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责任感1.2 教学内容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定义和意义中学生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需求和挑战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与应用1.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意义讲解:介绍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定义和意义讨论:探讨中学生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需求和挑战总结:强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章:品德发展的基础知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品德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学生对品德发展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能力2.2 教学内容品德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品德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模型品德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因素2.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品德发展的概念和意义讲解:介绍品德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品德发展的理解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总结:强调品德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章:道德教育的方法与策略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3.2 教学内容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的定义和分类不同道德教育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道德教育策略的选择和应用3.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的意义讲解:介绍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的定义和分类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道德教育方法的优缺点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道德教育策略的理解总结:强调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实践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实践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责任感4.2 教学内容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实践方法和活动设计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方式和效果评估教师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4.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实践意义讲解:介绍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实践方法和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方式和效果评估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教师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的理解总结:强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实践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评价与反馈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评价方法和反馈机制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提升和持续发展的能力5.2 教学内容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方式和技巧教师对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反馈和指导5.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评价与反馈的意义讲解:介绍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方式和技巧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教师对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反馈和指导的理解总结:强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评价与反馈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六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家庭与学校合作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庭与学校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合作重要性培养学生家庭与学校合作的能力和意识提高学生的家庭与学校合作的效果和质量6.2 教学内容家庭与学校合作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家庭与学校合作的策略和方法家庭与学校合作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实践案例6.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与学校合作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讲解:介绍家庭与学校合作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家庭与学校合作的策略和方法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家庭与学校合作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实践案例的理解总结:强调家庭与学校合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七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发展的整合效果7.2 教学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和意义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7.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心理健康教育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讲解: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和意义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的理解总结: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八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实践活动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品德发展的整合效果8.2 教学内容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社会实践活动与品德发展的关系社会实践活动的策略和方法8.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实践活动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讲解:介绍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社会实践活动与品德发展的关系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策略和方法的理解总结:强调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九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教师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培养学生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教师专业发展和品德发展的整合效果9.2 教学内容教师的角色的定义和理论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和培养方法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9.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讲解:介绍教师的角色的定义和理论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和培养方法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的理解总结: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十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未来展望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对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持续关注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未来规划能力和适应能力10.2 教学内容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创新与改革方向学生未来规划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方法10.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未来展望讲解:介绍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创新与改革方向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培养学生未来规划能力和适应能力的理解总结:强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未来展望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解析重点在于:1. 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定义和意义,以及中学生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需求和挑战。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一、教学背景
