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植物群落的动态

合集下载

第七章植物群落的动态

第七章植物群落的动态
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看作是顶极群落,而不 必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 (2)除了气候顶极之外,还可有土壤顶极、地形顶极、 火烧顶极、动物顶极;同时还可存在一些复合型的顶 极,如地形-土壤和火烧-动物顶极等等。
我国学者刘慎鄂的观点
地带性顶极和非地带性顶极
地带性顶极在水平分布上与气候带相适应, 成带状分布;非地带性顶极虽然也受大气候 的影响,但局部环境条件起决定性作用;有 多少个演替系列就有多少个顶极。
植物群落 动态学
植物群落 动态学
植物群落的波动(fluctuation)
1、概念
由群落所在地区气候条件的不规则变动引起的,其特点是 群落区系成分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以及 变化的可逆性。
2、类型
• 不明显波动:数量关系变化很小,群落外貌和结构基本保持不变
• 摆动性波动:群落成分在个体数量和生产量方面的短期变动(1-5 年),它与群落优势种的逐年交替有关
• 偏途性波动:气候、水分条件的长期偏离而引起一个或几个优势 种明显变更的结果,通过群落自我调节,还可以回复到接近于原来 状态,时期长(5-10年)
3、波动的特点
不同群落类型的波动性不同
一般说来,木本植物占优势的群落较草本植物稳定一些; 常绿木本群落要比夏绿木本群落稳定一些。
定性特征与定量特征的波动性不同
第七章 植物群落的 动态
主要内容
植物群落变化类型 演替的概念及类型 演替的顶极理论 控制演替的几种重要因素 两种不同的演替观
第一节 植物群落变化类型
植物群落的动态(dynamics)指生物群 落的种类组成、结构、功能过程随时间 变化的过程与规律。
以时间长短而言,有短期、中期、长期;

园林植物群落动态

园林植物群落动态
园林植物群落动态
波动类型
(1)不明显波动 其持点是群落各成员的数量关系变化很小,群落外貌和 结构基本保持不变。
(2)摆动性波动 其持点是群落成分在个体数量和生产量方面的短期波动 (1—5年),它与群落优势种的逐年交替有关。
(3)偏途性波动 这是气候和水分条件的长期偏离而引起一个或几个优势 种明显变更的结果。通过群落的自我调节作用,群落还可恢复到接近 原来的状态。这种波动的时期可能较长(5—10年)。
• 前顶级(preclimax)也称为先锋顶级,在一个特定的气候区域内,由 于局部气候比较适宜而产生的较优越的顶级。例如,草原气候区域内, 在较湿润的地方,出现森林群落就是一个预顶级。
• 超顶级(postclimax)也称后顶级。在一个特定的气候区域内,由于 局部气候条件较差(热、干燥)而产生的稳定群落。例如,草原区内 出现的荒漠植被片段。
第二节植物群落演替分类
• 按照演替的起始条件划分 • 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原生裸地上发生的演
替过程,生物在从前从未定居过的裸地上定居并导致顶级 群落对该生境的首次占有。 • 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 ):次生裸地上发生的 演替过程。
依据基质的Leabharlann 质划分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succession):一定地域的植物群落发生变化 形成其它植物群落,被其它植物群落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
• 物种迁移:植物个体或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扩散,是群落动 态的根本原因和首要条件。
• 定居:发芽、生长和繁殖 • 群居: • 竞争与反应 • 稳定
植物群落的发育
• 逆行演替:而逆行演替的进程则与进展演替相反,它导致 生物群落结构简单化;不能允分利用环境;生产力逐渐下 降;不能充分利用地面;群落旱生化:对外界环境的改造 轻微。

群落演替1

群落演替1
演替系列群丛相 演替系列组合 集群 季相 层
1 2
主要参考书:

