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
中西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医基础理论-第十单元经络
中西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医基础理论-第十单元经络[单选题]1.十二经脉的别络都是从A.胸背部分出B.头面部分出C.四肢肘膝以下分出D.四肢肘膝以上分出E.四肢末端分(江南博哥)出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十二经脉的别络都是从四肢肘、膝以下分出。
掌握“经别、经络、经筋、皮部”知识点。
[单选题]2.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内联系作用的是A.经筋B.经别C.别络D.皮部E.奇经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掌握“经别、经络、经筋、皮部”知识点。
[单选题]3.经筋的生理功能是A.主蓄积渗灌气血B.主联络机体内外C.主运行气血津液D.主束骨而利机关E.主经气的感应传导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经筋多附于骨和关节,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素问·痿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掌握“经别、经络、经筋、皮部”知识点。
[单选题]4.《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A.全身B.躯干C.头面D.肢节E.分肉之间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掌握“经络学说的概述”知识点。
[单选题]5.人体最小的络脉是A.别络B.孙络C.浮络D.经别E.经筋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浮络是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
掌握“经络学说的概述”知识点。
[单选题]6.手足三阳经交于A.手B.足C.头D.腹E.胸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掌握“十二经脉”知识点。
[单选题]7.手厥阴经分布在A.上肢内侧前缘B.上肢外侧前缘C.上肢内侧后缘D.上肢内侧中线E.上肢外侧后缘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特点是: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
上肢内侧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上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下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则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下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系统和络脉系统两 大部分组成。
正经系统 经脉系统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经 络 系
奇经系统
督脉、任脉 冲脉、带脉 阳跷脉、阴跷脉
统
阳维脉、阴维脉
络脉系统
十五别络、浮络、孙络
经脉系统 经脉系统分为正经、奇经两类。
十二经脉
正 经 系 统
十二 经脉 附属
六 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 少泽穴SI1 ,沿 手背尺侧上腕部,循上肢外侧后缘,过 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部,交 肩上后入大椎穴,再前行入缺盆,深入 体腔,络心,沿食道下行,穿过膈肌,到 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分支1: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 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 SI19听宫穴:耳屏前,张口即现
分支1: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翳风穴进入耳 中,出走耳前,过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2: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下颌部的大迎 穴处,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复行 至目眶下,再向下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经颈 前人迎穴旁,与前脉会合于缺盆。然后下行进入 胸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 际,横向至髋关节 环跳穴GB30 处。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是内 气属 血脏 运腑 行外 的络 主肢 要节 通 路 。
,
,
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有加强表里联系作用。
手
手
手
三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脏腑与组织器官联系的桥梁和枢纽,是血气灌注脏腑组织形体官窍的通道。
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的经络系统,具有沟通联系、感应传导及运输、调节等基本生理机能。
一、沟通联系作用人体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相互联系,脏腑、形体、官窍各种机能协调统一,主要是依赖经络的沟通联系作用实现的,这种沟通联系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脏腑与体表的联系内在脏腑与外周体表肢节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经络的沟通作用来实现的。
尤其是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连体表,每条经脉对内与脏腑发生特定的属络关系,对外联络筋肉、关节和皮肤。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并纵贯上下、内外。
手三阴经由胸走手,手三阳经由手走头,循行于上肢内外侧;足三阳经由头走足,足三阴经由足走腹胸,循行于下肢内外侧。
这种联系表现有特定性和广泛性两方面,即体表的一定部位和体内的不同脏腑之间的内外统一关系。
(二)脏腑与官窍的联系通过经络的起、止、上、下、循行、出入、挟贯、属络、交、连、支、布、散等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以及手阳明“挟口”、足阳明“挟口环唇”、足厥阴“环唇内”、手阳明“挟鼻孔”、足阳明“起于鼻、手太阳“抵鼻”、足少阳“绕毛际”、足厥阴“入毛中,过阴器”、冲、任、督三脉均“下出会阴”等,指出经脉与目、舌等五官九窍的密切联系。
因此,内在脏腑通过经络与官窍相互沟通而成为一个整体,五官成为五脏系统之苗窍,反应脏腑经络组织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
(三)脏腑之间的联系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经过经络的沟通联络而密切联系。
在十二经脉中,每一条经脉都分别属络脏与腑,如手太阴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经属大肠络肺等,又通过经别和别络加强联系,这是脏腑相合理论的主要结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脏腑与组织器官联系的桥梁和枢纽,是血气灌注脏腑组织形体官窍的通道。
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的经络系统,具有沟通联系、感应传导及运输、调节等基本生理机能。
一、沟通联系作用人体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相互联系,脏腑、形体、官窍各种机能协调统一,主要是依赖经络的沟通联系作用实现的,这种沟通联系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脏腑与体表的联系内在脏腑与外周体表肢节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经络的沟通作用来实现的。
