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原文阅读(附作者简介)
《雨中登泰山》
![《雨中登泰山》](https://img.taocdn.com/s3/m/35a4144a51e79b89690226a0.png)
冒雨登泰山的经过和情景。是全文的主体,展现了 雨中泰山的奇景。
第三部分:第10、11自然段
抒发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收束全文,并与 开头照应,突出文章的主题。
实用文档
登山路线
岱宗坊—虎山水库—虬在湾—七真 祠—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天阶— 经石峪—柏洞—壶天阁—黄岘岭— 二天门—云步桥—慢十八盘—升仙 坊—紧十八盘—南天门—天街
二、掌握以游踪为序变换描写对象的记述 方法,以及“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三、了解泰山的景色和名胜古迹,培养自 己对祖国壮丽山河和悠久文化传统的热 爱之情,向作者学习知难而上,勇于攀 登的精神 。
•
实用文档
雨中登泰山
作者简介
李健吾(1906--1982),山西 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 翻译家、文艺评论家。清华大学毕业 后留学法国。有剧作近50部,早年的 剧作有《草莽》、《青春》和据外国 名著改编的《乱世英雄》、《山河怨》 等。1957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现中 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 员。创作了许多有独到见解的文艺评 论文章,翻译了多部世界名著,收录 在《莫里哀喜剧》、《高尔基戏剧集》 中,主要译著有《福楼拜评论》 。 他也擅长写散文,他的散文风格清新 质朴,真挚隽永,很有特色。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云海
实用文档
泰山
日观峰
实用文档
泰山日出是壮观而 动人心弦的,是岱 顶奇观之一,也是 泰山的重要标志。
实用文档
泰山简介(一)
泰山,古称东岳,又称岱山,岱 宗,是我国五大名山之一,和南岳 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 嵩山并称“五岳”,因其居东,突 兀挺拔,雄伟壮丽,被称为“五岳 独长”,“五岳独尊”。它位于山 东省中部,最高峰玉皇顶,又叫天 柱峰,海拔1524米。历代封建帝王 把泰山作为神的化身,常常登山封 禅,给它加上许多封号,到处建庙 塑神,从而使泰山文物荟萃,和中 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熔为一体,人 们常常把泰山当作崇高伟大的象征, 因而泰山成为游览的胜地,历代文
《雨中登泰山》——李健吾
![《雨中登泰山》——李健吾](https://img.taocdn.com/s3/m/307325c25fbfc77da269b1a6.png)
悠久的文化传统 旁征博引
归纳小结
•
课文开头引用古诗文, 课文开头引用古诗文,实际上是定下了全篇 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 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 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 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 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 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 正因为如此,文中写登山之险, 正因为如此,文中写登山之险,“雨”中之难 就不是闲笔了。结尾“敢于”一词正是“点睛” 就不是闲笔了。结尾“敢于”一词正是“点睛” 之笔。这个“敢于”呼应全篇, 之笔。这个“敢于”呼应全篇,揭示了文章的 主题。 敢于”冒雨攀登,战胜艰难险阻, 主题。“敢于”冒雨攀登,战胜艰难险阻,才 能领略无限风光,才能“感到意兴盎然. 能领略无限风光,才能“感到意兴盎然.” 课文中写两位老人雨中登山,一位“ 课文中写两位老人雨中登山,一位“穿花一 般”,一位虽是小脚.却也”稳稳当当”,既 一位虽是小脚.却也”稳稳当当” 交待作者是在他们的“鞭策” 鼓励“之下, 交待作者是在他们的“鞭策”与“鼓励“之下, 奋力向上的,也是为了以此“鞭策” 鼓励” 奋力向上的,也是为了以此“鞭策”、“鼓励” 读者. 读者.
