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实验动物的环境与设施

合集下载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饲育室、待发室、清洁物品贮藏室、清洁走廊、污物走廊。 1.2.2 动物实验区:包括缓冲间、实验饲育间、清洁物品贮藏室、清洁走廊、污物
走廊。 1.2.3 辅助区:包括仓库、洗刷间、废弃物品存放处理间(设备)、密闭式实验动
物尸体冷藏存放间(设备)、机械设备室、淋浴间、工作人员休息室。 2 其他设施设备 2.1 屏障环境和隔离环境均应在压强变化相交处设有缓冲设置。 2.2 动物实验区的设施应与饲养繁育系统分开设置。 2.3 有关放射性实验操作应参照GB4792实施。 2.4 带烈性传染性、致癌、使用剧毒物质的动物实验,均应在负压隔离设施或有
屏障环境设施图一
屏障环境设施图二
屏障环境设施图三
传递窗
工作人员操作高温高压灭菌器
屏障通道-淋浴室
屏障区内物品准备间
屏障区内物品储藏室
屏障区内饲育员更换笼具
屏障区内饲育员更换动物饮用水
屏障区内育成动物观察1
屏障区内育成动物观察2
屏障区内育成动物观察3
工作人员每日工作完毕清洁工作(亚清洁走廊)
五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建筑卫生要求
1. 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所有围护结构材 料均应无毒、无放射性。
2. 内墙表面应光滑平整,阴阳角均为圆弧形,易 于清洗、消毒。墙面应采用不易脱落、耐腐 蚀、无反光、耐冲击的材料。地面应防滑、 耐磨无渗漏。天花板应耐水、耐腐蚀。
六.实验动物环境设施 技术指标要求
四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建筑要求
1.建筑物门、窗应有良好的密封性。 2 .走廊宽度不应少于1.5m,门宽度不少于1.0m。 3 .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室通风空调系统保持正压操作
,应合理组织气流布置送排风口的位置,避免死角, 避免断流,避免短路。 4 .各类环境控制设备应定期维修保养。 5 .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室的电力负荷等级,应根据工 艺要求确定。应备有应急电源。 6 .室内的配电设备,应选择不易积尘的设备,并应暗装 。电气管线应暗敷,由非洁净区进入洁净区的电气管 线管口,应采取可靠的密封措施。

实验动物普通级环境设施工作条例

实验动物普通级环境设施工作条例

实验动物普通级环境设施工作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普通级动物房的管理工作,保证实验质量,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范围为本设施及其工作人员,包括需要在动物房内进行实验的实验人员。

第三条:进入动物实验设施的实验人员和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本条例。

第二章动物房进出工作条例第一节人员进出普通级和普通级动物房工作条例第四条:进出普通级动物设施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流动走向,按箭头所指方向行进,不可逆反,详见附图。

第五条:详细操作程序:一、人进入更衣室着装工作服,将个人物品放入自己的衣袋中,在鞋柜前换专用拖鞋。

二、进入缓冲一室。

三、进入走廊。

四、人进入走廊后,通常先进入洁净贮藏间,取笼器具、饲料、垫料等回到走廊,再进入动物饲养室和实验室。

五、在动物饲养室,实施饲喂与清洁操作后或在实验室完成实验工作后,废弃物、换下的笼器具推入走廊后经缓冲二室至洗消间或经缓冲一室离开普通级环境设施。

六、在每一室都应注意随手关门。

七、工作完后,人从饲养室或实验室经走廊返回更衣室,脱下工作农、帽、鞋和口罩,放入洗衣筐,换上自己的衣服和第一次换鞋时穿着的鞋离开更衣室。

第二节物品进出动物房工作条例第六条:动物房的物品包括笼具、工作服、饲料、垫料、饮水和动物房的废弃物。

饲料和饮水不在本节内,另辟一节。

第七条:实验工作人员务必使进出动物房的物品严格遵守流动走向及消毒程序,防止发生污染。

笼具应按箭头所指方向行进。

第八条:笼具进出动物房详细操作程序:一、饲养人员将笼具送入洗消间,关好通向洗消间的门。

二、笼器具应用水冲洗,再加洗涤剂刷洗,然后用水冲洗干净。

三、笼器具经消毒渡槽的消毒:消毒用水首选 1:200 的次氯酸钠,自来水冲冼干净后,晾干备用。

四、兔笼采用悬挂式干养法,每日将盛装粪便的不锈钢铁盆送至洗消间清洗完毕后继续使用,定期拆洗实验笼具,方法同豚鼠笼具的消毒。

第九条:工作服、工作鞋的使用规范:一、实验动物饲养室的工作服应特殊的标记,专人、专用不得乱穿。

大学实验动物管理办法

大学实验动物管理办法

大学实验动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XX市实验动物管理办法》和《XX市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等文件的有关规定,适应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加强实验动物的管理,保证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质量和生物安全,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学校从事与实验动物有关工作的各单位和在学校进行的动物实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养、繁育,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携带的微生物及寄生虫受到控制,用于科学研究、教学、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本办法所称实验动物管理,是指对实验动物的生产、使用以及动物实验的管理。

