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作者:蒋高明来源:《绿色中国·B》2017年第03期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具有一定面积和密度的植物群落,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干。
森林群落与其环境,所形成的一定结构、功能和自我调控能力的自然综合体就是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面积最大、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
据专家估测,历史上森林生态系统的面积曾达到76亿公顷,覆盖着世界陆地面积的2/3,覆盖率为60%。
在人类大规模砍伐之前,世界森林约为60亿公顷,占陆地面积的45.8%。
至1985年,森林面积下降到41.47亿公顷,占陆地面积的31.7%。
至今,森林生态系统仍为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第一,物种繁多、结构复杂,森林是陆地上巨大的基因库。
世界上所有森林生态系统保持着最高的物种多样性,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基因库。
仅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就约有200万种~400万种物种。
中国被子植物有329科3172属,30000多种;裸子植物计有10科36属197种,合计我国种子植物有339科,3208属,30197种,其中在森林或森林区域中分布的含200种以上的植物种有30科,1793属,17370多种,是中国森林区系的优势种。
此外,苔藓植物约2200种,蕨类植物约2600种。
特有种约有15000~18000种,其中种子植物有7个科,243特有属。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多层次,有的多至7~8个。
一般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面层等四个基本层次。
有的层次明显,层与群纵横交织,显示系统复杂性。
以森林或森林环境为生的动物和微生物种类更加庞大,全球物种最丰富的昆虫(约100万种),大都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分布。
第二,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多样。
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各地都有分布,森林植被在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既有明显的纬向水平分布带,又有山地垂直分布带。
在我国云南省,从南到北依次出现热带北缘雨林、季节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思茅松林、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半湿性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和温性针叶林等。
绿化林业工程师林业专业学科基础知识考试范围
绿化林业工程师林业专业学科基础知识考试范围一,考试的对象:从事造林规划设计,林业研究与管理,林业建设与养护,林业病虫检疫与防治,林业生态保护与管理,花卉苗木和果树技术推广工作,符合绿化林业工程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二,考试的内容:包括林业法律法规和林业专业概论两部分.(一)林业法律法规(占20分):内容包括《森林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种子法》,《植物检疫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法实施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二)林业概论(占80分):内容涉及植物及森林培育,森林生态,湿地,森林保护,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果树花卉园艺等方面基础知识.林业概论专业考试不指定考试用书.考生可根据自己报考职位规定的专业要求选择相应的考试范围进行考前准备.三,考试的方法与题型:两部分内容综合在一张试卷,实行闭卷考试,题型为选择题和判断题.考试时间为90分钟.植物学内容主要掌握被子植物个体发育和植物界各类群系统发育的基本规律以及与规律有关的基本过程.在微观方面,它从细胞,组织和器官三个层次来剖析高等显花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在宏观方面,它从植物的基本类群和被子植物的分类两条线索来阐述植物界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一,植物细胞和组织(一)植物细胞1.掌握原生质,原生质体的概念2.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各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3.掌握纹孔和胞间连丝,后含物,减数分裂的概念4.理解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的概念和各期的特点5.掌握植物细胞生长,细胞分化的概念(二)植物组织1.掌握组织,分生组织的概念2.掌握细胞特点和分类,成熟组织的概念和分类3.理解各类成熟组织的位置,形态,结构与功能4.掌握维管组织,维管束和维管植物概念二,被子植物的营养器官(一)根1.掌握器官和营养器官的概念2.掌握根的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的概念3.掌握中柱鞘细胞的特点和功能4.掌握初生木质部外始式的发育方式5.掌握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的排列方式6.掌握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的概念7.掌握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过程8.了解内皮层的结构特点9.掌握根瘤的概念,形成过程及作用,菌根的概念,类型及功能(二)茎1.掌握顶芽,侧芽和腋芽,茎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的概念2.掌握茎表皮,茎皮层的结构特点3.掌握无限外韧维管束的概念4.理解初生木质部外始式的发育方式5.掌握髓射线,年轮和假年轮的概念6.掌握春材和秋材或早材和晚材,边材和心材,外树皮和广义树皮的概念(三)叶1.掌握表皮的结构2.掌握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结构特点(四)营养器官的变态1.了解一些常见的食用变态根,,变态茎,变态叶2.了解同功器官和同源器官的概念和实例三,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一)花1.掌握典型花,雄蕊,雌蕊的组成部分2.掌握心皮,背缝线和腹缝线,雌蕊和复雌蕊概念3.掌握子房的组成和胎座的概念4.理解药壁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功能5.掌握成熟花药的构造,成熟花粉粒的基本构造6.掌握花粉粒的发育过程7.掌握胚珠,成熟胚囊的结构8.掌握无融合生殖,不定胚的概念9.掌握多胚现象的概念和原因(二)种子和果实1.掌握种子的来源和组成2.理解荠菜胚的发育过程3.掌握核型胚乳,细胞型胚乳和外胚乳的概念4.掌握种子的基本结构5.掌握真果和假果,单性结实的概念和实例6.了解主要类型中的一些常见果实(三)被子植物的生活史1.掌握被子植物生活史和世代交替概念四,植物类群(一)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1.掌握种的概念2.掌握学名概念及双名法和三名法的构成(二)植物的基本类群1.掌握低等植物,高等植物,种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特征2.掌握地衣的概念和构造特点五,种子植物一般特征和主要分科(一)裸子植物1.掌握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2.掌握银杏科,松科,杉科,柏科等科的主要特征(二)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1.掌握双子叶植物的一般特征2.掌握杨柳科,豆科,榆科,桦木科,木兰科,樟科,大戟科,芸香科,楝科,槭树科,杜鹃花科等的主要特征(三)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1.掌握单子叶植物的一般特征森林保护内容一,林业病虫害基础知识病害基本知识昆虫基本知识二,主要林业病虫害(掌握本地主要病虫草的种类与发生规律)1,主要林业害虫(1)食叶性害虫(2)刺吸性害虫(3)蛀食性害虫2,主要林业病害(1)真菌病害(2)细菌病害(3)病毒病害(4)生理病害三,森林植物检疫1,《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森林植物检疫技术规程》2,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国外引种审批的概念和程序3,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森林植物检疫对象,上海地区的补充林业植物检疫对象四,预测预报1,《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管理办法》2,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技术3,"十一五"期间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指标"四率"4,"3S"技术在有害生物预测预报中的应用五,林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掌握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1,生物防治2,物理防治3,化学防治4,药剂药械种类,操作技术参考资料:1,《林木病虫害防治》王焱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城市森林病虫害图鉴》吴时英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新编农药使用手册》刘乾开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4,《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组织与管理》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编. 5,《森林昆虫监测技术及抽样调查方法》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编. 6,《中国南方主要林木病虫害测报与防治》粱承丰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7,《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检查,考核办法》国家林业局8,《中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检疫技术操作办法》国家林业局编.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林业法律法规规章汇编》上海市林业总站编.10,《中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及检疫技术操作办法》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编.2005.