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本章复习和总结

合集下载

物理第六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物理第六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物理第六章知识点归纳总结本章主要讲述了力学的重要内容,包括力的性质、平衡条件、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弹簧力和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等。

力学是物理学中最基础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物体受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可以更好的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掌握并应用相关的知识,为后续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力的性质1. 定义:力是改变物体的状态或形状的原因,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2. 特点:力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符合叠加原理,单位是牛顿(N)。

3. 测力的方法:弹簧测力计、万能测力计等。

二、平衡条件1. 力的平衡条件:物体受力平衡的条件是合力为零,合力矢量为零。

2. 静力平衡:物体在静止时处于静力平衡,即合力和合力矩均为零。

3. 动力平衡: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时处于动力平衡,即合力为零。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若两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可以将它们合成为一个合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

2. 力的分解:一个合力可以被分解为两个分力,分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合力和分解角度决定。

四、摩擦力1. 定义:物体之间由于接触而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2. 包括: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分别对应物体静止时和运动时的摩擦。

五、弹簧力1. 定义:弹簧受力变形时产生的力,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

2. 弹簧常数:刻画弹簧硬度的参数,单位为牛顿/米。

六、能量与功1. 功:为力沿着位移方向的作用力大小与位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F = ma,W = Fd cosθ,W = △E = E2 - E1。

3. 能量:物体具有的做功能力的属性。

4. 势能:由位置和状态决定的能量,包括重力势能、弹簧势能等。

5. 动能:由物体运动状态决定的能量,等于1/2mv²。

七、动能定理和功率1. 动能定理:一个物体的动能变化等于作用在它上面的合外力沿着位移方向的功。

2. 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功的大小。

3. 动能定理和功率的应用:可以用来计算外力做功的大小和做功的时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复习要点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萌芽期:16-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初期发展阶段。

反映了早期⽆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代表作:莫尔《乌托邦》、康帕内拉《太阳城》。

发展期:18世纪以后。

地区: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

代表⼈物:巴贝夫、摩莱⾥、马布利。

(了解即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19世纪初期,欧洲三⼤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叶和英国的欧⽂。

P225、P41.空想社会主义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公开⾯世:1848,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个纲领性⽂件)。

P225+P44.马克思、恩格斯创⽴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了⼈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社会主义的⽃争建⽴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了科学社会主义。

2.⽆产阶级⾰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产阶级⾰命是迄今⼈类历史上最⼴泛、最彻底、最深刻地⾰命的原因。

(简答)P226. ·⽆产阶级⾰命的形式的基本形式:暴⼒⾰命。

马克思主义在强调暴⼒⾰命这⼀主要的基本的形式的同时,也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认为⽆产阶级⾰命⾄少将在⼏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提出“同时胜利论”。

P227 ⾃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列宁提出帝国主义时代的⽆产阶级社会主义⾰命,将是由⼀国或数国⾸先胜利,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

P227、P45.⼆、列宁、斯⼤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即通过“剥夺剥夺者”、银⾏和⼤⼯业的国有化使⽆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在外国武装⼲涉和国内战争背景下,实⾏以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经济上采取⼀系列⾮常的、特殊的⼜带有强制性的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实⾏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时期。

大学思想政治课第六章总结

大学思想政治课第六章总结

大学思想政治课第六章总结第六章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经济制度,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道路和任务进行了探讨。

本章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

首先,本章在介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时,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历史阶段。

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形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具有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特点,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势,又充分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其次,本章还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探讨。

在这一阶段,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并根据国情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推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同时,还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人民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再次,本章还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任务进行了详细阐述。

首先,要坚持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

此外,还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后,还要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我国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一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逐步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我们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各方面不适应发展的问题,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各方面制度和机制,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第六章复习与回顾

第六章复习与回顾

你认为哪厂生产的乒乓球的直径与标 准的误差更小呢? 1、请你算一算它们的平均数和极差
40.0 不能
0.4
2、是否由此就断定两厂生产的乒乓球 直径同样标准?
随堂练习
1、如果四个整数数据中的三个分别是2、4、 6,且它们的中位数也是整数,那么它们的 中位数是3或5 . 2、一组数据-8,-4,5,6,7,7,8,的 352 极差是_______,• 差是_______,• 准差 方 标 16 是_________. 4 22
甲厂:4,5,5,5,5,7,9,12,13,15 乙厂:6,6,8,8,8,9,10,12,14,15 丙厂:4,4,4,6,7,9,13,15,16,16 请回答下面问题: 1、求出以上三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平均数 甲厂 乙厂 丙厂 众数 中位数
8 9.6 9.4
5 8 4
6 8.5 8
5、在某旅游景区上山的一条小路上,有一些断 断续续的台阶,• 图是其中的甲、乙段台阶路 如 的示意图.请你用所学过的有关统计知识(平 均数,中位数,方差和极差)回答下列问题: 1、两段台阶路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哪段台阶路走起来更舒服?为什么?
甲路段更舒服
3、为方便游客行走, 需要重新整修上山 的小路,对于这两 段台阶路,在台阶 数不变的情况下, 请你提出合理的整 修建议.
已知一组数据0,1,2,3,4的方 差为2,则数据20,21,22,23, 24的方差为_______ 2 2 标准差为________
当堂检测
1、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 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30 。 2 、某制衣厂要确定一种衬衫不同号码的 生产数量,在做市场调查时,该商家侧重了 解的是这种衬衫不同号码的销售数量的 (B) A. 平均数 B. 众数 C. 标准差 D. 中位数

