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典戏剧赏析期末论文
我眼中的西方音乐剧——期末小论文
2012年辅修课程音乐剧欣赏期末论文我眼中的西方音乐剧记得第一次看音乐剧,是在高中的时候,同桌上课的时候抱着MP3抹泪,跟她聊起才发现她看的是《茶花女》,其实对于《茶花女》,直到现在我也只是看过剧本,只是知道一个故事梗概而已。
后来在一些口耳相传的内容里听到了著名的音乐剧——《猫》仅此而已。
对于西方音乐剧初步的认识,也就是我浅薄的猜测。
西方的高雅艺术林立,也许音乐剧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部分而已,每一个剧目也许阐述着一个故事,就像中国的戏曲一样,如果说“音乐无国界”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戏曲也没有明显的界限,同一个故事,可以有不同的艺术形式来体现。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说《巴黎圣母院》这一经典剧目,这个剧目在西方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了却依旧辉煌,为代代人所熟知。
然而我第一次接触的《巴黎圣母院》却是京剧版的。
这部京剧版的《巴黎圣母院》是著名京剧艺术家史依弘全力打造并且主演的,我很有幸的看到了她的现场演出,然而我去看这部戏的时候主要也是因为对京剧的喜爱,对《巴黎圣母院》本身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也通过京剧所呈现的内容去思考了一下原著,只是遗憾一直没有机会去看歌剧版的经典。
我个人崇尚中国传统艺术多一点,对戏曲的喜爱更不是一点点,所以对于西方的艺术形式浅尝辄止,认为这与中国传统艺术大相径庭,并且确实是也没有机会去了解,所以本学期才选择了这门音乐剧欣赏的课程。
然而真的上了这门课程以后才发现,其实不仅仅是“音乐无国界”,整个艺术,都是没有国界的,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都万变不离其宗。
本学期最享受的便是看了老师放的很多音乐剧,其中最喜欢的要数詹姆斯·拉派恩的《拜访森林》《拜访森林》汇集了格林童话中“杰克与魔豆”、“灰姑娘”、“小红帽”、“长发姑娘”四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与角色,并套上讽刺剧的面纱而组成一个“成人童话故事”,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为均以故事中的经验教训带出。
原本不相干的四剧主角们在作者巧妙的串联下,摄入对方的生活,原本童话中诉说的道理又一个接一个被推翻,整体剧情发人深省。
外国戏剧赏析论文
《朱丽小姐》——戏剧赏析13150109王芷芊在外国戏剧赏析的最后两节课上,老师为我们放映和讲解了《朱丽小姐》这部戏剧,使我深有感触,看似浮夸浅显的剧情中竟展现了阶级与阶级间的角逐,揭露出了人性之中的矛盾性和荒谬性。
更让我对戏剧这门艺术有了新的看法和理解。
下面我就以要素为线索简单赏析一下这部作品。
*剧本概要:独幕悲剧。
1888年首演。
主人公朱丽小姐性格怪僻,未婚夫忍无可忍,婚约告吹。
仲夏夜,她找名叫让的男仆跳舞,让出身低贱,对朱丽小姐艳羡已久,便乘机求爱,说为了得到小姐垂爱,宁愿一死。
朱丽小姐大为感动,便顺从地委身于让,并合谋私奔。
朱丽偷了父亲的钱做盘费,被厨娘发现,这时门铃大响,她的父亲、体面的伯爵大人回来了。
她不想让自己和父亲身败名裂,求让出主意,让递给她一把剃刀,让她自杀。
朱丽镇定下来,持刀开门走了出去。
*人物形象:从整体剧情不难总结出朱丽是一个可怜的,受到自己父亲母亲双重胁迫而成长的贵族小姐。
她其实并不从自己的理智上反对婚姻。
只是缘由母亲的教育和影响而习惯性“厌恶男性”,企图站到性别较量的上风去,实际上她又有着生理的欲求和对爱情的单纯幻想,不能摆脱女性相信爱情的软弱本性。
从大的背景环境和生理特征来讲,十九世纪瑞典庄园的贵族小姐朱丽,这天正处在特殊的生理时期,有着强烈的生理欲望和冲动,从而开始勾引仆人让。
两人在新的话题下,朱丽的女性属性显露出来,在两人进一步的身体关系之后,她开始一再的寻求让对自己爱的承诺。
在让的劝说与诱导下,朱丽在绝望中挣扎,寻求出路。
最终,朱丽在男性的命令下走向死亡。
朱丽虽然企图打破男人对女人的奴役关系,却受制于自己女性的属性,极易受到情感的奴役,在感情上具有软弱性。
因此在面对让的“甜言蜜语”时,就同意了引诱,并一再的对爱情持有幻想。
然而她也很难脱离自己贵族的身份和本质属性,受累于名声和家族荣誉而不敢真正的出走。
所以说朱丽小姐并非是简单的寻求女性解放的化身,而是具有极强特殊性和矛盾性的人物形象,她是纠结在情欲与理智之中、父亲和母亲的教育当中、内心欲望和社会、身份的桎梏之中,并最终走向死亡的悲剧人物。
西方歌剧欣赏
中外名歌欣赏期末论文题目:歌剧《卡门》、《茶花女》、《图兰朵》中男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学生姓名:赵昆瑜学号:2014201555专业班级:统计学院2014级2班指导老师:周源2015年6月13日歌剧《卡门》、《茶花女》、《图兰朵》中男主人公的形象塑造摘要歌剧《卡门》、《茶花女》、《图兰朵》都以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而闻名于世,同时爱情的发展必然少不了男性角色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三部歌剧的男主人公唐·何塞、阿尔弗雷德、卡拉夫的人物形象,并着重从爱情观的角度进行剖析,同时再将其人物形象折射到社会层面,揭示同样是在欲望或情感的驱使下,不同的人物性格和背景带给他们不同的爱情结果。
关键词:歌剧;男性;女性;爱情;人物形象引言《卡门》、《茶花女》,《图兰朵》,这三部在世界十大经典歌剧中占有一席的歌剧堪称人类文化和艺术史上的瑰宝。
三部歌剧都诞生在19中叶世纪到20世纪初,那时的欧洲已经处在人文思想和政治制度较为成熟和民主的阶段,涌现出潮流般的艺术大师,同时在高水平的生产条件下,舞台美化和服装道具制作精良,使得欧洲歌剧来到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巧的是,从这三部歌剧的名字就能看出,三部歌剧都是以女性为主人公,这也正体现出当时歌剧大师们对女性的关注和关爱。
欧洲虽然不像封建时期的中国,女性地位低微甚至沦为男性的附属品,但是欧洲仍然存在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
在后启蒙时期,女性的思想和权利开始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因此在歌剧中不乏见到有鲜明特征的女性人物形象:追求自由,爱憎分明,充满野性的卡门;风尘仆仆,纯真善良,为爱牺牲的薇奥列塔;猛于强政,柔于真爱的图兰朵。
这些经典的女性人物形象就像是座座丰碑一样,被目睹她们风姿的观众留下的赞美所包裹,已然在人类历史上屹立不倒。
那么除此之外,那些衬托出女主人公的男性角色又如何呢?当然毫无疑问,他们同样在歌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究竟他们有着怎样独特的人物形象,又是否存在着共性的一面,如果折射到社会层面那又会是什么呢?接下来笔者将会分析三部经典话剧《卡门》、《茶花女》、《图兰朵》中的三位男主人公,唐·何塞、阿尔弗雷德、卡拉夫的人物形象。
西方戏剧赏析论文——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商人戏剧赏析《威尼斯商人》又名《威尼斯的犹太人》是莎士比亚于1596-1597年写成的一部五幕喜剧,是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在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创作以喜剧为主,也包括历史剧和诗歌。
作为莎士比亚初入文学殿堂的作品,这部喜剧中充满了青年人的乐观精神。
这部作品体现了莎士比亚喜剧的几个特点:第一,喜剧与讽刺结紧密相关,莎士比亚继承和发扬了希腊罗马讽刺喜剧的传统:即嘲笑一切丑恶、庸俗的事物,抨击生活中不合理的现象。
《威尼斯商人》一剧,剧中多次提及金钱的话题,其中包含着对金钱的揭露和批判。
此外剧中也对对金钱痴迷进行批判,对封建的陈规陋习也针砭入骨。
第二,喜剧和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相结合。
忠诚的爱情和友谊的主题是《威尼斯商人》赞美的中心。
但是这种爱情和友谊是建筑在人文主义的道德原则基础上的。
在莎上比亚的喜剧中,男女是以平等的身份出现的,并着重歌颂了女性的聪明才智与勇气。
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思想。
最后,作家还以人道主义精神,歌颂了民族平等和友爱的思想。
《威尼斯商人》主要讲述:贫穷而出身高贵的威尼斯青年巴萨尼奥向威尼斯商人夏洛克借贷以向美丽并富有的鲍西娅求婚。
