?1、发酵工业生产流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原料预处理;(2)培养基配制和灭菌;(3)无菌空气的制备;(4)生物菌种制备和扩大培养;(5)发酵过程控制;(6)发酵产品的分离和提取。

2.1、以微生物细胞为产物的发酵工业2.2、以微生物代谢产物为产品的发酵工业2.3、以微生物酶为产品的发酵工业2.4、生物转化或修饰化合物的发酵工业2.5、微生物废水处理和其他4、生物反应过程的组成和共性?a、原料的预处理及培养基的制备b、生物催化剂的制备c、生物反应器及反应条件的选择d、产品的分离与纯化3.1、确定培养基的成分和比例,选择培养基的碳源、氮源、微量元素及生长因子等,并确定各组分含量及比例。

3.2、合理确定发酵或培养级数以及各级的培养条件、过程控制的参数和种子培养系统与生产过程合理配套;保证细胞正常生长和所需产物的形成,以最低的消耗获得最大的得率。

3.3、如何防止生产过程的杂菌和噬菌体污染,保证生产过程正常进行。

3.4、选择合适的产品提取、分离、纯化工艺,使之高效率、低成本地从细胞或培养液中得到所需产品。

5、举出三个发酵工业应用例子?(1)调味品和发酵食品:味精、肌苷酸、鸟苷酸和的酱、酱油、醋、豆豉、豆腐乳、饴糖、泡菜等。

发酵工程简答题期末复习

发酵工程简答题期末复习

发酵工程复习1.什么是微生物工程?微生物工程也称之为微生物发酵工程。

微生物工程学是以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工程学为基础,又与工程技术紧紧联系在一起而建立的一个完整的科学与工程技术体系。

它是研究利用微生物(包括“工程微生物”在内)及其代谢产物与工艺生产过程原理的科学。

2.了解微生物工程发展的4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1)微生物工程的孕育时期——天然发酵(或自然发酵);(2)第一代微生物发酵技术——纯培养技术的建立,柯赫,发明固体培养基建立了纯培养;(3)第二代(近代)微生物发酵技术——深层培养技术,如抗生素工业生产带动了生化工程的建立;(4)第三代微生物发酵技术——微生物工程,主流发展方向为工程菌;(5)第四代微生物发酵技术——微生物工程。

3.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三种类型?(1)初级代谢产物: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所产生的、自身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

(2)次级代谢产物: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化学结构十分复杂、对该微生物无明显生理功能,或并非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

(3)转化产物:以外源物质为底物,通过微生物细胞的酶或酶系对底物某一特定部位进行化学反应,使它转变成结构相类似但更具有经济价值的化合物。

4.工业菌种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1)生产力:能在廉价的培养基上迅速生长,所需的代谢产物的产量高,其它代谢产物少(2)操作性:培养条件简单,发酵易控制,产品易分离(3)稳定性:抗噬菌体能力强,菌种纯粹,不易变异退化(4)安全性:是非病源菌,不产有害生物活性物质或毒素5.掌握实验室及工厂常用的微生物培养方法。

(1)固体培养实验室常见的固体培养方法;生产中常见的固体培养基:小麦麸皮(2)液体培养实验室常见的液体培养:试管液体培养,浅层液体培养,摇瓶培养,发酵罐培养;生产中常见的液体培养:浅盘培养,发酵罐深层培养,连续培养(恒化培养:通过控制培养基中营养物的浓度,使微生物在低于最高生长速率的条件下生长繁殖;恒浊培养:可控制微生物在最高生长速率与最高细胞密度的水平上生长繁殖,达到高效率培养的目的;多级连续培养;固定化细胞连续培养),补料分批培养,混合培养。

发酵工程考试整理

发酵工程考试整理

发酵工程考试整理1. 引言发酵工程是研究微生物在繁殖、代谢和生物转化过程中的应用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化工工业等领域。

