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语文
高一地理必修1第2章第1节冷热不远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对地球的运动、气候类型等有初步了解,但在理解大气运动原理及其对气候影响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需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大气运动的概念、原理掌握程度不同,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使他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得到提升。
2.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如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气运动的过程。结合生活实例,如台风、季风等,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联系起来。
3.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实验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有待提高,教学中应注重运用地图、气候图等工具,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
3.学生在团队合作、问题解决方面存在差异,教学中应注重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4.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兴趣不足,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基本概念:讲解大气运动的定义、类型,引导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3.大气运动的原理:详细讲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理,结合地图、气候图等工具,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形成过程。
4.大气运动的影响:分析大气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实地考察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大气运动,提高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b.为什么两极地区冬季会出现极夜现象?
c.解释赤道地区多雨的原因。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需紧密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2.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他人作品,确保作业的原创性。
人教版本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习教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惹起的大气运动教课目的:1、认识大气运动的能量根源,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说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使学生认识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倾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3、培育学生读图、析图、绘图的能力,提升综合剖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
教课要点:1、剖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与方法。
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使劲。
教课难点:1、热力环流的原理。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教课过程:【引入新课】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的受热过程,此刻我们来复习一下大气的受热地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由强到弱主要有反射、散射和汲取。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经过大气逆辐射达到保温的作用。
大气对辐射的削弱作用能降低白日地表的气温,使白日气温不至于过高;大气的保温作用能使地表散热速度放慢,夜间气温不至于过低。
它们共同影响的结果是减小了气温的日较差,使地表邻近的气温变化迟缓,进而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供给了适合的温度条件,这就是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变的过程。
这节课我们持续来学习第一节的内容。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惹起大气运动【发问】在第一章我们知道太阳直射点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挪动的,这类挪动以致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获取的太阳辐射能同样吗?【答案】不一样。
【发问】高低纬度间大气获取的热量同样吗?【答案】不一样。
【叙述】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明显的物理特征,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的大气存在着热量和温度的差别,必定会惹起大气的运动。
所以,各地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根源因。
大气运动能输送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惹起各样天气变化。
下边我们来学习大气运动的第一种形式——热力环流。
【叙述新课】【板书】一、热力环流【板书】1、观点【发问】什么是热力环流?【答案】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秦安二中高一级地理备课组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难点12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提问引导:1、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2、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介绍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
同时,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它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具有重大作用。
过渡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
高一地理必修1第2章第1节冷热不远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1第2章第1节冷热不远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材分析】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主要围绕大气运动来组织教学内容,而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应用则是理解大气运动的基础。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一节的课标要求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教材先通过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大气的热力作用,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地表受热不均匀,即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引起的。
接着再解释大气运动的基础理论──热力环流原理,并说明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城郊风、海陆风等)形成过程,进而引起下文。
根据本节课标,对热力环流的要求应为:通过实验,结合教材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并且能够运用原理剖析热力环流实例。
重在两点:①理解热力环流原理;②能够应用原理。