但就在他即将成婚时,他收到了好友安东尼奥的一封告别信,得知为自己担保和签订借据的好友安东尼奥投资于海上贸易,而船只却不幸失事,无法偿还欠款,而痛恨安东尼奥的夏洛克落井下石企图根据借约从安东尼奥胸口夺走一磅肉,两人对簿公堂,机智勇敢的鲍西娅假扮律师出庭,利用她的聪明机智,惩罚了夏洛克,故事结尾皆大欢喜,有情人终成眷属。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一部杰作,但它也是喜剧中的悲剧,剧中多次提到金钱这一古老而又永不过时、永不衰退的话题。
最后,作家还以人道主义精神,歌颂了民族平等和友爱的思想。
一部作品当它从作者的笔下来到读者的手中时,它便已经与作者脱离了关系,每一个读者都会在阅读之后都会有一本完全不同的《威尼斯商人》,沉浸于爱情者看得见那甜蜜的爱情,热衷友情的感动于无私的友情,喜欢幽默的会被一个个双关语逗乐,而有的人会看到那温暖背后的熊熊地火的涌动。
浅谈20世纪西方音乐剧发展与部分作品赏析
《20世纪西方音乐解读》选修课期末论文浅谈20世纪西方音乐剧发展与部分作品赏析学号: 2010011743专业:工商管理学生姓名:于凯鸿指导教师:王晶音乐剧,作为现代的一种独具艺术内涵的戏剧形式,它的音乐、舞蹈、表演、舞台美术以及所承载的艺术品质和表现出来的魅力对人们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青睐。
20世纪西方音乐剧发展浅谈关键词:音乐剧西方艺术发展 20世纪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
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地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
同时,西方的音乐剧在百年多的商业表演经验中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的市场运作手段,并且创作出一系列老少皆宜的优剧目,使这一艺术形式突破年龄、阶层等客观因素的局限,广受观众的喜爱。
说到音乐剧的发展,就不得不说在音乐史上很有影响力的歌剧了。
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也即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
歌剧首先出现在17世纪的意大利,源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
歌剧的演出也需要凭借剧场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戏服以及表演等。
过去的我并不懂得音乐剧与歌剧的差别,通过本课程一个学期的学习与熏陶。
个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音乐剧可以算是歌剧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为歌剧赋予了更多种多样的形式,不拘泥于过去歌剧的一些相对专业的美声唱法、宣叙调、咏叹调等唱法,并经常运用一些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乐器编制,而且在音乐剧里面可以容许没有音乐伴奏的独白,这也是让高雅艺术更容易的收到普罗大众的追捧和喜好,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形式上的妥协,但这种妥协个人认为是有效的,在很多国家地区,在过去的一百多年来,音乐剧都一直收到不同程度的追捧,在现代亦有很多音乐剧的衍生电影上映播放,从巨额的票房可以折射出音乐剧的流行。
西方音乐剧论文
《西方经典音乐剧欣赏》课程结业论文题目:《我与音乐剧》学院:经济学院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国贸1402学号:1404080405姓名:贾元韬组别:第一组成绩:授课教师:何悦二○一五年十二月我与音乐剧说起音乐剧,以前不是很了解,仅仅是看过一些《歌舞青春》、《猫》的片段,知道百老汇,对《妈妈咪呀》、《卡门》有个模糊的印象。
但音乐剧作为西方一种比较流行的音乐形式,已经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音乐剧作品。
本学期有幸选上了何悦老师的《西方经典音乐剧欣赏》这门课,让我有对音乐剧有了直观的认识。
我希望通过写这篇文章,能让我对音乐剧的特色、风格、历史有个系统的更深入的了解,为此我查阅了大量资料,也去网上找了几部音乐剧观摩学习。
在这之前,我对音乐剧与歌剧的概念常常混淆,认为音乐剧就是歌舞剧,但细细了解以后,发现还是有区别的。
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
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
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而音乐剧,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与剧情本身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和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
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
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
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地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
同时,西方的音乐剧在百年多的商业表演经验中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的市场运作手段,并且创作出一系列老少皆宜的优秀剧目,使这一艺术形式突破年龄、阶层等客观因素的局限,广受观众的喜爱。
西方经典戏剧赏析期末论文
《罗密欧与朱丽叶》观后感机械工程学院机自0907 0401090711 刘洋借着《西方经典戏剧赏析》这门课,我再一次欣赏到了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经典戏剧。
虽然我是一名工科学生,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也是早已耳熟能详。
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次欣赏都会有不同的震撼感受。
,“我猜中了这个故事的开始我将上帝赋予我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你。
但我却没能料到这个故事的结局。
”诗一般的语言,优雅的贵族式对话,洋溢着人文的浪漫的基调,本该明媚的故事却有着凄美的结局。
一个是心地善良的美男子,一个是纯洁如玉的好佳人,偏偏生长积怨深重的两大家族里。
朱丽叶的父母要求她和泰保尔罗结婚,她不愿意和他结婚,便向劳伦斯教士要来了灵药,这种灵药可以让人伪装一天的假死。
朱丽叶假死了以后,匆匆赶到的罗密欧以为朱丽叶真死了,悲痛地服毒自尽了。
朱丽叶醒来了以后,发现罗密欧死了,于是殉情随爱人而去。
罗密欧与朱丽叶死了,但他们的死却成了两家化解仇恨的纽带。
“故事发生在维洛那名城,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鲜血把市民的白手污渎。
是命运注定这两家仇敌,生下了一对不幸的恋人”在一首概括性的开场诗后,这部流传了几百年的著名爱情悲剧拉开了帷幕。
凯普莱特家族与蒙太玖家族是世仇,正如剧本里所描写的,他们一见面就会打起来,势不两立的两个家族的儿女却成了一对苦恋情人,这是不是上帝造化弄人?“她是天上明珠降落人间!”罗密欧这样形容朱丽叶。
舞会当晚,在月夜的花园里,浪漫的薄纱般的白色月光下,一对情人互诉衷肠,到这儿全局本到了中间部分,正在向高潮推进,他们秘密地结婚,似乎是喜剧的路线却来了个大转弯。
谁也不会想到,在他们成婚几小时后,罗密欧因为朱丽叶的表哥杀死了朋友而把他杀了。
他被放逐了,朱丽叶悲痛万分,因为她的表哥,因为她的丈夫。
祸不单行,准备把“童贞献给死亡”的她又被父母自作主张地许配给了伯爵。
那天晚上,罗密欧偷偷爬到朱丽叶房里。
西方戏剧赏析论文——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商人戏剧赏析《威尼斯商人》又名《威尼斯的犹太人》是莎士比亚于1596-1597年写成的一部五幕喜剧,是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在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创作以喜剧为主,也包括历史剧和诗歌。
作为莎士比亚初入文学殿堂的作品,这部喜剧中充满了青年人的乐观精神。
这部作品体现了莎士比亚喜剧的几个特点:第一,喜剧与讽刺结紧密相关,莎士比亚继承和发扬了希腊罗马讽刺喜剧的传统:即嘲笑一切丑恶、庸俗的事物,抨击生活中不合理的现象。
《威尼斯商人》一剧,剧中多次提及金钱的话题,其中包含着对金钱的揭露和批判。
此外剧中也对对金钱痴迷进行批判,对封建的陈规陋习也针砭入骨。
第二,喜剧和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相结合。