森林培育学科及林业规划设计内容一,林木种子及苗木(一)良种选育1,乡土树种概念2,引种步骤,引种成功的标准3,开展区域性试验的目的4,种质资源保存对象及方法(二)种子生产1,母树林经营管理2,林木结实的年龄及结实间隔期3,种实的成熟过程,种实成熟的特征(三)种子的贮运1,影响种子生命力的因素2,种子贮藏的方法(四)种子品质的检验1,种子品质指标的测定:千粒重测定,含水量测定及发芽能力测定2,含水量,发芽能力的表示方法1,催芽的方法(五)苗木培育1,苗圃地的选择2,常用肥料种类及施用方法,追肥方法3,苗木营养诊断4,种子催芽方法,播种方法5,营养繁殖苗的培育(1)插穗成活的原理,影响插穗生根的主要因素,扦插方法(2)嫁接育苗技术(3)其他营养繁殖方式(4)容器育苗(六)苗木抚育管理与出圃1,移植苗的培育技术及大苗起苗方法2,苗木调查方法3,苗木分级指标和苗木检验方法4,苗龄表示方法二,森林营造(一)造林目的和人工林种类(二)造林树种的选择1,造林工作的基本原则2,各林种树种的选择要点3,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种植点的配置4,适地适树的途径(三)人工林组成1,混交林及纯林特点2,混交林的营造:(1)混交树种的选择(2)混交类型,混交方法与混交比例(四)造林设计与施工1,造林调查规划设计及造林施工设计2,造林地整地时间,整地的方式方法3,造林方法与造林季节(五)幼林抚育管理1,幼林抚育方法2,幼林检查和补植三,森林抚育间伐1,抚育间伐的种类和方法2,人工整枝的概念,人工整枝技术四,林业规划设计1,全面了解:我国林业规划概况及林业规划设计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含标准,规范,规程)和技术经济评价方法,重点掌握相关标准.2,熟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任务,内容和成果,重点掌握生态公益林林地类型. 3,熟练掌握:造林树木的基本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并在林业规划设计中熟练运用上海地区常用造林树种.五,参考资料:1,总图制图标准GB/T50103-2001,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GB/T18337.2-2001,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LY/T5132-95,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森林抚育规程GB/T15781-1995,林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LYJ104-1988,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LYJ128-1992,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1996.2,森林培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Kathy_feng@森林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内容一,森林生态学(一)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基础知识了解森林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可持续林业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内含,森林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二)森林与环境森林植物与环境因子(包括光因子,温度因子,水分因子,土壤因子,火因子)的关系,在森林植物与大气因子的关系中,主要掌握森林的抗性,净化效应及防风效应.(三)森林种群主要涉及森林种群概念,基本特征,种群的数量动态,种群调节,生态对策,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四)森林群落结构主要涉及森林群落的概念,森林群落的组成,优势种和建群种的概念及作用,森林群落的结构和外貌,(五)森林群落演替主要涉及森林群落发生的一般过程,森林群落发育的过程,森林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演替顶级学说,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六)森林生态系统主要涉及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营养结构,功能,物质循环等,侧重生态系统组分,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生产力,生物量,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生态危机等. (七)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主要涉及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森林生态系统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侧重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常绿阔叶林的分布,气候和特点.(八)生物多样性主要涉及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森林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原因,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外来物种与外来物种入侵.二,湿地生态学(一)湿地的定义及主要特征主要包括湿地的定义,类型以及湿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的区别,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以及上海湿地的基本情况等.(二)湿地的功能和效益掌握湿地的主要生态服务功能以及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方面的基本知识. (三)湿地与全球环境变化掌握湿地环境的特点,湿地变化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如生物多样性,碳循环等方面的影响.(四)湿地与野生动物保护的关系《湿地公约》中关于国际重要湿地的指定标准,湿地作为水鸟栖息地的基本知识,水鸟的基本知识以及鸟类居留类型的概念,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知识以及湿地保护的主要措施等.(五)参考资料:《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1,伊朗拉姆萨尔《湿地公约履约指南》,中国林业出版社,《湿地管理与研究方法》,中国林业出版社《上海湿地》,上海科技出版社《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内容一,森林,林木和林地管理1,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规定2,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保护二,林地管理1,森林,林木和林地一体管理2,征,占用林地管理3,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制度4,林地流转管理三,森林分类经营管理1,划分林种2,依照法定程序审批林种划分3,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四,林木采伐管理1,森林采伐限额制度2,木材生产计划管理3,林木采伐许可证制度五,木材运输管理木材运输许可证制度六,森林资源调查1,森林资源调查分类2,森林资源调查技术森林防火管理内容一,森林防火责任制二,森林防火组织三,森林防火的预防管理1,森林防火责任制度2,森林防火宣传教育3,森林防火期和森林防火戒严期4,森林防火各项具体制度5,森林防火设施6,森林火险天气预测预报工作7,森林火灾扑救制度四,其他防火工作制度1,表彰奖励制度2,医疗抚恤制度3,统计上报归档制度4,违法行为处罚制度果树园艺内容一,果树的生长发育:了解果树一生和一年的生长发育,果树各器官生长发育的相关性,果树体内营养物质的生产,分配,运转,消耗和积累.二,果树育苗:了解实生苗,嫁接苗,自根苗的特点和培育方式,矮化砧木苗的培育,苗木出圃. 三,果园建立:果园类型及园地确定,果园规划和设计,果树栽种技术,品种选择四,果园土肥水管理:果园土壤管理,果园施肥,果园灌水和排水.五,果树整形修剪:修剪的作用,整形修剪的原则和方法.六,果树病虫害防治:休眠期防治方法,生长期防治方法.七,果实采收和贮藏:果实的采收,分级,包装和运输,果实贮藏的方式和方法,花卉培育内容基本知识花卉的概念(广义,狭义)花卉植物的基本结构:根:直根系,须根系.根的变态:气生根,肥大直根,块根.茎: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匍匐茎.茎的变态:根状茎,块茎,球茎,鳞茎,茎刺叶:叶质,叶色,叶形,叶尖,叶基,叶脉,叶缘.叶序:对生,互生,轮生,基生.单叶和复叶.叶的变态:叶刺,卷须.花:花的基本结构:花梗,花托,花萼,花瓣,雄蕊群,雌蕊群.花序:无限花序,有限花序.花卉植物的分布及我国的花卉资源:中国气候型;欧洲气候型;地中海气候型;墨西哥气候型;沙漠气候型;寒带气候型.我国的主要花卉资源.4,花卉栽培的方式和种类:方式:生产栽培,观赏栽培,标本栽培.种类:切花,盆花,地被.花卉的分类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按照生长习性分类;按照观赏部位分类;光与花卉生长发育的关系:光照强度:阴性花卉,中性花卉,阳性花卉.光照长度:长日照花卉,短日照花卉,日照不敏感花卉.温度与花卉生长发育的关系:耐寒性花卉,半耐寒性花卉,不耐寒性花卉.水分与花卉生长发育的关系:水生花卉,湿生花卉,中生性花卉,旱生性花卉.土壤与花卉生长发育的关系:喜酸性花卉,适中性花卉,耐碱性花卉.花卉的繁殖:有性繁殖:种子质量:纯度,净度,发芽率,含水量,粒重.种子的保存:密封,低温,低湿.种子播种育苗.无性繁殖:扦插:枝插,叶插,根插.分株繁殖.压条繁殖(高压条).嫁接繁殖:枝接,芽接.组织培养花卉的栽培管理:切花的栽培管理:栽培设施:温室,大棚,排灌系统,栽培苗床.栽培土壤:地栽土壤,栽培基质.土壤准备:施肥,消毒,做畦.定植:定植时间,定植深度,定植密度.施肥,浇水.整形:摘心,剥芽,剥蕾,修剪病虫防治花期控制:促成栽培,抑制栽培.采收和产后预处理.盆花的栽培管理:盆土准备;花盆的类型;上盆的时间和方法;盆花的摆放和翻盆;肥水管理;病虫防治及花期调控;整型:修枝,打顶,剥芽;花卉的应用:切花的应用:花篮,花束,花圈,花环.艺术插花:东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插花的基本构图形式.盆花的应用:花坛,花境,花台,篱桓,棚架.六,花卉育种基本知识:花卉育种的遗传学基础:遗传物质:RNA,DNA;与遗传相关的细胞器:细胞核,线粒体.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遗传的三大基本规律:分离规律,独立分配规律,连锁遗传规律.育种的一般程序:创造变异,选择变异,固定变异,品比和区试,推广.选择育种的原理与方法:遗传的变异与不遗传的变异;选择育种的方法:单株选择法,混合选择法,无性系选择法,芽变选择法.杂交育种:亲本选配原则;杂交方式:单交,复合交,回交;杂交技术;远缘杂交.辐射育种.倍体育种.转基因育种.内心强大比什么都重要,你要照顾好自己,承认自己的平凡,但是努力向好的方向发展,可以平静面对生活,安然的听从自己内心的感受,不受其他影响,你可以迷茫,请不要虚度。
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分布教案