发酵工程考试是对学生在发酵工程学习中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考察。

本文将对发酵工程考试内容进行整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2. 理论知识2.1 发酵微生物•常见发酵微生物有酵母菌、乳酸菌、曲霉菌等。

其特点、分类、培养条件和应用需牢记。

•发酵微生物的生长曲线、生长速率和生长限制因素是发酵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会产生代谢产物,如乳酸、酒精、酸碱等,理解产物的生成途径和影响因素很重要。

2.2 发酵罐的设计和操作•发酵罐的设计包括体积、氧气传递、搅拌、温度、pH值等因素,掌握其设计原理和参数调控方法。

•掌握发酵罐的清洁和消毒操作,避免污染和细菌感染。

2.3 发酵工艺•主要发酵工艺包括批次发酵、连续发酵、半连续发酵等,了解各工艺的特点和优缺点。

•发酵工艺参数的确定是保证发酵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步骤,涉及培养基的配方、气体供给、搅拌速度等因素。

3. 实验操作3.1 培养基的配制•掌握培养基中各成分的配比和消毒操作,保证培养基的质量。

•培养基的pH值的调节和测定是常见的实验操作,了解调节方法和相关仪器的使用。

3.2 各类发酵系统的操作•批次发酵系统的操作包括发酵罐的准备、培养基的接种、参数的调控等。

•连续发酵系统的操作需要了解进料和出料的流程控制和稳定性维护。

•半连续发酵系统的操作涉及在连续发酵的基础上,添加某些原料以实现特定产物的生产。

3.3 检测和分析技术•发酵过程中需要对微生物代谢产物进行定量分析,如pH值的测定、温度的测量等。

•常见的微生物代谢产物分析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和质谱分析等,了解其原理和操作流程。

4. 问题解决和应用展望4.1 问题解决能力•发酵工程中会出现一些常见问题,如微生物感染、发酵罐温度控制失常等,能够快速定位问题并解决是考察的重点。

第1章 发酵工程 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

第1章  发酵工程 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

第1章发酵工程1.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一、发酵与传统发酵技术1. 发酵: 人们利用微生物, 在适宜的条件下, 将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

2. 传统发酵食品——腐乳:(1) 原料: 豆腐。

(2) 参与发酵的微生物: 酵母、曲霉和毛霉等, 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

(3) 物质变化: 蛋白质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毛霉是怎样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的?提示: 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

3. 传统发酵技术:(1) 概念: 直接利用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 或利用前一次发酵保存下来的面团、卤汁等发酵物中的微生物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技术。

(2) 特点: 以混合菌种的固体发酵及半固体发酵为主, 通常是家庭式或作坊式的。

4. 下列食品是传统发酵食品的是②③④⑥⑦⑧⑨。

①豆腐②腐乳③酱油④香醋⑤豆油⑥泡菜⑦豆豉⑧馒头⑨米酒⑩豆浆酸奶米饭二、尝试制作传统发酵食品(一) 制作泡菜1. 菌种来源: 植物体表面天然的乳酸菌。

2. 原理: 无氧的情况下, 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

反应简式: C 6 H 12 O 6 2C 3 H 6 O 3 (乳酸) +能量。

3. 方法步骤:4. 结果分析与评价:判一判: 结合泡菜的制作原理和过程, 判断下列实验分析的正误:(1) 用水密封泡菜坛可以保证乳酸菌发酵所需要的无氧环境。

(√)(2) 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 泡菜中乳酸含量逐渐增加, 所以泡菜腌制时间越长越好。

