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才选拔制度变迁ppt
中国人才选拔制度变迁
中国人才选拔制度变迁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人才选举制度(即选官制度)的建设,先后实行了一系列的选官制度,其中影响较大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中国近现代大学的发展,为中国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从古至今,中国人才选拔,方法越来越科学,形式越来越民主,渠道越来越多元,成果越来越显著。
一、中国古代人才选举机制的发展历程1. 世官制又称世卿世禄制,主要存在于夏、商、周时期。
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 察举制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即察举制,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两汉的察举,主要是以“德、才”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以孝廉为重要考察科目,所以人们也常说“举孝廉”。
东汉时期继续实行察举制,但随着豪强地主势力开始恶性膨胀,门第望族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局面。
3.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
三国时开始实行,隋朝时被废除。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
“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由于中正官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等级森严的局面。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度虽然在当时看起来比较完善,但是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试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课件2: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评价: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 的稳定起到了巨大作用。
材料:北宋时期,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 科 远的影响。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然成风。以“天下”为
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 举 坦坦荡荡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
东汉时期,选官制度经发展而趋于严密,察举制度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光武帝重申德行为首, 这时候的主要特点是“以德取人”。到了东汉顺帝时,出现了“以文取人”的变化,即把某种专门知识 的程序化考试,作为了认定官员资格的手段。后来阳嘉新制的产生,标志着“以德取人”和“以文取人” 的并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制度化。 到了东汉末期,王朝和社会日益陷入深刻的矛盾之中,察举制度的实施也遇到了深刻的危机,出现了 “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的现象。“以名取人”即长官举荐要考虑到士人的名望,士人也着意于培 养这种名望。“以族取人”,就是在举荐的时候,更加考虑到士人家族的名望,论族姓阀阅。这些都严 重损害了察举的公平性,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覆亡,两汉的察举制也随之瓦解。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变化:从“以德取人”到“以文取人”再到“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 原因: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②社会危机的出现;③以察举制选拔人才的弊端;④豪强地主的发展和世 家大族(士族)的崛起;⑤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三)汉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
背景:汉末动乱,豪强名士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三、官员监察制度
⑴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 ⑵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对地方有巨大的威 慑作用 隋 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 唐 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 时 大夫为台长,设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为辅佐。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 期 肃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属之,“掌纠举百僚, 推鞫狱讼”;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监察御史属之, “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同上)。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 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先后称为按察使、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 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②方式: A.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 B.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士人,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 “ 状 ”。吏部根据资品授官 。
③影响: A.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 中央集权;一定时期内起到了选贤举能的积极作用。 B.后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选人只看家世,激化了社会矛盾。
②意义:察举制度为王朝提供了大量各种人才,最大限度地将社会上 优秀人才集中到政府体系中,保障了王朝的兴盛与强大。同时,催生了士 大夫阶层,为后世提供了既能主宰主流文化,又提供行政人才的群体。
(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220年魏王曹丕推行)
①背景:豪强名士控制地方选人权,察举制弊端显露;战争频繁,士人流散, 察举制度失去社会基础,事实上难以实行。
要求:根据材料,概括北宋科举制度对当时政治的影响。
制 答案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使大批知识分子入仕,
文官队伍壮大;
出现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国事”的局面。
探究:唐至宋,科举制更加周严的表现 唐朝,科举考试原则上允许自由报考,“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呈文去留”;由于取士原则兼
顾士子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考试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显贵或闻士名流投呈作品,官员不避讳直接 向选举机关推荐人才,仅就考试规则而言,则尚不周严。宋朝确立三级考试制度,有地方选拔的“乡 试”,全国性选拔的“省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试之前,被指定的考官全部进入贡院, 考试期间不得私自外出或会见亲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糊名”、“誊录”,避免辨识字迹,防范 录取中作弊。考试内容出现了章法、格式相对固定并适于考试的“时文”,它的作文体例为考生和考 官提供了相对客观、标准的评价框架,但是忽略了思想见识,实际开了明清八股文之先河。
古代中国的用人制度
• • • • • • • • • • • • • • • •
材料:高门华阀,有世及 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合作探究:九品中正制有何利 弊?