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分布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1.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与功能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态位、生态过程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要素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概念和重要性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态位、生态过程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分享各自的观点第二章:森林生态系统2.1 教学目标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2.2 教学内容森林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图片展示法:展示森林生态系统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生物多样性2.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讲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展示森林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特点讲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和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第三章:湿地生态系统3.1 教学目标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掌握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3.2 教学内容湿地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湿地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图片展示法: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生物多样性3.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讲解湿地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特点讲解湿地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和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第四章:草原生态系统4.1 教学目标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掌握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4.2 教学内容草原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草原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图片展示法:展示草原生态系统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生物多样性4.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讲解草原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展示草原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特点讲解草原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和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第五章:海洋生态系统5.1 教学目标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掌握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5.2 教学内容海洋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海洋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图片展示法:展示海洋生态系统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生物多样性5.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讲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展示海洋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特点讲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和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第六章:淡水生态系统6.1 教学目标了解淡水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掌握淡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6.2 教学内容淡水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淡水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淡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淡水生态系统的特点、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图片展示法:展示淡水生态系统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生物多样性6.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淡水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讲解淡水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展示淡水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特点讲解淡水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和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第七章:城市生态系统7.1 教学目标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掌握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7.2 教学内容城市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城市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图片展示法:展示城市生态系统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生物多样性7.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讲解城市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展示城市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特点讲解城市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和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第八章:农田生态系统8.1 教学目标了解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掌握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8.2 教学内容农田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农田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图片展示法:展示农田生态系统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生物多样性8.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讲解农田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展示农田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特点讲解农田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和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第九章:人工生态系统9.1 教学目标了解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掌握人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9.2 教学内容人工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人工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人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图片展示法:展示人工生态系统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生物多样性9.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讲解人工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展示人工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特点讲解人工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和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10.1 教学目标展望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发展方向10.2 教学内容探讨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发展方向10.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探讨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发展方向10.4 教学活动讲解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点学生分组讨论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发展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环节是值得重点关注的,因为它们可能包含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或者是课程内容的重点。
中国森林立地类型及分类
中国森林立地类型及分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森林立地类型及分类森林是地球上最具生态意义和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之一。
