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与京津冀的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新三国演义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

新三国演义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

区域经济整合
程度最好的是长三角,各省市经济、社会、文化基础十分接近。长三角的产业集群与 城市集聚相得益彰,一体化程度和潜力明显超出珠三角和京津冀。 珠三角一体协同程度次之,在于粤港澳三地虽然都是外贸、外资发达地区,但由于长 期处于两种社会制度、三个国家主权分割的局面,因而他们的融合度也只有在港澳回归之 后才逐渐显现出来,但目前仍然难以较好弥合。 而京津冀虽然内部燕赵文化基础相同,但受制于政治稳定的因素,因而长期以来三省 市资源和机会的分割十分明显,难有很好的合作共享。最不可思议的是,出了京城不到 100里的环首都圈中,目前还有大约30个贫困县、300个左右贫困村、270万贫困人口,年 人均收人不足700元(与北京农村人均纯收人比,相差28倍)。
人文历史因素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社会得以存在的根基。从大的方面看,长三角尤其珠三角在改革开 放和创新创业过程中表现出敢打拼、敢为人先、敢于竞争的族群文化心理。改革开放伊始, 长三角、珠三角就显现出万马奔腾的创造活力,多年来他们的经济增速、经济总量一直居 于前列。在历史上,江浙一带曾经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因素萌芽之地。改革以来,“苏南 模式”的集体经济、“温州模式”的民营和个体经济、上海长期积淀的金融和商贸文化, 催生了长三角的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其经济速度、经济总量、社会组织发育程度等都比较 超前。珠三角更加崇尚平等竞争文化,加上侨乡文化、港澳资本市场文化的底蕴和渗透, 其经济社会显现出“多强迸发”的模式。 京津冀地区长期以来以政治文化见长。虽然京津经贸文化、知性文化目前也比较兴盛, 但受制于首都北京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因素,京津冀地区的政府力量、国有经济力量虽 然非常强大,但社会(组织)力量发育、民营经济则相对较弱,呈现出中心一外围的“梯度 格局”和“圈层模式”。比如,作为距离天安门最近的京外之地,燕郊镇的经济总量虽然 在河北名列前茅,但它与同样毗邻大都市的江苏太仓(紧邻上海)、广东虎门(紧邻香港)来讲, 其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活力明显逊色。这也同时内含着京津冀地区等级分封、四平八稳、 闭塞守旧、崇拜权力、求和不争、仗义好面子的“旱陆”文化心理。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金融聚集与_省略_冀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对比分析_郑志丹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金融聚集与_省略_冀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对比分析_郑志丹
事实 上,环 京 津 贫 困 带 的 存 在 并 不 能 简 单 地 归 咎于京津对河北的 “虹 吸 效 应”,同 时 长 三 角 地 区 的
富庶也不能简单地 归 因 于 上 海 对 周 边 地 区 的 “辐 射 效应”。一方面,河 北 的 自 然 资 源 匮 乏、农 业 基 础 薄 弱、居民市场意 识 淡 薄 ,这 些 不 足 以 催 生 发 达 的 工 业 体 系 ;而 长 三 角 地 区 凭 借 纵 横 交 错 的 水 系 ,自 古 便 是 著 名 的 鱼 米 之 乡 ,良 好 的 农 业 基 础 助 推 了 工 业 的 腾 飞 。 另 一 方 面 ,上 海 是 长 三 角 地 区 的 交 通 枢 纽 和 金 融 中 心 ,集 聚 了 大 量 的 人 才 、资 金 和 技 术 ,周 边 地 区 夯 实 的 经 济 基 础 也 促 进 了 上 海 经 济 向 外 辐 射 ;北 京 作 为 首 都 ,是 政 治 、经 济 、信 息 和 金 融 中 心 ,无 形 中 吸 纳 了 大 量 资 源 ,但 除 了 历 史 和 行 政 等 原 因 ,河 北 薄 弱 的 经 济 基 础 限 制 了 北 京 向 外 辐 射 和 扩 张 。 然 而 ,城 市 人 口 、工 业 和 交 通 运 输 等 的 不 断 聚 集 催 生 了 诸 如 交 通 拥 挤 、环 境 恶 化 和 住 房 困 难 等 一 系 列 “大 城 市 病 ”,进 而 迫 使 京 津 等 大 城市的资源不得不从过去的集聚转变为向外适度 扩散。
改 革 开 放 30 多 年 来 ,中 国 经 济 和 金 融 高 速 增 长的奇迹为研究经济和金融的收敛问题提供了崭 新 的 素 材 ,不 少 学 者 从 金 融 发 展 的 敛 散 性 、经 济 增 长的敛散性以及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方 面 展 开 理 论 和 实 证 研 究 。 [11-13] 相 关 研 究 很 好 地 诠 释 了 中 国 金 融 和 经 济 高 速 发 展 的 现 象 。 但 是 ,受 限 于 数 据 、模 型 和 方 法 等 ,国 内 大 部 分 研 究 均 以 省 域 为 分 析 单 元 ,忽 [14-15] 略 了 区 域 内 各 城 市 的 结 构 性 差 异 和 空 间 相 关 性 ,少 数 将 空 间 特 征 纳 入 考 量 的 研 究 也 仅 是 采 用 空 间 截 面 数 据 进 行 分 析 , [16-17] 而该处理方法忽略了不可观测的个体动态差异和 异 质 性 行 为 。 此 外 ,前 期 研 究 大 多 集 中 于 金 融 的 敛 散 性 、经 济 的 敛 散 性 及 其 动 因 和 影 响 因 素 等 ,少 数研 究 重 点 分 析 了 金 融 发 展 与 经 济 增 长 的 关 系 ,但 [18-19] 涉 及 金 融 聚 集 对 经 济 收 敛 影 响 的 相 关 研 究 则 相 当 罕 见 ,更 谈 不 上 深 入 ,针 对 京 津 冀 区 域 内金融聚集与经济收敛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前 期研究的局限性迫使我们在新的背景下寻找新的 理论解释。

