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简介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6ec33b9d0c22590103029d27.png)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地“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地前一天,用击鼓地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地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地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地意思.b5E2R。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地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地一个传统节日.来历:古代地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地“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地一年地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地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地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p1Ean。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地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地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地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DXDiT。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三、元宵节: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地传统节日.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地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地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地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地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有张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RTCrp。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都有哪些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都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b58e6bff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73.png)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都有哪些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不仅是中国人民传承文化、延续民俗的重要活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中国十大传统节日都有哪些。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为盛大、热闹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年初一”,是中国人规模最大、最热烈的节日。
春节的习俗包括贴春联、吃饺子、放鞭炮、看春晚、拜年、赏花灯等。
春节不仅是家庭团聚、亲人团圆的日子,也是朋友相聚、互相问候的佳节。
2. 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后的第15天,即农历正月十五,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节的独特节庆习俗是放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元宵是一种馅心糯米粉制成的圆球状的甜食,蒸煮后入口柔软,吃起来带有浓浓的花香味,成为元宵节的主食。
3.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是祭祖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也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包括祭祖、扫墓、扬清扫、踏青、放风筝等。
4. 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主要是庆祝诗人屈原的生日。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穿香囊等。
5.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是感恩、团圆、祭月的日子。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包括吃月饼、赏月、拜月、猜灯谜、吃柚子等。
6. 重阳节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是庆祝老人健康长寿的日子。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包括登高、插茱萸、喝重阳酒、赏菊花、吃糕点等。
7. 冬至节冬至节是中国传统佳节之一,也是全年最短的白天和最长的黑夜。
冬至节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是庆祝阳气开始向上升、昼长夜短、万物休养生息的日子。
冬至节的传统习俗包括吃饺子、吃汤圆、喝饮品、挂灯笼等。
8. 腊八节腊八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是农历腊月八日。
腊八节是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的日子。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bc14e32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30.png)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民族特性。
以下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的详细介绍: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春节习俗包括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发红包等。
2.清明节:清明节是纪念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3.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习俗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包香囊等。
4.七夕节:七夕节也称为“中国情人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习俗包括观星、祈愿、吃巧果等。
5.中秋节:中秋节是庆祝团圆和丰收的节日。
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猜灯谜、赏花灯等。
6.冬至:冬至是冬季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家庭团聚的日子。
习俗包括吃饺子、汤圆、祭祖等。
7.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习俗包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8.寒食节: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天,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
习俗包括禁火、吃寒食等。
9.重阳节: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是老年人的节日。
习俗包括登高、赏菊花、佩茱萸等。
10.腊八节:腊八节是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教节日。
习俗包括喝腊八粥、祭祀祖先等。
以上是中国部分传统节日的介绍,每一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历史文化背景。