雨中登泰山
李健吾
学习目标: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 感情,引导他们树立不畏艰险、 感情,引导他们树立不畏艰险、百 折不回、奋勇登攀的凌云壮志。 折不回、奋勇登攀的凌云壮志。 学习本文描绘景物抓住特征, 二、学习本文描绘景物抓住特征, 剪裁疏密有致, 剪裁疏密有致,叙述旁征博引的写 作方法。 作方法。
qiānqiān qiānqiā yǎoliáo gēngsuǒ ngsuǒ
词语: 词语:
• 豁然(huò )开朗: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豁 豁然( 开朗: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 崚嶒(léng céng):高峻突兀的样子。 崚嶒( ):高峻突兀的样子 ):高峻突兀的样子。 • 訇訇(hōng hōng):同“轰轰”形容洪大的声音 訇訇( ):同 轰轰” ): • 匍匐(pú fú):爬行。手足并行。 匍匐( ):爬行 ):爬行。手足并行。 • 巉(chán)岩:山势高险的样子。 山势高险的样子。 ) • 掐(qiā):用拇指尖和另一个指头使劲捏或截折。 ):用拇指尖和另一个指头使劲捏或截折 ):用拇指尖和另一个指头使劲捏或截折。 “臽”与“舀”(yǎo)作比较。 )作比较。 • 蔫(niān):花木、水果等因失去所含的水分而 ):花木 ):花木、 萎缩。 萎缩。 • 潇洒(xiāo sǎ):神情举止自然大方,不拘束。 潇洒( ):神情举止自然大方,不拘束。 ):神情举止自然大方
雨中登泰山文章赏析
![雨中登泰山文章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bbe72b13968011ca2009117.png)
《雨中登泰山》赏析一泰山是我国五岳之宗,历代作家经常吟诵。
一般作品中所再现的景色多是晴朗天气中的泰山,而《雨中登泰山》则以独到的笔触,移步换景、定点换景、定景换点的写作手法,绘就了水墨山水般的雨中泰山别具魅力的境界。
单纯就山水写山水,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的记游作品是没有的。
任何时代,任何作家,在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和摄取中,都体现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所以再现于作家笔底的画面,既是自然景物的集中反映,也是作家本人人格的体现。
阴雨淅沥,当不少游人的游兴被破坏而诅咒这鬼天气时,作者却满怀逸兴豪情地冒雨登山。
在他看来,雨中的泰山就是宏伟壮丽的诗。
用质朴的语言把诗情真实地抒写出来(是那么淡淡的,在里面蕴含着的是醇厚的朴素的美),“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诗),仔细玩味,这篇散文的意韵是深厚的。
在作品的开始部分,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泰山烟雨图”:“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是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
”这样的生活经验我们是有的:丽日晴空,景物给人以明快、清晰的美感;薄雾、细雨、朦胧的月光……一切都好象笼罩在细薄的柔纱里,迷离惝恍,我们会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神秘色彩。
是的,晴天看泰山,人们可以看出它的巍峨,但是在细雨密织,“一片灰蒙蒙”中,横看不见边际,仰望不见绝顶,于是在作者的充分想象中,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
假若说“登泰山而小天下”是用散文的手法来赞美泰山高大的话,那么作者在这里采取的却是含蓄蕴藉的诗的手法,创造了一个宏伟雄浑的意境。
“赋水不当仅言水,而言水之前后左右也。
”(贺裳《皱水轩词筌》)这是写景状物的传统手法。
泰山本是描写的主体,但是作者并没有过多地直接落笔在泰山本身,有山必有水,有雨必多云,他处处扣紧下雨这一特定气候条件,文笔大开,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写水、写云,烘托出雨中泰山的奇异景色。
具体生动地描绘出虎山水库,使人感到水奇山也奇。
“要忠实地摹仿自然,仅仅能够写,就是说,仅仅有抄写员、誉录生的本领还太少;还应当通过自己的想象,把现实的现象表达出来,赋予它新的生命。
雨中登泰山散文(通用6篇)
![雨中登泰山散文(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777d225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bb.png)
雨中登泰山散文(通用6篇)雨中登泰山散文(通用6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
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雨中登泰山散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雨中登泰山散文篇1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
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
天是灰的,心是沉的。
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
等天晴吗?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
盼到十一点半钟,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是烟是雾,我们辨认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
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
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
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
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暗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
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
