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劳动力和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研究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重要课程,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是该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社会现象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
1. 剩余价值的概念和含义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超出其自身生存和再生产所需的价值部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使用,而劳动力的价值只是其维持生存和再生产的价值。
然而,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支配劳动力,能够从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中获取额外的价值,这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2.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剩余价值理论基于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生产是以价值增殖为目的的,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
根据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的。
剩余劳动是指劳动者在完成其自身生存和再生产所需劳动后的剩余时间里,为资本家创造出的价值。
3. 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解析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批判和剖析。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作为资本的增殖形式,是建立在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基础上的。
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使得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的获取不断扩大其财富,而工人阶级则处于被剥削的地位,陷入贫困和剥削的境地。
4. 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和启示剩余价值理论对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剩余价值理论也提醒我们要关注和重视工人阶级的权益,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综上所述,剩余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社会问题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现象,为推动社会发展和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
该理论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本质和产生方式。
本文将从剩余价值论的概念、意义和实践应用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剩余价值论。
一、剩余价值论的概念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阐述的一个理论,它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了价值,而这部分价值超出了劳动者本身生活所需的价值,从而被资本家占有的部分。
这个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根本依据,也是财富的源泉,从而也决定了社会的分配问题。
在剩余价值论中,马克思把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具体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绝对剩余价值,指的是通过延长工作日和逼迫工人加班加点,从而多获取劳动力价值的部分;二是相对剩余价值,指的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改革,从而减少劳动力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从而也就多获取剩余价值的部分。
剩余价值论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剩余价值论揭示了劳动力和资本之间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剩余价值论也从根本上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社会分配问题,指出了财富的集中和分配不均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
剩余价值论的提出也为无产阶级的觉醒和工人阶级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发展。
剩余价值论也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指引。
剩余价值论不仅在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实践中也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剩余价值论为工会和工人阶级的斗争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理论武器。
通过组织工人阶级的斗争,争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归属于劳动者,从而实现工人阶级的解放和利益的最大化。
剩余价值论也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和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剩余价值论也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资本通过投资和控制生产手段,能够产生超过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指的是生产资料(如土地、机器设备、原材料等)和货币资本(即具备购买力的货币)的集合体。
资本作为生产要素,通过组织和运转生产过程,将价值转化为商品。
其中,资本的价值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固定资本和可变资本。
固定资本是指用于生产的物质资本,如机器设备、厂房等,它的价值不会在一个生产周期内完全转入商品中,而是通过多个生产周期逐渐分摊。
可变资本则是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它会通过劳动力的工作转化为商品价值。
而剩余价值指的是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超过其本身价值的价值部分。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而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劳动者提供的必要劳动所决定的,即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和再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
然而,在工作时间中超过必要劳动时间的部分,即剩余劳动时间,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其自身的价值,这部分价值归资本家所有,称之为剩余价值。
因此,资本作为投入生产过程中的价值,通过组织和控制剩余劳动的产生,获取剩余价值,使资本能够带来超过自身价
值的额外价值。
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利润的基础,也是资本积累的来源之一。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关系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关系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劳动价值论是指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理论。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中价值的本质和来源,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提供了基础。
剩余价值学说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即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剩余价值的产生源于劳动力的雇佣关系,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支付只是劳动力的价值,而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这部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劳动价值论为剩余价值学说提供了理论基础,它解释了商品价值的来源和决定因素,为分析剩余价值的产生提供了依据。
