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创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创新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是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注意、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基本特点。课程一直遵循着一个原则,那就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它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不论是课程内容,还是课堂教学,都得到了空前的开放。因此我认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以及固有的教学模式,而应该以崭新的教学理念,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间里自由地学习、感悟,促进良好品德的自然形成。近两年的课堂实践中,我着重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颇有收获:

一、走出教室、融入自然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建立在儿童的生活基础之上的,无论是经验的积累,自我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发展,品德行为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都需要儿童自己直接地去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切实地去和周围的自然、社会、人、物发生实际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这

一要求不是仅仅依靠四角教室内的单方面的传授或形式上的手、脑活动就能获得的。很多时候,它都要求我们能和孩子们一起走出课堂,为自己打开一个宽阔的生活空间,很显然,大自然无疑是最好的学习天地。开放性的《品德与社会》课可以在任何适宜的地方进行。如会议室、阅览室、操场、花园甚至是野外、田野……

如我在教学《粒粒皆辛苦》一课时,考虑到只凭课堂上的教学,学生只会从理性上有所认识一粒粮食来之不易,但一定没有真情实感。于是课前,我组织了一个“小调查”的活动,让学生调查一粒粮食从种到收需要付出多少劳动。真实的感受、深切的体会,充实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调查的情况、感受。有的说:要深耕、整平土地、施足底肥;有的说:要给幼苗锄草松土、施肥浇水;还有的说:还要预防病虫害、自然灾害。同学们七嘴八舌,把调查来的结果展示给同学们,同学们兴趣高涨,很自然地认识到一粒粮食农民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懂得节约每一粒粮食是尊重农民劳动的具体体现。我趁热打铁,组织一次田间劳动体验,与学生一起参加一次农田劳动,亲身体验农民劳动的艰辛,了解农业劳动的基本常识。这种走出教室、融入自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很自然的认识到:一粒粮食,看上去没有什么了不起,但积少成多,粮仓的米都是一粒一粒堆积起来的。爱惜粮食,保护资源也是党和国家对我们小学生提出的要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八条就提到“爱惜粮食”希望同学们牢记,行动起来,杜绝浪费。

二、拓展教材、创新教学

《品德与社会》教材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它以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选择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生活照片、实物图片、游戏等多元性裁体,给学生呈现了一个缤纷的世界。无疑,这是一本优秀的教材。然而,《品德与社会》学科面对的是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课本再优秀,也不能穷尽整个生活,只有开放教材,到生活中去寻找丰富的题材来充实教材,拓展教材,才能真正理会教材所蕴涵着的道理。因此,我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有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与学生走出课堂,及时地把社会生产中的信息、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及时吸收到教学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

如我在讲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山一水一圣人”时,考虑到本单元的目的在于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培养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激发学生对中国和世界历史文化的探究兴趣。这一单元内容十分抽象,,若教师站在讲台上什么“名山大川”,什么“名胜古迹”。学生很难理解,听起来也比较厌烦。在讲“站在泰山顶峰”这一活动主题时,我和同学们来到多媒体教室,利用网络以登临泰山为线索,展示泰山的壮美及其灿烂的文化。把“泰安全貌、旭日东升、晚霞夕照、泰山佛光、云海玉盘,”等有关景观图片制作成动画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感受到身临其境。旭日东升:泰山日出是壮观而动人心弦的,是岱顶

奇观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标志,随着旭日发出的第一缕曙光撕破黎明前的黑暗,从而使东方天幕由漆黑而逐渐转为鱼肚白、红色,直至耀眼的金黄,喷射出万道霞光,最后,一轮火球跃出水面,腾空而起,整个过程象一个技艺高超的魔术师,在瞬息间变幻出千万种多姿多彩的画面,令人叹为观止。晚霞夕照:当雨过天晴,天高气爽,夕阳西下的时候,若漫步泰山极顶,仰望西天:朵朵残云如峰似峦,一道道金光穿云破雾,直泻人间。在夕阳的映照下,云峰之上均镶嵌着一层金灿灿的亮边,闪烁着奇珍异宝般的光辉。“谁持彩笔染长空,几处深黄几处红。”“清泉泻万仞,落日御千峰。”泰山佛光:泰山佛光是岱顶奇观之一。每当云雾弥漫的清晨或傍晚,游人站在较高的山头上顺光而视,就可能看到缥缈的雾幕上,呈现出一个内蓝外红的彩色光环,将整个人影或头影映在里面,恰似佛象头上方五彩斑斓的光环,故得名“佛光”或“宝光”。云海玉盘:云海玉盘是岱顶的又一奇观。夏天,雨后初晴,大量水蒸气蒸发上升,加之夏季从海上吹来的暖温空气被高压气流控制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度时,如果无风,在岱顶就会看见白云平铺万里,犹如一个巨大的玉盘悬浮在天地之间。远处的群山全被云雾吞没,只有几座山头露出云端;近处游人踏云驾雾,仿佛来到了天外。微风吹来,云海浮波,诸峰时隐时现,像不可捉摸的仙岛,风大了,玉盘便化为巨龙,上下飞腾,倒海翻江。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关于泰山的图片、景观等全部展示给孩子们,孩子们对泰山有更深刻的印象,有丰满的信息资料,认识到泰山自然风景的美丽。泰山景色壮丽无比,攀登泰山需要有坚强的毅力。

在学习“寻迹孔子故里”一课时,我利用网络录象对历史文化名城曲阜及三孔做了详细介绍,同学们利用网络浏览有关孔子的生平事迹,这种授课方法能激发学生的乐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技能运用于学习之中,品德与社会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应该是孩子们自己探索的一个过程。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将知识的挖掘放手于孩子们,走出教室,让他们自己去探寻所需要的知识,更是孩子们自主的一种体现。

三、延伸时间、沟通课堂内外

儿童的生活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他们的活动也应该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不同的时令,不同的节气,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活动主题,决定了活动时间长短的不同。因此它不应该局限在一节课中,更不应该终止于一次活动。它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的变化,事态的发展,了解的深入而不断地延续、深化下去。然而,由于受课堂四十分钟的限制,许多活动只能匆匆结束,草草收场,流于形式。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当许多孩子还游离在品德与社会融合的边缘时,下课的铃声就将他们拉了出来。所以,我们要灵活地延展活动时间,开放课堂,对一些活动时间长的内容早做安排,给足时间。

如在对《寻找身边的科技》主题的探究时,我启发学生:科技就在我们身边,家庭、学校、社区、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科技不断发展改善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多姿多彩。请同学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