忠诚的爱情和友谊的主题是《威尼斯商人》赞美的中心。
但是这种爱情和友谊是建筑在人文主义的道德原则基础上的。
在莎上比亚的喜剧中,男女是以平等的身份出现的,并着重歌颂了女性的聪明才智与勇气。
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思想。
最后,作家还以人道主义精神,歌颂了民族平等和友爱的思想。
《威尼斯商人》主要讲述:贫穷而出身高贵的威尼斯青年巴萨尼奥向威尼斯商人夏洛克借贷以向美丽并富有的鲍西娅求婚。
但就在他即将成婚时,他收到了好友安东尼奥的一封告别信,得知为自己担保和签订借据的好友安东尼奥投资于海上贸易,而船只却不幸失事,无法偿还欠款,而痛恨安东尼奥的夏洛克落井下石企图根据借约从安东尼奥胸口夺走一磅肉,两人对簿公堂,机智勇敢的鲍西娅假扮律师出庭,利用她的聪明机智,惩罚了夏洛克,故事结尾皆大欢喜,有情人终成眷属。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一部杰作,但它也是喜剧中的悲剧,剧中多次提到金钱这一古老而又永不过时、永不衰退的话题。
最后,作家还以人道主义精神,歌颂了民族平等和友爱的思想。
一部作品当它从作者的笔下来到读者的手中时,它便已经与作者脱离了关系,每一个读者都会在阅读之后都会有一本完全不同的《威尼斯商人》,沉浸于爱情者看得见那甜蜜的爱情,热衷友情的感动于无私的友情,喜欢幽默的会被一个个双关语逗乐,而有的人会看到那温暖背后的熊熊地火的涌动。
西方经典音乐剧赏析
西方经典音乐剧赏析在这学期的西方经典音乐剧课程里,我们学习观看了很多部世界世界名剧。
有《歌剧魅影》、《悲惨世界》等。
在老师对这些戏剧的讲解后,使我对西方戏剧产生了兴趣,我们在不知觉间已经与音乐剧亲密接触了整整一个学期。
从一开始来。
冉阿让经过苦难磨练而对上帝的深沉敬仰,芳婷的纯洁与软弱,沙威的威严与冷酷。
这些性格分别用不同的主题旋律表现出来以后,显得格外鲜明。
以前有朋友曾经讨论过音乐与语言的问题,实际上,我认为,音乐不是不可言说,像音乐剧《悲惨世界》这样,把音乐语言化,不仅使语言的魅力大增,也使音乐变得更加容易理解。
毕竟,音乐并非为了音乐本身,而是为其表达的内容。
单单旋律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这个旋律打动了某一根心弦,那便是它的意义所在。
?在音乐的国度里,没有国家的界限,没有民族的差异,更没有语言的障碍,这是一种心灵的融合,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体现吧。
一部好的作品,必定有其出色的艺术功底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的,而《悲惨世界》则同时兼备了这两点。
不可否认,《悲惨世界》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世界名剧。
劳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要事事激进,学会安慰、鼓励自己。
对于我这样学音乐表演专业的来说,音乐剧给我的视觉冲击很强烈,我喜欢那种场面,佩服演员的唱功、表现力,有时那种华丽的场面、动人的故事,真的是会让我回味很长时间。
其实仔细看来很多音乐剧中都极其注重舞蹈的表现,大多都运用芭蕾舞、现代舞,用舞蹈的形式来展现人物的内心想法,不再仅仅用歌唱的形式。
用芭蕾舞展现音乐剧的时候,往往都是那种皇家贵族的场面,给人高贵、典雅的视觉;用现代舞是,多用来展现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内心,动作较为自由、夸张。
随着舞蹈的深入发展,音乐剧中更多的加入群舞场面,来烘托当时的社会场景,音乐与舞蹈的融合在逐步完整化。
在上这门课之前,我以为音乐剧和歌剧只是叫法不一样,现在才知道原来两戏剧艺术家的青睐,成为20世纪最重要、发展最快的文化成果。
?音乐剧与歌剧两者之间存在某些相同点。
欧美经典影片赏析论文
《The reader》论爱情与人性欧美爱情大片中有很多经典之作,例如《罗马假日》,《泰坦尼克号》,《美丽人生》,《廊桥遗梦》,《魂断蓝桥》,《乱世佳人》,《人鬼情未了》,《西雅图未眠》等等。
在这些爱情影片中,有些是全篇由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所主宰,这类电影往往轻松,惬意,往往反映了某个时期人们对纯真的爱恋的渴望,对幸福平静生活的期待。
也有最后以悲剧收尾的,更多的则是把电影的背景设置在某个特有的时代或者事件里,以爱情在一段背景下与另外某种力量相比下的苍白无力作为冲击,引起人们的深思与反省。
例如《美丽人生》这部电影虽然主要以主人公,那位犹太人父亲的乐观开朗的性格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为线索,但把这样一个人物安排在二战时期,突出战争的残酷无情,也更加烘托出主人公的乐观的性格,从而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反思。
《生死朗读》也是类似属于这样风格的电影。
《The Reader》在8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中荣获了四个奖项,最佳女主演,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改编以及最佳艺术指导。
其中,Kate Winslet在她获得六次奥斯卡奖项提名后终于首次获得了最佳女主演这一奖项,她本人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女演员,成功演绎了多个性格饱满而丰富的角色,如《泰坦尼克号》,《身为人母》,《天堂造物》等等,她在《The Reader》里面的表演也无可挑剔,塑造了一个内心简单而又内敛的战犯。
这部电影的译名为《生死朗读》,我并不怎么喜欢这个充满色彩的名字,因为这部电影带给我们最纠结与冲击的部分并不是生与死,而是爱情与人性。
电影采用倒叙,以汉娜与迈克的忘年恋为线索,为后来汉娜在法庭上所接受的审判以及及迈克内心的挣扎作了扎实的铺垫。
两人相处的过程中,汉娜对迈克如对孩子般的挚爱以及她敏感而略有纯真的性格使这个角色带有神秘色彩,所以后来,当汉娜突然失踪并作为一个战犯的身份出现在法庭上的时候,观众会觉得震惊,却没有过多的突兀。
她对战争没有太多的理解,她成为战犯的原因只是简单的因为她对自己工作职责的坚守。
【经典西方歌剧鉴赏】 论文5篇
《论浪漫主义时代的歌剧》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特点意大利歌剧产生于巴罗克时期,并在这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辗转于意大利各大城市,期间它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并影响了欧洲各国。
佩里和卡契尼等作曲家使歌剧初具雏形,蒙特威尔第和A.斯卡拉蒂使歌剧趋于完善,并使它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后意大利歌剧在发展中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真实主义时期,其中后两个时期最关键。
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大约是19世纪前后的100多年,该时期的音乐不像巴罗克音乐那样壮观、华丽,在细节上精致修饰;也不像古典主义音乐那样具有精练、朴实的音乐语言,形式结构明晰匀称;它更多地强调个性与自我感受,无拘无束地表达情感世界,体现了浪漫主义所特有的激情。
浪漫主义音乐的这些特点都在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中得到了体现,它强调强烈的感情渲染、个人主义精神的展现以及强烈的个性表现,重视歌唱性和抒情性,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创作宗旨,反对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形式和内容,作曲家们期望最大程度地体验各种感受。
这些都是当时意大利歌剧的鲜明特点。
述浪漫主义时期交响曲的发展浪漫主义的交响曲所表达的情感热烈、夸张、充满主观性和幻想性;交响曲形式不拘一格,随内容而确立;内容常源自于文学、美术、戏剧等艺术类型“标题交响曲”盛行一时;音乐语言上许多革新,如旋律的抒情性和描绘性增加,和声表现功能扩大,使用半音和声和不协和和旋,调性多变,乐队色彩丰富,新型乐器加入。
舒伯特的交响曲开创了歌唱抒情性交响曲的新领域,门德尔松和舒曼的交响曲,表达了浪漫主义对大自然的特殊青睐;勃拉姆斯的交响曲的贯穿发展的手法是贝多芬的进一步推进,布鲁克纳的交响曲采用管风琴式的对位写作和古老的众赞歌式的和声,带有浓郁的宗教气息。
意大利歌剧的发展浪漫主义风格的意大利歌剧从罗西尼开始,经过贝里尼、唐尼采蒂到威尔第早期,内容主要体现了爱国情感与英雄主义。
到威尔第的创作后期,出现了新的音乐潮流——真实主义歌剧,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普契尼的《艺术家的生涯》等作品是推动这股潮流向前发展的代表作。
西洋歌剧名作赏析论文
