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重难点突破10 大气的热力状况与气温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知识点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知识点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ac3d10af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7b.png)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主要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能量来源:根本来源: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直接来源: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波长越长。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3.大气的热力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吸收(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a.大气保温的成分: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
b.保温作用的原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产生长波辐射,除少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外,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向下射向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4.大气保温作用与削弱作用的应用:大气运动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
二.大气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运动,称为大气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过程:大气受热过程总结归纳:3.相关规律——气温、气压、气流(1)两种气流运动方向:垂直运动:与冷热差异有关,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水平运动: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2)三个关系:温压关系: 气流受热形成低气压,遇冷形成高气压(热低压、冷高压)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区吹向低压区。
等压面的凹凸关系:凸高凹低受热地,近地面下凹,高空上凸。
受冷地,近地面上凸,高空下凹。
等压面:是空间中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一般情况,由于同一高度各地气压不相等,等压面在空间不是平面,而是像地形一样起伏不平。
等压线:在地图上,把同一平面上同一时间气压相等的各点用曲线连起来,这条曲线就是等压线。
4.常见实例——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三.大气水平运动——风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1.三个作用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水平方向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的热力状况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的热力状况](https://img.taocdn.com/s3/m/80e2b790b52acfc789ebc9b0.png)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的热力状况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从各种资料中认定、提取、加工处理各种有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教学建议关于大气热力作用的教学分析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是大气的热力作用,其中大气的保温效应是本节的难点内容。
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的削弱作用应特别注意哪种作用有选择性,哪种作用没有选择性,另外大气中能够起到吸收作用、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的关键物质是什么?这种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不过这种削弱作用因地而异,教材明确提出由于各地太阳高度角不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不同,被大气削弱的程度不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会有所不同。
第二,大气的保温效应,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三者的差别和彼此的关系。
日、地、气三种辐射的差别在于:地面的温度地域太阳,大气的温度地域地面,因此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因此能够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
日、地、气三种辐射的关系在于: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被削弱一部分后,有将近一半的太阳辐射穿过了大气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同时向外辐射,将热量传递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并向外辐射,大气辐射有两部分,一小部分向宇宙空间散失;另外一大部分向地面,称其为大气逆辐射,这部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大气畅快的放进太阳辐射,使地面充分的吸收太阳辐射,并将所吸收的能量以长波的形式辐射给大气,所以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大气充分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大部分能量以长波形式辐射给地面,从而对地面保温。
理解了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就能够解释地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小的原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使夜晚的气温不会太低,因此昼夜温差不会太大。
高中地理课件-大气热力状况
![高中地理课件-大气热力状况](https://img.taocdn.com/s3/m/c17f1b3f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55.png)
1、温差:白天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考虑天气状况、海陆热力性质)
2、太阳辐射强弱:海拔高低(影响空气稀薄)、天气状况(阴雨和晴天)、昼夜长 短(考虑季节和纬度)、纬度(影响太阳高度角的大小)——考虑大保温作用(大气逆辐 射)——海波高,空气稀薄,保温作用弱。
12、日出前和日落后天空依旧明亮——散射。
13、新栽大树覆盖黑色尼龙网——削弱太阳辐射对树木的影响。
14、、一天中最高气温为什么出现在午后2点,最低气温出现在黎明前后?
