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汇编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磁共振成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射学 ,1992,1(1):70—71. 4 钱家新.婴幼儿急性肠套 叠的诊断,7(6):14. (收 稿 日期 :2009—12—11)
总之 ,正确选择适应证及空气灌肠压 力 ,辅 以解痉镇静剂
及适当的手法按摩 ,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可以明显提高复 位的成功率 ,并减少并发症 的发生 。
参 考 文 献 1 刘立炜 ,罗源利 .婴儿肠套 叠伴 肠坏死 的 x线表现 .中华放射
学 杂 志 ,2001,35(9):686—688. 2 天津 医院 ,天津 市急腹 症研 究所 .急腹症 x线 诊断学 .北京 :
颅 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磁共振成像诊断 与鉴别诊断
河 南省 濮 阳 市人 民 医 5 ̄(457000) 王 丽 华 宋冬 喜 管 霞
颅 内 血 管 外 皮 细 胞 瘤 (intracranial hemangiopericytonla, HPC)发生率较低 ,大多数 学者把它归属为脑膜瘤 的血 管外皮 型 ,称其 为血 管母 型脑膜瘤和恶性脑 膜瘤 。1 993年世 界卫生 组 织 (WHO)制 定 的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肿 瘤 新 的 组 织 学 分 类 法 将 血 管 外 皮 瘤 从 中划 分 m 来 ,认为 它 是 一种 罕 见 的 来 源 于脑 膜 问质毛细血管外皮细胞的一种恶性 肿瘤 。其临床和磁 共振成 像 (MRI)影像 学 表 现 与 脑膜 瘤相 似 ,术 前 定 性 诊断 难 。因 该 肿瘤血供异常丰 富 ,侵袭性 强 ,术 中出血 多 ,常使 肿瘤不能 完 全 切 除 ,从 而 增 加 了 肿 瘤 复 发 与 远 处 转 移 的概 率 ,故 术 前 正 确 诊 断 非 常 重 要 21。笔 者 回 顾 性 分 析 我 院 2000---2008年 经 手术病理证 实的 13例 颅 内血管 外皮细胞瘤 的 MR影 像学 资 料 ,以加 强 对 该 病 MRI表 现 的认 识 ,提 高 术 前 诊 断 的 准 确 性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临床资料 :搜集 2000--2008年经手术病理证 实 的颅 内 血 管外 皮细胞瘤 13例 ,所有患 者均进行术 前 MR平扫及增强 扫 描 检 查 。其 中男 性 8例 ,女 性 5例 ;年 龄 21~65岁 ,平 均 43 岁 ;病程平均 8.6个 月 ;临床症状 以头痛为主 。 1.2 MR检查 方法及 观察 指标 :13例患者均行 MRI平扫及增 强 扫 描 。MR检 查 设 备 为 13本 日立 公 司 生 产 的 MRP- 5000AD 永 磁 型 0.2T磁 共 振 机 ,专 用 头 线 圈扫 描 。 自旋 回 波 (SE)序 列 扫 描参 数 :TlWI,TR 450 ms,TE 20 ms;T2WI,TR 4 000 ms, TE 100 ms,行横断位 、矢 状位 、冠状位扫描 。增 强扫描对 比剂 采 用 钆 喷 酸 葡 甲胺 (Gd—DTPA),0.2 mL/kg,肘 静 脉 注 射 。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与病理对照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与病理对照作者:张国安王亦强安瑞馥来源:《健康大视野·下半月》2009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09)6-0003-03【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表现,并与病理对照。
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血管外皮细胞瘤19例,血管瘤型脑膜瘤25例,所有病例均进行了MR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其MRI与病理表现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
结果:MRI示19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肿瘤均位于颅内脑外,前者MR平扫T1WI呈高低不均信号15例,等信号4例,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15例,等信号4例;增强扫描14例呈不均匀显著强化;窄基底与脑膜相连11例;出现颅骨破坏6例;术后病理证实肿瘤来源于脑膜间质的血管外皮细胞。
25例血管瘤型脑膜瘤MR平扫T1WI均匀较低信号及T2WI均匀较高信号21例,23例病灶显著均匀强化,16例呈宽基底与脑膜相连,病理证实肿瘤来源于脑膜上皮。
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MRI 表现与血管瘤型脑膜瘤十分相似,但前者是一恶性肿瘤,往往出现分叶征,跨叶生长,与硬膜呈窄基底相连,有丰富的血管,肿瘤易出血、坏死致信号不均匀,破坏邻近颅骨,无局部骨质反应性增生等特点,据此可望与后者鉴别。
病理免疫组化可确定肿瘤的起源。
【关键词】血管外皮细胞瘤;血管瘤型脑膜瘤;MRI; 病理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较少见,其临床和MR影像学表现与脑膜瘤相似,特别是血管瘤型脑膜瘤,因而术前鉴别二者较困难。
由于该肿瘤血运异常丰富,肿瘤在生物学上具有一定的恶性倾向及表现,从而增加了肿瘤术后复发与转移的机会,故术前正确诊断非常重要。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国内外已有报道[1-3],但多为小组病例的影像学分析。