• •
宋永昌,2002. 植被生态学. 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 武吉华,2004. 植物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 社 麦肯齐等著,孙儒泳等译,2000. 生态学 (中译本,第二版).科学出版社
群落 序号
群落所处 地点 名称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生境相近
• 亚群系:群系内次优势层片及其反映生境条件有
差异
• 群丛组:层片结构相似、优势层片及次优势层片
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
• 亚群丛:群丛内生态条件、群落发育年龄有差异
2.法瑞学派和英美学派的分类系统
• 法瑞学派
–植物区系-结构原则,归并法 –以植物区系为基础,以群落种类组成为 依据 –排列群丛表,多度-盖度级和群集度,特 征种、区别种
⑴ 内因性演替
内因性演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群落中生物的生命 活动结果首先使它的生境发生改变,然后被改造了的 生境又反作用于群落本身,如此相互促进,使演替不 断向前发展。
⑵ 外因性演替
外因性演替是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群 落变化。如气候、地貌、土壤、火和人为因素
五. 按群落代谢特征可分为:
⑴ 自养性演替
郁闭度%
名称
覆盖度%
名称
覆盖度%
A
三阳观
麻栎
55
荆条
40
白羊草
30
栓皮栎
黄连木 B 冯玉祥 墓 黑龙潭 毛白杨
5
3 40
酸枣
荆条 鼠李 酸枣
3
30 3 5 45 5 5 40
荩草
结缕草 大油芒 菅草 白茅 白羊草 菅草
5
4 35 5 10 15 5

自然地理学 第七章 植被

自然地理学  第七章 植被

二、植被的类型
植被类型主要受热量和水分等因素控制,可概 括为以下三大类:
1、荒漠植被:植物分布稀疏,以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 常杂生灌木,极少见到乔木;
2、草原植被:稀树草原、干草原、草甸草原的植被; 3、森林植被:针叶林(寒带)、落叶阔叶林(温 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热带雨林(热带)。
中国植被
植被对降水、空气湿度和温度, 对河川径流量及河流的含沙量,对防 止风沙灾害和水土保持等方面均有一 定的调节作用。以下用森林植被为例:
森林植被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一、森林植被对气温及空气湿度的影响; 二、森林植被对空气的净化作用; 三、森林植被对降水的影响; 四、森林与河川径流的关系; 五、植被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第七章 植被
Vegetation
植物是构成自然地理环境诸要素之一,在 自然环境中起着巨大作用。
1、参与土壤的形成与发展; 2、对环境的水分、热量、空气均起不同 程度的调节作用; 3、对水土保持有明显功效; 4、参与有机岩的形成,如煤。
第一节 植被的概念和类型
一、植被的概念
植被是指被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地球表面上 的植物组合,或是植物群落的泛 称。对某一地区而言,植被就是 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的总称。
针叶林(美洲杉)
加 拿 大 的 北 方 针 叶 林
常 绿 阔 叶 林
热 带 雨 林
热 带 雨 林
第二节 植被的分布规律
与土壤分布的地带性一样,植被的 分布也具有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 经度地带性。
植被垂直地带性
垂 直 地 带 性
水平地带性(纬度)
水平地带性(经度)
第三节 植被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1、荒漠植被
植被稀少,以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植物的 特点:

植物的群落动态和演替过程

植物的群落动态和演替过程

植物的群落动态和演替过程植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空间中,由各种植物种群组成的生态系统。

它们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通过演替过程不断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以及演替过程。

一、群落动态群落动态是指植物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

植物群落随着时间推移,其种类、丰富度和群落结构都会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受到气候、土壤、栖息地状况、物种间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1. 种类变化植物群落的种类变化主要是由于栖息地的改变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当栖息地条件改变时,某些植物物种可能适应新的环境而扩展其分布范围,而一些原本适应旧环境的植物可能逐渐减少或消失。

2. 丰富度变化植物群落的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存在的植物物种数量。

它可以通过物种多样性指数来度量。

当环境条件稳定时,群落的丰富度可能较高。

然而,在干旱、火灾、人类活动等干扰下,植物物种的丰富度可能下降。

3. 群落结构变化植物群落的结构由不同层次的植物组成,包括上层乔木层、中层灌木层、下层草本层和地被层。

这些层次的相对比例和物种组成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

例如,在初期阶段,灌木和草本层的物种可能较为丰富,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乔木层的物种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二、演替过程演替是指植物群落随时间推移发生的连续变化。