,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雨大起来了,我们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
这里供奉着七尊塑像,正面当中是吕洞宾,两旁是他的朋友李铁拐和何仙姑,东西两侧是他的四个弟子,所以叫作七真祠。
吕洞宾和他的两位朋友倒也还罢了,站在龛里的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实在是少见的传神之作。
雨中登泰山李健吾课文
![雨中登泰山李健吾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20ec5e71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7c.png)
雨中登泰山李健吾课文哎呀,说起雨中登泰山,我可真是有话要说。
上次语文课,老师让我们读了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那篇文章写得真是太生动了,我仿佛也跟着他一起在雨中攀登了一回泰山。
文章里说,泰山的雨,那可不是一般的雨,它就像是老天爷的眼泪,哗啦啦地往下倒。
我读着读着,就想象着自己也在那雨中,穿着雨衣,拄着登山杖,一步步往上爬。
李健吾在文章里说,泰山的雨雾,就像是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看不清前方的路。
我同桌小华听了,就打趣说:“那不就跟我们数学老师讲课一样,总是让我们云里雾里的。
”全班都笑了,数学老师也笑了,说:“小华,你这是在说我讲课像雨雾啊?”文章里还提到了泰山的石阶,那可是一级一级的,就像是天梯一样,直通云霄。
我读着读着,就觉得自己腿都软了。
小华在旁边说:“小明,你这表情,是想到爬泰山就腿软了吧?”我苦笑着说:“那可不是,我这是被李健吾的文笔给征服了。
”李健吾在雨中登泰山的时候,还遇到了一位老者,老者告诉他,泰山的雨,是泰山的灵气,能洗净人的心灵。
我听了,就对小华说:“那我们下次去泰山,是不是也要淋淋雨,洗洗心灵啊?”小华一本正经地说:“那是必须的,不过我可不想感冒。
”文章的最后,李健吾说,虽然雨中登泰山很辛苦,但看到雨后的泰山,那种壮丽的景色,让他觉得一切都值了。
我读到这里,就对小华说:“你看,这就是坚持的力量,无论多难,只要坚持,总会有收获。
”小华点点头,说:“小明,你这是在给自己打气呢,还是准备下次考试也来个雨中登泰山?”读了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我真是感慨万千。
虽然我没真的去过泰山,但通过他的文章,我仿佛也感受到了泰山的雄伟和雨中的神秘。
我想,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去泰山看看,亲自体验一下雨中登泰山的感觉。
不过,我可得准备好雨衣和登山杖,别像李健吾那样,淋得像个落汤鸡似的。
《雨中登泰山》——李健吾
![《雨中登泰山》——李健吾](https://img.taocdn.com/s3/m/bb78a02e0912a21614792929.png)
孔子登临处
路线图
写作特点
• 1、按游踪顺序,采用“移步换景” 的写法,把各个景物串联起来。
• 2、详略得当,适当插叙。 • 3、欲扬先抑,构思精巧。
雨中登泰山
雨中登泰山
紧十八盘
雨中登泰山
云海
雨中登泰山
登泰山而小天下
雨中登泰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雨中登泰山
北宋建筑碧霞寺
雨中登泰山
中 溪
雨中登泰山
天街
P
雨中登泰山
P
生字读音练习 崚嶒 léng céng
课堂练习: 喑噁 yīn wū
崔嵬
芊芊 窔辽 縆索
cuī wéi
qiān qiān yǎo liáo gēng suǒ
訇訇
蔫 渿 舁
hōng hōng
niān nài yú
词语:
• 豁然(huò)开朗: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豁 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 崚嶒(lé ng cé ng):高峻突兀的样子。 • 訇訇(hōng hōng):同“轰轰”形容洪大的声音 • 匍匐(púfú ):爬行。手足并行。 • 巉(chá n)岩:山势高险的样子。 • 掐(qiā):用拇指尖和另一个指头使劲捏或截折。 • 蔫(niān):花木、水果等因失去所含的水分而 萎缩。
在我国众多的山峰中并不算高,但 由于它矗立在齐鲁原野之上,在周围海 拔只有25米的平原和100--200米的丘陵衬 托下,显得特别高峻。泰山雄伟峻拔, 巍峨壮观,文物荟萃,和几千年来的中国 历史文化交织在一起,因此,人们常把 泰山当做崇高伟大的象征。
雨中登泰山
古代名人诗文石刻
雨中登泰山
唐玄宗李隆基泰山封禅图
雨中登泰山
雨中登泰山(全)
![雨中登泰山(全)](https://img.taocdn.com/s3/m/9f8c3c18a8114431b90dd886.png)
讲授
提问
讲授
听讲
听讲
回答
听讲
信息反馈:
成都市技师学院理论课教案副页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深入了解
认真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处引文的作用
明确:第一,这两处引文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第1自然段的段意登泰山的缘由。第二,登泰山是的宿愿,几十年多次过而不能登,使他遗憾,如今有幸攀登,自然就不管下雨与否,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一篇雨中登泰山的佳作。
明确:虎山水库是课文中着意描绘的景物之一,写得壮观奇丽,在还未看见水库时,首先写了震天响的水声,为的是表现它的声势之大。然后,再写从水库前面所见到的景象:“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的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的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这是从水库的正面从下往上看,水从桥孔跃出来落到水面上的壮美的景象。接着,随着立足点的转移,绕过虎山,来到坝上,同时可以看到坝桥两边的景色:“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是暗噁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这是站在桥坝上头,由上往下看,虎山水库又是另一番景象,更细致地看到水的形色,使两边的景色映成趣,别有一番风味。随着立足点的移动,从不同的角度细绘了虎山水库的景色,读来不仅绚丽多采,而且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在描绘景物的同时,还插入了一段虬在湾的神话传说,让读者去想象,当年这地方水珠跳掷翻腾的情形,可谓锦上添花。此外,在写虎山水库时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1豁然(huò rán)开朗: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2崚嶒(léng céng):高峻突兀的样子。