地面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而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在一 天中,太阳辐射最强的时间是正午12点,而地面热量吸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地温最 高值出现的时间是一天中的13点钟左右。大气的增温也需要一个过程,气温最高值出 现的时间是一天中的14点左右。
8、深秋夜晚出现的霜、雾、露(十雾九晴):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温 度低。
9、天空蓝色——晴天,蓝色易散射。
10、朝霞、晚霞红色——早(晚)太阳光穿过大气层的路程长,其他光散射掉了。红 色不易散射。
11、高处不胜寒——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高处”离地面较远,接收 到的地面辐射较少。
而气温最低值出现在黎明前的原因是经过一晚上的放热,气温降到了最低值。
4、农业(保温):增强大气逆辐射(烟雾),减少地面辐射的散失(深秋浇水、铺 草、大棚)
5、农业(增加温差):铺石头——从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考虑。
6、全球气候变暖:,二氧化碳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中的热量,提高大气的温度, 使得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大气逆辐射强)。
7、气温高低的分析:考虑天气状况——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
人教高中地理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人教高中地理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ea2cd0b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df.png)
人教高中地理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取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要紧吸取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取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
因此,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可不能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能够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因此日出前的清晨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因此晴朗的天空出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通过吸取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缺失的热量。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
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显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方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全然缘故)→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 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明白得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实例:气压值B=C=E气压值A>B, 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因此,气压值A>D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阻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耀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形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专题 精品导学案 大气热状况及全球变暖
![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专题 精品导学案 大气热状况及全球变暖](https://img.taocdn.com/s3/m/1faa6ebe6c85ec3a86c2c54a.png)
大气热状况及全球变暖学习目标:1.大气受热过程;2.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及措施。
学习内容:一、大气的组成和分层结构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的特点: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平流层的特点: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二、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来源和表现---大气热状况大气受热过程例题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
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6分)答案: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加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三、全球气候变化1. 概述⑴主要特征: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⑵气候演化过程:①地质时期:距今几十亿年到1万年,时间尺度10万年,气温波动幅度10-15°C,以和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曾反复出现3次大冰期。
②历史时期:近1万年,气温波动幅度5-10°C。
③近代时期:近一二百年中有记录时期的气候,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现象(全球平均状况,不排除有些地区气温下降)。
主要问题排放的物质排放源或主要原因主要危害防御措施全球变暖大量__气体(主要是___)人类燃烧__燃料向大气中排放;__,特别是热带__被破坏,使森林吸收固定的二氧化碳减少海水__,__融化——海平面__,淹没沿海陆地;气温升高,降水的变化,极端天气情况多发;影响水循环过程(如蒸发增强等),加剧水资源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从而影响自然生态系统。
出现资源灾害的地区变化,人类为此调整经济结构(农业和工业)---付出代价大于得到的好处。
发展中国家因处低纬度,问题更加严峻。
可持续性发展,加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
核心:____1)________(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
2)增加温室气体____。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大气与天气、气候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大气与天气、气候](https://img.taocdn.com/s3/m/60074a0e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04.png)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大气与天气、气候1. 大气与天气1.1 大气的组成大气是地球表面周围的气体包围层,其主要组成为氮气(78%)、氧气(21%)、氩气(0.93%)、二氧化碳(0.04%)等。
大气还含有少量的水蒸气、臭氧、氮氧化物、微尘等。
1.2 大气的分层结构大气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的层次: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和逆温层。