本次教案是为了帮助中学生高效掌握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相关知识,从而落实品德教育,培养中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
以身作则,规范自身行为,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二、教学目标
(1)熟悉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深入了解品德教育在中
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以礼让为德、孝顺父母、热爱祖国,养
成学习习惯、大胆挑战的勇气,实践社会责任感;
(3)通过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养成学生诚信、宽容、乐观、合作
的精神,使学生有健康的人格及道德水平。
三、教学内容
(1)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基本概念:
品德发展是指一个人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自身的发展,以及外部社会
环境的影响和自身认知的改变,逐渐获得优秀的品德性格的过程。
道德教
育是一种品德发展的手段,也是培养优良品德的有效途径,是通过教育从
外部社会环境进入个体内部,使个体具有优良品德特质的过程。
(2)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生的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一
个人的素质教育和职业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各
第一章一、基本概念道德: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是指个体心理现象的形式、结构体。
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它是指对于行为规范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的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它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成为品德的情感特征。
道德信念:指坚信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与动力性的观念。
道德评价:指运用道德准则对别人或对自己的行为、品质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
德育目标:是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最近发展区:即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前者是指现在已经具有的发展水平,后者是指借助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水平。
品德测评:是测评者采用科学的测评手段和工具,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测评对象在某一时期内主要活动领域中的品德特征信息,并针对某一测评目标体系作出定性或定量的价值评判、分析,由此反映个体品德状况的一种教育活动。
定性测评法:是测评者依据被测评者的品德表现信息,对照评定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要求作出选择判断,从而形成一个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形式表达的关于被评者思想品德状况的鉴定。
总体印象法:又称整体印象评判法。
是品德测评者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情况的随意了解,及业已形成的总体印象进行价值性判断的一种方法。
评语鉴定法:是指品德测评者,根据自己对测评对象长期的观察与了解,参照有关标准内容(如评定标准)用陈述句的形式,对学生某一时期中的品德水平与状况概括地作出个人鉴定意见。
写实法:又称记实法,就是实事求是地把品德行为的表现记录下来,客观地反映事情的本来面目,作为品德测评的依据。
等级测评法:又叫操行等级评定法、品德考核评等法,即按照一定标准对被测评者的品德水平和状况予以总括性的等级评定,以显示品德发展水平的差异。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徳育是全面发展教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徳、智、体、美、劳全而发展的人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教育目的:“全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徳、有文化、有纪律’的、徳智体美等全而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学生品徳发展与道徳教育是以品徳心理学和徳冇原理为基础,以中学生品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重点,揭示品徳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道徳教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一门新设课程。
第一章品德发展与道德德育的关系第一节品德及其心理结构一、品德的内涵品徳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一种个性特征:品徳是最具社会评价意义的个性特征:品徳是一种较稳固的个性特征:品徳具有外化的行为表现。
品德的定义品徳,即个体道徳品质,是指一个人在依据一泄的社会道徳准则和规范言行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咏品德》阳光普天暧民心,雨露滋润花逢春。
性情有欲当为爱,道义无利应求生。
自尊如山峰耸立,自信似水舟随行。
品质优秀真君子,品格高贵好主人。
一一选自《情意集》二、品德心理结构的基本要素(-)品徳的心理结构,各种品徳心理成分按一泄的联系和关系组成的结构。
一般认为,任何一种品徳都包含四种心理要素,即道徳认识、道徳情感、道徳意志、道徳行为。
1、道徳认识也称道徳观念,是指人对道徳规范及苴执行意义的认识。
其中包括对道徳槪念、原则的理解,道徳信念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徳现象,判断他人的是非善恶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V J 和控制。
道徳认识是品徳形成的基础,道徳认识是道徳情感和道徳意志产生的依据,同时它与道徳情感、道徳意志结合起来对道徳行为的发生起着左向和调肖的作用。
道徳认识与道徳情感、道徳意志相结合,形成了坚左的道徳信念,能够激发人产生道徳需要,形成道徳动机,发生道徳行为。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一、教案目标:1. 让学生理解品德发展的意义,认识到品德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品德发展的意义2. 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3. 良好道德素养的培养4. 价值观的塑造5. 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品德发展的意义,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良好道德素养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道德教育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品德发展的意义,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良好道德素养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会不同社会地位的责任与义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品德发展的意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良好道德素养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会不同社会地位的责任与义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角色扮演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内容的完整性、逻辑性和创造性。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清晰性、论据的合理性和团队合作能力。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人体南 更不京 累让七 。座名
,中 称学 比生 老集
• 作为曾经的中学生,你如何评价当代中 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状况?
