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3)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案2009-04-11 22:45辛弃疾词两首这首词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报国情怀和报国无门的悲愤2、理解作者用典的艺术手法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作的写作背景和主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的作者35岁,离举兵起义抗金,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已经过去十多年,胸怀报国之志的作者却一直没有得到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郁闷难平。

这一年秋天,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

自伤抱负世无知已,得不到理解与慰藉;浩叹英雄徒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才华。

二、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三、赏析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

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

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6课辛弃疾诗两首 教案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6课辛弃疾诗两首 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辛弃疾(1140 —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辛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后耿京被叛徒所害,辛弃疾率50骑兵,杀入金营,活捉叛徒。

随即率军投奔南宋,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金,但朝廷只派任他为地方官吏,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

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不断遭到投降派的陷害。

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复黜,黜而又用,他则招之即来,麾之则去,从不放弃伐金复国的心志。

但由于政敌的排挤、打击,最终也未能如愿。

67岁时赍志而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词牌名。

建康,今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

是年,他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时稼轩35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憤之气。

原本为了消愁解恨而登上赏心亭,但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有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词作。

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为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

“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

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

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消息》。

京口,现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京口。

北固,山名,在京口东北,登山隔江可望见扬州。

晋蔡谟筑楼北固山上,称北固亭。

后梁武帝改名为北顾亭,寓“北望中原,企图恢复”之意。

辛弃疾此词题名“北固亭怀古”,显然有双关的意义。

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

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南宋朝廷启用66岁的辛弃疾出任浙东安抚使,镇守京口。

必修四6《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必修四6《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他是一把倚天巨剑,被爱国的烈焰灼烧,他是一支如椽巨笔,把历史的词章抒写,他完美地将文韬与武略集于一身,令后世无数文人墨客与将士仰望。

他是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是慷慨悲壮的一代词宗!这个人就是南宋豪放词人辛弃疾。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欣赏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感受他文武双全的人格魅力。

二、诵读初体验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课文,要求读文章时应注意一下生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语气和情感。

补充作者和写作背景。

可能读的时候少了那么一点味道,就是情感不够:为更好地理解这首千古绝唱,先了解一下作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由于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又参加过农民起义,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再加上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

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头的报国热火燃烧得他难以忍受。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教案3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教案3

山东省郯城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第7课《辛弃疾词两首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3、学会比较鉴赏二.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线索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用典四.教学媒体投影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1.作者、风格和时代——豪放派:苏轼婉约派:柳永秦观——豪放派: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姜夔2.名句背诵检查,感知婉约词豪放词不同风格1、《雨霖铃》中诗人想象别后的羁旅生活写出的最使人触动离愁别恨的两句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鹊桥仙》中体现一种崇高而旷达的爱情观的一句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古战场险要形势的三句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了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事,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从此以膈,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现战、和的争议。

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此诗便反映了当时的状况。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陈述策略,不被采纳。

42岁被贬乡居,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一、整体把握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

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

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

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

但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

这里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他的早年、晚年不同时期,但其中心思想却是相同的,即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上的雄健、豪放,两首词也是一致的。

只是前期词多些昂扬、激奋;晚年之作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清秋时节,楚天辽阔,江水悠长。

眺望远山,其形状高而尖的像玉簪,大而矮的像螺髻。

这些自然山水虽然多姿多彩,但是在作者的眼中,它们只能引发人的忧愁和怨恨。

6 辛弃疾词两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学案

6 辛弃疾词两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姓名一、教学目标定位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自学小问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遥岑()远目玉簪()螺髻()鲈鱼堪脍()倩()何人揾()英雄泪舞榭()巷陌()金戈()元嘉()狼居胥()可堪()佛()狸祠拓跋焘()张浚()王玄谟()小问题2:请同学介绍《水龙吟》和《永遇乐》的相关背景二、问题与例题问题一:关于辛弃疾你知道些什么?问题1:你知道辛弃疾的生平吗?大问题二、诵读诗歌,用现代汉语理解《水龙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小问题1、怎样读准节奏,读出情感?小问题2、学生朗读体味。

说说《水龙吟》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小问题3、试把下列句子中语序倒置的部分找出来。

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⑵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⑶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小问题4、解释下列词语,领会在词中的意思:⑴“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运用了修辞。

⑵“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二字,比喻。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