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和水源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森林的立地类型对于森林植被的生长和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森林立地类型种类繁多,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中国森林立地类型及其分类。
根据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差异,中国的森林立地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低山丘陵区、中山区、高山区、沿海平原区和内陆盆地区。
每种类型的立地条件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对森林植被生长发育的影响。
1. 低山丘陵区低山丘陵区是中国最常见的地形类型之一,也是最适合森林生长的立地条件之一。
这种类型的立地条件通常为小丘陵地形或者浅谷地带,土壤肥沃且排水良好。
在这种类型的立地条件下,生长的植被种类丰富,包括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等。
2. 中山区高山区一般指海拔较高的地带,大部分地区气温低,降水量较大。
这种类型的立地条件对于植被的生长有着一定的限制,一般只能生长一些耐寒、对湿度要求不高的植被,比如高山针叶林、高山阔叶林等。
4. 沿海平原区沿海平原区是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森林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这种类型的立地条件通常为平坦的地势,土壤肥沃但可能存在盐碱化的问题。
在这种类型的立地条件下,一般会生长一些适应盐碱化条件的植被,比如沼泽植被、适应海风的植被等。
5. 内陆盆地区1. 多样性中国的地形、气候和土壤条件差异较大,导致中国的森林立地类型种类繁多。
不同类型的森林立地条件适应不同的植被生长需求,使得中国的森林资源在种类和数量上都非常丰富。
2. 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由于中国是人口大国,土地利用压力较大,森林资源面临着砍伐、火灾等威胁。
特别是沿海平原区和内陆盆地区的森林资源更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3. 生态保护意识增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中国的生态保护工作也越来越重视。
中国的森林类型及其分布
中国的森林类型及其分布| [<<][>>]我国共有森林15 894.1万公顷,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6.55%。
中国森林类型众多,拥有各类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和热带林,以及它们的各种次生类型。
据“中国植被”(1980)对天然乔灌林的分类,中国划分有森林210个群系(formation)、竹林36个群系、灌林与灌丛(不含半灌丛及草丛)94个群系。
此外,还有许多人工栽植营造的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和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类型,更丰富了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这是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持点。
中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温带山地垂直带谱、亚热带山地垂直带谱,北半球纬度最高的热带山地雨林、季雨林类型,种类最丰富的落叶松属(Larix)、松属(Pin us)、云杉属(Picea)、冷杉属(Abies)、栎类(Quercus)森林,中国还有世界上罕见的高生物量的雅鲁藏布江峡谷云杉林。
在这多种类型的森林中,栖息着丰富多样的野生动物。
据统计,中国有6347种脊椎动物,其中哺乳类581种,鸟类1244种,两栖类284种,爬行类376种,它们大部分栖息在森林中或林缘。
这些动物中,许多为中国特有或主要分布在中国,如全世界有雉类276种,中国就有56种,占20%,其中19种为中国所特有。
其他如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羚牛、毛冠鹿等动物也为中国所特有。
中国现有原生性森林已不多,它们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天然林区。
按森林外貌划分,针叶林和阔叶林面积约各占一半,前者49.8%,后者占47.2%,其余3%为针阔叶混交林,现分述如(1)针叶林针叶林在中国分布广泛,但作为地带性的针叶林则只见于东北和西北两隅以及西南、藏东南的亚高山针叶林,其余的则常为次生性针叶林,如各种次生松林,更多的则是人工营造而成,如杉木林等。
这些针叶林不仅植物组成丰富,而且还栖息着大量的动物种类,成为众多特有种类的栖息地和避难所。
森林生态学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光周期现象:指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吸收CO2与呼吸作用放出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光饱和点:光合速率达到光饱和时的光照强度。
生理干旱:或早春土壤冻结时,树木根系不活动。
这时如果气温过暖,地上部分进行蒸腾,不断失水,而根系又不能吸水加以补充,时间长了就会引起枝叶干枯和死亡。
大气污染:大气中的烟尘微粒、SO2、CO、CO2、碳氢化合物和碳氧化合物等有害物质排入大气,达到一定浓度和持续一定时间后,破坏了大气原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平衡体系,使生物受害的现象。
温室气体: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如CO2、水蒸气、CH4、O3、N2O、CFC等。
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大气中的CO2、CH4、O3、氟里昂(CFC)等气体的含量的增加而引起地面升温的现象。
根瘤:是一种根瘤细菌,从根毛侵入后发育成瘤状物。
它可固定气态氮,为寄主提供可利用的氮素(氨态氮)。
菌根:是土壤中真菌与树木根系的共生体,即菌丝侵入树木根的表层细胞壁或细胞腔内形成一种特殊结构的共生体称菌根。
森林群落的防风效应:植物能减弱风力。
降低风速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植物的体型大小、枝叶繁茂程度。
防风能力一般为:乔木>灌木>草,阔叶树>针叶树,常绿阔叶树>落叶阔叶树。
土壤肥力系: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
它是林木速生丰产的基础,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综合表现。
土壤结构:土壤颗粒的排列方式(或状况),团粒结构最理想,可协调土壤水分、空气、养分关系,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对林木的生长影响: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或还原者,它们使有机物质腐烂,释放出养分,促成养分的循环。
种群: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集合群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改生物种群不断扩大。
森林的分类和分布
森林的分类和分布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生物多样性,还是碳循环的关键组成部分。
合理了解和分类森林的类型以及它们的地理分布对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森林的分类系统以及它们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况。
一、森林的分类森林根据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物组成和植被类型等因素被广泛分类。
以下是常见的森林分类方法:1.经纬度分类- 热带森林:位于赤道附近,气候通常温暖湿润,年降水量较高,植被丰富多样。
- 温带森林:位于赤道以北或以南的地区,四季分明,降水量适中,植被常以针叶树为主。
- 寒带森林:位于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长期低温,植被矮小,以苔藓和地衣为主。
2.气候分类- 雨林:分布在年降雨量较高的地区,树木高大茂盛,植被层次分明。
- 季雨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气候季节性,植被适应干湿交替的特点。
- 针叶林:通常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受寒冷气候的影响,树木一般为针叶树种。
- 草原:降水量较少,相对植被矮小,以草为主。
3.植被分类- 阔叶林:植被以阔叶树种为主,常见于温暖而湿润的地区。
- 针叶林:植被以针叶树种为主,适应寒冷气候的特点,常见于北方地区。
- 混交林:植被组成多样,既有阔叶树种,又有针叶树种,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二、森林的分布1.南美洲南美洲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逊雨林是该地区最著名的森林之一。
亚马逊雨林位于巴西、秘鲁和哥伦比亚等国家,拥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北美洲北美洲的森林类型丰富多样,从阿拉斯加的冷杉林到加拿大的针叶林,再到美国的温带落叶林,各种类型在此地区均有分布。
3.欧洲欧洲的森林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地区。
北欧国家拥有广阔的针叶林,而东欧国家则以阔叶林和混交林为主。
4.亚洲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森林类型丰富多样。
西伯利亚的针叶林、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山针叶林等都是该地区的典型森林类型。
5.非洲非洲的森林分布主要集中在赤道附近的中非地区,刚果盆地是非洲最大的热带雨林区域。
森林的生物多样性综述
三、森林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原因
1.森林过伐 森林采伐 量一直大 于生长量, 而且呈增 长居高不 下的趋势。
2.森林火灾
破坏作用大,不仅直接烧毁大量的森林 物种,而且也影响森林生境,改变区域的 气候、土壤以及植被组成和演替。新中国 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森林火灾:1987年大 兴安岭北部林区的特大火灾。
(一)森林的植物物种多样性
我国有乔灌木树种8000余种,其中, 乔木2000多种,灌木6000多种,包括了世 界分布、热带分布、温带分布、泛地中海 分布以及中国特有的各种成分。
(二)森林的类型多样性
原生性森林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南天然林区。
按森林树种的生态功能型划分为针叶林 和阔叶林,面积前者占 49.8%,后者占47.2%,其余3%为针阔叶 混交林。
6.战争
7.栖息地丧失和碎裂化
橡胶林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采取措 施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呢?