第六章 力和运动——章复习与知识点总结(正式)

第六章 力和运动——章复习与知识点总结(正式)

第六章 力和运动 ——章复习与知识点总结 2012.3第六章 力和运动——章复习一、基本知识自测并复习 (一) 力及其作用效果1、力的概念:物体间的 。

2、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的。

3、单位: ,托起一个大苹果的力大约为5N 。

4、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二) 弹力、弹簧测力计1、弹性:受力时 ,不受力时 的特性。

2、塑性:变形后不能 的特性。

3、弹力:物体由于 而产生的力。

4、方向:与受力物体的形变方向 ,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5、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 越大,弹簧的伸长就 。

6、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1)使用前三观察: 和 。

(2)使用时,①要注意所测力不能超过 。

②在 时才能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 。

(三) 重力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的 的力。

2、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 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3、大小:重力的大小是 。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 。

4、公式: (g= )。

g 的物理意义:质量为1Kg 的物体,在地面附近受到的 。

5、方向: 。

应用:重垂线。

6、重心:重力的 。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 上。

(四) 摩擦力1、概念:两个相互 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就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的力。

2、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探究(1)实验方法: 法。

(2)因素:① 大小。

②接触面的 。

3、减小方法(1)变滑动为 。

(2)使两个接触面 。

(3) 压力。

(4) 按触面的粗糙程度。

(五) 运动和力的关系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 作用时,总保持 状态或 状态。

2、惯性:物体保持 不变的特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 。

3、二力平衡的条件(1)作用在 上;(2)大小 ;(3)方向 ; (4)作用在 上。

二、重点知识理解 (一)对惯性的理解1、对惯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任何情况下的物体都有惯性。

(2)惯性大小仅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物体是否受力、运动的状态如何等因素均无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六章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六章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六章总结首先,本章介绍了近代中国传统农耕经济的转变。

随着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经济开始由封建的农耕经济向现代工商业经济转型。

洋务运动和自强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工业的发展。

特别是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技术和机器,发展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工业的制造。

其次,本章介绍了中国早期的资本主义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对中国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代中国的名义法律制度的形成,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此外,外交和贸易方面的开放政策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第三,本章探讨了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

中国的现代思潮主要有君主立宪思潮、民主和科学思潮、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思潮。

这些思潮的兴起,标志着中国传统思想的崩塌和现代理念的涌现。

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启蒙和对中国社会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本章讲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动荡。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暴露了中国社会内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使中国陷入深重困境,人民生活困苦,社会动荡不安。

中国的社会现实的问题和矛盾逐渐凸显,而各种新思潮的兴起,也为中国寻求自救和自强提供了新的方向。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六章提供了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和思潮发展的系统概述。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型,从传统的农耕经济向现代工商业经济转型,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从古老的思想文化体系向现代的思潮和思想转型。

这一时期的历史变革为后来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中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埋下了伏笔。

第六章本章复习

第六章本章复习

课题:第六章本章复习【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了解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能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能由点的位置写出点的坐标。

2、能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进一步体会平面直角坐标系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3、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能用坐标表示平移变换。

进一步让学生看到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数与形的桥梁,感受数学问题和几何问题的相互转化,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呢里、树立数形结合意识。

【教学重点】全章知识的归纳整理及应用【教学难点】所学知识的应用教学过程二、知识要点回顾(一)基础知识1、有序数对:把有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练习1:(1)在电影院中,如果将“12排8号”记作(12,8),那么“26排13(2)如右图所示,点A记为(3,5),则点B记为,点C记为注意:有序数对(a,b)中的a与b要用逗号隔开,外边必须加上小括号。