其中,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这是气象发生的最重要的层次。
1.3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是短期内大气状况的变化,包括温度、湿度、风速、云量和降水等要素。
而气候是长期气象要素的统计结果,通常以30年为周期进行计算。
气候包括温带气候、热带气候、寒带气候等不同类型。
2. 气候的形成原因2.1 太阳辐射地球受到来自太阳的辐射,太阳辐射的强弱和入射角度决定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
2.2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引起了地球表面的日照和夜晚的变化,也决定了阳光的照射时间和空气的对流运动。
2.3 水汽与云的形成水汽是气象现象发生的基础,当水蒸气遇冷遇到凝结核时,就会形成云,从而影响降水和气温。
2.4 气候带的分布不同纬度地区的太阳辐射角度和强度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如热带气候带、温带气候带和寒带气候带。
2.5 地形和海洋因素地形和海洋的分布会影响气候形成。
例如,山脉会阻挡气流,形成降水区;海洋则具有调节气温的作用。
3. 气象要素与气候类型3.1 温度温度是气象学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它表示空气的热度。
根据不同气候类型的温度变化,可以划分出不同类型的气候。
3.2 湿度湿度是空气中的水汽含量的多少。
不同的湿度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如造成降水、影响蒸发等。
3.3 风风是由空气的横向运动造成的。
不同的风系统会带来不同的气候特征,如季风气候、西风带等。
3.4 云量云量指的是天空中云的多少和类型。
云量的变化会影响降水和日照,进而影响气候类型的划分。
3.5 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水蒸气凝结成为液态或固态的水落到地面上的现象。
高中地理大气热力环流与风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大气热力环流与风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7af751e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d6.png)
高中地理大气热力环流与风知识点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削弱与保温作用原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如下图所示:2.原理应用(1)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既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又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影响昼夜温差大小的因素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形成:特别提醒(关注右图4个关键点)①气压垂直分布规律:气压随高度上升而降低(高空气压总比近地面气压低;高压气压区和低气压区是在同一水平上比较)②等压面在垂直方向上的弯曲规律:在同一高度,等压面向上凸为高气压区,向下凸为低气压区③建立气温、气压、等压面弯曲的关联。
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关系。
温压关系:(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④热力环流形成的实质热力环流的实质是地面的两个区域冷热不均引起气压差异和空气运动,所以只要是冷热不均或存在热力差异的两地,就可以形成热力环流,如陆地与水面之间、裸地与绿地之间的热力性质有较大差异,在同样受热或受冷条件下温度变化幅度不一致,就可以形成热力环流。
常见热力环流①海陆风:“海陆风”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海边,存在于海洋和陆地之前的风,其实海陆风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沿海地区,在较为广阔的陆地和水域之间,都有类似的现象。
海陆风示意图海陆风的形成是由于海水(水域)和陆地的比热不同,海水比热大,升温和降温都较慢,而陆地比热小,升温和降温都较快。
白天,陆地和海洋共同升温,陆地比热小,升温快,陆地温度比海洋高,在近地面陆地上形成低压,而海洋上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称为“海风”。
晚上,陆地和海洋共同降温,陆地降温快,陆地温度比海洋低,此时陆地为高压,海洋为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称为“陆风”。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范文:大气的热力状况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范文:大气的热力状况](https://img.taocdn.com/s3/m/d860a57f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df.png)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范文:大气的热力状况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大气的热力状况,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及能量传输方式。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气候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地理学科,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探索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
2.教学难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气候相关知识,如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大气的热力状况吗?大气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气候的呢?2.讲解大气的热力状况(1)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2)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和反射。
(3)讲解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如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和辐射。
3.分析大气的热力状况对气候的影响(1)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气候的影响,如减少太阳辐射对地面的加热作用,降低地面温度。
(2)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对气候的影响,如保持地面温度,使地面温度不致过低。
(3)举例说明大气的热力状况对气候的影响,如温室效应、城市热岛效应等。
4.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大气的热力状况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气候现象?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认识到大气热力状况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复习大气的热力状况相关知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并解释其原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大气的热力状况,让学生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气候现象的能力。
