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教案(课时一、二)(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选修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选修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深情厚意。
2.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文本的修辞手法及表现技巧。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翻译与理解。
2.深刻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如《陈情表》、《岳阳楼记》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文章的共同特点。
(2)介绍《祭十二郎文》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2.自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2)教师辅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解决疑难问题。
3.分析课文(1)分析文本的结构特点,如总分总、层层递进等。
(2)分析文本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
(3)分析文本的表现技巧,如对比、抑扬顿挫等。
4.感悟情感(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其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讨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对读者的感染力。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翻译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作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1.学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是否有所提高?2.学生是否能够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3.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是否较高?4.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名篇,如《陈情表》、《岳阳楼记》,大家觉得这些文章有什么共同之处呢?(2)生1:都是表达作者的情感。
(3)生2:都是用文言文写的。
(4)师:很好,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也是一篇表达作者情感的文言文名篇,大家猜猜看,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的呢?2.自读课文(1)师:在阅读课文时,大家注意把握文章的大意,不懂的地方可以做标记,等会儿我们可以一起讨论。
选修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选修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独特的表现手法,是使其真挚、深沉的情感紧紧融注在日常平凡琐事的叙述之中。
让绵密深沉的主体情感,直接投射于与十二郎有关的生活细节之中,反复抒吐,与之融铸成完整的审美意象隽永的感情光芒。
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选修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选修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目标:1. 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 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 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的新授课。
导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世界最美的坟墓》等优秀的外国祭文,让我们领略了他们的文化特色,今天我们来看看自己的文化中颇受褒扬的祭文样式——韩愈简介1. 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 韩愈在散文创作中, 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 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 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 写得很有说服力, 《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 写人、记事状物都很感人。
《祭十二郎文》2(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祭十二郎文》2(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祭十二郎文》2(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中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高中课程的更新迭代也越来越快,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教师们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祭十二郎文》2是人教版高二选修文学类课程中的一篇课文,为了更好地教授该文,以下是一份教案教学设计供教师参考。
一、教学目标1.了解《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及其作者;2.理解《祭十二郎文》的内涵及其与当代的联系;3.能够快速理解阅读材料,并准确理解书写文字;4.能够结合自身的课内和课外阅读,在讨论中展开思考和交流。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材:人教版高二选修文学课程《祭十二郎文》22.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和阅读3.教学流程:①预习由于《祭十二郎文》涉及到历史和文化背景,因此预习是必要的。
首先,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丰臣秀吉在日本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接着,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全文来了解内容大意,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PPT和视频资料来讲解《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内容和意义,通过对每个细节的解读阐述它与当代的联系。
在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反馈来随时调整和改进授课内容,主要涉及的知识点包括:1)文化差异:通过比较中日文化差异,让学生了解《祭十二郎文》与日本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2)史实掌握:通过儒家思想、日本武士精神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本中的逻辑事实和史实;3)阅读技巧:结合文本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让学生深入理解其含义并掌握高效阅读技巧;4)联系当代:通过与日本现代社会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历史对当代社会影响的重要性。
③讨论在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和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例如:1)丰臣秀吉的领袖能力和统治手段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2)《祭十二郎文》对于日本文化的发展有何深远影响?3)文本中所呈现的矛盾和冲突,是否与当前社会存在类似现象?通过讨论的过程,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同时也能够在思考和交流中收获启迪和思维上的提升。
2024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2024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掌握骈文的写作技巧。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文言文的翻译和鉴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祭十二郎》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理解“祭”字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词、难句。
2.学生根据注释,自行翻译文章。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起承转合。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骈文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等。
