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是什么
文学理论教程(下)
文学理论教程(下)1.文学创造,是一种旨在创造新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艺术生产活动,其过程十分复杂和细微。
2.文学创造不但包括每一作品的具体创造过程(即特殊性),也包括文学创造的一般过程(即一般性)。
3.文学创造的一般过程划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
4.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可以分为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等三个环节。
5.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
6.艺术发现的定义: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7.艺术发现被称为“艺术家的眼睛”。
8.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第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第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和,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第三,艺术发现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
第四,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9.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10.有关创作动机的观点:(1)亚里士多德的摹仿天性说(2)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发泄说(3)社会责任说(4)情感发泄说11.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12.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一)回忆与沉思(二)想象与联想(三)灵感与直觉(四)理智与感情(五)意识与无意识13.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常用的回忆方式有:直接回收法;挨次扫描法;按层次推论法。
14.想象主要有三种: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1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将联想归纳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和对比联想。
16.灵感的含义:指艺术构思和形象思维过程中由于思想高度集中、情绪特别高涨而导致感悟和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创作过程的几个主要环节
创作过程的几个主要环节。
创作是非常复杂的。
它的具体过程又是不一轻易划分的。
然而为了对她有较明确的理解。
还是要详细的说明。
法捷耶夫曾经说“任何艺术工作的过程都可以假想地分三个时期。
(一)积累素材时期(二)构思和酝酿作品时期。
(三)写作时期。
”这也是一种创作阶段的划分法。
但是所谓积累素材时期,大约可以认为是创作的准备分阶段,不宜算作创作的一个时期;而所谓的构思时期和写作时期又和认识阶段和表现阶段是一致的。
如果是短篇作品,也许有可能先行构思好了,然后在写作中一挥而就。
但是在一般情况下。
特别是创造较大的作品时,都不可能把构思和写作截然划分为两个时期。
当然在写作之前。
总得先有构思。
但是写作之前的构思。
往往只是形成大致轮廓,而在写作过程中还需不断地加以补充修正。
使它成为更具体,鲜明而生动的形象。
因此把创作过程简单的划分为构思时期和写作时期。
也不是那么合适的。
我们不从创作过程的时期和阶段着想,而从创造活动的具体任务着想。
却可以看出整个创造过程中有几个主要环节。
题材的选练,主题的发掘,形象的塑造,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修饰。
有的,看来是比较单纯的,有的显然是很复杂的。
而从完成整个创作任务来看,这几项都是重要的,是一般文学创作都不可缺少的。
作家从事创作。
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写什么,因而首先要负担的一个任务就是选择题材,进而要提炼题材。
由于作家的创作个性不同,对文学的种类与体裁的应用不同,一般的说,作家道选择题才,往往是由于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经过观察,体念、研究、分析,对某种生活现象,得到较强烈的感受,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因而引起创作的欲望,试图把它写出来。
这种印象,也许来自间接的传闻和历史的记载,虽然不是直接接触的实际生活,但终究也还是实际生活的反映。
所谓文学的反应现实生活是广义的,作为题材的选择对象也是广泛的。
也就是说,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只是当前的世界生活。
而且关于题材的选择,从初步的试图写它到确定写它,还需要反复斟酌的,未必是一次就能订妥的。
请 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请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国当代文学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使长期被分离在两个地区(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文学工作者终于"会师"。
"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和战争中形成的解放区文化传统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合流了,并且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
在当时,当身带硝烟的人们从事和平建设以后,文化心理上很自然地保留着战争时代的痕迹,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制约下,文学观念由军事轨道转入政治轨道,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具体地表现为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教条模式。
第二阶段:1978年--1989年文学的真正"复苏"来说,是以1978年8 月开始的"伤痕文学"为标志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抗战以来影响了中国文化建构四十年的战争文化规范被否定。
1979年10月在第四次文代会上,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辞,明确提出了"不要横加干涉"的意见,并且承认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
党"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