《2024年基于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的集聚效应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的集聚效应研究》范文

《基于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的集聚效应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群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其中,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区域,其集聚效应对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的集聚效应,探讨其发展模式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京津冀城市群集聚效应分析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

首先,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各城市间的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了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产业集聚区。

其次,政府政策支持也为京津冀城市群的集聚效应提供了有力保障。

例如,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促进了区域内的产业转移和优化升级。

在产业集聚方面,京津冀城市群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制造业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这些产业集群吸引了大量企业和人才聚集,推动了区域内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同时,京津冀城市群的集聚效应还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网络完善、公共服务优化等方面,为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长三角城市群集聚效应分析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经济区域之一,其集聚效应同样显著。

长三角地区依托上海、南京、杭州等中心城市,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这些产业集群不仅推动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还为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此外,长三角城市群的集聚效应还体现在区域内城市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发展上。

交通网络的完善使得长三角地区的城市间联系更加紧密,推动了产业和人才的流动。

同时,长三角地区在科技创新、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进一步增强了其集聚效应。

四、发展模式与未来趋势基于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的集聚效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城市群在发展模式上具有相似之处。

首先,都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形成产业集群和区域协同发展的格局。

其次,都注重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粤港澳、长三角及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比较研究

粤港澳、长三角及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比较研究

粤港澳、长三角及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比较研究作者:黄顺春邓文德来源:《技术与创新管理》2021年第01期摘要:基于新發展理念和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4个出发点——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应对长期以来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挑战、突破制造业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的制约以及富起来转向强起来征程上我国竞争力的提升,从绿色生态、社会人文、企业发展、经济效率、开放创新和民生共享等6个维度选取46个指标构建我国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评价模型,统一测度全国286个地级市域2017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从全国的视角微观深入比较粤港澳、长三角和京津冀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及空间布局。

研究发现:粤港澳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京津冀最低,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绿色生态高质量是三大区域的共同短板;粤港澳由于深圳“一超”地位造成了区域内极大的发展差异;粤港澳和长三角基本形成“一超多强”辐射,形成带动明显、优势互补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布局。

关键词:粤港澳;长三角;新发展理念;京津冀;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F 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21)01-0075-10A Comparative Study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Yangtze River Delta and Beijing-Tianjin-HebeiHUANG Shunchun,DENG Wende(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anzhou 341000,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the four starting points for China’s economy to turn 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dapting to changes in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dealing with the long-term challenge of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breaking through the constraints of key technologies and components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and improving China’s competitiveness on the journey of becoming rich to becoming strong,this paper selected 46 indicators from six dimensions of green ecology,social humanities,enterprise development,economic efficiency,open innovation and people’s livelihood sharing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municipal economy.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evaluation model is used to measure the 2017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ex of 286 prefecture level cities in China.The differenc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mong Guangdong-Hong Kong-Macao,the Yangtze River Delta,Beijing-Tianjin-Hebei are compared from a national perspective.The results show that:Guangdong-Hong Kong-Macao have the highest level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Beijing-Tianjin-Hebei have the lowest level,which is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level;high-quality green ecology is the common short board of the three regions.Guangdong-Hong Kong-Macao have great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in the region due to the “one super” status in Shenzhen.Gua ngdong-Hong Kong-Macao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basically form a “one super and many strong” radiation driven and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layout.Key words:Guangdong-Hong Kong-Macao;Yangtze river delta;Beijing-Tianjin-Hebei;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high-quality development;evaluation index system;evaluation model0 引言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加速演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京津冀城镇化及其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

京津冀城镇化及其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

京津冀城镇化及其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作者:李建民来源:《人口与经济》2014年第01期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三个“增长极”之一所在区域,在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该区域的国土面积为21.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7%。

2012年常住人口10770万人,占全国大陆总人口的7.95%;地区生产总值57261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1.03%。

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和一体化发展一直是学界讨论的议题,其中关注的重点之一是京津冀地区都市圈和城镇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京津冀都市固体系结构和空间关系研究,人口城镇化、人口分布及人口流动研究等。

本文的研究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京津冀地区人口城镇化的水平、结构做出分析,并通过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比较,揭示京津冀地区人口城镇化的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研究的需要,本文所指的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全部区域,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的全部区域,珠三角地区是指广东省的全部区域。

一、人口城镇化水平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京津冀地区人口城镇化的整体水平为56.23%,比全国平均水平(49.68%)高出6.55个百分点。

但是,尽管区域内坐落着北京和天津这两个超级都市,其城镇化率仍低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59.49%)。

从跨省区域的范围看,京津冀的城镇化仍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位于长三角地区(65%)、珠三角地区(66%)和东北地区(57.19%)之后。