了解和传承这些节日和习俗,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弘扬中华文化。
习题及方法:1.习题:春节是中国的哪个节日?解题思路: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答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2.习题: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有哪些?解题思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答案: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3.习题: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解题思路: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答案: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4.习题:七夕节为什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解题思路:七夕节被称为“中国情人节”,是因为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中国16个传统节日和民俗介绍
![中国16个传统节日和民俗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ce384da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05.png)
中国16个传统节日和民俗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俗非常丰富多彩,各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意义。
以下是16个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的介绍:1.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一庆祝,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
2.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也叫“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第一个月圆节,人们会吃元宵、赏花灯等。
3. 清明节:农历清明节,一般在4月4日-6日之间,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4.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也叫“重阳节”,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等。
5.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也叫“中国情人节”,是中国传统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节日,人们会放烟火、写情书、吃巧克力等。
6.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也叫“盂兰盆节”,是中国传统的鬼节,人们会祭祀亡灵、烧纸钱等。
7.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月饼节,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等。
8.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也叫“老人节”,是为祭祀祖先和敬老爱老而设立的节日,人们会登高赏秋、吃重阳糕等。
9. 冬至节: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是中国传统的冬季节气节日,人们会吃饺子、喝酒、吃汤圆等。
10. 元旦节:1月1日,是中国传统的新年,人们会放烟火、欢呼雀跃等。
11. 情人节:2月14日,也是西方传统的情人节,在中国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人们会送礼物、约会等。
12. 妇女节:3月8日,是为纪念妇女权益而设立的节日,人们会送花、礼物等。
13. 劳动节:5月1日,是为纪念工人阶级而设立的节日,人们会放假、旅游等。
14. 儿童节:6月1日,是为纪念儿童而设立的节日,人们会送礼物、游乐等。
15. 教师节:9月10日,是为纪念教师而设立的节日,人们会送礼物、感恩教师等。
16. 国庆节:10月1日,是中国的国家庆典,人们会升国旗、阅兵等。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节日](https://img.taocdn.com/s3/m/d9862253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e7.png)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节日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当中的节日相信每个人都很了解吧。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的节日,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1、春节。
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2、元旦。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
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
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3、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4、寒食节。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
是为纪念介子推而出现的节日。
5、清明节。
农历四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是我国汉族及一些少数民族人民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但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6、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
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每年五月五,人们都会以吃粽子或赛龙舟等活动纪念屈原。
7、七夕情人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也叫“乞巧”。
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
”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8、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中秋吃月饼的风俗不仅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有关,据说还与元末农民起义有关系,所以可以广为流传。
9、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
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
重阳节为团圆的节日。
10、腊八节。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
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中国节日大全表及风俗
![中国节日大全表及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8dc7cc45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7f.png)
中国节日大全表及风俗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每年都会有很多重大的节日和庆祝活动。
这些节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和文化背景,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和风俗来说都有一定的重要性。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节日大全表及风俗。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进行。
春节的主要活动有贴年画、放烟花、吃饺子、拜年、舞龙舞狮等。