古代中国用人制度的演变 六、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一)含义:是一种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九品是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 中正是指: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二)依据:门第族望 (三)特点: (1)中央收归部分选官权,利于集权; (2)以等次对士人进行综合评价,便于授官; (3)考察标准比较全面,趋于合理。 (四)影响: 利: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治; 弊: (1)标准逐渐集中于家世;政权逐渐集中于世族; (2)有才能、出生低微的人,没有机会做官; (3)加深官民隔阂,激化社会矛盾导致腐败,削弱统治基础。
(2)功能:
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 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
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
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
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
(2011〃广东文综〃T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
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2011〃江苏单科〃T2) 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 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 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合作探究:科举制对中 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之演变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之演变中国古代以其独特的人才选拔制度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人才选拔制度,这些制度不仅在当时起到了寻找和培养优秀人才的作用,而且对后世的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追溯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历程,以期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视以及这些制度的特点。
一、秦汉时期人才选拔制度在秦汉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系列创新的人才选拔制度,这对于营造和发展统一稳定的社会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举孝廉制度。
这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优秀人才的制度,考察的是候选人的品德、才能和能力。
举悦廉的考试涉及各个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旨在选拔出适合治理国家的合格官员。
其次,创新的推贤制度也在秦汉时期正式出现。
推贤制度是指评定官员能否胜任的一种考察制度。
通过推荐有能力有操守的人才来进行选拔,而不是仅仅通过举孝廉考试来决定官员的任命。
这种制度的优势在于可以增加选拔人才的广度和深度,能够更好地发掘潜在的优秀人才。
二、唐宋时期人才选拔制度唐宋时期,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进一步发展,不仅保留了之前的举孝廉制度,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制度和方法。
首先,科举制度是唐宋时期的一项重要制度。
科举制度将考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试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合格的官员,其内容主要包括文学、诗词、礼仪以及政治理论等方面。
科举制度在唐宋时期被广泛推行,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其次,文人选拔制度也在唐宋时期得到了发展。
文人选拔制度主要通过举办文学竞赛、组织文人交流等方式来选拔优秀人才。
这种制度注重培养人才的文化素养和创作能力,使得文化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为整个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动力。
三、明清时期人才选拔制度明清时期,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依然采用科举制度,但在实施上有所变化。
首先,考察内容方面,科举制度更加注重儒家经典的修养和理论知识,以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ppt
八股文是思想的毒药
❖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 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 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
❖ 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 于焚书。”
科举是近代科学发展的挡路石
❖ 当西方传教士带着西方近代科学进入 中国的时候,只有徐光启等几个寥寥 可数的人能够知道这其中的价值,做 了一些传译介绍的工作,大多数的士 人不是视之为“奇技淫巧”而不屑一 顾,就是视之为“异端邪说”、“坏 人心术”的东西而大加攻击。清朝初 年,汤若望带来西方的历法,中国士 人竟有人说,宁肯中华没有好历法, 也不能用西方的好历法。
第九讲 中国古代的 人才选拔制度
明朝 徐灵胎 散曲
❖ 读书人,最不济;滥时文,烂如泥。国家本 为求才计,谁知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 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 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 是那朝皇帝,案上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 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唏嘘,甘蔗渣 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日 昏迷,就教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 唐太宗看着举人赶考,曾得意洋洋地说: “天下英雄尽入我毂中矣。”宋朝章如愚说: “豪杰特起,而一天下之难也,故以科举销 天下英雄气。”满清入关初,反清复明的斗 争全国各地都有,有人就建议说,开科举, 使读书人有了进身之路,造反的人就少了。 果然,一开科举,立即出现了“一队夷齐下 首阳”的景象,局面开始稳定。康熙皇帝的 科举考试,因舞弊案全国沸腾,有人说,人 们如此关注科举,正体现国家根基已稳。
王维
王安石
张居正
❖ 孙中山先生说:“(科举考试)虽所试科目 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他这番话也 正是因为科举考试有公平竞争、广泛参与、 惟才是举这一现代性的特点而言的。
维护国家、社会稳定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ppt
形成背景:
各国的政治改革都将列为主要内容,并代之以 军功授爵和国君任命
新的制度使一些出身低微的人,可以通过征战 立功、或因政治上的才能而成为将相。
王侯不必贵胄的观念深入人心
作用:标志着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基本结 束。
两汉—察举制
消极影响: 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
