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古诗解释

合集下载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意思]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意思]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意思]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1)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题西林壁古诗和意思题西林壁作者: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赏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小学语文部编版必背古诗文125首含诗词解析——049题西林壁

小学语文部编版必背古诗文125首含诗词解析——049题西林壁

049《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书写,题写。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面。

(4)各不同:各不相同。

(5)不识:不能认识或辨别。

(6)缘:因为,由于。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博文小故事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
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绵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古诗《题西林壁》的解释

古诗《题西林壁》的解释

古诗《题西林壁》的解释 《题西林壁 》是宋代著名的诗人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以下是小编 跟大家分享古诗 《题西林壁》的解释,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 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 的意思。

)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 处、 低处看庐山, 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 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 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 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句1/5。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 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 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即景说理, 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 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 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 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 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必须超越狭小的 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古诗《题西林壁》翻译

古诗《题西林壁》翻译

古诗《题西林壁》翻译 《题西林壁 》是苏轼的诗作,此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 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古诗 《题西林壁》翻译,欢迎查看,仅供大家参考。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面。

4、各不同:各不相同。

5、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6、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7、缘:因为;由于。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 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 州 (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 赴汝州时经过九江, 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 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1/6间。

赏析 《题西林壁》这首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 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的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 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的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 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 峦所局限,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 局部而已, 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 、 驰骋想象的空间。

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

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从侧
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诗意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假设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
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古诗题西林壁诗意

古诗题西林壁诗意

题西林壁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

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中。

诗意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赏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和注释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和注释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和注释一、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注释1.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2.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 侧:侧面。

4. 各不同:各不相同。

5.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6.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7. 缘:因为;由于。

8.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三、诗句意思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意思: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 解析:这两句诗描述了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去看庐山时,所看到的庐山的形态是不一样的。

它写出了庐山的雄伟多姿,同时也为后面两句诗的哲理表达做了铺垫。

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意思: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 解析:这两句诗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会受到自身所处位置(主观因素)的限制,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的全貌。

就像在山中难以看清整座山的全貌一样,只有跳出局部,从整体上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四、练习题(20题)及解析(一)字词理解类(5题)1. “题西林壁”中“题”的意思是()A. 题目B. 书写,题写C. 话题答案:B。

解析:“题西林壁”就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意思,所以“题”在这里是书写、题写的意思。

2. “只缘身在此山中”中“缘”的意思是()A. 缘分B. 沿着C. 因为答案:C。

解析:“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只是因为自己在这座山中,所以“缘”是因为的意思。

3. “横看成岭侧成峰”中“岭”和“峰”的区别在于()A. 岭是高大的山脉,峰是高耸的山头B. 岭是连绵的山,峰是高耸而尖的山头C. 岭是单独的山,峰是众多山的组合答案:B。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

侧:侧面。

各不同:不相同。

直译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假设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
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识别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古诗的诗意及赏析

《题西林壁》古诗的诗意及赏析

《题西林壁》古诗的诗意及赏析 题西林壁 的诗意及赏析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从 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 思。

)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诗意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 处、 低处看庐山, 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 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 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 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 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 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1/5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即景说理, 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 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 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 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 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 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 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 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 特的感受, 借助庐山的形象, 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故而亲切自然。

题西林壁古诗什么意思

题西林壁古诗什么意思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古诗什么意思
题西林壁
是描写庐山的一篇古诗
。那么题西林壁古诗是什么意思呢?请看下文题西林壁古诗的详细内容!
题西林壁
作者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原文、全诗简单意思翻译译文、注释及鉴赏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原文、全诗简单意思翻译译文、注释及鉴赏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原文、全诗简单意思翻译译文、注释及鉴赏《题西林壁》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由宋代诗人苏轼所著。

以下精心整理了《题西林壁》古诗的原文、全诗简单意思翻译、词语注释及鉴赏,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词语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2.题:书写,题写。

3.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4.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5.侧:侧面。

6.各不同:各不相同。

7.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8.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9.缘:因为;由于。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人。

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创作背景】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鉴赏】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 (北宋)苏轼《题西林壁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

侧:侧面。

各不同:不相同。

直译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 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 从远处、 近处、 高处、 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 在庐山中。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 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 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 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 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 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即景说理, 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 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 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 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必须超越狭小的 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 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 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 特的感受, 借助庐山的形象, 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故而亲切自然, 耐人寻味。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 《望庐山瀑布 》同样著名。

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 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 具体景特, 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 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 的思考和领悟。

【古诗词】题西林壁古诗原文及翻译

【古诗词】题西林壁古诗原文及翻译

【古诗词】题西林壁古诗原文及翻译
《题西林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
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
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
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
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
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
“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题西林壁古诗意思

题西林壁古诗意思

题西林壁古诗意思题西林壁古诗意思《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

直译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赏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古诗题西林壁的意思和诗句解释秒懂百科

古诗题西林壁的意思和诗句解释秒懂百科

古诗题西林壁的意思和诗句解释秒懂
《题西林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

这首诗的意思和诗句的解释如下。

《题西林壁》是在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游览西林寺时所写。

诗名中的“西林”指的是西林寺,“壁”指的是寺庙的墙壁,古代文人常常在寺庙的墙壁上题诗,这就是“题西林壁”的由来。

诗的全文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首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借山喻事,从各个角度看待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

就像看山,从正面看是山岭,从侧面看又是山峰,远近高低看到的景象都不同。

末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道出了人生哲理。

我们之所以看不清事物的本质,是因为我们身处其中,被其包围,无法看清全貌。

就像身在庐山之中,无法看清庐山的全貌一样。

这首诗寓意深刻,富有哲理。

苏轼以山为比,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有全面的视角,不要被局部所迷惑。

同时,也告
诫我们,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跳出事物的包围,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观察和理解。

这是一种人生智慧,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这也是《题西林壁》这首诗被广泛传颂,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

题西林壁古诗意思

题西林壁古诗意思

题西林壁古诗意思《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

直译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赏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西林壁古诗解释 《题西林壁 》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 绘之中。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这首诗的和解释和翻译等相关内容。

欢迎大家阅 读。

题西林壁⑴ 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⑵,远近高低各不同⑶。

不识庐山真面目⑷,只缘身在此山中⑸。

题西林壁(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总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 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 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 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白话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 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 州 (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 赴汝州时经过九江, 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 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 间。

文学 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 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 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 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 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 、 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 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 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认 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 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 林壁》 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 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 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 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因此,这首小诗格 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

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 一种语言特色。

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

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 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 前人未曾道的意境; 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 荧的哲理之光。

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

也 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

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 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 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

鲜明的感性与 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 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 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


理为特色的新诗风。

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 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 于豪放之外”。

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 语浅意深, 因物寓理, 寄至味于淡泊。

《题 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名家点评 毛谷风:此诗反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宋人七绝选》,书 目文献出版社,1987 年版) 徐中玉: 此诗说明“局中人常常看不清事物的全貌和真相, 就是由于受到认 识条件限制的缘故。

”(《苏东坡文集导读》,巴蜀书社,1987 年版) 郑孟彤:此诗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当局者迷,旁 观者清’的意思。

”(《中国诗歌发展史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 游国恩等:此诗的“理”是“局外人有时会比局中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真 相。

”(《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