"1980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针。
1984年胡启立代表中共中央出席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作出了"创作自由"的许诺。
80年代的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和活跃气氛,"五四"新文学传统又渐渐地恢复了活力。
第三阶段:90年代——新世纪90年代初的文化特征:知识分子在"共名"状态下持有的一元化的政治社会理想被淡化,多元文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
在文学创作上则体现为作家放弃了宏大历史叙事,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特别是由此走向了对于民间立场的重新发现与主动认同。
文学创造(创作论)
第二编文学创造(创作论)第六章文学创作过程文学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发生(主要是艺术发现、创作动机)、构思和物化(传达)。
本章旨在研究作家在什么基础上进行创作、为什么创作和如何创作的问题。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一、材料储备或叫素材积累。
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步。
(一)文学创造的材料是作家意识到的社会生活。
材料的积累是把生活心灵化的过程。
文学创造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材料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所需要的物质材料不同,直接地讲,是一种精神材料,是摄入到作家头脑中的社会生活,是存在于作家记忆中的表象,具体而言,是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中有意或无意获得的一切丰富、生动然而相对芫杂、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作家把社会生活心灵生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是外在刺激作为一种信息被大脑吸收并储存的过程,其中记忆机制起关键作用:刺激感觉感觉缓冲器(大脑某个部位)短期记忆长期记忆。
(二)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1、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古人认为文学创造要有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是来自于作家对生活的体验。
从司马迁的“发烧之所以作”(《自序》)到韩愈的“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荆谭唱和诗序》再到欧阳修的“穷而后工”(《梅圣俞诗集序》、《薛简肃公文集序》),都从一个侧面涉及到生活材料对作家创作的重要性。
王夫之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姜斋诗话》)刘熙载谈到“杜少陵、元次山、白香山不但如身入闾阎,目击其事,直与疾病之在身者无异。
”(《艺概·诗概》)王国维也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人间词话》)都主张作家要体验生活、观察生活。
巴尔扎克说“作家应该熟悉一切现象,一切感情。
”(《〈驴皮记〉初版序言》)雨果说:“诗人的两只眼睛,其一注视人类,其一注视大自然。
”(《〈光与影集〉序》)果戈理说“只有被我从现实中提取,并且熟悉的一些东西,才是我写出来的好的东西。
趣味历史常识100题选择题
趣味历史常识100题选择题1.诺贝尔奖正式设立是在哪一年?1901年2.被称为香港金融中心的是哪里?中环3.英国伦敦的“舰队街”是以什么闻名世界的?报业4.印度拉邦的蒂鲁伯蒂寺每天吸引3万名朝圣者,他们把什么捐赠给寺庙作为为神而牺牲的象征?头发5.印度尼西亚巽他族的医生以帽子上饰物的数量来代表其医术,你知道他们的帽子上插的是什么吗?羽毛6.世界上最早的识字课本是我国的哪一部著作?《千字文》7.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哪部书?《天工开物》8.澜沧江流出我国国境后被称作什么河?湄公河9.成语典故“讳疾忌医”中的君王是指哪一位?蔡桓公10.被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的人是谁?唐太宗11.淮扬菜有一道名菜“天下第一菜”,其主要原料是大虾仁、熟鸡丝、番茄酱,还有什么?锅巴12.名菜“宫保鸡丁”中的“宫保”本意指的是什么?官职13.小说《茶花女》是法国哪个作家的作品?小仲马14.巴尔扎克的作品集《人间喜剧》包括多少部他创作的小说?90多部15.伏特制成历史上的第一个化学电池是在哪一年?1800年16.经常引起煤矿爆炸事故的瓦斯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甲烷17.2002年的“环球小姐”是哪个国家的佳丽?俄罗斯18.你知道中国第一个女大学校长是哪一位吗?吴贻芳19.“既来之,则安之”这一成语出自下列那一部著作?《论语》20.“楷模”一词的本意是什么?树名21.在太阳系9大行星中,最大的行星是哪一颗?木星22.什么岛被称为“泉水之岛”?牙买加岛23.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出自哪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2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两大画派:佛罗伦萨派和威尼斯派。
佛罗伦萨派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统称为”三杰“,他们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菲尔25.1917年首先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提倡白话,从而揭开了五四文学革命序幕的现代学者及作家是谁?胡适26.1921年郭沫若与郁达夫、成仿吾等人组织的文学团体是什么?创造社27.大猩猩主要分布在哪个地区?赤道非洲28.大猩猩属于濒危动物,请问,目前地球上的野生大猩猩数目大约是:1万只以下29.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创作于哪一年?1928年30.丁玲荣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二等奖的作品是哪部小说?《太阳照在桑幹河上》31.汤加人认为,人越胖越美。
戏剧与影视文学
戏剧与影视文学
戏剧和影视文学是文学的两个分支,在文学中它们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它需要演员通过演技和对剧情的理解来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同时需要舞美、音乐等素材的辅助,通过这些元素来打造出一个完整的戏剧作品。
在文学中,戏剧可以通过剧本来呈现,其元素包括故事情节、对话和角色的描写等等。
影视文学则是指将文学作品拍摄成电影或电视剧的过程。
与戏剧不同的是,影视作品可以选择任何场景,拍摄富有创意的视觉效果,以表达故事情节和角色性格的不同方面。
影视文学的创作通常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编剧剧本,第二个阶段则是导演的指导和演员的表演。