第二节 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森林类型众多,拥有各类针叶林、针 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和 热带林,以及它们的各种次生类型。
据《中国植被》(1980)对天然乔灌林的 分类,中国有森林210个群系、竹林36个群 系、灌丛(不含半灌丛及草丛)94个群系。 人工栽植的有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和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类型。
(三)森林的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
中国森林的野生动物资源极其 丰富,估计有1 800余种。
珍贵的有驼鹿、雪兔、东北虎、紫貂、白唇 鹿、大熊猫、金丝猴、野牛、长臂猿、野象等。
长臂猿
白唇鹿
扬子鳄
紫貂
森林的鸟类、昆虫、爬行类、两栖类和各种生活于 土壤中的低等动物也是丰富多样的。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 共156页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菌根在物质循环中发挥了积极 作用,这一状况表明雨林生态系统中是依靠了菌根 中真菌直接把营养物质送人植物体内的直接循环, 而不是靠矿质土壤。
第10章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 10.2 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第10章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 10.2 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10.2.1.4 热带雨林特征
(1) 种类组成极为丰富
热带雨林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具有异常丰富的植 物种类,区系植物的多种多样性,以及它在显花植 物种类上的繁多。植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 具有适于植物种迅速发展的条件,特别是四季都适 合于植物生长和繁殖的气候。据统计,组成热带雨 林的高等植物在45 000种以上,而且绝大部分是木 本的。如马来半岛一地就有乔木9 000种。除乔木 外,热带雨林中还富有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
第10章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
10.1 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
第10章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
10.1 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
第10章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
10.1 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
10.1 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
地球上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在不同的地理 环境下不同的生态因素组合的结果,并为森林群落 提供多样的生活条件。因此,任何类型的森林生态 系统都是与它们所存在的环境条件有着密切联系, 其中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影响是导致森林生态系统 具有各式各样的类型及其分布特点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10章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
10.1 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
(1)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森林生态系统
长期以来,人类对森林的作用缺乏正确的 认识,将森林单纯作为索取的对象,使森 林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破坏,旱涝灾害频繁 发生,不少江河泥沙俱下,造成土地贫瘠, 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构成 威胁。因此,正确认识森林的作用,合理 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 义。
三、生态系统的特点
物种繁多、结构复杂 生态系统类型多样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 生产力大、现存量大,对环境影响大
四、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
森林生态系统是人类的资源宝库,森林除了能够 提供大量木材外,还能生产松香、樟脑、橡胶等 具有很大经济价值的产品。森林中既有大量的食 用植物,如枣、柿、栗、猕猴桃、荔枝等,又有 很多油料植物,如油茶、油桐、文冠果等,还有 丰富的药材资源。 它能调节生物圈中氧气与二氧化碳平衡,改善生 态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 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
森 林 生 态 系 统
一、森林生态系统的定义: 森林生态系统的定义 的定义:
森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群落与其环境在功 能流的作用下形成一定结构、功能和自调 控的自然综合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面积 最多、最重要的自然生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 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 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纬度20° 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纬度20°范围内,这些地区 年平均温度约23-28℃,年降水量一般超过2000 年平均温度约23-28℃,年降水量一般超过2000 毫米;终年高温多雨,土壤多砖红壤。丰富的热 量和季节分配均匀而又充足的水分为生物的生存 提供了优越条件。 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高温、高湿、长夏无冬, 年降水量超过2000mm,且分配均匀,无明显旱 年降水量超过2000mm,且分配均匀,无明显旱 季。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
diagnostic species
• 鉴别种包括特征种、区别种和恒有伴生种. • 特征种是指其分布局限在一定的植物群落片段或样地的植
• 生态系统分类方向:力图将群落学特征和立地特征 结合起来更全面地反映植被各特点.
6
排序ordination
• 将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相似性来排定各 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间及其与生境间的相互 关系.此法称为群落的排序.
• 排序可有两个大的方面
– 1直接梯度分析:也可称为梯度分析或直接排序.是研究植 物种或植物群落沿着已被认识到、易于测定的环境梯度 的分布规律的方法.
第十章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类
• 森林植物群落分类与排序 • 植被分布规律 • 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1
本章导读
• 识记:显域植被、隐域植被、泛域植被等概念; 主要的植被分类原则与系统;中国植被的分类 原则与系统;群落命名方法;植被分布的地带 性规律
• 领会:中国森林植被分布的地带性特点;群落 的分类与排序
• 由此形成五大传统的分类地区:北欧或斯堪的纳维亚和 波罗的海;南欧;前苏联;英国;美国.
5
森林生态系统分类的三个方向
• 植物群落学的方向:以植被的类似性作为分类的基 础.排序方法来研究群落空间格局的途径.
• 森林立地学的方向:以立地性质的同质性作为分类 的框架.
– 植物群落方向和立地方向并不完全对立,很多立地分类亦 常依靠植被的某些组成和结构上的特征.
– 2排序:亦称为间接排序或间接梯度分析.是根据群落本身 的属性,如种的相关性,取样的相似性、种的盖度或频度导 出抽象的轴或群落变化的方向.