(×)提示: 当乳酸含量为0. 4%~0. 8%时, 泡菜的口味、品质最佳, 如果发酵时间过长, 乳酸含量过高,口味不佳, 还需考虑亚硝酸盐含量的问题。

(3) 制作泡菜时配制的盐水可以直接使用。

(×)提示: 盐水应该煮沸冷却后再使用。

(4) 蔬菜和香辛料不能装满泡菜坛, 只能装八成满。

(√)蔬菜中含有较多的硝酸盐, 试从泡菜的制作过程分析亚硝酸盐产生的原因。

提示: 泡菜是新鲜蔬菜经过乳酸菌等微生物的发酵制作而成的, 蔬菜中的硝酸盐在某些微生物的作用下被还原成亚硝酸盐。

发酵工程的期末试题及答案

发酵工程的期末试题及答案

发酵工程的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不是发酵工程的主要目标?a) 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b) 降低生产成本c) 防止发酵过程产生有害物质d) 提高生产效率答案:c) 防止发酵过程产生有害物质2. 发酵过程中最常见的有机酸是:a) 乙酸b) 乳酸c) 柠檬酸d) 苹果酸答案:b) 乳酸3. 发酵工程中常用的微生物有:a) 大肠杆菌b) 枯草芽孢杆菌c) 酵母菌d) 病毒菌株答案:c) 酵母菌4. 发酵工程中,最常用的培养基是:a) 葡萄糖培养基b) 酵母粉培养基c) 玉米粉培养基d) 大豆粉培养基答案:a) 葡萄糖培养基5. 以下哪项不是发酵过程的主要参数?a) pH值b) 温度c) 发酵时间d) 氧浓度答案:c) 发酵时间二、问答题1. 请简要描述发酵过程的基本原理。

答:发酵是指利用微生物(比如酵母菌、乳酸菌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代谢活动,通过产生能量、生成有机物质,实现物质的转化和变质。

发酵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增殖阶段、生长阶段和稳定阶段。

在增殖阶段,微生物通过吸收培养基中的养分进行快速繁殖,细胞数量大幅增加;在生长阶段,微生物继续繁殖,同时开始产生产物,并对培养基中的养分进行代谢和转化;在稳定阶段,微生物数量趋于平衡,产物的生成速率和消耗速率达到动态平衡。

发酵过程往往受到温度、pH值、氧浓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需要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控制和调节。

2. 请列举三种常见的发酵产品及其应用领域。

答:常见的发酵产品及其应用领域有:- 发酵食品:比如酸奶、酱油、豆豉等,在食品加工中广泛应用。

- 抗生素:比如青霉素、链霉素等,用于临床医学中的抗菌治疗。

- 生物燃料:比如乙醇,作为可替代石化燃料的一种新型能源。

3. 发酵工程中如何控制发酵过程的温度?答:控制发酵过程的温度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有以下方法:- 使用恒温培养箱或恒温槽,通过设定恒定的温度来控制发酵系统的温度。

- 在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热源,比如加热夹子或加热棒,通过调节加热源的功率来控制发酵系统的温度。

发酵工程期末复习(必考)

发酵工程期末复习(必考)

发酵工程期末复习(必考)1.发酵工程:是一门以微生物、动植物细胞为生物作用剂进行产品工业化生产的系统工程。

涉及范围包括发酵工艺和发酵设备两大部分。

主要研究内容有菌种选育与构建、大规模培养基和空气的灭菌、大规模细胞培养过程、细胞生长和产物形成动力学、生物反应器的优化设计和操作、生物反应过程的参数检测和计算机应用、发酵产品的分离纯化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发酵工程原理是指导发酵产品研究与开发,发酵工厂设计与建设以及发酵生产实践的理论。

2.生物技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的原理,依靠生物作用剂的作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或为社会服务”的技术。

所谓生物作用剂可以是酶、细胞或多细胞生物体。

生物技术又叫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包括组织工程)、发酵工程。

3.自然选育:在生产过程中,不经过人工处理,利用菌种的自然突变而进行菌种筛选的过程。

引起自然突变的原因有两个:多因素低剂量的诱变效应和互变异构效应。

4.诱变育种:指利用物理、化学等诱变剂处理均匀而分散的微生物细胞群,在促进其突变率显著提高的基础上,采用简便、快速和高效的筛选方法,从中挑选出少数符合目的的突变株,以供科学实验或生产实践使用。