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 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解析:从图片中可以了解到各国举的灯笼是火车形状, 20世纪初的这一幅漫画正反映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 权益。B项说法错误,C项不能反映漫画的主题,D项时 间上不一致。 答案:A
[典题例析] [例2] (2010·福建高考)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
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
世袭制 — 军功爵制 — 察举制 — 九品中正制 — 科举制
先秦 秦代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清末
世袭
推举
考试
历史ⅱ岳麓版第13课交通与通讯 的变化资料
精品课件欢迎使用
[自读教材·填要点]
一、铁路,更多的铁路 1.地位 铁路是 交通建运设输的重点,便于国计民生,成为国民经济 发展的动脉。 2.出现 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 至开胥平各庄铁 路建成通车。 1888年,宫廷专用铁路落成。
[合作探究·提认知] 电视剧《闯关东》讲述了济南章丘朱家峪人朱开山一家, 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闯关东的前尘往事。下图是朱开山 一家从山东辗转逃亡到东北途中可能用到的四种交通工具。
依据材料概括晚清中国交通方式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提示:特点:新旧交通工具并存(或:传统的帆船、独轮车, 近代的小火轮、火车同时使用)。 原因: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国的贫困,阻碍社会发 展;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示范;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政府及各阶层人士的提倡与推动。
课件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统编版高中历史选修一PPT课件_优秀版
课标定位 素养解读
了解近代以 (1)通过史料分析晚清官制变化的具体史实和官制变
来中国选官 化带来的影响,培养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制度变革的 (2)通过阅读相关材料掌握民国时期不同阶段官制改
历程,掌握近 革的具体史实,理解近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过程
现代中国公 和影响,培养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②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 成立 特点
和 平等性 后
③对一般在职人员,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 用资格
知识拓展民国时期公务员的选拔,一律实行公开竞争考试,非经考 试及格,不得任用。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 等考试及普通考试每年或隔年举行一次,高等考试于首都或考试院 所指定的区域举行。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①以 考试制度 为主,也就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
南京 措施 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临时
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
政府
方面的运行机制
时期
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 文官制度
影响 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的基础,对日后
北洋 考试 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 文官考试法草案 》
别是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开展后,教育目的、内容、教学方式的变化都要求考试制度必须与之相适应,清政府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缓和
原因 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社会矛盾,最终于1905年被迫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制度。
1935年国民政府修正公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勋劳,经证明属实者”即可免试简任职公务员。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干部制 度的发
中国古代选拔制度汇编(PPT 56页)
右两边盖上,中间只开
一行,再用帖盖3字,
令应试者填出来。
(2)墨义
是关于经文内容的小问 答题,只要按原文对答 即可,所以也是考查熟 悉儒经的功夫。 墨义有 时也采用口试方式,叫 口义。
(3)策问
策问是从西汉沿袭而来 的,是有关时事政治的 系列问答题。对策要求 考生通晓经史,熟悉时 政,能提出合理和有效 的见解,是考查政治才 能较好的方法。
各种名目的喜庆宴席。 宴后,进士们前往位于现大雁塔下的慈恩寺题名,
取流芳百世的纪念意义。
三 、 科举制度的完善
(一)宋代科举制度的强化 首先,是科举地位的提高。 其次,是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展。 第的健全化
1.三年大比制的形成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始实行三年大比制,
(三)自荐 毛遂自荐 这三种选士的办法有一个共同点,即着眼于
真才实学 “尊贵富大不足以来士”
二、用士与养士
士的特点:“资于身” 、 “资于口” 用士要做到:“责人则以人”, “权而用其长” 养士: 1.知士 2.爱士 3.礼士 4.以诚待士 5.虚心纳谏,贵直言
1.考生的来源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
生徒,二是乡贡。 生徒即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学生,他们修业期
满,可以应举参加考试。 乡贡即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成的士人,向本县、
州投请应试,经地方预试合格送中央应试。
2.考试的程序
乡试(县、州试) 、省试(尚书省礼部试) 、吏部 复试。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 1.促进了汉代经学的发展 2.促进了太学的发展 3.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二、察举制的弊端
但是察举的主要特点是以主管官员(地方长官 和中央各部门长官)的推荐为前提。而要引起 主要官员的注意,“声望”是很重要的,于是, 士人便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或者攀附权贵, 贿赂请托。因而,士风日下,察举不实。
古代人才选拔制度PPT课件
科举制度起源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
帝废除了地方豪族把持察举的特权,九品 中正制渐废,而代之以开科取士之法--科 举制度。后来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成为科 举考试最重要的一科。
科举制度确立 隋灭亡,唐朝承袭这种人才选 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唐太宗、武则天、 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先秦:“世官制”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 祖上的权位。是西周政权选任官吏的基本制度,春 秋战国时期,“世官制”逐步走向衰亡。