《卡门》的艺术特征上了一个学期的《西洋歌剧名作赏析》,感觉自己的艺术细胞长了不少,其实当初选择话剧团,就是为了让自己多点艺术特质!现在目的达到了,进入话剧团的这一年,收获很大,各个方面的,我虽没有演过什么大戏,但也跑过几次龙套,比如《鸣凤之死》里演过仆人,拍《我不是李白》,拍了几个月,最后让换了,最后和在10级的专场中,演了《魔椅》。
但我得到了很多乐趣!跑题啦,还是说《卡门》吧!先简单介绍一下《卡门》吧!《卡门》(一名《嘉尔曼》)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梅里美的代表作,它讲述了生性无拘无束的吉卜赛女郎从事走私的冒险经历。
卡门引诱无辜的士兵唐·约瑟,使他陷入情网,舍弃了原在农村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并被军队开除加入自己所在的走私贩行列;同时,卡门又爱上了斗牛士吕卡。
于是,约瑟与卡门之间产生了日益激烈的矛盾。
最后,倔强的卡门断然拒绝了约瑟的爱情,终于死在约瑟的剑下……《卡门》在遥远荒凉的波西米亚,强盗头子独眼龙在一次行动中被俘,关在地牢里,他美丽而淘气的妻子卡门(15岁),带着丈夫的属下,前来营救他,她利用几次浪漫神秘的邂逅勾引了警察霍赛,成为他的情妇,利用他对她的迷恋,骗他去一夜情,从而为同谋们劫狱制造了机会,救出了自己的丈夫。
而霍赛因为失职,被嫉恨他的同僚举报后关押在地牢,卡门设法营救他,但他出于原则和尊严,拒绝了卡门的帮助,被贬为将军的看门官,此间卡门又在强盗丈夫的安排下,勾引了将军府邸上作客的英国军官,希望借此敲诈勒索,抢上一笔。
霍赛妒忌之下,杀死了英国军官,破坏了他们的计划,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强盗头子为了报复,带人马堵截要杀他。
美丽淘气的卡门再次向走投无路的霍赛伸出双手,劝他入伙他们的队伍,4人一起过着抢劫的生活。
但霍赛再次出于妒忌,杀死了卡门的丈夫,当上了强盗头子,并娶卡门为妻。
之后,他严厉禁止卡门和陌生人说话,并打算带卡门远离江湖,过隐居的生活。
生性自由的卡门感到很拘束,她比较喜欢以前那种随心所欲的生活,就在旅馆里和一个斗牛士私奔了。
精选最新分析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 论文3篇
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家悲剧哈姆雷特人文主义摘要: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
作为戏剧艺术大师,他的戏剧,无论是历史剧、喜剧,还是悲剧,都达到了世界文学的顶峰。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代表了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
剧中莎士比亚塑造的著名人物哈姆雷特,连同罗密欧和朱丽叶等700余典型的人物形象一起已被列入世界文学的艺术画廊。
本文主要通过对悲剧《哈姆雷特》及其艺术风格的分析与研究来探索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及其对世界文学发展的贡献。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格兰中部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镇,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
父亲是一个商人,曾任过斯特拉特福镇的镇长。
少年时代在当地文法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先后学习拉丁文、哲学和历史等。
莎士比亚自幼就接触过戏剧,不断有一些著名的剧团来他家乡巡回演出,这些演出使他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培养了他对戏剧的爱好。
在文法学校,他经常在课下研读古罗马剧作家的作品,尝试练写诗歌。
14岁时,由于他父亲陷入债务,家道中落,莎士比亚不得不辍学谋生。
他18岁结婚。
1586年,他离开家乡,赴伦敦谋生。
开始当过一家剧院的打杂工,在戏剧中扮演一些小角色。
在繁忙的演员生活之余,他开始从事剧本改编和创作。
在16世纪末叶,莎士比亚已经成为一位成功的作家。
一、莎士比亚的文学生涯1590年至1600年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一时期,莎士比亚初试创作,本时期是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期,在此期间,他写了许多历史剧、喜剧和很少几部悲剧,这些剧作大都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主要代表作为:《查理三世》,《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皆大欢喜》。
1601年至1608年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二时期,本时期是莎士比亚创作的辉煌时期。
在此期间,莎士比亚的文艺思想变得更加成熟,他的创作艺术也达到了巅峰阶段,他创作了不朽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
《傲慢与偏见》中的戏剧性特色论文[精选5篇]
《傲慢与偏见》中的戏剧性特色论文[精选5篇]第一篇:《傲慢与偏见》中的戏剧性特色论文论文摘要:本文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舞台场景、叙事角度四个方面对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剖析该作品神奇的戏剧性特色。
论文关键词:小说《傲慢与偏见》戏剧性特色四个方面小说《傲慢与偏见》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简·奥斯丁(JaneAusten)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通过对婚姻问题的描写,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奥斯丁因为长期居住在封建保守势力较强的农村,生活圈子十分狭窄,所以她的小说的取材范围较小,她常把故事的背景放在有三四家大户的乡镇上。
但在她熟悉的范围之内,她写得非常精确细致,后人常以她自称其作品为“三寸牙雕”来评价她的作品,可见其观察之敏锐,笔触之细腻。
我认为除了其作品的细致之外,奥斯丁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她的绝妙的戏剧力量。
本文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来分析该作品的戏剧性特色。
1.情节结构《傲慢与偏见》的故事讲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某乡镇上某乡绅家的几个女儿的恋爱和结婚。
主线是二女儿伊丽莎白因少年绅士达西的傲慢,对他产生很深的偏见,后来又消除了偏见,和他相爱,成为眷属。
小说以伊丽莎白的行动为叙述中心来展开情节,与此成网状的辅助情节线形成平行对照:吉英与彬格莱的相爱与结婚,柯林斯的求婚与夏绿蒂的联姻,伊丽莎白与韦翰的那段短暂的感情纠葛,以及韦翰与丽迪雅的私奔及至最终结合,甚至班纳特先生与太太的婚姻状况都无不与主要情节发生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或以自身的单薄、苍白丰富反衬了“达伊”主线,或以内在的联系催化了“达伊”主线的进展。
这些“插曲”都处在相对固定的空间中的直线时间延伸过程中的某一点。
而主要情节的纵向发展无疑也是小说戏剧特征的一个方面。
所以《傲慢与偏见》也像戏剧那样,有一个严密的布局,既没有不必要的人物,又没有不必要的情节,整个故事的发展都是环环相扣的。
莎士比亚戏剧赏析论文