为了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笔者搜集了我院近五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和25例颅内血管瘤型脑膜瘤的影像及病理学资料,并对其做了对照分析。
颅脑血管外皮细胞瘤MRI影像学表现及与病理对照分析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MAY. 2022, Vol.20, No.05 Total No.151o n o n M R I I m a g i n g 【通讯作者】郑小建·23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05月 第20卷 第05期 总第151期和FLAIR序列轴位成像。
扫描参数:SE序列T1WI参数,射频脉冲重复时间(TR)600ms,回波时间(TE)25ms,层厚6mm。
T2WI序列参数,TR/TE为4000ms/101ms,层厚6mm。
DWI 序列参数:扫描层数为36层,TR/TE为3100ms/100ms,层厚6mm,FOV为40cm×20cm。
FLAIR序列参数:扫描层数为22层,TR/TE为5500ms/110ms,层厚6mm,FOV为24cm×24cm。
增强扫描造影剂选用Gd-DTPA试剂,注射剂量0.1mmol/kg,流速3mL/s。
1.3 观察指标 由两名或两名以上放射科诊断组医师对获取的MRI图像结果采用双盲法进行阅片,分析肿瘤位置、大小、形态、有无坏死及与周围组织关系等影像学特征,在阅片过程中意见出现分歧时共同讨论后决定。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χ-±s)描述;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表示;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2.1 肿瘤发病部位、大小及形态 肿瘤发病部位:颅底7例,矢状窦5例,大脑镰旁3例,小脑幕4例,额叶5例。
肿瘤直径大小:最大直径7.1cm,最小直径3.4cm,平均直径5.1cm。
肿瘤形态:分叶状11例,不规则形8例,椭圆形3例,扁圆形3例。
2.2 大体病理和显微观察结果 24例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可见肿块边界清楚,外表光滑,质硬,20例有明显包膜;其中分叶状16例,椭圆形和类圆形各2例,其余4例边界模糊,呈分叶状,包膜不完整。
颅内血管外皮瘤的MRI影像诊断
颅内血管外皮瘤的MRI影像诊断作者:易思明肖香佐况红妹魏文龙陈晖来源:《中外医疗》2015年第26期[摘要] 目的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瘤(Hemangiopericytoma, HPC)的MRI影像特点并与病理对照,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术前诊断准确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2013年7月由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HPC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术前均行MRI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弥散加权成像(DWI)和水抑制T2WI,2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
结果全部病灶均位于颅内脑外,形态多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多与脑膜窄基底相连,跨脑膜或颅底生长。
HPC实质在T1WI上与脑白质或脑灰质信号相近,T2WI上接近脑灰质信号,水抑制T2WI及DWI均呈稍高信号,瘤内易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4例清楚显示肿瘤由颈外动脉及脑内动脉双重供血;8例提示静脉窦受侵;8例见局部颅骨骨质破坏;肿瘤多有轻度或无瘤周水肿。
结论 HPC是一种罕见的非脑膜来源颅内恶性肿瘤,MRI表现有一定的特点,病理及免疫组化可明确诊断。
[关键词] 血管外皮瘤;磁共振成像;影像诊断[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9(b)-0188-02[Abstract] Objective Analysis of intracranial vascular cortical adenoma MRI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Hemangiopericytoma (HPC) and compared with pathology,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ease and preoperative diagnostic accuracy. Methods Rare cases confirmed by surgery patholog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not less than 20 cases. A rare case of not less than 50 cases] clinical and imaging data of 20 cases of HPC patients, preoperative routine MRI scan and enhanced scan, the water and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 can inhibit T2WI, 2 