总体而言,戏剧和影视文学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是文学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一种形式。
无论是戏剧还是影视文学,都需要对故事情节、角色和场景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需要具备良好的表演和创作能力。
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是什么
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是什么?指作家为现实生活所感动,根据对生活的审美体验,通过头脑的加工改造,以语言为材料创造出艺术形象,形成可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这样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称为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是最基本的文学实践,它是作家对一定社会生活的审美体验的形象反映,既包含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又包含着审美创造。
在中国文学史上,随着文学的发展,人们曾不断地总结文学创作的经验,探讨文学创作问题。
从先秦开始,人们就逐渐注意到文学托物言志反映生活的特点。
晋代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系统论述创作的文章,其中心内容就是“论作文之利害所由”。
陆机根据文学的实践经验,指出文学创作的难处在于“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从而提出了文学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问题,对“物、”“情”、“文”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并比较细致地论述了创作中的构思过程,奠定了研究文学创作的基础。
齐梁时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把创作论列为他的文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在《神思》中指出了文学创作过程中“神与物游”的思维特点;在《情采》篇中阐明了“为情而造文”的创作原则,在《物色》篇中提出了“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艺术概括理论,同时还涉及文学创作的其他许多方面的问题,大大地开拓了有关文学创作理论研究的领域。
此后,出现了浩如烟海的文论、诗话、评点等,其中不乏有关文学创作的甘苦之谈和真知灼见,如清代叶燮在《原诗》中把被表现的客观事物概括为理、事、情,把作者的主观条件归纳为才、识、胆、力,对文学创作中的主客观关系问题提出了可贵的见解;明代李贽、清代金人瑞、李渔等研究了小说、戏剧的创作经验,也提出了不少精辟见解。
主张主观和客观统一,崇尚物我交融,寓情于景,形神兼备,是中国文学创作理论的优良传统。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指导,从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了人的生产的共同规律,即“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文学理论——精选推荐
⽂学理论⽂学理论第⼀章⽂学的特征【关键词:⼀.⽂学表现的对象和内容⼆.⽂学存在的形态——⽂学的形象性三.⽂学形象的典型性四.⽂学是⽤语⾔塑造形象的语⾔艺术】第⼀节⽂学表现的对象和内容⼀.⽂学的表现对象——以⼈为中⼼的社会⽣活1.⽂学表现的对象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以⼈为中⼼的社会⽣活”。
①以⼈为中⼼:⽂学必须把⾃⼰的描写对象和表现对象放到“⼈”的⾝上。
⽂学作品必须时时刻刻以⼈为中⼼,就是指⽂学要以⼈的各种⽣活形态,以⼈的各种精神表现,以⼈与⼈的各种冲突⽭盾,作为⾃⼰写作的“原料”。
(⽂学是写⼈的、⽂学是写给⼈的)②社会⽣活:⼈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类⽣活形态。
③以⼈为中⼼的社会⽣活:社会⽣活是以⼈为主体和中⼼⽽形成的。
⼈,是联结社会⽣活整体的中⼼和纽带。
虽然都说⽂学的源泉是社会⽣活,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活都必然能成为⽂学的表现对象。
因为⽂学以审美情感作为⼼理中介来反映社会⽣活,这就决定了⽂学的表现对象只能是社会⽣活中作者所感所想并能引发作家审美体验的那⼀部分。
社会⽣活是⼴阔的、异常丰富的,在各种社会⽣活实践中,最能引起作者情感体验的⾃然是活⽣⽣的⼈,是⼈的⽣活、情感、思想和命运。
2.⽂学与社会科学理论著作的“本质”区别①社会科学理论著作,诸如哲学、历史学等,不是表现以⼈为中⼼的社会⽣活的,⽽是研究客观世界发⽣发展的总的规律和客观世界中某⼀事物发⽣发展的规律。
②⽂学,真正把⽴体的、活⽣⽣的⼈作为表现与研究对象,即,以⼈为中⼼的社会⽣活。
3.⽂学创作从⽂学创作上看,⽂学创作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图表达创作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知,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以满⾜⼈们的情感需要。
情感贯穿在⽂学作品之中,作家总是尽⼒把⾃⼰曾经有过的情感体验融⼊作品呈现给读者,这种情感带有普遍性,代表⼈类共同情感。
⼆.⽂学表现的内容1.⽂学作品内容:经过作家艺术处理的,蕴含了作家社会意识、社会理想、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的,表现在作品之中的以⼈为中⼼的社会⽣活。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1.回忆与沉思 1.回忆与沉思
回忆: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 回忆 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 是艺术构思的重要机制。 息。是艺术构思的重要机制。构思中常用的回 忆方式有:直接回收法,挨次扫描法, 忆方式有:直接回收法,挨次扫描法,按层次推 论法。 论法。 回忆所提取的信息不是对记忆材料的机械重 而是在思维参与下对以往经验的筛选。 现,而是在思维参与下对以往经验的筛选。 沉思: 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某个中心意念 或意象的深沉思索。 或意象的深沉思索。沉思可以获得创造性的发 可以对对象进行再度体验,深度把握。 现,可以对对象进行再度体验,深度把握。沉 思是艰苦的思维过程,也是独特体验获得之时, 思是艰苦的思维过程,也是独特体验获得之时, 在孤独的沉思中, 在孤独的沉思中,作家更能将全部注意力集中 于自己的内心。 于自己的内心。
小结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1.回忆与沉思 2.想象与联想 3.灵感与直觉 4.理智与情感 5.意识与无意识 (二)构思方式 1.综合 2.突出和简化 3.变形与陌生化
构思时的心理活动状态。 构思时的心理活动状态。 怎么才能构思出东西呢?构思方式。 怎么才能构思出东西呢?构思方式。