尤其是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连体表,每条经脉对内与脏腑发生特定的属络关系,对外联络筋肉、关节和皮肤。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并纵贯上下、内外。
手三阴经由胸走手,手三阳经由手走头,循行于上肢内外侧;足三阳经由头走足,足三阴经由足走腹胸,循行于下肢内外侧。
这种联系表现有特定性和广泛性两方面,即体表的一定部位和体内的不同脏腑之间的内外统一关系。
(二)脏腑与官窍的联系通过经络的起、止、上、下、循行、出入、挟贯、属络、交、连、支、布、散等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以及手阳明“挟口”、足阳明“挟口环唇”、足厥阴“环唇内”、手阳明“挟鼻孔”、足阳明“起于鼻、手太阳“抵鼻”、足少阳“绕毛际”、足厥阴“入毛中,过阴器”、冲、任、督三脉均“下出会阴”等,指出经脉与目、舌等五官九窍的密切联系。
因此,内在脏腑通过经络与官窍相互沟通而成为一个整体,五官成为五脏系统之苗窍,反应脏腑经络组织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
(三)脏腑之间的联系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经过经络的沟通联络而密切联系。
在十二经脉中,每一条经脉都分别属络脏与腑,如手太阴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经属大肠络肺等,又通过经别和别络加强联系,这是脏腑相合理论的主要结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第4章经络
二、 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阐释病理变化 1.经络是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 2.经络是体内病变形之于外的途径 3.经络是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二)指导疾病诊断 1.循经诊断 2.分经诊断 (三)指导疾病治疗 1.指导针灸推拿治疗 循经取穴
在针灸推拿治疗时,必须先运用经络学说进行辩证,断定疾病属 于何经,再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线路和联系范围来选定穴位,叫 做~。
二、别络
概念 功能
(一)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二)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统一联系,统帅其他络脉 (三)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
三、经筋
概念 功能
四、皮部
概念 功能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联系作用 1.脏腑与体表、肢节的联系 2.脏腑与官窍之间的联系 3.脏腑之间的联系 4.经脉之间的联系 (二)运行气血作用 (三)感应传导作用 (四)调节作用
上肢
后——手少阴心经
前——手阳明大肠经
外侧—— 手三阳经 中——手少阳三焦经
后——手太阳小肠经
前——足太阴脾经△
内侧——足三阴经 中——足厥阴肝经△
下肢
后——足少阴肾经
前——足阳明胃经
外侧——足三阳经 中——足少阳胆经
后——足太阳膀胱经
△在内踝上8寸以下,肝经在前,脾经在中。
3.躯干部
手三阴经——从腋下出于体表 手三阳经——肩胛部 足三阴经——胸腹部 足三阳经——阳明经—胸腹面
太阳经—背面 少阳经—体侧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
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四、表里关系
五、流注次序
食指端
鼻旁
足大趾端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常考知识点
常考点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常考点二: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歌诀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胞焦胆肝囊。
考点三:奇经八脉的特点
1.督脉:督脉的基本功能为总督一身之阳经,有“阳脉之海”之称。
2.任脉:总任一身之阴脉,有“阴脉之海”之称。
3.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
4.带脉:约束纵行诸经。
5.跷脉:分阴跷脉和阳跷脉。
阴阳跷脉有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6.维脉:分阴维脉和阳维脉。
阴维脉的功能“维络诸阴”,阳维脉的功能“维络诸阳”。
常考点四:经络学说的应用
1.阐释病理变化:(1)外邪由表入里的途径;(2)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3)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2.指导疾病的诊断:(1)循经诊断;(2)分经诊断。
3.指导疾病的治疗:如针灸、推拿、药物等。
【真题演练】
1.手三阳经的走向为:
A.从头走足
B.从足走腹
C.从胸走手
D.从手走头
E.从手走足
1.【答案】D。
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中医基础理论-第十章-章经络-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知识点。
(2)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故此题选择D选项。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第四章 经络
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1.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试运行全身气血,联络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脉:经,路径。
经脉是主干,纵行于固定的路径,多行于深部络脉:络,网络。
络脉是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深浅部皆有2.经络系统的组成手足三阴经气血循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正经)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督脉,冲脉,任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经脉阳维脉。
有统帅,联络,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经脉和络脉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
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内联系的作用。
十五别络: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络脉孙络:细小的络脉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经络系统属: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脏腑直接相连内属络:十二经脉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连十二经筋:十二经脉所连属的筋肉系统。
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外连司关节运动的功能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皮肤的分区第二节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名称太阴肺经手厥心包阴经行于上肢前缘少阴心经内侧中线属脏阴:分布于四肢内太阴脾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厥阴肝经行于下肢少阴肾经阴阳阳明大肠经命名原则及手少阳三焦经行于上肢前缘具体名称太阳小肠经外侧中线阳:分布于四肢外阳明胃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少阳胆经行于下肢太阳膀胱经脏腑脏为阴每一条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腑为阳,每一条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手: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手手足足: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脚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足2.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于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于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于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交于手三阴经。