7
排序ordination
• 极点排序法 •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群落与其环境在功能流的作用下形成一定结构、功能和自调控的自然综合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面积最多、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
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是生物种类最多、结构最复杂、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比较旺盛、生物生产力和现存量最大、稳定性程度较高和生态效益最强的生态系统。
它具有抗御风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环境和保护周围其他生态系统等作用。
因此,在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方面,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是应予以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
主要实例类型和特点: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及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等。
其中: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纬度20°范围内,这些地区年平均温度约23—28℃,年降水量一般超过2000毫米;终年高温多雨,土壤多砖红壤。
丰富的热量和季节分配均匀而又充足的水分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优越条件。
世界热带雨林分为三大群系类型:即印度马来雨林群系;非洲雨林群系;美洲雨林群系。
我国的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南部、海南岛、云南南部河口和西双版纳地区。
此外,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境内也有热带雨林的分布,这是世界热带雨林分布的最北边界。
其特点主要有:①种类组成特别丰富;②群落结构复杂,树冠不齐,分层不明显;③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极丰富;④常具板状根和支柱根;⑤茎花现象很常见;⑥寄生植物很普遍;⑦热带雨林的植物终年生长发育;⑧动物种类极其丰富等。
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常绿阔叶林发育在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地带。
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均有分布,但分布的面积都不大。
在亚洲除朝鲜、日本有少量分布外,以我国分布的面积最大,分为四个植被亚型,即典型常绿阔叶林(栲类林、青冈林、石栎林、润楠林、木荷林)、季风典型常绿阔叶林(栲-厚壳桂林、栲-木荷林)、山地常绿阔叶苔藓林(栲类苔藓林、青冈苔藓林)和山顶苔藓矮曲林(杜鹃矮曲林、吊钟花矮曲林)。
森林生态学基础—森林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
第7章森林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群落+环境,它是由于不断进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大基本成分。
因此,生态学也是研究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7.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7.1.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系统(system)是指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事物有规律地联合的集合体,是有序的整体。
一般认为,构成系统至少要有3个条件:(1)系统是由许多成分组成的;(2)各成分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3)系统具有独立的、特定的功能。
生态系统(ecosystem)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地球上的森林、荒漠、湿地、海洋、湖泊、河流等,不仅它们的外貌有区别,生物组成也各有其特点,生物和非生物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物质不断地循环、能量不停地流动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这个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Tansley,1936)提出。
他认为,“更基本的概念是……完整的系统(物理学上所谓的系统),它不仅包括生物复合体,而且还包括人们称为环境的全部物理因素的复合体。
……我们不能把生物从其特定的、形成物理系统的环境中分隔开来。
……这种系统是地球表面上自然界的基本单位。
……这些生态系统有各种各样的大小和种类。
”因此,生态系统这个术语的产生,主要在于强调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相互之间、它们与环境之间功能上的统一性。
生态系统主要是功能上的单位,而不是生物学中分类学的单位。
前苏联生态学家苏卡切夫(1944)所说的生物地理群落(biogeocoenosis)的基本含义与生态系统概念相同。
生态系统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
7.1.2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森林生态系统概括的讲,它是一个由生物、物理和化学成分相互作用、相互联系非常复杂的功能系统。
生态学名词解释总结(3)
生态学名词解释总结(3)生态学名词解释总结第十一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化学元素及其组成的化合物在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在地球表层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包括土壤圈)等各圈层之间沿特定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进行着反复循环变化的过程。
库:由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合物所构成的集合。
流通量:在单位时间或单位体积内的转移量。
第十二章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地球表面的水热条件等环境要素,沿纬度或经度方向发生递变,从而引起植被也沿纬度或经度方向呈水平更替的现象。
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高耸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风速和太阳辐射逐渐加强,而降水量一般先是逐渐增加,随后又趋于减少。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是生物群落和土壤类型从下而上也逐渐发生变化,出现了植被或生态系统随海拔升高而成带状依次更替的分布规律。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热带雨林(低纬度带10度南北纬,即赤道、热带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东亚,中国分布最广),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纬度湿润区),温带针叶林(西半球温带地区),北方针叶林(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草原生态系统:靠近森林一侧,气候半湿润,草类繁茂,种类丰富,并常出现岛状森林或灌丛,如北美的高草草原、欧亚大陆的草甸草原以及非洲的高稀树草原。
靠近荒漠一侧,雨量减少,气候变干,草群稀疏、低矮种类组成简单,并常混生一些旱生小灌木或肉质植物,如北美的矮草草原、中国及蒙古的荒漠草原、以及苏联欧洲部分的荒漠草原。
二者之间为辽阔而典型的禾草草原。
荒漠生态系统:分布:亚热带干旱区-温带干旱区-高原极地地区(北极)。
特点:看书第十三章水域生态系统湿地:分布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与生物特征的生态系统,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是对森林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科学研究。
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它扮演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是全球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建立一个健康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森林生态学的相关内容。
一、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森林生态系统由森林生物群落和生态环境两个方面组成。
生物群落是指一个森林区域内所包含的各种植物和动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生态环境是指森林内的环境元素,包括非生物元素如土壤、水和光照等,以及生物元素如微生物、地衣、真菌等。