上承发生阶段,下接物化阶段。构思阶段是从观 念上实现或基本实现创作动机所提出的目标,为物化 阶段准备好可以下锅的“米”。 作家进行构思时的内在心理机制和构思的基本方 式是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二)构思方式
理智与情感 理智:指作家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和思维。 理智:指作家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和思维。
4.理智与情感 4.理智与情感
理智:指作家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和思维。 理智:指作家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和思维。 情感:分为情绪和感情。 情感:分为情绪和感情。文学创造活动就是以表 现审美情感为中心的活动。 现审美情感为中心的活动。这种审美情感渗透于作家 所积聚的材料上,渗透于作家的艺术发现中,渗透于 所积聚的材料上,渗透于作家的艺术发现中, 作家的回忆与沉思中,渗透于作家的想象与联想中, 作家的回忆与沉思中,渗透于作家的想象与联想中, 渗透于直觉与灵感中。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 渗透于直觉与灵感中。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强烈 的连接着作家与世界,作家与读者,读者与世界。 的连接着作家与世界,作家与读者,读者与世界。无 论作品传递着什么,都内蕴在情感之中。 论作品传递着什么,都内蕴在情感之中。 理智与情感应该实现和谐, 理智与情感应该实现和谐,就好比情感是驱使作 家快跑的那匹烈马,理智则是控制烈马的嚼勒。 家快跑的那匹烈马,理智则是控制烈马的嚼勒。
当代文学的分期
当代文学的分期第一阶段:1949-1978,以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为标志。
(战争文化心理影响下的文学创作)1、战争文化心理:实用理性与狂热政治激情的奇妙结合;英雄主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绪的高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2、创作上的反映:自觉强调和追求文学创作的政治目的性和功利性;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构思创作,自觉强调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
3、在文学外部,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批判运动,改造和批判知识分子的小资产阶级特性,要把文学变成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
“齿轮与螺丝钉”第二阶段:1978-九十年代初拨乱反正的过渡年代1978年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1979年10月第四次文代会,邓小平致辞“党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
1980年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984年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提出创作自由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走向多元化这一阶段的文学不再以“启蒙叙事”或“左翼叙事”为主导,相反,“市场叙事模式”却越来越引人注目,使文学实践无论从价值规范、审美方式,还是生产方式,乃至流通方式和接受(消费)方式,都强烈地冲击了20世纪的中国文学传统。
精英意识的淡化,无主潮、无定向。
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1、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2、总报告: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3、中心议题:文艺队伍的团结与发展广泛的统一战线★解放区(延安)→左翼作家→文学风格:明朗的、歌颂的→反映民间大众意识★国统区(重庆、上海)→民主主义作家→文学风格:悲凉、阴郁、讽刺、揭露→反映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4、意义:①实现了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队伍的大会师;②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③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④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四章1917-1927年的文学创作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四章1917-1927年的文学创作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文学革命时期(1917-1927)小说、诗歌、散文等文体的创作概况;了解《新青年》、《新潮》、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等团体的创作特色并能够进行分析评价;掌握五四文学的基本特色;对胡适、周作人、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冰心、朱自清、庐隐、郁达夫、闻一多、徐志摩、冯文炳、冯至、李金发等新文学作家的生平及创作概况应基本了解,并且能够分析评价他们在新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
第一节概述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一)开始尝试阶段,1917-1920年;(二)初步繁荣阶段,1921-1927年。
了解《新青年》、《新潮》作家群的贡献。
《新青年》是最早发表白话文学作品的刊物。
胡适、沈尹默、刘半农、周作人、鲁迅等是最早的白话诗作者。
刘半农被誉为平民诗人。
陈衡哲是最早的女小说家之一。
《新青年》上的随感录专栏上,新文学倡导者们最先展露了战斗的风姿。
《新潮》作家群也以关注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问题而著称。
文学革命初期创作的不足与意义:文学革命初期的白话诗与小说基本上属于过渡型的层次,白话诗偏于说理写实,散文化倾向严重,小说还不擅长人物性格的刻画,其贡献在于对封建文学传统的冲击以及在艺术方面的开拓与探索,这些都具有开风之先的历史意义。
文学研究会在为人生的、写实的立场上得到更广泛而深入的发展。
其中以两大文学现象表现尤为突出,即问题小说和乡土文学。
问题小说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五四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相碰撞的产物,表现了作家们对社会现实及人生的深切关注,其缺撼之处在于审美价值较为薄弱。
乡土文学热潮则是文学研究会等其他现实主义作家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带着故乡和童年的回忆来表现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各种陈规陋俗。