在课堂实践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大气的热力状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讲解过程中,部分知识点可能过于抽象,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高一地理第二单元 大气(2)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地理第二单元 大气(2)人教版知识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82b44a62cc22bcd127ff0c4e.png)
高一地理第二单元大气(2)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二单元大气(2)复习上讲内容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热力状况[2.3大气的运动(1)]一.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2.3大气的运动(2)]二. 风的形成规律[2.4全球性大气环流(1)]一. 三圈环流高纬环流中纬环流低纬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2.4全球性大气环流(2)]二.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一月海平面等压线的分布图七月海平面等压线的分布图[2.4全球性大气环流(3)]三. 季风环流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异同点成因冬季风夏季风成因性质成因性质亚洲东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地处世界最大大陆和世界最大海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显受亚洲高压控制,盛行偏北季风。
寒冷干燥受夏威夷高压控制,盛行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
温暖湿润著)亚洲南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盛行来自高纬大陆的东北季风温暖干燥赤道低压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受吸收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成西南季风。
温暖湿润季风形成的原因【典型例题分析】例一例二例三判断对错:地面温度增高,近地面气压降低。
在南半球中纬度高空地区,风向和等压线斜交。
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越大。
在赤道地区,无论近地面还是高空,风向和等压线始终垂直。
地面冷热不均导致了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
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
以上答案请见名师面授!【本讲总结】一. 知识要点热力环流:风的形成;全球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的特点和成因。
二. 重、难点重点:风的形成、三圈环流的分布特点及海陆差异产生的影响难点:风的形成规律。
三. 学习方法指点找出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深入全面地掌握地理知识。
[知识拓展]副热带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天气的关系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十分重要,夏半年更为突出,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本身;另一方面还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与其周围天气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讲解大气热状况及全球变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讲解大气热状况及全球变暖](https://img.taocdn.com/s3/m/ac301781b14e852459fb5732.png)
大气热状况及全球变暖考点解读1.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的成因及环流模式。
3.大气的水平运动,注意近地面与高空的区别。
4.说明全球气候变化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了解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知识清单1.大气的受热过程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对策参考答案1.①太阳 ②大气 ③地面 ④短波 ⑤长波2.海岸线 淹没 积温 生长期 干旱 供水 水循环 蒸发 降水量和降水分布 二氧化碳 甲烷 科学预测 海岸防护堤坝 种类 品种要点精析要点一:大气的组成和分层结构大气的组成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杂质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① 氮气:N 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元素;②氧气:生命生存的需要;③二氧化碳:光合作用。
④ 臭氧:吸收紫外线,地球上生命的保护伞。
水汽和杂质:成云致雨,水汽对地面保温。
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如:燃煤,冰箱的使用等使二氧化碳增多,臭氧减少。
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热状况及全球变暖】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海平面上升会改变________,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________的危险,气候变暖预示着________增加,________延长,但往往伴随着________加重,造成________不足,影响整个________过程,可能使________加大,改变区域________格局适应对策:减少________、________等温室气体排放,(通过技术措施)________、积极地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如:建设________防止海水入侵,有计划地逐渐改变农作物的________和________ 全球气候变化 对人类活动的 影响及对策【典型例题】关于平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平流层上冷下热,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B、气温基本上不受地面影响C、在平流层中存在一个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D、平流层有利于高空飞行,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解析:平流层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平流层有利于高空飞行,但是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对流层,高层大气中存在一个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高中地理课件--大气的热力状况
![高中地理课件--大气的热力状况](https://img.taocdn.com/s3/m/9f0f7cedd0d233d4b04e6904.png)
低?
全球热量平衡
太
阳
辐
地
射
面
辐
射
大
气 大气 辐 上界
射大
射
向气
地 面
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信息资源开发部
大气的热力状况
地球表面与月球表面温度对比
地
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球
球
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为
平均温度为22℃ 127 ℃,夜晚则降到-183 ℃
为什么地球表面 白天气温不会上升很 高,夜晚气温不会下 降很低?