一、当前中学生思想品德现状
(一)整体健康,主流良好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三)影响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原因
(一)整体健康,主流良好
• 1、普遍有着较强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
第二,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 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布。 只要娱乐和教育的方式让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 住、行,就是成功的一半。
第三,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 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 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 迷信。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课程内容
• 第一讲 中学生思想品德与德育现状 • 第二讲 探索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奥秘 • 第三讲 中学德育的实施
第一讲 中学生思想品德与德育现状 当前中学生思想品德现状 当前我国德髓
第七,要尽量鼓励他们(政府)花费,鼓励他们向 我们借贷。这样我们就有十足的把握来摧毁他们的 信用,使他们的货币贬值,发生通货膨胀。只要他 们对物价失去了控制,他们在人民心目中就会完全 垮台。
第八,要以我们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有形无形地打 击他们的工业。只要他们的工业在不知不觉中瘫痪 下去,我们就可以鼓励社会动乱。不过我们表面上 必须非常慈祥地去帮助和援助他们,这样他们(政 府)就显得疲软。一个疲软的政府,就会带来更大 的动乱。
• 在公交车上遇见老、弱、病、残、孕乘客,有58.4%的学 生表示会让座。
• 这也反映出我们传统的道德教育是成功有效的。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 1、普遍缺乏责任感
• (1)缺乏家庭责任感。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通过家访了解的情况常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知识点笔记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知识点精华笔记一、品德与心理发展●品德及其心理结构1.品德的概念●品德的含义●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与道德的关系●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支持或驱使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品德与道德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
●区别●联系2.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
这些成分构成了完整的品德结构,简称为品德的知、情、意、行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品德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5-8岁)●可逆性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0-12岁)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前习俗道德水平(10岁以下)●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相对功利定向阶段●习俗道德水平(10-12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遵守法规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道德水平(20岁以上)●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晋遍伦理定向阶段●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1.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2.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外部因素●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因素●同伴群体●内部因素●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智力因素●受教育程度3.品德的形成过程●依从●认同●内化4.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惩罚二、德育的内容与过程●德育概述1.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教学目标:通过《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点,思考如何根据中学生的品德发展规律有效开展道德教育。
了解中学生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基本特点及其培养方式。
理解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特点,理解中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特征,理解人格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关系,理解积极人格培养与品德发展的关系,理解培养中学生道德人格的途径与方法。
理解中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特点,理解中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在品德与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理解如何有效开展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解文化对中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作用,掌握培养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途径与方法。
理解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表现、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掌握矫正品德不良行为的方法。
理解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掌握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因素对中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了解中学生的基本道德实践活动以及如何通过道德实践来开展道德教育,从而总结出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网上学习相结合,自学与网上交流讨论相结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是以品德心理学和德育原理为基础,以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重点,揭示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一门新设课程。
第一讲品德· 道德· 德育一、品德、道德与德育(一)道德的内涵:道德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道德的职能是抑恶扬善。
道德的作用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形式发挥出来的。
道德的定义: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二)品德的内涵品德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一种个性特征;品德是最具社会评价意义的个性特征;品德是一种较稳固的个性特征;品德具有外化的行为表现;品德的定义: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个性特征。