5.原生质体融合:把两个亲本的细胞壁分别通过酶解作用加以瓦解,使菌体细胞在高渗环境中释放出只有原生质膜包裹着的球状体(称为原生质体)。

两个亲本的原生质体在高渗条件下混合,由聚乙二醇(PEG)作为助融剂,使它们互相凝集,发生细胞融合,接着两个亲本基因组由接触到交换,从而实现遗传重组。

在再生成细胞的菌落中就有可能获得具有理想性状的重组子。

6.培养基:培养基是人工配置的供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生长、繁殖、代谢、和合成人们所需产物的营养物质和原料,同时,培养基为微生物等提供除营养外的其他生长所必须的环境条件。

7.前体:指某些化合物加入发酵培养基中,能直接被微生物在生物合成过程中结合到产物中去,而自身结构并没有明显变化,产物的产量却因前体的加入而有较大的提高。

发酵工程期末考试复习题

发酵工程期末考试复习题

发酵工程期末考试复习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发酵工程中常用的微生物包括:A. 细菌B. 酵母C. 霉菌D. 所有以上选项2.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代谢类型是:A. 异养需氧型B. 异养厌氧型C. 自养型D. 光合型3. 下列哪个不是发酵工程中常用的发酵罐类型:A. 搅拌罐B. 静态罐C. 气升罐D. 固态发酵罐4. 发酵过程中,pH值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是:A. 无影响B. 影响微生物的代谢途径C. 影响微生物的酶活性D. 所有以上选项5. 发酵工程中,温度控制的重要性在于:A. 保证微生物生长B. 保证酶的活性C. 保证产物的稳定性D. 所有以上选项6. 发酵工程中常用的灭菌方法包括:A. 干热灭菌B. 湿热灭菌C. 过滤灭菌D. 所有以上选项7. 发酵过程中,通气的作用是:A. 提供氧气B. 带走代谢产物C. 调节发酵罐内的压力D. 所有以上选项8. 发酵工程中,产物分离纯化的方法不包括:A. 沉淀法B. 离心法C. 蒸馏法D. 酶解法9. 微生物发酵过程中,下列哪个因素不是影响产物产量的因素:A. 菌种的选择B. 发酵条件的控制C. 培养基的成分D. 操作人员的性别10. 下列哪个是发酵工程中常用的微生物代谢调控方法:A. 基因工程B. 酶工程C. 细胞工程D. 组织工程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发酵工程是指利用微生物的_______和_______进行生物转化的过程。

2. 发酵工程中,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 发酵过程中,温度、pH值、_______等是影响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重要因素。

4. 发酵工程中,常用的微生物菌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 发酵工程中,产物的分离纯化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步骤。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发酵工程中常用的发酵罐类型及其特点。

发酵工程期末考试重点整理终极版

发酵工程期末考试重点整理终极版

•发酵工程:以微生物、动植物细胞为生物作用剂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工程,包括发酵工艺和发酵设备。

•主要研究内容:菌种选育与构建、大规模培养基和空气的灭菌、大规模细胞培养过程、细胞生长和产物形成动力学、生物反应器的优化设计和操作、发酵产品的分离纯化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等。

•发酵工程原理:指导发酵产品研究与开发,发酵工厂设计与建设以及发酵生产实践的理论。

•初级代谢:是许多生物都具有的生物化学反应,蛋白质、核酸的合成等,均称为初级代谢。

•初级代谢产物:指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所产生的、自身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如氨基酸、多糖等。

•次级代谢:微生物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提合成的对微生物本身的生命活动没有明确功能的物质的过程。

•自然选育:不经过人工处理,利用菌种的自然突变而进行菌种筛选的过程。

•杂交育种:将两个基因型不同的菌株经吻合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分离和筛选具有新性状的菌株。