2、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意义:在平面内,条具有公共原点并且互相的数轴所构成的图形叫做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中水平的数轴叫做或,取向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叫做做或,取向为正方向;横轴与纵轴的交点叫做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其坐标为;这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所夹的象限叫做,其他三个象限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叫做,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原点既在x轴上也在y 轴上。

3、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符号特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一象限内的横坐标和纵坐标都是正数,简单记为(+,+),那么第二象限的坐标特征是,第三象限坐标特征是,第四象限是。

练习2:(1)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描出以下各点,并指出他们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他们所在的象限A(3,—7)、B(—6,—4)、C(—4,5)、D(2,2)、E(2,0)、F、(0,—1)(2)已知点P(x,y)是第三象限的点,则M(-x,y)在第象限;N(x,-y)在第象限;Q(-x,-y)在第象限;4、特殊的点的坐标(1)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点:横轴(x轴)上点的坐标特征是(x,0),即纵坐标都是0;纵轴(y轴)上点的坐标特征是,即;(2)平行于坐标轴直线上的点的坐标: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相同,不同;平行与y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相同,不同。

物理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1. 什么是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是指物体在摩擦或接触后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从而产生静电引力或斥力的现象。

2. 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是指能够良好传导电荷的物质,如金属。

绝缘体是指不易传导电荷的物质,如塑料、橡胶等。

3. 什么是电场?
电场是带电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场,它描述了电荷在空间各点受到的电场力。

4. 什么是场强?
场强是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定义为单位正电荷在该点所受电场力的大小。

5. 什么是等势面和等势线?
等势面是空间中所有具有相同电位的点所组成的曲面。

等势线是等势面在某一平面上的投影。

6. 电容器的基本知识?
电容器是用来存储电荷的元件,电容量描述了电容器贮存电荷的能力。

并联电容器容量相加,串联电容器则为等效容量。

以上是本章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总结,对于具体公式、定理等还需结合教材课本进行详细学习。

2024年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 小结与复习(课件)

2024年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 小结与复习(课件)

要点梳理
一、数据的收集
1. 收集数据的方法
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有:调查、试验、查阅资料 等,调查又分为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等.
2. 统计活动的过程 (1)明确调查目的和问题; (2)确定调查对象; (3)选择调查方法; (4)展开调查; (5)收集并整理数据; (6)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二、普查和抽样调查 1. 普查有关概念
A. 随机抽取该校一个班级的学生 B. 随机抽取该校一个年级的学生 C. 随机抽取该校一部分男生 D. 分别从该校初一、初二、初三年级中各随机抽
取10%的学生
考点三 根据统计图获取调查信息
例3 某校课外小组为了解同学们对学校“阳光跑操” 活动的喜欢程度,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调查.被调查的 每个学生按 A (非常喜欢)、B (比较喜欢)、C (一般)、 D (不喜欢) 四个等级对活动评价.图①②是该小组采 集数据后绘制的两幅统计图.经确认扇形统计图是正 确的,而条形统计图尚有一处错误且并不完整.请你 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解析:在条形图和扇形图中,关于 A,B 的统计量是 已知的,且是成比例的,说明两个组数据若错则都错, 若正确则都正确,而题目告诉我们只有一个是错的, 所以错的只有条形图中的 C 了。由此入手,先算出样 本容量,再由样本容量进一步算出等级 D 的人数,再 用样本容量减去 A,B,D 等级的人数即得 C 等级的 人数,然后更正.(4) 用样本中的“非常喜欢”和 “比较喜欢”的学生占样本的比例乘总人数600,即 得全校对此活动“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学生 共有多少人.
(1) 此次调查的人数为__2_0_0____人; (2) 条形统计图中存在的错误是___C_____(填A,B, C中的一个),并在图中加以改正;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实数》小结与复习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实数》小结与复习说课稿
3.数学游戏:设计实数运算相关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4.生活实践: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实数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掌握实数运算的顺序和法则;
(3)解决实数混合运算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算术运算,具备了一定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然而,由于年龄和经验的限制,他们对实数概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对实数运算的掌握也可能不够熟练。
2.互动教学:设计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3.激励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4.举一反三: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引导学生发现解题规律,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数学游戏:设计一些与实数相关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直观展示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提前规划板书内容,确保知识点完整、系统;
2.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3.板书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关注,解释板书中的逻辑关系;
4.在适当位置留下空白,用于记录学生的疑问和课堂生成性内容。
2.提高练习:设计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实数题目,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安全生产法第六章总结

安全生产法第六章总结

安全生产法第六章总结本章是关于生产经营的从业人员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与义务的概括性规定。

从业人员是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接触者,既是安全生产保护的对象,又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基本要素,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居于核心和关键的地位。

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首要目的是保障广大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这是以人为本原则的基本要求。