京津冀区域内部的城镇化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一方面是北京市和天津市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分别高达85.96%和79.44%;另一方面是河北省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只有43.11%,低于全国6.57个百分点。

换言之,在北京市和天津市的人口城镇化进程基本完成的时候,河北省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尚未过半,甚至低于世界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45%)。

这种巨大的区域内落差在我国其他地区是鲜见的。

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发展的比较及思考

 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发展的比较及思考

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发展的比较及思考作者:刘秉镰王钺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20年第03期摘要:對比分析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在经济增长、人口变动、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区域投资、外向型经济、空间结构等方面发展情况发现,京津冀地区整体发展情况相比长三角和珠三角仍有一定的差距,京津冀未来发展应进一步优化空间结构,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构筑发展新动力,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并建立起京津冀协同发展利益共享机制,从而逐步实现地区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六年有余,目前已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需要准确把握总体要求,认清协同发展面临的现实困难和差距短板,这对于京津冀地区的提速发展与战略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别从经济增长、人口变动、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区域投资、外向型经济、空间结构等方面出发,对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之间的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明确方向。

一、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的比较(一)经济增长水平比较2014-2019年期间,长三角地区的GDP总量和GDP占比均高于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区,且经济增长速度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京津冀地区无论是GDP总量还是GDP占比均居三地末尾,且GDP增速还出现逐年下降的态势;京津冀地区GDP占比在5年内下降了1.7个百分点,而长三角地区提升了0.77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提升了0.5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速持续疲软,远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亟待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力度,逐渐转换经济增长动能(如表1所示)。

(二)常住人口水平比较人口是经济社会中最基本和最具有活力的生产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如表2所示)。

长三角地区的常住人口数量大约是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区的2倍。

五年来,京津冀地区常住人口占比变动幅度很小,长三角地区常住人口增加了0.15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增加了0.67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要素集聚能力的差异。

我国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比较研究——以京津冀和长三角旅游区为例

我国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比较研究——以京津冀和长三角旅游区为例

1 研究范 围
本 文 中的京津 冀地 区包括 北 京市 、天 津市 , 以
及河北省的保定 、 廊坊 、 唐 山、 邯郸 、 邢 台、 沧州 、 秦
属于某一单一区域 的旅游活动或者跨区域的旅游
皇岛、 张家 口、 承德和石家庄 , 涉及 1 2 座城市 、 8 0
多个 县 ( 市) , 国土 面积 约为 1 2万 平方 公里 , 人 口总
京津冀城市圈和长江三角洲城市圈是我 国重
要 的都市 经济 发展 区域 , 两大 区域 的发 展在 全 国经
数约为 9 0 0 0万 人 。 长 江 三 角 洲 地 区包 括 上 海 市 、 江 苏省南 京 、 无锡 、 常州 、 苏州 等 1 3座城 市 , 以及 浙
济中 占据不可取代的地位 。区域 中的城市各具特
同的发展模式 以及存在 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 方向。
【 关键词】 区域旅游; 京津冀; 长三角; 比较பைடு நூலகம்究
【 中图分类号 】 F 5 9 0 .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4 — 2 3 6 2 ( 2 0 1 5 ) 0 1 — 0 0 3 6 — 0 5
陶伟 、戴光全 以苏南水乡古镇 的旅游发展 为 例, 研究 主导旅游资源相似的临近地域旅游发展的 竞合模式 ( C O模式 ) . 【 q 李 国柱等 以甘肃省为例 , 进 行 了区域旅游竞争力定量评价方法的实证研究 ; I I 7 ] 汪清蓉、 余构雄 以珠江三角洲旅游城市生态位的测 评为 基 础 , 结 合 聚类 分 析 , 将 该 区域旅 游 系 统 内 的
城市划 分 为三种 类 型 , 指 出各 类城 市 的优 劣势 及发
展潜 力 o【 踟

中国三大经济圈: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比较

中国三大经济圈: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比较

中国三大经济圈: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比较中国三大经济圈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湾经济圈。

其中,环渤海经济圈主要是京津冀都市圈,而京津冀都市圈的概念由京津唐工业基地的概念发展而来。

本期专题为您比较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这三个经济圈的发展情况。

中国三大经济圈基本情况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经济圈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流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是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

行政区类别:地区、都市圈、城市群所属地区:中国华南面积:5.6万平方公里城市经济圈: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中山、东莞、汕头。

地位: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方言:粤语、客家语、福佬话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长三角经济圈地理位置: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行政区类别:经济区所属地区:华东地区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城市经济圈:是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包括江苏、浙江、安徽下的30个城市。

地位:中国第一大经济区,中央政府定位的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方言:吴语、江淮官话、中原官话、闽南语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环渤海经济圈地理位置:位于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环绕着渤海全部的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

行政区类别:经济合作区域所属地区:中国华北,环渤海地区面积:51.8万平方公里城市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区是一个复合的经济区,由三个次级的经济区组成,即京津冀圈、山东半岛圈和辽宁半岛圈。

地位: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重要地位。

方言:胶辽官话、东北官话、北京官话珠三角VS长三角VS京津冀一、产业结构【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

