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有感
张锡纯先生治医思想与实践的探讨——《医学衷中参西录》读后感
张锡纯先生治医思想与实践的探讨——《医学衷中参西录》读后感十多年前,程宝书教授曾经对我说过:近现代中医著作,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最值得一读。
我当即购书回来,可惜诊务繁忙,竞然一直未能读完。
这次疫情,居家七十余日,终于将这本巨著(110多万字)通读一遍,并且作了详细的笔记。
感悟颇多。
择其要者,与读者分享。
衷中参西,意在固守中国文化传统本源,参考学习西方文化。
就医学而言,就是以中医为本,参考学习西医。
这是清末民初,西学东渐之际,国内绝大部分文化人的共同选择。
张锡纯的夫人曾经留学日本,张师本人也略通英文,担仼过代数和几何学教师,所以他的思想并不保守。
他还积极学习现代解剖学、生理学、药学知识。
在临床实践中,大胆尝试中西结合,中西并用。
阿司匹林,安知必林(乙酰苯胺)、非那西汀、奎宁、乌洛托品、稀盐酸、硫酸镁、甘汞、水合氯醛、几阿苏、胃蛋白酶,碘酒、导尿法…他都经常使用。
可以说,张锡纯是现代中西医结合的鼻祖。
对于西方文化,还有另外两种态度,一派是全盘西化,对于传统的一律打倒。
这一派社会影响不大,可以不论。
另一派是坚决拒绝,认为老祖宗的东西都是最好的,而且越古老,越优秀。
这一派往往打着民粹的旗号,在社会上颇有市场。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也是各民族文化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
就中医学而言,我个人赞同衷中参西。
作为医生,更重要的是考虑哪种方法最适合患者。
如果中医的方法好,就去中医;如果西医的方法好,就去西医。
毕竟很少有极端的人绝对认为中医不好或者西医不好。
什么病要用中医治疗,什么病要用西医治疗,什么时候治疗好(或者什么时候用西医治疗好),医生自己应该心中有数。
中医和西医的争论一直很激烈。
其实无论哪种方法都能解决病人的痛苦,都是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好方法。
中西医有很多思想可以互相借鉴。
中医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整体思维、动中施治、三因制宜、顾护胃气、中病则止、药简力专、以平为期、以人为本、攻心为上”等等。
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有感
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有感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清朝末年名医张锡纯代表着作;此书是张老一生研究祖国医学的结晶;它开创了中国医药学与西洋医学结合的先河;建立了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所列处方全系临床体验所得..张老临床用药灵活多变;其中很多药方来源于食物;张老云: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疾;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用食物来治疗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达到邪去病安之效;是谓大医..珠玉二宝粥:山药薏米柿饼霜;三味药均为日常生活食品;但捣渣煮烂熟;随意服之;治脾肺阴分亏损;饮食懒进;虚热劳嗽;并治一切阴虚之证..近代学者对珠玉二宝粥对脾虚型哮喘患者临床疗效研究表明:珠玉二宝粥可延缓脾虚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肺功能的下降趋势、改善呼吸困难症状;还能改善哮喘患者脾虚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此方不仅口感不错;效果良好;为广大患者所能接受;在张老的方里;山药柿饼霜核桃仁龙眼肉黑芝麻花椒小茴香枸杞······均为常用之药..内经: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可见食疗在战国时代已经作药物来治病;现代人们都意识到食疗的作用;大力推崇..张老对服药方法也非常重视;徐灵胎说过;“病之愈与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张老书中用了多种服药方法;对于上焦有热之证;张老有时采用嚼服的方法;如:对咽喉肿痛闻药气呕吐者;张老用鲜梨片蘸生石膏末嚼咽;用清脑黄连膏即黄连二钱为细末;香油调成糊;常以鼻嗅之;治因热而眼疾者;张老认为目系神经连于脑脑部因热生炎;病及神经;必生眼疾;故借鼻窍之捷径;直达于脑部;对于婴幼儿疾病;难以服药;张老用药末至于乳房上让婴儿乳食;如:定风丹治疗小儿急慢惊风;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如阴津亏虚之证又不耐服药者;张老用薯蓣粥煎茶饮治劳瘵发热;或喘或嗽;张老又善用饼剂治疗疾病;又是一大创新;如:用益脾饼治疗脾虚中寒泄泻;用期颐饼治疗气虚痰盛胸满肋痛之病等..此书张老对西医解剖、生理、西药理论也有所讲解;虽然有些内容过于片面和肤浅;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在当时能有这样思想的着作;已经相当了不起了;此书张老对于肺结核的治疗;采用中药参麦汤和西药阿斯匹林;对于西药的服用方法及治疗周期描述的非常详尽;是现代中西医治疗模式的雏形;可见张老对西医有所研究;思想比较前卫..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古人言:“医诚艺也”中医多与艺术相似;重在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治疗决策个体化、技艺化;非物化;非规范化;开出的方药如艺术作品;又明显的个人风格或流派;这些对于规范化的西医是不可想象的..西医主要靠逻辑与规范选择具有针对性和替补性;方法简明直接..医学衷中参西录既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突出理、法、方、药之根本;又能触类旁通;撰古人言外之旨;体现了张老医学思想的先进性..在当代祖国的医学模式发展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去发掘一条成熟的中西医之路..用我们的热情去激发潜能;做一个有效行动力的祖国医学发展者..。