The Eros in Shakespeare’s Plays:Its Essence, Consequences and MoreLove is a very important aspect of human life. There are four Greek words for love: storge (the familial love), phileo (friendship), agape (charity) and eros (romance) (Lewis, as cited in Wikipedia, 1960). And this research focuses primarily on eros between young lovers in Shakespeare’s Romeo and Juliet, The Merchant of Venice and A Midsummer-Night’s Dream.From the plot in these plays, I will discuss Shakespeare’s perspective of romantic love and compare it with the modern concepts of love. In my opinion, the Eros depicted by Shakespeare is very complex and quite different from what we now consider as true love.From Romeo to Portia, the protagonists seemed to be guided by some immortal power and were immediately attracted just at the first sight of their Mr. or Ms. Right. Romeo, for example, forgot his love for Rosaline, whom he had been longing for, as soon as he saw Juliet’s face:Did my heart love till now? forswear it, sight!For I ne'er saw true beauty till this night.( Romeo and Juliet, act 1, scene 5) At the same time, Juliet was intended to fall in love with and marry Paris, and was, in fact, quite restrained. But that did not seem to have any effect on her. And following that seemed to be the common merrymaking among adolescent boys and girls, although the way Romeo did it was quite bold. But shortly afterwards, Juliet also fell in love irredeemably with Romeo:Go ask his name: if he be married.My grave is like to be my wedding bed.(Romeo and Juliet, act 1, scene 5) This seemed all too rash, especially for a young lady who was only 14 years old. If Romeo’s sharp turn in attitude indicated Juliet’s extraordinary beauty and charm, then Juliet’s change was beyond explanation, as Romeo was not a charming wooer.And Portia’s falling in love with Bassanio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was even more surprising. Before Bassanio had begun to woo her or even met her, that love fell upon Portia:Come, come, Nerissa; for I long to seeQuick Cupid's post that comes so mannerly.(The Merchant of Venice, act 2, scene 7) In fact, Portia seemed to have lost all her wisdom this time, trusting the glittering appearance of a piece of fool’s gold.When it came to A Midsummer-Night’s Dream, Shakespeare simply borrowed a sprite from the legend called Puck in order to arrange some “love-at-one-sight”situations for the young lovers, which was amusing for the audience but probably a little annoying for the young people in the play. Although neither Lysander nor Demetrius fell in love with Helena “at first sight”, the love potion did not take effect until the image of the girl was cast into the men’s eyes.However, the problem with the “love at first sight” is that this love is very likely to be superficial rather than sincere as lovers are not able to get to know each other well, therefore it is more possible to end up in grief or disappointment. For instance, when Juliet found that her husband had killed her cousin, she was in terrible dilemma:Shall I speak ill of him that is my husband?Ah, poor my lord, what tongue shall smooth thy name,When I, thy three-hours wife, have mangled it?But, wherefore, villain, didst thou kill my cousin?That villain cousin would have kill'd my husband:Back, foolish tears, back to your native spring;……(Romeo and Juliet, act 3, scene 2) On the one hand, she could not speak ill of her lover and was worried about his safety, on the other hand, she was in great pain to had lost her beloved cousin. That love did cause greater misery for the lovers.And as for Portia, she did not know that Bassanio was very poor until they got married. And whether Bassanio truly loved her is not undoubtable, since it was possible that Bassanio at least partly considered Portia’s wealth when he decided to try his luck:And from your love I have a warrantyTo unburden all my plots and purposesHow to get clear of all the debts I owe.……O my Antonio, had I but the meansTo hold a rival place with one of them,I have a mind presages me such thrift,That I should questionless be fortunate!(The Merchant of Venice, act 1, scene 1) The consequence of that love was that Portia had to try to insert some control over her husband by playing the trick to teach him a lesson. Considering that they were just newly-wed, Portia could be a good tamer for the carefree Bassanio in the future. Anyway, the idea of using the three boxes to test who was the true lover was quite a novel one, which I believe no expert on marriage will sincerely recommend.Although the Greek philosophers did write about “love at first sight”, they also mentioned some cases in which passion occurred after the initial meeting (Wikipedia, 2013). However, Shakespeare seemed to have