同时,从业人员能否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能否安全、熟练地操作各种设施设备,能否认识到生产作业活动中的危险源和安全隐患等,往往决定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水平。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充分发挥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

无论从安全生产工作的目的还是客观需要出发,都必须保障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明确其应当履行的义务。

基于上述考虑,本条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依法获得安全生产保障的权利,并应当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方面的义务”做出了明确规定。

这一规定也是对我国宪法关于“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的规定的具体化。

(一)从业人员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概括起来,从业人员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主要包括:1依法获得工伤保险的权利。

生产经营单位在与从业人员订立的劳动合同中,应当载明有关保障从业人员劳动安全和依法为从业人员办理工伤保险的事项。

2了解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的权利。

生产经营单位有义务将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中存在的可能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危险因素如实、全面地告知从业人员。

3了解和掌握事故的防范措施和应急措施,并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权利。

4对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的权利,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的权利。

5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进行紧急避险的权利,即可以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

6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时,除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外,还有依照民事法律的相关规定,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的权利。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必背知识点复习总结(附思维导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必背知识点复习总结(附思维导图)

⼈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活的⼤洲——亚洲必背知识点复习总结(附思维导图)第六章我们⽣活的⼤洲---亚洲第⼀节位置与范围1.地理位置:①亚洲的半球位置:亚洲⼤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但它⼜同时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②亚洲的纬度位置:亚洲⼤致位于10°S——80°N 之间,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的⼤洲。

③海陆位置: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分界线是乌拉尔⼭—乌拉尔河—⼤⾼加索⼭脉—⼟⽿其海峡。

西南隔苏伊⼠运河与⾮洲为邻,东隔⽩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洋洲相望。

亚洲是东西距离最长的⼤洲。

2.⼤⼩:亚洲是世界上⾯积最⼤的洲,原因是: 1)⾯积最⼤2)跨纬度最⼴3)东西距离最长七⼤洲按⾯积⼤⼩排列为:亚⾮北南美,南极欧⼤洋。

3.地理分区:习惯上把亚洲分为6 个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亚。

各个地区和国家如下表所⽰:地区国家东亚中国、蒙占、朝鲜、韩国、⽇本东南亚缅甸、泰国、⽼挝、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莱、印尼、东帝汶南亚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斯⾥兰卡、马尔代夫西亚⼟⽿其、以⾊列、约旦、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科威特北亚俄罗斯的⼀部分第⼆节⾃然环境5. 亚洲地形的特点:1)地势中部⾼,四周低2)以⾼原,⼭地为主,平均海拔⾼3)地⾯起伏⼤6. 亚洲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东,北,南三⾯濒临⼤洋,西⾯深⼊到亚欧⼤陆内部.7. 亚洲⽓候的特点1)复杂多样2)季风⽓候显著3)⼤陆性⽓候分布⼴(记住图6.13各种⽓候在图中的分布)●⽓候特点解析:①⽓候复杂多样:亚洲地跨寒带、温带和热带,东、北、南三⾯濒临海洋,西南深⼈到亚欧⼤陆内部;地形复杂多样。

受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的影响,亚洲的⽓候复杂多样。

除温带海洋性⽓候和热带草原⽓候以外,世界上的各种⽓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②季风⽓候显著:亚洲背靠世界上最⼤的陆地——亚欧⼤陆,濒临世界上最⼤的⼤洋——太平洋,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差异⼗分显著,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候区。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本章总结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本章总结

两式加 验总式
—两电极反应式相加,与总反应式对照验证
化学 必修 第二册 配人教版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2019·海南,双选)微型银—锌电池可用作电子仪器的电 源,其电极分别是Ag/Ag2O和Zn,电解质为KOH溶液,电池总反应为 Ag2O+Zn+H2O===2Ag+Zn(O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 必修 第二册 配人教版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解析】观察示意图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该 物质发生分解反应,一般的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但也有的分解反应如 2H2O2===2H2O+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A错误,D正确;根据图示 可知有一部分反应物未参加反应,所以该反应是可逆反应,B正确;该 反应中反应物为化合物,生成物中有单质,元素化合价有变化,属于氧 化还原反应,C正确。
依题意可得:a-2x+(b-x)=x
x=2a+ 5 b mol
2a+b
Y 的转化率为
5 b
×100%=2a5+b b×100%,选 B。
化学 必修 第二册 配人教版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典练·素养提升
化学 必修 第二册 配人教版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素养解读 能量是现代社会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而许多能量变化 都与化学反应密切相关——如热能、电能、速率与平衡等。通过本章内 容的学习,能帮助我们逐步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 思想、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学科核心素 养。
化学 必修 第二册 配人教版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②负极本身不反应。 氢氧(酸性)燃料电池,负极反应为H2-2e-===2H+;氢氧(碱性)燃 料电池,负极反应为H2+2OH--2e-===2H2O。