本办法所称实验动物设施,是指实验动物饲育环境设施、仪器设备及其他相关物品。

第四条学校执行国家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制度,实验动物的质量监控,执行国家标准;国家尚未制定标准的,执行行业标准;国家、行业均未制定标准的,执行地方标准。

第二章管理体系与职责第五条学校成立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暨实验动物伦理委- 1 -员会(以下简称实验动物委员会),分管校长任主任,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规划和指导学校实验动物管理。

主要职责是:制定学校实验动物管理工作方针和工作规划;组织制定学校实验动物管理规章制度、责任体系和应急预案;决策和审批实验动物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事项;协调、指导有关部门落实相关工作。

第六条实验室动物委员会下设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依托创新药物中心建立,挂靠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负责组织和监督学校实验动物管理工作。

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学校实验动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监督和指导实验动物管理工作;审批动物实验方案;协调实验动物尸体和实验动物、动物实验废弃物的管理和处置。

第七条二级单位负责本单位的实验动物管理工作。

其主要职责是:建立本单位的实验动物管理体系;制定本单位实验动物管理细则、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组织和监督本单位的实验动物管理;建设本单位实验动物设施;组织本单位实验动物管理的人员培训和资格认证;审核本单位动物实验方案;组织本单位实验动物尸体和实验动物、动物实验废弃物的处置工作。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28
实验动物设施基本要求
• 设施应选建在远离疫区和公害污染的地区, 有便利和充足的后勤供应(水、电、给排 水系统,交通运输等)。
• 设施建设应坚固、耐用、经济,有防虫、 鼠等野生动物的能力,施工和建筑材料要 严格符合设计要求,最好预留可扩大的余 地。
• 设施最好为独立结构,具有各种完整的相 应职能区域,做到区域隔离以便满足对各 种不同动物品种、品系饲养和保证动物质 量的需要。
30
• 实验动物设施的设计应全面布局,预计 发展趋势,明确建设的可行性。设施的 应用目的是指导设计的最基本指南,重 要的是饲养品种,微生物控制等级,动 物实验的种类和范围。
• 实验动物设施的设计应以国家实验动物 的相关标准为设计依据,确定微生物控 制级别,相应设施类型即可确定。要按 国家标准中相应规定,根据环境控制要 求、建筑要求、区划要求、按建筑规范 进行设计。
紧张,导致不安和骚动;可造成大、小 鼠生育力下降,妊娠障碍和流产,甚至 出现食仔现象;可使小鼠行动异常,母 鼠泌乳减少,仔鼠生长缓慢;可造成动 物听源性痉挛,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损 伤。
14
噪声环境下小鼠产出率与吃仔率(山内忠平,1985)
分类
阴道栓确认后 饲养在普通环境下
产出率
吃仔率
10/10(100%) 0/10(0%)
35
36
37
38
屏 障 环 境 动 物 饲 养 室
39
隔离环境:
隔离环境采用无菌隔离器以保证无菌 或无外来污染 。隔离器内的一切均是无 菌的。空气经超高效过滤后进入(洁净度 100级)。所有物品经灭菌后,由传递仓 进入。动物来自无菌或其哺育的剖腹产 后代。人不能直接接触动物,所有操作 通过附着于隔离器上的橡胶手套进行。