它分为原初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 原初演替原初演替是指在无植被的裸露地表上植物生态系统的建立过程。

这种演替通常发生在新形成的土地上,例如火山喷发、河流冲积等地质活动后。

最初,只有一些偏好富含养分的植物能在裸露地表上存活,它们被称为先驱种。

这些先驱种通过生长、死亡和腐解,为后续物种提供养分和改善土壤条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初演替中的先驱种被逐渐替代,直到最终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2. 次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有植被存在的地方发生的连续变化。

这种演替通常发生在干扰后,例如火灾、人类活动等。

在次生演替中,最初的物种群落被干扰破坏,但一些具有适应力的植物物种仍然能够存活。

这些物种通过生长和扩散,恢复原有的群落结构。

生物群落的动态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生物群落的动态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 成熟、稳定群落(顶级群落):也可由于外部 环境影响,造成种间关系调整。
第25页
四.外界环境条件改变
➢ 气候:决定群落外貌及公布,影响群落结构及 生产力
➢ 地貌:影响水分及其热量 ➢ 土壤:与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活密切 ➢ 火烧:产生次生裸地
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类活动
➢ 砍伐森林、土地耕作、放火烧山、人工群落
从湖岸到湖心不同距离处,分布着演替系
列中不同阶段群落环带。每一带都为次一
带“进攻”准备了土壤条件。
第9页
4. 按控制演替主导原因划分: ① 内因性演替:生物生命活动改变生境反作 用于群落。 ② 外因性演替:环境原因作用所引起
第10页
5. 按照群落代谢特性划分: 水生演替
① 自养性演替:光合作用所固定生物量积累越
演替最后阶段群落称顶极群落。
第13页
• 克莱门茨(Clements)认为,在任何一个 地域内,普通演替系列终点决定于该地域 气候性质,主要表现在顶极群落优势种, 能够很好地适应于地域气候条件,这么群 落称之为气候顶极群落。
• 在同一气候区内,不论演替早期条件多么 不同,植被总是趋向于减轻极端情况而朝 向顶极方向发展,从而使得生境适合于更 多植物生长。
• 许多演替早期物种克制以后物种发展
第30页
个体论演替观
➢埃格勒(Egler,1952)提出初始物种构成决定群落演 替系列中以后优势种学说。
➢康奈尔(Connell)和斯拉特耶尔(Slatyer1977)提出了 3种也许物种取代机制:
增进模型;克制模型;耐受模型
第31页
增进模型




• 物种替换是由于先来物种活动改变了环境条件,使它 不利于本身生存,而增进了以后物种繁荣;因此物种 替换有顺序性,可预测和具方向性。(A、B、C、D 代表4个物种,箭头代表被替换)

群落的动态

群落的动态

第七章群落的动态生物群落的动态(dynamics)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群落的内部动态(包括季节变化与年际间变化)、群落的演替和地球上生物群落的进化。

7.1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主要包括季节变化与年际间变化。

由于群落的季节变化在在上一章群落的时间结构一节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这里就不再讲了。

生物群落的年变化是指在不同年度之间,生物群落常有的明显变动。

但是这种变动只限于群落内部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通常将这种变动称为波动(fluetuation)。

群落的波动多数是由群落所在地区气候条件的不规则变动引起的,其特点是群落区系成分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以及变化的可逆性。

在波动中,群落的生产量、各成分的数量比例、优势种的重要值以及物质和能量的平衡方面,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根据群落变化形式,可将波动分为3种类型:1、不明显波动其特点是群落各成员的数量关系变化很小,群落外貌和结构基本保持不变。

这种波动可能出现在不同年份的气象、水文状况差不多一致的情况下。

2、摆动性波动其特点是群落成分在个体数量和生产量方面的短期波动(1-5年),它与群落优势种的逐年交替有关。

例如在乌克兰草原上,遇干旱年份,旱生植物(针茅等)占优势,草原旅鼠(Laguruslagurus)和社田鼠(Microtussoeialis)也繁盛起来;而在气温较高且降水比较丰富的年份,群落以中生植物占优势,同时喜湿性动物和普通田鼠增多。

