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论讲义1图路树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数的公因数必不超过 2。从而各个圈长的最大公因数是 1 或 2。证毕。
6. 二部图 二部图 (bipartite graph):若图 G 的顶点集可划分为两个非空子集 X 和 Y,使得任一条边都
有一个端点在 X 中,另一个端点在 Y 中,则称 G 为二部图(或偶图),记为 G= ( X U Y , E) , ( X ,Y ) 称为 G 的一个划分。
X = {v ∈V (G) | d (u, v)=odd} ,Y = {v ∈V (G) | d (u, v)=even}。
任取一条边 e = v1v2 ,欲证 v1, v2 分属于 X 和 Y。设 P,Q 分别是 u 到 v1, v2 的最短路。 (1)如果 P = Q + v2v1 或 Q = P + v1v2 ,则 v1, v2 到 u 的距离奇偶性相反, v1, v2 分属于 X
完全二部图(complete bipartite graph):在二部图 G = ( X U Y , E) 中,若 X 的每个顶点与 Y 的每个顶点有边连接,则称 G 为完全二部图;若 | X |= m , | Y |= n ,则记此完全二部图为 Km,n 。
5
定理 1.1.2 一个图是二部图当且仅当它不含奇圈。
点导出子图(induced subgraph):设V ′ ⊆ V (G) ,以V ′ 为顶点集,以两端点均在V ′ 中的边 的全体为边集所组成的子图,称为 G 的由顶点集V ′ 导出的子图,简称为 G 的点导出子图, 记为 G[V ′] .
边导出子图(edge-induced subgraph):设 E′ ⊆ E(G) ,以 E′ 为顶点集,以两端点均在 E′ 中 的边的全体为边集所组成的子图,称为 G 的由边集 E′ 导出的子图,简称为 G 的边导出子图, 记为 G[E′].
(12)正则图(regular graph):每个顶点的度都相等的图。
(13)图的补图(complement):设 G 是一个图,以V (G) 为顶点集,以{(x, y) | (x, y) ∉ E(G)} 为边集的图称为 G 的补图,记为 G 。
∑ 定理 1.1.1 d (v) = 2ε v∈V (G )
证明: 必要性:设 C = v0v1 Lvk v0 是二部图 G = ( X U Y , E) 的一个圈。无妨设 v0 ∈ X , 由二部图的定义知,v1 ∈ Y ,v2 ∈ X , L,一般地,v2i ∈ X ,v2i+1 ∈Y ,( i = 0,1,L)。 又因 v0 ∈ X ,故 vk ∈Y ,因而 k 是奇数。注意到圈 C 上共有 k + 1 条边,因此是偶圈。 充分性:设 G 不含奇圈。取 u ∈V (G) ,令
圈。证毕。
例 1.1.3 设 G 是简单图,若δ (G) ≥ 3 ,则 G 必有偶圈。
证明:设 P = v0v1 Lvk 是 G 的最长路。 因为 d (v0 ) ≥ 3 , 所以存在两个与 v1 相异的顶点 v′, v′′ 与 v0 相邻。v′, v′′ 必都在路 P 上,
否则会得到比 P 更长的路。无妨设 v′ = vi , v′′ = v j , (i < j) 。
V1,V2 ,L,Vω ,使得两顶点属于同一子集当且仅当它们在 G 中连通,则称每个子图 G[Vi ] 为 图 G 的一个连通分支( i = 1,2,L,ω )。
注:(1)图 G 的连通分支是 G 的一个极大连通子图。
(2)图 G 连通当且仅当ω=1。
例 1.1.5 设有 2n 个电话交换台,每个台与至少 n 个台有直通线路,则该交换系统中任二台均 可实现通话。 证明:构造图 G 如下:以交换台作为顶点,两顶点间连边当且仅当对应的两台间有直通线
这便定义出一个图。
2. 图的图示
通常,图的顶点可用平面上的一个点来表示,边可用平面上的线段来表示(直的或曲的)。 这样画出的平面图形称为图的图示。
例如,例 1.1.1 中图的一个图示为