《医学衷中参西录》评述
《医学衷中参西录》评述《医学衷中参西录》评述作者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县边务村人。
生于1860年(清· 咸丰十年),卒于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享年74岁。
是清末民初中国医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医家,也是力倡和奠定中西医汇通的代表医家之一。
张氏自幼聪颖,稍长研习六经诗文,天文算术,尤通易理,后因两试秋闱不第而秉承遗训专攻医学,早年悬壶于乡里。
辛亥革命后,曾以军医正之职应聘从戎而赴武汉。
1917年于沈阳创立达中医院并任院长之职。
直奉起战,返河北沧县行医。
1927年徙居天津,曾创天津国医函授学校培养中医人才。
张氏潜心医学40余年,临床治疗不拘一格,不仅能化裁古方,汲取各家之精华,还能独出新意,融会中西医之长。
其在诊病之余,将所悟医药之理,随时记述成篇,屡试屡效之经验方则自立名方,方后缀以诠释以阐发其医学理论。
该书充分体现了其“师古不泥,衷中参西”的学术思想。
1.衷中参西,融会贯通张锡纯生活在清末民初,以“师古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为治学宗旨,正确处理中医学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他提出“合中西医融贯为一”的设想,并以“中医包括西医之理”学说为理论依据,力图沟通中西医。
理论上,借鉴西医的理论学说,阐发中医的理论实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临床用药上,张氏中西药并用,取长补短,使其更好地发挥临床疗效。
对西医解剖、生理的学习,也多能掌握要旨。
2.尊崇经典,法本仲景纵观全书,有关医论近百条,条条以《内经》、《难经》为中医诊治疾病的理论基础,以《伤寒杂病论》为临床辨证论治的法则,多所引证,融会贯通,使之立说有据,治法有源,实为衷中之楷模,参西之先人。
他认为“用古人之方,原宜因证、因时为之变通,非可胶柱鼓瑟也”。
3.阐释医理,独辟蹊径张锡纯经过数十年的医疗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阐释医理有独特建树,调摄论治有独到之处,处方遣药别具特色。
其对中风、吐血、衄血、泄泻、消渴等病因病机的论述皆发前人所未发。
难得的温病推荐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难得的温病推荐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医的自信(四)——伤寒与温病的桥梁(特别特别特别强调阴阳观,尤其是营卫的阴阳观)【目的】1.构建伤寒与温病的桥梁,帮助大家正确认识伤寒与温病的区别。
2.继前三篇构建的完整的阴阳观体系,从理论过渡到临床。
3.继续借助阴阳观,帮大家纠正一些对中医的模糊认识:(1)《伤寒杂病论》的第一方是麻黄汤,而不是桂枝汤。
(推荐《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2)桂枝汤是《伤寒杂病论》中“伤寒中的温病”的第一方;桂枝汤是调节阴阳的代表方,但不是调节阴阳的全部,只是一部分,有其适用条件。
(3)继续强调表证不能含糊地用营卫失调、营卫不和、正邪相争则发热、传经化热等来解释,来糊里糊涂地认识。
4.继续强调阴阳整体观的重要性,治病必求于本,即本于阴阳。
要想充分践行这句古训,就必须首先将理法的高度提高到阴阳的层面,用阴阳观来理解中医现象。
气血津液精、四象、五行、六气、六经、经络等,都是阴阳的量变与质变的结果。
前三篇,说来说去都在围绕阴阳来讲,突出阴阳互根互用互存且互相制约的特点,突出见阴不忘阳,见阳不忘阴的观点,十多万字,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希望能讲清楚其中的道理。
【前言】(1)伤寒与温病的理论认识与临床应用,可谓是中医发展过程中的两大极其重要的里程碑(2)自医圣创《伤寒杂病论》后,中医正式由发源的多系统杂合的纯理论医学(实可统一为一体),过渡到理法方药一体的临床实践中,进而形成了以医圣为中心的经方大家庭,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注入了一道又一道的生机(3)在温病还未被认识前,还未被认可前,其发展可谓是一波三万折,甚至一波三亿折啊(故意用的),洋洋洒洒千年呀,千年呀(4)古人自古遵经,绝不能有一丝逾越,这点值得我们学习,教会我们必须重视传统,重视继承,勤求古训。
同时,中医也由起初的四大经典,作为主干与根基,发展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教会我们要敢于发展,敢于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5)但我觉得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遵经但不局限于经经典是源头活水,但经典也不总是都是对的,其实是对的,只是它有它特定的条件但从中医的发展史来看,这点是很难被充分认识的。
才叔重读《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山萸肉解(一)
才叔重读《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山萸肉解(一)说在前面在我看来,《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学衷中参西录》、《醉花窗医案》与市场上其他中医书籍的最大区别在于“学以致用”。
书中包含了大量真实的场景化案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让我们学到方法论,《医学衷中参西录》、《醉花窗医案》让我们能理解该方法的适用背景和限制条件,不至于落入“照猫画虎”的窘境。
有必要提醒一下才叔的读者,微文只是我读书的个人阶段性解读,既不可能准确无误,更不可能达到作者的认知高度。
另外,向书本学习本来就是一件苦差事,理解真经不易,在自己的临床中用好更难。
因此,敬请诸君且看且批判,万不可使用“拿来主义”。
