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教材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六课《百花园》教材解析

无棣县教研室张幸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无棣县教研室的张幸,很荣幸能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本次我解析的是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六课《百花园》的内容。

单元主题《百花园》开门见山的给我们本单元的四个作品引出一条情景主线。沿着这条主线,我们来看一下四首作品,分别选编了两首中国民歌做为学唱曲目——四川民歌《采花》,河南民歌《编花篮》,及两支欣赏曲:钢琴独奏曲《花之歌》和采用民歌为素材的管弦乐《对花》。每个作品的标题中都有一个“花”,这四首作品汇聚了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风格,正像四簇姿态各异的花,通过各自的音乐特点散发出不同的香气,或淡雅清纯或欢腾热烈或轻盈跳荡或喜悦舒心。下面就让我们通过音乐来赏花赞花,以花传情。感受音乐与“自然”、与“生活”的人文内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课的总体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音乐中享受百花的“花容、花姿、花香、花语,”体验音乐中描绘大自然百花之美的奇妙,抒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采花》与《编花篮》,体会歌曲的地方特色,能用打击乐器伴奏等表演形式参与演唱,背唱歌曲《采花》。

2、聆听钢琴独奏曲《花之歌》和管弦乐《对花》,通过设计欣赏中音乐的参与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所表达的“花语”和“花情”。

知识与技能:

1、巩固掌握切分节奏的知识和演唱效果;感受方言与旋律音调的关系,树立明确的声音概念,并获得与花相关的生活知识。

2、加强学生对演奏乐器音色的听辨能力和记忆能力,掌握理解音乐形象或情感的基本方法。

根据本课实际内容和相关联系,建议以下课时安排,第一课时:重点学唱歌曲《编花篮》欣赏钢琴独奏曲《花之歌》。第二课时:学唱歌曲《采花》欣赏管弦乐曲《对花》。

作品分析:

一、学唱曲目,河南民歌《编花篮》。

作品简介

《编花篮》描写了一群农村姑娘为上山采摘美丽的牡丹花,而巧手编制花篮的情景。2/4拍,歌词纯朴而活泼,蕴涵着浓浓的牡丹情结和深厚悠久的河南戏曲文化。

它曾一度被认为是集体创作的河南民歌,但其实是由钟庭润作词,郭复善作曲的一首小调歌曲作品,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探索河南音乐风格的一个成功范例。歌曲以“编花篮”为题,借物抒情。粗犷的气质和淳厚朴实的情感,流露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20世纪80年代流行全国并产生广泛影响。属类河南民歌。郭复善奔波了整整22年,才讨回了《编花篮》著作权。2007年,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五年级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中,第八课“河南民歌”选用的是《编花篮》,但没有词曲作者的署名。拿到版权登记证书后,郭复善老人向出版社反馈了情况,出版社很重视,决定在2008年新版《音乐》教材补上署名。但由于《编花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吸取了民间艺术的营养,现在我们使用的2013版教材中,《编花篮》仍以河南民歌的属类出现。)歌曲分析

1、歌曲结构。(教参中写到的由各为四小节的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是最古老版本的《编花篮》。)教材上的歌曲前五个短句每乐句为两小节,采用重复和变化重复的方法构成,后两个乐句均为三小节,节奏紧凑,一气呵成。第六句加入了表达情感的间衬,与前五乐句形成了对比。第七乐句结束句综合运用衬词“齐争艳那个那哈咿呀嗨”“银牡丹那个哪哈咿呀嗨”。更加充分的渲染了歌曲欢快的气氛。特别是歌曲的尾衬“那哈咿呀嗨”的运用,对民歌的结构进行了补充,更好地表现了姑娘在山上摘牡丹愉快兴奋的心情。

2、曲式调式。曲调在以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的基础上,还使用了变宫(si),构成了六声宫调式。这个音多次出现,虽属经过音性质,但却使旋律显得流畅并有新鲜感,具有中原音乐色彩。乐曲开头(si~do)和结尾的音乐形成首尾呼应,旋律中sol-si’的六度大跳最有河南地方戏曲的音调和唱腔,使得2/4拍的歌曲,强弱鲜明。全曲在节奏上包含了“ ”各种由十六分音符组成的节奏型,与欢畅的旋律进行结合在一起,使人感到欢乐、舒畅,充满喜悦。

下面我们从歌曲处理方面来看一下重难点及学唱时可采用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

歌曲处理

1、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感受方言与旋律音调的关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民族音乐的魅力,主动参与到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来,教师可让学生学一两句河南方言,尤其要重点读一读第一句“编、编、编花篮,编个花篮上南山”。教授孩子说河南方言,力求将歌曲中原汁原味的河南韵味表现出来。另外,还有“银牡丹”的发音,“银”的前鼻音在河南方言中发后鼻音“ying”,对应歌曲的旋律唱一唱(老师们可以唱着感受一下,歌曲旋律与方言发音行腔的联系),体会方言和歌曲旋律特点的密切关系。以提高学生兴趣为出发点,让学生感受到方言对民歌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2、要讲求民歌演唱吐字的清晰和利落,尤其方言咬字比较重,并且发音必须准确。要对学生的演唱声音提出要求。因为《编花篮》整曲押an韵,可以用牡丹的“dan”这个音来跟琴模唱旋律。在模唱过程中,启发学生注意:前倚音的时值和八分休止符的停顿要短促灵巧;多次出现的十六分音符要唱的轻巧有弹性。

3、歌曲学唱的重难点:抓住歌曲的韵味,体会并表现地方特色

歌曲中最有地方特色的第1、2小节“编—编—编花篮”,加上了小小的前倚音后就弱化了字腹而强化了字尾的an韵,使音乐增加了几分轻巧、欢愉的色彩。演唱时要注意断与连的对比。前两个“编”字都是以断音的效果出现的,前倚音时值很短,八分休止符休止半拍,之后就要唱连音。这个时候就要既有铿锵有力的断音,又有顺畅的连音。要唱得短促、灵巧,才使得歌曲起伏有错,更富有音乐性。

滑音有连贯、圆滑的作用。歌曲中,第二个“朵朵花儿开的艳”中“开”字的附点以及大跳的地方可以给学生加入下滑音演唱,增加歌曲可爱动感的色彩,把河南人的俏皮、幽默表现出来。

歌曲中的间衬“银个丹丹(嗨)银牡丹”的“嗨”教唱时通过示范,让学生甩上去,凸显河南民歌的地域特色。

而两个“哪哈依呀咳”的演唱方法和豫剧中的甩腔相似,需首音加重,最后第二段结束时“那哈咿呀嗨”的地方,应做稍慢、渐慢处理,配合着豫剧的亮相动作让学生感受尾衬时拖腔的唱法。

另外要抓住歌词中的“编”与“摘”,帮助学生理解歌词所表现的生动情景和朴质感情。我们也编创了一个生动表现歌曲情境的歌表演展示。请我们的高玉婷老师。

(幻灯片展示是苏瑞老师对歌曲进行的力度处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处理歌曲力度变化)例如歌曲中“朵朵花儿开的艳”“姑娘见了好喜欢”两句歌词重复了两遍,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两遍有什么不同?(节奏、下滑音)并感受两个乐句的不同情感。这两句的情感是越来越激动,是采牡丹时,从远处看漫山遍野到走近细看牡丹花的那种欢呼雀跃的心情。我们可以通过渐强引导学生来表现这种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