森林中的生物群落非常复杂,有很多层次,从地面上的草本植物到高大的树木和树冠,再到森林底层的土壤和岩石。
不同层次的植物和动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生态关系,它们通过食物链、食物网和共生现象相互影响。
同样,不同层次的环境因素如气温、光照、土壤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非常复杂,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森林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生态功能等。
二、森林生态学的研究领域森林生态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植物组成与结构、植物的生理生态学、生态位和生态分布、环境因子及其对生物群落的影响、生物多样性、森林碳循环和森林管理等方面。
1.植物组成与结构森林中的植物群落是复杂的,它们的组成和结构对生物群落的整体生态功能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不同地域不同类型森林内的植物组成和结构,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植物的生理生态学森林植物的生理生态学研究是探讨植物适应环境变化和生存的生命状况。
它涉及到植物生长、光合作用、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因素对森林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3.生态位和生态分布生态位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各个生物种群的存在空间和生存条件,它是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
生态分布也是不同种群在生态位中的地位、影响力和竞争能力。
森林生态学研究不同生物种群的生态位和生态分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森林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森林生态系统的分类
森林生态系统的分类
分类如下:
一、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由热带树木组成的高大茂密、终年常绿的生态系统类型。
雨林的特征是物种丰富,乔木高大、层次多,有老茎生花和板根等雨林的特有现象,藤本和附生植物丰富,一些藤本植物可以杀伤附主,成为雨林中的“绞杀者”,这也是雨林特有的现象。
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发育在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地带,主要分布在北纬22°-40°之间。
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处于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春秋温和,四季分明。
三、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
又称夏绿阔叶林,通常是指具有明显季相变化的夏季盛叶冬季落叶的阔叶林,它是在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夏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西欧,并向东伸延到欧洲东部。
四、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
是指以针叶树为建群种所组成的各种森林群落的总称,包括各种针叶纯林、针叶树种的混交林。
寒温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欧洲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在地球上构成一条壮观的针叶林带。
五、稀树疏林生态系统:
典型的稀树疏林分布在非洲,由金合欢、猴面包树等稀疏乔木和广阔的草原组成。
森林
世界上的森林生态系统多种多样,气候与土壤条件 的不同,生产的森林生态系统也不同,依据不同的气候 特征和相应的森林群落有以下五种主要类型的森林生态 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
而土壤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是导致森林生态系 • 地球上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是 统具有各式各样的类型及其分布特点的最重要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不同的生态因素组合 的原因。因此也导致了地球上气候带、土壤带 的结果,并为森林群落提供多研发的生活 和森林植被带是相互平行,彼此对应的。不同 条件。因此,任何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都 的土壤类型,其理化性质不同,适生的植被、 是与它们所存在的环境条件有着密切联系。 树种也不同。
我国森林资源的地理分布
西南地区
• 分布:西南地区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川西、滇西 北、藏东南的高山峡谷地区。其范围有7500万公顷, 有林地面积达17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达31亿立方 米。 • 特点:林区处在横断山脉,既受太平洋的影响又受 印度洋的影响。这里山体在3000米以上,相对高度 也在千米以上,地带性十分明显。几个热量带、森 林带同处在一座山上,出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 同天”的情景。因而,森林类型和树种非常复杂。
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
亚寒带针叶林:分布于北纬 45度-70度的寒温带地区,这些地区冬季严寒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的大陆东岸 ,东部 而漫长,夏季温凉而短促。降水较少 (300-600 毫米),蒸发作用弱,淋溶 地区,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分布地区; 北5°—10°的地区 ,在大陆东岸因 强烈,营养成分贫乏。这就限制了阔叶树的正常生长,而耐寒耐瘩的针叶 日本和朝鲜南部;美国的佛罗达半岛;墨西哥北浊和巴西东 受暖流影响,其分布可延伸至 树却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针叶林横贯欧亚大陆和北美的北部,形成一条完 南、澳大利亚东南部也有分布 15°—25° . 整的针叶林地带,即从娜威向东伸延,经瑞典、芬兰、俄罗斯和西伯利亚, 越过白令海峡到达阿拉斯加和加拿大。
森林生态系统
概念编辑森林生态系统(Forest Ecosystem)是以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动物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微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光、热、水、气、土壤等)综合组成的生态系统。
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能量流动的自然生态科学。
2内容编辑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其主要特点是动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
森林中的植物以乔木为主,也有少量灌木和草本植物。
森林中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
森林中的动物由于在树上容易找到丰富的食物和栖息产所,因而营树栖和攀缘生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活的种类特别多,如犀鸟、避役、树蛙、松鼠、貂、蜂猴、眼镜猴和长臂猿等。
森林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木材和都中林副业产品,而且在维持生物圈的稳定、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天都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这对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含量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又如,在降雨时,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植物层都能够截留一部分雨水,大大减缓雨水对地面的冲刷,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表径流。
枯枝落叶层就像一层厚厚的海绵,能够大量地吸收和贮存雨水。
因此,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
3组成编辑地球上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有四种,即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北方针叶林。
是陆地上生物总量最高的生态系统,对陆地生态环境有决定性的影响。