3、偏途性波动这是气候和水分条件的长期偏离而引起一个或几个优势种明显变更的结果。

通过群落的自我调节作用,群落还可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

这种波动的时期可能较长(5-10年)。

例如草原看麦娘占优势的群落可能在缺水时转变为匍枝毛莨占优势的群落,以后又会恢复到草原看麦娘占优势的状态。

不同的生物群落具有不同的波动性特点。

一般说来,木本植物占优势的群落较草本植物稳定一些;常绿木本群落要比夏绿木本群落稳定一些。

《植物群落的动态》PPT课件

《植物群落的动态》PPT课件

整理课件
16
• 2. 陆地生植物梭梭是西北干旱地区重要 的表征类群。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 的日变化呈双峰型,具光合、蒸腾午休 现象。12:00 和16:O0为峰;14:O0峰 谷
整理课件
17
• 2.水生植物湿地泽泻植物蒸腾特性的日变 化。在晴朗的天气,泽泻叶片的蒸腾速 率日进程呈双峰曲线变化。出现“午休” 现象,上午的峰值要高于下午。这种现 象是由于受气孔阻力的影响所致。泽泻 在下午14:00时气孔关闭较大,是影响 蒸腾速率的直接原因。
整理课件
20
整理课件
21

3、植物群落变化的节律:
• 是指植物群落季节动态
• 主要是指植物群落的生长发育,生产力、
外貌等。在“正常”气候季节变化条件
下,出现的季相变化。后面有录像片介
绍森林的季节变化
• 这一变化的内在动力在于植物自生,而 其外在原因则是气候的太阳辐射、温度、
湿度等气象条件的四季的变化。
• 2.单位时间内液流量变化呈明显的昼夜节律,白天的流 速变化曲线呈双峰型,夜间树千液流速度处于平稳的 低值,白天10:00左右达到峰值,午后18:00左右又 达到一个峰值。不同胸径的胡杨在一天中树干液流动 态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液流流速呈现双锋状态,但不 同胸径的树干液流速度有很大差异,胸径大的要高于 胸径小的树干
• 蒸腾日变化特点:——

午休,即午间降低。但水分充足不
明显;

沙地植物不明显;

沙地中灌木西北利亚杏不明显。
整理课件
13
整理课件
14
热脉冲法对塔里木盆地阿拉尔灌区胡杨耗水特性的研究 (2005,硕士论文)
• 利用热脉冲技术、中子仪水分测定系统同步监测胡杨 的蒸腾液流、土壤水分动态因子,研究了热脉冲对胡 杨树干液流的响应规律,分析了胡杨液流的变化规律 和其主要影响因子的关系

第七章 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第七章 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
13
1)亚欧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
由北向南其带谱 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针 阔叶混交林-落叶阔 叶林-常绿阔叶林-季 雨林、雨林
.
14
1)亚欧大陆 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
由北向南其带谱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温带 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 荒漠
.
15
1)亚欧大陆
欧洲-非洲大陆西部大西洋沿岸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的表现:
东部湿润森林区 自北向南依次为:
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
7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东部湿润区的表现
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性,但又其自己的特点。 4、高山植被性质因地而异。 5、植被带的海拔高度随纬度升高而逐步降低。 6、当高大山脉与盛行风向垂直时,其两侧差异很大。 7、中高纬度地区的垂直带谱更为复杂。
.
23
山地垂直带 与水平地带性的关系
水平地带性是基础,它 决定着山地垂直地带的 系统。
某一山体植被垂直带分 布,与山体所处的纬度 开始到极地为止的水平 植被带分布顺序相对应。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
8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的表现:
西部内陆腹地
受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的影响,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 从北至南出现的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打破了 原有的纬度地带性,因此自北向南的变化如下: 温带荒漠、半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 高寒草原带→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
.
18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生态学课件第7章 群落特征