3.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如生僻字词、特殊句式等。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让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讨论如何通过文章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尾部分。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结尾部分的含义,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析文章的审美价值,如文章的意境、形象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结尾部分的理解。
2.让学生讨论文章的审美价值,分析文章的艺术魅力。
四、作业布置2.让学生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技巧。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骈文写作技巧,如对仗、排比等。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写作技巧的理解。
2.让学生讨论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技巧。
四、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进行一次骈文写作练习。
2.让学生互相评改,提高写作水平。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情感表达。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情感变化,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析文章中的情感描写,如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等。
精选祭十二郎文教案4篇
精选祭十二郎文教案4篇祭十二郎文教案篇1教学要点1.熟读课文,读懂文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
2.梳理课文层次脉络,感悟课文的`抒情基调。
教学过程1.解题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
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
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
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
”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
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妇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2.介绍作者及背景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
②学生初读认准字音;再读体会感情。
③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④检查朗读,看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的初步理解。
4.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再读首先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给分段并归纳大意。
小组讨论明确。
(有条件的可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直接展示成果。
或者学生讨论明确,教师随之板书。
)5.总结文言知识6.布置作业熟读课文,重点体会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和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7.揣摩第5自然段中“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学生集体背诵第5段,然后找出这些虚词进行分析、讨论。
明确:作者悲伤之情无法抑止,又希望“传之非真”,因此在本段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也”字,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
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
后连用五个“矣”字,表明作者在理念上感到丧报书信决非误传之后的不情愿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二、艺术手法的体现提问:__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思考后明确: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
《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祭文的基本格式和文体特征;2、重点体会作者抒发的悲痛情感和真挚感人,催人泪下的感情特征。
3、体会本文波浪式的抒情模式,掌握融情于事的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宋代文豪苏东坡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公,祭文中千年绝唱。
(清。
吴楚才、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
那么,《祭十二郎文》何以得此评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共同去体味这千年绝唱传输出的万古悲痛。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韩愈简介: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写作背景: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
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
《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整理
《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整理执教人:宜城市试验中学鲁发福教学目标1、再识韩愈;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学问;3、了解结构,理清抒情线索;4、艺术鉴赏:在记叙中抒情、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等;5、人文素养:亲情的重要。
教学重点1、积累;2、深厚的抒情意味。
教学难点深厚的抒情意味教学方法诵读品尝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预备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积累教学程序一、导入“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人间真情有爱情、友情、亲情等等。
今日,我们学习“古今第一祭文”《祭十二郎文》,我韩愈一起来咀嚼“亲情”。
二、题解同学自读文注①,把握“祭文”、十二郎、郎等要点。
三、韩愈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闻名文学家。
尤以散文闻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提倡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见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见是进步的乐观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等很多闻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四、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
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法规,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哀思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祭十二郎文》中的经典段落,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解析、讨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表达,理解韩愈与十二郎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作者面对亲人离世时的悲痛心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珍视亲情,理解生命的脆弱与珍贵,培养感恩之心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祭十二郎文》中的情感表达,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难点:深入分析文章中的情感层次,理解韩愈的悲痛与自责,以及这些情感是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亲情的小故事,如一个家庭在面临困境时如何相互扶持,共同度过难关。
然后,引出《祭十二郎文》的背景,介绍韩愈与十二郎的关系,以及韩愈在得知十二郎去世后的悲痛心情。
二、初读感知(约15分钟)1.自由朗读:学生自行阅读《祭十二郎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基调。
2.字词讲解:教师选取文中几个典型的文言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如“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吾实为之,其又何尤?”等,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汇和句式的含义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3.分段朗读:分小组或全班分段朗读,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体会文中情感的起伏。