•诱变育种:利用物理、化学等诱变剂处理均匀而分散的微生物细胞群,在促进其突变率显着提高的基础上,采用简便、高效的筛选方法,从中挑选出少数符合目的的突变株,以供科学实验或生产实践使用。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两个亲本的原生质体在高渗条件下混合,由聚乙二醇作为助融剂,使它们互相凝集,发生细胞融合,接着两个亲本基因组由接触到交换,从而实现遗传重组•前体:某些化合物加入发酵培养基中,能直接被微生物在生物合成过程中结合到产物中去,而自身结构并没有明显变化,产物的产量却因前体的加入而有较大的提高。

•抑制剂:某些化合物可以抑制特定代谢途径的进行,使另一种代谢途径活跃,获得人们所需产物的积累。

如生产甘油加抑制剂亚硫酸钠,它与代谢过程中的乙醛生成加成物。

这样使乙醇代谢途径中的乙醛不能成为NADH还原型辅酶I)的受氢体,而使NAD2在细胞中积累,从而激活a -磷酸甘油脱氢酶的活性,使磷酸二羟基丙酮取代乙醛作为NADH勺受氢体而还原为a-磷酸甘油,其水解后即形成甘油。

•促进剂:指那些既不是营养物质又不是前体,但却能提高产量的添加剂,如加巴比妥盐能使利福霉素单位增加,并能使链霉菌推迟自溶,延长分泌期。

发酵工程期末复习题

发酵工程期末复习题

七. 种子质量的判断
1、细胞或菌体
2、生化指标
通常测定的参数有:
1)pH
2)培养基灭菌后磷、糖、氨基氮的含量变化
3)菌体形态、菌体浓度和培养液外观(色素、颗粒等)
4)其它参数,如某种酶的活力
3、产物生成量
4、酶活力
第四章 发酵工业原料及其处理
..
一. 培养基基本要求: 1)都必须含有作为合成细胞组成的原料。 2)满足一般生化反应的基本条件,如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3)一定的 pH 等条件。 4)工业生产培养基所用的原材料必须来源丰富、价格低廉、质量稳定。
..
优点: 1.产物结构复杂性和特异性: 手性或光学活性 2. 过程安全性:水相、常温、常压、中性、不燃不爆 3.主要原料可再生性:阳光和土地 4.原料可替换性 5.反应自控性 6.设备通用性 7.副产物可综合利用性 8.生产能力可提高性:突变与基因扩增 9.产物类型可塑性:突变与转基因
..
自然选育的一般程序: 制备单孢子(单细胞)悬液 ∨ 适当稀释 ∨ 在固体平板上分离 ∨ 挑取部分单菌落进行生产能力测定 ∨ 经反复筛选以确定生产能力更高的菌株替代原来的菌株 七.诱变育种
表型迟延现象: 遗传物质经诱变处理后发生的突变,必须经复制才能表现出来。
..
第三章 种子扩大培养
一. 种 子 扩 大 培 养: 定义:菌种的扩大培养就是把保藏在砂土管、冷冻干燥管中处于休眠状态的生产 菌种接入试管斜面活化,再经过扁瓶或摇瓶和种子罐,逐级扩大培养后达到一定 的数量和质量的纯种培养过程。这些纯种的培养物称为种子。
二. 尽管工业用微生物菌种多种多样,但作为大规模生产,选择菌种应遵循以 下原则: 1、能在廉价原料制成的培养基上迅速生长,并形成所需的代谢产物,产量高; 2、培养条件易于控制; 3、生长速度和反应速度较快,发酵周期较短; 4、满足代谢控制的要求; 5、选育抗噬菌体和杂菌能力强的菌株; 6、菌种纯粹,不易变异退化,以保证发酵生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7、菌种不是病原菌,不产生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以保证安全。 8、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泡沫少,有利于提高装料系数和单罐产量,降低生产成本; 9、对需要添加的前体物质有耐受能力,且不能将前体物质作为碳源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前体:某些化合物被加入培养基后,能够直接在生物合成过程中结合到产物分子中去,而自身的结构并未发生太大变化,却能提高产物的产量,这类小分子物质被称为前体。