3.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十二经脉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于食指端(商阳)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于中指端(关冲)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于小指端(少冲少泽)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于足大趾(隐白)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于足大趾后(大敦)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于足小趾(至阴)(2)同名手足阳经交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于鼻翼旁(迎香)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于目外眦(瞳子髎)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于目内眦(睛明)(3)同名手足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于心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于肺中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交于胸中4.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体内分布以纵行分布兼有或多或少的迂回曲折,交错出入,各经间及其与奇经和络脉之间多有交叉(2)体外分布头面部手足阳明经:面部额部手足阳经手足少阳经:侧头部手足太阳经:面颊部头顶头后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阳明胃经行于前(胸腹面)足少阳胆经行于侧面足足太阳经行于后(背面)足少阴肾经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自内向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胆经前缘:太阴阴经:在内侧面中线:厥阴四肢后缘:少阴前缘:阳明阳经:在外侧面中线:少阳后缘手少阴心经达目系手足阴经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2024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课件完整版
注意事项 艾灸和刮痧等操作前需了解患者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 部位和方法,注意防止烫伤和感染。同时,对于孕妇、心 脏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需谨慎操作。
19
05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2024/1/28
气血流通原理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经络则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 在经络中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当经络气 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2024/1/28
6
02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2024/1/28
7
脏腑功能在经络中体现
2024/1/28
脏腑功能通过经络实现相互联系
小儿消化不良
通过经络刺激,调整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改善小儿营养不良。
2024/1/28
产后缺乳
依据经络理论,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刺激乳腺分泌,增加乳汁 量。
22
运动损伤康复中经络应用
肌肉拉伤
运用经络穴位按摩或针灸,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肌肉修复。
韧带扭伤
通过经络治疗,调整关节稳定性,促进韧带修复,缓解疼痛和肿胀。
《中医基础理完论整经版络》ppt课件
2024/1/28
1
目录
2024/1/28
•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 常见穴位分类及其功能解析 • 针灸、拔罐等操作方法介绍 •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 现代科技在经络研究中应用前景展望
2
01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2024/1/28
3
经络定义及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是指人体经络系统的形态、分布、功能和调节机制的学说。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经络学说是贯穿始终的重要理论,对于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络学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古代经络学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经络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系统,它是由经络组成的,经络是连接器官、组织和组织之间的通道。
经络不仅在表面运行,同时也在深层组织和脏腑之中。
人体的经络系统相当于一个复杂的通信网络,贯穿全身,并进行信息传递、物质运输和调节功能。
按照经络学说,人体有十四条正经,包括三阳经、三阴经和八奇经。
其中三阳经包括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和手少阴心包经;八奇经包括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和手少阳胆经。
每一条经络都与一定的脏腑相对应,通过经络可以传输血液、气、营养物质和信息,并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一个能量场,通过经络可以感知和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况。
正常情况下,经络系统中的气血运行畅通,维持着我们身体的健康状态。
然而,当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经络的堵塞和疏通不畅,从而引发疾病。
中医的治疗方法通常是通过调节经络系统,使气血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根据经络学说,中医治疗一般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来调节经络系统。
针灸是将针刺入特定的穴位,通过刺激经络系统的气血运行来恢复身体的平衡;推拿是通过按摩身体表面的穴位,刺激经络系统,增强气血运行;中药则是通过服用草药来调节气血的流动,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
经络学说的研究对于中医的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不仅可以解释中医的一些疗效,也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经络学说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疾病的本质和产生的机制,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课件
第三节 经络及重点穴位功效