实验动物环境控制

实验动物环境控制
▪ 病原微生物随空气流动,动物设施内各区域的静 压状况(正压、负压)决定了空气流动方向。
▪ 在双走廊SPF 设施中空气流动方向是从清洁走廊 →饲育室→污物走廊、淋浴室→设施外,室内处 于正压。而在污染或放射性实验的动物房,为了 防止微生物和放射性物质扩散,室内必须处于负 压。
▪ 国际上一般规定设施内的压力梯度为20 ~
物质的浓度见表3 -8 。 ▪ 可见氨是浓度最高的,因此,氨浓度常常
是判断饲养室污染状况的监测指标。 ▪ 当动物饲养室温度上升、收容动物密度增
加、通风条件不良、排泄物和垫料 未
▪ 及时清除时,都可使氨浓度急剧上升。氨 可刺激眼结膜、鼻腔黏膜和呼吸道黏膜而 引起流泪、咳嗽,严重引起动物死亡。
▪ 长期处于高浓度氨的环境下,实验动物上 呼吸道可出现慢性炎症,使这些动物失去 使用价值。
▪ 当 和N温H度3增均高易时诱会发增家加兔H鼻2S炎毒。性此,外室,内浓H厚2S的 雄性小汗腺分泌物的臭气,也能招致雌性 小鼠性周期紊乱。
3--8表3 -8 不同种动物饲养室与 排气口中恶臭物质)
▪ (2).颗粒物污染
▪ 动物饲养室空气中颗粒物的来源主要有两 个途径,其一为室外空气未经过滤处理直 接带人,另外动物皮毛、皮屑 、饲料和垫 料等往往可以被气流携带或动物活动扬起 在空气中漂浮,形成颗粒物污染。
▪ 其次,灰尘飞扬,容易引起动物呼吸道疾病。
▪ 多数动物不耐低温,低温干燥大鼠容易尾根部坏 死、溃烂的坏尾症,此病死亡颇率高。
▪ 27 ℃,相对湿度20 % 时,所有大鼠发生坏尾症; 湿度为40 % 时此病发生率为20 % ~30 %,而 相对湿度大于60 %时则不发生此症。
▪ 高温、高湿情况下,易发生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 病,而新捕获的猴类,则要求较高的湿度和温度, 南美产的绒猴尤为如此。一般实验动物,相对湿

实验动物选择题题库

实验动物选择题题库

第一章无选择题,均为单选,后面附答案:第二章环境与设施1、一种会引起动物心跳、呼吸次数及血压增加,血糖值出现明显不同,白细胞数、免疫机能变化,大鼠出现高血压,心脏肥大的环境因素是AA 噪音B 温度C 湿度D 光照2、一种会引起动物的姿式、摄食量、饮水量、母性行为、心跳。

呼吸、新陈代谢等出现相应改变的环境因素是B。

A 噪音B 温度C 湿度D 光照3、一种对动物的散热率有显著影响的环境因素是C。

A 噪音B 温度C 湿度D 光照4、能控制垂体中促性腺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的环境因素是DA 噪音B 温度C 湿度D 光照5、与体热的发散有关的环境因素是A。

A 风速B 氨浓度C 饲养密度D 粉尘6、一种引起呼吸器官粘膜异常,发生流泪、咳嗽、粘膜发炎,肺水肿和肺炎且是动物室中臭气物质主要来源的环境因素是B。

A 风速B 氨浓度C 饲养密度D 粉尘7、一种引起动物群体增重慢、饲料报酬低,肠内异常菌丛增加,并导致传染病的发生率增加、动物寿命缩短的环境因素是C。

A 风速B 氨浓度C 饲养密度D 粉尘8、能形成气溶胶,不仅刺激动物机体产生不良反应,也是各种病原微生物的载体,人类变态反应的变应元的环境因素是D。

A 风速B 氨浓度C 饲养密度D 粉尘9、国家标准中实验小鼠饲养房的温度是18?28℃,这个温度指的是小鼠的CA 最适温度B 高、低临界温度C 实验动物饲育室的温度范围D 温度中性区10、湿度是大气中水分的含量,空气中含水量占同等温度下饱和含水量的百分比称之为BA 绝对湿度B 相对湿度C 饱和湿度D 不饱和湿度11、国家标准中小鼠房的湿度是40??70%,这指的是小鼠房的BA 绝对湿度B 相对湿度C 饱和湿度D 不饱和湿度12、实验动物体温失去恒定开始上升或下降时的环境温度称之为BA 最适温度B 高、低临界温度C 实验动物饲育室的温度范围D 温度中性区问13、实验动物基础代谢最低时的环境温度称之为D,其又可称之为AA 最适温度B 高、低临界温度C 实验动物饲育室的温度范围D 温度中性区14、温度与基因表达有密切的关系,A兔在20℃环境下毛色全白,10℃环境下,耳、尾、鼻和四肢末端均为黑色。

实验动物房管理规章制度

实验动物房管理规章制度

实验动物房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绪论为了保证实验动物的福利和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制定本管理规章制度。

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实验动物房的管理工作,旨在规范实验动物的使用和保护,保障实验室的安全和实验效果。

第二章实验动物的来源和管理1. 实验动物的来源:实验动物应当从合法渠道采购,保证动物的品种、数量和健康状态满足实验要求。

2. 实验动物的登记管理:实验动物应当进行登记管理,包括实验动物的品种、数量、来源、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信息,并定期更新。