三、深入解读(约30分钟)1.情感解析o悲痛之情:引导学生分析韩愈在得知十二郎去世后所表现出的悲痛心情,如“吾哭于斯,吾痛于斯,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等句子。
o自责与悔恨:探讨韩愈在文章中流露出的自责与悔恨之情,如“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等语句。
o怀念与追忆:分析韩愈对十二郎生前事迹的怀念与追忆,如“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未始以为忧也”等段落。
《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文学特征及文化价值。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文献鉴赏能力和批评技巧。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祭十二郎文》的文学特征及文化价值。
2、难点:教学如何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古代文化。
三、教学方法1、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由教师进行讲解,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问题导入法:以问题作为课堂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
3、演示法:通过相关视频、图片等资料进行演示。
四、教学程序1、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文化是什么?”,让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挖掘由文化带来的思想、道德和美的资源。
2、学习环节a. 文化背景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祭十二郎文》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与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内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
b. 文学特征通过了解《祭十二郎文》的历史、文学和文化特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中人物形象、描写手法等方面来分析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
c. 文化价值教师可以通过探讨《祭十二郎文》表现的中国古代人民崇拜英雄烈士、向往美好生活等民族情感和文化价值等方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3、实践环节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祭十二郎文》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组织学生就《祭十二郎文》中的某一段内容展开讨论,挖掘旧时期哪些现象和故事对当代人仍具有启示和影响等。
4、总结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课堂内容。
五、教学资料1、教学文本:《祭十二郎文》2、多媒体资料:图片、视频、PPT等六、教学评估1、考试评测: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测试学生的文献鉴赏能力和批评技巧等。
2、课堂评测:通过课堂讨论、问题交流等形式测试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情况。
祭十二郎文教案3篇
祭十二郎文教案3篇祭十二郎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祭文的文体特征。
2、__重点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体会它的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特征。
教学重点1、掌握这些文言虚词:其、邪、也、乎、矣2、注意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成语形单影只、成家立业的用法。
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教学任务:完成课文学习。
一、题解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出嗣给长兄韩会为子。
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祭文,祭奠死者了一种文体。
二、写作背景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下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叔侄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病死的噩耗。
韩愈悲痛欲绝,写下了这篇祭文。
三、内容结构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包含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全文以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自己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死之数,乃至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哀婉动人。
__语决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抒情色彩。
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
《古文观止》的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当然,这些说法带有夸张的成份,但__包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
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人之间的浓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年时的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身。
《祭十二郎文》教案(课时一、二)(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祭十二郎文》教案(课时一、二)(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和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够翻译全文。
2.学习通过对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韩愈3岁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
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
宪宗即位,为国子博士。
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
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二、作品介绍《祭十二郎文》,写于贞元十九年,文章的十二郎是指韩愈的侄子韩老成(大哥韩会之子),“八仙”中著名的韩湘子即是老成之长子。
十二郎与韩愈两人自幼相守,由长嫂郑氏抚养成人,共历患难,因此感情特别深厚,但是长大之后,韩愈本人在外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孟郊告知韩老成六月二日已逝,但韩愈又疑问六月二十二日老成还在写信,种种的疑点让韩愈悲从中来。
韩愈在文中提到自己的衰老“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用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本文收入《古文观止》,其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明代茅坤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祭十二郎文教案(2篇)
祭十二郎文教案(2篇)祭十二郎文教案篇一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熟读课文,读懂文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为精确、清楚的了解。
2.梳理课文层次脉络,感悟课文的抒情基调。
教学过程1.解题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
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祀亲友之词也。
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
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
”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
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亲密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妇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2.介绍及背景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留意在文中倾注的肤浅真挚的感情。
②学生初读认准字音;再读体会感情。
③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④检查朗读,看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的初步理解。