大气的保温作用 演示
讨论
为什么在白天时,阴天比晴天气温低一些? 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在晚秋或早春,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
高考地理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2单元第5讲大气的热力状况和气温复习人教大纲版
![高考地理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2单元第5讲大气的热力状况和气温复习人教大纲版](https://img.taocdn.com/s3/m/c5a745a8168884868662d695.png)
考点 3.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 拓展考点 )
(1) 气温的测定:①日平均气温:把一天中 8 时 ( 地方时,下同 ) 、 14 时 ( 一天中气温最高 ) 、20 时、 2
时测到的气温相加除以 4 即为日平均气温。 ②月平均气温: 把一月中每天的平均气温相加除以该月的天数,
就是月平均气温。③年平均气温——把一年中各月的平均气温相加除以
区相反,但由于大气环流和洋流的作用,促使了高低纬之间的热量交换,所以高纬地区并不会越来越冷,
温室效应是全球问题,并不只影响高纬。 回顾 4 测试考点 4( 典型例题, 4 分 ) 下列铁路两端的城市 1 月平均气温差别最小的是 ( )
A .京哈线 B .焦柳线 C .浙赣线 D .青藏线 4.C 点拨: 我国 1 月南北温差大。 选择两端 1 月平均气温差别最小的铁路, 那么这条铁路线不能是南
考题 1 ( 典型例题分 ) 黎明前东方天际先泛起“鱼肚白”是由于大气对太阳光的
()
A .散射作用 B .反射作用 C .吸收作用 D .折射作用
考题 1 点拨: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主要是由于大气分子或微小尘埃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答案: A 总结提示:太阳辐射是一种电磁波,它有一定的波长,不同的大气成分对太阳辐射的不同波长削
北走向。所给的四条铁路线浙赣线是东西走向。
“春天孩儿面, 一日三朝变。 ”请参阅今年 3 月 1 日至 17 日 l- 海地区气温曲线图 ( 图 5—6) 。回答 5~ 9 题。
回顾 5 测试考点 3( 典型例题 l , 4 分 ) 图中最低气温出现的日期是 A .7 日 B . 10 日 C .12 日 D .17
3.全球等温线分布规律
、
月和
高中地理_大气的受热状况与气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大气的受热状况与气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19f2745856a561253d36f61.png)
《大气的受热状况与气温》教学设计【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课标解读: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教材首先从整体上描述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然后通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两方面详细地讲述。
即通过大气的两个热力作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来引导学生展开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
【考情分析】【教学过程】1.(2015·全国卷Ⅱ·T1)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
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 A.大气湿度增高B.大气降水增多C.近地面风速增大D.气温变率增大2.(2013·全国卷Ⅱ·T6)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
读图,完成下题。
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台风B.海陆分布C.地形D.大气环流3.[2013·全国卷Ⅰ·T36(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 ℃(昆明为7.7 ℃,成都为5.5 ℃),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
图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a b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1.高考考查特点(1)以人类生产活动的变化为背景,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2)以区域图、等高线图为背景,考查影响我国气温的主要因素。
2.解题的2个提醒(1)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辐射。
因此人们可以通过改变地面状况来影响近地面大气的温度及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
(2)冬季风是影响我国冬季气温的重要因素。
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冬季风的迎风坡,冷空气堆积,气温较同纬度地区偏低;冬季风的背风坡,受冷空气影响小,气温较同纬度地区偏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上册大气的热力状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上册大气的热力状况](https://img.taocdn.com/s3/m/4f2d627f3b3567ec102d8a8e.png)
大气的热力状况【教学重点】大气的热力作用【教学手段】录像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保温作用》,《温室效应的产生》;Powerpoint 课件【教学过程】(引课)北京秋季的气候特点是什么?地球表面极端最高温是多少?极端最低温是多少?→(引导提问)虽然地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大,但与月球相比,有何不同?为什么?(出示课件)通过课件中所提供的月球与地球温度的数据引导学生得出:月球无大气的保护,温差很大;地球有大气保护,温差较小的结论。