3. 实验动物的生活和环境:实验动物的生活环境应当符合动物福利的要求,包括饲养箱的大小、通风、温度、湿度等条件,确保实验动物每天的饲养和活动水平符合生理需求。

第三章实验动物的使用1. 实验动物使用的目的:实验动物使用应当明确实验的目的,合理选择实验动物种类和数量,确保实验的科研目的和合法性。

2. 实验动物使用的程序:实验动物使用应当按照实验计划进行,严格遵守实验动物伦理和规范,保证实验动物的福利和健康。

3. 实验动物使用的监督:实验动物使用应当有专门的监督机构进行监督,定期检查实验动物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条件,确保实验动物的使用符合规定。

第四章实验动物的保护1. 实验动物的健康保护:实验动物应当定期检查健康状况,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疾病防控,确保实验动物的健康和安全。

2. 实验动物的精神保护:实验动物应当确保每天有足够的活动和休息时间,避免实验动物受到惊吓和伤害。

3. 实验动物的合理使用:实验动物使用应当权衡风险和利益,选择合理的实验方法和操作,减少实验动物的痛苦和损伤。

第五章实验室安全管理1. 实验室环境的卫生和消毒:实验室应当定期清洁和消毒,确保实验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2. 实验室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实验室设备应当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实验的质量。

3. 实验室事故和应急预案:实验室应当建立事故和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和培训,确保实验室发生事故时能够及时处理和救援。

实验动物学的环境设施与营养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学的环境设施与营养质量控制

4.噪音
实验动物环境
• 噪声可造成大 、小鼠生育力减退,妊娠障碍和流产, 出现食仔现象,动物产仔数、离乳数均减少,咬死率 增加。
• 声音刺激会引起心跳、呼吸次数及血压增加,使小鼠 WBC增加,肾上腺皮质酮上升。
• 噪音(GB≤60dB)
一、实验动物环境概述
5.光照
实验动物环境
– 重要参数:周期、强度、波长
一、实验动物环境概述
1.温度
实验动物环境
(4)温度对动物抵抗力的影响
• 气温过高或过低可导致动物抵抗力降低,使动物患病,甚
至死亡。世界各国对饲养室和动物实验室气温规定的标准
值一般在19 ℃ -29℃。
一、实验动物环境概述
实验动物环境 2.湿度
空气中湿度是指大气中水分含量,按每立方米实际含水量( 克)表示,称为绝对湿度。空气中实际含水量占同等温度下 饱和含水量的比分比值,称为相对湿度(%)
(2)温度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高温下,雄性动物出现睾丸和副睾萎缩,精子生成能
力下降,出现拒配。
➢ ♀:低温下,小鼠阴道开口及性周期出现较迟,在21℃,
每年繁殖3个世代,-3℃只能繁殖2个世代。
➢ 温度过高、过低常导致雌性动物性周期紊乱,怀孕率和产
仔数、离乳率和泌乳能力下降,死胎率增加。特别大鼠, 32℃以上高温,怀孕后期常发生死亡。
1.实验动物饮水要求 实验动物的饮用水应符合卫生部门颁发的人饮用
水的质量和卫生指标。 对于清洁级及其以上级别的实验动物来说,其饮
用水必须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处理。亦可应用酸化水 (pH2.5-3.0)。
四、实验动物的营养质量控制
➢ 高湿条件下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的生长、繁殖,垫

第三章常用实验动物的

第三章常用实验动物的
• 2. ob 肥胖小鼠 体重可达60g, 出生4~8周就显示肥胖症。无糖尿 病,无生育力。与人肥胖症相似。
• 3.cat 白内障小鼠 是显性遗传,10~14 日龄晶状体浑浊,当cat杂合状态时出 现白内障。可作为眼科动物模型。
• 4.dw 侏儒小鼠 缺乏脑下垂体前叶的生 长素和促甲状腺素,生长发育受阻。纯 合个体在12~13胚龄时表现为短尾、短 鼻。雌雄无繁殖力,只能用杂合子保存 dw基因。用于生长素等内分泌研究。
一、小鼠的生物学特性及选择应用
小鼠(Mouse;Musculus)
小鼠属于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哺乳 纲(Mammalia)、啮齿目(Rodentia)、鼠科(Mur idae)、小鼠属、小家属种,英文名为mice,别 名鼷鼠。
(一)生物学特性
一般特性
1. 小鼠胆小怕惊,性情温顺,一般不 会主动攻击人,但仍保持一些野生习 性。
6. 肿瘤学研究 1)近交系小鼠自发性肿瘤进行研究。 2)进行肿瘤模型的复制小鼠对致癌物质、射
线及某些病毒敏感,可诱发各种肿瘤。 • 二乙基亚硝胺可诱发小鼠肺癌; • 甲基胆葸可诱发小鼠胃癌和宫颈癌等; • 感染小鼠白血病病毒可诱发白血病; • 感染人类腺病毒可诱发小鼠肉瘤及淋巴瘤。
3)移植性肿瘤模型。
4.老年病学的研究
小鼠寿命短,传代时间短,随着鼠龄的 增加,机体内的一些生理生化指标不断发生 变化,特别是高龄鼠中老年病明显增多,是 老年学研究的极好材料。多用于糖质、脂质、 胶原和免疫等方面的研究。
5.计划生育研究
小鼠繁殖力强,性周期和妊娠期短,生 长快,适合计划生育研究。如常用小鼠做抗 生育、抗着床、抗早孕、抗排卵等实验应用 上的首选动物。
2. 小鼠喜居光线暗淡的安静环境,昼 伏夜动,在晚上进食、交配、分娩, 傍晚后1~2小时和黎明前是活动高峰 期。