4.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再读首先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给文章分段并归纳大意。
小组争论明确。
(有条件的可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直接展现成果。
或者学生争论明确,教师随之板书。
)5.总结文言学问6.布置作业熟读课文,重点体会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和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板书设计]其次课时教学要点1.详细研习课文。
2.鉴赏韩愈散文边诉边泣,于叙事中抒情的艺术手法。
3.体会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4.理解虚词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详细研习课文1.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指定一学生答复,其他学生补充。
多媒体显示:(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祭十二郎文高二下册语文教案8篇
祭十二郎文高二下册语文教案优秀8篇高二语文教案篇一《锦瑟》本着遵循认知规律、遵循鉴赏基本原则,教学中宜深入浅出、以读带赏,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新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一、名句导入,激发兴趣实践表明,由已知切入新课,既容易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又有助于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知识体系。
名句是经过时间的洗涤,被历代人所激赏的前人的智慧的结晶、语言的精华。
由熟悉的名句导入,既可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进一步品味,也可唤起学生积累新知识的渴望,可谓一举多得。
李商隐的许多诗句已被广泛使用,学生早已耳熟能详,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
二、简介,奠定鉴赏必备条件“言为心声”,诗文总会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烙印,刻上个人遭遇的印迹。
了解诗人简况,是鉴赏诗歌的必要准备。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于小官僚家庭。
十七岁就以才华受人赏识,二十五岁中进士,入朝做官。
不幸卷入朋党之争,政治上始终遭到排挤,在党争的夹缝中生存,奔走于四川、广西、广东等地,做些幕僚工作,很不得志。
他的个人生活也很不幸,结婚不到十二年,爱妻便去世。
就在那短暂的十二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常常团聚。
他本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抱负,却终身潦倒,得不到实现的机会,因此心情抑郁苦闷,四十五岁卒于郑州。
存诗约六百余首。
由于时代混乱、个人失意,诗中往往流露出浓浓的感伤情绪。
李商隐的诗不仅在唐代诗坛、而且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中,都占有一席之地,颇有影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艺术性极高的无题诗,基调凄凉伤感,音调和谐婉转,遣词用字严谨,对仗工致,用华丽的词藻构成生动优美的形象,传达出深刻真挚的感情,耐人寻味,想象丰富,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祭十二郎文》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一篇对其侄十二郎所写的祭文。
文章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
以下是整理的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目标:1. 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 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 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祭文的情感。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的新授课。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导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世界最美的坟墓》等优秀的外国祭文,让我们领略了他们的文化特色,今天我们来看看自己的文化中颇受褒扬的祭文样式——板书课题——《祭十二郎文》三、介绍作者和该文的评价——韩愈简介1. 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 韩愈在散文创作中, 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 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 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 写得很有说服力, 《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 写人、记事状物都很感人。
高二教案《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高二教案《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祭文的写法。
3.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祭文的写法。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理解导读法。
第一课时一. 教学导入:由韩愈的《马说》《师说》;或“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名言引入新课教学。
二. 韩愈和他的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韩愈倡导的顾问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代表做是《马说》《师说》等。
三. 写作背景: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
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
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
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 朗读课文:正音正句读。
1.给下列词语注音:不省()所怙()、殁()死、汴()州、孥()、薨()嗣()位、殒()生、奴婢()、窆()、尚飨()颍()水2.给下列句子断句:①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②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③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五. 分析理解第一~三段:(一)导析1.一词多义辨析①致A 乃能衔哀致诚B 致敬亭于幕府C 将成家而致汝D 何意致不厚E 余幼好书, 家贫难致F 老妇前致词G[ 蒋] 干还, 称瑜雅量高致②就A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B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C 指物作诗立就D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③之A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B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C佯狂不知所之者D为之,则难者亦易矣E 告汝十二郎之灵④始A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B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C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D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E 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⑤舍A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B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C 至舍, 四支僵不能动D 微楚之惠不及此, 退三舍避之E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F 屋舍俨然2.理解文化现象①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②告汝十二郎之灵③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④请归取其孥⑤明年,丞相薨⑥万乘之公相(二)分析段落意义。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教学设计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教学设计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要点1、熟读课文,读懂文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
2、梳理课文层次脉络,感悟课文的抒情基调。
教学过程1、解题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