任脉—掌管生殖的妊养大脉-与阴经相连,掌管经血、津液! 督脉—监督健康的升阳大脉-总管一身的阳气 手太阴肺经---调治呼吸的通天大脉(列缺-戒烟穴;太渊-心脏平安穴;鱼际-消除 疲劳穴;少商-秋季止咳穴) 手阳明大肠经--保护胳膊的排泄大脉(二、三间、合谷-消除身体痛;曲池-降血压; 迎香-鼻炎) 足阳明胃经—生成气血的康体大脉(地仓-健脾;梁门—胃溃疡;滑肉门-瘦身穴) 足太阴脾经---运化食物的养血大脉(公孙—低血压;三阴交-高龄产妇护子穴;阴 陵泉—腿部消肿;大横—内脏不老穴) 手少阴心经---调理神智的养心大脉(神门—心情愉快;通里—开心窍;少海-网球 肘) 手太阳小肠经—顺通经气的护肩大脉(少泽—通乳穴;秉风—肩背穴;天容—护 嗓穴) 足太阳膀胱经---护佑全身的通调大脉(晴明—护眼穴;攒竹-止嗝穴;风门—防哮 喘;申脉-催眠穴) 足少阴肾经—滋养脏腑的补水大脉(涌泉—滋润脏腑;照海-补肾穴) 手厥阴心包经—保护心主的安心大脉(内关-晕车穴;劳宫—紧张穴) 手少阳三焦经—环绕耳周的视听大脉(丝竹空—去鱼尾纹;角孙—偏头疼;中渚耳鸣) 足少阳胆经—输送气血的固体大脉(上关-消除三叉神经痛;带脉-瘦腰) 足厥阴肝经—调养情志的修身大脉(大敦-不抱怨不气;太冲-好脾气;章门-退黄 穴;期门-胸胁胀痛顺气穴)
肩髃 在臂外侧,三角肌上,臂外展,当肩
.
峰前下方向凹陷处。 [主治] 肩痛受风
[附注] 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迎香 在鼻翼旁,当鼻唇沟中间。 [主治] 鼻塞,鼻炎,口歪,面痒。 [附注] 手、足阳明经交会穴。不宜灸。
. .
曲池 屈肘,在肘横纹外侧端。 [主治] 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手 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
中医基础理论 第四章 经络
分支2:从内踝后分出, 向前斜入足背,进入大趾。
分支3:从胞中分出,向 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 柱内。
起于季胁,斜向下行, 绕身一周,并在带脉 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髂 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 注:督、任、冲三脉 “一源三歧 ”
经 手足少阳经行于侧头部
足厥阴肝经上行巅顶
躯干部:
部位
第一侧线
第二侧线
第三侧线
胸部
足少阴肾经 (距正中线2寸)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距
(距正中线4寸) 正中线6寸)
足太阴脾、足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厥肝从少腹斜
腹部
(距正中线0.5寸) (距正中线2寸) 向上至两肋经
(距正中线4寸)来自背部 体侧部足太阳膀胱经 (距背中线2寸)
中医基础理论 第四章 经络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
行分布、生理病理及其与脏腑、气血相关的理论,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 经——路径,是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 络——网络,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 全身、无处不至。 经络,是联系全身各部、运行气血、调节机体 活动的通路。
任脉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 会阴,经阴阜(耻骨 联合上方肌肉隆起的 地方),沿腹部和胸 部正中线上行,至咽 喉,上行至下颌部, 环绕口唇(内侧), 沿面颊,分行至目眶 下。
分支:由胞中别出, 与冲脉相并,行于脊 柱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从 气街起与足少阴经相并, 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 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 唇,到目眶下。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有路径之意。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络,有网络之意。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内属于脏腑,入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此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研究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的理论,称为经络学说。
是中医学分析人体生理、病理和对疾病进行诊疗的主要依据之一。
“经络”一词首先见《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又如《灵枢·脉经》中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表现,经络中血气的运行与自然界的关系,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及其主治作用,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等等。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其间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的形成。
《内经》中系统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属络脏腑。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三个方面。
1、解释病理变化经络与疾病的发生、传变有密切的关系。
某一经络功能异常,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袭,既病之后,外邪又可沿着经络进一步内传脏腑。
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途径,而且也是内脏之间、内脏与体表组织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2、协助疾病诊断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
因而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
如胁痛,多病在肝胆,胁部是肝经和胆经的循行之处。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手三里,臂濡常用治疗肩臂痛,合谷,迎香治疗鼻病
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 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 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 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足太阴脾经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脾主运化,脾统 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 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 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本经脉腧穴有: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 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共42穴 ,左右各21穴
阴廉、急脉、章门、期门左右各14穴 本经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 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 本经腧穴主治:大敦主治妇科,前阴病,行间,太冲主治头面五官 病,中封、蠡沟主治前阴病,膝关主治下肢萎痹症,曲泉、 阴包、 足五里、阴廉、急脉主治妇科,前阴病,章门,期门主治肝胆,脾 胃及肋胁病
任、督、带三脉在奇经八脉中最为主要,三脉如通,其它五大奇脉也将
随之而通,经络畅通,气血充盈,真气运转生生不息,内劲浑厚,绵绵不绝。