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的环境与设施

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的环境与设施
一般来说只要滤过>1μm的粉尘,就能达到 除菌的目的。
20
2 空气中24小时细菌变化
21
3 空气中24小时粉尘变化规律
22
室内空气中细菌与粉尘的变化规律
细菌数变化,逐日增加;显然与小鼠进入有关,随粪
便排出增多,细菌数↑。
变化规律,早8时、晚8时、午夜1时有3个高峰,与小
鼠的夜行性自发行为和摄食活动有关。
例如,在1000Hz时,人耳能听到的最小声音强度为10-16
w/cm2。人耳能听到的最大听阈约为10-3 w/cm2。
人们在表示声音强度时一般不用上述两个绝对单位,而
是用另一种相对单位。
6
2-4 声音的单位
相对强度的贝尔数=lg(E/E0) E:实际声强数; E0:人耳能听到的最小声音强数(10-16 w/cm2),以阈强
六、噪音
1 定义 2 声音的特性 3 噪声的来源 4 噪声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5 噪声控制标准1 Nhomakorabea 1 定义
噪音一般指频率高、振幅大、带有冲击性或具有无规律
的声波,给人或动物带来心里的或生理不利影响的声音。
音量的单位为分贝(dB)。 人能感觉到声波频率的范围是20~20000Hz。 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人耳
有害气体,它们是由动物排泄物发酵分解产生 的。其中,氨的浓度最高,因而常以氨浓度作 为判断有害气体污染程度的指标之一。空气中 的氨含量是衡量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
31
2 监测指标
空气中的氨含量是衡量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卫生管理方面,一般以氨的含量作为指标, 单位一般为:<15mg/m3 或<20ppm 或<1.18mmol/L。
来源: 空气中的细菌一般都是附着在粉尘上而飘浮在

实验动物学 第三章 微生物寄生虫控制

实验动物学 第三章 微生物寄生虫控制

第三章重点掌握内容
1、普通级动物、清洁动物、SPF动物、 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的概念。
2、人兽共患病主要病原体的名称。 3、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鼠痘、
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的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和症状 表现。
第一节 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控制
• 按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控制程度,将 实验动物划分为普通级动物、清洁 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和无菌动 物四个等级,后者包括悉生动物。
体外寄生虫(节肢动物)、 弓形虫。
清洁动物生存的环境设施要求
1、设施——屏障设施,严格控制人员、物品 和环境空气的进出,饲养清洁级动物。
2、人员——经更衣、淋浴、穿灭菌服、戴灭 菌口罩和手套后,方可进入屏障设施。
3、物品——垫料、笼具、饲料和饮水等物品, 经消毒和灭菌等处理后,进入屏障系统。
4、动物——做好检疫和防护,动物不携带人 兽共患病、动物烈性传染病、对动物本身 及科学研究干扰较大的微生物和寄生虫。
4、动物——做好检疫和防护,动物不携带人 兽共患病、动物烈性传染病、对动物本身 及科学研究干扰较大的微生物和寄生虫。
5、空气——空气经过初效、中效和高效三级 过滤,其洁净度达到7级。
要求SPF动物排除的病原菌
(1)小鼠和大鼠: 1)必须检测和排除的病原菌有: 嗜肺巴斯德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 2)必要时检测和排除的病原菌有: 肺炎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 科研中使用的实验动物,其微生物 和寄生虫的控制级别越高,其结果 就越精确越可靠。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
表现形式:显性感染、隐性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感染
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危害: 1.动物及实验损失 2.威胁人类健康 3.影响实验结果