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的旅游形象感知对比

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的旅游形象感知对比

旅游发展策略差异
京津冀注重历史文化名城和自然 景观的保护与开发;长三角则强 调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创新科技发 展。
旅游市场定位差异
京津冀以国内外高端市场和文化 旅游市场为主打;长三角则面向 国内外大众市场和商务旅游市场 。
05
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形 象提升策略
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建议
京津冀
整合历史文化名城、自然风光等资源,开发文化体验、生态旅游等产品,加强区 域合作,打造旅游精品线路。
旅游形象感知的重要性
强调旅游形象感知对于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包括吸引游客、提升城市知名度、促进城 市经济发展等方面。
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形象感知对比的意义
阐述对比研究两个城市群旅游形象感知的意义,有助于了解不同城市群的旅游形象差异, 为城市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目的
明确本研究的目的,即对比分析 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的旅游形 象感知,揭示其差异与特点。
京津冀城市群旅游形象感知评价
01
02
03
历史文化厚重
游客普遍认为京津冀地区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 景观丰富。
自然风光优美
游客对京津冀地区的山水 风光、海滨湿地等自然景 观给予高度评价。
旅游服务设施完善
游客认为京津冀地区旅游பைடு நூலகம்服务设施较为完善,交通 便利,住宿条件良好。
京津冀城市群旅游形象感知差异分析
03
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形象感知
长三角城市群旅游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
长三角地区拥有众多自然 风景名胜,如黄山、千岛 湖、普陀山等。
人文资源
该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 蕴深厚,拥有大量历史遗 迹、古镇古村和非物质文 化遗产。

京津冀都市圈与长三角区域增长路径的比较分析

京津冀都市圈与长三角区域增长路径的比较分析

[2 M.l i. E cs V l i yi Fnni re: 2 ] Fa n “ xe o ti iac l kt v s al n t a Ma
A Re se s n o te a ssme t f h Emp r a E i e c ”, i c l vd n e i
E o o er a 1 8 ( 9 :5 cn m t c ,9 1 4 ) 5 5~5 4 i 7. 『 7] R. hl r 2 S ie.“D tc r e MOC t c o l o Sok Pi V o Mu h t c o
摘要 :长三角与京津冀都市圈无论从行政区划上 ,还是从地理分布上,都有着很 多相似性 。对京津冀
都 市 圈和 长三 角 区域 的增 长路 径 进行 实证分 析 ,并 指 出 目前 两 大 区域正 处 于新 一轮 加 快发 展 的新 起 点 上 ,北京 、上 海 两 大 区域 龙 头如 何依 托 各 自在 创新 方 面的 独特优 势 ,进 一 步释 放 经 济潜 能 ,是 区域发
t n t r mo h e in e eo me ta d e e h i e o o c p tn i s i p o tte r go a d v lp n n x r t er c n mi oe t . o o l t l a
Ke od :Y nt ea J g ni invt n r o ; ee p n yw rs ags D l ; i j j n oa o ;e n dvl met e t ni ; i i g o
展 面临 的重 大挑 战。
关键词 :长三角;京津冀;创新 ;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 号 :F2 17 文献 标识 码 :A
T eC mp r t eSu yo eGrwt o t f a g eDe aa dJn j j R g n h o aai td n t o hR ueo n  ̄ 9 6 5 .

京津冀地区与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区域专业化特征分析

京津冀地区与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区域专业化特征分析
国 、 国、 法 意大利和英 国) 产
业 的区域 专 业 化状 况 … 。这个 概 念 与 “ 理 集 中” go 地 (e—
专业化的区域特征 ; 区域分工指数是对 区域专业 化指 数 的有益补充 , 在说 明子 区域之间 的差别 ; 重 区位商描 述
的是某一行业在某 一 区域 的专 业化水 平。这 四者结 合 起来可 以综合全面地 刻画区域专业 化现象 , 为分析区域 专业化 的成因提供较为坚实的基础 。
g p i cnet tn 是 同一事 物 的两个方 面 。本质 都 r h ocnr i ) a c ao 是指产业在不 同区域之间的集聚与分散 ( 即区域分工 ) 。
有 些研 究 将 两 者 混 用 , B i hne 如 a C ogn使 用 同 一 指 标
( ovr H oe 地方化系数) 来代表这两个概念 。目前 , 学术 界对省 区间专业化研究较 多, 而对都市 区内部地市 的专 业化研究很少 。克鲁格曼 用 同一个模 型解释 各种尺度 的区域分工问题遭到 了地理学家 的批评 。vnH gn和 o ae H m od a m n 认为是都市 区而 不是 国家是 分析地理集 中和
作者简介 :赵继敏 (9 0 , , 18 一) 男 河北保定市人 , 在读博 士 , 主要
集 中度的基尼系数 ;i s 为第 i 地市某行业就 业人 口占 个
从事 区域发展与创意产业研究 ,E m i zaj n 16 cm。 ( ・ a )h omi@ 2 .o l i
维普资讯
第2 7卷
20 0 8年
第 4期
8月
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 S ARC AN D EL P AL RE E H D EV O MEN T