乡土文学形成五四时期最早的小说流派,对三四十年代的文学格局也有长远的影响。
此外,文学研究会作家在诗歌、散文、戏剧领域也卓有建树。
一、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文学自学辅导(二)导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第一阶段(1 91 7年一1 927年)中国新文学的开端。
“五四”新文学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文学实现了从封建文学、旧民主主义文学向新民主主义文学的转化。
“个性解放”,“人的解放”是“五四”文学的基本主题。
这一时期的后半段,文学界开始提出创建“革命文学"的口号,要求文学表现阶级意识及其使命的要求。
在文学创作方面,新文学的作家以开放性的眼光接纳世界文学新潮,形成多元探索的风气。
第二阶段(1 927一l 93 7)新文学的成长壮大期。
.弘扬“人的解放的精神,,依然是这一时期文学的主题之一。
其突出的特点是强化了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意识。
由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严酷的阶级斗争形势,决定了“人的文学“转向”“阶级文学”,即声势颇壮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和其开展的“左翼文学运动”,涌现了大批文学大家和厚重力作。
文学思潮多元并存和对峙互补,建构文学的多样性。
第三阶段(1 937—1 949)新文学的发展深化期。
这一时期文学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次大规模的战争环境中,中国作家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表现出空前团结一致。
文学创作的中心主题是“如何把抗战进行到底”。
解放战争时期文学,由于国内阶级矛盾再度激化。
文学在推翻旧中国,迎接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尽其使命。
这一时期的文学客观上形成了在国统区、解放区两个不同环境中展开。
国统区文学的主流是继承了“三十年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高扬“民族、民主”旗帜,用暴露和讽刺为基调,批判黑暗,呼唤光明,发挥文学的战斗作用。
解放区文学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针,文学的政治性、阶级性,文学形式的民族化、大众化进一步加强。
特别是《讲话》发表以后,确定了文艺“工农兵方向",为新中国的文艺方针奠定了基础。
第一章、第二章、(见教学辅导(一))第三章、郁达夫与《沉沦》1.《沉沦》及早期小说的特点沉沦》是1921年出版的郁达夫的第一部小说集,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集。
简述写作行为过程的三个阶段
简述写作行为过程的三个阶段
写作行为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包括准备阶段、撰写阶段和修订阶段。
1. 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作家需要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和受众,确定写作的主题和要传达的信息。
这包括进行前期的思考和研究工作,收集相关资料和文献,进行主题的选择和限定。
在准备阶段,作家还需要进行大纲和框架的规划,为后续的撰写提供一个组织和结构的蓝图。
2. 撰写阶段:在这个阶段,作家根据准备阶段所做的工作开始着手进行实际的写作。
在撰写阶段,作家需要确保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合理,使用恰当的语言和词汇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作家也需要细致地编辑和校对自己的文字,确保文章没有语法和拼写错误。
3. 修订阶段:在这个阶段,作家对已经完成的文章进行全面审查和修改。
作家可以重新组织和调整文章的结构,添加或删除一些内容,以使文章更加连贯和有逻辑性。
作家还需要检查文章的语法和用词,确保文章的表达准确和清晰。
此外,在这个阶段,作家也可以请同行或他人提供反馈和建议,从而进一步完善文章的质量。
总的来说,写作行为过程经历了准备阶段、撰写阶段和修订阶段。
这三个阶段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只有在每个阶段都做好工作,才能产生优质的写作作品。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复习题
现当代文学习题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晚清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发起的诗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裘廷梁等的白话文运动。
文学革命的发生历背景及其过程。
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
《新青年》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思想启蒙运动如火如茶展开。
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发表,文学革命由此兴起。
钱玄同、刘半农纷起响应,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确立文学革命的方向,鲁迅《狂人日记》发表,震惊文坛。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八事”主张,以进化论的眼光断定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并旗帜鲜明地反对拟古主义和摹仿主义创作风气。
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
胡适的《尝试集》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他的《终身大事》是最早的白话戏剧。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
他的态度比胡适更为坚决。
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他表明了鲜明的政治及文学立场。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
他的《平民文学》则强调了新文学应以表现普通人的真挚的思想情感为主,标志着人生派文学的发端。
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以现实主义为主潮,浪漫主义也有所发展,代表人物是郭沫若,现代主义掺杂其中。
“五四”时期的封建复古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林纾(琴南)。
1919年,他发表《致蔡鹤卿书》,攻击新文化运动,又发表小说《荆生》,《妖梦》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蔡元培在《答林君琴南函》中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