《雨中登泰山》李健吾
![《雨中登泰山》李健吾](https://img.taocdn.com/s3/m/183f8032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e8.png)
《雨中登泰山》李健吾第一篇范文《雨中登泰山》是李健吾先生的游记散文,他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登泰山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人性的坚毅。
读罢此书,我深感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书中,李健吾在雨中攀登泰山,描述了沿途的景色和自己的心境变化。
他写道:“山,是静的,雨,是动的。
山静雨动之间,仿佛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支配。
”这段原文生动地展现了大自然的魅力,使我仿佛身临其境。
文章的条理清晰,观点独特。
作者在攀登过程中,对自然景观的观察细致入微,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也颇具新意。
如他所说:“人生亦如登山,有起有落,有顺境有逆境。
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文字犀利,旁征博引,触类旁通。
李健吾在书中引用了许多古诗文,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使文章更具文化底蕴。
同时,他还引用了国外登山家的名言,如:“山在那里,等着我们去征服。
”这些引用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也使读者对登山有了更深的理解。
书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在攀登过程中,他面临诸多困难,但始终不言放弃。
这种精神在他的文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雨中,我们一步一步向上攀登,每一步都踏实地印在青石板上,也印在我们心中。
”第二篇范文《雨中登泰山》不仅是李健吾的一次身体力行的攀登,更是一次心灵深处的探索。
从全新的视角来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篇游记,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伟大,反映出人生旅途中的挑战与成长。
李健吾在雨中攀登泰山的旅程,是对自我极限的挑战,也是对自然法则的尊重。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笔下不仅是山石草木,更是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他说:“山静雨动之间,仿佛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支配。
”这种力量,不仅是自然界的力量,更是内心深处驱动我们前行的力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是一次自我实现的旅程。
登山如同人生的缩影,每一次的攀登都是一次自我超越。
李健吾用文字记录了自己在雨中攀登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讲述一个人如何在逆境中找到自我,如何在挑战中发现潜能。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第六版上册《雨中登泰山》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第六版上册《雨中登泰山》](https://img.taocdn.com/s3/m/1e0bd3ea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5f.png)
第1自然段 这两处引文有什么作用?
1. 说明“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处引文的作用。
第一,这两处引文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第 1 自然段的段意——登泰山的缘由。
第二,登泰山是作者的宿愿,几十年多次 过而不能登,使他感到遗憾。如今有幸攀登, 自然就不管下雨与否,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了 一篇雨中登泰山的佳作。
→ 孔子登临→处 →天阶 → 经石红峪门
一天门
→ 柏 洞 → 壶→天阁 → 黄岘岭
二天门
→ 云步→桥 慢→十八盘→ 升仙坊 紧十八盘
→ 南天→门 天街
第4自然段
第4自然段
七真祠
第5自然段
第5自然段
崚嶒(léng céng):高峻突兀的样子。
匍匐(pú fú):爬行。手足并行。
第5自然段
2.第 5 自然段 “水声落在我们后面”中的水声指
第 1 段交代了作者登泰山的愿望。 第 2 段写了决心冒雨登泰山,不但点明了题意,而 且也表现了登山的兴致和知难而上的精神。 这两小段可看成是全文的总纲,它确定了文章的方 向,奠定了文章的基调,也为下文记叙冒雨登泰山做铺 垫,为后文写“独得之乐”预伏了一笔。
阅读第1、2自然段,说说哪些语句表达了心情,表达
这句话极形象地道出了作者不能立时登泰山的沉 重、憋闷、焦急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唯恐下雨影响登 山、无法偿还夙愿的焦虑和沮丧心情。课文中和这句 话相呼应的语句,应是第 2 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 带动年 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4. 说说本文中第1、2两段与全文的关系。
提 路线
示
岱宗坊 → 虎山→水库 →七真祠
→孔子登临→处 →天阶 → 经红石门峪
雨中登泰山
![雨中登泰山](https://img.taocdn.com/s3/m/edfa512e3169a4517723a3ae.png)
姊妹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汤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碧霞元君祠
道中石刻