二、德育的概念与德育本质什么是德育?简而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德育概念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广义的德育概念: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一)德育的定义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德育的本质道德转化品德德育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其本质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
如何使学校德育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1.德育内容注重思辩性。
2.德育过程突出实践性。
3.德育活动讲究品牌性。
(三)德育的特征从活动的目标指向看----培养品德从活动的内容看——传输社会道德从活动的方式看——强调亲身体验、感悟从解决的特殊问题看——是态度、情感、价值观(四)衡量德育活动的三个基本标准标准1教育必须包含善良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标准2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产生有益的影响标准3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第二讲品德形成的一般特点、规律与教育一、品德的结构(一)品德的构成要素(心理形式)——知、情、意、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习惯(二)品德各要素的表现形式及作用1、道德认识概念——是人们对社会规范的理解、掌握。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一、道德的定义:德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道德贯串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
二、品德的定义:品德即道德品质,有时也称思想品德,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三、道德和品德的区别: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社会现象,它的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的规律,不以个别人的存亡与个别人品德的有无为转移;而品德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它的发生发展一方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同时也服从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
两者所反映的内容不同,所属的范畴也不同。
1. 道德和品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所反映的是群体和社会中的准则规范。
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其所反映的是个体与道德相联系的心理特征。
2. 道德和品德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主要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伦理学是一种主要研究价值和规则的根据的哲学科目。
在道德方面,伦理学研究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主要就是揭示道德关系中的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并根据这种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总结出反映这种矛盾发展规律的道德理论,确定解决这种矛盾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提出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以便不断地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品德则主要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一门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在品德方面,心理学主要探讨个体内在的品德心理结构、机制、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个体对道德的内化和个性化,其核心是道德自我的形成、发展,皮亚杰、柯尔伯格等众多心理学家对此作出了颇不平凡的贡献。
但与此同时,心理学也关注个体所生活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道德状况,关注社会对个体的道德要求和作出的道德评价。
四、道德和品德的联系:1. 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没有社会道德规范就难以评价个体的品德。
中学生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一章道德认知:是指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是认识。
道德观念、道德判断和推理、道德评价都是道德认知的表现形式。
道德情感:是指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行为:是指在道德意向观念下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
道德意志:是指个人在道德情境中,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内外困难,实现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社会规范学习:指的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构建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
价值认同:是指出于对规范本身的意义和必要性的认识而发生的对规范的遵从现象。
1、道德与品德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答:区别:①道德是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而品德的内容具有社会性,但因其是一种个人的心理特征,其形成与发展除了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外,还要受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②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③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道德反映的是社会对其成员的道德要求;品德则是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关系。
联系:①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个人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道德教育等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个人的道德品质及其行为表现体现了社会道德的内容。
②个人的道德生活实践及不断发展的道德需要为社会道德规范的调整和完善提供了依据和动力。
2、怎样理解品德因素结构理论中的四因素说?答:四因素说认为品德包含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种成分。
道德认知是指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是认识。
道德观念、道德判断和推理、道德评价都是道德认知的表现形式。
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是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对道德行为具有导向作用,道德认知是个体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先导。
道德情感是指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
中学生品德与道德发展
1、结合实际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道德哲学三大假设的理解。
第一个假设的内容是指,“道德”“德行”不仅仅指的是人的行为,也不单单是态度和意图,而是至少由这两个因素组成的复合体;就比如说我们对学生进行道德评价的时候,我们不能只看他的行为,或者说在道德教育当中,学生掌握了系统而完整的到的知识,但是他的行为并没有表现出恰当的道德行为,我们就能据此评判我们的道德教育成功了吗?我们能据此评判这个学生是有道德的人吗?道德同时指的是行为,也是后面的道德动机,没有道德动机只有道德行为是不行的,只有道德行为没有道德动机也是不行的,这对我们的启发是我们的道德教育既要关注学生道德动机,学生道德认识能力的提升,也要观察学生道德行为的掌握,同时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否则很容易培养心口不一,知行不一的人,这种人并不是真正有品德的人。