剩余价值学说则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关系和资本家获取利润的本质。
两者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关于资本与劳动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资本与劳动的论述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马克思对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有着深入的论述。
他的观点由于其生动性、全面性和指导意义而深受广大人民的关注和学习。
马克思认为,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是现代社会经济的核心矛盾,对于深入理解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马克思强调资本对劳动的压榨和剥削。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维持生计。
而资本家则以剩余价值为目的,通过占有并控制生产资料,将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侵占为己有,从而实现了对劳动的剥削。
这个过程不仅丧失了劳动者的价值和尊严,也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
其次,马克思强调劳动力的价值与贡献。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劳动力是价值的源泉,是创造财富的真正动力。
他指出,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出的货物和服务是社会财富的来源,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私人占有制和剥削关系的存在,劳动者无法充分分享创造的财富,导致贫富差距加大。
马克思主张通过公有制和社会主义改革,实现劳动者对社会财富的合理分享,从而消除阶级差距,建立公正和谐的社会秩序。
此外,马克思强调识别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与危机。
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经济危机的循环,由于资本对劳动的无止境剥削和追逐利润的本质,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并注定其走向衰亡。
马克思鼓励劳动者觉醒和团结起来,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实现社会主义改革,从而让劳动者重新夺回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控制权。
总之,马克思对资本与劳动的论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观点生动地揭示了资本对劳动的压榨和剥削,提倡劳动者对社会财富的合理分享,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和危机。
这些论述不仅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指导,也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贡献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论解读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都是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源泉和本质,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所使用的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通过延长工作日榨取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由既定的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通过劳动力的智力耗费,通过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
发展社会生产力,变革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关键在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并且依据价值规律阐明了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殊性质。
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资本家才有利可图。
于是,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性质也就昭然若揭了,剩余价值无非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和思考,我想到大部分劳动人民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被少部分资本家窃取。
这个事实无论是在工业革命时期,还是现代社会里都没有本质上的变化和区别,只是所谓的形式变了而已,剥削变得更加隐秘、更加“文明”了。
当然许多人并没有看到这些本质,只是通过社会收入差距和个人受教育程度差距等推测出自己在被变相的剥削。
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公式及其应用
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公式及其应用首先,我们要了解劳动价值的形成。
根据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
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分为两种类型: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是指用于生产劳动者自身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而剩余劳动是指用于生产劳动者之外其他人的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占有。
劳动力价值等于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总和。
其次,我们来看劳动价值的公式。
在劳动价值论中,有几个重要的公式用来描述和计算劳动价值。
其中最基本的公式是:劳动价值 = 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这个公式表明了劳动价值的基本原理,即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
而这个劳动时间是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标准的,而不是个别劳动者的实际劳动时间。
这个公式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公式,也是理解劳动价值的起点。
另一个重要的公式是劳动价值的等式。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的等式可以表示为:M = c + v + s其中,M代表商品的价值,c代表固定资本的价值,v代表可变资本的价值,s代表剩余价值。
这个等式是劳动价值的核心等式,它反映了商品价值的构成。
固定资本是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设备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而剩余价值则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
这个等式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内在构成和形成过程,对于理解劳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我们来看劳动价值的应用。
劳动价值的公式不仅可以用来描述商品价值的构成,还可以用来解释商品价格的形成。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商品的价值,还受到供求关系、生产成本、生产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然而,劳动价值的公式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变动。
另外,劳动价值的公式也可以被用来对比资本主义经济和其他经济形式。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创造的,但被资本家占有。
这导致了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之间的对立和剥削关系。
因此,劳动价值的公式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矛盾。
资本论对于资本的描述
资本论对于资本的描述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它的本质就是价值增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是对劳动力的无限渴望、对剩余价值的无休止追逐。
资本的本质是价值的再生产和扩大,其运作规律是通过剥削劳动力,实现自身的增值。