第六章复习

第六章复习

2、测物质密度
提出问题: 测量盐水的密度
ρ 实验原理: =
m
v
实验器材: 天平(含砝码)、量筒、烧杯、盐水
实验步骤:1、将盐水倒入烧杯中适量,用天平测出盐水 和烧杯的总质量m1.
2、将烧杯中盐水倒入量筒中适量,并读出量 筒中盐水体积V. 3、再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 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烧杯和盐水 倒出盐水 烧杯和剩余盐 盐水的密
5.如图所示是A、B两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 系图, 由图可知,A、B两种物质的密度ρA、 ρB和水的密度ρ水之间的关系是 ( C) A. ρA>ρB>ρ水 B. ρB>ρA> ρ水 C. ρA>ρ水>ρB D. ρ水>ρA>ρB
6.一只瓶子最多能装480 g的酒精, 则这个瓶子能装 600 g的水, 能装 1080 g的硫酸. (ρ酒精=0.8×10³kg/m³ , ρ硫酸=1.8×10³ kg/m³ )
1、两个物理量
2、一个计算公式 3、两种测量器材 4、一个测量实验
作业:
测量蜡块的密度
练习:
1.氯原子的质量是1.7×10-27
月球的质量约为7.4×1025
5
1.7×10-30 t kg= g= 7.4×102体可能是 ( A.一头牛 B.一只老母鸡 C.一本书 D.一头大象
g
mg
t
1g=10³mg
质量
1t=10³Kg 1Kg=10³g
属性: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
位置、形状、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一些物质的质量:一元硬币


6 g 50~70 Kg
2、测量
测量
工具
天平
特别注意:
1、测前调节平衡螺母, 测时调节游码。 2、看清标尺的分度值, 结果等于砝码加上游码数值。 3、砝码磨损结果偏大, 砝码生锈结果偏小。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实数》知识点复习与小结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实数》知识点复习与小结优秀教学案例
2.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引导学生发现实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证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鼓励学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小组合作1.将学生分为小ຫໍສະໝຸດ ,鼓励他们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交流。
2.设计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为小组,给出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例如,可以让学生探讨实数的性质和运算规则,并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例如,可以让每个小组成员依次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交流。
(四)总结归纳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生活实际问题,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实数的兴趣和好奇心。
2.通过图形、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实数的概念和性质。
3.设计具有挑战性和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4.创设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注重小组合作的过程和结果,对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精神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2.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和提高方向。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愿意主动学习数学。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第六章实数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实数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实数知识点总结【最新版】目录1.实数的定义与分类2.实数的性质3.实数的运算4.实数的函数5.实数的应用正文第六章实数知识点总结在本章中,我们将对实数这个重要的数学概念进行总结。

实数是数学中一个基本的概念,它在各个数学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们将从实数的定义与分类、性质、运算、函数以及应用五个方面来详细讨论实数的相关知识点。

一、实数的定义与分类实数是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在内的数的集合。

有理数是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例如 1/2、-3/4 等。

无理数则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例如圆周率π和自然对数的底数 e 等。

二、实数的性质实数具有以下性质:1.实数集是一个有序的集合,可以进行大小比较。

2.实数集具有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运算。

3.实数集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运算律。

4.实数集存在绝对值,即对于任意实数 x,总有|x|≥0,且当且仅当x=0 时,|x|=0。

三、实数的运算实数的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

这些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运算律,可以方便地进行计算。

四、实数的函数实数的函数是指将实数集映射到实数集的函数。

实数的函数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

实数的函数在各个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物理学、经济学、生物学等领域。

五、实数的应用实数在各个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物理学中的运动学、力学、热力学等方面,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方面,生物学中的生态学、遗传学等方面。

此外,实数在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等领域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6章质量与密度知识点全面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6章质量与密度知识点全面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6章质量与密度知识点全面总结6.质量与密度6.1 质量质量是构成物体的物质的多少,通常用字母m表示。

一个物体可以由多种物质组成,同种物质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体。

例如,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这种物质组成的,但由于铁锤体积大,含有铁这种物质多;同样,一桶水的体积比一杯水的体积大,一桶水比一杯水含有水这种物质多。

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千克、吨、克、毫克等,其中千克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购买物品时常说他们的重量是多少克或多少千克,实际上是指质量。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与其温度、物态、形状、所处的空间位置无关,只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

商店中常用电子秤来称量物体的质量,对于载重车辆的质量通常用电子磅来称量。

在学校的实验室和工厂的化验室里,常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托盘天平是实验室常用的工具,其结构如图所示。