京津冀都市圈的优势与劣势探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比较分析

京津冀都市圈的优势与劣势探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比较分析

注 : 数 据 来 自北 币 、 天津 、 上 海三 个地 区和 河北省 、 江 苏省、 浙 江
省、 广 东省 的 2 0 1 3年 统 计 年 鉴 计 算 得 出
山表 1 可 以看 出, 相对 于珠 三角 地 区 , 京 津 冀 和 长 三 角 的 高等学校数 量较 多 , 这 为 两 个 地 区的 长远 发 展 创造 了 良 好 的人才储备 , 具有 更为广 阔 的发 展前 景 。同时 , 京 津 冀 地 区 的 高 等 院校 数 量 不 及 长 三 角 地 区 多 , 但 是 其 研 究 生 住 校 人数要 多于长 三角 地 区 , 可 见 京 津 冀 地 区 的 高 端 人 才 更 为
注: 根据北 京、 天津、 上 海三 个 地 区 和 河 北 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广 东省 的 2 0 0 7 -2 0 1 3年 统计 年 鉴 计 算 并 绘 制 得 出 。
江苏 省 、 浙 江省 , 珠三角 为广东省 。
表 1 2 0 1 2年 三 个 地 区 高 校 数 量 及 研 究 生 在 读 人 数
集聚 。闪此 , 就知识储 备层 面来 讲 , 京 津 冀 地 区 的 发 展 潜 力 最为 巨大 , 高 技 术 水 平 人 才 必 会 带 来 更 多 的 知 识 更 新 和 技 术 创 新 。北 京 的 中 关 村 科 技 园 区 已 经 成 为 了“ 中国硅 谷” 的 象征 , 北京 C B D 已经 成 为 了 名 剐 其 实 的 国际 化 商 务 中 心 , 大 量 的 际 5 0 0强 企 业 入 驻 , 金融、 保险、 房 地 产 企 业 在 激 烈 的竞 争环境 巾不断成长 。 比较而言 , 长三 三角 地 区 的 知 识 储 备 水 平 与 京 津 冀 地 区 不卡 H 上下 , 但 珠三 角地区 的发展 潜力 劣势 则 较为 突 出 , 该 地 区 高 技 术 水 平 人 才 的相 对 短 缺 必 将 成 为 发 展 的 短 板 。

长三角与京津冀的比较分析

长三角与京津冀的比较分析

长三⾓与京津冀的⽐较分析三、长三⾓与京津冀的⽐较分析接下来,我们将长三⾓地区和京津冀地区两地做⼀个对⽐。

为什么会⽤京津冀来与长三⾓作对⽐呢?是因为京津冀⽆论在⾏政区划上,还是在区位上,都与长三⾓有很多相似性。

然⽽长三⾓⽬前以上海为核⼼,形成了多中⼼的空间结构;京津冀则以北京为核⼼,京津以外的外围地区则沦为了“环⾸都贫困带”。

通过这部分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在哪⾥,也就对长三⾓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有了进⼀步的认识。

⾸先,我们来看⼀下长三⾓和京津冀的区位。

两地区都在东部沿海地区,京津冀也有着天津、秦皇岛两⼤较早开放的港⼝城市。

京津冀的地域范围包括北京和天津以及河北省的⽯家庄、秦皇岛、唐⼭、等8个地市,总⾯积与长三⾓接近。

两地科教⽂化资源充⾜,⼈才储备丰富。

⾏政区划上,长三⾓是⼀直辖市、两省,京津冀是两个直辖市带⼀省,区域经济发展都有着跨省市协调的问题。

其中,上海作为国家的经济中⼼,政策的⾼地,与作为政治⽂化中⼼的⾸都北京,在产⽣集聚效应的区位势能上理应相差不⼤。

但同时,上海对整个长三⾓地区起到了良好的经济辐射作⽤,北京却没有,反⽽“空吸”了河北省的各种资源,加剧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下⾯我们来看⼀下具体分析:我们的分析分为三点:(1)经济中⼼的打造——上海VS北京当中⼼城市经济发展到⼀定阶段,会因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升级使传统产业开始不断向腹地转移,引起部分⼈才和资本的迁移,从⽽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毫⽆疑问,上海肯定是长三⾓的经济中⼼。

京津冀则是主要以北京为核⼼,北京和天津构成双引擎。

我们⽤2015年城市年末常住⼈⼝的数据,做了⼀个城市⾸位度⽐较,长三⾓之⽐为2.27,⽽京津冀只有1.40。

北京的核⼼作⽤没有上海的突出,因此能提供的经济辐射⼒不⾜。

⽽且,北京和天津⼀向是竞争⼤于合作,天津的存在对北京的核⼼作⽤造成了⼀定程度上的削弱。

另⼀⽅⾯,从产业结构⾓度来看,上海的服务业、⾦融业⽐北京更为发达,⽽且制造业远强于北京,上海的钢铁、汽车、造船等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链⽐较完整,⽽北京的传统⼯业主要是钢铁、⽯化,近些年汽车、电⼦⾏业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产业链不够长,和周边城市的产业关联度也⾮常⼩,所以难以通过产业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长三角与京津冀区域发展之比较

长三角与京津冀区域发展之比较

长三角与京津冀区域发展之比较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个较为成熟、规模较大的都市经济区。

三大都市圈的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高,集聚趋势表现尤其明显,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三大经济圈的发展也不平衡,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而言,京津冀经济圈的表现尚不尽如人意。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特别是面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积极探索城市联动发展的新路子,共同推进城市间深度整合,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区域整体抗风险能力、同心协力共渡难关的现实选择。

下面对其中长三角、京津冀区域发展分别从总体水平、体制机制、产业结构、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前景展望等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长三角、京津冀、经济水平、区域一体化、中心辐射能力一、总体水平(一)、经济水平目前两大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水平都远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但各经济圈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差异。