资本的运作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其基本形式是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生产资本再转化为货币资本,如此反复循环。
而这种不断循环的过程,不仅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运转规律。
资本的本质是价值的增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是一种有价值的商品,其价值量由劳动者所需的生活资料来决定。
而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并将其投入到生产活动中去,从而生产出商品。
这些商品包含了两种价值,一种是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变量资本,另一种是决定劳动力价值的不变资本。
当商品卖出后,资本家可以通过卖出商品获取利润。
这种利润的产生是源自于劳动力的剩余价值,即劳动者超出其生活资料的劳动所产生的价值。
通过剥削劳动力,资本家不仅实现了劳动价值的实现,也获取了劳动的附加价值,这就实现了资本的增值。
资本的运作过程始终围绕着增值展开。
资本家不断投入资本到生产过程中去,不断寻求最大化利润。
他们通过提高生产力,削减成本,延长劳动时间等手段,来增加剩余价值的产生,实现资本的增值。
而劳动者则面临着剥削和压迫,他们为资本家创造财富的同时,自己却只能得到微薄的报酬。
资本的运作过程中不断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了社会矛盾与冲突。
而这种剥削与压迫的状态也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危机与动荡,从而引发了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反抗。
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以资本为核心的社会。
资本不仅是商品流通和交换的媒介,更是社会关系的代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与平等是虚假的,实际上是资本的盲目统治。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者被剥夺了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权,他们只能被动地顺从于资本家的命令,从而受到其剥削和压迫。
而资本家则通过不断追逐增值的目标,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导致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日益加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剩余价值理论与社会分配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剩余价值理论与社会分配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其中包括了复杂的经济理论。
本文将着重回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并进一步探讨它与社会分配问题的关系。
一、剩余价值理论概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之一。
这一理论描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与工人实际收到的工资之间的差距。
简而言之,剩余价值指的是劳动力使用价值和劳动力交换价值之间的差异,它是由劳动者创造的,但归资本家所有。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资本家雇佣工人给予工资作为工人劳动力使用价值的报酬,然而,工人实际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他们的工资。
这部分实际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即为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部矛盾的产物。
二、剩余价值理论与社会分配问题剩余价值理论与社会分配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通常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剧。
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使自身财富不断累积,而工人则无法分享到他们创造的全部价值,仅仅依靠工资生活。
由于剩余价值的存在,社会分配不公平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资产阶级占有剩余价值,而无产阶级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生存。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社会贫富悬殊的进一步拉大,形成了阶级的对立和社会矛盾。
三、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解读与争议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但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争议。
其中,有学者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和计算方法表示怀疑,认为剩余价值理论过于简化,无法完全准确地描述现实经济。
此外,剩余价值理论还会受到资本主义体系中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市场需求、竞争状况、劳动生产率等。
缺乏对这些因素的全面考量可能导致对剩余价值计算的不准确。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与启示尽管剩余价值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它对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及社会分配问题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提醒我们,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不平等现象,贫富的悬殊并非偶然,而是制度内在的矛盾体现。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SurplusValue)也称为超额价值,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由于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售给资本家,而被迫出售的劳动力额外产生的价值。
这种价值即被资本家所占有,也就是资本家把自己出售给劳动者的价值以及劳动者把自己出售给资本家的价值之外的价值。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原因剩余价值是资本家从劳动者那里获得的利润。
他们把自己的资本出售给劳动者,而被劳动者所支付的价格只是在生产过程中的投入成本;而资本家能够从生产中获得的价值却比所投入的成本要多,才能实现剩余价值的存在。
这是一种投资中获得利润的方式,资本家在把他们的资本出售给劳动者之后,就将他们在生产中获得的价值收取回来,过程中产生的利润被称为剩余价值。
资本的双重性是资本家能够得到剩余价值的原因之一,它的双重性指的是资本在运动中的双重性,资本既是一种工具,用来生产财富,又能够把生产的财富转化成资本,从而把资本的价值复制一遍,也就是资本的剩余价值。
资本的规范化是资本家能够得到剩余价值的原因之二,资本的规范化指的是资本家将投资统一方向,通过规范化生产流程,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
比如通过集中投资从事特定生产,实现生产方式的统一化,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率,生产的价值就会比出售的价格多,导致资本家能够得到剩余价值。
资本的剩余价值可以用来拓展资本家的生产规模,在剩余价值的基础上,资本家可以用来购买更多的生产设备,拓展他们的生产规模,使其能够获得更多的价值,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资本的剩余价值也可以用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作为资本家,他们可以用剩余价值购买更多的劳动力,增加生产的就业机会,增加国家的就业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就是资本家利用剩余价值做出的贡献。
结论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的双重性为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投资方式,它的规范化使资本家能够通过增加产品的质量和效率来获得更多的利润。
资本的剩余价值可以用来拓展资本家的生产规模,也可以用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的经济形式。
(商品交换不是简单的物物联系,是通过物建立的人和人的关系)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已经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
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它是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属性决定的。