underwen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Results All the lesions were located in intracranial brain, form a lobulated or irregular shape more, more connected to the meninges narrow basal,across the meninges or the growth of the skull base. HPC essence with cerebral white matter or brain gray matter on T1WI signal close, close to gray matter signal on T2WI, water T2WI and DWI were slightly high signal, can become necrotic tumor within easy sac, uneven enhancement scan is more obvious reinforcement. 4 cases clearly shows that the tumor by the external carotid artery and the dual blood supply arteries in the brain; 8 tips sinus invaded; 8 patients see partial skull bone destruction; Tumor had mild or no tumor more weeks edema. Conclusions HPC is a rare source of the meninges intracranial malignant tumor, MRI performance has certain characteristics,pathologic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diagnosis.[Key words] Blood vessels, Skin tum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he diagnosis of imaging颅内血管外皮瘤(Hemangiopericytoma HPC)又称血管周细胞瘤,是一种来源于脑膜间质毛细血管外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深度学习]'颅骨血管瘤'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深度学习]'颅骨血管瘤'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颅骨血管瘤骨血管瘤(hemangioma of bone)系指骨内血管增生所形成的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是发生于骨内的原发性肿瘤,其发生率占全骨肿瘤的0.6%~1% 。
可发生于任何骨骼,以脊柱、颅面骨多见(占2/3以上),也可见于长骨和其他扁骨。
骨血管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年人居多,尤其是30~50岁的年龄组,女多于男,有文献报道,女性发病是男性的两倍。
可单发或多发,以单发者多见,生长缓慢,预后良好。
多发者,同一骨骼多处发病或多处骨骼同时受累,近半数病例同时伴有其他部位的血管瘤,称为血管瘤病,预后较差。
骨血管瘤分为海绵型和毛细血管型,前者常见,由充满血液、扩张的薄壁腔窦构成,此型多见于颅骨和脊柱;毛细血管型由极度扩张增生的细小毛细血管构成,此型多见于扁骨和长骨干骺端。
颅骨与脊椎血管瘤多属海绵型,但在颅骨多表现为新骨形成,而在脊椎则多为骨质吸收。
颅骨血管瘤发生率仅次于脊柱,约占颅骨原发性肿瘤的10%。
可发生于颅骨各部位,好发于颅盖骨,以额骨最多见,其次为顶骨、枕骨和眼眶。
发病年龄多见于成年人。
【病因病理】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一般认为是由调节内皮细胞增殖的一个或多个基因发生突变,阻断凋亡诱导信号而抑制细胞凋亡所引起。
另有研究表明Bcl-2基因可能参与血管瘤的发生和调控。
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也是血管瘤发生较重要的环节。
在组织学上,颅骨血管瘤大多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少见。
颅骨血管瘤多位于板障内,逐渐长大可侵犯内、外板。
肿瘤大小不一,单发或多发,厚薄亦不一。
通常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尚清,病灶松软易碎,表面和切面呈暗红色,外观为海绵状或蜂窝状。
切面由较多骨小梁构成网状支架,表浅部位的骨小梁较粗大,垂直于颅骨表面,呈放射状。
肿瘤深部的骨小梁则呈蜂窝状排列,在骨小梁空隙之间,为大小不一、扩张的血窦,其内充满血液。
血管外皮细胞瘤影像FTP课件
2014.06.27
血管外皮细胞瘤影像FTP
1
血管外皮细胞瘤
• 颅内原发性血管外皮细胞瘤(HPC)少见,既往将其归于 脑膜瘤,但后来研究表明,它并不是来源于脑膜上皮细 胞,而是来源于脑膜间质毛细血管的外皮细胞。
• 1993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其归于脑膜间质,非 脑膜上皮细胞肿瘤。
14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血管外皮细胞瘤影像FTP
15
血管外皮细胞瘤影像FTP
9
• DWI:脑膜瘤较HPC在DWI上更易呈高或略高信号。 ➢由于HPC坏死囊变多见,水分子扩散自由度高,且内部含有相对
更丰富血管,故DWI多为等低信号或混杂信号。 ➢脑膜瘤细胞以紧密排列的漩涡状生长形态存在,少有坏死,致
使水分子扩散自由度降低,多表现为等或高信号。
血管外皮细胞瘤影像FTP
广基底连接,多数与脑膜以窄基底连接,后者可能由于 肿瘤生长时间短而又生长体积较大。