第五段,总结泰山的景物特征和冬季景色特点:“三多”、 石 平方 “三少”、“三无”。“三多”是:多( )、〈石〉多( 多(松 );“三少”是:少( 土 )、〈石〉少( )、少 圜 )、 ( 杂树 );“三无”是:无( 鸟兽音迹 瀑水 )、无(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 )。
石多平方 利于刻字
南天门
泰山溪水
观日出)的过程及日出的景象。作者 第三段重点写( 观日出的时间是: ( 月底这天的五更 );地点是: ( 日观亭 )。作者按待日出、( 日将出)和(日正出)、 (日已出 ) 的顺序,极写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象。
日正出
日已出
第四段略写泰山的( 名胜古迹),写 了( 岱祠 )、 ( 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和( 道中石刻 ),其目的 是表现泰山的( 古老 )风貌。
课文第一段,作者概括介绍了( 泰山 )所处的地理位置 和山水形势,点出( 日观峰 ),为下文写观日出埋下伏笔。
泰山
日观峰
第二段写作者与朋友登山的过程,用浓墨写出登山的 ( 艰难 )和在山顶上所见的( 雄浑壮丽 )的景色,突 出了泰山的( 高峻 )。作者登山的线路可以简明地表 述为: ( 京师 ) ( 泰安 ) 南麓 (山巅 )
雨中登泰山
李健吾 作者简介: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文学翻译家。 作者简介: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文学翻译家。曾用笔名 刘西渭。生于1906 1906年 山西省安邑县西曲马村人1957年起, 1957年起 刘西渭。生于1906年。山西省安邑县西曲马村人1957年起,担任 中国科学院处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至今。他的主要作品有: 中国科学院处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至今。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 小说集《坛子》 使命》 中篇小说《一个兵和他的老婆》 小说集《坛子》、《使命》;中篇小说《一个兵和他的老婆》、 西山之云》 长篇小说《心病》 戏剧作品《委曲求全》 《西山之云》;长篇小说《心病》;戏剧作品《委曲求全》、《 梁允达》 这不过是春天》 十三年》 撒谎世家》 梁允达》、《这不过是春天》、《十三年》、《撒谎世家》、《 贵花》 青春》 一棍子打出个媳妇》 散文集《 贵花》、《青春》、《秋》、《一棍子打出个媳妇》;散文集《 意大利游简》 希伯先生》 切梦刀》和散文《雨中登泰山》 意大利游简》、《希伯先生》、《切梦刀》和散文《雨中登泰山》;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原文阅读(附作者简介)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原文阅读(附作者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3c98b17226fff705cd170a58.png)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原文阅读(附作者简介)雨中登泰山李健吾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
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
天是灰的,心是沉的。
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
等天晴吗?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
盼到十一点半钟,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是烟是雾,我们辨认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
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
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
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
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暗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
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
——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雨大起来了,我们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
这里供奉着七尊塑像,正面当中是吕洞宾,两旁是他的朋友铁拐李和何仙姑,东西两侧是他的四个弟子,所以叫作七真祠。
吕洞宾和他的两位朋友倒也还罢了,站在龛里的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实在是少见的传神之作。
一般庙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诞,造型偶尔美的,又不像中国人,跟不上这位老人这样逼真、亲切。
无名的雕塑家对年龄和面貌的差异有很深的认识,形象才会这样栩栩如生。
不是年轻人提醒我该走了,我还会欣赏下去的。
雨中登泰山读书笔记
![雨中登泰山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ad126f0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6a.png)
雨中登泰山读书笔记雨中登泰山的感悟诗词小筑为您解答:杜甫的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许多人心中都充满着对泰山无限的向往。
泰山高耸如云,沿途风光旖旎,景色迷人,让人流连忘返。
可是又有多少人体会过雨中登山的豪情壮志,又有多少人能感受雨中登山的惬意舒心。
读罢此文,心中感触良多。
登山须择日,遇雨又何妨雨中别有趣,乐醉此间然。
雨中登泰山读后感 400字读这篇文章之前,只是有听过泰山这个旅游景点,作者在文中写到的美景描写生动,美景深深吸引了我的心,让人急切的想去欣赏体验一把。
从文中作者也体现了在登山的路上那么的有活力,像个青少年,无惧无畏,告诉我们不管在生活当中还是学习中,都会遇到挫折或困难,只要意志力坚强,坚持走完这段旅程相信向你迎来的一定是美好的生活和未来。