如在青霉素的发酵生产中,苯乙胺及其衍生物和一些脂肪酸的前体可以被优先结合到青霉素分子中去,它们是青霉素分子的组成部分。

并且加入的这类分子不同,除可以提高产量外,还可以形成不同的青霉素。

2.聚合度:衡量聚合物分子大小的指标。

以重复单元数为基准,即聚合物大分子链上所含重复单元数目的平均值,以n表示;以结构单元数为基准,即聚合物大分子链上所含单个结构单元数目。

由于高聚物大多是不同分子量的同系物的混合物,所以高聚物的聚合度是指其平均聚合度。

3.增效反馈调节:又称合作反馈抑制,在分支代谢途径中,当两个分支的末端产物同时存在时,反馈抑制明显强于只有一种末端产物存在时的作用。

也就是1+1>2的效果。

4.共同中间体:是指既是生产初级代谢产物的中间体也是生产次级代谢产物的中间体。

5.分批发酵:又称分批培养,即在一个密闭系统内一次性投入有限数量的营养物进行培养的方法。

在以后微生物的整个生长繁殖过程中,除加氧气、消泡剂及控制pH值外,不再加入任何其他物质,因此这是一种非恒态的培养方法。

6.倒种法:种子罐数量较少,当菌种不够对多个发酵罐接种使用时,一个发酵罐加入全部菌种培养后,一罐分两罐,再补加培养基进行发酵。

7.临界氧浓度:是指不影响微生物呼吸的最低溶氧浓度,和菌种的种类、大小、生长状态等有关。

8.半合成抗生素:一部是微生物合成,另一部分是用化学方法或生物方法进行修饰而成的衍生物。

9.化学耗氧量:又称化学需氧量,简称COD。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水体中存在的能被一定的氧化剂(如高锰酸钾和重铬酸钾)所氧化还原性物质的量,通常用mg/L来表示。

COD是表示水体有机污染的一项重要指标,能够反应水体的污染程度。

化学耗氧量越大,说明水体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

10.抗生素的效价单位:指每毫升或每毫克中所含某种抗生素的有效成分的多少,其有三种表示方法:一是稀释单位,是将抗生素配成溶液,逐步进行稀释,以抑制某一标准菌株生长发育的最高稀释度(即最小剂量)作为效价单位;二是重量单位,是以抗生素的有效成分(即生理活性部分)的重量作为抗生素的效价单位,即1微克作为一个效价单位;三是特殊单位,某些抗生如青霉素G钠盐1毫克定为1667单位,另外,为了生产科研的方便而规定的,链霉素、土霉素等其效价基准都是以1毫克作1000单位计算。

11.抗菌谱:是指某种抗生素所能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范围及其所需要的剂量称之为该种抗生素的抗菌谱。

12.发酵热:引起发酵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原因是在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叫做发酵热。

发酵热=生物热+搅拌热-蒸发热-显热-辐射热13.生物热:是指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本身所产生的大量的热,主要来源是培养基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其他物质时释放出来的。

14.巴斯德效应:在厌氧条件下,向高速发酵的培养基中通入氧气,则葡萄糖消耗减少。

这种抑制发酵产物积累的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

即呼吸抑制发酵的作用。

15.葡萄糖效应:是指大肠杆菌生长在含有葡糖糖和乳糖的培养基中时,会先利用葡萄糖,待葡萄糖耗尽后,才开始利用乳糖为碳源生长的现象。

这是因为葡萄糖的分解代谢产物阻遏了诱导利用乳糖的酶的合成,因此又称为分解代谢物阻遏。

二.填空1.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培养基分为孢子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

2.初级代谢产物有多糖、蛋白质、酯类、糖、核酸、氨基酸、脂肪酸、核苷酸等,次级代谢产物有抗生素、酶、抑制剂、毒素、激素等。

3.在无菌空气制备系统中,过滤除菌是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过滤除菌机制的不同它分为绝对过滤和(深层)介质过滤。