就比如说那些生产地沟油的人,他们有充足的道德知识,但是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道德行为。
第二个假设指的是“道德的”不仅指服从和适应特定社会所认可的习俗和规则的行为,而且指个人在面临不同原则和行为时所做的选择行为,这些选择的标准往往超出特定社会的价值系统;这代表了两种道德价值观,第一个代表了传统的德育理念,他强调已有的道德体系、道德规范、道德价值理念的学习、接受、遵守,更加注重规范;而后者代表了现代德育理念,更加注重个人在道德理解、道德选择中的独立选择和独立判断,更加注重理解。
就比如说,面对同一个道德困境,接受不同教育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接受传统德育理念的人会更加墨守成规,按照先人处理类似问题的方法来处理同样的问题,而接受现代德育理念的人更多的会结合自己的特点和社会背景做出更大程度上更为高瞻远瞩的决定。
第三是道德原则是道德生活,因而也是道德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道德生活、道德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原则是十分重要的,这决定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底线,在这之中,道德原则尤为重要。
如果不进行道德原则的教育,那么实际上道德教育已经没有了意义。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实践作业
中学生品德案例及评析一、案例介绍李某,是我实习班级里一个活泼好动的男生。
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他是一个“问题学生”:性格外向,脑瓜很灵,特长众多,但他胆子大,脾气倔,纪律散漫,常闹事,对人傲慢无礼,没有好朋友,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肯踏实努力做事,故成绩平平。
一面是见多识广的聪明表现,一面是平平无奇的学习成绩;一面是开朗外向的性格,一面是没有朋友的寂寞。
长期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使得正处于青春期的他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失衡。
一天到晚,他不是与人唇枪舌剑,便是看到别人呗批评以后幸灾乐祸。
他认为与别人对抗得越激烈,他越能享受到快乐。
为此,老师和家长给他找了一些有关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书,想让他看后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不料,他自己的问题倒没发现,老师、同学的问题倒看出一大堆,时时以高标准要求他人,指出他人种种“不善待”自己的地方。
他像一只刺猬,时时张开尖锐的硬刺,不断伤害别人,保护自己。
二、案例分析经过向李某的班主任以及家长了解情况后,我觉得造成李某“心理失衡”以致难以合群的个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1、祖辈的无原则溺爱。
平日里李某一直由爷爷奶奶照管、教育。
爷爷奶奶对孙子总是过于宠爱、放任的,凡事都依李某,于是李某在家一直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氛围中,所以他来到学校后,也认为凡事都要依他,谁都得听他的,稍有不如他意,就肆意指责对方,因此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差不多每天都有“投诉”,故同学们不敢与他交朋友。
2、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
李某的父母经常在外,没有尽教育的责任,偶尔回家听到班主任的“告状”,大多采用恐吓、打骂的方式。
当孩子犯了错误,他们往往先大声训斥,接着就是一顿痛打,从来不和颜悦色地与孩子讲道理。
李某的种种举止可以折射出其父母的教养行为。
三、教育策略由于李某太具有攻击性,导致班上的同学不愿与他接近,久而久之,大家都对他避让三分,了解他的家长们也纷纷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要跟李某玩,让他们远离“灾难”。
第1章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概述
•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 区别: • 首先,道德是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
律;而品德的内容虽然具有社会性,但因其是一种个人的 心理特征,其形成与发展除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外,还 要受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 其次,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 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道德 反映的是社会对其成员的道德要求;品德则是个体意识的 一种形式,反映的是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 关系。
• 就其实质而言,品德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 内化的产物;就其功能而言,品德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 部心理调节机制。
• 品德可以被视为性格的一个方面,是性格中具有道德评 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 品德的特点:
• 第一,稳定性。品德是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下一 贯地表现出的道德行为。
• 第二,个别性。品德是个人的道德面貌,具有个体差异。 • 第三,自觉性。真正的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观念、道德信念
吃。”
• 道德情感:
•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 心体验。具体表现为人们根据道德观念评价他人与自己 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表现为人们在道德观念支配 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内心体验。
• 道德情感是产生和维持道德行为的重要动力之一。
• 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提出的重要道德范畴是“仁”,其中 一个重要内涵是“仁者爱人”,即强调了道德情感在品德 中的核心地位;
• 第二,相对性。道德规范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具有相对性。
• 第三,价值规定性。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道德是价值 观的外化与具体体现。
• 道德主要依靠舆论监督、社会反馈和个体自律、良心驱使 来加以维持。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育 2. 个体品德反作用于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自觉抵制不良一个品德发展阶段都是一个 1. 评定功能2. 区分功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与孤能 3. 反馈功能 4. 教育功能 5.一、道德的定义:德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道德贯串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
二、品德的定义:品德即道德品质,有时也称思想品德,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三、道德和品德的区别: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社会现象,它的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的规律,不以个别人的存亡与个别人品德的有无为转移;而品德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它的发生发展一方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同时也服从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
两者所反映的内容不同,所属的范畴也不同。
1. 道德和品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所反映的是群体和社会中的准则规范。
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其所反映的是个体与道德相联系的心理特征。