3.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3.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Chapter 3
第三章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 施
2015-6-5
1
着重掌握 1. 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有怎样的 影响。 2. 为生产合格(标准化)的试验动物,进行 规范化的动物实验,最终得到准确、可靠的试验结 果,要求怎样的设施作为保障体系和支撑条件。
2015-6-5
2
第一节 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注意:
新引进动物应在单独房间,单独笼架饲养一 段时间,待观察健康无病后再移入其它房间 不得向屏障动物房内传入不符合相应的实验 动物生产许可证的动物!
实验用品和器具进出清洁级屏 障动物房
用70%酒精或5 %碘伏仔细擦拭消毒物品 表面紫外灯照射15min 或直接喷雾消毒 手术器械可经高压消毒或经消毒液中浸泡 后在紫外灯下照射15min传入 小型仪器经灭菌通道喷雾消毒后传入
4、光照 工作照度150~300lx 动物照度15~20lx 明暗交替时间12/12或10/14h 照度对动物的生殖生理和行为活动有较大 影响 强光长时间照射引起角膜退行性变化
5、噪声 60dB以下音域,人1000~2000Hz,小鼠 1000~5000Hz。 引起小鼠听力性痉挛。 对生殖影响较大,如豚鼠流产。 引起动物呼吸、心跳、血压、肾上腺皮质激 素等生理指标变化。
表4-1
不同环境温度时戊巴比妥钠(95mg/kg) 腹腔注射导致大鼠死亡率比较
给药动物数(只) 死亡动物数(只) 死亡率(%)
环境温度(℃)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10 10 10 10 7 6 11 16
6、空气洁净状况 气体污染, 氨14mg/m3 有害气体,氨、甲基硫醇、硫化氢等 颗粒污染,100级,10000级,100000级 美国宇航局标准,每立方英尺空气中直径0.5微米 以上粒子的个数。 粉尘颗粒,是变应原,还是微生物的主要载体。

《实验动物管理办法》

《实验动物管理办法》

实验动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校实验动物管理,保证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质量及生物安全,根据《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令第2号)、《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国科发财字〔1997〕593号)、《河南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豫科字[1992]第24号)等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校从事与实验动物有关工作的各单位和在本校进行的动物实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养、繁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及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应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和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第四条我校执行国家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制度,实验动物的质量监控执行国家标准;国家尚未制定标准的,执行行业标准;国家、行业均未制定标准的,执行地方标准。

第五条我校实验动物的管理工作,应加强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分工,资源共享。

从事动物实验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应维护动物福利,保障生物安全,防止环境污染。

第二章实验动物的使用第六条使用实验动物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单位,需提前向教务处、科研处、实验设备处提交使用计划,并按照使用许可证准许的范围,使用合格的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应来源于国家认可的实验动物生产单位,并具备实验动物合格证。

第七条动物实验设计要按照替代、减少和优化的原则进行,并使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实验动物。

第八条动物实验环境设施要符合相应实验动物的等级标准,使用合格的饲料、笼具、垫料等用品;涉及放射性和感染性等有特殊要求的实验,应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进行动物实验应根据实验目的,使用相应等级标准的实验动物及饲料、用品、用具。

不同品种、不同等级或互有干扰的动物实验,不得在同一实验间进行。

第十条不同品种、品系、性别和等级的实验动物,不得在同一笼具内混合装运。

第十一条应按照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和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的许可范围进行相关产品保种、繁育、生产。

第十二条实验动物的进口与出口,以及使用野生动物,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相应手续。

考题实验动物

考题实验动物

第一章无选择题,均为单选,后面附答案:第二章环境与设施1、一种会引起动物心跳、呼吸次数及血压增加,血糖值出现明显不同,白细胞数、免疫机能变化,大鼠出现高血压,心脏肥大的环境因素是AA 噪音B 温度C 湿度D 光照2、一种会引起动物的姿式、摄食量、饮水量、母性行为、心跳。

呼吸、新陈代谢等出现相应改变的环境因素是B。

A 噪音B 温度C 湿度D 光照3、一种对动物的散热率有显著影响的环境因素是C。

A 噪音B 温度C 湿度D 光照4、能控制垂体中促性腺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的环境因素是DA 噪音B 温度C 湿度D 光照5、与体热的发散有关的环境因素是A。