血管外皮细胞瘤影像FTP
4
影像表现
• CT:平扫稍高或等密度,多数界清,肿瘤囊变坏死较常见,但 一般没有钙化。
• 肿瘤邻近颅骨引起骨质破坏。
• 增强扫描均质明显强化;若有囊变坏死可不均质。部分病例可 见脑膜尾征。
• MR:T1WI等信号,T2WI稍高或等信号。
• 肿瘤周围水肿较轻微或无水肿。
血管外皮细胞瘤影像FTP
5
血管外皮细胞瘤影像FTP
6
血管外皮细胞瘤影像FTP
7
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鉴别:
• 脑膜瘤中年女性多见,HPC以年轻男性多见。 • 典型脑膜瘤呈圆形、椭圆形或扁圆形,分叶少见;HPC多呈不规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祝跃明1 金中高1 姚振威2 周林江2 【摘要】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CT和MRI特征。
方法 回顾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HPC的CT和MRI表现,结合文献报道总结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结果 6例病灶分布较为分散,呈圆形或椭圆形3例,不规则形3例,最小为4.1cm ×4.3cm×2.2cm,最大病灶呈类圆形,约7.1cm直径。
CT呈高密度2例,低密度1例。
MRI上T1WI低信号4例、等信号2例,T2WI上呈等信号2例、不均匀高信号4例。
病灶内见出血2例、出现坏死囊变2例,见血管流空现象5例、脑膜尾征2例、周围见轻度水肿1例,中度水肿3例,重度水肿2例。
CT和MRI增强后均强化显著,其中不均匀强化4例,较均匀强化2例。
颅骨骨质破坏1例,呈虫蚀状改变。
肿瘤均有较明显占位效应。
进行了MRV、MRA成像各1例,能显示肿瘤所致之周围血管及静脉窦之改变。
结论 颅内HPC与脑膜瘤的鉴别较为困难,CT和MRI结合有助于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MRA和MRV能显示肿瘤与周围血管情况,对临床决定手术方式有帮助。
【关键词】 血管外皮细胞瘤;颅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 R737.41;R814.42;R44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3070(2007)0120058202 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是一类少见的、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的血管性肿瘤,颅内HPC极为少见,常误诊为脑膜瘤,本文收集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HPC,分析其临床及CT和MRI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颅内HPC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情况见表1。
表1 患者一般情况病例性别年龄(岁)部位临床症状1男24右颞头痛伴记忆力下降半年余2男33右枕头痛1年,左侧视力下降3月3男49左颞反复头痛2年,加剧2月余,伴有恶心呕吐4男65额部头痛头胀1年半,出现双侧肌力下降1月5女28左枕头痛3月,视力明显下降1月6女49额反复头痛3年,近来加剧1.2 检查方法 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3例具备CT平扫及增强资料(CT检查机型不一)。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病理、临床及影像学诊断分析
·医学影像·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病理、临床及影像学诊断分析张春芳(铜仁市人民医院 放射科,贵州 铜仁 554300)0 引言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在临床中又可以称为颅内血管周围肉瘤、小胶质肉瘤等,属于一类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肉瘤之一。
血管外皮细胞瘤可以在全身各个部位发生,但是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比较少见,在临床中的诊断方法也不多,经常会被误诊为脑膜瘤[1-2],无法为后期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因此需要针对该疾病展开深入的诊断方法分析。
本研究针对我院收治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进行病理、临床、影像学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所收治的存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16例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这些患者中男5例,女11例;年龄在30-66岁,平均(46.7±10.5)岁,有9例患者出现头痛、有4例患者存在单侧肢体无力,有2例患者耳鸣。
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本研究对所选中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疾病症状等,并对其实施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手段包括CT检查和MRI,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操作调整,最后结合手术病理症状进行分析。