2. 道德和品德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主要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伦理学是一种主要研究价值和规则的根据的哲学科目。
在道德方面,伦理学研究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主要就是揭示道德关系中的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并根据这种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总结出反映这种矛盾发展规律的道德理论,确定解决这种矛盾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提出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以便不断地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品德则主要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一门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在品德方面,心理学主要探讨个体内在的品德心理结构、机制、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个体对道德的内化和个性化,其核心是道德自我的形成、发展,皮亚杰、柯尔伯格等众多心理学家对此作出了颇不平凡的贡献。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论文正文
摘要:中学生品德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关系,研
究中学生心理,道德教育等。
现阶段,学校教育支持和鼓励学生发挥主体
作用,有利于中学生品德发展。
道德教育强调在涵养中引导学生建立和践
行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理解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从而使学生对价值观有清晰的认知,塑造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品德发展;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关系,比如学校
教育、学生心理、家庭教育等。
在当代,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中学生品德
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如何指引中学生
正确发展方面,也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向。
首先,学校教育支持和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义务教育质量公平”,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勇于创新,敢于表达,并以此来推进中学生品德发展。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品德及其心理结构一、道德与品德(一)、道德及其特点1、道德特点:(1)社会性(2)相对性(3)道德靠舆论监督、社会反馈和个体自律、良心驱使维持(4)价值规定性(二)、品德及其特点1、品德含义:即个人道德面貌,指个体依据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
2、品德特点:a、稳定性b、个别性c、自觉性(三)、品德与道德的关系道德是人的社会意识的特殊形态,是社会经济的产物,也是每个社会为维护人们共同生活的利益而规定的最基本的生活准则。
品德则是个体现象,它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二、品德心理结构(一)品德因素结构1、道德认知:指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2、道德感情:指人的道德情感能否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指人在道德情境中实现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指道德意向与观念支配下形成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
(二)品德的功能结构1、生成结构2、执行结构3、定型结构第二节、品德形成与道德教育一、品德形成的实质个体在实践中,受教育和道德舆论影响,内化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形成个体社会行为的心理调节机制的过程。
二、品德形成的过程主要阶段:1、对社会道德规范的依从2、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3、对社会道德规范的信奉三、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内部:1、一般认知能力2、交往需要与合作经验3、原有道德知识与信念外部:1、家庭与社区环境2、学校道德教育环境3、社会道德教育环境4、社会道德文化四、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1、道德教育是品德发展的重要条件与保证。
2、道德教育效果取决于是否遵循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第三节、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一、道德教育把社会普遍认可的社会道德规范与道德价值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从而使个体成为具有道德人格的主体。
二、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1、基本文明规范教育(基本道德要求,具有人类社会生活普遍性)2、道德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核心是培养理想的人格)3、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是人格的核心)4、理想信念教育三、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原则1、主体原则(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主体)2、实践性原则3、榜样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四、中学生道德教育方法1、道德知识学习2、道德辩论与价值澄清3言传身教4、典型事例5、情景陶冶6、道德实践第二章、中学生认知发展与道德信念的形成第一节、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一)儿童认知发展特点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3、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二)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5~6岁)2、权威阶段(6~8岁)3、可逆性阶段(9~10岁)4、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水平I:前习俗水平(4~10岁)阶段1: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水平II:习俗水平(10~13岁)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阶段4:遵守法规去向阶段3、水平III:后习俗水平(13岁以上)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三、吉利根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理论。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一、教案目标1. 让学生理解品德发展的意义,认识到品德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品德发展的意义:介绍品德发展的概念,解释品德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道德教育的目标:介绍道德教育的目的,阐述道德教育对于中学生的重要性。
3. 自我反省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品德发展的意义、道德教育的目标以及自我反省与价值观的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品德发展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品德发展的意义、道德教育的目标以及自我反省与价值观的相关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5. 总结: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自身经历,思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在自己生活中的体现。