人生就像旅行;登山也一样想看到最美的风景,是要通过自己的信念和毅力向前走,历经艰辛,经过的地方已经被观赏了。
“我e69da5e887aa7a686964616f31333365653261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低头望着新整然而长及了的盘道,我奇怪自己也能上来我走在天街上,轻松愉快,想一个没事人一样”从中我学到做事情有时会遇到瓶颈,特别工作中做一个难做的项目,就开始害怕退缩,胆怯不敢去挑战自己,如果能坚持多一点也许就达到你想不到的境界,老师曾经说过读书也一样,必须克服困难,打好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学习起来就不那么费劲,在读大学的时候才轻松。
根基打好房子才牢固。
“人生没有希望;只有带着希望创造人生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吸翠而夭矫的松柏,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缝隙,身子扭得像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在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
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
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
由此可见作者描写松柏的为人精神,处事思想的方法是如此之美,教导我们今后做事做人要学习松柏崇高的精神,百屈不饶,和善待人,坚持心中信念,锁定目标,不惧怕,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自己愿意不愿意而已,保持良好的心态做事,人生终须有苦尽甘露,我们也要在深圳竞争激烈的城市活出一片光彩读书笔记吧,最好是优美的散文雨中登泰山作者:李健吾李健吾(1906—1982),山西运城人,戏剧家、文学翻译家。
读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
![读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https://img.taocdn.com/s3/m/c1ab60f9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9c.png)
读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陈遇春一泰山是我国五岳之宗,以它的高大宏伟成为历代作家经常吟诵、描绘的题材。
在不少作品中所再现的景色多是晴朗天气中的泰山,而泰山雨景就十分少见了。
李健吾先生在《雨中登泰山》这篇中,交错运用写景、叙事等手法,旁征博引,挥洒自如,独创了一个别具魅力的雨中泰山的艺术境界。
单纯就山水写山水,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的记游作品是没有的。
任何时代,任何作家,在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和摄取中,都体现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所以再现于作家笔底的画面,既是自然景物的集中反映,也是作家本人人格的体现。
阴雨淅沥,当不少游人的游兴被破坏而诅咒这鬼天气时,作者却满怀逸兴豪情地冒雨登山。
在他看来,雨中的泰山就是宏伟壮丽的诗。
用质朴的语言把诗情真实地抒写出来(是那么淡淡的,在里面蕴含着的是醇厚的朴素的美),“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诗),仔细玩味,这篇散文的意韵是深厚的。
在作品的开始部分,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泰山烟雨图”:“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是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
”这样的生活经验我们是有的:丽日晴空,景物给人以明快、清晰的美感;薄雾、细雨、朦胧的月光……一切都好象笼罩在细薄的柔纱里,迷离惝恍,我们会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神秘色彩。
是的,晴天看泰山,人们可以看出它的巍峨,但是在细雨密织,“一片灰蒙蒙”中,横看不见边际,仰望不见绝顶,于是在作者的充分想象中,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
假若说“登泰山而小天下”是用散文的手法来赞美泰山高大的话,那么作者在这里采取的却是含蓄蕴藉的诗的手法,创造了一个宏伟雄浑的意境。
“赋水不当仅言水,而言水之前后左右也。
”(贺裳《皱水轩词筌》)这是写景状物的传统手法。
泰山本是描写的主体,但是作者并没有过多地直接落笔在泰山本身,有山必有水,有雨必多云,他处处扣紧下雨这一特定气候条件,文笔大开,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写水、写云,烘托出雨中泰山的奇异景色。
1 雨中登泰山
![1 雨中登泰山](https://img.taocdn.com/s3/m/24291a7bbe23482fb5da4c16.png)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提 示
文眼
“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感到 格外意兴盎然。”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提 示
路线
岱宗坊 → 虎山水库 → 七真祠 → 红门 → 一天门 → 经石峪 → 二天门 → 孔子登临处 → 天阶 → 柏 洞
→ 壶天阁 → 黄岘岭
→→云步桥 →来自慢十八盘 → 升仙坊 → 紧十八盘 南天门 → 天街
后一节
回目录页
写 作 背 景
这是一篇游记。泰山有 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 举,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 、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 五律《望岳》写泰山的巍峨 高耸,姚鼐的《登泰山记》 写雪中登泰山的奇特感受 。 古往今来,记述登临泰山的 诗文不少,但写雨中泰山的 倒不多。本文独辟蹊径,描 述雨中泰山的独特风姿,抒 发雨中登山的独特情趣,被 认作是现代泰山题材散文的 典范。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提 示
重点描绘