(提问)为什么大气的存在能使地球表面白天的温度不会很高?夜晚的温度不会很低?大气是怎样起作用?(录像展示)引导学生通过录像所给的信息得出结论: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提问)大气通过什么方式削弱太阳辐射,从而使地表白天的温度不会很高?→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并总结概括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及特点:吸收作用有选择性,反射作用无选择性,散射作用有选择性。
(提问)举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削弱作用的强弱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得出结论,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太阳高度角,它的大小会影响太阳穿过大气路径的长短,穿过大气路径越长,削弱越多。
(引导提问)回忆录像中的内容,通过看书思考并回答:经过削弱后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大气怎样起到保温作用?是否能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
(教师总结)太阳、地面、大气三者之间的辐射关系,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穿过大气时被削弱53%,47%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增温并辐射能量,由于地面的温度比太阳低,辐射波长与温度呈反比,因此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水汽和CO2吸收,使大气增温向外辐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散失到宇宙中,更多的能量则给向地面,我们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它也是长波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出示课件)根据课件所提问题,分组讨论。
并根据课件提供的图像,请相关小组给予回答。
(教师总结)从地球多年平均状况看,其能量的收入和支出应该是平衡的,但是现实情况又如何呢?(录像展示)《温室效应的产生》(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大气环境问题?还有哪些大气环境问题与我们今天所了解的知识有关?(总结)由于人类的活动影响了大气的某些成分,进而影响到地球热量的收、支平衡,这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等现象出现,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可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应该从我们每个人做起。
高一地理第二单元 大气(3)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地理第二单元 大气(3)人教版知识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e607f8fb0b4e767f5bcfce3d.png)
高一地理第二单元大气(3)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二单元大气(3)复习上讲内容:大气的运动不同力的条件下风的形成特点: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全球性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节移动:海陆差异:季风环流:2.5 常见的天气系统(1)一、锋面系统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做锋面。
对比冷暖锋天气系统:相同点:①锋面上都是暖气团上升、凝结形成降水。
②主动气团移动的方向就是锋面移动的方向。
③锋面控制下的天气变化都比较剧烈。
不同点:①冷锋、暖锋中的冷暖气团势力强弱不同。
②锋面符号不同。
▲▲▲▲为冷锋符号,为暖锋符号。
③锋面坡度不同。
锋面坡度大,一般为冷锋。
锋面坡度小,为暖锋。
④冷暖锋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变化不同。
⑤冷暖锋的雨区范围不同。
冷锋降水集中在锋后或附近。
暖锋降水全在锋前。
⑥冷暖锋过境,产生了不同的降水特点。
冷锋移动速度快,降水强度大而历时短。
暖锋移动慢,降水强度小而历时较长,多连续性降水。
⑦冷暖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不同。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和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主要是冷锋过境造成。
因而冷锋对我国天气影响大。
而暖锋影响较小,不占重要地位。
2.5 常见的天气系统(2)二、低压和高压系统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叫做锋面气旋。
2.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1)一、形成气候的因子:太阳辐射下垫面大气环流人类活动形成气候的因子之一: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形成气候差异和季节交替最基本的因素。
2.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2)形成气候的因子之二:下垫面(1)海陆分布与气候①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区别及原因原因:海陆物理性质差异②实例:比较乌兰巴托、日本的气候特点并说明原因(2)地形与气候①气温随地形的变化(举例说明)②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举例说明)2.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3)形成气候的因子之三: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1)它调整了全球水热分布,影响各地气候。
在赤道与极地间的热量输送中,大气环流的作用大约占67%,结果,使热带温度降低了7-13℃,中纬度温度则有所升高,北纬60度以上的高纬地区升高达20℃。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讲义: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解析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讲义: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d62cded8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52.png)