并且特别强调“通过实验说明”,意在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让学生多动手、细观察、得结论、探真理;还强调“用原理剖析”,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可以运用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并且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2.初步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实验和掌握阅读、分析地理数据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再通过读图分析,总结归纳原理使其上升至理性认识,最后应用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逐步渗透和养成求真务实,探索自然的精神;2.借助“城市热岛效应”让学生增强环保的意识。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教学难点】等压面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提问引入:(1)青藏高原和华北平原哪个离太阳近?哪个气温高?为什么?(2)多云白天比晴朗白天气温如何?多云夜晚比晴朗夜晚气温如何?为什么?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铺垫提问:(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物体温度越高,向外辐射能量的能力越强,辐射出光线的波段越短。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必修1第2章第1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1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过程与方法1.相互探讨理解“太阳照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明确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阐述大气受热过程2.热力环流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引导法教学用具:自做课件;教材插图;黑板板图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为什么冬季晴朗的白天气温甚至还远低于夏季夜晚的气温呢?行反思。
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新知学习】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太阳照大地3、大地暖大气课件:地面、大气上界、大气层宇宙空间的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一部分被大气吸收,一部分被大气反射和散射;大多数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
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得极少。
板书: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地面得到太阳辐射,温度升高,辐射能力增强,地面通过电磁波的方式将能量射向大气层,叫做地面辐射。
板书:2、太阳照大地大气吸收大量地面辐射,气温升高。
只有很少的地面辐射透过大气层进入宇宙空间。
板书:3、大地暖大气思考:为什么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得很少,而对地面辐射吸收能力却很强?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是:地面辐射学生自主学习,回忆太阳辐射的知识。
观察板图中的太阳辐射量的变化。
对比前后两幅图,对比太阳辐射量与地面辐射量箭头粗细关系;观察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能力的强弱。
思考大气升温热量来源。
学生思考。
学生回顾太阳辐射的定义。
学生回忆太阳表面温度。
获取新知识。
让学生初步了解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根本来源。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考点同步解读本节课涉及内容既是地球大气运动的基础知识,即引导学生对地球大气的认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又为后面章节的学习作铺垫。
本节课由“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内容,我们截取前两个部分作为本次的上课内容。
“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大气的增温方式、大气的受热过程作了简要的介绍,为学习大气运动的学习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
“热力环流”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紧紧围绕“热力环流示意图”以一个趣味活动为主,介绍了热力环流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核心素养聚焦高一学生具备由盲目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过渡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将接近于成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表面现象的认知较多,对原理性认知较少。
学生己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中有温度的变化和风的形成;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基本掌握了地球大气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一些外在表现;学生要掌握的是大气运动的内在机制内容,对热力环流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3.学生参与度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探究活动、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分享研究成果,课堂氛围活跃,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3.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为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4.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成果,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地球上的大气运动图像,如热力环流示意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资料搜集,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大气运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大气运动知识和技能,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总结和归纳。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体验,培养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4.课堂氛围活跃:教师以轻松愉快的氛围为前提,创设情景、问题导向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环节,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课堂上充满了笑声和掌声,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5.教学评价多元化:教师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课题: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时: 1/3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第二章学习地球上的大气,是地球四大圈层之一。
第一节主要涉及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基本原理和风的形成三个主要的知识点。
第一课时主要讲授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的形成。
教学难点在对于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和应用以及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板图,结合板图,边讲边画。
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讲授、讨论教学用具:幻灯片、思维导图教学过程:师:回忆前一章的知识,请问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有哪些?生:干洁空气和固体悬浮物。