文学革命是一场彻底反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它实现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双重革新,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开放。
漫论艾青诗歌创作的两个阶段
漫论艾青诗歌创作的两个阶段作者:解纪茹卢志宁来源:《名作欣赏·中旬刊》2011年第07期摘要:艾青一生追求创作的时代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艾青从发表他的第一首诗《会合》开始,他的那支能够谱写出华丽诗篇的笔便永耕不辍,创作出了以《大堰河——我的保姆》《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火把》《光的赞歌》等一系列不朽的伟大诗篇。
本文对其探索期及新时期的诗歌创作进行了全面分析。
关键词:诗歌探索控诉反思“我生活着,故我歌唱。
”“我们创造着,生活着;生活着,创造着;生活与创造是我们生命的两个轮子。
”这就是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艾青在他的名著《诗论》中发出的由衷的呐喊。
艾青从发表他的第一首诗《会合》开始,他的那支能够谱写出华丽诗篇的笔便永耕不辍,创作出了以《大堰河——我的保姆》《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火把》《光的赞歌》等一系列不朽的伟大诗篇,给人类留下了无尽的精神食粮和艺术宝藏。
艾青一生追求创作的时代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坚持唱出时代的最强音,唱出人民内心的最想听的歌,以“人民的吹号者”的形象屹立于现当代诗坛。
第一阶段:吹着芦笛歌唱——“大堰河”时期(1932-1937)这一阶段是艾青诗歌创作的预备期、探索期,也是其成名期。
写诗并不是艾青的最初选择,他的初爱是绘画。
幼年的艾青曾迷恋于绘画艺术,初中毕业后曾就读于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后经院长林风眠的鼓励毅然留法学习。
艾青在巴黎度过了“物质上贫困,精神上自由”的三年,深受后期印象派和后期现代派的影响。
此间,他还大量阅读一些文学名著,深受阿波里内尔、兰波、凡尔哈仑、马雅科夫斯基、叶赛宁等的影响,这些痕迹都在艾青早期的诗作中留下明显的印证。
回国后不久的艾青便因参加左翼进步美术组织而于1932年7月12日被捕入狱。
监狱生活剥夺了艾青绘画的权利,于是他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的生涯,艾青在《母鸡为什么下鸭蛋》一文中介绍说:“决定我从绘画转变到诗,使母鸡下起鸭蛋的关键,是监狱生命。
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
荷马从效果的角度写海伦的美。
02
03
04
05
技巧运用的原则
要为塑造形象服务。
正例:对海伦的塑造。
要为表达某种中心意念服务。
反例:朱缃的诗歌探索过分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的传达。
反对为技巧而技巧。
反例:诗歌用僻典。
两种写作方式:即兴与推敲 即兴 内涵: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创作出某作品的状况。(149页2段) 即兴写作产生的条件: 具备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 需要一定的气氛和创作契机。 较高的天赋和较好的技巧。 经过自觉不自觉地长久酝酿。
几种常见的构思方式
例证: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人物描写方式。
构思方式: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发展、完善意念,并建构作品整体的具体方式。(139页3自然段)
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突出和简化 突出 内涵:作家在艺术构思时,抓住某一形象和意念,调动各种手段,使之与众不同的构思方式。 类别: 浓涂重抹:对某一形象和意念详细刻画。 例证:阿Q的“精神胜利法”;郭靖的“忠厚” 淡化背景:在众多的背景事物中,将某一形 象突出和强化。 例证:诸葛亮的出场;王熙凤的出场
陆机:“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文赋》)
运行机制:偶然的发生,却是长期思考的结晶。
特点:偶发性、瞬时性、兴奋性,创造性
灵感与直觉的区别:(136页)
1
从性质上说,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后的成果;直觉却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突兀判断。
2
从时间上说,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写作的三重境界
写作的三重境界文学创作有三重境界,或者说三个阶段:初则自发,继而自觉,终于自由。
下意识地将生活中的得失悲喜用文字记录下来,即文学创作之自发。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生存在这个孤独而喧嚣的陆离世界,睹日盈月昃,历沧海桑田,在四时劬劳与人事变迁中颠沛辗转,情郁于衷,难免要发之于外。
于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或纵酒长啸,或向隅呢喃,或倾吐于树洞,或自虐以移情,发泄完之后,也就烟消云散了。
唯有以文字记录下来,一感一悟,付诸吟咏,所思所见,属之文辞,才能使抽象的意识成为具象的存在,稍纵即逸的情感得以留驻,转瞬而逝的日常亦因此永恒。
这种自发的创作,是文学的初级阶段,主要满足于表达的愿望和倾诉的冲动,或者文学性尚不充分,但是作为一种表达途径,使人们超越于物欲宣示,从而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自发阶段的写作者来说,写作只是个体存在的一部分,只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并没有成名成家的野心,也没有将作品藏名山而传后世的企图。
这就好比人们每天都要做饭,但目的仅在于填饱肚子,而非志在当大厨师或美食家。
所以这种写作往往比较率性,也比较随意,不管好坏,亦不求闻达。
一旦写作者对文学心存敬意,怀抱向往,开始有意识地去写作,那么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自觉。
此时他们已不满足于讲清楚一个故事、写明白一种情感,还在意词藻、重视结构,讲究起了语言和技巧,并试图给每一篇诗文都确定一个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加工创造。
这个阶段的写作者,在文本上尊重法则、敬畏古训,自觉模仿或者认为应该模仿名家的写作技法与表达方式(虽然大多数并不承认)。
在理念上,则执守理想、观念先行,尤其重视主题正确,务求积极向上,传播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正能量。
这个阶段的写作者是可敬的。
他们热爱文学,尊重文学,而且懂得文学,在文学日益被边缘化的时代依旧痴情不改,矢志不渝。
在很大程度上说,他们对文学的赓续与传播贡献至巨,若非他们的支持和狂热,文学恐怕早已小众到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到,而当其影响微弱到可以忽略,那么文学也就虽生犹死了。
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是什么