随着立足点的变化,描写对象也不断变换。 1.在虬在湾,描写了 虎山水库 的瑰丽景色。 2.在七真祠,描写了 祠中供奉的塑像 。 3.过了二天门后,描写 两种类型的瀑布 。 4.到了慢十八盘,描写了 千姿百态的松树 。 5.登上南天门,描写了 积石、古迹和 云海 。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提 示
插叙掌故传闻
在游记中适当插叙掌故传闻,可以使内容生动活 泼,丰富多彩。在写虎山水库时,加进了虬在湾的神 话传说,使人追怀那传说中的美好的过去。七真祠更 是一个文化古迹,它让人感受到悠久历史文化的脉博。 关于玉女洗头的传闻,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可以引起 人们的遐想。写登封台、孔子小天下处等,虽然只是 寥寥数语,却可以使人想起遥远的古代。像这类兼具 知识和情趣的材料,可为文章增姿添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原文阅读(附作者简介)雨中登泰山李健吾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
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
天是灰的,心是沉的。
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
等天晴吗?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
盼到十一点半钟,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是烟是雾,我们辨认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
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
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
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
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暗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
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
——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雨大起来了,我们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
这里供奉着七尊塑像,正面当中是吕洞宾,两旁是他的朋友铁拐李和何仙姑,东西两侧是他的四个弟子,所以叫作七真祠。
吕洞宾和他的两位朋友倒也还罢了,站在龛里的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实在是少见的传神之作。
一般庙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诞,造型偶尔美的,又不像中国人,跟不上这位老人这样逼真、亲切。
无名的雕塑家对年龄和面貌的差异有很深的认识,形象才会这样栩栩如生。
不是年轻人提醒我该走了,我还会欣赏下去的。
我们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
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
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
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
悬崖崚嶒,石缝滴滴哒哒,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
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像并不很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蹚过中溪水浅的地方,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
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住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脱下来,凉快凉快。
说巧也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汗不但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无怪乎人把这里叫作柏洞。
我们抖擞精神,一气走过壶天阁,登上黄岘岭,发现沙石全是赤黄颜色,明白中溪的水为什么黄了。
靠住二天门的石坊,向四下里眺望,我又是骄傲,又是担心。
骄傲我已经走了一半的山路,担心自己走不了另一半的山路。
云薄了,雾又上来。
我们歇歇走走,走走歇歇,如今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
困难似乎并不存在,眼面前是一段平坦的下坡土路,年轻人跳跳蹦蹦,走了下去,我也像年轻了一样,有说有笑,跟在他们后头。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从下坡路转到上坡路,山势陡峭,上升的坡度越来越大。
路一直是宽整的,只有探出身子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站在深不可测的山沟边,明明有水流,却听不见水声。
仰起头来朝西望,半空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想凑近了看,隔着辽阔的山沟,走不过去。
我们正在赞不绝口,发现已经来到一座石桥跟前,自己还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细雨打湿了浑身上下。
原来我们遇到另一类型的飞瀑,紧贴桥后,我们不提防,几乎和它撞个正着。
水面有两三丈宽,离地不高,发出一泻千里的龙虎声威,打着桥下奇形怪状的石头,口沫喷的老远。
从这时候起,山涧又从左侧转到右侧,水声淙淙,跟我们跟到南天门。
过了云步桥,我们开始走上攀登泰山主峰的盘道。
南天门应该近了,由于山峡回环曲折,反而望不见了。
野花野草,什么形状也有,什么颜色也有,挨挨挤挤,芊芊莽莽,要把巉岩的山石装扮起来。
连我上了一点岁数的人,也学小孩子,掐了一把,直到花朵和叶子全蔫了,才带着抱歉的心情,丢在山涧里,随水漂去。
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
