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总结)
单元总结
思维导图
(一)知识导图
(二)能力导图
(一)知识要点
【文学常识】
1.《社戏》选自《》。
2.《回延安》作者,诗人,与丁毅等人共同创作《》,著有诗集《放歌集》。
3.《安塞腰鼓》作者,作家,代表作品《》。
4.《灯笼》作者,山东莱芜人,散文家、。
【字音字形】
1.楫.( )
2.棹.( )
3.倘.若( )
4.归省.( )
5.行.辈( )
6.撺掇
..( )( ) 7.凫.水( ) 8.潺.潺( )
9.弥.散( ) 10.蕴.藻( ) 11.渔父.( ) 12.cuō()合
13.家juàn() 14.cuān()升15.bāo()豆16.纠gé()
17.xù()叨18.dài()慢19.yǒnɡ yuè()( )
20.wǎn()转 21.乌péng()船
22.糜.子( ) 23.油馍.( ) 24.脑畔.( ) 25.一盏.( )
26.白羊肚.( ) 27.羊羔.( ) 28.柳林pù() 29.眼kuàng()
30.yáo()洞31.yán()河32.chuǎn()气
33.恬.静( ) 34.晦.暗( ) 35.羁.绊( ) 36.亢.奋( )
37.冗.杂( ) 38.戛.然而止( ) 39.烧zhuó() 40.páng()礴
41.战lì() 42.淋lí() 43.fú()射44.mò()然
45.茂téng téng()( ) 46.惊心动pò()
47.神龛.( ) 48.焚.身( ) 49.斡.旋( ) 50.幽悄.( )
51.锵.然( ) 52.霍骠.姚( ) 53.司马懿.( ) 54.怅wǎng()
55.静mù() 56.xī xī()( )然
57.夜深星lán() 58.张灯结cǎi()
【词语理解】
1.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从旁鼓动人做某事)起来。
2.满心话(立刻)说不出来。
3.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极度兴奋)了。
4.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 )。
5.当它(声音突然中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
6.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
..( )着的情事。
【文章主旨】
《社戏》以“我”到赵庄看戏为线索,先略写“我”在平桥村的快乐生活,再详写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表现了农村人的纯朴善良,反映了“我”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展示了浓浓的陕北风情,抒发了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母亲的怀抱时激动、喜悦的心情,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全文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个阶段展开描写。本文不仅表现了安塞腰鼓这种民间艺术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特点,而且反映了陕北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
《灯笼》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现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写作特点】
《社戏》1.刻画人物栩栩如生。2.描写景物极具特色。3.处理情节详略有致。
《回延安》1.运用多种修辞手法。2.选用恰当的动词。3.富于变化的句间关系。
《安塞腰鼓》1.节奏疾猛。2.排比激昂。3.语句铿锵。
《灯笼》1.使用方言,地方味浓。2.描绘朴实动人。
参考答案:
文学常识
1.呐喊
2.贺敬之白毛女
3.刘成章羊想云彩
4.吴伯箫教育家
字音字形
1.jí
2.zhào
3.tǎng
4.xǐng
5.háng
6.cuān duo
7.fú8.chán9.mí10.yùn11.fǔ12.撮13.眷
14.蹿15.剥16.葛17.絮18.怠19.踊跃
20.宛21.篷22.méi23.mó24.pàn25.zhǎn
26.dǔ27.gāo28.铺29.眶30.窑31.延32.喘
33.tián34.huì35.jī36.kàng37.rǒnɡ38.jiá
39.灼40.磅41.栗42.漓43.辐44.蓦
45.腾腾46.魄47.kān48.fén49.wò50.qiǎo
51.qiāng52.piào53.yì54.惘55.穆56.熙熙
57.阑58.彩
词语理解
1.撺掇
2.登时
3.亢奋
4.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5.戛然而止
6.调停,调解
(二)能力要点
能力要点一: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能力详解】
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民俗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一要感知课文的叙述内容,二要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在此基础上理解文本的民俗的意义和价值。理解民俗意义和民俗价值,是增进对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这里的“文化”与语文的紧密结合,将丰富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人文素养。例如教学《灯笼》,让学生既能感知课文中的民风民俗,又能体会“我”对乡村文化的怀念,以及“我”的爱国热情,进而感受到一个旧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情怀。这几个教学目标难以拆分,应该融合地达成。
【典例分析】
《回延安》这首诗的抒情具有怎样的特点?具有怎样的民俗内涵?哪些语句运用了比兴、夸张和拟人的手法?
【技巧总结】
1.这首诗抒情性总的特点是:直白、热烈、豪迈。
直白:诗人面对延安,面对延安亲人,面对读者,毫无保留地直抒胸臆,这是那个年代诗歌创作的主流风格,也是仿照陕北民歌的风格。
热烈:诗人离别十年后回到日思夜想的第二故乡延安,不可遏制的情感喷涌而出,诉诸笔端。
豪迈:诗人抒发的是自己的情感,同时又抒写了一个“大我”的胸怀,这种情感和胸怀是革命者才有的,具有豪迈、壮阔的特点而无狭小、局促之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