ignored these situations. Maybe it was not just because he was with “small Latine, and lesse Greeke” (Jonson, 1618). The reason lies in many aspects.First of all, the arrangement is of better dramatic effects. Because the lovers in the plays fell in love so quickly, they would inevitably leave something unrevealed, which could in the end be the key of the plot. Also, there are more twist and turns and conflicts in the kind of plot.Secondly, this might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status of women at that time. As we can see from the scripts, women at Shakespeare’s time were at an inferiorstatus. In Romeo and Juliet, although the old Capulet expressed that his consent was only part of Juliet’s choice of love, Lady Capulet still urged her daughter Juliet to obey her parents’ will. And young Juliet did promise to try:I'll look to like, if looking liking move:But no more deep will I endart mine eyeThan your consent gives strength to make it fly.(Romeo and Juliet, act 1, scene 3) And such lines expressing women’s affiliation with their lovers, husbands, or fathers were also found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and A Midsummer-Night’s Dream. For example, in A Midsummer-Night’s Dream, Theseus warned Hermia of rebelling her father, and expressed that she was in the hand of her father:To you your father should be as a god;One that composed your beauties, yea, and oneTo whom you are but as a form in waxBy him imprinted and within his powerTo leave the figure or disfigure it.(A Midsummer-Night’s Dream, act 1, scene 1)It then seems that the choice of young girls like Juliet, Hermia and Portia was a rebellion towards the male-dominant society. As both Juliet’s and Hermia’s marriage were determined by their parents, the young girls might choose their own lovers with haste so that they would at least spend their lives with someone of their own choice. And though Portia’s parents had already passed away, her destiny was still controlled by her father’s will. For all of them, the way to resist is to choose a lover of their own fast (or at one sight) and break away with her lover as soon as possible.Nonetheless, for most of the young girls who dared not stand against their families, it was better to love whomever they belong to. Therefore they would try or pretend to love whoever came at them. For example, Juliet, before meeting Romeo, tried to “love” Paris “at one sight”, though she eventually fell in love with Romeo:I'll look to like, if looking liking move:But no more deep will I endart mine eyeThan your consent gives strength to make it fly.(Romeo and Juliet, act 1, scene 3) For men’s part, men did not have to sacrifice as much as women did in one relationship when men were superior. Therefore Romeo could woo the girl he preferred at first sight without much consideration, and Lysander could change his mind easily.However, I have pictured too solemn a picture of the love mentioned. In fact, we can hardly deny the faith of Romeo and Juliet, and the love between Lysander and Hermia seemed to grow mature after all the obstacles. I think, this love is also true love, because lovers overcome difficulties in the pursuit of love. And this love lies in the human mind.So the third reason is that this kind of love is always part of human affection. Such cliché of falling in love at first sight and remaining in love forever despite all obstacles also appeared in modern literatures. Zweig’s 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en also depicts the psychology of all Juliets and Helenas of all time. And Duras’s Hiroshima mon amour reminds me of Romeo and Juliet in that the female protagonist in the movie also fell in love with one of the enemies of her nation. It seems always attractive to love someone of alien characters, for instance the foes whom one has known little (May. 1969). The point is simple: the inclination to be irrational always exists. And that might be the basic view of love by Shakespeare.However, the rational modern concept of love focuses more on the mutual trust and respect side, which is probably due to the emphasis on equality. Erich Fromm (1956) “presented love as a skill that can be taught and developed, and rejected the idea of loving as something mysterious.”He argued in The Art of Loving that the active character of true love involves four elements: care, responsibility, respect, and knowledge (1956, p.24).