春节是中国人过年的最大节日,相当于西方国家的圣诞节。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一般在阳历4月4日或5日。
这个节日有着悼念祖先的重要意义,人们通常会扫墓、祭拜祖先,并做祭品。
除此之外还有吃清明节菜等传统活动。
3.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日进行。
这个节日与屈原有着密切关系,人们通常会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也有不少地方会进行赛龙舟比赛。
4.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八月十五日。
这个节日和家人团聚、赏月等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通常会吃月饼、赏月,并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5. 国庆节国庆节是中国的节日之一,一般在阳历10月1日。
这个节日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成立的日子,人们通常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举行阅兵仪式、升国旗等。
以上就是中国节日大全表及风俗介绍。
在这些节日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悠久文化的不同方面,也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传统的友好和善良。
恰当地了解和尊重这些传统习俗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风俗,增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友谊。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https://img.taocdn.com/s3/m/f8bca4e5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57.png)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中国十大传统节日一、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这便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也是过去姑娘小伙最喜欢的日子之一。
三、清明节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4月5日左右。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相传在春秋时期,有“割股啖君”之功的介之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回国后,功不言禄,与母隐迹绵山。
晋文公求之不出,抱树而死。
后来晋文公为悼他,禁止国人在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这一天定为“寒食禁火节”。
寒食节最初确定在寒冷的冬季,后来“随时之宜,唯变所适”,逐渐演变确定在了清明节令期间。
鉴于寒食节活动内容长期在清明节日期间进行,久而久之,寒食节名称渐渐被“清明”所替代。
一般风俗是在清明前一天或两禁火禁烟,吃冷食。
四、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国16个传统节日和民俗介绍
![中国16个传统节日和民俗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71ffd849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a9.png)
中国16个传统节日和民俗介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拥有许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和民俗。
下面介绍中国16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和民俗。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初一,又称为“年节”、“大年”等。
中国人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包括贴春联、贴窗花、守岁、放鞭炮等。
2. 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中国人过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有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
3.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日期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之后的第15天。
清明节是中国人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人们会扫墓、祭祖、放风筝等。
4.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是中国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中国人过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
5. 七夕节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是中国人纪念牛郎织女相会的节日,中国人过七夕节的传统习俗有放烟火、写情书、吃巧果等。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是中国人祭月的节日,中国人过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有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
7.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日。
重阳节是中国人祭祖和登高的节日,中国人过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有登高、赏菊花、吃重阳糕等。
8. 寒食节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清明节前三天,即农历三月初三。
寒食节是中国人祭祖的节日,中国人过寒食节的传统习俗有吃寒食、放风筝等。
9. 除夕除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即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
除夕是中国人团圆的日子,中国人过除夕的传统习俗有贴春联、年夜饭、看春晚等。
10. 元旦元旦是国际节日,即每年的1月1日。
元旦是中国人的公共假日之一,中国人过元旦的传统习俗有打烟火、聚餐、送礼等。
11. 情人节情人节是西方节日,即每年的2月14日。
情人节在中国也逐渐受到了欢迎,中国人过情人节的传统习俗有送花、送礼、约会等。
妇女节是国际节日,即每年的3月8日。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https://img.taocdn.com/s3/m/18c8ab1d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7f.png)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人们在数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许多独特的节日。
这些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俗风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介绍中国十大传统节日,带您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迎接新年到来的标志。
按照农历,春节通常在每年的1月或2月份庆祝,为期15天。
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贴门神、放鞭炮、拜年、舞狮等。
此外,春节还有传统的家庭团聚和丰盛的年夜饭等习俗。
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通常在农历的正月十五庆祝。
这一天,人们会点亮彩灯、观赏花灯、猜灯谜,还会品尝传统的元宵,即汤圆。
元宵节也被视为中国的情人节,许多人会选择在这天举行约会活动,增进感情。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去祭拜已故亲人的坟墓,祈福祈福,追思逝去的亲人。
同时,清明节也是踏青赏花的好时机,人们会外出郊游,在自然中感受春天的气息。
端午节端午节也叫龙舟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通常在农历的五月初五庆祝。
这一天,人们会划龙舟、包粽子、赛龙舟等。