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
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
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
”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
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妇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2、介绍作者及背景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
②学生初读认准字音;再读体会感情。
③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④检查朗读,看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的初步理解。
4、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再读首先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给文章分段并归纳大意。
小组讨论明确。
(有条件的可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直接展示成果。
或者学生讨论明确,教师随之板书。
)5、总结文言知识6、布置作业熟读课文,重点体会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和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板书设计]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点难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体会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宋赵与时《宾退录》:“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友。
人教版-语文-高二 祭十二郎文 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1A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B.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C.教学难点:祭文的情感。
D.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世界最美的坟墓》等优秀的外国祭文,让我们领略了他们的文化特色,今天我们来看看自己的文化中颇受褒扬的祭文样式——二、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自幼孤苦好学,锐意上进,贞观八年(792)中进士。
元和十二年(817)迁刑部侍郎。
因阻谏唐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
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
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长期的激烈斗争。
“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也成了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
其文众体兼长,多所创新,气势雄健,语言新颖,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是继司马迁之后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
其传世的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三、整体感知1、齐读全文,体会祭文情感,正音2、检查预习,请学生分析作者与十二郎的关系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
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
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人教版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弄通课文,积累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实词,辨析文言虚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2.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4.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二)能力教学点1.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能力,能较好的理解、翻译课文。
2.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是怎样逐层深入的,注意体会作者以情动人的文笔。
3.培养对古代散文名篇的鉴赏能力;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并把握本文在记叙中抒情的特点。
(三)德育、美育渗透点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体会至情至性的人情美,和作者创造这种美的方法。
选取生活细节如实叙写,情事融合,选用恰当的句式、人称和语气词来表达感情。
以致能“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学法指导:诵读体味,联系实际讨论,具体是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细节描绘片断,文章的强烈抒情的句段反复诵读,体会作者从家常琐事娓娓道来中的铭心刻骨的骨肉至情,对亡侄的无限哀痛和自己宦海浮沉的凄楚感慨。
重难点及解决方案:《祭十二郎文》被古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读懂课文,排除语言障碍,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是学习的重点。
本文篇幅较长,叙事较为纷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转折,是学习的难点。
1.加强预习,反复诵读,斟酌文字,帮助学生消化理解并作积累。
2.抓住贯注全文的一个“情”字,疏理文章层次、脉络,以简驭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鉴赏古代散文,首先应读懂文字,本课时在初步疏理课文层次的基础上重在解析文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并作一些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
(二)整体感知1.导人新课由唐宋八大家,或由韩愈的《马说》《师说》;或“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名言引入新课教学。
2.相关的文学常识、背景(1)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十二郎文》教案(课时一、二)(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和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够翻译全文。
2.学习通过对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韩愈3岁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
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
宪宗即位,为国子博士。
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
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二、作品介绍《祭十二郎文》,写于贞元十九年,文章的十二郎是指韩愈的侄子韩老成(大哥韩会之子),“八仙”中著名的韩湘子即是老成之长子。
十二郎与韩愈两人自幼相守,由长嫂郑氏抚养成人,共历患难,因此感情特别深厚,但是长大之后,韩愈本人在外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孟郊告知韩老成六月二日已逝,但韩愈又疑问六月二十二日老成还在写信,种种的疑点让韩愈悲从中来。
韩愈在文中提到自己的衰老“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用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本文收入《古文观止》,其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明代茅坤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三、基础巩固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治丧(sàng)及长(zhǎng)不省(xǐng)所怙(hù)兄殁(mò)归取其孥(nú)丞相薨(hōng)佐戎(róng)徐州遽(jù)去万乘(shèng)殒(yùn)其生窆(biǎn)不临其穴尚飨(xiāng)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乃,才衔,怀着具,准备,备办灵,灵位(2)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省,知道;怙,依靠(3)既又与汝就食江南既,不久,后来;就食,谋生(4)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止,留居孥,妻子儿女的统称(5)汝不果来果,成为事实,实现(6)是年,吾佐戎徐州佐戎,辅佐军务(7)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遽,急,突然(8)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公卿,公卿和宰相辍,停止,离开(9)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戚,忧伤(10)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嗣,继承人(11)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克,能够蒙,蒙受泽,恩泽(12)汝之纯明宜业宜家者宜,应该(13)汝之子始十岁始,才(14)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冀,希望(15)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比,近来剧,疼痛剧烈(16)抑别有疾而至斯乎?