汉代:“察举制” 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 给上级或中央,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开始于汉文帝时期,确立于汉武帝时代,东汉后 期破坏。 特点: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
23
科目:孝廉、秀才、贤良方正等
标准:德行、才能
问题解析
材料一:东汉顺皇帝帝六年的,烦河恼南之尹田选歆官掌取握才了察举六名孝
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 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材料二: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 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 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地方行政部门 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分为九 等。中正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根据。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 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 三者并重。
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 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 程中,才德标准逐渐削弱, 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 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 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 族”的局面。
中国历代人才选拔制度修改 优质课件
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
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等科
考察标准
家世 即家庭出生背景
行状 即个人品行才能
定品 即根据以上标准确定做几品 官
九品中正制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 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 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 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 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 了一千三百多年。
在窄狭的世袭范围内选择接班人,皇帝的素质与能力绝大 部分都不高。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初步奠定中华民族的形成。 有利于奴隶社会经济的发展,便于统治阶级的管理。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背景)
是指按军功(也包括事功)赐予爵位、 田宅、食邑和封国的爵禄制度
是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而建 立的一种封建等级制度
中国历代官员选拔制度
禅
世让
军卿制
察功世
九举制袭
科品制
制
公举中
总 结
务 员
制
正 制
与制
思度
目 录
考
三皇五帝时期 原始社会 生产力非常低 集体化经济
禅让制
世卿世袭制
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
生产力提高 奴隶社会
统治者就是统治者,被统治者就是被统治者,角色终身固 定。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 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 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 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 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 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科举制
公务员制度产生并应用于近现代的 西方国家,其关键作用是保障政治 的连续、稳定和行政的高效。
如何选拔人才ppt课件
与民同富 与家同兴 与国同强
A 企业用人观念
企业用人原则 B
主要内容
C 企业用人方略
D 以人为本,创新日上
与民同富 与家同兴 与国同强
与民同富 与家同兴 与国同强
与民同富 与家同兴 与国同强
B.企业用人原则
6. 整体一致 7. 督促监管 8. 激励机制 9. 晋升提高 10. 爱护人才
与民同富 与家同兴 与国同强
案例一:
3.对于企业来说,调动人的工作激情就是根本。实现 员工的工作满意和高绩效,帮助企业与员工结成利益共 同体乃至命运共同体,从而实现企业的高效成长。
与民同富 与家同兴 与国同强
D.企业用人方略
当然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选拔优秀人 才,应该在解放思想上下功夫,坚决剔除现有 制度中那些妨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不利成分, 在企业营造出尊重“千里马”、支持选拔“千 里马”的良好氛围。
他认为,利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只 选干部子女,把“直招”变成了“招自”, 不仅“自己人考自己人”,还搞“萝卜招 聘”,最终变成了“世袭局”。
与民同富 与家同兴 与国同强
案例三
第一学历成“污点” 张健老家是牟平,本科毕业于牡 丹江师范学院。毕业后,张健在 牟平一所中学工作了两年后,考 入杭州师范大学读研究生。然而,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三年后毕业 回来,用人单位老是跟他的“第 一学历”过不去。去了几所高校 应聘,人家一看他本科出自没有 名气的大学,就把他给“毙”掉 了。无奈,他只好到人才市场碰 运气,然而他看好的几个单位与 那些高校如出一辙。张健对记者 说:“第一学历就像商标一样贴 在我的脸上,用人单位太偏见 了。”
人才招聘与选拔讲义ppt[1]
员工的流失。(2)弹性工作制可以增进
员工的生产率。 (3)弹性工作制增加了
15:30-15:45 15:45-16:00 16:00-16:15 16:15-16:30 16:30-16:45 30分钟
备注
人才招聘与选拔讲义ppt[1]
招聘与选拔——概览
人才招聘与选拔讲义ppt[1]
• 一、古人云:“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 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如果不 了解组织中是否存在贤者,或有贤者而 不用,或用而不给以委任相应的职务, 那么不仅说明这个组织的领导人是“蠢 才”,而且还证明这个组织因此而没有 前途。
• 你的看法是什么?
人才招聘与选拔讲义ppt[1]
• 主要法规 • 1、《人才市场管理规定》 (人事部 国
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 2、《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 • 3、《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 中华
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6号
人才招聘与选拔讲义ppt[1]
• 相关内容
1、《人才市场管理规定》
术和管理的主要人员,未经单位或主管部门同意的;
• (2) 由国家统一派出而又未满轮换年限的赴新疆、 西藏工作的人员;
• (3) 正在从事涉及国家安全或重要机密工作的人 员;
• (4) 有违法违纪嫌疑正在依法接受审查尚未结案 的人员;
• (5) 法律、法规规定暂时不能流动的其他特殊岗 位的人员。
人才招聘与选拔讲义ppt[1]
人才招聘与选拔讲义ppt
2020/11/9
人才招聘与选拔讲义ppt[1]
欢迎辞
热烈欢迎大家来参加本课程的学习!