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是什么
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是构思和写作。
构思是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可以被称为故事情节的结构化思考,也可以理解为创作灵感的收集和组织。
在这一阶段,作者需要思考和构思出故事的起承转合,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及时间、地点等多方面的情节架构。
由此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是客观的搜索、汇编或剽窃。
经过构思和反复修改,作者会有一个相对完善的故事情节框架,接着就是最重要的写作阶段了。
写作是文学创作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作者需要将脑海中的故事情节架构具体化,并将表达出来。
写作是一种语言性的表达方式,笔者要在一定的空间和限制内,把自己的创作成果表达出来,因此在文字表达上,要求作者拥有较强的文字功底,能够在有限的符号中作出区分,融合语言美感与思想深度。
在写作中,作者要把故事情节和思想内涵表达得恰当,表现出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还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的角度,更深入地挖掘情节或情感层面,将文章表达的更加真实感人。
综上所述,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分别是构思和写作,在构思阶段,作者要结构思考,收集组织创作灵感;而在写作阶段,作者要将故事情节和思想内涵准确表达,以及在约束性空间内表现作品的美感与内涵,从而营造出真实感人的文字空间。
艾青诗选两个阶段的不同写作特点音律美
艾青诗选两个阶段的不同写作特点音律美
艾青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内容概括:20世纪30年代主要作品及特征写作背景。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出访了欧、美和亚洲的不少国家。
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和《艾青全集》。
诗集《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
艾青诗选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吹着芦笛歌唱———“大堰河”时期(1932-1937)这一阶段是艾青诗歌创作的预备期、探索期,也是其成名期。
第二阶段:诗人曲折发展与复出时期———新时期的诗歌创作(1945-199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是什么?
指作家为现实生活所感动,根据对生活的审美体验,通过头脑的加工改造,以语言为材料创造出艺术形象,形成可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这样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称为文学创作.文学创作是最基本的文学实践,它是作家对一定社会生活的审美体验的形象反映,既包含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又包含着审美创造.
在中国文学史上,随着文学的发展,人们曾不断地总结文学创作的经验,探讨文学创作问题.从先秦开始,人们就逐渐注意到文学托物言志反映生活的特点.晋代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系统论述创作的文章,其中心内容就是“论作文之利害所由”.陆机根据文学的实践经验,指出文学创作的难处在于“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从而提出了文学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问题,对“物、”“情”、“文”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并比较细致地论述了创作中的构思过程,奠定了研究文学创作的基础.齐梁时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把创作论列为他的文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神思》中指出了文学创作过程中“神与物游”的思维特点;在《情采》篇中阐明了“为情而造文”的创作原则,在《物色》篇中提出了“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艺术概括理论,同时还涉及文学创作的其他许多方面的问题,大大地开拓了有关文学创作理论研究的领域.此后,出现了浩如烟海的文论、诗话、评点等,其中不乏有关文学创作的甘苦之谈和真知灼见,如清代叶燮在《原诗》中把被表现的客观事物概括为理、事、情,把作者的主观条件归纳为才、识、胆、力,对文学创作中的主客观关系问题提出了可贵的见解;明代李贽、清代金人瑞、李渔等研究了小说、戏剧的创作经验,也提出了不少精辟见解.主张主观和客观统一,崇尚物我交融,寓情于景,形神兼备,是中国文学创作理论的优良传统.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指导,从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了人的生产的共同规律,即“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人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要按照自己的目的去改造世界.文学创作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既要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又要表现主体的审美意识,作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交融和结合,无疑地要受“美的规律”的直接制约.许多杰出作家的经验表明,文学创作要对人生进行探索,必定要在作品中反映作家对生活的审美体验,倾注他们的感情和理想.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谈到自己的创作经历时指出,文学创作“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他在《俄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中又说,《阿Q正传》反映的正是“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巴金在《文学生活五十年》中总结自己的创作道路时指出:“我曾经说过:‘我是从探索人生出发走上文学道路的.’五十多年中我也有放弃探索的时候;停止探索我就写不出作品.……我的每篇作品都是我追求光明的呼声.”作家的这种探索和追求,正说明了文学创作的审美性质. 文学创作需要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个过程极为复杂,其中包含着诸如素材积累、艺术构思、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问题.它因时因事而异,变化无穷,但又有一定的共同规律可循.