⑶“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

“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的苦闷,“阑干拍遍”形象地表现出作者的情态。

⑷气吞万里:⑸草草:⑹北顾:⑺可堪:⑻风流:问题三: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问题1:析句品词,体会感情大问题四、诵读诗歌,用现代汉语理解《永遇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师生互动:教师范读后作朗读要求,由小组合作完成朗读和文意梳理的任务。

小问题1、范读全诗,读准字音和节奏,试着背诵。

(指名背诵)小问题2、词中一共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小问题3、请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他们的事迹?(板书)4、霍去病封狼居胥5、佛狸击败宋文帝6、廉颇得不到重用大问题五、分析课文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小问题1、齐读1、作者在词中讲这几个故事用意何在?(南宋和北宋地图对照,长江北岸是南宋、金国的交战区)小问题2、上阙写到孙权刘裕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词人借助二人抒发了什么情怀小问题3、齐读下阙,辛弃疾引用宋文帝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小问题4、词人写佛狸词下“神鸦社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小问题5、词末运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三、目标检测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稼轩(xuān)仿佛(fú)涔涔(cén)鲈鱼堪脍(kuài)B.玉簪(zān)无觅(mì)金戈(gé)封狼居胥(xū)C.嘉许(jiā)江堤(dī)菜羹(gěng)排难解纷(nàn)D.寥落(liáo)尽管(jìn)仓皇(huáng)舞榭(xiè)歌台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揾泪南渡气吞万里遥岑远目B.愤概断鸿玉簪螺髻脍炙人口C.流年理睬谋取利益胪鱼堪脍D.频繁祭祀鸠占雀巢栏杆拍遍3.下列句子中不含诗句倒装的一项是()A.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D.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A.楚天千里清秋(古人泛称南方的天空)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B.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受伤的大雁)把吴钩看了(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C.无人会,登临意(理解,明了)休说鲈鱼堪脍(捉鱼网)D.赢得仓皇北顾(落得)舞榭歌台(楼台)四、配餐作业A组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精品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精品教案

6.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词的特点,积累有关的基础知识;2.鉴赏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重点鉴赏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词的特点,积累有关的基础知识;2. 背诵并鉴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情景激趣㈠创设情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爱国词人。

著有《稼轩词》(一名《稼轩长短句》)。

其代表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的作者35岁,离举兵起义抗金,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已经过去十多年,胸怀报国之志的作者却一直没有得到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郁闷难平。

这一年秋天,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

自伤抱负世无知已,得不到理解与慰藉;浩叹英雄徒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才华。

㈡提出目标。

我们本节学习这首词的共性目标是:1. 了解辛弃疾词的特点,积累有关的基础知识;2. 背诵并鉴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我们也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与个性特长设立一个自己的学习目标,你的个性目标是:二、探究生趣㈠探究结构阅读指导:以背诵课文为切入点,在背诵过程中指导方法、培养习惯、积累语言、理解大意,理解结构之妙。

探究程序:1.速读课文,请用序号(1,2……)标出阕内层次;请用“”标出关键句或主旨句;请用着重号标出你认为用得特别精彩的词语;请用“”标出表现写景特征的语句,请在下阕用1“”标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语句,并在相关的文字旁批注你的阅读感受,如对内容、主旨、语言、表现手法等的看法等;请提出你认为值得探索的问题。

2.朗诵课文,在抽同学朗诵的过程中,指导读法,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文意:遥岑(cén):远山。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单元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

又是爱国词派的代表。

曾多次上书,陈抗金复国方略,都未被采纳。

历官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但都不久落职。

终以报国无路,忧愤而死。

辛弃疾的词作现存六百二十余首,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抒写的爱国思想之作占有极大分量。

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著有《稼轩长短句》。

[知背景]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本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距离他二十三岁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这期间,他上奏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宰相虞允文的《九议》都未被采纳。

同时,由于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信任,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

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样的心境下,辛弃疾登临建康赏心亭,见景生情,以古喻今,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词作,抒发郁积在心头的悲愤之情。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事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事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其一《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一、课堂目标1.知人论世,整体感知,读懂诗意。

2.品读诗句,品味词人抒发的情感。

3.鉴赏手法,鉴赏诗词的用典手法及作用。

二、重难点1.重点:品读诗句,品味词人抒发的情感。

2.难点:鉴赏诗词的用典手法及作用。

三、课前回顾1.用典用典是汉语词语,意思是用事,是一种写作手法,多见于诗歌中。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

1.1 用典的常见类型按内容分①用事——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②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

按照用法分①明典,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

②暗典,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

③翻典,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1.2用典作用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①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

②委婉表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

③减少语辞之繁累,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尤其近体诗有其一定之字数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