人怎么活都是一辈子,生命的长度我帮您延长,生命的厚度您自己拓展。
向张锡纯学习之山萸肉解张锡纯说山萸肉味酸性温,能够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有聚精敛神的作用。
山萸肉除了收敛作用外,还具有疏通的功效,能够通利全身上下内外,流通血脉,可用于治疗肝虚引起的诸多病证:包括自汗、胁痛、腰痛、头痛眩晕。
这个叫双向调节,收发自如。
而且最关键的是,山萸肉的收敛作用,跟其他酸敛的药物不同,山萸肉它敛正气不敛邪气,这不得了,这说明,山萸肉是补药,但是,它只补正气,不补邪气,即使有邪气,照例可以使用,所以《本经》说山萸肉可用于治疗寒湿痹痛,这个就是山萸肉的绝对优势。
收敛作用和疏通作用并存,而且敛正气不敛邪气。
这就是山萸肉。
张锡纯还说,山茱萸的核仁与果肉药性相反,用山萸肉必须将核仁去除干净,我们读《医学衷中参西录》经常看到“净萸肉”,原因就在这儿。
不过当时有医疗卫生的报纸报道,山茱萸的核仁味道涩的,也具有收敛特性,如果长期吃,会出现小便困难。
张锡纯用锤子把山茱萸的内核敲破后,自己尝里面核仁,的确涩涩的,所以张锡纯认为报纸所说是对的,可信。
后面张锡纯用大量病例来进一步说明山萸肉的作用。
第一个病例,张锡纯的朋友,毛仙阁的儿子毛印棠,二十多岁。
在农历十月患伤寒病,经过治疗十多天,具体怎么治的没写,治疗十多天后,说表里证都解除了,看起来都好啦。
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有感
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有感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由中国医学家黄春秋编写的一本《医学衷中参考书》,成书于
元朝。
它以古今西方医学的理论渊博,堪称医学史上的经典著作。
学习《医学衷中参西录》,让我深刻地发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之处,黄春秋所涉及的西
方医学理论,极具教育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护身知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介绍了西方自然学、生物学、物理学等科学知识,在当代,这
对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书中也提到了西方伦理学、哲学知识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开拓国际视野,增长知识面。
总之,黄春秋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表现的智慧,让我深深敬佩,也让我感谢西
班牙文明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衷中参西录读后感范文
衷中参西录读后感范文衷中参西录读后感范文既非科班学子,又无庭训督导,对于我这样一个彷徨于医门外多年的中医求学青年,怎么会想到读《衷中参西录》呢?窃以为学医不求名利,但至少要有成为一名熟谙医理之明医的理想。
因此多了解当代名老中医都看了哪些书,多学习人家的治学风格和行医品范在所必然。
必翻开厚重的《名老中医之路》,中年学医,毫无家学渊源,完全以勤奋苦学为伴,无师自通,终成一代大家的岳美中老先生,其治学自述跃然卷首。
在岳老早年的自学书目中就有《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本书。
而岳老的文章,正是促使我想读一读此书的增上缘之一。
除上述之助缘外,还曾在《任之堂跟诊日记》读过张大师《衷中参西录》的序言,一句“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
一介寒儒,伏处草茅,无所谓建树也,而其愿力不可谓没也。
”读罢久久萦绕在心头,是啊,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汇中西之医学,兴庠序之教化,创医院之先河,竟古人未竟之事业,令吾中华医学大放光明于全球之上,寿甫先生之志不可谓不高远。
然志圣而圣,志贤而贤,后世吾侪,虽根性愚钝,亦当有迎难而上之决心也!这应该算是触动我内心,决定一定要拜读一下这本这本当世第一可法之书的亲因缘了。
记得曾经听徐文兵老师在讲解《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时说过,古人往往会把传世之作藏在金匮里,后世的读书人想要看这样的经典,也会非常郑重的沐浴更衣,焚香祈祷,宁神定志,一则出于发自内心的恭敬,一则企求神明加持能真正读懂先贤的奥义。
《衷中参西录》虽然不能堪比《内经》,但我却把它视为指引我通往医学殿堂的一把金钥匙,在决定开启阅读的那个清晨,我也仿造古代读书人的样子,起床洗漱完毕后,先跪诵 7 遍《心经》,然后默念三次自己的发愿文,终于在善根、福德、因缘等资粮都具足的情况下,打开了这部沉甸甸的著作。
《衷中参西录》全书一共分为七期,前三期为内科杂病,第四期为药物讲义,第五期是各种医论和往来信函,第六期是医案及诗集,第七期为《伤寒论》讲义。
医学中衷参西录读后感
医学中衷参西录读后感《〈医学衷中参西录〉读后感》读《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本书,真的就像是一场奇妙的医学之旅,一路收获满满。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医学宝库。
书中那些关于中西医结合的阐述让我受益良多。
读到作者在用药经验部分的时候,我特别有感触。
作者对中药和西药各自特性的把握以及如何在临床中去巧妙配合使用,特别的精妙。
比如说作者对于石膏药性的见解,以前我就只知道石膏是清热泻火之用,但作者详细解读了石膏与不同病症搭配时量的把控以及和西药退烧药配合时的考量,这就好像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这让我想起实习的时候,遇到一个高热不退的病人,当时我就只想着单一地用退烧药或者清热解毒的中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要是当时能像作者这样深入了解这些药物的特性并且进行中西药的合理搭配,或许结果就不一样了。
还有书中讲述的医案部分也很精彩。
这些医案让我很清晰地看到理论知识是如何在实际的临床中运用的。
不过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有些疑惑的地方。