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师:除此之外还有量很少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但是这些二氧化碳却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前面在第二节讲到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
这些二氧化碳等物质主要吸收长波。
师:接下来,我们据图分析大气受热的过程。
板书:一、大气受热过程师:箭头①代表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进入大气上界之后,首先经历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削弱作用的形式有三种,吸收、反射、散射。
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更多的吸收长波辐射,因此很少一部分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绝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能到达地面后使得地面受热增温,进行①地面辐射。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恰好吸收长波辐射,因此只有少部分①地面辐射直接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①地面辐射被①大气吸收。
大气受热后,进行大气辐射,少部分大气辐射直接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大气辐射以①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地面。
在这个过程中,热量由地面传递给大气,大气又以①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地面,我们将此称作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师:请同学们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分析晴天和阴天/雾霾天的昼夜温差大小比较。
生:阴天和晴天相比,云量多。
白天的时候,由于阴天云量多,因此大气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少,因此白天的时候,阴天气温较晴天低。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发言致辞、自我鉴定、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self-evaluation,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3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3教学设计教材的地位和内容分析《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是人教版的第二章第一节。
在这一节中学生首次接触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的知识,这三部分知识间联系密切,是“地球上的大气”这整章基础。
1.大气受热过程此内容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重点,主要知识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不同表表现形式。
A.本段内容要点:(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B.知识准备:大气受热过程的环节多,如大气吸收、大气反射、大气散射、地面辐射、地面反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短波辐射;这些知识虽然课标中没有要求掌握,却是理解“地面是大气直接热源”的基础知识,所以要求注意理解其概念及对气温变化的影响。
C.知识延伸:大气的两个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对大气知识的深化理解和应用,属于达标后的知识拓展,在教学时可以结合示意图或情景教学。
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 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3学情分析由于初中地理是“副科”科目,学生和老师的重视程度不高,初中与高中地理的学习缺少联贯性,因此高中学生地理知识基础普遍不高,这给高中的地理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在历次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材料信息提取能力、读图分析能力以及综合归纳表达能力还是较薄弱的,尤其是在综合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时,思维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缜密,使用地理专业术语正确表述问题的能力不高,需要我更注意努力地加以引导或启发,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能力4教学重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人教版必修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1、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课标解读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所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而本节课主要学习教材的热力环流部分,把握本条标准:)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1 大气根本的热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学习热力环流,是为理解大气运动、三圈环流打基础;(2 )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需要借用一些示意图。
(3二、教材分析及教学安排教材在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知识。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大气的冷热状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
处理三个框题时采用了由因导果、热力是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况,而大气的冷热状况即冷热不均则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教材在介绍热力环流的基础上,教学设计选择了与人类比较密切的大气的水平运动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
又从整体到局部,过程中要注意三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因果关系的推导和联想,发展学生的理解记忆,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热力环流的知识。
、热力环流可通过实验演示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1教学中应重点分析讲解两个内容:并同时要结合第一章的内容,程,理解太阳辐射在纬度间分布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在热力环流原理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归纳学习思路,掌握热力环流形成的正确顺序。
3 际,如热岛效应、海陆风的介绍,对于热力环流的存在和原理是非常有力的说明和证实。
根据教材和教学的安排,本部分内容为一个课时。
三、学情分析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等。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质,因此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本人在带领学生学习本节时会通过图示的分析和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动态演变过程的方法,学会用规范、专业的地理术语来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
四、设计理念逐步学会运用基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符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本人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了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