自我发展管理
通用管理能力(综合级)
团队建设管理
资源使用管理
招聘与选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律认识】
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非常重 视人才选举制度(即选官制度)的建设,先后实行了一系列的选官 制度,其中影响较大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 正制和科举制。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为中国的发展培养了大批 的人才。从古至今,中国人才选拔,方法越来越科学,形式越来越 民主,渠道越来越多元,成果越来越显著。
-
(3)北宋:科举制的发展与改革
北宋初年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严格了考试
程序,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并成为定制。第二,简化考试科目,进
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第三,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
第四,扩大录取名额。例如宋太宗在位的二十多年间科举取士近万人。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度虽然在当时看起来比较完善,但是无论从考选的对象 和内容,还是从考试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 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
4. 科举制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拔官吏制度。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1)隋朝:科举制的创立 产生的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士族地主势力渐趋衰落,庶族地主的 经济势力也得以增强,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原先以门第高低为 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状况。隋唐统治者为扩大封建 统治的阶级基础,采用科举制给庶族参与政权提供途径。 产生的过程: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 选拔官员。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2)唐朝:科举制的完善 唐朝继承和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表现在:一是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 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二是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 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三是唐玄宗时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 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有利于唐诗的发展。
-
二、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 1、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打破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西风 东渐,旧的教育制度再难维持下去,洋务运动中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开 始出现。摒弃时文、诗赋等陈腐内容,转而教授外语、数、理、政治,把 西学、实学吸收进来。 2、1898年戊戌变法中设立的京师大学堂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标 志着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正式开端。 3、1916年,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开启了我国近代大学向现代大学转变的历程。清华、南开等大学也相继进 行改革,我国渐次产生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大学和著名的高等学府。 4、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重大历史转折期。国 家对接管的旧高等学校进行了改革,又在解放区办起的高等学校的基础上, 陆续新建了一批高等学校。 5、1977年恢复全国高校统一招生制度,我国的高校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 发展期。1999年,我国大学开始扩大招生,越来越多的普通学生可以有机 会进入大学学习。进入21世纪,高校专业的多元,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 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学生的发展。
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科举考试只从儒家的四书五经里出题。考生不能发挥自
己的思想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文章机械的分为八个部分,被称做
“八股文”。
明朝的科举制,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创造
精神,僵化了思想,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是造成我国社会发展缓慢、
近代科技文化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5)清末:科举制的废除
1898年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下诏“废八股改试策论”,戊戌变法失败后,
1905 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自此,在我国实行达 1300 年之久的科举制
度终结了。
-
对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几点认识
1.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历代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地位, 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并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试和选官的制度。尽管 在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及方法途径不尽相同(主要有德 才、门第之分),但它们有相同的历史作用,即对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 位,促进封建社会发展有着巨大作用。
北宋中期,王安石在进行变法时,对科举考试的内容进行了改革。废除了死记
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断案等。后来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这些对科举制改革的措施也被废除。
(4)明清:科举制的僵化
明清科举三年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明朝的科举制与前代不同
主要表现是实行八股取士制度。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明朝科举制从内容到
2. 科举制度我们对其作用必须一分为二地评价。积极方面主要体现在: 它彻底打破了官僚贵族世家依仗门荫资历对选官的垄断,在较大的社会范 围中开辟了一条入仕的途径,政权的社会基础更为扩大;它把选官制度和 教育制度结合为一体,这对于从整体上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更熟练和理 智地履行管理国家的职能十分有利;它不仅在中国仍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朝鲜和越南长期实行过科举制,英美等国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也 受到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西传欧美并影响世界,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 大贡献。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这一制度发展到明清,出现了八股取士后 就走向了极端,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 碍了社会的进步。
-
【基础知识】
一、中国古代人才选举机制的发展历程 1. 世官制 又称世卿世禄制,主要存在于夏、商、周时期。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 各级官员的任命,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 察举制 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即察举制,其内容包括地 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 径之一。两汉的察举,主要是以“德、才”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以孝廉为重要 考察科目,所以人们也常说“举孝廉”。 3.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三国时开始实行,隋朝时被废除。 九品中正制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 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 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由于中正官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 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等级森严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