相比之下,京津冀经济圈虽有变化但变化不大,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经济地位出现弱化趋势。

尤其是相对经济水平,与长三角存在不小的差距。

正在长三角快速积聚的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不仅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以其特有的活力强有力地推动着这一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长三角人均和地均GDP分别是京津冀的1.43倍和2.19倍。

无论按人口平均,还是按土地面积平均,长三角经济圈都是经济产出效率或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京津冀经济圈居后。

(二)、市场化、国际化水平京津冀经济圈相对经济水平较低,突出表现在市场化程度和国际化程度比之长三角经济圈还有一段距离。

在经济外向度方面,从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看,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我国外向型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京津冀的现实发展程度则相差较远。

长三角对外贸易和实际利用外资在规模上均已超过珠三角。

外资投资的热点正从珠三角向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转移,珠三角外向型经济的优势正在弱化,长三角将逐渐取代珠三角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研究——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比较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研究——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比较

分析
区域 的 协 同 发展 对 于 国家 经济 的 增 长来 讲 十 分 重要 ,京 津 冀 地 区 聚集 了大量 的人 口、 产 业 、信息 、科 技 、 资本 等 优 质 要 素 ,合 理 的 运 用 与调 整 对 于 提 高 区域 竞 争 力 具有 重 要 意 义 。珠 三 角 、长 三 角 经济 区率
0 . 6
4 8 5 7 2 . 3 5
4 6 0 l 2 4 2 8 6 7 . 2 3 3 9 4 0 6 . 9 4 3 8 l 9 3 . 7 9
3 3 0 2 _ 9 . 1 4
7 9 o 7 . 2
7 4 9 O 。 3 9 6 9 7 8 . 4 5 6 4 1 5 . 1 哇 6 2 l 7 . 6 5
2 6 9 5 9 . 8 l
5 O l 1 . O 6
4 3 8 8 . 8 5
4 4 1 . 3 3
1 O 2 2 . 9 3
衡 水
邢 台 河 北省
l l 3 9
1 6 6 8 . 1 2 9 . 耋 2 1 . 2
6 . 4
3 . 9 6 . 5
足 。( 表1 一 表3 ) 从 GDP总 量 及 增 速 上 来
( 数据 来源 :2 0 1 4年 北 京 、天津 及河 北 省主 要城 市 国 民经济 和社 会发 展 统计 公报 )
表 2 长 三 角 主要 城 市 国 民经济 指 标 比较 ( 2 0 1 4年 ) 地 区
上海
等 重点 领 域率 先取 得 突破 。这 意 味着 ,经 过一 年多 的准 备 ,京 津冀 协 同发展 的顶 层设 计基 本 完成 ,推 动 实施 这一 战略 的总 体 方针 已经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测度与比较_来自京津冀_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证据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测度与比较_来自京津冀_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证据
许多学者从多个角度研究了中国区域经济一 体化问题, 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一 体化相关问题。庄士成和朱洪兴基于制度架构角 度认为, 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是推进长江三角洲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 ¹ ; 周国红和楼锡锦通过 对企业的问卷调查研究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 的基本态势与特征 º ; 也有学者研究了长三角经 济一体化对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影响, 结果认为经 济一体化明显促进了地区间的专业化水平和产业 的 / 空间转移 0, 从而有利于发挥制造业的规模报 酬递增优势和提高整体的经济福利水平 » ; 林耿、 许学强从既有的协作基础和自身发展需求的角度
3. 进行一致性检验 在得到各指标的权重之后, 还需对这些权重 进行一致性检验, 即检验判断矩阵所导出的权重 数是否合理。将求得的 i个判断矩阵的 Km ax代入 到 CI= ( Km ax - n) / ( n- 1) 中, 得出一致性检验指 标 CI的数值, 再根据平均随机一致性的指标 R I 数值表查出 R I的值, 最后用 CR = C I/R I得出相 对一致性指标 CR 的数值。当 CR[ 0. 1 时, 判断 矩阵合理, 求出的权系数恰当, 否则要对判断矩阵 进行调整, 按上述步骤重新求权系数矩阵。 4. 对各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 指标体系设计中各个指标的衡量单位差别很 大, 尤其是定性指标, 如政府的服务能力、区域商 业文化等, 这类指标即使数量化了, 其中心值和离 散程度也无法和定量数据相比。为此, 我们借用 标准差值法将各变量标准化并最终得出可比较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量值。 标准差值法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 ( 简称 IMD )用来估算国家竞争力的一个标准化衡量单 位的方法。l{ 为统一各衡量单位, IMD 使用的标准 差值依 下列 公式 计算 得来: 标准 差值 = ( Vij A j ) /Sj, 其中, V ij是某一地区 i在第 j个指标下的 观测值, A j 是这个指标的平均值, Sj 是标准差。 Sj

中国经济三足鼎立之比较

中国经济三足鼎立之比较

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之区域经济比较当前中国经济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三大经济圈三足鼎立态势渐趋明朗。

京津冀:走出“洼地”关于三大经济圈的形象比喻有很多。

其中一个把中国比喻成一个巨人,巨人的头是京津冀地区,两条腿分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珠三角、长三角崛起后,京津冀经济地位相对下降,成为“洼地”。