地球上的大气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0102预习导学1.天空是蔚蓝色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在空气和水等透明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但它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和速度会发生变化。
当光遇到物质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吸收和散射等现象。
其中,散射是指光线在遇到物体表面时,被分散到不同的方向上。
对于散射来说,蓝色光的波长比红色光的波长更短,因此,当光线与空气分子相互作用时,蓝色光更容易被分散。
而对于太阳光来说,它是由多种波长的光组成的,其中蓝色光的波长最短,因此,蓝色光比其他颜色的光更容易被散射。
在日间,太阳光通过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
空气分子和其他微粒在大气层中吸收和散射太阳光。
当光线遇到空气分子时,它们被散射到不同的方向,使得光线向地面和天空散射的比例不同。
因为蓝色光的波长比红色光短,所以它更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到各个方向,包括向上。
因此,我们看到的天空就是蓝色的。
但是,当太阳在天际线以下时,我们看到的天空变成了橙色或红色。
这是因为在这个时候,太阳光经过更长的路径穿过大气层,并且在散射过程中更多的蓝色光被散射出去了,而剩下的光更偏向红色。
这就是为什么太阳在黄昏和黎明时会变得更加红色。
2.茶园防冻措施(1)熏烟防冻若遇强寒潮袭击,也可抢在寒潮到来前,准备好杂草、稻草、秸秆、树枝、锯末、谷壳、草皮等易燃物,在茶园各个角落堆积烟熏堆,燃烧使之产生烟雾。
人工造云,使烟雾弥漫,利用烟雾形成的“温室效应”,减少夜间茶园热量的辐射与散失,以有效减轻寒潮与霜冻对低幼龄茶树的危害。
(2)喷水防冻在灌溉设施较好的幼龄茶园,当气温降低到 0℃左右将要出现冰冻时,可以通过喷灌系统向茶树喷水,通过喷水可以有效抑制茶树器官、组织和细胞内出现结冰,冻害也得到有效控制。
但是温度过低时,喷出的水结冰,反而会加重冻害。
所以采用喷水防冻时应特别注意温度。
(3)防霜冻风扇安装在8米高空的防霜冻风扇,通过感应探头监测茶园内空气温度。
当茶园空气低于4℃的时候,就会自动启动叶轮,然后将高空相对较暖的空气吹向茶叶垅,破坏沉霜环境,达到防霜冻的目的。
地理 大气的热状况与热
![地理 大气的热状况与热](https://img.taocdn.com/s3/m/449a15c40508763231121232.png)
引起大气
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 程,学会绘制简单的示意图
程
1.绘制全球气压 带、风带分布示 2.能够绘制示意图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 程和分布规律。 意图 3.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说出气压带、 5.结合案例分析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类型和特点的影响 风带的分布、移 据气候特点了解气候判读的方法
地面
低
高
低
高
低
高
B A 受热 探究: 冷却 1、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 地面的冷热不均
3、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类型的关系? 相反 4、“高压”一定比“低压”气压高吗?
C 冷却
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 2、气温与近地面气压的关系?
所谓高压低压均是同一水平面(海拔)上相对比较而言垂直方向 上气压随海拔上升而降低,同一地点,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类型相反。 5、空气一定由“高压”吹向“低压”吗? 水平方向:空气由高压吹向低压,高低压是空气运动原因 垂直方向:空气受热上升冷却下沉,高低压是空气运动结果
母图导航
二、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请记住
1、同一地点气压的分布,近 地面总是高于高空 2、 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一 定是同一水平面上 3、在近地面: 热 980
990 1000 1010
1、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 2、近地面的“气温” 3、大气的运动
1、物体辐射 原理 2、气温
过程Ⅰ—太阳热大地 过程Ⅲ—大气返大地
过程Ⅱ—大地暖大气
三种辐射中
属于短波辐射,
属于长波辐射。
形式
参与大气成 分
波段 所有 波段 蓝紫 色光
特点
实例 夏天多云 白天气温 不会太高 晴朗的天空 呈蔚蓝色 阴天天空 呈灰白色 南极臭氧 层“空洞” 紫外线增 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难点突破10 大气的热力状况与气温
考点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关于大气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②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氢
③水汽和固体尘埃集中在高层大气中 ④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读图10-1,回答2、3题。
2.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 ( )
A .低纬度的对流层
B .中纬度的平流层
C .高纬度的对流层
D .低纬度的平流层
3.该层大气 ( )
A .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小
B .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长波辐射
C .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D .受强烈的太阳辐射而呈电离状态
(04年·全国Ⅲ卷)图10-2“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完成4~6题。