④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

2.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一生力主抗金,军事才能卓越,投归南宋后,一直得不到朝廷重用。

其词作多书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述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山河的作品。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于化用前人典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3.归纳概括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与本词创作背景,理解用典的含义,传承祖国优秀文化。

2.读对字音,正确断句;识记“目”、“北”的活用,增强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3.感悟本词景色,把握词的意象,描述意境;理解“登临意”表达的作者思绪,体会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慷慨悲壮之情,感悟作者的爱国情怀,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和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提升。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读对字音断句,识记词类活用。

(2)感悟本词景色描写和用典的含义。

教学难点:(1)把握词的意象,描述意境;(2)理解“登临意”表达的作者思绪,体会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慷慨悲壮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合作探讨法【学法指导】欣赏本词首先要在反复吟咏中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意境的感受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媒体设计】PPT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

愁是辛词中的一大主题。

公元1174年秋的一天,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的辛弃疾于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独自一人登上了健康赏心亭。

面对着千里楚天,无际秋水,思接千载的作者又会表达出怎样的浓愁稠绪呢?二、预习检测1. 作者连线(融入课文讲解中)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词的代表人物,并称(苏辛)。

辛词形成了(豪放沉郁)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

有《稼轩词》及《稼轩长短句》传世。

2. 请学生读课文,正音断句,理解黑体字含义。

(提问学生)遥岑c én /远目 玉簪z ān /螺髻j ì 把/吴钩/看了li ǎo 休说/鲈鱼/堪脍ku ài求田/问舍s h è 揾w èn /英雄泪三、研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下列问题,小组代表发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辛弃疾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辛弃疾词两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 国情怀。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掌握辛弃疾词的特色和 技巧,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教学步骤: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再结 合注释讲解词意,引导学生体会词中 的情感和意境,最后进行总结和巩固 练习。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开 展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 趣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阅读辛弃疾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 风格和思想内涵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辛弃疾词中的 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背诵《青玉案·元夕》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 阅读辛弃疾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青玉案·元夕》的意境和情感
知识与技能:掌握辛弃疾的词风特点,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词意和情感表达。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教学内容: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 作背景,讲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 亭》的词牌、韵脚、词意和意境。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 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 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小组 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PPT、视频、音频、 实物展示
重点难点解析:针对难点进行 深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
添加文档副标题
目录
01.
02.
知识与技能: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意和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赏析、比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辛弃疾在词中表达的深沉的爱国情感和人生感慨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辛弃疾词二首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辛弃疾词二首

“知人论世”析情感——读辛弃疾词两首【学习目标】1、比较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理解“知人论世”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3、感知辛词塑造的深沉忧患而报国无门的英雄形象。

【重点难点】“知人论世”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品读法【学习时间】35分钟【学习过程】一、导入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因此,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就是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甚至还能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面貌,对诗词的群文阅读学习极有帮助。

今天,就让我们以“词中之龙——辛弃疾”的三首词为例,用好“知人论世”这把金钥匙,去开启诗词鉴赏的大门。

二、展示教学目标1、课件展示辛弃疾的二首词课件设计2、教学目标展示①理解“知人论世”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知人论世”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时,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内容联系起来。

②感知这二首辛词所塑造的深沉忧患而报国无门的英雄形象。

三、品读鉴赏(一)检查请学生填写表格(二)探究议题:1.你最喜欢那句诗?请说说理由。

辛弃疾为什么常常用豪壮的语言来抒写自己报国无门的深沉忧患呢?(引导学生采用“知人论世”方法进行)概述:辛弃疾(南宋官员、将领,豪放派词人)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1180年,他41岁)后别号稼轩居士,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村)人。

官员、将领,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合称“”,与并称“”。

辛弃疾21岁时,他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23岁)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6.辛弃疾词两首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

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

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

学幼安者,率祖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

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傍素波、干青云之概,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

白石虽似蝉蜕尘埃,然不免局促辕下。

(王国维)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

“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下联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

《列子•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

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

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第二单元6《辛弃疾词两首》(共1课时)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第二单元6《辛弃疾词两首》(共1课时)含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理解本词运用的典故,归纳怀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2)体会辛弃疾为国效劳、抗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爱国热情。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