端午节的习俗起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也是为了避邪和纪念历史人物的重要日子。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的八月十五庆祝。
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
人们会欣赏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品尝各种口味的月饼,并且与亲朋好友一起共度团圆的时刻。
国庆节国庆节是中国最重要的公共节日之一,庆祝中国的国庆日。
国庆节通常在每年的10月1日庆祝,为期七天,也被称为“十一长假”。
人们会悬挂国旗、参加各种庆祝活动,如观看阅兵、焰火表演等,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人民敬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的九月初九庆祝。
这一天,人们会登高、踏秋寻菊、遥祭祖先等。
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寓意远离疾病,追求健康长寿,同时也是家庭团圆的好时机。
中国的节日大全
![中国的节日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f163a62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ae.png)
中国的节日大全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和民族精神,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中国的一些重要节日,让大家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举行,这一天全家团聚,共度团圆时光。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挂灯笼、包饺子、走亲访友,还有热闹的舞狮、舞龙表演,让整个节日充满了喜庆和欢乐的气氛。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是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扫墓祭祖,祭拜先人,还会进行一些与春耕有关的活动,如踏青、插柳等,以示对先人的思念和怀念。
端午节,又称为龙舟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还有挂艾草、赛百草等习俗。
端午节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气之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桂花,还有一些与月亮有关的习俗,如赏桂花、赏月、赏兔子等。
中秋节是中国人民团圆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民祈求丰收、祭祀月神的重要节日。
国庆节是中国的国家法定节日,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的十月一日是国庆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升国旗、观礼、游行等,还有一些与国庆有关的文化活动,如展览、演出等。
国庆节是中国人民庆祝国家独立、自由、和平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象征。
除了以上介绍的节日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传统节日,如元宵节、重阳节、腊八节等。
这些节日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和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中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都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传承。
中国个传统节日详细介绍
![中国个传统节日详细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15e275cb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15.png)
1,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七夕节旧时在民间七月七日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当时对这一天兴趣最大的,还是年轻女子;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宋时杭州的小儿女,七夕之时多效颦"摩侯罗",穿半臂花衣,胸前装饰乞巧时的楸叶、瓜果等图形;靓妆笑语,竞往湖边放蜡制的鸳鸯等一类水鸟,浮于水上;妇人喜于盒内贮小蜘蛛,让蜘蛛在盒内织网,看织网之疏密,谓之"巧"之多少也;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儿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荆楚岁时记中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也有把"穿针"转为"丢针"的;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然后把绣花针丢入水里,让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辉映下的针影,照在碗底,会生浮动的阴影,变化多端;依其形状,就可以占卜投针姑娘针绣工作是拙是巧;还有一种游戏节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约,结伴在七夕之夜的园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后仰首向天,面对牛郎织女星,根据所看到的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不过遮目怎能看到天象呢这自然不是看双星,而是闭目作幻想了;神话的七夕作为一个"情人节",也应该是有其意义的;2,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 "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3,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龙节龙抬头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4,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5,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天贶节、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不满了;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问她:"像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他丈夫就把计划说出来;他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从此以后,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她最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的计划;母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狐偃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寿筵上,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女儿救父危机,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这件事情张扬出去,老百姓各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称为"姑姑节";农历六月初六,除了是"姑姑节"外;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该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残余;江苏东台县人,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还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俗谚;"红绿"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此谚的后一句,又作"家家晒龙袍";在扬州有个解释,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龙袍"之说;江南地区,经过了黄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来晒一晒,可免霉烂;此外还