有数字为证:2004年京津冀两市一省的生产总值为1.6万亿元,只有珠三角的1/2稍强,尚不及长三角的一半。

单独来看,拥有9300万常住人口的京津冀,其最近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并不低:2004年,北京经济增长率为13.2%,天津为15.7%,河北是12.9%。

这一年,天津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万元人民币,河北省的这一数字也达到了13017元。

关键问题还是出在长期以来的区域经济合作不畅上。

京津冀都市圈是我国北方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群和工业密集区,但由于存在着传统产业比重过大,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市场分割,资源环境压力大等问题,与另外两大经济体相比就落后了。

不过,合作的条件已经具备,合作潜力是巨大的。

当前北京由于承担功能过多,发展不协调,患上了“大城市病”,城市拥堵等难题让管理者头痛不已。

北京希望能够通过京津冀的合作,挖掘区域经济发展的潜能。

为了解决北京的污染问题,北京和河北已经达成了初步协议:北京将把首钢搬迁至河北,还筹划在河北建设一个液化石油气项目,以解决北京的能源问题。

而近两年来,天津也开始转变与北京“不相往来”的观念,开始注重京津地区之间的合作。

在今年的全球财富论坛上,天津市长戴相龙透露,天津计划在今后两三年内投资100亿美元左右进行交通建设,包括建设连接北京和天津的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

“中国的发展以前是看珠三角、长三角,新世纪前20年也要看京津冀地区”,戴相龙如是说。

滨海新区的加快开发无疑是另一个良机。

来自天津市政府的最新消息说,《天津滨海新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已编制完成,并先后经天津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原则通过,不日将正式上报国务院。

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战略规划的差异

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战略规划的差异

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战略规划的差异中制智库16 December 2019中制智库作者:白雪珊瑚文章来源:勘察设计前沿【导语】本文对《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政策进行了梳理,并对中心职能,中心城市,以及城市化进程进行了解读。

本文字数 | 2176字阅读时间 | 7分钟2019年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简称“长三角一体化”)被列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构成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

随着这份文件的推出,标志着决策层对于未来中国二三十年的区域发展规划已经完全成熟。

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经济份额超过全国的40%,城市群一体化成为高质量发展、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现将政策梳理如下:解释:中心职能1没有什么是一个词不能说清楚的,如果不行就两个。

从中心职能的叙述中,我们看出北京已经退出了经济的比拼,专心做好首都的政治功能。

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是把经济放在第一条,但长三角在用词上比珠三角更加积极。

珠三角说的是要走在全国前列,长三角则强调对全国的影响和带动。

珠三角说要融入全球市场体系,长三角则强调对全球资源的配置和竞争能力。

但在科创方面,长三角当然也有提及,但就不如珠三角强调的具体明确。

可见国家对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定位还是有差异的,长三角更倾向于经济中心,珠三角更倾向于科创中心。

总结来看,目前三大城市群的发展既有共同之处,也逐渐展现出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京津冀代表着政治中心,也是围绕着政治资源而辐射开来的行政、教育、医疗、国企经济、文化传媒产业等的中心,既吸引着全国的顶尖学历人才,也是北方的人口磁力中心。

矿产、交通、电力、通信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谁能做、谁不能做,都是由中央统一调配和控制。

国家目前希望首部北京专心做好政治职能,并对价格和利润做好把控。

长三角代表着金融中心,也是围绕着金融资源而辐射开来的重工业、高端制造业、外企经济、商务服务产业等的中心,既吸引着全国的高级职场人才,也是东部的人口磁力中心。

关不羽:京津冀不如长三角的奥秘,都在这篇文章里了!

关不羽:京津冀不如长三角的奥秘,都在这篇文章里了!

关不羽:京津冀不如长三角的奥秘,都在这篇文章里了!新年新气象,无论是安排自己的人生择业,还是财富布局,都是一个新篇章。

作为个体,我们无力改变大环境,但却可以选择小环境。

最近几位老师都从房地产的角度对中国的经济版图做出了分析,数据丰富、内容翔实,有心的读者一定能从中获益匪浅,也无需更多补充。

在他们精到的分析基础上,我想从区域经济发展整体趋势的角度,去做一些新的探讨,还是中国顶尖的三大区域为主: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

京津冀自然条件短板明显水资源、气候条件,地质环境,这些自然条件决定了一个区域的人口承受能力、生产效率的基础条件,乃至影响该区域居民的风俗习惯。

这些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大三区当中,京津冀的自然条件存在很明显的短板。

以水资源为例,由于人口密集度对人均拥有水资源统计的影响,北京、上海这两座超级城市都属于严重缺水,连广州也在此列。

河北人均仅386立方,也属于严重缺水,只比北京的人均300立方多一点点。

这和长三角的江苏浙江,粤港澳的珠江流域就不能比了。

水质方面差距更大,河北去年提出了“争取2020年白洋淀湖心区水质达到四类以上”,足以看出提高水质困难到什么程度。

▲白洋淀而长三角的太湖整体水质已经达到四类,入湖水源已经达标三类,预计在五年内整体接近三类水质应该不成问题。

珠三角就不用说了,珠江的水量超过了长江和黄河的总和,得天独厚,只有局部污染问题。

水资源方面的结论是,珠三角“家里有矿”、长三角略嫌不足,京津冀整体缺水。

不要小看水资源的限制,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内部的资源不充足对整合程度的影响很大。