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rational modern concept and the perspective held byShakespeare both have their strength and weakness. The rational one has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respect, which is hard for people of Shakespeare’s time to realize because of the fact of women’s being inferior at that time. But Shakespeare did perceive the subtle aspect of love, which was interpreted by ancient Greek and Medieval European literature as some divine power. In a word, love is difficult to perceive and understand unless one has been through it on his or her own.Reference[1]Duras, M. (2010).广岛之恋.(L.D. Tan, trans.).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60)[2]Eros(concept).(2013, May 31). Retrieved Jul. 27,2013, from/wiki/Eros_(concept)[3]Jonson, B. (2013, Jul. 15). To the Memory of My Beloved, the Author, Mr. William Shakespeare, line 31. Retrieved Jul. 28,2013, from/wiki/Ben_Jonson#To_the_Memory_of_My_Beloved.2C_the_ Author.2C_Mr._William_Shakespeare_.281618.29[4]May, R.(1969). Love and Will.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5]Shakespeare, W.(1866). A Midsummer-Night's Dream . The Globe Edition. Cambridge: MacMillan and Co.[6]Shakespeare, W.(1866). Romeo and Juliet . The Globe Edition. Cambridge: MacMillan and Co.[7]Shakespeare, W.(1866). The merchant of Venice. The Globe Edition. Cambridge: MacMillan and Co.[8]The Art of Loving.(2013, Jul. 22).Retrieved Jul. 28,2013, from/wiki/The_Art_of_Loving[9]The Four Loves.(2013, Jul. 21).Retrieved Jul. 27,2013, from/wiki/The_Four_Loves[10]Zweig, S. (2006).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S.Y. Zhang, trans.).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22)。
歌剧鉴赏论文---卡门[1]
歌剧鉴赏论文---卡门[1]
《卡门》是一部由法国作曲家乔治·比才创作的歌剧,采用了
悲剧式的结构,讲述了一个充满激情和爱情的故事。
这部作品自问世以来,一直广受欢迎,其卓越的音乐和深刻的主题,被认为是比才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
首先,卡门这个角色可以被看作是自由和渴望的化身。
她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女人,相比其他人物而言更为自由。
她拒绝了任何形式的束缚,并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正因为如此,她成为了众人心中的英雄,但也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次,本剧中的音乐也非常卓越。
比才在创作这部歌剧时,采用了许多西班牙风格的乐器和旋律,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热情和浪漫气息,同时也展示了比才的独特音乐天赋。
此外,剧中的人物性格和关系也非常丰富。
卡门和唐·何塞之
间的爱情关系充满了激情和复杂性。
他们之间的相互爱慕和背叛,使得他们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深刻。
最后,卡门死亡的结局也表明了比才对自由和独立思考的重视。
卡门的死亡意味着自由和爱情之间的抉择,以及无法获得真正幸福的代价。
这种悲剧意味着卡门所代表的自由和渴望,最终被社会和保守观念所压制。
总之,《卡门》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歌剧,它不仅表现了比才的音乐才华,也反映了19世纪欧洲社会的种种问题。
作品中对
爱情、自由和社会保守的揭示,对今天的社会仍有着深刻的启示。
欧洲歌剧论文
歌剧——震撼灵魂的艺术歌唱、演奏、戏剧、舞蹈,完美结合在一起,却又比歌唱内容更加生动,比戏剧更加震撼人心的一门艺术,这就是我眼中的歌剧。
这学期在这门课上,我一共欣赏了7部歌剧和一部音乐剧,对于从来没有完整欣赏过歌剧的我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收获。
《茶花女》、《弄臣》、《阿依达》、《卡门》给了我太多的心灵震撼,太多的感动,这四部悲剧让我充分体会到歌剧独有的感染力。
而《爱的甘醇》和《蝙蝠》作为两部喜剧,在欢快的表演气氛中,与四部悲剧形成强烈的对比,让我看到歌剧是如何根据不同的题材变换其表演和音乐的风格。
《魔笛》这部歌剧,作为莫扎特的经典之作,融合了多种歌剧的元素,既有正剧的庄严又有喜剧的欢快,童话般的题材中融入了深刻的道理,真可谓歌剧的大作。
《猫》虽然是部音乐剧,但歌剧作为其前身,所以依然能看到很多的共同点,只是在唱法上有很大的不同,歌剧的唱法是专业性较强的美声唱法,而音乐剧的唱法则是更加通俗的唱法,通过这部音乐剧也能看出歌剧向音乐剧演化的过程。
在上欧洲歌剧赏析这门课之前,歌剧这个词对我来说几乎是完全陌生的,不知道歌剧的特点,不清楚歌剧的表演形式。
看过戏剧、电影,听过音乐会,我只能确定我喜欢音乐,喜欢故事,也知道歌剧里有音乐,有剧情,但无法确定二者的结合能否被我所接受。
《茶花女》是我听的第一部歌剧,也给了我对歌剧的第一印象。
歌剧的开始,一首优美动听的序曲把我吸引住了,同时也给歌剧奠定了优雅的气氛,这首序曲十分符合开场时舞会的场景。
序曲的作用我想也在于此。
之后帷幕拉开,各个角色开始出现。
歌剧剧情的展开方式与电影、戏剧有所不同。
歌剧中,角色们更侧重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感情,用歌声互相交流,适当结合表情、神态、肢体语言等。
但其表演主体还是歌唱。
比如说,演员们使用美声唱法,嘴形肯定无法像电影演员那样保持很自然,演员们嘴张得很大,很圆,呼吸的方式更不同于平时,在他人眼里看上去甚至有些怪异。
而电影或是戏剧中,演员们是通过表演技巧,包括语言、表情、神态、肢体语言等细节来生动表现剧情的。
西方戏剧赏析论文
西方戏剧赏析论文绝世爱恋——《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爱情是一杯毒酒,使人欲罢不能。
罗密欧与朱丽叶深陷爱情的漩涡,矢志不渝,读来非常令人动容,而身临其境观赏芭蕾舞剧,品味编剧和导演、演员的再创作,无疑是更为令人震撼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的作品之一,其悲剧性特色不是特别突出。
虽然主人公二人双双自杀,但是,最终两个家族和睦归好,所以说,这是一个悲喜交加的结局。
在莎翁极具表现力的剧本中,人物的性格特色展现地淋漓尽致,非常鲜明,而主人公坚贞的爱情也是可歌可泣,令人动容。
芭蕾舞剧中,台本的重新创作,舞台的布局、演员的演绎,加上舞蹈和音乐的配合,无疑给了作品一种新的生命力。
“这世界要是没有爱情,它在我们心中还会有什么意义!这就如一盏没有亮光的走马灯。
”歌德如是说。
这世界上,最甜美的是爱情,最苦涩的也是爱情。