有给猫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天贶节这一天翻检曝晒;6,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以前,江苏地区的中秋夜,妇女们多外出在月下游玩,或互相拜访,或结伴去佛寺尼庵,或举行盛大的文艺活动;甚至玩到四更鸡鸣;这一风俗当地叫做“走月亮”;上海的习俗与江苏差不多;只是中秋夜,妇女外出游玩必须要走过至少三座桥,因而叫做“走三桥”;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如果家里有孕妇,就要多切一份;拜月不是指祭月时的拜月;这种风俗源于北宋京师;当夜,满城人家,不论穷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许多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如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7,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祭祖节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关于祭祖节还有这样一个蔡伦造纸和蔡莫烧纸的故事;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很着急;后来,慧娘想了一个办法,摆脱了困境;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他烧完了又抱来纸烧,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慧娘唱了很多遍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阴间,阎王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钱,就有许多小鬼帮我,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钱,我把全部的钱都送了他,他就开了地府后门,放我回来了;"蔡莫装作糊涂:"我并没有送钱给你啊"慧娘说:"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这样一说,蔡莫又抱了几捆纸,烧给他的父母;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慧娘慷慨地送给乡亲,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乡亲都来买蔡家的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不到两天,积压的纸被抢购一空;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十月初一,有的地方还有祭牛王的习俗;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春秋秦国;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树,梓树忽然化为一头牛;秦文公令人追杀;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没有上来;人们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壮、威风凛凛的公牛;这样的公牛,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驱疫辟邪、保护牛类的功能;8,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腊八节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9,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路神节元月初五,“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10,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寒食节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的;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是时间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但是只见山峦重叠,葱苍树木,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于是,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这事传出来,人人尊敬和怀念介之推;以后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11,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
我国传统节日的介绍
![我国传统节日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bdb24c30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29.png)
我国传统节日的介绍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国家,拥有着众多的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承载着人们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
以下是我国传统节日的介绍。
一、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最为欢快跨年的节日。
它是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又称为“年初一”,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在这一天会贴春联、放鞭炮、赏花灯、拜年等传统习俗。
二、清明节清明节,又称寒食节、踏青节,是我国传统节气之一,一般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也就是农历清明节。
清明节是祭祖的节日,人们会到祖坟上扫墓、烧纸钱,瞻仰祖先。
同时,在清明节这一天,还有食有关清明的食品,比如寒食,桃花酒等。
三、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叫“五月节”、“端阳节”、“午日节”等,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是赛龙舟和吃粽子。
赛龙舟起源于湖南岳阳小沙田的龙舟竞赛,吃粽子则是纪念屈原思乡和身坠江中的故事。
四、中秋节中秋节,也叫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等,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是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吃月饼、嫦娥奔月等。
中秋节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吃月饼了。
在这个节日里,亲朋好友会相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欢度佳节。
五、重阳节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是我国传统习俗中的一个节日,也是孝敬老人的时候。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朝,最早记录在《易经》中。
在这一天,人们会守点登高,祭祖祭老和出游等活动。
总之,以上是我国传统节日的介绍。
这些节日承载着人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也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
随着时代飞速发展,这些节日也在不断地改变和发展,但它们从未失去中国人向往和传承的意义。
中国古代八大传统节日
![中国古代八大传统节日](https://img.taocdn.com/s3/m/2f05193e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37.png)
中国古代八大传统节日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
这些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情感和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上其他文化难以企及的宝贵财富。
本文将向您介绍中国古代八大传统节日。
一、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的新年。
春节通常在公历一月底或二月初举行,并以庆祝农历年的开始为特色。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贴春联和灯笼,舞狮子和舞龙等传统庆祝活动。
此外,人们还会燃放烟花爆竹,拜访亲友,互赠红包,品尝丰盛的团圆饭。