A 风速B 氨浓度C 饲养密度D 粉尘6、一种引起呼吸器官粘膜异常,发生流泪、咳嗽、粘膜发炎,肺水肿和肺炎且是动物室中臭气物质主要来源的环境因素是B。

A 风速B 氨浓度C 饲养密度D 粉尘7、一种引起动物群体增重慢、饲料报酬低,肠内异常菌丛增加,并导致传染病的发生率增加、动物寿命缩短的环境因素是C。

A 风速B 氨浓度C 饲养密度D 粉尘8、能形成气溶胶,不仅刺激动物机体产生不良反应,也是各种病原微生物的载体,人类变态反应的变应元的环境因素是D。

A 风速B 氨浓度C 饲养密度D 粉尘9、国家标准中实验小鼠饲养房的温度是18?28℃,这个温度指的是小鼠的CA 最适温度B 高、低临界温度C 实验动物饲育室的温度范围D 温度中性区10、湿度是大气中水分的含量,空气中含水量占同等温度下饱和含水量的百分比称之为BA 绝对湿度B 相对湿度C 饱和湿度D 不饱和湿度11、国家标准中小鼠房的湿度是40??70%,这指的是小鼠房的BA 绝对湿度B 相对湿度C 饱和湿度D 不饱和湿度12、实验动物体温失去恒定开始上升或下降时的环境温度称之为BA 最适温度B 高、低临界温度C 实验动物饲育室的温度范围D 温度中性区问13、实验动物基础代谢最低时的环境温度称之为D,其又可称之为AA 最适温度B 高、低临界温度C 实验动物饲育室的温度范围D 温度中性区14、温度与基因表达有密切的关系,A兔在20℃环境下毛色全白,10℃环境下,耳、尾、鼻和四肢末端均为黑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0±1.9
25.4±1.2
27.1±1.4
28.7±1.6
30.1±1.4
20
20.0±1.3
23.7±1.6
25.8±1.4
27.7±1.7
28.4±1.9
29.4±1.9
20
20.5±1.2
25.7±1.0
26.9±1.2
28.4±1.6
29.9±1.8
30.9±1.7
20
20.8±1.3
高温、高湿时,动物体的蒸发受到抑制, 容易引起代谢紊乱,动物机体抵抗力下 降,发病率增加。
高湿的情况下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和寄生 虫的生长繁殖。
低温、干燥大鼠易发生环尾病,湿度达20% 时,大鼠几乎均患此病,湿度在40%时,有 25.3%发生,不同品系发病率不同。
低湿时哺乳母鼠易发生 吃仔现象,仔鼠发育不 良,体重增长停滞。
156.8±5.2
160.5±3.7
环境温度(23℃,33℃)对妊娠与非妊娠大鼠血压
妊娠生产 (例数 6 142).2±7.
2 138.0±9.
1 140.0±7.
9 170.3±2.
4 172.3±2.
1 169.3±5.
1 152.0±8.
1 144.5±7.
8 140.8±7.
9 143.3±6.
2 实验动物环境监控的意义: (1)保证实验动物健康和质量标准化。 (2)为实验动物工作者提供适宜的条件, 并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不受危害因素 的伤害。 (3)保障实验研究获得正确的结果。
3 实验动物环境控制与动物实验结果 的关系
发育环境
周围环境
基因型
表现型
演出型
发育环境:生物体的基因组成胚胎发育过程中 环境因素影响,如母体生殖期健康状况等
159.3±6.3
133.7±4.5
167.5±6.6
134.0±2.8
165.7±5.2
130.8±3.0
140.3±4.6
130.8±1.7
142.2±5.4
131.2±3.9
142.8±6.1
131.0±0.9
145.0±7.6
环境温度=33℃
非妊娠 (例数 14)
140.6±7.2
妊娠死亡 (例数 7)
21.6±0.7**
23.9±1.6**
各种环境温度对小鼠发育的影响
处理 日数
0 4 8 12 14 16 18 19 20 21
环境温度=23℃
非妊娠 (例数 6)
134.8±7.9
妊娠 (例数 6)
142.2±5.0
134.5±3.7
144.8±6.1
132.8±5.9
145.8±4.6
133.2±5.7
氨气浓度高原因:室内温度上升,动物密度大,通风不良,排泄 物和垫料未及时清除。
氨等有害气体的浓度过高,可直接刺激实验动物和人的眼结 膜、鼻腔及呼吸道的粘膜,导致流泪、咳嗽,并危害动物与人的 健康。 颗粒污染,5级,7级,8级(原100级,10000级,100000级)
主要是动物皮毛、皮屑、饲料和垫料中的碎屑随气流和动物 的活动扬起形成尘埃。尘埃除刺激机体产生不良反应外,还是病 原微生物的载体,这些微生物附着在5~20µm的微粒上漂浮在空 中,可造成动物的变态反应。
8
(1)温度
②影响代谢
温度影响代谢水平,温度低于一定 范围,代谢增加,以补偿机体活动需要; 摄食量与温度呈负相关,每低1度,摄 食量增加1%;影响呼吸和心跳
心 800 搏 数 600
分 400
呼 300 吸 数 250
分 200
150
环 35 境 温 25 度
15 ℃
1
60
120
180
240
300
(7)空气中的微生物
空气中的微生物洁净度是实验动 物环境最为重要的监测指标之一。常 常以空气落下菌数表示,普通环境小 于或等于30个/皿,屏障环境小于或 等于3个/皿,隔离环境无检出 。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环境指标(静态)
指标
项目
小鼠、大鼠
屏障 环境
隔离 环境
豚鼠、地鼠
普通 环境
屏障 环境
隔离 环境
犬、猴、猫、兔、小型猪
普通 环境
屏障 环境
隔离 环境
温度,℃
20-26
18-29
20-26
16-28
20-26
日温差,℃,≤
4
相对湿度,%
40-70
换气次数,次/h,≥ 15
20
8
15
20
8#
15
20
动物笼具处气流速度, m/s,≤
0.20
相通区域的静压差,Pa, ≥
10
50*