正是因为各种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它们之间才会发生交换。
使用价值表现的是商品的差异性。
物的属性是能用,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或他人的需求。
使用价值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
劳动产品可以满足人的需求(共性)。
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马克思强调的是对他人有用的“社会使用价值”(特性)。
使用价值有时指物的有用性,有时指商品体本身。
物的有用性是能用来交换的前提,所以马克思将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看作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然后,马克思从商品的自然属性转换到量的分析——交换中的数量关系价值: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或者说是价值实体。
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就是商品的价值。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所以,各种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差别,而无质的不同。
具体劳动:在商品生产中,人们为了生产满足各种不同需要的商品,就要进行各种特定形式的劳动。
这种在特定的具体形式下创造不同使用价值的劳动,叫做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除了千差万别的具体劳动这一面外,还有共同的、同质的一面,那就是,它们都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即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
这种抛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叫做抽象劳动。
私人劳动:私人劳动是指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
生产中,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商品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是他个人的私事,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私人劳动。
社会劳动:社会劳动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社会性质。
简述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简述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是由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一种经济学概念,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劳动力所获得的利润。
这个剩余价值是生产资料的价值增加后剩下的部分,它是由工人无偿劳动所创造出来的。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剩余价值的实现。
剩余价值的产生主要是通过资本家雇佣工人,从工人的劳动力中获得剩余价值。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商品的价值,但是工人的劳动力只是资本家购买的一种商品。
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在一段时间内被用完,而工人的劳动却能创造出更多的商品价值。
这就是剩余价值的产生。
剩余价值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资本家将商品出售获得利润。
资本家将生产出来的商品出售给消费者,从而实现剩余价值。
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资本家可以将商品价格设置高于生产成本,从而获得利润。
这样,剩余价值就被实现了。
总而言之,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是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劳动力所获得的利润。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通过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更多的商品价值,而剩余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将商品出售获得利润。
这种经济体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的观点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中有着较为深入的分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几条:
(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工人的全部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必要劳动时间",用来再生产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另一部分叫"剩余劳动时间",用来创造新的价值,这部分新的价值就叫做“剩余价值”。
(3)只有产业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其他生产要素以及商业服务业等非生产性行业的职工都不能创造新价值。
扩展资料:
从资本的定义即资本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价值增值的价值可以很明确的得知资本的本质是价值。
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货币作为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资本家运用货币购买了劳动力商品以及原材料,并且将他们投入到生产过程中。
在此过程中,雇佣工人创造出超过劳动力价值的并且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这样劳动力商品发生价值增值,商品拥有了新的、更多的价值。
资本家将商品出售,获取更多的货币,同时资金也回到了资本家的手里。
由于资本家是追逐利益的,那么上述资本的运动将不断反复的运行下去。
即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名词解释剩余价值
名词解释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劳动力所需的价值之间的差额。
具体来说,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进行商品生产时超出劳动力价值的部分,也可以理解为资本家从劳动过程中获取的利润。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雇佣劳动者进行商品生产,劳动者使用自己的劳动力创造价值。
劳动者投入的劳动力价值由劳动力的生产资料和维持劳动力所需的工资组成。
然而,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实际上远远超过了劳动力价值,这就产生了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可以通过劳动过程的分析来解释。
劳动过程从劳动者使用自己的劳动力投入到生产资料中开始,生产过程中不断转化和增加价值。
这个价值的增加是通过劳动者实际执行和控制生产过程来实现的。
劳动者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将生产资料转化为具有更高价值的商品。
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实际上是通过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所需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然而,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却远远超出了劳动力价值,这个差额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资本家为了获取剩余价值,雇佣大量劳动者进行商品生产,然后通过销售商品实现利润。
剩余价值的产生使资本家占有社会财富,同时也导致了劳动者的剥削。
剩余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劳动力价值的比例,即剩余价值与劳动力价值的差额与劳动力价值的比值。
剩余价值率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产力水平、工资水平等。
生产力的提高可以增加剩余价值率,从而增加剩余价值。
而工资水平的下降也可以增加剩余价值率,进而增加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存在和产生使资本家能够获取超过投入成本的利润,同时也导致劳动者的剥削。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合法性和正义性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这种剥削的关系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矛盾之一。