3. 家长参与评价:让家长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共同关注学生的品德发展。
六、教案设计1.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富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2. 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品德发展的过程。
七、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品德表现,进行全面评价。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 案例素材:收集相关的典型案例,以便于分析讲解。
3. 教学工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学日历
6.2 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课堂教学
2
第8周
8
第6章中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6.3 文化对中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第7章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矫正
7.1 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及其表现
课堂教学
2
第9周
9
第七章 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矫正
7.2 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成因及矫正
第8章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
8.1 品德发展的理论模型
课堂教学
2
第10周
10
第八章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
8.2 家庭对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8.3 学校对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课堂教学
2
第11周
11
第八章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
8.4 社会对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课堂教学
1
第12周
12
通过网上进行考试
2
第二章 中学生道德认知发展与提高
2.1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课堂教学
2
第3周
3
第二章 中学生道德认知发展与提高
2.2 中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与提高
第三章 中学生道德情感发展与培养
3.1 道德情感概述
课堂教
3.2 中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特点及其培养
第4章中学生道德行为发展与培养
教学日历
共12个教学周,10.5个教学周的课堂讲授,0.5个教学周的自主学习,1个教学周的网上考试
周次
课次
教学内容
授课类型
学时分配
第1周
1
第1章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概述
1.1 品德及其心理结构
1.2 品德形成与道德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是以品德心理学和德育原理为基础,以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重点,揭示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一门新设课程。
第一讲品德· 道德· 德育一、品德、道德与德育(一)道德的内涵:道德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道德的职能是抑恶扬善。
道德的作用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形式发挥出来的。
道德的定义: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二)品德的内涵品德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一种个性特征;品德是最具社会评价意义的个性特征;品德是一种较稳固的个性特征;品德具有外化的行为表现;品德的定义: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个性特征。
二、德育的概念与德育本质什么是德育简而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德育概念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广义的德育概念: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一)德育的定义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德育的本质道德转化品德德育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其本质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
如何使学校德育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1.德育内容注重思辩性。
2.德育过程突出实践性。
3.德育活动讲究品牌性。
(三)德育的特征从活动的目标指向看----培养品德从活动的内容看——传输社会道德从活动的方式看——强调亲身体验、感悟从解决的特殊问题看——是态度、情感、价值观(四)衡量德育活动的三个基本标准标准1教育必须包含善良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标准2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产生有益的影响标准3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第二讲品德形成的一般特点、规律与教育一、品德的结构(一)品德的构成要素(心理形式)——知、情、意、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习惯(二)品德各要素的表现形式及作用1、道德认识概念——是人们对社会规范的理解、掌握。
表现:道德概念(知识)的理解;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信念的确立,作用:其它几要素形成发展的基础;行为的先导;2、道德情感概念: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规范评价、体验对象时所产生的情感。
表现: 直觉性的情感体验;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伦理性的情感体验,作用:影响人的选择;调节人的行为——中介3、道德意志概念: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道德抉择和行动时克服困难的能力和毅力。
表现: 完成动机斗争;选择行为方式;执行道德决定作用:控制、调节人的行为——调控4、道德行为(习惯)概念: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要求作出的外部反映活动。
表现: 顺从行为(他律);认同行为(模仿);信奉行为(自律),作用:品德形成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其它要素起着巩固、提高的作用——标志(三)品德的构成要素(社会内容)社会公德;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研究品德构成要素的教育意义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心理形式与社会内容完整统一发展的过程,教育中要注意各要素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存在的主要问题:知行脱节;情知冲突;意志薄弱;不良习惯;品德各要素发展的一般顺序二、品德的基本特征1.是一种个性特征2.必须以某种社会规范为基础3.与行为密切联系4.具有稳定性三、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无道德规则的阶段(五六岁以前),五岁左右儿童开始出现对规则较多的注意和尊重。
一般将这两个阶段都归为他律道德阶段,即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2.道德发展原因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识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