v1
v2
e1
e6 e5
e2
e4
Leabharlann Baidu
v5
e7
v3
e3 v4
注:(1)由于表示顶点的平面点的位置的任意性,同一个图可以画出形状迥异的很多图示。
1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图的基本概念
图的基本概念;二部图及其性质;图的同构;关联矩阵与邻接矩阵。 路、圈与连通图;最短路问题。 树及其基本性质;生成树;最小生成树。
第二章 图的连通性
割点、割边和块;边连通与点连通;连通度;Whitney 定理;可靠通信网络的设计。
第三章 匹配问题
匹配与最大匹配;完美匹配;二部图的最大匹配;指派问题与最大权匹配。
这便证明了 G 是一个二部图。 证毕。
7. 连通性 图中两点的连通:如果在图 G 中 u,v 两点有路相通,则称顶点 u,v 在图 G 中连通。 连通图(connected graph):图 G 中任二顶点都连通。 图的连通分支(connected branch, component):若图 G 的顶点集 V(G)可划分为若干非空子集
和 Y。
(2)否则,设 u′ 是 P 与 Q 的最后一个公共顶点,因 P 的 (u, u′) 段和 Q 的 (u, u′) 段都是 u 到 u′ 的最短路,故这两段长度相等。
假如 P,Q 的奇偶性相同,则 P 的 (u′, v1) 段和 Q 的 (u′, v2 ) 段奇偶性相同,这两段与边 e 构成一个奇圈,与定理条件矛盾。可见 P,Q 的奇偶性不同,从而 v1, v2 分属于 X 和 Y。
比如下图是例 1.1 中图的另一个图示:
v4 e3
v1 e6
e1 e5 v5
e4
e7
v3
e2
v2
(2)图的图示直观易懂,因此以后一般说到一个图,我们总是画出它的一个图示来表示。
3. 一些概念和术语 (1) 点与边的关联(incident) (2) 点与点的相邻(adjacent) (3) 边与边的相邻 (4) 边的端点(end vertices) (5) 环边(loop) (6) 重边(multiedge) (7) 简单图(simple graph)
路。问题化为:已知图 G 有 2n 个顶点,且δ (G) ≥ n ,求证 G 连通。
事实上,假如 G 不连通,则至少有一个连通分支的顶点数不超过 n。在此连通分支中,
图论与网络流理论
(Graph Theory and Network Flow Theory)
讲授:高随祥
中科院研究生院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60/3 本课程适合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概率论与数 理统计各专业的硕士学位研究生作为专业基础课,也可供物理学、化学、天文学、 地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管理科学与工程以及通信、 信号等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选修。主要讲授图论与网络流理论的基本概念、方 法和定理,介绍该领域重要的问题以及典型的算法,展示图论与网络流模型及方 法的广泛应用。为学习者将来从事有关方面的理论研究打下基础,也为进行应用 性研究提供一种有力的工具。
主要参考书
[1] J.A. Bondy and U.S. Murty, Graph theory with applications, 1976, 有中译本(吴望名等译)。 [2] B.Bollobas, Modern graph theory (现代图论),科学出版社,2001。 [3] 蒋长浩,图论与网络流,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4] 田丰,马仲蕃,图与网络流理论,科学出版社,1987。 [5] 徐俊明,图论及其应用,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6] 王树禾,图论及其算法,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7] 殷剑宏,吴开亚,图论及其算法,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期末闭卷笔试