有些方剂里几种药物的配伍组合非常复杂,作者的阐释很深入,但我一下子难以完全理解。
我只能反复地研读,并参考一些其他的医书来试图弄明白。
后来我明白了,这正是传统中医的博大精深之处,它复杂并且细腻。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不仅仅是中西医结合这么一个简单的概念,更多的是强调一种医学思维的融合。
把中医那种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维,和西医精确的病理分析、高效的治疗手段相结合。
当时读到气血相关的论述时,特别触动我的是作者对气血关系从生理到病理的详细解读。
这对于我理解很多慢性疾病患者的症状和调理思路有很大的帮助。
这也启发我,未来在自己的医学学习和实践道路上,一定要多从不同医学体系的角度去分析病情,不能墨守成规。
无论是中医经典学说,还是西医现代研究成果,都要善于吸收为我所用。
对了还想说,这本书就像是请了一位医学界的前辈随时在身边指导自己一样,每一页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智慧与实践的结晶。
衷中参西辨治慢性心衰心得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种复杂临床综合征,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
中医学在古代虽没有心力衰竭的病名,但在众多中医文献中可见有关病证的类似记载。
现代任继学教授在《悬壶漫录》中引入了“心衰”病名,1997年10月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颁布,明确将“心衰”作为中医规范病名,沿用至今。
从文献记载可以看到,中医对心衰的认识过程是由标及本,由浅入深,从外在的临床表现逐渐深入到内在本质。
关于中医治疗心衰的理法方药,业界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近几年先后出台了《慢*整理者 编者按:2016年2月,江苏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江苏省中医药局评选出首批10位江苏省“国医名师”,这是江苏推进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的又一重要举措。
为配合此项工作的开展,本刊今年推出江苏国医名师临床经验系列文章,由10位“国医名师”亲自撰稿,本期刊登唐蜀华教授的文章。
衷中参西辨治慢性心衰心得唐蜀华 刘春玲*(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唐蜀华 (1941—),男,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第四、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传承博士后流动站指导老师,首届江苏国医名师。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及医院管理工作五十余年,尤其擅长心系疾病(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心律失常等)的诊治。
一贯强调辨证对待中西医的关系,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寻求最优化的治疗方案。
摘 要 慢性心力衰竭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中医药因其整体调节的优势,运用辨证施治为主,在减轻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衰的治疗中。
心衰的治疗应在比较中西医学各自优势的前提下,衷中参西,病证结合,强调掌握核心病机,辨证抓临床特征,辨病融入辨证,治疗分标本缓急,中西长短互补,组方用药秉持性理互参,以期采用最优化的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
才叔重读《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山药解(一)
才叔重读《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山药解(一)各位朋友大家好,上一节我们讲完了赭石,这一讲开始,我们学习山药。
看看张锡纯先生是怎么妙用山药治病的。
张锡纯说“山药色白入肺,味甘归脾,液浓益肾”,这14个字我用一个字就可以归纳,那就是补,山药可以补肺脾肾三脏,你看六味地黄汤,就用山药补肺脾肾。
山药的具体功效,张锡纯说“能滋润血脉,固摄气化,宁嗽定喘,强志育神”,大概意思是山药能够滋养血脉,固摄益气,止咳平喘,使人注意力集中。
谈到安全性,张锡纯说山药药性平和,很安全的,可以长期大量服用,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要注意,要生用,一般是用生山药煮水喝,张锡纯反对炒熟了的山药,他说,炒熟了的山药,山药中的蛋白质焦枯掉,就失去药用价值了。
这个与我们《中药学》教材说的不一样了,教材教我们说山药用于“健脾止泻宜炒黄用”。
张锡纯继续说,如果做药丸,可以把生山药压成细末,再去蒸煮,煮熟了再做成丸药使用。
他有一张处方就用一个药,就单用生山药,叫一味薯蓣饮,治好了许多疾病,以后我们会学习到。
CASE01,有一个少女,停经一年多,人很虚弱,已经是卧床不起了,张锡纯用资生汤治疗,资生汤是张锡纯用于治疗阴虚劳热的代表方,主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
亦治女子血枯不月”,药物组成有生山药一两,玄参五钱,于术三钱,生鸡内金捣碎,二钱,牛蒡子炒捣,三钱,热甚者,加生地黄五六钱。
资生汤主要药物就是重用生山药。
除了用资生汤以外,还用生山药四两煮汤,每天当茶喝。
我们估计一下,这个患者每天至少用生山药五两。
一个月之后,患者体力逐渐恢复,月经也来了,知道的人都说张锡纯太厉害了,这种病都能治,很惊讶。
这是张锡纯用大剂量生山药治疗脾胃虚弱血枯经闭的病例。
CASE02,一个产妇,产后十多天,气喘大汗,身体燥热,虚劳咳嗽,前面的医生用过黄芪、熟地黄、白芍等药物治疗,理论上没错,但就是无效,出汗越来越严重,每天大汗淋漓。
后来家属请张锡纯看,张锡纯摸脉,脉象非常虚弱,而且很快,张锡纯说按目前这个病证,似乎就是一个不治之症。