10
50*

10
50*
22.6±1.2**
23.9±2.0**
24.4±1.8**
25.8±1.1**
26.7±1.9**
30
20
13.9±0.6**
19.1±1.0**
24.2±1.2**
22.9±1.6**
23.5±1.7**
24.6±1.5**
32
14
10.6±1.4**
15.5±1.5**
21.1±1.5**
20.2±1.5**
20 20 20
10 10 10 10 7 6 11 16
100 100 100
50 50 50 50 35 30 55 80
(2) 湿 度 40%-70%
绝对湿度: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实际含 水量(g)。
相对湿度:在特定温度下,空气中的 实际含水量与该温度的饱 和含水量的百分比。
湿度变化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30.6±1.0
33.3±1.1
34.8±1.3
36.9±1.4
39.4±1.8
24
20
22.7±1.2
29.6±1.1
33.0±1.4
36.9±1.6
38.0±1.6
39.4±1.8
26
20
22.2±1.1
28.9±1.0
32.7±2.0
34.0±2.1
36.4±2.0
37.3±2.5
28
20
19.7±1.4**
15
20
8
15
20
8
15 20
动物笼具处气流速度, m/s,≤
0.2
相通区域的静压差,Pa, ≥
10
50*

10 50* — 10 50*
空气洁净度,级
7
5或7

7
5或7 —
7 5或7
沉降菌最大平均浓度,
cfu/0.5h.Φ90mm平皿, 3
0

3
0

3
0

氨浓度,mg/m3,≤
14
噪声,dB(A) ≤

环境
动物
温度

4
5

12℃
20
18.3±1.9*
29.5±1.6
14
20
22.5*±1.8
27.5±2.5**
周期
6 33.2±0.9
7 36.2±0.8
31.2±1.9
34.6±2.0
8 37.4±1.1
36.0±2.2
9 38.4±1.5
38.7±2.0
16
20
22.7±1.8
27.7±2.4**
为目的进行实验动物饲育、试验的建筑物、设备的 总和。 实验动物特殊实验设施
包括感染动物实验设施(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和 应用放射性物质或有害化学物质等进行动物实验的 设施。
2010年新国标的设施定义简化、准确,
增加了实验动物特殊实验设施
一. 实验动物环境
外环境 实验动物环境
内环境
大环境 小环境
一. 实验动物环境

10 5或7
3
5-10
动物实验设施(设备3))环境指标(静态)
指标
项目
小鼠、大鼠
豚鼠、地鼠
犬、猴、猫、兔、小 型猪
屏障 环境
隔离 环境
普通 环境
屏障 环境
隔离 环境
普通 屏障 隔离 环境 环境 环境
温度,℃
20-26
18-29
20-26
16-26
20-26
日温差,℃,≤
4
相对湿度,%
40-70
换气次数,次/h≥
60
照度,lx 工作照度,≥ 动物照度
15-20
200 100-200

隔离 环境
16-26

50* 5 0
5-10
(8)饲养密度和社会因素
项目
小鼠
<20g >20g单 单养时 养时
底板面积(m2) 0.0067 笼内高度(m) 0.13
项目
<100g 单养时
0.0092
0.13 地鼠
>100g 单养时
143.4±5.7
140.6±10.9 142.3±10.5
139.4±8.8
143.1±9.0
153.9±10.4
152.0±6.3
159.4±7.6
158.3±4.8
158.6±5.9
159.0±4.0
156.9±6.5
161.6±5.7
157.3±5.2
160.3±5.5
157.6±4.7
158.2±4.1
111.0 33.2
477.1 565.0
表4-1 不同环境温度时戊巴比妥钠(95mg/kg) 腹腔注射导致大鼠死亡率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