3
(8) 完全图(complete graph)
(9) 图的顶点数(图的阶)ν 、边数 ε
(10) 顶点 v 的度(degree):d(v) = 顶点 v 所关联的边的数目(环边计两次)。
(11) 图 G 的最大度: ∆(G) = max{dG (v) | v ∈V (G)}
图 G 的最小度:δ (G) = min{dG (v) | v ∈V (G)}
(5)简单图 G 中最短圈的长度称为图 G 的围长(girth),最长圈的长度称为图 G 的周长 (circumference)。
例 1.1.2 设 G 是一个简单图,若δ (G) ≥ 2 ,则 G 中必含有圈。 证明:设 G 中的最长路为 P = v0v1 Lvk 。因 d (v0 ) ≥ 2 ,故存在与 v1 相异的顶点 v 与 v0 相 邻。若 v ∉ P ,则得到比 P 更长的路,这与 P 的取法矛盾。因此必定 v ∈ P ,从而 G 中有
第四章 欧拉图与哈密尔顿图
欧拉图;中国邮递员问题;哈密尔顿图;旅行商问题。
第五章 支配集、独立集、覆盖集与团
支配集、点独立集、点覆盖集、边覆盖集与团的概念及其求法。
第六章 图的着色问题
点着色;边着色;平面图;四色猜想;色多项式;色数的应用。
第七章 网络流理论
有向图;网络与网络流的基本概念;最大流最小割定理;求最大流的标号算法;最小费 用流问题;最小费用最大流;网络流理论的应用。
证明:按每个顶点的度来计数边,每条边恰数了两次。 推论 1.1.1 任何图中,奇度顶点的个数总是偶数(包括 0)。 4. 子图
子图(subgraph):如果V (H ) ⊆ V (G) 且 E(H ) ⊆ E(G) ,则称图 H 是 G 的子图,记为 H ⊆G。
生成子图(spanning subgraph): 若 H 是 G 的子图且V (H ) = V (G) ,则称 H 是 G 的生成子图。
5. 路和圈
途径(walk):图 G 中一个点边交替出现的序列 w = vi0 e v e i1 i1 i2 Leik vik 。
迹(trail):边不重的途径。 路(path): 顶点不重复的迹。
(注:简单图中的路可以完全用顶点来表示, P = v vi0 i1 Lvik )
闭途径(closed walk):起点和终点相同的途径。 闭迹(closed trail):起点和终点相同的迹,也称为回路(circuit). 圈(cycle): 起点和终点相同的路。
2
第一章 图的基本概念
§1.1 图的基本概念
1. 图(graph):一集元素及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具体地说,图是一个二元组 (V , E) ,其中 集合 V 称为顶点集,集合 E 是V ×V 的一个子集(无序对,元素可重复),称为边集。 例 1.1.1 G = (V , E) ,其中 V = {v1, v2 , v3, v4 , v5}, E = {(v1, v2 ), (v2 , v3 ), (v3, v4 ), (v3, v5 ), (v1, v5 ), (v1, v5 ), (v5, v5 )}。
4
注: (1)途径(闭途径)、迹(闭迹)、路(圈)上所含的边的个数称为它的长度。 (2)简单图 G 中长度为奇数和偶数的圈分别称为奇圈(odd cycle)和偶圈(even cycle)。
(3)对任意 x, y ∈V (G) ,从 x 到 y 的具有最小长度的路称为 x 到 y 的最短路(shortest path), 其长度称为 x 到 y 的距离(distance),记为 dG ( x, y) 。 (4)图 G 的直径(diameter): D = max{dG (x, y) |∀x, y ∈V (G)} .