总任一身之阴经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 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 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调节 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 胞胎”之说。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学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15条,称为十五 络脉,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
十二经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即阴经别走于阳经,阳经别走于阴经,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 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十二经别】
经别,就是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 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为 “入”),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 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所以,十二经别的循行特 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每一对相为表里经别组成一“ 合”,十二经别共组成“六合”。十二经别的功能主要是加强和协调 经脉与经脉之间、经脉与脏腑之间,以及人体各器官组织之间的联系 。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 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十二 经脉为主,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 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分布和作 用的经脉。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内行 支脉。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及躯干前、后、侧 三部的外行支脉。此外,经络的外部,筋肉也受经络支配 分为十二经筋;皮部也按经络的分布分为统图】 (内)
经络
(外)
脏腑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络脉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分属于十二脏腑。所谓十二脏腑,即五脏六 腑再加上心脏的外膜——心包。心包也算一脏。这样每一 条经脉都包含有所属脏腑的名称,如肺经、胃经、大肠经 等。另外十二条经脉还根据所属的脏腑的阴阳属性和经脉 在体表分布的位置特点,而定经脉本身的阴阳属性。脏为 阴,肢体的内侧为阴,凡属于脏的经脉都分布在肢体的内 侧,故称阴经;属于腑的经脉都分布在肢体的外侧,故称 阳经。阴经包括太阴经、少阴经和厥阴经三种。阳经包括 太阳经、少阳经和阳明经三种。又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有上 下的不同,分布在上肢的称为手经,分布在下肢的称为足 经。
中医基础理论_第四章-经络学说
重要组成部分。
经与络的关系:
经—即径,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固定循行路线 络—经的分支,网络全身;无固定循行路线
二、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 概念、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 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神 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 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第四章 经 络 学 说
益阳医专附属医院 中医主治医师 夏雨滋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一)命名原则 1、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
手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
2 、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 后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前 中后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
3 、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 经属腑。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一)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交手三阳经;
头(面)
Hale Waihona Puke 四、经络系统的组成经脉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经 络 络脉
十二经别 十五别络 浮络
系 统
连属
孙络 十二经筋
外连
部分
十二皮部 内属—— 五脏六腑
第二节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
细目一经络学说概述
1.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
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经络系统的组成
细目二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①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②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③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头面部的分布
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分布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太阳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后头部。
总的来说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2)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
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3)躯干部的分布
阳明经腹面,太阳经背面,少阳经侧面,足三阴经腹面。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是: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细目三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奇者,异也。
所谓奇经,是指这些经脉与十二经脉不同。
它们与十二正经的区别是:
(1)它们的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2)它们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3)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
“八脉”是指奇经共有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2.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1)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督脉——“总督诸阳”(与六阳经交会于大椎,称为“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脐下三寸,足三阴经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称为“阴脉之海”)
阴维——维络诸阴经,联络所有的阴经而与任脉交会(于廉泉喉结上舌骨下、天突);
阳维——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而与后督脉相合;
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海”;