4.青霉素的母核是6-氨基青霉烷酸(6-APA),是由半胱氨酸和缬氨酸结合而成的二肽。

5.抗生素的合成方法有生物合成法、化学合成法和半化学合成法。

6.天冬氨酸的前体物质是草酰乙酸。

7.AS-无缝钢 PL-物料 SS-不锈钢 SI-镀锌管TW-水管 IW-废水管三.判断题及选择题1.碱法甘油发酵是指酵母在碱性(pH7.6)条件下进行发酵时,所产生的乙醛不能作为受氢体生产酒精,而是两个乙醛分子起歧化反应,相互氧化还原,生产等量的乙醇和乙酸,磷酸二羟丙酮作为受氢体生成甘油的过程。

2.双酶法制糖工艺中,α–淀粉酶能够水解α–1,4糖苷键,糖化酶能够水解α–1,4糖苷键和α–1,6糖苷键。

3.在双酶法制备糖的工艺中,淀粉水解的终点可用无水乙醇和碘来测定。

其原理是:淀粉的水解中间产物——糊精不溶于酒精,若加酒精于糊精遇碘可呈现不同的颜色,一般聚合度(葡萄糖单位)30~35以上遇碘才能呈现蓝色,随着聚合度的降低,颜色变成暗紫、紫、红褐、暗红、红褐、红和浅红。

4.检查发酵过程中是否染菌,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有显微镜检查法,即用革兰氏染色法对样品进行涂片、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根据生产菌与杂菌的特征进行区别,从而判断是否染菌。

5.红霉素是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6.微生物生长pH范围:真菌生长的最适pH范围是3~6。

7.化学耗氧量与生物耗氧量的关系。

答:化学耗氧量:又称化学需氧量,简称COD。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水体中存在的能被一定的氧化剂(如高锰酸钾和重铬酸钾)所氧化还原性物质的量,通常用mg/L来表示。

COD是表示水体有机污染的一项重要指标,能够反应水体的污染程度。

化学耗氧量越大,说明水体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

生物耗氧量:又称生化耗氧量,简称BOD。

是指水体中所含能与水中所含氧气发生生物氧化反应的有机物及其他无机的还原性物质的量,即包括含碳物质的耗氧量和无机还原物质的耗氧量。

8.呼吸强度与摄氧率的关系。

答:呼吸强度是指单位菌体细胞(干重)单位时间内的需氧量,以Q单位为O2mmol/(g·h);摄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的发酵液所需要的氧量,以r表示,单位为mmol/(L·h)。

从两者的单位上来看,呼吸强度与摄氧率的关系为:菌体细胞(干重)的密度g/L=摄氧率/呼吸强度1.制糖工艺中,α–淀粉酶的作用机理?答:α–淀粉酶将淀粉液化,转化为糊精及低聚糖使淀粉的可溶性增加,称为“液化”。

它能够从淀粉及其产物分子的内部-----C1—O—C4的位置断裂C1—O键,即α–1,4糖苷键,无先后次序之分。

但是,不能水解淀粉分子中的α–1,6葡萄糖苷键,但能越过此键,继续水解α–1,4葡萄糖苷键,而将α–1,6键仍留在水解产物中。

并且,α–淀粉酶不能水解麦芽糖中的α–1,4糖苷键,对于麦芽三糖水解也很困难,除非用高酶量、较长时间的作用,麦芽三糖才能被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

此酶水解作用的终产物根据不同淀粉及作用时间而异,主要产物有麦芽糖、异麦芽糖、糊精、低聚糖、葡萄糖等。

2.酒精发酵过程中,为什么氧对糖转化有抑制作用?答:在无氧条件下,以葡萄糖为原料进行乙醇发酵时,只有少量酵母菌产生,却消耗大量的糖,每形成一份酵母菌消耗60~80份(重量比)的糖;而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细胞可进行有氧呼吸,酵母菌旺盛增殖,但其发酵特性则不明显,每产生一份酵母菌只用去4~10份糖,即单位时间内糖消耗速度减慢,乙醇产量明显下降。