若 i, j 中有奇数,比如 i 是奇数,则路 P 上 v0 到 vi 的一段与边 v0vi 构成一个偶圈; 若 i, j 都是偶数,则路 P 上 vi 到 v j 的一段与边 v0vi 及 v0v j 构成一个偶圈。证毕。 例 1.1.4 设 G 是简单图,若δ (G) ≥ 3 ,则 G 中各个圈长的最大公因数是 1 或 2。 证明:由上例知,G 中有长分别为 i + 1, j + 1和 j − i + 2 的圈。若 i + 1, j + 1, j − i + 2 三 数有公因数 m > 2 ,则 m | (i − j) ,于是 m | 2 ,这是不可能的。因此 i + 1, j + 1, j − i + 2
6. 二部图 二部图 (bipartite graph):若图 G 的顶点集可划分为两个非空子集 X 和 Y,使得任一条边都
有一个端点在 X 中,另一个端点在 Y 中,则称 G 为二部图(或偶图),记为 G= ( X U Y , E) , ( X ,Y ) 称为 G 的一个划分。
X = {v ∈V (G) | d (u, v)=odd} ,Y = {v ∈V (G) | d (u, v)=even}。
任取一条边 e = v1v2 ,欲证 v1, v2 分属于 X 和 Y。设 P,Q 分别是 u 到 v1, v2 的最短路。 (1)如果 P = Q + v2v1 或 Q = P + v1v2 ,则 v1, v2 到 u 的距离奇偶性相反, v1, v2 分属于 X
完全二部图(complete bipartite graph):在二部图 G = ( X U Y , E) 中,若 X 的每个顶点与 Y 的每个顶点有边连接,则称 G 为完全二部图;若 | X |= m , | Y |= n ,则记此完全二部图为 Km,n 。
5
定理 1.1.2 一个图是二部图当且仅当它不含奇圈。
点导出子图(induced subgraph):设V ′ ⊆ V (G) ,以V ′ 为顶点集,以两端点均在V ′ 中的边 的全体为边集所组成的子图,称为 G 的由顶点集V ′ 导出的子图,简称为 G 的点导出子图, 记为 G[V ′] .
边导出子图(edge-induced subgraph):设 E′ ⊆ E(G) ,以 E′ 为顶点集,以两端点均在 E′ 中 的边的全体为边集所组成的子图,称为 G 的由边集 E′ 导出的子图,简称为 G 的边导出子图, 记为 G[E′].
(12)正则图(regular graph):每个顶点的度都相等的图。
(13)图的补图(complement):设 G 是一个图,以V (G) 为顶点集,以{(x, y) | (x, y) ∉ E(G)} 为边集的图称为 G 的补图,记为 G 。
∑ 定理 1.1.1 d (v) = 2ε v∈V (G )
证明: 必要性:设 C = v0v1 Lvk v0 是二部图 G = ( X U Y , E) 的一个圈。无妨设 v0 ∈ X , 由二部图的定义知,v1 ∈ Y ,v2 ∈ X , L,一般地,v2i ∈ X ,v2i+1 ∈Y ,( i = 0,1,L)。 又因 v0 ∈ X ,故 vk ∈Y ,因而 k 是奇数。注意到圈 C 上共有 k + 1 条边,因此是偶圈。 充分性:设 G 不含奇圈。取 u ∈V (G) ,令
圈。证毕。
例 1.1.3 设 G 是简单图,若δ (G) ≥ 3 ,则 G 必有偶圈。
证明:设 P = v0v1 Lvk 是 G 的最长路。 因为 d (v0 ) ≥ 3 , 所以存在两个与 v1 相异的顶点 v′, v′′ 与 v0 相邻。v′, v′′ 必都在路 P 上,
否则会得到比 P 更长的路。无妨设 v′ = vi , v′′ = v j , (i < j) 。
V1,V2 ,L,Vω ,使得两顶点属于同一子集当且仅当它们在 G 中连通,则称每个子图 G[Vi ] 为 图 G 的一个连通分支( i = 1,2,L,ω )。
注:(1)图 G 的连通分支是 G 的一个极大连通子图。
(2)图 G 连通当且仅当ω=1。
例 1.1.5 设有 2n 个电话交换台,每个台与至少 n 个台有直通线路,则该交换系统中任二台均 可实现通话。 证明:构造图 G 如下:以交换台作为顶点,两顶点间连边当且仅当对应的两台间有直通线
这便定义出一个图。
2. 图的图示
通常,图的顶点可用平面上的一个点来表示,边可用平面上的线段来表示(直的或曲的)。 这样画出的平面图形称为图的图示。
例如,例 1.1.1 中图的一个图示为
v1