抑,还是,或者(17)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吊,抚慰(18)如不能守待终丧,则遂取以来遂,立即(19)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凭,临窆,葬时下棺入穴(20)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尤,怨恨(21)曷其有极曷,何极,尽头(22)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幸,希望(23)尚飨希望鬼神享用祭品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1)莫如西归名-状,向西(2)吾少孤名-动,成为孤儿(3)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动,继承……的家业(4)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使动用法,使……夭折(5)将成家而致汝使……到来(6)长吾女与汝女使……长(7)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形-动,长久居住(8)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形-动,保全(9)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动-名,祭奠时的用品(10)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11)何为而在吾侧也宾语前置(12)其信然邪?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邪固定句式是……还是……(13)吾佐董丞相幕于汴州介词短语后置四、过关检测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A.汴州biàn殒其生yǔn不省所怙ɡū遽去吾jùB.万乘chénɡ夭其嗣sì曷其有极hé窆不临其穴biǎn C.辍汝chuò取其孥nú尚飨sūn兄殁南方mòD.奴婢bì丞相薨hōnɡ汝来省吾xǐnɡ少而强者qiánɡ 注:怙:音hù;乘:音shènɡ;飨:音xiǎnɡ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C)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B.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C.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D.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注:A,羞-馐;B,世-逝;D,敛-殓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D)例: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沛公安在C.古之人不余欺也D.石之铿然有声者注:D是定语后置句,例句和其他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4.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D)A.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B.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C.其传之非其真邪?D.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注:前三项均是助词,属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
5.翻译句子(1)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我幼年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好靠哥嫂抚养。
(2)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
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西边去,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
(3)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
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4)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5)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逝。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想起各位父兄,都在健康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我不能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恐怕我早晚一死,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忧伤。
(6)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
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你(那么)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7)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这正是所谓苍天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意实在难以知道了!也就是所谓天理不可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8)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
他们有粮食能够守丧到丧期终了,就等到丧期结束后再把他们接来;如果不能守到丧期终了,我就马上接来。
(9)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着的时候不能住在一起互相照顾,死的时候没有抚尸痛哭,入殓时没在棺前守灵,下棺入葬时又没有亲临你的墓穴。
(10)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呢?天哪,(我的悲痛)哪里有尽头呢?五、课文研讨1.本文把对十二郎的沉痛悼念之情和琐碎的家事诉说交织在一起,有现在的事,有往昔的事,有未来的事,有猜想的事。
从表面看,记叙内容非常庞杂,没有线索,实际上是散而不乱。
试从作者的请按和思绪发展方面梳理文章的脉络,给这篇祭文的主体部分(去掉首尾两段)划分层次,概括其内容。
参考答案:主体部分(第2-11段)共10段。
第2、3段为第一层次,主要是回顾自己和十二郎的身世和往日的聚散情况;第4-9段为第二层次,主要是表达在自己在得到十二郎的死讯后的痛苦心情;第10-11段为第三层次,主要是交代十二郎后事的安排,再次祭奠亡灵。
看似散乱,实则气脉不断,一种骨肉至情充塞全文,贯穿其中。
2.文章第5段,一共用了3个“邪”字,3个“乎”字,4和“也”字,5个“矣”字。
除按摩他们的用法,说说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3个“邪”字表现了作者乍听到噩耗时的分外意外、震惊,以至怀疑消息的可靠性的心理状态。
3个“乎”字的反问句强化了质疑的语气。
作者不相信神灵不明,上天无道4和“也”字中前三个“也”带动了三个判断句,强调了信息的不可信,但最后一个“也”字却把语气由不能相信转换到不得不相信上来,自己身边的书信切实证明了十二郎的四是肯定无疑的,她只能去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了。
5个“矣”字表达的是肯定、无奈的语气。
句句紧扣前面的追问,自己最不想看到的结果却得到了现实无情的印证。
这一系列语气助词的运用强化了这一段感情发展变化的节奏,也准确抒发了作者强烈的不愿相信、不能相信却又不得不相信的失去亲人的悲痛感情。
祭十二郎文(课时2)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习题强化对本课文言知识的掌握。
2.学习中国古代散文的鉴赏方法。
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D)A、请归取其孥(nú)形单影只(zhī)不省(xǐng)所怙(hù)B、乃能衔(xián)哀致诚虽万乘(shèng)之公相丞相薨(hōng)C、其余奴婢(bì)呜呼哀哉!尚飨(xiǎng)中年兄殁(mò)南方D、并令守汝丧(sàng)闻汝丧(sàng)之七日吾不以一日辍(chuò)汝而就也注:“丧”应读sāng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A)A、比(等到)得软脚病辍汝而就(接近)敛不凭(凭借)其棺B、不省所怙(依靠)遽(突然)去吾而殁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乎C、其又何尤(怨恨)抱无涯之戚(忧伤)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D、远具(准备)时羞止(停止)一岁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注:A项“比”解释为“近来”,“就”解释为“就职上任”,“凭”解释为“临”;B项“应”解释为“应付”;D项“止”解释为“住”,“既”解释为“不久”“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