2 结果2.1 影像学表现。
这16例患者均为单发病变,其中有14例发病位置为颅内脑实质外,有2例位于中央旁小叶,观察显示有13例显示病变周围边缘呈深分叶状变化,有9例病变周围以及内部存在多发囊变,有10例内部存在流空血管影[3-5]。
病灶的直径大都在2.4-6.7 cm,有14例主要为实性成分,MRI增强后其实性成分会出现明显强化,有2例病变内部存在出血、钙化的情况,图像显示这些病例均存在灰质等信号或者是稍低信号。
进行CT平扫其病灶均显示为存在较高的均匀密度[6-7]。
2.2 病理诊断。
肿瘤的颜色大都为红色、肉红色、灰红色,其质地柔软,具有丰富的血供,其中有7例存在包膜,镜下可以看出肿瘤内存在十分丰富的薄壁血管,血管为分枝状,在薄壁血管的周围有排列致密的瘤细胞环绕,肿瘤细胞大都为圆形或者是椭圆形,瘤组织间存在丰富的网状纤维。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
综述
毛庆
审校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 , 四川成都 610041)
[ 文献标志码 ] D
镜观察 , 证 实 颅内 HPC 与 身体 其 他 部位 的 HPC 完全相同 , 与脑膜瘤 在组织 学和生 物学 行为上均有不同之处 [ 3, 4] 。后来 , Joseph 通过 检测 NF 2 基 因 , 从分 子基 因水 平证 实 , HPC 与脑膜瘤 不同 源 [ 3, 5] 。 其来 源于 脑膜 间质 的 毛细血管 Zimmerman 细 胞 , 该细 胞是 紧贴 毛 细血管网状纤维排 列的梭性 细胞 , 它实 际不 为 短期 内 有效 改 善抑 郁 症状 重要 的 治疗 方 法。但在许多方面尚待研究 , 如 : 单纯 rTMS 治疗的最佳刺激参 数的选择 ; 高 低频不 同部 位联 合刺 激 ( 高 频刺 激 左 前额 叶 背 外侧 皮 质 , 低频刺激右前额 叶背外侧 皮质 ) 合 用的 疗 效 是 否 比 单 用 一 种 频率 治 疗 疗 效 更 好 ; rTMS 治疗远期疗效怎样 ; 不同人群最佳 的治 疗参数是否不同等等。 是脑膜细胞 , 而是变异 的平滑 肌细胞 , 具有 多向分化 的潜 能 [ 3] 。 1993 年 WHO 将 其从 脑 膜瘤中划分出来 [ 6] 。
3
rTMS 治疗 的安全性
许涛等 [ 13] 认 为从 理论 上 rTMS 治疗 时电 流强度、每相的电 荷量、刺激 的单相 电荷密 度和对组织释放的 总电荷量 都低于导 致神经 损伤的标准 , 即使 有影响也 是很短 暂的。不 仅如此 , 一些学者报道 rTMS 治疗后可以提高 患者 记忆 力、认 知 功能 等。 Shajahan 等[ 9] 发 现 rTMS 治疗后患者的认知功能、神经心理功 能不仅未受损 , 而且还 有一定的 提高。 Kuro da 等 [ 14] 给予 9 例重型抑郁症患 者左侧背外侧 皮质以单纯 rTMS 治疗 , 治疗后发现患者不仅 无认知功能受损 , 而且患者 词汇记忆 能力有 一定提高。 Loo 等 [ 15] 对 患者给 予 4 周的 rTMS 治疗后发现患者 神经心理 功能有所 提高 , 平 均听觉阈值没有统 计学意 义改变 , 认为 4 周 的 rTMS 治疗 是安 全的。仅 有少 数报 道 rTMS 治疗后患者诉头 痛 , 有人认 为这是一 种紧张 性头痛 , 休息或用乙 酰氨基 酚后 2 小 时即可 缓解。至于 rTMS 可诱发癫痫 , 多数学者认为 其主要与刺激 的强度、频率 等因素 有关 , 高 频高强度刺激者 ( 10~ 25Hz, 大于 100% MT) 才有可能发生 [ 16] 。
脑膜瘤、血管外皮细胞瘤、孤立性纤维瘤病例分型分级、脑外征象及影像表现
脑膜瘤、血管外皮细胞瘤、孤立性纤维瘤病例分型分级、脑外征象及影像表现脑膜瘤、血管外皮细胞瘤、孤立性纤维瘤读片被称为脑膜三件套,三者都起源于硬脑膜,是相对较常见的硬脑膜肿瘤性病变。
按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孤立性纤维瘤和血管外皮细胞瘤归为一类,脑膜三件套最终应为脑膜两件套。
脑外征象:脑脊液间隙,蛛网膜下腔血管移位,白质塌陷,与硬脑膜宽基底相连,脑膜尾征,相邻骨质改变。
脑膜瘤脑膜瘤是最常见颅内脑外肿瘤,起源于任何有脑膜或残留脑膜细胞的区域,与蛛网膜颗粒关系密切。
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多见,儿童罕见。
儿童脑膜瘤更倾向恶性或与神经纤维瘤病相关。
放射治疗后也易患脑膜瘤,约半数发生在大脑凸面上失状窦旁或附着于上失状窦,还可发生在前外侧裂的硬脑膜,蝶骨翼,鞍结节,鞍旁区,嗅沟,眶内视神经,后颅窝常发生在桥小脑角区,也可发生在脑室内和板障内,罕见发生在软脑膜。
病理分型及分级一级:脑膜皮型脑膜瘤,纤维型脑膜瘤,过度型脑膜瘤,砂粒型脑膜瘤,血管瘤型脑膜瘤,微囊型脑膜瘤,富淋巴一浆细胞型脑膜瘤,移行型脑膜瘤。
二级:透明细胞型脑膜瘤,脊索瘤样脑膜瘤,非典型脑膜瘤。
三级:乳头状瘤型脑膜瘤,横纹肌样脑膜瘤,间变性脑膜瘤。
影像表现CT:与硬脑膜宽基底相连,60%高于脑实质呈高密度影,少数呈等密度影,可有钙化。
相邻骨质增生,少数吸收破坏。
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除特殊类型),可见脑膜尾征。
MRl:大多数病灶在T1Wl与灰质相比呈等/稍低信号,T2WI与灰质相比呈等/稍高信号,DWI可受限,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波普无NAA,CHO增高,谷氨酸增高,无/低Cr,可见Ala,一般无Lip/Lac;灌注呈高灌注。
HPC/SFT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首次在组织学基础上加入分子学特征。
HPC/SFT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均有12q13易位,NAB2和STAT6基因融合,免疫组化检测到的STAT6基因在核内表达,因此将两者在中枢神经系统归为一类,分为三级。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CT和MRI影像分析