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增强学生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学习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爱护环境、保卫家园的意识。
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能够说明热力环流的原理;2 3、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增强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页 1 第4、能够根据等压面的凹凸,学会比较气压的高低;5、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如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了解热力环流产生的原因和形成过程;2、通过讲授、引导和练习,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和气压、气温高低判断的方法;3、通过合作探究、知识迁移,说明热力环流的应用部分的原理并熟悉其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并了解各个类型的热力环流。
(二)难点掌握温压关系和风压关系,并通过等压面图的判读来比较气压、气温的高低。
七、教学方法(一)教法跨学科结合教学法(气压与密度的关系)、传统讲授法(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分析)、实验演示法(热力环流实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验证实验)、合作探究法(热力环流的应用——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二)学法自主学习法(气压、等压面等的知识)、实验观察法(热力环流实验)、合作探究学习法(热力环流的应用)、习题演练法八、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实验器材、微视频。
九、课程类型新授课十、教学设计【导入】教师: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其中提到巴山夜雨,巴蜀之地为何多夜雨呢?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山坡和谷地之间存在热力环流,而什么是热力环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问题——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
【实验探究——明效大验】教师:下面我将通过实验来演示这个现象。
我在玻璃缸的两侧分别放一盆热水和一盆冰水,将玻璃缸顶端盖住形成一个较密闭的环境,把香点燃插入冰水的上方。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烟雾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飘动,并边思考原因……有没有同学能将你观察到的现象描述一下?学生:……教师:请坐!掌声鼓励!同学们,他说的和你们观察的到一样吗?(不对或不完整再请一位同学纠正或补充)看来同学们都是火眼金睛,请在导学案中绘制出烟雾飘动的正确路径。
【实验探究——格物致知】教师:我们已经通过实验发现了地面受热不均会引起大气运动。
那是先引起垂直运动还是水平运动呢?学生:垂直运动。
教师:为什么?而又是什么导致大气的垂直运动呢?有没有同学结合物理知识大胆的分析一下。
学生:A地地面更热,空气受热会膨胀上升;B地地面更冷,空气受冷会冷却下沉。
页 2 第教师:非常好!请坐!这就是大气垂直运动的原理。
其实我们生活中常常有这种现象,你看冒着热气的沸水和打开冰箱门下沉的冷气。
A、B两地,C、D两地的空气又会如何运动?这节课我将给同学们三个锦囊,第一个请看:同一海拔高度上如果存在气压差,会产生一个水平气压梯度力使得大气由高压向低压流动。
但这里我们要注意垂直方向上气压总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比较气压要在同一海拔高度上进行比较。
所以我们要分析大气的水平运动必须先判断同一水平面气压的高低。
谁来判断一下?学生:A地大气受热膨胀上升,D地气压增加,形成高压; B地大气冷却下沉,C地气压减小,形成低压。
高空气体由D地流向C地。
教师:完美!请坐!同理可得:A地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后,形成低压;B地大气冷却下沉后,形成高压。
近地面气体由B地流向A地。
这就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理。
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热力环流的过程……教师:请比较一下A,B,C,D四地气压值的大小并按从大到小进行排序。
学生:B>A>D>C(答错教师带领学生纠正)教师:太棒了!请坐!同学们发现没有,近地面与高空高低压正好相反,而且地面更热为低压可以简称为热低压,地面更冷为高压简称为冷高压。
教师:如果地面受热均匀,则等压面会和等高面?学生:平行或重合。
教师:所以当地面受热不均时,等压面会弯曲,它会如何弯曲呢?老师这个时候给你们第二个锦囊来帮助你们思考,请看这幅图,请比较一下A、B两地气压的大小,这位同学来说一下。
学生:A>B(答错教师带领学生纠正)教师:正确!A地为高压,而等压面向上弯曲,B地为低压,而等压面向下弯曲,我们可以总结规律为:高凸低凹。
【小试牛刀】教师:同学们,你们掌握的怎么样呢?现在我就来检验下吧,请做题。
(请一位同学回答,并带领学生分析问题)【过渡】教师:我们学习地理就是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身边的地理。
今天我们掌握了热力环流的原理,就让我们走进生活,去探究我们身边的热力环流吧!接下来我们两大组要进行应用大闯关啦,看看哪个组最后得分最高。
【应用大闯关——拯救发烧的城市】教师:第一关,拯救发烧的城市。
从这两幅漫画中你们得到了什么启示,有没有亲身体会?学生:从郊区去到城市感觉到气温有所升高,闷闷的;从城市去到郊区却感觉气温有所降低,凉凉的。
教师:这就是城市热岛效应,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从这些漫画中你又能得到什么启示。
哪个组能派个代表说说看。
学生:……(如城市建设、工业废热、生活废热、汽车废热等因素)教师:很好!请坐!城市与郊区间既然冷热不均,那么就会存在?学生:热力环流。
教师:对!请各组的同学相互讨论后在导学案中画出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并派一位代表上来画一下。
(画完后全班一起批改)我们也把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叫作城市风。
教师:如果你是城市规划师,现在你将在A、B两地规划建设一个工厂(对大气有污染)和一处绿化带,你会如何选择呢?请说明理由。
哪个组的同学愿意说下你的观点。
学生:A处建绿化带,B处建工厂。
因为如果A处建工厂,废气会通过热力环流流向城市,带来污染,而建在B处就不会;A处建绿化带则可以先净化从郊区吹向城市的空气,起到吸烟滞尘、美好环境的作用。
(答错请其他组的同学纠正)页 3 第教师:也就是说对大气有污染的工厂应布局在城市与郊区的热力环流之外,或者说下沉距离之外,而绿化带应布局在下沉处或者下沉距离以内,来净化空气。
【应用大闯关——你是拍照达人吗】教师:第一关,X组得分暂时领先,Y组要加油哦。
我们接着探究、接着闯关。
现在网上有好多红人,简称网红,大多都是拍照达人。
拍照不仅个人表现很重要,取景、方位也很重要,尤其是大风下,没有站好方位,可能拍出来的就是梅超风。
问题来了,假如你白天去海边游玩,喜欢拍照的你应该面朝大海还是面朝陆地,才能让风迎面吹拂秀发呢?在同学们做出选择前我给你们最后一个锦囊:通过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验证的实验来说明海洋与陆地之间的风是怎么吹的。
(观看视频)学生:……教师:看完实验,你们能在导学案中画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了吗?请三大组各派一位代表上台来画一下。
(画完后全班一起批改)这就是海陆风,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所以我们白天在海边拍照应该面朝?学生:大海教师:很好!这样才能让风迎面吹拂秀发,拍出美美的照片。
福尔摩斯曾通过嫌疑犯说的话就成功的抓住了凶手,他是怎么做到的呢?请看……(福尔摩斯海边探案)你知道凶手是谁吗?可以讨论一下。
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谁是凶手?学生:甲是凶手,因为晚上是吹陆风,他说谎了。
【应用大闯关——巴蜀为何多夜雨】教师:很好!请坐!第二关后,X组得分最多,Y组不要气馁,还有机会。
最后一关,我们回到课堂开始时的问题,巴蜀之地为何多夜雨?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大气增温多;与山顶相同高度的山谷上空,因离地较远,空气增温少。
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膨胀上升,在山顶近地面形成低压,并在上空从山坡流向谷地上空,谷地上空空气收缩下沉,在谷底近地面形成高压,谷底的空气则沿山坡向山顶补充,这样便在山坡与山谷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
近地面由谷地吹向山坡,称为谷风。
到了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受地面快速冷却影响,空气降温多;而同高度的谷地上空,空气因离地面较远,降温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