v2
e1
e6 e5
e2
e4
Leabharlann Baidu
v5
e7
v3
e3 v4
注:(1)由于表示顶点的平面点的位置的任意性,同一个图可以画出形状迥异的很多图示。
1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图的基本概念
图的基本概念;二部图及其性质;图的同构;关联矩阵与邻接矩阵。 路、圈与连通图;最短路问题。 树及其基本性质;生成树;最小生成树。
第二章 图的连通性
割点、割边和块;边连通与点连通;连通度;Whitney 定理;可靠通信网络的设计。
第三章 匹配问题
匹配与最大匹配;完美匹配;二部图的最大匹配;指派问题与最大权匹配。
这便证明了 G 是一个二部图。 证毕。
7. 连通性 图中两点的连通:如果在图 G 中 u,v 两点有路相通,则称顶点 u,v 在图 G 中连通。 连通图(connected graph):图 G 中任二顶点都连通。 图的连通分支(connected branch, component):若图 G 的顶点集 V(G)可划分为若干非空子集
和 Y。
(2)否则,设 u′ 是 P 与 Q 的最后一个公共顶点,因 P 的 (u, u′) 段和 Q 的 (u, u′) 段都是 u 到 u′ 的最短路,故这两段长度相等。
假如 P,Q 的奇偶性相同,则 P 的 (u′, v1) 段和 Q 的 (u′, v2 ) 段奇偶性相同,这两段与边 e 构成一个奇圈,与定理条件矛盾。可见 P,Q 的奇偶性不同,从而 v1, v2 分属于 X 和 Y。
比如下图是例 1.1 中图的另一个图示:
v4 e3
v1 e6
e1 e5 v5
e4
e7
v3
e2
v2
(2)图的图示直观易懂,因此以后一般说到一个图,我们总是画出它的一个图示来表示。
3. 一些概念和术语 (1) 点与边的关联(incident) (2) 点与点的相邻(adjacent) (3) 边与边的相邻 (4) 边的端点(end vertices) (5) 环边(loop) (6) 重边(multiedge) (7) 简单图(simple graph)
路。问题化为:已知图 G 有 2n 个顶点,且δ (G) ≥ n ,求证 G 连通。
事实上,假如 G 不连通,则至少有一个连通分支的顶点数不超过 n。在此连通分支中,
图论与网络流理论
(Graph Theory and Network Flow Theory)
讲授:高随祥
中科院研究生院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60/3 本课程适合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概率论与数 理统计各专业的硕士学位研究生作为专业基础课,也可供物理学、化学、天文学、 地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管理科学与工程以及通信、 信号等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选修。主要讲授图论与网络流理论的基本概念、方 法和定理,介绍该领域重要的问题以及典型的算法,展示图论与网络流模型及方 法的广泛应用。为学习者将来从事有关方面的理论研究打下基础,也为进行应用 性研究提供一种有力的工具。
主要参考书
[1] J.A. Bondy and U.S. Murty, Graph theory with applications, 1976, 有中译本(吴望名等译)。 [2] B.Bollobas, Modern graph theory (现代图论),科学出版社,2001。 [3] 蒋长浩,图论与网络流,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4] 田丰,马仲蕃,图与网络流理论,科学出版社,1987。 [5] 徐俊明,图论及其应用,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6] 王树禾,图论及其算法,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7] 殷剑宏,吴开亚,图论及其算法,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期末闭卷笔试
3
(8) 完全图(complete graph)