托盘天平由分度盘、横梁、标尺、游码、指针、平衡螺母、托盘等构成,并且每架天平都有一盒配套的砝码。

使用天平的步骤如下:1.放平:将天平放在水平平台上,如果需要调节底座水平的天平,应先调节底座下面的螺钉,使底座水平。

2.拨零:将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3.调平: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处(或指针在中央刻度线左右两侧摆动的幅度相等)。

调节平衡螺母的方法是将平衡螺母向指针偏向的反方向调,例如,如果指针向左偏,应向右调平衡螺母;如果指针向右偏,应向左调平衡螺母。

4.测量:在称量前,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称量时,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中,用镊子按“先大后小”的顺序依次在右盘中试加砝码,如果最小的砝码也不能使横梁平衡,需要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此时需要注意,物体和砝码要遵循“左物右码”原则,加砝码要“先大后小”。

5.读数: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就等于左盘中被测物体的质量。

读取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时,应以游码左侧边缘所对刻度为准。

第六章-圆周运动章末复习-知识点和题型总结-2023年高一物理期末高效复习专题

第六章-圆周运动章末复习-知识点和题型总结-2023年高一物理期末高效复习专题

第六章:圆周运动章末复习知识点一:匀速圆周运动及其描述一、匀速圆周运动1.圆周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是圆的运动.2.匀速圆周运动: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圆弧长度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匀速圆周运动.二、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1.线速度(1)定义式:v=Δs Δt.如果Δt取的足够小,v就为瞬时线速度.此时Δs的方向就与半径垂直,即沿该点的切线方向.(2)线速度的方向:质点在圆周某点的线速度方向沿圆周上该点的切线方向.(3)物理意义:描述质点沿圆周运动的快慢.2.角速度:半径转过的角度Δφ与所用时间Δt的比值,即ω=ΔφΔt(如图所示).国际单位是弧度每秒,符号是rad/s.3.转速与周期(1)转速n: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圈数,常用符号n表示.(2)周期T: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周期,用符号T 表示.(3)转速与周期的关系:若转速的单位是转每秒(r/s),则转速与周期的关系为T=1n .4.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1)线速度的大小处处相等.(2)由于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时刻在改变,所以它是一种变速运动.这里的“匀速”实质上指的是“匀速率”而不是“匀速度三、描述圆周运动的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1.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v=2πr T.2.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ω=2πT.3.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ωr.知识点二、同轴转动和皮带传动1.同轴转动(1)角速度(周期)的关系:ωA=ωB,T A=T B.(2)线速度的关系:vAvB=rR.2.皮带(齿轮)传动(1)线速度的关系:v A=v B(2)角速度(周期)的关系:ωAωB=rR、TATB=Rr.知识点三、向心力1.定义: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受合力方向始终指向圆心,这个指向圆心的合力就叫做向心力.2.大小:F=mω2r=m v2 r.3.方向:总是沿半径指向圆心,方向时刻改变.4.效果力向心力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凡是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力,不管属于哪种性质,都是向心力.二:向心力的来源物体做圆周运动时,向心力由物体所受力中沿半径方向的力提供.几种常见的实例如下:实例向心力示意图用细线拴住的小球在竖直面内转动至最高点时绳子的拉力和重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F向=F+G用细线拴住小球在光滑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线的拉力提供向心力,F向=F T物体随转盘做匀速圆周运动,且相对转盘静止转盘对物体的静摩擦力提供向心力,F向=F f小球在细线作用下,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重力和细线的拉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F向=F合知识点四: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及意义1.物理意义描述线速度改变的快慢,只表示线速度的方向变化的快慢,不表示其大小变化的快慢.2.方向总是沿着圆周运动的半径指向圆心,即方向始终与运动方向垂直,方向时刻改变.3.圆周运动的性质不论向心加速度a n的大小是否变化,a n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所以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时刻发生改变,圆周运动一定是非匀变速曲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速”应理解为“匀速率”.4.变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做变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一般情况下不指向圆心,该加速度有两个分量:一是向心加速度,二是切向加速度.向心加速度表示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切向加速度表示速度大小变化的快慢.所以变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加速度的方向也总是指向圆心.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和应用1.公式a n =v2r=ω2r=4π2T2r=4π2n2r=4π2f2r=ωv.2.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与半径的关系(1)当半径一定时,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与角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也与线速度的平方成正比.随频率的增大或周期的减小而增大.(2)当角速度一定时,向心加速度与运动半径成正比.(3)当线速度一定时,向心加速度与运动半径成反比.(4)a n与r的关系图象:如图5­5­2所示.由a n­r图象可以看出:a n与r成正比还是反比,要看ω恒定还是v恒定.图5­5­2知识点五:生活在的圆周运动一:火车转弯问题1.轨道分析火车在转弯过程中,运动轨迹是一圆弧,由于火车转弯过程中重心高度不变,故火车轨迹所在的平面是水平面,而不是斜面.火车的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均沿水平面指向圆心.图5­7­32.向心力分析如图5­7­3所示,火车速度合适时,火车受重力和支持力作用,火车转弯所需的向心力完全由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合力沿水平方向,大小F=mg tan θ.3.规定速度分析若火车转弯时只受重力和支持力作用,不受轨道压力,则mg tan θ=m v 2 0R,可得v0=gR tan θ(R为弯道半径,θ为轨道所在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v0为转弯处的规定速度).4.轨道压力分析(1)当火车行驶速度v等于规定速度v0时,所需向心力仅由重力和弹力的合力提供,此时火车对内外轨道无挤压作用.(2)当火车行驶速度v与规定速度v0不相等时,火车所需向心力不再仅由重力和弹力的合力提供,此时内外轨道对火车轮缘有挤压作用,具体情况如下:①当火车行驶速度v>v0时,外轨道对轮缘有侧压力.②当火车行驶速度v<v0时,内轨道对轮缘有侧压力.二:拱形桥汽车过凸形桥(最高点)汽车过凹形桥(最低点) 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求向心力 F n =mg -F N =m v 2rF n =F N -mg =m v 2r牛顿第三定律求压力F 压=F N =mg -m v 2rF 压=F N =mg +m v 2r讨论v 增大,F 压减小;当v 增大到rg 时,F 压=0v 增大,F 压增大 超、失重汽车对桥面压力小于自身重力,汽车处于失重状态汽车对桥面压力大于自身重力,汽车处于超重状态知识点六:离心运动1.离心运动的实质离心现象的本质是物体惯性的表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由于惯性,总是有沿着圆周切线飞出去的趋向,之所以没有飞出去,是因为受到向心力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向心力的作用是不断地把物体从圆周运动的切向方向拉回到圆周上来.2.离心运动的条件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提供向心力的外力突然消失或者合外力不能提供足够大的向心力.3.离心运动、近心运动的判断如图5­7­8所示,物体做圆周运动是离心运动还是近心运动,由实际提供的向心力F n 与所需向心力⎝ ⎛⎭⎪⎫m v 2r 或mr ω2的大小关系决定.图5­7­8(1)若F n =mr ω2(或m v 2r)即“提供”满足“需要”,物体做圆周运动.(2)若F n>mrω2(或m v2r)即“提供”大于“需要”,物体做半径变小的近心运动.(3)若F n<mrω2(或m v2r)即“提供”不足,物体做离心运动.由以上关系进一步分析可知:原来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若速率不变,所受向心力减少(或向心力不变,速率变大)物体将做离心运动;若速度大小不变,所受向心力增大(或向心力不变,速率减小)物体将做近心运动.知识点七.竖直平面的圆周运动1.“绳模型”如上图所示,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过最高点情况。