剩余价值的存在和分配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议题之一,也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和改造的基础。
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题目: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答: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可以作以下理解:(1)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指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2)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
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3)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具有隐蔽性。
资本是增殖价值的价值,它反映了资本家和雇佣在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但是,资本在运动过程中采取了货币、生产资料、商品等物质形态,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于是在人们的观念上形成一种错觉,似乎这些物天然就是资本,资本变成一种非常神秘的东西,似乎劳动的一切社会生产力并非劳动本身所有,而为资本所有,资本本身就具有一种能使价值增殖的魔力,这就是资本拜物教。
马克思通过对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分析指出,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劳动本身并不是商品。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它的实际使用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创造了剩余价值,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马克思的分析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阐明了资本的实质,揭露了资本拜物教产生的秘密,为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观
点之一。
其核心观点是指资本家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从雇佣工人身上所剥削得到的超过工人
劳动所得的价值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是以工人为中心,工人通过出售劳动力给
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商品的价值,但是获得的报酬只是劳动所得的一部分。
而剩
余价值则归属于资本家,作为利润归他所得。
这种剥削关系是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
控制生产过程,工人只能出售劳动力获取生活所需。
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剩余劳动时间,即工人劳动时间减去工人为赚取劳动力所需的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越多,剩余价值就越多。
工人为了维持生计,必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资
本家则从中获取剩余价值,使得剩余劳动时间得以延长。
资本家通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延长工作时间等手段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和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即资本主义是一个剥削的社会形态。
在
这个社会形态下,工人阶级不仅仅是劳动者,更是被剥削的阶级。
剩余价值的存在决定了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阶级矛盾,在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形成了对抗关系。
剩余价值的剥削
是产生剩余价值的源泉,也是资本的积累和扩大的基础。
剩余价值论对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揭示了劳动者与资本
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引发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影响了整个社会科学领域。
剩余
价值论也为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简述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1000字
简述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1000字篇一: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减去资本家获取的劳动力价值,即企业创造的价值和资本家获得的价值之间的差额。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础,是资本家获得利润的来源。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是构成生产力的主要部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首先,资本的人力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力资本是指人类通过劳动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人类创造的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力来生产商品,劳动力价值是由资本家花费的,而人力资本价值则是由资本家控制的。
因此,资本的人力资本价值就是资本家所花费的劳动力价值和由劳动力价值构成的资本价值之间的差额。
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需要将这一部分资本用于生产,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资本的人力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资本的物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物理资本是指资本所使用的物质资料,如机器、设备、工具等。
资本的物理资本价值是由资本家购买这些物资所花费的价值构成的。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需要购买这些物资用于生产,以获取更高的剩余价值。
资本的物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资本的化学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化学资本是指资本所使用的劳动力,即资本家所花费的劳动力。
资本的化学资本价值是由资本家花费的劳动力价值构成的。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需要雇佣劳动力进行生产,因此资本的化学资本价值也是资本家所花费的劳动力价值构成的。
资本的化学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资本的人力资本价值是资本家所花费的劳动力价值和由劳动力价值构成的资本价值之间的差额;资本的物理资本价值是由资本家购买这些物资所花费的价值构成的;资本的化学资本价值是由资本家所花费的劳动力价值构成的。
资本的剩余价值率计算公式
资本的剩余价值率计算公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投资资本来获取利润。
利润的来源主要包括生产资料的价值转化和劳动力的剩余价值。
而资本的剩余价值率是衡量资本家获取利润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介绍资本的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以及其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资本的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
资本的剩余价值率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的利润与其投入的资本之比。
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剩余价值率 = 剩余价值 / 资本。
其中,剩余价值指的是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的利润,也就是劳动力的价值与工资之间的差额。
资本则是指资本家投入生产过程中的资本总额,包括生产资料和支付给工人的工资。
在这个公式中,剩余价值率反映了资本家获取利润的能力。
当剩余价值率较高时,说明资本家能够通过剥削工人获取更多的利润,从而提高资本的增值速度。
相反,当剩余价值率较低时,资本家的利润能力就会相对较弱。
资本的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衡量资本家获取利润能力的指标。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程度,以及资本家获取利润的能力。