二、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15天,也是中国农历的正月十五。
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会聚集在一起观看烟花表演,吃汤圆和元宵,进行灯笼游行和猜灯谜等活动。
元宵节是一个欢快而浪漫的节日,也象征着团圆和美好的未来。
三、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也是纪念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通常在公历4月4日或5日之间,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拜祭和扫墓,同时还会烧纸钱和上香,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尊敬与思念。
四、端午节端午节,又称为龙舟节,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也有驱邪和保平安的传统意义。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划龙舟进行比赛,吃粽子,还会贴上艾草和挂上五色丝线以避邪和消灾。
五、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为中国的情人节,通常在农历七月初七举行。
七夕节源自中国古代的传说,讲述了织女和牛郎一年一度的相会故事。
在这一天,人们会给自己的爱人送上浪漫的礼物,同时还会悬挂五彩纸鹤,以祈愿幸福和美满的爱情。
六、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人民庆祝丰收和家庭团圆的重要节日,通常在公历八月十五或十六举行。
在中秋节中,人们会家人一起赏月,并品尝传统的月饼、柚子和其他节日食品。
中秋节的象征物是圆月,寓意着团圆和完整。
七、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华夏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阳节通常在阳历九月初九举行,人们会登高望远,遥探亲友,同时也会食用重阳糕和菊花酒,以祝愿健康和长寿。
中国传统节日收集
![中国传统节日收集](https://img.taocdn.com/s3/m/88b3fdf3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f4.png)
中国传统节日收集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独特的故事和庆祝方式。
以下是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庆祝。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挂灯笼、包饺子、吃年货,还有舞狮、舞龙等庆祝活动。
春节是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许多人会回家和家人一起庆祝这个特别的日子。
2. 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活动。
端午节也是一个传统的汉族文化节日,被列为中国国家法定假日。
3. 中秋节4. 重阳节重阳节通常在农历九月九日庆祝,是一个庆祝老人的节日。
人们会登高、赏菊花、吃重阳糕等活动。
重阳节也是一个弘扬中华文化的节日,被列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5. 清明节清明节通常在阳历4月5日或4月6日庆祝,是一个祭祀先祖和扫墓的节日。
人们会祭祀先人、擦墓、带上纸钱烧给祖先等活动。
清明节也是一个表达亲情和缅怀逝者的节日。
6. 稻节稻节通常在农历七月十五庆祝,是一个庆祝丰收的节日。
人们会表演打米舞、唱渔家傲等活动。
稻节也是一个展示地方民俗文化的节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
7. 元宵节元宵节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庆祝,是一个庆祝满月和吃元宵的节日。
人们会放烟火、猜灯谜、卖花灯等活动。
元宵节也是一个团圆和喜庆的节日。
8. 七夕节七夕节通常在农历七月七庆祝,又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人们会准备浪漫的礼物、写情书、放天灯等活动。
七夕节也是一个表达爱情和浪漫的节日。
9. 腊八节腊八节通常在农历12月8日庆祝,是一个庆祝冬季膜拜神灵和吃腊八粥的节日。
人们会焚香祭祖、颂经念佛等活动。
腊八节也是一个表达敬畏神灵和感恩的节日。
总之,中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是中国的文化瑰宝。
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表达情感和团聚的场合,也是中华文化和民俗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节日和节假日
![中国传统节日和节假日](https://img.taocdn.com/s3/m/b2280f42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94.png)
中国传统节假⽇和中国节⽇中国,作为⼀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传统节⽇和节假⽇承载着丰富的⺠俗⻛情、历史传承与家庭团聚的深刻意义。
这些节⽇不仅是对⾃然时序变化的庆祝,更是中华⺠族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
以下将介绍中国⼏个主要的传统节⽇和节假⽇。
⼀、春节(农历正⽉初⼀)春节,⼜称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也是全年最为盛⼤的节⽇庆典。
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通常从除夕(⼤年三⼗)开始,持续到正⽉⼗五元宵节。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会进⾏⼤扫除、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等活动,寓意辞旧迎新、驱邪避害。
除夕夜,全家⼈会围坐⼀起享⽤丰盛的年夜饭,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守岁⾄新年钟声敲响。
春节期间还有拜年、发红包(压岁钱)、舞龙舞狮等习俗,充满了喜庆与和谐。
⼆、清明节(公历4⽉5⽇前后)清明节,⼜称踏青节,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也是中国传统的⼆⼗四节⽓之⼀。
清明时节,春回⼤地,万物复苏,⼈们会前往祖先墓地扫墓、献花、焚香,表达对逝去亲⼈的怀念与尊敬。
同时,清明节也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们纷纷⾛出户外,享受春天的美好与⽣机。
三、端午节(农历五⽉初五)端午节,⼜称龙⾈节,是纪念爱国诗⼈屈原的节⽇。
端午节习俗丰富多样,最具代表性的有赛龙⾈、吃粽⼦、挂艾草与菖蒲等。
赛龙⾈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各地会举⾏盛⼤的龙⾈比赛,以纪念屈原的忠贞与爱国精神。
⽽粽⼦则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品,其形状象征屈原投江时绑缚的⽯块,内包糯米、豆沙、⾁类等馅料,味道鲜美。
四、中秋节(农历八⽉⼗五)中秋节,⼜称团圆节,是中国传统的三⼤节⽇之⼀。
中秋节正值秋季的中期,是庆祝丰收和家庭团聚的时刻。
这⼀天,⼈们会赏⽉、吃⽉饼、提灯笼、玩花灯,寄托对家乡和亲⼈的思念之情。
⽉饼作为中秋节的特⾊食品,寓意团圆和美满,是中秋节期间互赠亲友的佳品。
五、国庆节(公历10⽉1⽇)国庆节是中国的国家庆典⽇,纪念中华⼈⺠共和国的成立。
每年的这⼀天,全国都会举⾏盛⼤的庆祝活动,包括阅兵式、文艺晚会、烟花表演等。
中国传统节日一览表
![中国传统节日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caf887e4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44.png)
中国传统节日一览表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节日不仅代表着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和信仰,也是人们团聚和传承文化的时刻。
下面我们将为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一览表,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的新年。
正月初一是春节的开始,为期十五天,人们以庆祝新年、团聚和祭祀祖先为主要活动。
庙会、舞龙舞狮和放烟花爆竹是春节期间常见的活动,象征着驱除邪气和迎来好运。
2.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元宵节日。
人们通常会聚在一起赏花灯、猜灯谜和吃元宵,其中元宵为一种由糯米制成的甜食,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3. 清明节:清明节在农历二月五日至七日之间,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