生态学课件第7章 群落特征

3)盖度coverage I) 概念: 盖度:植物体垂直投影面积与单位土地面积之 比,叫投影盖度,简称盖度。 基部盖度:植物基部面积与样地面积之比,又 叫显著度、优势度。 草本植物2.5cm高处草丛断面积,乔木取 1.37m高处断面积(胸高断面积DBH)。 II)盖度—多度关系 个体数量多,盖度大灌木; 多度大,盖度小草本; 多度小,盖度大乔木
3、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
• • 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 生物空间异质性
异质性是多物种共存的重要机制
4、岛屿与群落结构

• •
种-面积关系 S=cAz MacArthur平衡假说: 迁入迁出 绝灭速率 岛屿生态与自然保护:生境岛屿与自然保护区设计
5、一个物种丰富度的简单模型
6、平衡说与非平衡说
3、个体学派、有机体学派 不同群落有时有明显的差异,有时却彼此 混合,以至于不存在明显的界限。 有机体学派:沿着环境梯度或连续环境的群落 组成是一种不连续的变化,生物群落是鲜明而 间断分开的,群落具有整体性,是一个有机整 体。 个体学派:连续环境下,群落组成是逐渐变化 的,群落并不是一个个分离的有边界的实体, 多数情况下是在空间和时间上连续的一个系列。
2、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1) 干扰disturbance 定义:相对离散的,对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造成 破坏性影响的事件。分自然干扰、人为干扰等。 (2) 干扰与层盖度
(3) 干扰与林窗、群落缺口 对缺口的抽彩式竞争:优势者取决于随机因 素。条件:1、存在许多入侵缺口及生存力相 等的物种;2、其中任何一种在其生活史过程 中能阻止其他物种再入侵。 (4) 中等干扰假说 干扰频率/干扰强度中等程度时生物多样性最大. (5) 干扰理论与生态管理 利用干扰管理生物群落,如利用火进行干扰管 理. --小火不止,大火不至

植物的群落结构和动态变化

植物的群落结构和动态变化

植物的群落结构和动态变化植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多种不同种类的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变化涉及到植物种类、数量、分布格局以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从植物种类多样性、种群结构和生态位等方面探讨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其随时间的动态变化。

一、植物种类多样性的影响植物群落的种类多样性是指群落内所拥有的植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种类多样性反映了群落内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发挥至关重要。

种类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因子、竞争与合作关系以及生物演化的历史。

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种类多样性通常倾向于达到动态平衡,但也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

二、种群结构对群落的影响植物群落中的种群结构是指不同植物种群在数量和分布上的比例关系。

种群结构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竞争、共生关系、生殖方式等。

种群结构的平衡与稳定是维持群落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

1. 群落中的优势种群群落中常会出现一些占据主导地位的优势种群。

这些优势种群在数量和空间上占据着显著的优势,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它们可以通过抢占资源、竞争和阻止其他种群的定居等方式,来维持其优势地位。

2. 群落中的次优势种群除了优势种群外,群落中往往还存在一些次优势种群。

次优势种群的数量和分布相对较少,通常处于优势种群和劣势种群之间。

次优势种群的存在对群落结构的稳定和功能的发挥起到重要补充作用。

3. 群落中的劣势种群劣势种群是指在群落中数量和分布相对较少,处于不利地位的植物种群。

劣势种群往往受到竞争的压力以及不利环境条件的限制,其存在对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平衡与动态变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生态位的调节和动态变化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占据的生活方式和角色。

不同物种之间通过对资源的分配和竞争来调节各自的生态位,进而影响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位的调节和动态变化有助于维持群落的稳定与平衡。

1. 同域生态位竞争与分化当群落中存在多个相似类型的物种时,它们会通过资源的竞争逐渐分化各自的生态位。

植物群落结构与动态变化

植物群落结构与动态变化

植物群落结构与动态变化植物群落是指由许多植物个体组成的生物群落,其结构和演替变化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植物群落结构的组成和动态变化的原因。

第一节:植物群落的结构组成植物群落的结构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要素组成:1. 物种组成:群落内的物种种类和数量。