4.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5.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
6.2008年9月,我国发射的“神舟”七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大气层 ( )
A.气温在-50~20℃之间
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最低气温约为-80℃
D.最高气温约为40℃
考点二:逆温现象
图10-3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
读图回答7~9题。
7.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8.若该地气温由甲逐渐演变到丁,则造成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①台风过境 ②晴朗无云的夜晚 ③冷空气南下 ④热带海洋气团影响 ⑤暖锋过境 ⑥连续阴雨
A .①④
B .③⑥
C .②③
D .⑤⑥
9.下列哪种地形易造成该地气温由甲到丁的演变( )
A .山地
B .谷地
C .平原
D .丘陵
10.(07年·广东卷)如果从地面热力作用的影响考虑,一天中空气最新鲜的时段出现在( )
A.清晨
B.傍晚
C.中午
D.夜晚
图10-1 图10-2
图
10-3
图10-6 11.(07年·上海卷)气温随高度变化会影响大气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大气污染物的聚集和扩散。
图10-4所示气温与高度关系的四种情况中,最容易导致大气污染物聚集的是 ( )
(04年·江苏卷)图10-5中甲是“某城市风向频率图”,图乙是“该城市冬季近地面大气层不同时刻气温随高度变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该城市计划新建以煤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最合适的厂址应布局在城市的 ( )
A.东北方
B.西南方
C.东南方
D.西北方
13.该发电厂烟囱的设计高度应不低于 ( )
A.50米
B.75米
C.100米
D.150米
考点三:大气的热力状况
14.天气晴朗且大气污染较轻时 ( )
①气温日变化幅度较大②夜晚气温较阴天稍高③白天大气反射作用加强④白天天空呈现蔚蓝色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不争的事实。
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又提出,与这一效应相伴随的还有“地球变暗”效应。
读图10-6回答15~17题。
15.图甲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
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A .25℃
B .12℃
C .10℃
D .8℃
16.图乙中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7.图乙中与“地球变暗”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8.2008年元旦前后,我国某地天气状况如表10-1所示。
1月2日比1月1日温差大,原因是1月2日 ( ) A.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小,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B.晚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强 C.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大 D.晚上气压升高,风力较大
图10-4
图10-5
甲 乙
图10-9 图10-10 图
10-11 19.(07年·天津卷)李明同学发现图10-7中乙、丙、丁三图所示现象有因果联系,地理老师认为有道理。
此因果顺序应该是 ( )
A.乙→丙→丁
B.丙→丁→乙
C.丙→乙→丁
D.丁→丙→乙 考点四:等温线的分布
图10-8表示某地区海洋与陆地表面等温线分布图,据图回答20~21题。
20.若该图表示冬季等温线分布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位于北半球,甲位于海洋上
B .位于北半球,乙位于海洋上
C .位于南半球,甲位于陆地上
D .位于南半球,乙位于陆地上
21.若该图甲位于陆地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处于冬季,乙位于陆地上
B .处于冬季,乙位于海洋上
C .处于夏季,乙位于陆地上
D .处于夏季,乙位于海洋上
读10-9“我国平均入春日期等值线图”,回答22、23题。
22.关于图中各城市入春日期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兰州比西宁入春日期早的原因是河水调节气温
B.太原比石家庄的入春日期晚,因为太原地处谷地
C.重庆的入春日期反映了纬度地带分布规律
D.上海比济南的春天早是因为受海洋影响大
23.对图中各地平均入春日期等值线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纬度
B.植被
C.距海远近
D.地形
图10-10为“亚欧大陆气温年较差分布示意图(单
位:℃)”,读图分析完成24、25题。
24.关于图示地区气温年较差变化规律及原因的叙述,不
正确的是( ) A .从沿海向内陆气温年较差越来越大
B .大陆东侧气温年较差的变化梯度大于大陆西侧
C .从甲处到乙处气温年较差变化梯度大,其原因是地形以平
原为主 D .从甲处到丙处气温年较差变化梯度大,其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
25.气温年较差最大值出现在甲处附近的原因是( )
A .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
B .地处高纬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小
C .地表缺少植被覆盖
D .地表分布有大量沼泽
26.(08年·上海卷)等温线图能显示一个区
域气温分布的状况。
图10-11等温线图
中,显示该区域气温随纬度变化而变化
的是 ( )
27. (10年·重庆卷)图2-1-13为四位同
学分别绘制的某局部海域8月表面水
温图(单位:℃),正确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①
② ③ ④ 图10-12
图
10-7 图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