Arch Pharmacol,1998,357(1):39 (收稿 日期 2007—08—14
修 回 日期 2007—10—19)
颅 内血管外 皮细胞瘤 CT和 MRI影像 分析
王 晨 徐友妹 z江新华 张 华 石 小玲 t贺 剑 (南 昌大学第三 附属 医院放射科 ,南 昌,330008)
本研 究 结果 显 示 。L、F组 SBP、DBP、HR在 颈 丛 阻滞后 5、1O、15 min和 肿瘤 摘 除 时较 阻滞 前 虽存 在 着 不 同程 度 的升 高 (P<0.05,P≤O.O1)。但 L组 SBP 在 肿瘤 摘 除 即刻 、手 术 结束 时和 DBP、HR在 手 术 结 束 时及 F组 SBP、DBP、HR 在手 术 结束 时 比对 照 组
江西医药 2007年 第 42鲞 箜 !Q塑
附表 4组患者麻醉前后 SBP、DBP、HR变化 (;蜘 )
维普资讯 · 871·
与 麻 醉 前 比 较 : O.05: .01,与 对 照 组 比较 :.P<O.05
素是 从 毛莨 科 植 物高 乌 头 的根 中提 取 的生 物 碱 ,具 有镇 痛作 用 .起 效 缓慢 .但 作 用持 续 时 间长 ,同时 还 具有解 热 、消炎 和局 部麻 醉作 用 ,无成 瘾 、蓄积 、呼 吸 抑制及 呕 吐等 副作 用 作 用 机制 主要 是通 过 阻滞 电 压依从 性钠 离子 通 道 .抑 制神 经传 导 ,抑制 突 触前 膜 对去 甲 肾上腺素 的摄 取 .使 突触 间 隙的去 甲肾上 腺 素增 加 .从 而抑 制 传人 纤 维 P物 质 的 释 放 而发 挥 镇 痛 效应l31。
江西医药 2007年 第 42卷 第 10
CT,CE CT.Results 5 cases of HPC located the brain.On plan CT scan appeared and-isoiso—and—hyper insensity,calcif ication was not ,
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ta nie e n i e[ yo h we l n n in n r na y eo taso u a h tme g a h ma g n re tma s o d mai a tsg s a d no ca ilh p r so rd rl∞ ha … l g g i n
0 2年第 2 l卷第 3期
15 8
司 中枢 神 经放 射 学
脑 膜 血管 外 皮细胞 瘤 的影 像诊 断与 鉴别 诊 断
扬 智 云
【 捕要】 目的 提高对脑膜血管外 皮癌 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 手术病理 证实的 4例脑膜血 管外皮 瘤的C T和 M I R 表现 , 并结 合文献进行 复习。 结果 脑膜 血管外皮瘤 的 C T和 M I R 表现类 似脑膜瘤 , 但具有 恶性
胞 瘤 的 一 般 资 料 表 1 。
衰 l 4倒脑 膜 血 管外 皮 缨 膪 瘤 的 一般 蜜 料
状窦 和横 窦 , 没有 硬膜 尾 征 , 周 水 肿轻 ( 3 ) 灶 图 —5 :
病 例 3: 枕 顶 肿 瘤 中 央 大 片 不 规 则 坏 死 边 明 显 右 周 分 时 , 浸 润 脑 组 织 , 周 水 肿 明 显 , 部 颅 骨 破 坏 且 灶 局
凹 和 MR 表 现 类 似 脑 膜 瘤 的 颅 内 肿 瘤 , 有 恶 性 I 具 征 , 颅 骨增 生 和硬 膜 强 化 ( 无 硬膜 尾 征 ) 与脑 膜 瘤 不 同。 结 论 ,
征. 没有 颅骨 增生 和 硬 膜 强 化 者 要 考 虑 脑 膜血 管外 皮 瘤的 可 能 。
【 关键词 】 血管外 皮瘤 脑 膜 体层摄影术 , x线计算扎
Gu n z o a g h u,Gn n d n rvn e51 0 0, P. . h n a g o g Poic 0 8 R C ia
颅内血管外皮瘤6例影像学诊断总结
颅内血管外皮瘤6例影像学诊断总结摘要目的: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瘤(HPC)的CT、MR和血管造影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
方法:6例均行CT平扫,4例行CT增强,5例行MR平扫和增强,2例行全脑血管造影。
结论:当影像学表现为以下特点时,应考虑颅内血管外皮瘤:①起自脑膜较大的分叶状、无钙化肿块,肿瘤有囊变及瘤周有水肿;②CT或MR增强检查时肿块有明显强化;③血管造影检查为富血供的肿瘤。
关键词血管间皮瘤CT MR(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资料与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2000肿瘤分类标准,分析此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HPC 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
6例中男5例,女1例,年龄29~58岁,平均44岁。
4例为首次发现,2例为术后复发(“脑膜瘤”术后)。
HPC常见临床症状为头痛、头晕和局部脑、颅神经受压症状。
影像学检查方法:6例均做CT平扫,其中4例做增强检查,CT设备为GE8排螺旋CT-99型机。
6例行MR平扫和增强检查,MR设备为XGY0.3T。
2例行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MRA)。
2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所用设备为GE LC。
结果9例HPC在影像形态上均呈分叶状,直径5~8cm。
发生在前颅窝2例,中颅窝1例,后颅窝3例,顶叶大脑镰旁l例,均与脑膜广基相连。
6例周围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占位效应显著,无脑积水。
CT表现:平扫时6例均为高或高低混杂密度,可伴有明显的局部囊性改变。
肿瘤内均未见钙化。
2例有骨侵蚀,中颅窝的1例有棘孔、卵圆孔的扩大和颅壁骨质吸收;后颅窝的1例造成局部骨质变薄。