不同的植物物种在群落中担任不同的生态角色,如优势种、次优势种和伴生种等。

2. 资源分配:各植物个体在生存与繁殖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数量,主要包括土壤养分、水分、光照和空间等资源的分配。

3. 空间结构:植物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和结构特征,如树冠层和亚层的分布、光环境的垂直分层以及实生代和幼苗的空间格局等。

第二节:植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原因植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原因:1. 自然干扰:自然干扰包括火灾、风灾、洪水和地震等,这些干扰能够改变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

2. 人为活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植物群落产生了巨大影响。

如土地利用的改变、林业经营和城市化进程,都会导致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3. 物种间相互关系:植物群落中的物种相互作用对结构的动态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植物间的竞争和共生关系,以及植食动物和植物的相互作用等。

第三节:植物群落结构的生态意义植物群落结构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1. 生物多样性维持: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能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

2. 生态功能提供:植物群落通过其结构提供了各种生态功能,如土壤保持、水循环、气候调控和氧气生成等。

3. 植物群落演替:植物群落的结构动态变化是一个演替过程,不同阶段的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的演替和发展至关重要。

结论:植物群落结构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动态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和研究植物群落的结构与变化对于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的干预和保护措施,可以促进植物群落的健康发展,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第七章群落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第七章群落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 :
是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 科,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之科学。
第七章 群落生态学及应用
• [教学目的]
•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群落的基本概念、结构与特征,群落的演替规 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运用于生态系统的管理。
• [教学重点]
• 群落的基本结构,掌握农业生物群落结构的设计原则。边缘效应的应 用。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及结构功能变化的特征。群落演替的基本 序列、演替的动力机制及意义,顶极群落的概念农业生物群落演替的 特点,建立人工生物群落的基本策略,生物多样性保护。
北半球欧亚大陆从南到北,随着纬度增加,热量减少,形成了以 热量为主的环境地带性分布,从南到北植被类型依次是:热带雨林— 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原与荒漠。
• 二、经度地带性(主要受水分梯度的影响)
如:我国从东到西因距海远近造成水分的差异。相应分布着湿润森林— —半干旱草原——干旱荒漠等不同的植被类型。
• ②苔藓植物阶段: –地衣植物的生长聚集了土壤,为耐干旱的苔 藓提供了生长条件。苔藓生长并形成群落。 苔藓在温暖多雨时大量生长,且具有丛生性, 因而聚积土壤能力比地衣强,而在干旱时停 止生长进入休眠。 –苔藓群落的生长使土壤越来越厚,生境的环 境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 ③草本植物阶段:
–首先是蕨类、一年生、二年生被子植物在苔藓群落中 个别出现,继而大量出现,直到取而代之。随后多年 生草本植物出现并形成群落。 –此时,岩面环境大大改变—土层增厚;有了遮荫,减 少水分蒸发,能调节土壤温、湿度,土壤中微生物和 小动物活动增强。这就为木本植物生存创造了适宜的 生长环境。 • ④木本植物阶段: –耐旱喜光的阳性灌木—阳性乔木—耐荫树种(阴性乔 木、耐阴灌木)及草本植物的复合森林群落。

《群落的动态》课件

《群落的动态》课件

2
重要性
群落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它们可以提供各 种生态服务并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3
保护
保护群落物种多样性是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群落生态位
植食者生态位
它们利用植物作为食物,对生态 系统起到了保持植物平衡的重要 作用。
掠食者生态位
掠食者根据食物链与其他生物相 互作用,控制生态系统中的种群 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
实现城市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 是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生 物多样性、实现经济社会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群落全球变化
影响因素
全球变化中的温室气体排放、环 境变化、物种的迁移等因素,对 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多样 性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解决方法
采取减缓排放、再生能源使用、 环境保护等一系列的解决方法, 是减缓全球变化的重要途径。
分解者生态位
分解者将死去的植物和动物物质 分解为简单的有机物,为后续生 物提供营养素,维持了生态系统 物质循环。
群落光合作用
定义 作用 影响
群落中绿色植物和蓝藻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将二氧化碳、水转换成为有机物和氧气。
群落光合作用为生态系统提供更多的有机物,促 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生物多样性。
环境因素如光照、气温、气体浓度等影响光合作 用的效率和对生态系统的贡献。
保护
今天我们应该加强保护生态平衡, 才能让未来更美好。
群落保护
1 概述
群落保护是指通过不断加强保护、研究、监测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层面,以达到促进生态 系统健康的目的。
2 工具
政策、法规、科学研究以及各种社会机构,包括各类NGO组织、志愿者等,都是实践群 落保护的重要工具。