3.对道德教育的启示注意培养同伴之间的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关系不应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他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以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柯尔伯格对道德发展的研究:两难故事法2. 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模式柯尔伯格认为道德认知发展是三水平六阶段:水平一:前习俗水平,它是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它包括: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认为只要受到惩罚,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判定某一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水平二:习俗水平它是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
它包括: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认为凡是社会大众认可的,就是对的,反之是错的。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
它包括: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根据自已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
行为完全自律。
3.道德发展的年龄分布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
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能达到。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儿童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他人的行为表现而学会新的行为反应的,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核心内容。
班杜拉把道德发展看作是一种学习过程,强调模仿在儿童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认为学习并非被动地接受环境的示范作用,而是经过自己的认知加工,对示范行为有所取舍,逐渐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二)品德发展的一般趋势道德认知:按道德观——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自然观、社会历史观)的顺序发展。
道德情感:四种基础性的情感:同情心、自尊心、羞耻感、敬畏感道德行为:他律——自律德育过程的特殊矛盾:教师的要求学生的想法认同、改变、拒绝主要矛盾:新的教育要求与原有的品德发展水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和条件:1.将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的道德观念(内化)2.将个体的道德观念转化为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外化)转化的条件:多样化的交往和活动(三)促进品德形成发展的内在机制(动力)是什么社会环境中的道德冲突——利益冲突;情理冲突;品德各要素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四)影响个体品德发展的主要因素个体的生活经历(内隐记忆);所处的环境氛围(道德环境);教育的方式方法(德育手段)四、研究品德问题的教育学价值:1.从结构上看,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心理形式与社会内容完整统一发展的过程,要注意各要素发展的协调统一性。
2.从发展过程看,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不断发展的过程,具有明显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注意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
3.从品德形成发展的外部条件看,品德的形成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注意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4.从品德形成发展的内因看,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个体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矛盾和冲突是其发展的直接动力。
5.从品德形成发展的特点上看,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行为主体活动和实践的结果,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要注意教育措施和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五、学生不良品德的有哪些类型(1)过失型(2)品德不良型(3)攻击型(4)压抑型。
品德培养的主要任务:转变态度;矫正不良行为;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六、学生品德的教育培养(1)晓之以理,以知引人(2)动之以情,以情感人(3)导之以行,以行练人。
(4)持之以恒,以志树人(5)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七、把握德育的本质和道德学习的特点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德育的本质:将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品德学习内容事实性知识——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学到的知识。
评价性知识——以个体已有的价值取向为基础,带有情感性的思维和态度来加以把握的知识。
人事性知识——由个体自身感悟获得的经验和体会。
特点:1、道德学习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学习。
学习方式2、亲身体验是道德学习的重要方式。
体验的主要方式:直觉型体验;联想型体验;伦理型体验学习水平:顺从行为——认同行为——自觉行为3、认同是道德学习的关键和难点道德学习的基本策略:创设情景,触景生情;激起共鸣,以情染情;唤起经验,以理导情;组织活动,行中促情第三讲中学生品德发展特点与现状一、中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初中生道德观念形成高中生具有按照道德标准调节自己行的独立性和自觉性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具有主导性2.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二、中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1.道德概念的掌握2.道德信念的确立3.道德评价的发展三、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初中生道德情感的形式有如下特点:(1)冲动性。
(2)理智性。
(3)偏激性。
高中生的道德情感已经接近成年人,他们的伦理性情感体验逐渐占据优势四、中学生道德意志的发展在中学生中,言行一致或不完全一致的占多数,言行脱节和道德水准很低的是少数。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忘我学习和工作等属于勇于奉献,是道德意志发展到高水平的表现。
五、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及其习惯的形成据资料表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学生,60%是在初中,20%是在高中,余下20%在高中毕业时还不行。
六、我国中学生品德特点:(一)“独立感”“成人感”产生,但爱走极端。
(二)关注自我,但行为偏激。
(三)关注社会,但闭锁文饰。
(四)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背离七、中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1.德育首位有待加强。
2.重智轻德影响德育内容落实。
3.学校德育在认知好策略上的错位。
主要表现在:(1)学校德育过于功课化、知识化、理想化。
(2)学校道德教育忽视学生在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4.学校德育在内容和方法上的落后。
主要表现在:(1)学校德育内容缺乏时代感和层次行,主流价值导向乏力。
(2)道德教育方法过于单向,针对行和时效性不强。
5.社会生活对中学生的不良影响。
八、教育策略1.改变德育教育模式。
2.学校管理要坚持德育为首,落实育人为本。
3.利用大众媒体,主动占领青少年的思想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