9例均未见瘤周骨质增生。
4例CT 增强扫描表现为明显的不均一强化,低密度囊变区无强化。
MR表现:平扫6例在T1WI上为等T1信号,在PDWI上为高信号,在T2WI 上为以稍长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影。
肿块信号内可见囊变区和流空的血管。
注入对比剂后肿瘤明显强化,其内均可见囊变区,4例见“脑膜尾征”。
2例MRA 检查可见肿瘤区内多数异常血管影。
医学课件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共19页PPT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医学课件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 表现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颅内血管外皮瘤的MRI表现及临床治疗
颅内血管外皮瘤的MRI表现及临床治疗李薇;陈晓雷;张威江;于向荣;王清【摘要】目的: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PC病例的MRI征象,并将其与手术相对照.9例病灶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9例HPC均呈分叶状肿块,信号不均匀,其中5例可见囊变、坏死,7例可见血管流空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体部分强化明显.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及放射治疗,7例行肿块全切除,2例行肿块次全切除.5例患者随访3~36个月,其中1例局部复发,1例发生远处转移.结论:颅内HPC的MRI 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术前准确诊断.手术将肿瘤全切除是HPC的最佳治疗方法,术后辅以放射治疗可改善预后.%Objective:To study the MRI features of intracranial hemangiopericytoma (HPC) in order to obtain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disease. Methods: 9 patients with surgery and pathology proved HPC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correlated with surgical findings. All 9 cases underwent plain and contrast-enhanced MR imaging. Results: All 9 HPCs tended to be lobulated in shape, with heterogeneous signal intensities due to cystic change andnecrosis,vascular flow void signal could be seen in 7 cases. The solid component of tumor showed marked enhancement. All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surgery and radiation. Total resection was performed in 7 patients and subtotal resection in 2 patients. 5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3 to 36 months after surgery, 1 case had local recurrence,and 1 case had distant metastasis. Conclusion; Certain MRI characteristics could be assessed in intracranial hemangiopericytoma, which are helpful forpreoperative diagnosis. Total resection of tumor is the optimal treatment for HPC, the outcome could be improved by post-surgery radiation therapy.【期刊名称】《放射学实践》【年(卷),期】2013(028)004【总页数】3页(P370-372)【关键词】血管外皮细胞瘤;磁共振成像;诊断;治疗【作者】李薇;陈晓雷;张威江;于向荣;王清【作者单位】214002,江苏,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磁共振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R739.4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主要发生于肌肉、骨骼及皮肤,发生于颅内的HPC 极为罕见,术前容易误诊。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MR影像对比分析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MR影像对比分析发表时间:2014-06-09T14:45:27.7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期供稿作者:李青[导读]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为一种临床较为罕见的颅内血管性肿瘤,发病率大约占脑肿瘤的1%。