总之,虽然经济活动是人为的,但大自然的力量同样不可忽视,人的力量毕竟有限。

长三角工商文化积淀更为厚重“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也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发展起来的。

一国的经济繁荣版图受历史文化积淀的影响很大,中外皆然。

比如日本的东京都市圈、阪京都市圈、北九州福冈经济圈都是千年传承,富总有富的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长三角与京津冀的比较分析
接下来,我们将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两地做一个对比。

为什么会用京津冀来与长三角作对比呢?是因为京津冀无论在行政区划上,还是在区位上,都与长三角有很多相似性。

然而长三角目前以上海为核心,形成了多中心的空间结构;京津冀则以北京为核心,京津以外的外围地区则沦为了“环首都贫困带”。

通过这部分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在哪里,也就对长三角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长三角和京津冀的区位。

两地区都在东部沿海地区,京津冀也有着天津、秦皇岛两大较早开放的港口城市。

京津冀的地域范围包括北京和天津以及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等8个地市,总面积与长三角接近。

两地科教文化资源充足,人才储备丰富。

行政区划上,长三角是一直辖市、两省,京津冀是两个直辖市带一省,区域经济发展都有着跨省市协调的问题。

其中,上海作为国家的经济中心,政策的高地,与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首都北京,在产生集聚效应的区位势能上理应相差不大。

但同时,上海对整个长三角地区起到了良好的经济辐射作用,北京却没有,反而“空吸”了河北省的各种资源,加剧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具体分析:
我们的分析分为三点:
(1)经济中心的打造——上海VS北京
当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因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升级使传统产业开始不断向腹地转移,引起部分人才和资本的迁移,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毫无疑问,上海肯定是长三角的经济中心。

京津冀则是主要以北京为核心,北京和天津构成双引擎。

我们用2015年城市年末常住人口的数据,做了一个城市首位度比较,长三角之比为2.27,而京津冀只有1.40。

北京的核心作用没有上海的突出,因此能提供的经济辐射力不足。

而且,北京和天津一向是竞争大于合作,天津的存在对北京的核心作用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削弱。

另一方面,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上海的服务业、金融业比北京更为发达,而且制造业远强于北京,上海的钢铁、汽车、造船等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链比较完整,而北京的传统工业主要是钢铁、石化,近些年汽车、电子行业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产业链不够长,和周边城市的产业关联度也非常小,所以难以通过产业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2)经济腹地的产业承接。

第二点,我们来看一下经济腹地:
我们引入一个经济密度的概念,它是地区生产总值与地区总面积的比值,用
来反映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集聚效应。

我们可以从图上看出来,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之外的城市经济密度都比较低,与北京相差甚远;再看长三角,虽然上海一枝独秀,但其他城市的经济密度从绝对值来看,远高于京津冀地区,并且具有梯度性。

考虑到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我们又做了一个区内主要城市与经济中心经济密度的比值。

可以发现,2013年河北两大城市的经济密度是北京的30%左右,而长三角
主要城市的这个比值约为40%。

而且对比04年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京津冀的经济密度比值基本没变,而长三角地区的几大城市在10年间都有了明显的上升。

因此,从数据上看,京津冀地区经济腹地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与中心城市北京的差距过大,并且这种差距没有得到很好地改善。

而长三角显然是不断朝着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在演进。

长三角经济腹地的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高,城镇体系完整,因此能够实现对上海不同产业转移的承接。

例如,上海的信息服务业,近年来由于上海的土地稀缺和价格上涨,开始向外转移。

他们优先选择的转移地点都是长三角周边市县,一是因为空间距离近,二是因为这些地方产业配套、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例如,浙江嘉善、江苏昆山花桥集聚了大量创新创业园区,园区中有一半以上的信息服务企业来自上海。

而京津冀的城市等级结构处于一个断层,北京和天津的绝对优势过大,中小城市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商业环境都不能支持产业的转移。

北京、天津出现的产业集聚、产业链,在周边地区找不到适宜的发展环境,加剧了城市梯度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一种贫困的恶性循环。

(3)行政分割问题。

政府的行政分割问题也是造成长三角和京津冀拉开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

当前,京津冀地区缺乏统一规划,三地都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结果就是无序竞争,重复建设。

尤其是北京和天津两座城市。

在这一点上,长三角地区做得非常好,有统一规划,而且江苏、浙江的很多城市都提出错位发展的战略,比如说,早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苏州市制定产业规划时,遵循的就是与上海错位经营,配套服务的思路。

当然,这是表象,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长三角城市的发展是以市场为主要导向的,因为在长三角地区,私营经济比京津冀地区要活跃很多,市场经济发育较好,政府力退居其次。

而京津冀地区的国有经济占比较高,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配能力要强很多,行政分割问题就比较严重。

说那么多,现在来总结一下,长三角相较于京津冀,能够更快的进入区域一体化的阶段,得益于:
(1)上海作为“单核”,没有实力相近的城市与之恶性竞争,能产生较大的区位势能差,为其经济辐射力的发挥提供条件。

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不是说”双核”就不利于地区发展,而是说如果双核城市不能很好地协调发展,就会造成1+1反而小于2的结果。

(2)经济腹地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为产业转移、承接、配套提供了保障。

(3)各地政府的协调意识较好,活跃的私营和民营经济拥有足够的力量突破行政区划的空间限制,进行行业集聚和整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