这种有氧呼吸抑制发酵的现象,称之为巴斯德效应。

其机制是:①酵母菌有氧呼吸会造成ATP/ADP比值增高,以及柠檬酸等物质的增多和无机磷的相对减少,最终抑制了磷酸果糖激酶的活性,降低了酵母菌对糖的利用率;②有呼吸消耗NADH,使糖酵解过程中的NAD+和NADH不能发生周转,NADH不能用于还原乙醛生产乙醇,发酵作用受到抑制;④6-磷酸葡萄糖反馈抑制己糖激酶,抑制葡萄糖进入细胞内,导致葡萄糖的利用率降低;⑤在好气条件下,丙酮酸激酶的活性降低,导致磷酸烯醇丙酮酸积累,后者反馈抑制己糖激酶的活性,从而也降低了糖的酵解速度。

3.抗生素的分类并举例。

答:(1)根据抗生素的产生生物进行分类:①由植物产生的抗生素:大蒜素、黄莲素、鱼腥草素;②由动物产生的抗生素:鱼素、红血球素;③由细菌产生的抗生素:杆菌肽;④由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链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头孢菌素;⑤由真菌产生的抗生素:青霉素,黄青霉菌产生的灰黄霉素,由顶头孢霉菌产生的头孢菌素,此外还有赤霉素等。

(2)根据抗生素的作用对象(抗菌谱)进行分类:①抗革兰氏阳性菌的抗生素:青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林可霉素等;②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抗生素:链霉素、多粘菌素E(抗敌素)、春雷霉素等;③广谱抗生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麦迪霉素、头怨菌素;④抗真菌的抗生素:灰黄霉素、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曲古霉素、克念菌素、球红霉素等;⑤抗肿瘤抗生素:博莱霉素、更新霉素、光神霉素、阿霉素、正定霉素;⑥抗病毒及抗原虫的抗生素:鱼素、抗病毒霉素、杀狂犬病毒素及巴龙霉素等。

(3)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来分类:①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中都含有一个四元的内酰胺环,属于这类的抗生素有青霉素、头孢菌素、以及它们的衍生物。

如苯唑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头孢噻吩、头孢孟多、头孢氨苄、头孢哌酮等;②四环素抗生素:在这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中都含有一个四并苯的毒核,属于这类的抗生素有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以及它们的衍生物,如强力霉素(即6-去氧土霉素)、四氢吡咯甲基四环素、二甲胺四环素等;③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这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中都含有氨基糖苷和氨基环醇,属于这类抗生素的数目较多。

如卡那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巴龙霉素、新霉素、春雷霉素、巴龙霉素、核糖霉素、青紫霉素等;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这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中都含有一个大环内酯作为配糖体,属于这类的抗生素有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柱晶白霉素、交沙霉素、竹桃霉素等;⑤多烯类抗生素:在这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中,不仅有大有大环内酯,而且在内酯环内尚有许多共轭双键,属于这类的抗生素有制霉菌素、菲律宾菌素、两性霉素B、曲古霉素等;⑥多肽类抗生素:在这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中,含有多个氨基酸通过肽键连结成环状、线状或带侧链的环状多肽的结构,属于这类的抗生素有多粘菌素、万古霉素、杆菌肽、卷须霉素等;⑦其他抗生素;凡不属于上述六类化学结构的抗生素,均划入其他化学结构类的抗生素。

例如创新霉素、赤霉素、磷霉素、林可霉素等。

(3)根据抗生素的酸碱性来分类:①酸性抗生素:青霉素游离酸、创新霉素、赤霉素、新生霉素、利福霉素等;②碱性抗生素:大多数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以及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红霉素、麦迪霉素、柱晶白霉素等;③两性抗生素:这类抗生素结构中既含有酸性基团(如-COOH)又含有碱性基团(如—NH2,—N(CH3)2等),如两性霉素B、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制霉菌素、曲古霉素;④中性抗生素:这类抗生素结构中既不包括碱性基团也不包括酸性基团或者是酸性、碱性抗生素所组成的中性盐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