李青 (山东农业大学校医院放射科 271018)【摘要】目的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MR影像资料表现进行对比,为临床诊断提供一定参考。
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56例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经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6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确诊前均进行过MR影像学检查,回顾性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MR影像资料。
结果两组患者在肿瘤形态分叶状、有肿瘤内血管流空信号、有肿瘤内坏死囊变信号、有硬膜尾征、T1WI信号低等混杂信号、T2WI信号等高混杂信号、肿瘤增强信号中度增强、肿瘤增强均匀MR 影像学特征方面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结合MR影像学特征资料,有助于提高对于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临床诊断。
【关键词】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脑膜瘤 MR影像【中图分类号】R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2-0134-01 为提高本院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临床诊断准确性,特回顾性比较分析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56例及脑膜瘤患者60例的MR影像学资料,望为临床两种疾病的准确诊断提供一定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56例设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9例,女性27例,年龄最小的23岁,最大的72岁,平均年龄为(44.32±1.21)岁。
同时选取同期经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60例设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10例,女性50例,年龄最小的23岁,最大的72岁,平均年龄为(44.32±1.21)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误诊为血管瘤
误诊为脑膜瘤
颅内血管外皮瘤/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
(Meningeal He以前归类于脑膜瘤,1993年WHO分类将其从脑膜瘤 中划分出来
2000年WHO将其归类为中枢神经间叶的非脑膜上皮 肿瘤,列入脑膜间叶组织肿瘤,属于WHO II级
2. 颅内HPC分叶征较多见,可跨叶生长 3. 邻近骨质可出现溶骨性破坏,脑膜瘤出现骨质增生 4. HPC可出现颅外转移 5. HPC钙化少见,脑膜瘤相对多见一些 6. HPC虽有脑膜尾征,但与脑膜以窄基底相连 7. MRS、 PWI??
治疗与预后
与脑膜瘤相比,血管外膜细胞瘤发生率较低,复发率高,易颅外转移 ,主要转移部位为肝、骨、肺等,属恶性肿瘤。
文献所报道的远处转移的发生率为13% ~55%,转移最常见的部位是骨 、肺脏和肝脏,转移的平均时间一般发生在第1次治疗后8年左右,时间最 常的可达到22年
目前对于术后远处转移的处理仍然是尽可能的切除病变, 术后辅助以放 射治疗,可能会达到较好的效果。化学药物治疗目前仍然存在争议,化学 药物治疗对于控制肿瘤的效果差。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M-HPC少见,约占颅内肿瘤的1%,脑膜肿瘤的2.4% 多发生于成人,男性稍多女性,年龄范围30-50岁,
常比脑膜瘤稍年轻。
M-HPC 病理
大体病理:边界清楚的分叶状的肿块,外表光滑,质 脆软,呈紫红色,如合并出血则夹杂有褐色。
光学显微镜下:肿瘤大多为实性,肿瘤组织内血管丰 富,血管壁较薄,血管腔呈鹿角状或分叉状,管腔内 被覆1层扁平的内皮细胞,其外侧即为肿瘤细胞。肿 瘤细胞呈椭圆形、多角形或梭形,排列成小叶状或松 散的非典型漩涡状形态,没有脑膜瘤常见的砂粒小体 ,更没有脑膜瘤细胞紧密排列的典型漩涡状形态 。
病例: 74岁患者,因耳后无痛性肿块就诊,无其他症状
病例2
病例3
病例4
鉴别诊断:脑膜瘤
脑膜瘤与颅内血管外皮瘤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相似,较 难鉴别。
主要结合以下特征鉴别:
1. HPC常出现出血、坏死、液化、囊变,致CT平扫密 度不均匀,MRI信号不均匀,增强为明显不均匀强化 ;而脑膜瘤坏死囊变较少见。
M-HPC 病理
M-HPC 影像表现
CT:平扫可表现为高、等、低密度,边界常较清晰 ,肿块内钙化少见,常因囊变、坏死、出血而密度不 均匀,增强显著不均匀强化,颅骨受侵时可见溶骨性 骨质破坏
MRI: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混杂等、高信号, T1WI增强显著强化,强化不均匀,肿瘤内常可见到 流空血管影(81.5%vs45.8%脑膜瘤),可出现脑膜尾 征(22.2%vs53.8%脑膜瘤)
文献所报道的局部复发率为27%~80% ,第1次复发的时间与手术的间隔 时间为24~104个月。手术切除的程度、术后放疗和随访的时间是影响 局部复发的重要因素。
尽可能的手术全切是治疗的重要方面。放疗尽管不能阻断肿瘤的再生 长,但是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复发的时间。肿瘤复发后,手术仍然是 首选的治疗方法,但是术后肿瘤仍然会复发,而且时间间隔会越来越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