难点:理解典故运用的作用及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当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收到侵犯时,我们是不是热血沸腾,无比愤怒!不惜一起来保卫祖国领土的完整?——会!是的,任何时候,一个国家领土与主权的完整不容许受到侵犯,然而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个孱弱的王朝,领土任由外族割裂,主权任由外族践踏,而一批忠勇之士徒有热血,空握吴钩,请缨无路,壮志难酬,一声声叹息绵延千古,令无数后人扼腕.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走近这位悲剧英雄,去体会他内心的愁苦与愤懑。

看题目,解题《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古亭,登临地点。

怀古,所写内容.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二、知人论世介绍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

年轻时曾参加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担任掌书记(掌握军中文书)。

宋高宗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女真入侵,辛弃疾等突骑渡江与宋廷联络,次年率义军归宋,授江阴签判之职。

以后历任湖北、江西等省安抚使。

他写的诗词甚多,至今留存六百多首,“南北两朝,实无其匹”,被誉为“词中之龙”。

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

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

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介绍背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主战派势力总居下风,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辛弃疾都在江西乡下赋闲,不得重用.后来,宰相韩侂胄(tuōzhòu)用事,重新起用辛弃疾。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这是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品读吟诵和鉴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对比、用典的写作手法,领会词作内涵;3.能有感情地朗诵,领会作者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词作的内容、风格和情感;2.背诵词作。

【教学难点】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导入:“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生于乱世,胸怀抗金复国大志,可惜生不逢时未能在疆场实现自己的报负,却在词届留下了不朽的身影,他的词作以澎湃的爱国激情和豪迈的英雄气概独立高标,被后人誉为“词坛飞将军”。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两首词,领悟一下诗人豪迈的胸怀和情感。

二、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

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

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

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21岁的辛弃疾聚集两千人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南宋朝廷。

可是,南宋朝廷的主和势力强大,安于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加之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做官,作为南宋臣民生活了40年,做官20年,曾37次频繁调动,20年被闲置,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

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词作风格沉雄豪迈而又不乏细腻柔媚,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然后集体诵读。

四、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赏析: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 6 辛弃疾词两首 同课异构 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  6  辛弃疾词两首  同课异构  教案

6 辛弃疾词两首新课导入【导入1】"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

【导入2】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北宋两位词人柳永和苏轼的词。

现在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前面的内容。

大家都知道,词从总体上看分婉约和豪放两派。

婉约派代表柳永的词音律和谐,美妙动听。

其中“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同学们不仅要会背,更重要的是要领悟它到底妙在哪里。

豪放派代表苏轼本单元有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首豪壮的怀古词,《定风波》虽然记的是途中遇雨这件小事,却表达出词人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

相信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这类词。

一提到豪放词,大家肯定马上想到苏轼,但今天呢,我们来学习另外一位豪放派的代表词人。

他是谁呢?(学生齐答:辛弃疾)对,就是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的辛弃疾。

【导入3】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 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导入4】一曲《辛弃疾》,谱写了这位抗金名将,金戈铁马走沙场的英雄虎胆,三言两语写天下的豪情无涯。

品读辛弃疾诗词,带你重温一段历史,带你走进一个传奇,带你了解一个真正的辛弃疾!同课异构教案A(课程标准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安徽省长丰县高中语文 6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安徽省长丰县高中语文 6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三、思想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教学重、
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
准备
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
过程
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课前准备】1.结合注释明确两首词的内容,背诵两首词。

2.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及其生活的时代。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引领和自主赏析,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2.探讨用典在表达中的作用,并能就诗词用典发表自己的见解;3.能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重点】1.词作的风格和情感;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环节】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1.提问背诵。

2.了解学生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认知情况。

教师做适当补充。

附:辛弃疾生活的时代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

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

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

1140年,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正受着金人的统治。

这一年,绍兴的陆游正是15岁的翩翩少年,著名词人李清照已56岁,按照现在女性的工作年龄,已经退休一年了。

一年之后的1141年,抗金名将岳飞被害死在风波亭上。

到了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辛弃疾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朝廷。

可是,朝廷的主和势力很强大,安于暂时的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即使有主战势力占上风的时候,因为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官员,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

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渴望收复失地又报国无门的感慨,《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二、深入领会诗人情意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赏析: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一说作于1168到1170年间,词人处而立之年,在建康通判任上。

题为《登建康赏心亭》,登高赏景,抒发情志,是应有之义。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登临纵目,江天辽阔)(览江山,书愁绪)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移情于物。

“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三个短语,一幅画面)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动作细节见心性)下片赏析:比起上片来,下片在理解上就要更用心思。