浅谈从《医学衷总参西录》中认知中药
浅谈从《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认知中药摘要:通过《医学衷中参西录》关于柏子仁,茜草,海螵蛸等中药的描述以及临床运用的记载,从而引发怎样更全面认识和掌握中药以及怎样更好的灵活运用中药的思考。
例举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中附子汤与真武汤两个方剂只差一味药,但是治疗的侧重点因此而改变,从而说明对药物全面认识是临床治疗疾病至关重要的前提,而对药物的灵活使用则是取得显著疗效的关键。
最后简要谈谈自己现在对怎样更好全面掌握中药的看法。
关键字:《医学衷中参西录》柏子仁茜草海螵蛸《伤寒论》体会正文:《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河北盐山已故名医张锡纯所著,该书最大的特色是收集了大量的病例和方剂,以及张锡纯老先生对它们的一一点评,让学者能够更好的看懂,掌握要领,在临床能够灵活运用。
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张锡纯老先生对药物的阐述和以及它们的临床运用。
下面例举几个让人印象尤为深刻的中药与大家分享。
柏子仁:临床运用柏子仁一般用于失眠的患者,而且人们会记住的主要也是柏子仁能够宁心安神,有治疗失眠的作用。
如《神农本草经》言“味甘平。
主惊悸,安五脏……”徐灵胎言“柏得天地坚刚之性生,不与物变迁,经冬弥翠,故能宁心神,敛心气,而不为邪风游火所侵克也。
”张锡纯老先生却有言“柏子仁能涵濡肝木,治肝气横恣胁疼。
虽含油质甚多,而性不湿腻,且气香味甘,实能有益脾胃。
凡植物皆喜阳光,故树梢皆向东南,柏树则独向西北,西北者金水合并之方也。
且其实成于秋而采于冬,饱经霜露,得金水之气尤多。
肝脏属木,中寄相火,性甚暴烈,《内经》名为将军之官,如骄将悍卒,必恩威并用而后能统奴之。
柏子仁既禀金水之气,水能滋木,如统师旅者之厚其饷也。
金能镇木,如统师旅者之严其律也。
滋之镇之,则肝木得其养兼得其平,将军之官安其职矣。
《本经》‘谓柏能安五脏,而实于肝脏尤宜也。
”张锡纯曾治邻村毛姓少年,其肝脏素有伤损,左关脉独微弱,一日忽胁下作疼,张锡纯老先生用柏子仁一两,煎汤服之立愈。
中医理论学习笔记—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总结
中医理论学习笔记—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总结中医理论学习笔记—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总结前言: 《医学衷中参西录》作者:张锡纯朝代:清年份:(1860~1933) 中国医学家。
中西汇通派代表人物之一。
字寿甫。
河北盐山人近代中西汇通医家。
反对崇古泥古,固步自封,并崇尚实验。
毕生从事临床与研究著述,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影响颇大。
重视药物研究。
年迈体衰的人,大多属下述几种体质,本文从临床、用药、饮食作了介绍,均为张锡纯及名家观点,本人只不过是抄录归纳而已。
一.阴虚体质临床表现:唇红舌燥,口渴咽干,头晕目旋,皮肤干燥,便结失眠,五心烦热,舌赤苔光剥,脉细数。
糖尿病、慢性肾炎、前列腺病、神经衰弱、肾性高血压、血液病、黄褐斑、更年期综合症、干燥综合征、高血脂症等与阴虚证有关。
发生机理:肾阴亏虚、津液不足、肌肤不润、虚阳偏亢、虚火上炎、属阴虚内热证。
调理方法:滋肾阴、清虚热、生津止渴。
宜选方剂: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增液汤。
常用中药:补阴:熟地、生地、山萸肉、枸杞、女贞子、元参、麦冬、花粉;清虚热:知母、黄柏、地骨皮、银柴胡、黄连、青蒿。
饮食宜忌:宜:海参、海蜇、黄瓜、香焦、梨、荸荠、莴笋、油菜、盖菜、菊花菜。
忌:辛辣、温热燥烈食品。
二.阳虚体质临床表现:形寒肢冷、肌肤不健、心身疲劳、阳萎早泄、尿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微。
性公能衰退、精子缺乏症、慢性肾炎、骨质疏松、坐骨神经痛、前列腺肥大、老年尿失禁等与肾阳虚有关,属阳虚内寒证。
发生机理:肾阳虚损、命门火衰、能量代谢不足、脏腑公能低下。
调理方法:温补肾阳,壮阳祛寒。
宜选方剂:金匮肾气丸(八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右归丸。
常用中药:菟丝子、仙灵脾、仙茅、鹿茸、鹿角胶、冬虫夏草、巴戟天、肉苁蓉、杜仲续断、附子、肉桂;尿失禁加复盆子、金樱子、桑螵蛸。
饮食宜忌:异:洋葱、大葱、牛肉、羊肉、香椿、胡椒、茴香、丁香、桂皮、胡桃肉、辣椒。
忌食黄瓜西瓜生冷寒凉食品。
阴虚阳虚最显著的差别:阳虚怕冷,舌质色偏淡;阴虚内热,舌质色红。
读经典《医学衷中参西录》浅见
读经典《医学衷中参西录》浅见读经典《医学衷中参西录》浅见居业《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清末民初医家张锡纯所著,全书七期分为五部分,共计110余万字,是中医历史上难得的经典之作,问世近百年长盛不衰。
凡是读过此书者,无不赞赏有加。
我读此书也已年余,兹将个人的点滴体会,向读者分享,以作抛砖引玉之词。
精究药理此书作者可谓精究药理,对每一味中药,均有自己的独特经验和心得。
对所载中药的论述,字字珠玑。
最为后人所称誉的,乃是其对石膏的应用。
书中先是明辨若用以透表解肌,需生用而煅用足可死人;又论述石膏“外感实热,放胆用之,直胜金丹”,力辟当世医家用石膏之流弊;又改进石膏作为汤剂的服法,需分数次“徐徐温饮下”,避免了石膏寒凉致泻的不足。
其后又以数十条医案,将用石膏的经验详尽备述,读之酣畅淋漓,令人拍案叫绝!再如对山茱萸的应用,亦让人称赞。
书中用山茱萸以救危,功同人参,大剂量浓煎灌服,垂危之证立缓,救人不可胜数。
又如山药,用之以疗劳嗽、痫风、泄泻、烦热等等复杂之证,以之为君,数月痼疾亦可不日而愈,用药之精当,令人叹服。
妙用古方《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于古方的化用,足可传为佳话。
《伤寒论》的桂枝汤,历来用之以疗伤寒有汗,温服后必啜热稀粥以助药力,方成愈病之功,而书中将其略为加减,使其不啜粥而功效如前。
又如白虎加人参汤,书中用山药以代粳米,使其功效愈增。
锡纯先生写到“实验既久,知以生山药代粳米,则其方愈稳妥,见效亦愈速。