植物群落动态了解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变化

植物群落动态了解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变化

植物群落动态了解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变化植物群落动态植物群落是由多种植物物种组成的,它们在特定地理空间中形成的一个生态系统。

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变化。

了解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变化对于生态学的研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物种组成的动态变化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土壤条件、人类活动等。

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中,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1. 演替过程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区中的植物群落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发生变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包括先锋物种阶段、灌木和小乔木阶段、中等大小乔木阶段和成熟乔木阶段。

在每个阶段,不同的植物物种会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导致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变化。

2. 生境变化生境的改变也会导致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变化。

例如,如果一个湿地被填平建设,原有的湿地植物可能会被其他适应干旱环境的植物所取代。

这种生境变化会导致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明显的变化。

二、结构变化的特点除了物种组成的变化,植物群落的结构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植物群落的结构包括植物的高度、覆盖度、密度等方面的特征。

1. 植物高度植物群落中的植物高度可以反映植物群落的生长阶段。

在一个年轻的植物群落中,植物一般较矮小,而在一个成熟的植物群落中,植物的高度一般较高。

2. 覆盖度植物群落的覆盖度是指植物在一个特定地区的分布密度和垂直分布范围。

覆盖度可以反映植物群落的疏密程度和物种多样性。

较高的覆盖度通常表示植物群落比较疏密,而较低的覆盖度则表示植物群落比较稀疏。

3. 密度植物群落的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植物个体数的多少。

一个密度较高的植物群落可能会导致资源竞争增加,从而影响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平衡。