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身子扭的像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
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
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
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
不管怎么样,它们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的主人,谁少了谁,都像不应该似的。
雾在对松山的山峡飘来飘去,天色眼看黑将下来。
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迈前脚,拖后脚,才不过走完慢十八盘。
我靠住升仙坊,仰起头来朝上望,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
我胆怯了。
新砌的石级窄窄的,搁不下整脚。
怪不得东汉的应劭,在《泰山封禅仪记》里,这样形容:“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絙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捏石扪天之难也。
”一位老大爷,斜着脚步,穿花一般,侧着身子,赶到我们前头。
一位老大娘,挎着香袋,尽管脚小,也稳稳当当,从我们身边过去。
我像应劭说的那样,“目视而脚不随”,抓住铁扶手,揪牢年轻人,走十几步,歇一口气,终于在下午七点钟,上到南天门。
心还在跳,腿还在抖,人到底还是上来了。
低头望着新整然而长极了的盘道,我奇怪自己居然也能上来。
我走在天街上,轻松愉快,像一个没事人一样。
一排留宿的小店,没有名号,只有标记,有的门口挂着一只笊篱,有的窗口放着一对鹦鹉,有的是一根棒槌,有的是一条金牛,地方宽敞的摆着茶桌,地方窄小的只有炕几,后墙紧贴着峥嵘的山石,前脸正对着万丈的深渊。
别成一格的还有那些石头。
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
的确这样,山顶越发给你这种感觉。
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头,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卧虎,有的错落成桥,有的兀立如柱,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
有的什么也不像,黑忽忽的,一动不动,堵住你的去路。
年月久,传说多,登封台让你想象帝王拜山的盛况,一个光秃秃的地方会有一块石碣,指明是“孔子小天下处”。
有的山池叫作洗头盆,据说玉女往常在这里洗过头发;有的山洞叫作白云洞,传说过去往外冒白云,如今不冒白云了,白云在山里依然游来游去。
晴朗的天,你正在欣赏“齐鲁青未了”,忽然一阵风来,“荡胸生层云”,转瞬间,便像宋之问在《桂阳三日述怀》里说起的那样,“云海四茫茫”。
是云吗?头上明明另有云在。
看样子是积雪,要不也是棉絮堆,高高低低,连续不断,一直把天边变成海边。
于是阳光掠过,云海的银涛像镀了金,又像着了火,烧成灰烬,不知去向,露出大地的面目。
两条白线,曲曲折折,是濑河,是汶河。
一个黑点子在碧绿的图案中间移动,仿佛蚂蚁,又冒一缕青烟。
你正在指手画脚,说长道短,虚象和真象一时都在雾里消失。
我们没有看到日出的奇景。
那要在秋高气爽的时候。
不过我们也有自己的独得之乐:我们在雨中看到的瀑布,两天以后下山,已经不那样壮丽了。
小瀑布不见,大瀑布变小了。
我们沿着西溪,翻山越岭,穿过果香扑鼻的苹果园,在黑龙潭附近待了老半天。
不是下午要赶火车的话,我们还会待下去的。
山势和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和谐。
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
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布,倾盆大雨的时候,恰好又在斗母宫躲过,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作者简介李健吾(1906.8.17-1982.11.24),中国作家、戏剧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法国文学研究专家。
山西运城人。
1906年8月17日生。
父李鸣风参加辛亥革命,1919年被北洋军阀暗害。
李健吾自幼随母漂泊异乡。
10岁起在北京求学。
1921年入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翌年与同学蹇先艾、朱大柟等组织文学团体曦社,创办文学刊物《国风日报》副刊《爝火》,开始发表小说、剧本。
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先在中文系,后转入西洋文学系。
同年由王统照介绍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1年赴法国留学研究福楼拜等现实主义作家和作品,1933年回国,在中华教育基金会编辑委员会任职。
1935年任暨南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从事进步戏剧运动,是上海剧艺社以及苦干剧团的中坚。
抗战胜利后,应郑振铎之约,与郑振铎合编《文艺复兴》杂志,并参与筹建上海实验戏剧学校(后改名上海戏剧专科学校),任戏剧文学系主任。
1954年起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还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法国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市政协委员。
成长经历从小喜欢戏剧和文学,在北师大附中求学时就开始写作。
曾与同学赛先艾等组织曦社,编辑《国风日报》的文艺副刊《爝火旬报》,常在《晨报副刊》、《语丝》发表作品。
作者历程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先在中文系后转入西洋文学系,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1年赴法国巴黎现代语言专修学校,研究福楼拜。
1933年回国,在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编辑委员会工作。
1935年任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上海孔德研究所研究员,抗战时期,是上海“孤岛”话剧界的成员。
抗战胜利后,与郑振铎合编《文艺复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