物理第六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物理第六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物理第六章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节:力和加速度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表示物体受到的推或拉的程度和方向。

它遵循牛顿的第二定律,即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质量越大,施加相同大小的力所产生的加速度越小;质量越小,施加相同大小的力所产生的加速度越大。

第二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描述了任意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

根据该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此外,引力的方向沿着两个物体之间连线的方向。

第三节:机械能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是指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力,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平方成正比。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力,与物体的质量、重力加速度和高度成正比。

机械能守恒定律指出,在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一个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第四节:弹簧振子弹簧振子是指通过弹簧连接的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作往复振动的系统。

它的周期和频率与弹簧的劲度系数和振动质量有关。

当弹簧振子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共振现象,即振幅增大到最大值。

第五节:波的性质波是指能量传播的一种方式,可以是机械波或电磁波。

机械波需要介质传播,而电磁波不需要介质。

波的性质包括振幅、周期、频率、波长和波速。

波的传播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是指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同,横波是指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第六节: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反射指的是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遇到界面时发生方向改变的现象。

反射定律描述了光线入射角、反射角和法线之间的关系。

光的折射指的是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速度和方向的改变。

折射定律描述了入射角、折射角和介质折射率之间的关系。

第七节:电路和电流电路是指电流在导体中的路径。

电流是指电荷的流动,单位为安培。

电流的大小和电荷的流动速度、导体横截面积和电荷的密度有关。

电流的方向根据正负电荷的流动方向确定。

电阻是指物体对电流流动的阻碍程度,单位为欧姆。

第八节:电势差和电场电势差指的是单位正电荷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所需的能量差。