盖粳米不过调和胃气,而山药兼能固摄下焦元气,使元气素虚者,不至因服石膏、知母而作滑泻,且山药多含蛋白之汁,最善滋阴。
白虎汤得此,既袪实火又清虚热,内伤外感,须臾同愈。
愚用此方救人多矣。
”凡此种种,书中还有多处,在此不加尽述了。
自拟一百六十余方《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诸方,除古方数首之外,其余一百六十余方,皆系自拟。
锡纯先生在例言中写道:“至遇难治之证,历试成方不效,不得不苦心经营,自拟治法,迨拟出用之有效,且屡次用之,皆能随手奏效,则其方即不忍抛弃,而详为录存。
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哲学内容
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哲学内容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张锡纯所著的一本中医典籍,是作者在治学严谨、重视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证经验与汇通中西的体会而著成的。
其主要宗旨是在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中衷于中医学术思想,同时参照西医学说,取长补短,沟通中西两医,以发展祖国医学。
在哲学内容方面,《医学衷中参西录》强调了中医和西医的互补性,认为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应该互相借鉴和学习。
书中还提出了“脑充血兼偏枯”等具体病例的讨论,通过分析病例来阐述中医的理论和实践。
此外,书中还体现了作者对病人极端负责的精神和重视实践的治学态度,以及强调了医术精湛的重要性。
总体而言,《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医学著作,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医学的人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衷中参西录读书笔记
医学衷中参西录读书笔记最近读了这本书,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感触颇多。
这书里讲的那些医学知识和经验,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我耳边娓娓道来。
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一味中药——石膏的运用。
以前吧,我总觉得石膏这东西就是建筑材料,或者是做模型啥的能用上。
可在这本书里,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啦!原来石膏在医学里有这么大的用处。
书中提到,有个病人高烧不退,好多医生都束手无策。
这时候,一位有经验的大夫来了,开的方子里面就有大量的石膏。
大家都觉得奇怪,这石膏能行吗?结果呢,病人吃了药没多久,烧就退了,身体也慢慢恢复了。
我就好奇呀,这石膏怎么就有这么神奇的效果?于是我仔细研究了书中对于石膏药性的讲解。
原来石膏性大寒,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对于那种高热、口渴、心烦的症状,它就像是一把精准的钥匙,能打开恢复健康的大门。
说到这儿,我想起有一次自己感冒发烧的经历。
那烧发得我是昏昏沉沉,浑身酸痛,感觉自己就像个被煮熟的大虾,红彤彤、软绵绵的。
去看了医生,开了一堆药,吃了两天也不见好。
我心里那个着急呀,这烧再不退,我感觉自己都要“糊”了。
后来,我无意间翻到了这本书里关于石膏的部分,心里就琢磨着,要不我也试试?当然啦,我可没敢自己乱用药,又跑去咨询了一位中医朋友。
朋友听了我的症状,看了看我的舌苔,说可以在原来的药方基础上,适当加一点石膏。
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按朋友说的吃了药。
嘿!你还别说,当天晚上就感觉身上没那么烫了,脑袋也清醒了不少。
睡了一觉起来,烧居然退了大半,整个人都精神了。
经过这次亲身体验,我对里的知识更是深信不疑。
书里还讲了很多其他中药的奇妙用法,比如山药能健脾益胃、滋补身体;三七能止血化瘀、消肿止痛。
每一味药都像是一个身怀绝技的“大侠”,在人体这个“江湖”里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而且呀,作者不仅仅是讲中药,还把中医的理论和西医的一些知识结合起来,相互参照,相互印证。
这让我对医学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中医或者西医,而是看到了它们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面。
屡试屡效方《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
这部分收录了妇科疾病的方剂,包括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等。每个方 剂都详细介绍了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女性读者提供了实用的妇科治疗参考。
这部分收录了儿科疾病的方剂,包括小儿感冒、咳嗽、肺炎等常见疾病的方剂。 每个方剂都详细介绍了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家长提供了实用的儿科治疗参 考。
这部分收录了针灸治疗的方剂,包括针灸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这 部分内容对于中医爱好者来说非常有用,可以帮助他们了解针灸治疗的基本知 识和技巧。
精彩摘录
《屡试屡效方<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精彩摘录
《屡试屡效方<医学衷中参西录著名的中医家。这部著作汇集了张锡纯先生多年的临床经验 和心得,其中的方剂和理论都是经过反复实践和验证的,因此备受医学界的推 崇。
在《屡试屡效方<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中,有很多精彩的摘录,下面列举一 些:
人文精神:张锡纯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还是一位充满人文精神的教 育家。他在书中不仅介绍了各种方剂的用法和功效,还注重传递医德医风,强 调医生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这种人文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 更加坚定了从医的信念。
《屡试屡效方<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中医方剂学书籍,对 于中医从业者和爱好者来说是一本非常宝贵的参考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 不仅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方剂和知识,还感受到了张锡纯先生的医学造诣和人文 精神。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故肺病者,宜宣肺化痰,不宜过于敛肺。”
这段摘录强调了肺的特性及其与疾病的关系。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因此治疗 肺病应注重宣肺化痰,不宜过于敛肺。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肾病者,宜补肾益精,不宜过于泄泻。”
医学中衷参西录读后感
医学中衷参西录读后感先说说这书名,“衷中参西”,这四个字就特别有讲究。
就好像是中医和西医这两位武林高手坐在一块儿,互相切磋,然后取长补短。
以前我老觉得中医和西医那是两条道上跑的车,中医呢,像个神秘的老神仙,什么经络气血,说得玄玄乎乎的,但是又特别厉害,能从整体上给人调理身体。
西医呢,就像是个拿着各种精密仪器的科学怪人,眼睛里都是细胞、病毒这些微观的东西。
可这本书,就把这俩给凑一块儿了。
书里那些医案啊,真的是像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
你看那些病例,不管是头疼脑热还是疑难杂症,作者张锡纯就像一个超级侦探,通过各种症状、脉象啥的去探寻病因。
他用中药的时候,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厨师,各种药材就是他的调料,精准地拿捏着每一味药的用量和配伍。
比如说石膏这味药,我以前就只知道是个清热的药,可在书里看到他对石膏的运用,那简直是出神入化。
不同的病症,不同的用量,和其他药搭配起来,效果就千差万别。
感觉就像把石膏这个“演员”放在不同的“剧本”里,能演出各种精彩的“戏码”。
而且,张锡纯也不排斥西医的东西。
他会把西医的一些诊断方法、生理知识和中医的理论结合起来。
这就好比是给中医这个古老的武林门派,引进了一些现代的高科技装备。
让中医不仅能从传统的角度去治病,还能借助西医的一些优势来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对一些病症的独特见解。
有的病,按照常规的思路可能就治不好,但是他换个角度,从中医的阴阳五行和西医的一些原理综合考虑,就想出了新的治法。
这就像是在走迷宫的时候,别人都在一条道上死磕,他却能找到隐藏的小路,一下子就把难题给解决了。
不过呢,这本书也不是那种一看就懂的白话文小说。
有些地方还是挺考验人的,那些中医的专业术语就像一个个小怪兽,得慢慢去驯服它们。
但是一旦你钻进去了,就会发现里面别有洞天。
张锡纯治疗消渴病经验浅谈——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有感
1倡补元气 ,升元气 以止渴 张老尝 因化学悟 出治消渴之理 。张老认 为, 人腹 中之气 化壮旺 ,清阳之气息息上升 ,其 中必挟有氢气上升 ,与 自肺 吸进之氧气相合 , 亦能化水 , 着 于肺泡之上 , 而 为津液 。 津 液充足 ,自能不渴 。若其肺体有热有如炉上壶热 ,所着 之水 旋即涸去,此渴之所 由来也 。治 以清 热润肺之品,若 因心火 热而犯肺者 ,更当用清心之药 ;若肺体非热,因腹 中气 化不 升,氢气 即不能上达于肺 ,与吸进之氧气 相合而生水者 ,当 用升补之药 ,补其气化 ,而导之上升 。阐释了消渴 病发病的 机 理为 “ 元气不升 ” ,首创 “ 元气不升 ”致渴 的理论 ,与古 人 :“ 气行 则水行 ,气滞则水滞 ”相合 。治疗 原则倡 导大补 元气,升元气 以止渴 。玉液汤与滋膊饮 中均 以黄芪为主药 , 黄 芪 既善补气又 善升气 ,尤 玉液汤 中又配合葛 根 以升举元 气 。其 升举元气的学术思想贯穿于消渴病治疗的始终 。 2 重 视中焦 张老重视中焦脾 胃,因于脾的升清 、散精和转输功能 。 正如 《 素 问》 : “ 饮 入于 胃,游溢精气 , 上输 于脾 ,脾气散精 , 上 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 四布 ,五精并行” 。 张老 认为,消渴一证 ,古有上 、中、下之分 ,谓其证 皆起于 中焦 而极于上下 。因中焦脾病而累及于脾也 。 盖膊 为脾之副 脏 ,累及 于脾 ,致脾气不 能散精达肺 则津液少 ,不 能通调水 道 则小便无 节,是以渴而多饮多溲也。在 治疗 上,注重健脾 益气 、 补脾 阴、化食助脾, 玉 液汤与滋 膊饮中的黄芪、山药、 鸡 内金 、 猪胰子都是张老治消渴重视 中焦在临床应用 中的具
的 医学衷 中参西录》之 后,感触颇深 ,故写此文。 关键词 :张锡 纯;消渴; 中医治法;名 医经验
《陈宝贵《医学衷中参西录》心解》读书笔记模板
玉液汤治元气不升之 消渴
醴泉饮治气阴两虚型 虚劳喘嗽
原解 心解 典型医案
原解 心解 典型医案
原解 心解 典型医案
原解 心解 典型医案
原解 心解 典型医案
原解 心解 典型医案
原解 心解 典型医案
原解 心解 典型医案
原解 心解 典型医案
原解 心解 典型医案
原解 心解 典型医案
原解 心解 典型医案
01
寿胎丸治滑 胎
02
消乳汤治结 乳肿痛
03
滋乳汤治产 后少乳
04
温冲汤治妇 女虚寒不育
06
固冲汤治妇 女血崩
05
理冲汤治妇 女经闭
1
安冲汤治妇女 漏下
活络效灵丹治 2
气血郁滞肢体 疼痛
3 镇肝熄风汤治
阴虚阳亢型眩 晕
4 加味补血汤治
气虚血瘀型中 风
5
参麦汤治肺虚 兼痰之咳喘
理饮汤治阳虚痰饮 安魂汤治惊悸不眠
张锡纯用三 七
05
张锡纯用赭 石
张锡纯用鸡内 金
张锡纯用对 药——兼论药 队
原解 心解 典型医案
原解 心解 典型医案
原解 心解 典型医案型医案
原解 心解 典型医案
原解 心解 典型医案
第二代:柳学洙先 生
第一代:张锡纯先 生
第三代:陈宝贵教 授
原解 心解 典型医案