因为这里用了几个典故,不了解典故,就不能理解作者的情怀。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张翰)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刘备)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桓温)(惜流年,悲不遇)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作于1205年,词人66岁,在镇江知府任上。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孙权)(吊英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刘裕)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刺时政)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拓跋焘)(感世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叹不用)三、小结《辛弃疾词两首》的思想感情板书:水龙吟:览江山,书愁绪;惜流年,悲不遇。

永遇乐:吊英雄;刺时政,感世情,叹不用。

四、辛词的用典1.这两首词的思想感情就是上面说到的。

在形式上,两首词都表现为长于用典。

关于用典,刘勰有过概括,认为他可以“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刘勰在《文心雕龙》) 同学们可以结合这两首词谈一谈,用典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典可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收笔墨经济,词句典雅,表意委婉,内涵丰富之效。

2.关于辛弃疾词中的用典,人们也各有自己的意见:稼轩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

(楼静思)放翁、稼轩,一扫纤艳,不事斧凿,词则高矣;但时时掉书袋,固是一病。

(刘潜夫)另据《古今词话》:“稼轩守南徐日,每开宴,必令侍姬歌所作词,特好歌《贺新郎》,自诵其中警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多如是’,与‘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顾问坐客:‘何如?'既而作《永遇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特置酒招客,使妓按歌,自击节。

遍问客,必使摘其疵。

客多逊谢‘不可’,或措一二语,不契,又弗答。

相台岳坷,时年最少,率然对曰:‘童子何知,而敢有议?必欲如范希文以千金求《严陵记》一字之易,则晚进窃有议也。

'稼轩促席使毕其说。

珂曰:‘前篇豪视一世,独前后二警句差相似(意谓重复),新作微觉用事多(意谓掉书袋)耳。

'稼轩大喜,酌酒谓座中曰:‘大夫也,实中予古痼。

'乃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未竟。

”吾侪于此,可悟入学之方。

3.同学们对此,有什么见解呢?请各抒己见。

五、小结是特定的情感决定了语言的形式。

辛词是用典很好的。

我们概括辛弃疾的两首词,可以说:长于用典,自是词中圣;悲壮激烈,尽显国士风。

板书:长于用典,自是词中圣;悲壮激烈,尽显国士风。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二、知识预热1、正字音(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2、辨字形(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3、介绍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等职。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

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

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

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

《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三、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课文1、听录音,正音。

提示:①把握韵脚,际髻、意、未、气、泪,韵脚均为入声,应读得浑重有力一些。

②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

③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注意把握。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二)赏析探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上阕即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下阕直抒胸臆,是一首慷慨沉郁的悲歌,唱出了词人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词人请缨无门的愤懑、怨恨和痛苦。

辛弃疾满怀爱国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

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

他上疏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也未受到重视,十多年来他只是担任过一些地方官的僚佐。

淳熙元年(1170),他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登上建康城西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亭,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想到报国之志得不到实现,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

1、上阕(1)前两句写江景,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哪些词句富有表现力。

策略:注意赏析“千里”“无际”。

【明确】抓住了江南秋季的特点,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气象阔远。

“楚天”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水随天去”的“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写出了江南秋季的特点。

(2)“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愁”“恨”缘何而发?策略:注意赏析“愁”“恨”,可结合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更便于学生理解。

【明确】“遥岑”即远山。

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群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的螺旋形的发髻,这些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作者采用移情及物的手法,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

“愁恨”从何而来?词义间留下的空白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

北望之际,中原收复无日,南望之时,朝廷主和,偏安一隅,志士不得其位,以上种种是词人恨之深、愁之大者。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组织学生讨论“落日”“断鸿”“游子”几个意象的含义。

【明确】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楼头,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的哀鸣,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落日”本是自然景象,在此含有南宋国势衰败的意思。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游子”指自己。

这几句写景寓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应如何理解?策略:这几句是全文的重点,应引导学生重点把握“看”“拍”几个动词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传达出的词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明确】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第一个动作是“看”,看似平淡,却平中见奇。

擦拭得锋利锃亮的武器,却闲置身旁,而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身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之叹。

第二个动作是“拍”,作者用肢体语言表达了某种情感,“栏杆拍遍”是表壳胸中难以言说的抑郁苦闷,只能借拍打栏杆来发泄。

这相,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

两个动作描写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却没人是他的知音。

(5)小结上阕写景抒情,由江景到山景到落日、断鸿、游子,最后到动作描写,景中寓情。

2、下阕学法指导:下阕用典多,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应将教师讲解与学生读注解和探究讨论结合起来,从而理解精当的用典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