(9) 图的顶点数(图的阶)ν 、边数 ε
(10) 顶点 v 的度(degree):d(v) = 顶点 v 所关联的边的数目(环边计两次)。
(11) 图 G 的最大度: ∆(G) = max{dG (v) | v ∈V (G)}
图 G 的最小度:δ (G) = min{dG (v) | v ∈V (G)}
(5)简单图 G 中最短圈的长度称为图 G 的围长(girth),最长圈的长度称为图 G 的周长 (circumference)。
例 1.1.2 设 G 是一个简单图,若δ (G) ≥ 2 ,则 G 中必含有圈。 证明:设 G 中的最长路为 P = v0v1 Lvk 。因 d (v0 ) ≥ 2 ,故存在与 v1 相异的顶点 v 与 v0 相 邻。若 v ∉ P ,则得到比 P 更长的路,这与 P 的取法矛盾。因此必定 v ∈ P ,从而 G 中有
第四章 欧拉图与哈密尔顿图
欧拉图;中国邮递员问题;哈密尔顿图;旅行商问题。
第五章 支配集、独立集、覆盖集与团
支配集、点独立集、点覆盖集、边覆盖集与团的概念及其求法。
第六章 图的着色问题
点着色;边着色;平面图;四色猜想;色多项式;色数的应用。
第七章 网络流理论
有向图;网络与网络流的基本概念;最大流最小割定理;求最大流的标号算法;最小费 用流问题;最小费用最大流;网络流理论的应用。
证明:按每个顶点的度来计数边,每条边恰数了两次。 推论 1.1.1 任何图中,奇度顶点的个数总是偶数(包括 0)。 4. 子图
子图(subgraph):如果V (H ) ⊆ V (G) 且 E(H ) ⊆ E(G) ,则称图 H 是 G 的子图,记为 H ⊆G。
生成子图(spanning subgraph): 若 H 是 G 的子图且V (H ) = V (G) ,则称 H 是 G 的生成子图。
5. 路和圈
途径(walk):图 G 中一个点边交替出现的序列 w = vi0 e v e i1 i1 i2 Leik vik 。
迹(trail):边不重的途径。 路(path): 顶点不重复的迹。
(注:简单图中的路可以完全用顶点来表示, P = v vi0 i1 Lvik )
闭途径(closed walk):起点和终点相同的途径。 闭迹(closed trail):起点和终点相同的迹,也称为回路(circuit). 圈(cycle): 起点和终点相同的路。
2
第一章 图的基本概念
§1.1 图的基本概念
1. 图(graph):一集元素及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具体地说,图是一个二元组 (V , E) ,其中 集合 V 称为顶点集,集合 E 是V ×V 的一个子集(无序对,元素可重复),称为边集。 例 1.1.1 G = (V , E) ,其中 V = {v1, v2 , v3, v4 , v5}, E = {(v1, v2 ), (v2 , v3 ), (v3, v4 ), (v3, v5 ), (v1, v5 ), (v1, v5 ), (v5, v5 )}。
4
注: (1)途径(闭途径)、迹(闭迹)、路(圈)上所含的边的个数称为它的长度。 (2)简单图 G 中长度为奇数和偶数的圈分别称为奇圈(odd cycle)和偶圈(even cycle)。
(3)对任意 x, y ∈V (G) ,从 x 到 y 的具有最小长度的路称为 x 到 y 的最短路(shortest path), 其长度称为 x 到 y 的距离(distance),记为 dG ( x, y) 。 (4)图 G 的直径(diameter): D = max{dG (x, y) |∀x, y ∈V (G)} .
若 i, j 中有奇数,比如 i 是奇数,则路 P 上 v0 到 vi 的一段与边 v0vi 构成一个偶圈; 若 i, j 都是偶数,则路 P 上 vi 到 v j 的一段与边 v0vi 及 v0v j 构成一个偶圈。证毕。 例 1.1.4 设 G 是简单图,若δ (G) ≥ 3 ,则 G 中各个圈长的最大公因数是 1 或 2。 证明:由上例知,G 中有长分别为 i + 1, j + 1和 j − i + 2 的圈。若 i + 1, j + 1, j − i + 2 三 数有公因数 m > 2 ,则 m | (i − j) ,于是 m | 2 ,这是不可能的。因此 i + 1, j + 1, j − i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