原解 心解 典型医案
原解 心解 典型医案
原解 心解 典型医案
原解 心解 典型医案
原解 心解 典型医案
原解 心解 典型医案
原解 心解 典型医案
原解 心解 典型医案
原解 心解 典型医案
01
张锡纯用石 膏
02
医学衷中参西录1
读《医学衷中参西录》读张锡纯的书第一感觉是平易近人、真诚。
比如他写活络效灵丹,先是所治:“治气血凝滞,痃癖症瘕,心腹疼痛……继而方药剂量服法:当归五钱,丹参五钱,生明乳香五钱,生明没药五钱,上药四味作汤服,加减法,”这些与教科书无异,紧接着他写用这个方子的数个医案,或自己亲自临证,或是友人门人用该方的案例。
在这些医案中包含了医生的辩证思维过程,读来极具启发意义。
如活络效灵丹下一则医案:邻村高鲁轩,年近五旬。
资禀素羸弱,一日访友邻村,饮酒谈宴,彻夜不眠,时当季冬,复清晨冒寒,步行旋里,行至中途,觉两腿酸麻且出汗,不能行步,因坐凉地歇息,至家遂觉腿痛,用热砖熨之疼益甚。
其人素知医,遂自服发汗之药数剂,病又增剧,因服药过热,吐血数口,大便燥结,延愚诊视。
见其仰卧屈膝,令两人各以手托其两腿,忽歌忽哭,疼楚之态万状,脉弦细,至数微数。
因思此证,热砖熨而益疼者,逼寒内陷也;服发汗药而益疼者,因所服之药,散肌肉之寒,不能散筋骨之寒,且过汗必伤气血,血气伤愈不能胜病也。
(盐山治病注意养护正气,其用生黄芪、生白术、生山药等极有特色。
)遂用活络效灵丹,加京鹿角胶四钱(另炖煎服),明天麻二钱,煎汤饮下。
托其左腿者,觉自手指缝中冒出凉气,左腿遂愈。
而右腿疼如故,因恍悟曰,人之一身,左阳右阴,鹿名斑龙,乃纯阳之物,故其胶入左不入右。
遂复用原方,以虎骨胶易鹿角胶,右腿亦出凉气如左而愈。
《礼》有之,“左青龙,右白虎”,用药本此,即建奇功,古人岂欺我哉。
苟悟医理之妙,六经皆我注脚。
看至此,不觉赞“妙极!”辩证思维过程写得清清楚楚,活络效灵丹底下共七个医案,活活一个方剂用药指南,读了这个,像我这个有中医基础但没深厚国学功底的人也略知此方的应用了。
张锡纯紧接着还有一小医案说明此处用药绝非偶然:友人李景南,左腿疼痛,亦自服鹿角胶而愈。
隔数年,右腿又疼,再服鹿角胶,分毫无效。
适有自京都来者,赠以同仁堂药坊虎骨酒,饮之而愈,愈后不知系何故,后见愚所治高鲁轩医案,不觉抚掌称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有感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有感《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清朝末年名医张锡纯代表着作,此书是张老一生研究祖国医学的结晶,它开创了中国医药学与西洋医学结合的先河,建立了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所列处方全系临床体验所得。
张老临床用药灵活多变,其中很多药方来源于食物,张老云: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疾,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
用食物来治疗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达到邪去病安之效,是谓大医。
珠玉二宝粥:山药薏米柿饼霜,三味药均为日常生活食品,但捣渣煮烂熟,随意服之,治脾肺阴分亏损,饮食懒进,虚热劳嗽,并治一切阴虚之证。
近代学者对珠玉二宝粥对脾虚型哮喘患者临床疗效研究表明:珠玉二宝粥可延缓脾虚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肺功能的下降趋势、改善呼吸困难症状,还能改善哮喘患者脾虚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
此方不仅口感不错,效果良好,为广大患者所能接受;在张老的方里,山药柿饼霜核桃仁龙眼肉黑芝麻花椒小茴香枸杞······均为常用之药。
《内经》: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
可见食疗在战国时代已经作药物来治病,现代人们都意识到食疗的作用,大力推崇。
张老对服药方法也非常重视,徐灵胎说过,“病之愈与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
”张老书中用了多种服药方法,对于上焦有热之证,张老有时采用嚼服的方法,如:对咽喉肿痛闻药气呕吐者,张老用鲜梨片蘸生石膏末嚼咽;用清脑黄连膏即黄连二钱为细末,香油调成糊,常以鼻嗅之,治因热而眼疾者,张老认为目系神经连于脑脑部因热生炎,病及神经,必生眼疾,故借鼻窍之捷径,直达于脑部;对于婴幼儿疾病,难以服药,张老用药末至于乳房上让婴儿乳食,如:定风丹治疗小儿急慢惊风;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如阴津亏虚之证又不耐服药者,张老用薯蓣粥煎茶饮治劳瘵发热,或喘或嗽;张老又
善用饼剂治疗疾病,又是一大创新,如:用益脾饼治疗脾虚中寒泄泻,用期颐饼治疗气虚痰盛胸满肋痛之病等。
此书张老对西医解剖、生理、西药理论也有所讲解,虽然有些内容过于片面和肤浅,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在当时能有这样思想的着作,已经相当了不起了,此书张老对于肺结核的治疗,采用中药参麦汤和西药阿斯匹林,对于西药的服用方法及治疗周期描述的非常详尽,是现代中西医治疗模式的雏形,可见张老对西医有所研究,思想比较前卫。
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古人言:“医诚艺也”中医多与艺术相似,重在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治疗决策个体化、技艺化,非物化,非规范化,开出的方药如艺术作品,又明显的个人风格或流派,这些对于规范化的西医是不可想象的。
西医主要靠逻辑与规范选择具有针对性和替补性,方法简明直接。
《医学衷中参西录》既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突出理、法、方、药之根本;又能触类旁通,撰古人言外之旨;体现了张老医学思想的先进性。
在当代祖国的医学模式发展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去发掘一条成熟的中西医之路。
用我们的热情去激发潜能,做一个有效行动力的祖国医学发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