除了计算公式之外,资本的剩余价值率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还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剩余价值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资本家的利润水平。
当剩余价值率较高时,资本家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从而提高其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相反,当剩余价值率较低时,资本家的利润水平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其经济实力和市场地位。
其次,资本的剩余价值率也反映了劳动者的剥削程度。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了价值,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利润。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劳动者被剥削的程度,当剩余价值率较高时,说明劳动者被剥削的程度较重,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被资本家大量挪用,从而导致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下降。
最后,资本的剩余价值率也与社会的阶级矛盾密切相关。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存在着阶级矛盾,而剩余价值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这种阶级矛盾的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使广东雄厚的经济实力转化为 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中共中央 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了五 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广东从今年开始,将开始实施“工资倍 增”计划,力争全省职工工资每年递增14 %以上,2012年的工资水平要比2000年翻 两番。 —— 《羊城晚报》2008年7月15日
对这一现象的经济学思考
广东省30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很大程 度上是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优势。但 是,这样一味地倚重于现阶段处于有利地 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当低水平劳动收入 一再持续的时候,就会面临劳动力短缺、 工资成本上升的问题,会对广东经济发展 产生负面影响,进而使比较优势逐渐丧失。
一家之言
在《资本论》写作的时代,社会化商品经 济就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因此,资本、 劳动力和剩余价值都被马克思认定为资本 主义特有的范畴。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成为社会化商品经济新的历史形态,资 本、劳动力和剩余价值要还原其本来面 目——社会化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 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 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但是又不 因为客观事物趋于灭亡的必然性而忽视其 现实的合理性。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 手稿中对资本所作的科学分析是辩证地理 解现存事物的一个范例,对我们今天认识 资本及与资本密不可分的市场经济仍不失 指导意义。
“资本按照自己的这种趋势,既要克服民 族界限和民族偏见,又要克服把自然神化 的现象,克服流传下来的、在一定界限内 闭关自守地满足于现有需要和重复旧生活 方式的状况。资本破坏这一切并使之不断 革命化,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 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 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
关于劳动力商品:
燃料
厂房
工具
劳动力
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不变资本 流动资本=可变资本
固定资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 不变资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 流动资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可变资本:用于劳动力的资本
划分的内容、根据和目的都不同
固定资本折旧
固定资本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 固定资本折旧:固定资本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 而转移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价值的一种补偿方 式。
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劳动力和剩余 价值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
社会化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 段。与简单商品经济不同的是,在社会化 商品经济中,不仅劳动产品成为商品,而 且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都成为商 品;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目的不再是获得另 一种使用价值,而是实现价值的增殖,即 获得剩余价值。这样,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的价值就转化为资本,整个社会的经济运 行就表现为资本的运动。
劳动力供给充裕的条件下如何提高劳动 所得比重? 提高劳动者素质 发展精良的第三产业 完善劳动收入的保障机制
二、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1、资本的循环
生产阶段: 生产资本
购买阶段: 货币资本
销售阶段: 商品资本
现实的产业资本循环是连续不断进行的, 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地循环,必须具备 两个条件: 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 并列存在,既具有并存性; 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在时 间上相继进行转化,即具有继起性。
“韦克菲尔德的巨大功绩,并不是他关于
殖民地有什么新发现,而是他在殖民地发 现了关于宗主国的资本主义关系的真 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积累方式, 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以那种以自己 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消灭为前提的, 也就是说,是以劳动者的被剥夺为前提 的。 ”
关于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购买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劳动力商品、资本和剩余价值范畴是否适 用于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剩余价值率:m’=m / v 资本在一次周转中的剩余价值量为m’v 年剩余价值量:M = m’vn 年剩余价值率:M’=M / v =m’n
当代资本积累的基本特征
资本积累的直接来源:企业积累资本的外部来源 相对于内部来源的重要性提高了。 资本积累的具体方式:资本集中相对于资本积聚 的作用日益加强。 资本积累的基本领域:虚拟资本的积累已大大超 过实际资本的积累。 资本积累的地域范围:发达国家的资本积累早已 超出民族国家范围,把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不发 达国家纳入自己的积累源泉。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 从资本周转的角度考察资本构成
固定资本的价值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 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产品出售后又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并经 过多次生产过程才实现其价值的全部周转。 流动资本的物质要素在每次生产过程中全 部消费掉,因而每次生产过程都需要不断 更新。
机器
原料
三、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1、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和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式和实物形式 生产资料(Ⅰ)和消费资料(Ⅱ) 无形产品?