三、植物群落动态的意义了解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变化对于生态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动态的物种组成和结构能够反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状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群落的波动(fluctuation)
1、概念
由群落所在地区气候条件的不规则变动引起的,其特点是 群落区系成分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以及 变化的可逆性。
2、类型
• 不明显波动:数量关系变化很小,群落外貌和结构基本保持不变 • 摆动性波动:群落成分在个体数量和生产量方面的短期变动(1-5 年),它与群落优势种的逐年交替有关
▪ 次生演替特点:由外部干扰所引起,演替速度往 往较快。
次 生 演 替
(1)采伐迹地阶段
原来森林内的小气候条件完全改变,不能忍受日晒或 霜冻的植物不能生活。原来林下的耐荫或阴性植物消失, 而喜光的植物(尤其禾本科,莎草科)形成杂草群落。
(2)小叶树种阶段
一些喜光的阔叶树种(桦树、山杨)很快生长起来, 形成一桦树和山杨为主的群落。幼树郁闭的树冠抑制和排 挤其他的喜光植物,使他们开始衰弱,然后完全死亡。
原生演替特点:从极端条件开始,向水分适中方向, 即中生化方向发展,经历的时间长,阶段多。
从岩石开始的原生演替
沙丘演替系列
(a) 海滩和沙丘前植被
(b) 稳定沙丘的植被
(c) 灌木带
(d) 松树带
(e)栎树林
原生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特征变化
先锋物种
• 旱生物种
• 固氮物种
• 云杉群落
研究案例——阿拉斯加Glacier Bay
Primary Terrestrial Succession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彭明春 江望高
10
Secondary Terrestrial Succession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火学院烧演彭明替春、江弃望高耕地演替、放牧演替等 11
演替过程中动物随群落而变化
12
四、演替类型
划分依据 1、延续时间
物理环境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演替的类型、方向和速度, 但演替是群落本身所控制的
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演替就不再进 行,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顶点。
三、演替的过程
在演替的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各种过渡性群 落所出现的时期,成为系列期。 系列期内物种也不断更新,早期出现的物种称 为先锋物种 中期出现的物种称过渡种或演替种 演替发展到最后出现在顶级群落中的物种称顶 级种。
(3)云杉定居阶段
由于桦树和山杨等上层树种缓和了林下小气候的剧烈 变动,又改善了土壤环境,因此,林下能够生长耐荫性的 云杉和冷杉幼苗。桦树和山杨林天然稀疏,林内光照条件 进一步改善,云杉逐渐伸入上层林冠中。
(4)云杉恢复阶段
云杉的生长超过了桦树和山杨,组成了森林上层。桦树 和山杨因不能适应上层遮荫而开始衰亡。
• 偏途性波动:气候、水分条件的长期偏离而引起一个或几个优势 种明显变更的结果,通过群落自我调节,还可以回复到接近于原来 状态,时期长(5-10年)
3、波动的特点
不同群落类型的波动性不同
一般说来,木本植物占优势的群落较草本植物稳定一些; 常绿木本群落要比夏绿木本群落稳定一些。
定性特征与定量特征的波动性不同
2、起始条件
3、基质
4、主导因素
5、代谢特征 6、演替趋向
演替类型的划分
代表人物
世纪演替、长期演替 快速演替
L.G.Ramensky 1938
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F.E.Clements 1916等
水生演替、旱生演替
C.F.Cooper, 1913
内因性演替、外因性演替
V.N.Sukachev, 1942,1945
在一个群落内部,许多定性特征(如种类组成、种间关系、 分层现象等)较定量特征(如密度、盖度、生物量等)稳 定一些;成熟的群落较之发育中的群落稳定。
不同气候带的群落波动性不同
如:北方较湿润的草甸草原地上生物量的年变率为20%; 典型草原达40%;干旱的荒漠草原则达50%
波动的不完全可逆性
第二节 植物群落的演替
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不同生活型的物种数量变化不同
演替过程中土壤厚度增加(0-200a)
演替过程中土壤性质发生改变(0-200a)
养分、水分、有机物增加 • 土壤磷、pH、土壤容重降低
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
▪ 次生裸地:是植物现已被消灭,土壤中仍保留原 来群落中的植物繁殖体。例如森林采伐后的皆伐 迹地、开垦草原、火灾和毁灭性的病虫害,都能 造成次生裸地。
Secondary Terrestrial Succession
美国乔治亚州Piedmont地区的废弃耕地
35
弃耕地的演替过程中物种变化
北美高原森林次生演替过程的物种变化
乔木种数量变化
• 鸟类数量变化
森林演替的生物量积累模型
水生原生演替(hydrosere)
自由飘浮植物阶段
浮萍、满江红以及一些藻类型 演替的概念及类型 演替的顶极理论 控制演替的几种重要因素 两种不同的演替观
第一节 植物群落变化类型
植物群落的动态(dynamics)指生物群 落的种类组成、结构、功能过程随时间 变化的过程与规律。
以时间长短而言,有短期、中期、长期;
时间类型 持续时间 天
自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 进展演替、 逆行演替
世纪演替(>1000a)
长期演替(200a)
快速演替(几年或十几年)
演替发生的起点——裸地
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
原生裸地:指以前完全没有植物的地段,或原来存在 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甚至植被下的土壤条件也不 复存在。例如:火山喷发熔岩破坏植被形成的裸地、 湖泊等。
一、演替(succession)的概念
指在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 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 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
二、演替的特征
群落演替是有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的,随时间而 变化的有序过程。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 上的不可逆变化
短期
年际内 年际间
群落变化性质 事例
变化
蒸腾作用 光合作用 营养与代谢
研究领域
植物群落 生理生态学
节律 波动
季节动态 植物群落 生态学
植物生产力变化 植物群落 植物种群变化 动态学 植物功能群变化
中期 长期
数十年到 数百年
数百年到 数千年
演替 演化
群落演替
气候变化引起 群落界线移动
植物群落 动态学
植物群落 动态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