4格局过程编辑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复杂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更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食物链、食物网以及功能过程多样性等,形成了分化、分层、分支和交汇的复杂的网络特征。
认识和揭示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组织、稳定性、动态演替与演化、生物多样性的发生与维持机制、多功能协调机制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经营管理与调控,需要以对生态过程、机制及其与格局的关系的深入研究为基础,生态系统的格局和过程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是了解森林生态系统这一复杂的巨系统的根本,不仅需要长期的实验生态学方法,更需要借助复杂性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地球上主要群落类型及其分布
地球上主要群落类型及其分布一、森林群落为地球上最重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地球上森林的主要类型有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及北方针叶林或者它们的变体。
1.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及其两侧的湿润区域,是目前地球上面积最大,近1700万平方千米,约占地球上现存森林面积的一半对维持人类生存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森林生态系统。
热带雨林分布区域终年高温多雨,为赤道周日气候型。
年平均气温26℃以上,月平均温度多高于20℃。
年降水2 500~4 500毫米,全年均匀分布,无明显旱季。
温度的日变幅2~9℃,多在中午降大雨,雨后很快天晴。
常年多云雾,日照率低。
土壤养分极为贫瘠,而且是酸性的。
雨林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几乎全贮备在植物量中,每年一部分植物体死去,很快矿质化,并直接被根系所吸收,形成一个几乎封闭的循环系统。
1、自然条件:年平均温:20~300C 最高达360C年降雨量:2000~4000mm,分配均匀相对湿度:90%以上土壤类型:砖红壤、红壤生物种类组成极为丰富,无优势种。
群落结构很复杂,分层不清。
高大乔木多。
树干直,分枝高,具有板根现象、茎花现象等。
下层植物常具滴水叶。
层间植物多,有丰富的粗大木质藤本、附生植物、并具绞杀、半绞杀植物。
动物中树栖攀援型占有明显优势。
无明显四季交替。
植物终年生长、终年常绿。
2. 常绿阔叶林指分布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并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组成的森林群落,它是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下的产物,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东岸北纬22~40℃之间。
我国的常绿阔叶林是地球上面积最大(人类开发前约250万平方千米)、发育最好的一片。
常绿阔叶林分布区的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稍寒冷,春秋温和,四季分明。
结构较之热带雨林简单,高度明显降低。
地上生物量与净生产力均较热带雨林为低。
1、自然条件:年平均温:150C以上,最冷不低于00C年降雨量:1000mm以上,多在夏季相对湿度:大、云量多土壤类型:红壤、黄壤植物群落特征:建群种与优势种的叶片大,叶面与光线垂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森林植物群落分类与排序 • 植被分布规律 • 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精品课件
本章导读
• 识记:显域植被、隐域植被、泛域植被等概念; 主要的植被分类原则与系统;中国植被的分类 原则与系统;群落命名方法;植被分布的地带 性规律
• 领会:中国森林植被分布的地带性特点;群落 的分类与排序
• 对植物群落的看法介于有机体概念和连续体概念中间:承认种 的分布的连续性,也强调种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某种不连续性。
• 在某个群落的种类组成中,总有一些种对某一特定关系比其他 种表现得更加敏感。可以利用这些在生态关系上具有明显指示 性的植物来进行群落分类,称为鉴别种(diagnostic species)。
• 由此形成五大传统的分类地区:北欧或斯堪的纳维亚和 波罗的海;南欧;前苏联;英国;美国。
精品课件
森林生态系统分类的三个方向
• 植物群落学的方向:以植被的类似性作为分类的基 础。排序方法来研究群落空间格局的途径。
• 森林立地学的方向:以立地性质的同质性作为分类 的框架。
– 植物群落方向和立地方向并不完全对立,很多立地分类 亦常依靠植被的某些组成和结构上的特征。
• 简单应用:中国森林植被分布的地带性特点及 其经营管理
• 综合应用: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分布
精品课件
1森林植物群落分类与排序
• 分类与排序 • 植被分类的原则与系统 • 群落的命名
精品课件
1.1分类与排序
分类(classification)
• 人为分类较适宜于应用科学,其依据是事物的特 征或对人类的利用价值。如公益林等。
• 自然分类应反映事物内在联系,其依据是事物的 亲缘关系、固有特征及其与生境间的固有联系。
• 目前,自然分类法尚未统一与完善,由于自然和 社会的背景及科学的发展不同,在世界各地形成 不同的学派。
精品课件
群落分类的基本途径
• 群落外貌的或结构的途径; • 环境的途径; • 多因子或景观途径(景观类型、微景观类型、生物地理群落类型等) • 生物的分布区途径; • 群落梯度的手段; • 优势种的途径; • 植被动态的途径; • 层或生活型的途径; • 层的归并的途径; • 森林生境型的途径; • 数码的比较的途径; • Braun-Blanquet的植物区系组成的途径。
• 生态系统分类方向:力图将群落学特征和立地特征 结合起来更全面地反映植被各特点。
精品课件
排序(ordination)
• 将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相似性来排定 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间及其与生境间的 相互关系。此法称为群落的排序。
• 排序可有两个大的方面
– (1)直接梯度分析:也可称为梯度分析或直接排序。是研究 植物种或植物群落沿着已被认识到、易于测定的环境梯 度的分布规律的方法。
• 如果排序结果构成若干点集时可达到分类目的;如 果分类允许重叠时也可反映群落的连续性。
精品课件
1.2植被分类的原则与系统
植物群落学方向的分类途径: • 群落外貌途径 • 群落区系组成途径 • 优势种途径
精品课件
1.2.1植被的外貌分类
• 19世纪前半叶,植物地理学家洪堡德(Humboldt)等对植 的外貌分类
• 主要单位:群丛(association) • 便于掌握。即使不知道植物名称或全然不了解任何生态
学知识,也能应用这些概念;且这些概念也在早期即已 得到普遍应用。 • 明显的局限性。即单独依靠外貌不能区分生态学关系差 异悬殊的类型。当需要分类的主要单位达20个以上时, 该途径便不能很好地继续进行。 • 主要用来研究大范围植被的对比,以及植被和气候的关 系。对于局部地区植物群落的研究,则应采用以种类组 成分析为基础的分类系统。
• 分类过程是通过排列群丛表来实现的。首先在野外做大量 的样方,通过排群丛表,找出特征种、区别种,从而达到 分类目的。
精品课件
区系组成分类
• 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群丛。
– 群丛:具有一定区系组成和一致外貌并发生于一致生境条件下的一种 植物群落。
• 认为群丛是抽象的植被分类等级,群落是具体的实体。群丛和 群落的关系类似于种和个体的关系。
精品课件
1.2.2植被的区系组成分类-法瑞学 派
• 以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作为分类途径,在欧洲南部最为流 行,以中欧的法瑞学派(Braun-Blanquet学派)最具代表性。
• 基本观点:植物群落可根据它们的区系组成划分为各种植 被类型,就表达植物群落彼此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关 系来说,采用全部组成比任何其他特征均要好。
• 大致途径:首先从地球表面上最大的植被单位开始,进 而将它们划分为越来越小的单位。
• 根据优势植物的生长型和生长环境,将植被分成不同类 型或等级。
• 提出16个主要单位是按气候类型相联系的纬度带和经度 带来排列的,如森林(forest)、林地(woodland)、草地 (grassland)、草甸(meadow)、荒原(fellfield)等。
– (2)排序:亦称为间接排序或间接梯度分析。是根据群落 本身的属性,如种的相关性,取样的相似性、种的盖度 或频度导出抽象的轴或群落变化的方向。
精品课件
排序(ordination)
• 极点排序法 •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精品课件
PCA法两方面的不足
精品课件
PCA排序图
DCA排序图
精品课件
分类与排序
• 如果是对群落进行分类,则承认群落是具有边界的 有机体;如果是对群落进行乔序,则承认群落是无 边界的,是个体论的观点。
• 一般说来,分布于连续生境中的群落具有连续性而 无明显可分的边界;分布于间断生境中的群落往往 具有明显可分的边界而连续性不明显。
• PCA指示用于原数据构成线性点集的情况。对于 分离的点集,PCA的结果还有助于形象地分类样 方点。但对非线性的点集,诸如马蹄形的,PCA 却无能为力。
• 如果原始数据对各性状的方差大致相等,而且性 状的相关又很小,就找不到明显的主分量。此时 取少量主分量所占的信息比例较低。
精品课件
无倾向对应分析 (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