2、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Ⅰ 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
Ⅱ
2000c +
500v +
500m = 3000
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Ⅰ(v+m)=Ⅱc
其他企业 本企业
滥
发
不滥发
滥 发
不滥发
-50
-100
100
60
囚徒困境
乙 承 认 甲 承认 不承认 10 20 不承认 0 1 甲 乙 承认 承 认 不承认
10 20
0 1
不承认
劳动力供给充裕吗?
“百万劳工下广东”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 在全国劳动力供给如此充足的条件之下, 为何会出现在2004年开始的“民工荒”? 珠三角地区就缺200万人,缺工比率约为 10%。
关于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
“皮尔先生把共值5万镑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 从英国带到新荷兰(澳洲的旧称)的斯旺河去。 皮尔先生非常有远见,他除此以外还带去了工人 阶级的3000名男工、女工和童工。可是,一到达 目的地,‘皮尔先生竟连一个替他铺床或到河边 打水的仆人也没有了。’不幸的皮尔先生,他什 么都预见到了,就是忘了把英国的生产关系输出 到斯旺河去!”
折旧费 = 固定资本原始价值 / 固定资本平均使用年限 折旧率 = 折旧费 / 固定资本原始价值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一是受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 度的影响;二是受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 流动资本比例的影响。
一年中固定资本 预付资本一年中 = 的总周转次数 一年中流动资本 周转价值总额 + 周转价值总额 预付资本总额
“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这是资产 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 关系。” —— 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 资本、劳动力和剩余价值并不是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的专用名词。
一般和特殊的辩证关系
资本的特殊性: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 资本一般:在运动中自行增殖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特殊性: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 剩余价值的一般性: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 上的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购买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资本、劳动力和剩余价值范畴是否适用于 社会主义社会? 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 工资的国民差异、个人差异和地区差异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广东省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长
(/tjfx/t20080311_53694.htm )
3、社会总产品的扩大再生产
前提条件: Ⅰ(c+v+m) > Ⅰc +Ⅱc Ⅰ(v+m) > Ⅱc 剩余价值中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的部分:m/x Ⅱ(c+v+m) > Ⅰ(v+m/x) +Ⅱ(v+m/x) Ⅱ(c+m-m/x) > Ⅰ(v+m/x)
Ⅰ 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 Ⅱ 1500c + 750c + 750m = 3000 5500c + 1750v + 1750m = 9000 Ⅰ4000c+400Δ c+1000v+100Δ v+500m = 6000 Ⅰ4400c + 1100v + 500m = 6000 Ⅱ 1500c+100Δ c+750v+50Δ v+600m = 3000 Ⅱ 1600c + 800v + 600m = 3000
马克思对资本的讴歌
“它创造了这样一个社会阶段,与这个社 会阶段相比,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只表现 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只 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 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 为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 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交换,其目的是使自 然界……服从人的需要。”
生产资料中 包含的劳动 (不变资本)
生产中加进的 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
商品 价值
生产中加进的 必要劳动 (可变资本)
专题五 资本、劳动力和剩余价值
本专题主要内容:
一、李嘉图之谜: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劳动力的买卖
二、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三、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四、资本有机构成
相对过剩人口 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
计算
假定某生产企业的全部预付资本为10000元,其 中固定资本为8000元,流动资本为2000元。在固 定资本8000元中,厂房价值为3000元,可使用30 年;机器价值为4000元,可使用10年;小工具价 值1000元,可使用5年。流动资本2000元,每年 周转5次。请计算该企业的预付资本年周转次数。 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100+400+200=700 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2000*5=10000 该企业预付资本年周转次数:10700/100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