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
阴跷、阳跷——“分主一身左右阴阳”。
(2)调节十二经脉中的气血
除任、督直接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外,其他奇经还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
(3)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奇经八脉虽然不似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它们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从而加强了某些脏腑之间的相互沟通。
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机能
督脉
(1)循行部位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以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龈交穴)。
分支1:从脊柱里面分出,络肾。
分支2:从小腹内分出,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到喉部,向上到下颌部,环绕口唇,再向上至两眼下部中央。
(2)基本机能
督,有总督、督管、统率之义。
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
与脑、髓和肾的机能有关。
任脉
(1)循行部位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内侧),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分支:由胞中别出,与冲脉相并,行于脊柱前。
(2)基本功能
任,有担任、妊养之义,故又通“妊”。
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任主胞胎: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
与女子妊娠有关,为生养之本,故“任主胞胎”。
(1)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从气街起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
分支1:从少腹输注于肾下,浅出气街,沿大腿内侧进入腘窝,再沿胫骨内缘,下行到足底。
分支2:从内踝后分出,向前斜入足背,进入大趾。
分支3:从胞中分出,向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
(2)基本功能
冲,有“要冲”的含义。
调节十二经气血: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
与女子月经及孕育机能有关:有“血海”之称。
带脉
(1)循行部位
起于季胁,斜向下行,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11肋游离端垂直向下与脐水平相交点),绕身一周,并在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髂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2)基本功能
约束纵行诸经:带脉围腰一周,状如束带,以约束纵行的各条经脉,调节脉气,使纵行诸脉之脉气不下陷。
固护保胎、主司带下。
基本机能
①主司下肢运动
②司眼睑开合
维脉
基本机能:维系全身经脉。
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1.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
(1)概念:即是别行的正经。
十二经别,就是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经脉,是十二经脉中最重要的支脉。
由于其与一般经脉不同,但又包括在正经系统之内,所以称之为别行的正经,简称为“经别”。
(2)经别的分布特点
多分布于肘膝、脏腑、躯干、颈项及头部。
其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
阴经的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别,一并注入阳经,称为---“合”,共为“六合”。
(3)经别的生理机能
①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的联系;
②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③加强了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
④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⑤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2.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机能
(1)概念:别络,亦是从经脉中分出来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
别络有十五条,即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加上任脉、督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
(2)别络的特点
十二经的别络多从肘、膝以下分出后,多循行于身体浅表部位。
相表里经脉之别络相通,即阳经别络络于阴经别络,阴经别络络于阳经别络。
别络与内脏无固定属络关系。
(3)别络的生理功能
①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表的联系;
②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统一联系,统帅其他络脉;
③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
3.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机能
(1)概念: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于肢体外周筋肉的系统,依照十二经脉的循行,全身的筋肉按部位分为手足三阴三阳,即十二经筋。
(2)经筋的特点
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布散于胸背而终于头身。
多呈向心性循行。
(3)经筋的生理机功能
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
4.皮部的概念和应用
(1)概念:是指体表的皮肤按经络循行分布部位的分区。
十二皮部即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
(2)应用:
用于疾病诊断:观察不同部位皮肤的色泽和形态变化,诊断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
用于疾病治疗:在皮肤的一定部位进行贴敷、艾灸、热熨、梅花针等治疗,治疗某些内在脏腑的病变。
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1.经络的基本机能
(1)沟通联络作用
(2)运输气血作用
(3)感应传导作用
(4)调节作用
2.经络学说的应用
(1)阐释病理变化及其传变
体表受邪,循经传之于内。
内脏有病,循经传之于外。
脏腑有病,循经互相传变。
(2)指导疾病的诊断
①循经诊断
胸前“虚里”处疼痛,痛连左手臂及小指,常为心脏发病。
②分经诊断
痛在两侧:少阳头痛。
痛在头后:太阳头痛。
痛在巅顶:厥阴头痛。
(3)指导疾病的治疗
①为针灸、按摩等疗法的理论基础。
②药物归经
如头痛阳明头痛:白芷
少阳头痛:柴胡
太阳头痛:羌活
厥阴头痛:吴茱萸、藁本
③某些特殊治疗
耳针、电针、穴位埋线、穴位结扎等。
练习题
【A1型题】
足阳明胃经在下肢的循行部位是()
A.外侧中线
B.内侧中线
C.内侧后线
D.外侧前线
E.内侧前线
【A1型题】
十二经脉循行中,手太阴肺经上接的经脉是()
A.大肠经
B.小肠经
C.膀胱经
D.心包经
E.肝经
【A1型题】
最细小的络脉是()
A.胃之络脉
B.孙络
C.心之络脉
D.别络
E.浮络
【B型题】
A.面额部
B.头侧部
C.头顶部
D.后头部
E.面颊部
1.少阳经在头部的循行部位是()
2.阳明经在头部的循行部位是()
【B型题】
A.足少阴肾经
B.足厥阴肝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太阳膀胱经
E.足太阴脾经
3.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的是()
4.分布于下肢外侧后缘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