这一天,人们会扫墓、祭拜祖先,并且烧纸钱以供给逝去的亲人。
此外,还有一种踏青的活动,人们会到郊外野餐、欣赏春天的美景。
4.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端午节,也是传统的龙舟比赛日。
这个节日源于对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穿五色丝线,以驱邪辟邪。
5.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传说牛郎和织女只能在这一天相会,因此人们会庆祝爱情、浪漫和相聚。
人们会在这一天赏月、写信、祈福,并且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意。
6.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中秋节,也是团圆的象征。
人们通常会吃月饼、赏月和玩灯笼,同时还有一种传统的活动是赏桂花,象征着富贵和团圆。
7.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重阳节,也称老人节。
这一天人们会去登高、避灾、祈福,同时还有一种传统的活动是佩挂茱萸,相信能驱邪辟邪和延年益寿。
8. 冬至节: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是中国的冬至节。
人们通常会吃汤圆、吃饺子、做元宵等活动,以庆祝冬至和迎接阳光的回归。
以上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一览表。
中国详细主要文化节日汇总大全总汇
![中国详细主要文化节日汇总大全总汇](https://img.taocdn.com/s3/m/b078fd6c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8f.png)
中国详细主要文化节日汇总大全总汇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度过的一年中最热闹、最重要的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家庭聚会、吃团圆饭、互赠红包和观看烟花等活动。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期间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之一。
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灯笼展览和赏灯活动,品尝元宵和猜灯谜。
清明节 (公历4月4日到6日之间)清明节是一个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去扫墓、祭拜祖先,同时也是春游的好时机。
这一天还有著名的扫墓曲艺表演。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也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以纪念屈原。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是中国传统情人节,也被称为牛郎织女节。
人们在这一天会庆祝爱情,送礼物和写情书。
这是一天中女性充满浪漫期待的日子。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一个传统的月圆之夜,人们会团圆家庭聚会,赏月、吃月饼,同时还有一系列与月亮有关的传统文化活动。
国庆节 (公历10月1日)国庆节是中国的国庆日,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人们在这一天放假七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举行各种盛大的庆祝活动和游行。
除了以上列举的主要文化节日,中国还有许多其他传统或地方性的节日,如重阳节、腊八节、元宵节等等。
这些节日都有着不同的庆祝方式和寓意,丰富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
总结:中国有许多重要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节日,这些节日见证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热爱,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和感受中国的文化魅力。
中国传统节日和风俗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和风俗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40359a2b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97.png)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中国传统节日和风俗介绍1、除夕——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习俗: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
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春节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家人吃团圆饭,一起看春节晚会。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5、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习俗:扫墓、踏青。
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
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6、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五、重五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句: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
来历: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
风俗活动:吃春饼、春卷。用布制作小娃娃或公鸡,佩戴在孩童身上。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用鞭子打春牛(用泥做)三下,将泥牛打烂,土而洒在农田。
诗句:《附三醉立春》:“撷来新韭碧参差,金脍银芽色色丝.;一片软云细细裹,奉与父老报春知。”
五、寒食:
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
来历、故事:春秋时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介子推。于是介子推携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
风俗活动:不生火、吃寒食、扫墓。
诗句: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六、清明节:
来历:农历三月初八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风俗活动:吃元宵、踩高跷、挂花灯、猜灯谜。
诗句:(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四、立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来历:我国历史上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
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有张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
风俗活动:吃粽子、赛龙舟。
诗句:文秀《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八、七夕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
来历: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阴历七月七日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
风俗活动:妇女比赛针线活。
诗句:五代·后唐的杨璞《七夕》:“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九、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
来历: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
———————————————————————————————— 作者:
———————————————————————————————— 日期:
ﻩ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