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作家从事文学创作应当从对生活的审美感受出发.他的生活积累越深厚,就越能培育出丰硕的果实.因此,作家首先必须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文学描写的中心是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对于文学创作来说,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是第一位的工作,要善于在社会实践中观察人、剖析人的内心世界,关心人们的各种命运,设身处地地体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理、不同的情绪、不同的色彩和节奏,从生活中获得只有作家个人才能捕捉到的那种独特的感受,抓住最能代表人物性格的特征和行为.同时,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反复的深入思考,透过生活现象探求生活真谛,逐步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在深入生活中,观察、体验、研究、分析各种人和各种社会现象,这是文学创作的前提.
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不能简单地记录事实,而需要把日常的生活现象典型化,这就是孕育作品时的艺术构思过程.所谓典型化,就是化生活素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之一.为此,必须经过艺术概括对生活进行选择、提炼、改造、集中,虚构出新的形象.正如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所说的:“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渐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选取题材.作家所写的应当是他受了感动而又认为有意义的审美对象,接着而来的,是酝酿主题.文学创作要取得成功,不仅要题材选择得恰当,而且尤需从中发掘出它的深刻的含义,揭示出别人没有觉察到的事物之间的某种本质联系,获得对生活的独特的审美体验.主题应该是从丰富的生活感受中反复思索和探求而酝酿成熟的结晶,它来自生活的深处,是和生动的表象有血有肉地联系在一起的.艺术构思由此继续深化,使生活表象和作家的审美意识融合起来,逐渐形成意象,最后才能化为艺术形象.
文学创作在艺术构思的基础上,还有一个语言表达的过程.既要力求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又要寻找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高尔基说:“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论散文》)语言具有描绘形象、唤起读者形象联想的功能,是因为语词所表现的概念是同有关的表象联系在一起的.作家应当掌握语言艺术的特点和技巧.从所反映的生活出发,去寻求最恰当的语言.老舍在《语言与生活》中说过:“语言脱离了生活就是死的.语言是生命与生活的声音.”作家有深厚的生活底子,对所写的人物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驾驭语言.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掌握世界的方式有其特点,人们把作家形象地认识和反映生活的过程称为形象思维或艺术思维.别林斯基在《智慧的痛苦》中说:“诗人用形象来思考;他不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他在《艺术的观念》中又指出:“艺
术是对真理的直感的观察,或者说是寓于形象的思维.”形象思维是人们的认识规律在文学创作领域中的特殊表现,体现为自觉的表象运动,通过形象的联想、推测和组合,而构成新的艺术形象.它不仅是对生活的审美认识,而且是一种审美创造过程.当然,文学创作不只是依靠形象思维,它也离不开逻辑思维.茅盾在《漫谈文艺创作》中指出:“可以这么说,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在作家头脑中交错进行,使创作过程中既有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的主题思想,又能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构思整体的两面,它们的关系是辩证的,是相辅相成而不是对立的.”
情感、激情对于文学创作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创作的重要动力,又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在创作过程中,作家必然对一些人物和现象流露出同情或喜爱,而对另一些人物和现象表示厌恶和反对,他必然要透过作品中的形象对生活作出评价,显示出自己的倾向,并以这一切去感染读者.作家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审美感情、审美理想,都和他的世界观分不开.然而,作家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的关系的表现又是很复杂的.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他的世界观不一定是单纯的,而且常常有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在形象思维中往往表现出这样的情况:形象一旦孕育成熟,就有他自身发展的逻辑,有时会修正作家原有的观点.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的客观意义,既可能超越作家原有的认识,也可能没有达到作家原来的意图.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的思想观点和客观的现实生活发生矛盾的情况是难免的.许多伟大的作家在面临这种矛盾的时候,都力求忠实于客观现实生活,纠正自己的错误观点,而使思想得到提高.这也是文学创作中所常见的现象. 其他回答大头虾168 2009-04-03 20:25:58 121.9.250.*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时代和作家世界观的不同,又表现为不尽相同的形态和性质.文学一开始就有以描写现... 他认为从文学创作的原始阶段——神话、传说的阶段开始,就存在这两种不同的倾向.他说:“从客观现实的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