无机化学第六章氧化还原总结

无机化学第六章氧化还原总结

298.15K,忽略 离子强度时
0.0592 n
lg
Ox Red
n 为电极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 式中: [Ox ]为电极反应中氧化型一侧各物质浓度幂的乘积
注意
[Red]为电极反应中还原型一侧各物质浓度幂的乘积
1)纯液体、固体不出现在方程式中。气体用分压(p/p) 表示;(p以kPa为单位, p=100kPa)
已知 (Cl2 / Cl-) = 1.36 V, 当[ Cl- ] = 10 mol·L-1 , p(Cl2) = 1.0 kPa 时, (Cl2 / Cl-) 的值是 ( 1.24V )
I2 + 2e- 2I-
(I2/ I )
(I2/ I )
0.0592 1 2 lg [ I ]2
0.535
利用 ´计算 的 Nernst 方程:
/ 0.0592 lg cOx
n
cRe d
2、氧化还原滴定曲线计算(电极电势)
(1)计量点前——根据被滴定电对计算
(2)化学计量点sp
SP
n11 '
n1
n22 '
n2
适用于对称电对——电极反应中 氧化型、还原型前的系数相同。
(3)计量点后——根据滴定剂电对计算
AgI /Ag :
AgI + e- Ag + I- ;
Cl2/Cl- :
Cl2 + 2e- 2Cl-
(-)Ag ︱ AgI (s) | I- (c1) ‖Cl- (c2)︱Cl2 (P ) ,Pt (+)
:写出反应 I2 + 2S2O32- = 2I- + S4O62- 所对应的原电池符号: 解:根据反应式可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量筒后,烧杯和剩余 酱油的总质量m,则m= 106.4 g;
(2)图(b)显示的是 从烧杯中倒入量筒内的 酱油的体积V,则V=
30 cm3;
(3)酱油的密度ρ=
1.12 g/cm3.
解析:烧杯和剩余酱油的总质
量为100g+5g+1.4g=106.4g,
则倒入量筒内的酱油的质量
m=140g-106.4=33.6g;由量
知识点二 密度及其测量
1.定义:物理学中,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 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物理量符号:ρ 3.单位: kg/m3,g/cm3 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与物体的质量多 少、体积的多少无关. 5.密度计算公式:ρ= m
V
(1)用天平测得烧杯 和酱油的总质量m总为 140g. 图(a)显示的是 将烧杯中一部分酱油倒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物理量符号:m 3.单位: (1)国际单位:千克(kg) (2)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 (3)单位换算: 1 t =1 000 kg
1 kg=1 000 g
1 g=1 000 mg
4.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质量是物体的一 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 置和温度而改变。简称“四不变”。 5.托盘天平简单测物体质量的步骤: (1)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右盘; (2)砝码放置顺序:先大后小,再移游码; (3)天平平衡后读数:m物= m砝+ m游码示数.
本章复习和总结
R·八年级物理上册
学习目标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 2.会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掌握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灵活运用 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4.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5.会使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会利用天 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知识点一 质量
筒可以读出从烧杯中倒入量
筒内的酱油的体积V=30mL=30cm3,酱油的密度
ρ=
m V
33.6g 30cm3
=1.12g/cm3.
知识点三 密度的应用
1.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求质量或体积 ①利用公式 m V ,求质量m;
②利用公式 V m
,求体积V.
2.利用密度公式巧测厚度或长度
(1)对于密度和厚度相同的甲、乙两个物体
来说,它们的面积比等于质量比.
(2)对于密度和横截面积相同的甲、乙两段
金属丝来说,它们的长度比等于质量比.
3.密度与温度: 气体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大,水凝固 成冰时,体积变大,密度变小(水的反 常膨胀). 4.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鉴别物质、选材
分析:铁丝的长度可用刻度尺量,但是一捆铁丝, 用刻度尺量很不方便,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求出就 方便了.
解:根据ρ=m/V得V=m/ρ =7.9kg÷(7.9×103kg/m3)=1×10-3m3. 又因为铁丝可视为圆柱体,可由公式V=πr2L 得:L=V/πr2=1×10-3m3÷[3.14×(0.5×10-3m)2] ≈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解析:调节天平横梁平衡的方法是左偏右调, 右偏左调,从题图中看出指针向右偏,则平衡 螺母向左调;根据天平的读数规则,物体的质 量为50g+10g+3.4g=63.4g;称量物体时,指针 指向左侧,表示左物重些,因此应向右移动游 码到适当位置,直到天平平衡.
左 63.4
平衡螺母
向右移动游码到适当位置,直到天平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