这简直是对罗密欧与朱丽叶二人爱情的完美概括。
爱情就是这么奇妙,见到你的一刹那,丘比特的箭射中了我们,我便深陷对你的爱中。
罗密欧说:“要是她的眼睛变成了天上的星,天上的星变成了她的眼睛,那便怎样呢?她脸上的光辉会掩盖了星星的明亮,正像灯光在朝阳下黯然失色一样;在天上的她的眼睛,会在太空中大放光明,使鸟儿误认为黑夜已经过去而唱出它们的歌声。
”这华美的台词,却无法不令人感到是罗密欧发自内心的声音。
莎翁用无与伦比的文字,充分展现了朱丽叶的美貌和罗密欧对她的仰慕和深深的爱意。
而当罗密欧“凭着这一轮皎洁的月亮,它的银光涂染着这些果树的梢端”起誓他是全心全意地爱朱丽叶时,朱丽叶却急忙说:“啊!不要指着月亮起誓,它是变化无常的,每个月都有盈亏圆缺;你要是指着它起誓,也许你的爱情也会像它一样无常。
”小女生的天真和浪漫洋溢于纸上,也荡漾在读者的心中。
这恰到好处的娇羞和纯真令人不禁莞尔一笑。
虽然两人深情地相爱着,但是却由于家族的原因……两家是世代的仇敌,他们面对着重重的阻拦。
朱丽叶心痛地喃喃着:“哦,罗密欧,只要你发誓做我的爱人,我便不再做卡布莱特家的人。
期末国外戏剧汇报总结范文
期末国外戏剧汇报总结范文导言戏剧作为一种古老而普遍的艺术形式,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它可以唤起观众的情感,传达思想和价值观,并提供了一种与现实世界互动的途径。
本次国外戏剧汇报总结将介绍五个国外戏剧作品,分别来自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和中国,并对其剧本、表演和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英国戏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创作的经典爱情悲剧,于1597年首次上演。
该剧以两个来自敌对家族的年轻人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为核心,揭示了家族仇恨和社会枷锁对个人自由的压迫。
该剧的剧本通过浪漫的诗意语言、精彩的对白和情感纠葛,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的人物形象。
在剧中,罗密欧和朱丽叶被描绘成两个彼此深爱的年轻人,他们为了追求爱情而不惜一切,并最终牺牲自己。
同时,剧中的其他角色也有着各自独特的性格和动机,如朱丽叶的父母卡普莱特和夫人卡普莱特,罗密欧的表兄提普尔和他的好友墨库修等。
这些角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为剧情的展开提供了支持,使观众能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冲突和情感。
在舞台表演方面,该剧的成功离不开导演和演员的才华。
导演需要正确理解剧本的主题和情感,并通过选择合适的舞台布景、道具和音乐来加强剧情的表现。
而演员则需要能够真实地呈现角色的情感和动作,以及准确地传达莎士比亚时期的英语词汇和语法。
在此基础上,他们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配合和团队合作精神,以确保整个演出的流畅和连贯。
剧中的主题是家族仇恨和个人自由的冲突。
家族仇恨是指来自家族的仇恨和矛盾,这种仇恨会限制个人的选择和动作,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而个人自由则代表着个体对自己选择和行为的权利和责任。
《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故事,深刻揭示了这种冲突,并引发了观众对社会压迫和个人自由的思考。
二、美国戏剧作品《死亡陷阱》《死亡陷阱》是美国剧作家亚瑟·米勒于1953年创作的经典戏剧作品,该剧通过真实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展现了人性的弱点和道德的沦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密欧与朱丽叶》观后感
机械工程学院机自0907 0401090711 刘洋
借着《西方经典戏剧赏析》这门课,我再一次欣赏到了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经典戏剧。
虽然我是一名工科学生,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也是早已耳熟能详。
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次欣赏都会有不同的震撼感受。
,“我猜中了这个故事的开始我将上帝赋予我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你。
但我却没能料到这个故事的结局。
”诗一般的语言,优雅的贵族式对话,洋溢着人文的浪漫的基调,本该明媚的故事却有着凄美的结局。
一个是心地善良的美男子,一个是纯洁如玉的好佳人,偏偏生长积怨深重的两大家族里。
朱丽叶的父母要求她和泰保尔罗结婚,她不愿意和他结婚,便向劳伦斯教士要来了灵药,这种灵药可以让人伪装一天的假死。
朱丽叶假死了以后,匆匆赶到的罗密欧以为朱丽叶真死了,悲痛地服毒自尽了。
朱丽叶醒来了以后,发现罗密欧死了,于是殉情随爱人而去。
罗密欧与朱丽叶死了,但他们的死却成了两家化解仇恨的纽带。
“故事发生在维洛那名城,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鲜血把市民的白手污渎。
是命运注定这两家仇敌,生下了一对不幸的恋人”在一首概括性的开场诗后,这部流传了几百年的著名爱情悲剧拉开了帷幕。
凯普莱特家族与蒙太玖家族是世仇,正如剧本里所描写的,他们一见面就会打起来,势不两立的两个家族的儿女却成了一对苦恋情人,这是不是上帝造化弄人?“她是天上明珠降落人间!”罗密欧这样形容朱丽叶。
舞会当晚,在月夜的花园里,浪漫的薄纱般的白色月光下,一对情人互诉衷肠,到这儿全局本到了中间部分,正在向高潮推进,他们秘密地结婚,似乎是喜剧的路线却来了个大转弯。
谁也不会想到,在他们成婚几小时后,罗密欧因为朱丽叶的表哥杀死了朋友而把他杀了。
他被放逐了,朱丽叶悲痛万分,因为她的表哥,因为她的丈夫。
祸不单行,准备把“童贞献给死亡”的她又被父母自作主张地许配给了伯爵。
那天晚上,罗密欧偷偷爬到朱丽叶房里。
似乎是他对她的告别,他得在天亮时离开。
不光是男女主角,就是我这个读者,也不希望黎明的到来,希望代表黑夜的夜莺永远唱出婉转的曲调,赶走代表黎明的云雀。
我特别喜欢朱丽叶服安眠药前以及罗密欧在她墓中服毒自杀之前的那大段
独白。
其中的最后一句极其相似。
朱丽叶:“我为你干了这一杯!”罗密欧:“为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朱丽叶在不清楚这药到底是什么,会有什么作用之前,毅然饮下了它,她为了她的爱情、她的计划,干了这一杯。
接着她就昏睡过去。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给罗密欧的信没有送出去,他带着悲痛与疯狂,带着毒药,来到了墓室。
他杀了伯爵,原本温文尔雅的罗密欧为了爱情显得多么疯狂,他服毒就像喝普通饮料一样毫无差别。
正在这时,朱丽叶醒了,她看到自己的爱人死在身边,手里还握着毒酒杯,正伤心拔出他的匕首,殉了情。
可恶的时差,我在心里咒骂着,如果朱丽叶早点醒来该多好。
一对情人的死,换来了两个家族的融合,他们成了朋友。
维洛那城里竖起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金塑像,象征着自由、浪漫的爱情,它终于冲破的世俗的阻碍,冲破了家族的仇恨与矛盾。
一对青年的牺牲,换来了两个家族之间的春天。
人文主义是人的一种生活观、理想观、价值观,是人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它在任何时候都是人们应当努力去实践和追求的,因此它是永恒的。
今天,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物质文明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但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并不等于精神文明的相应提升;相反,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正在大面积地侵蚀着人类的精神生活。
罗密欧和朱丽叶对人文主义精神的执著追求,更显示了他们作为人的一种尊严和价值,这正是剧本激动人心的地方。
《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波澜起伏的戏剧冲突,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抒情的人物语言,描绘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
男女主人公出生在两个世代为仇的封建家族,他们在偶然的相会中一见倾心,却根本不可能结合。
他们求助于劳伦斯神父,神父同情和理解他们,秘密给他们举行了婚礼。
但封建家长凯普莱特却要把女儿朱丽叶许配给少年贵族帕里斯,并强令马上成婚。
朱丽叶再一次求助于劳伦斯,神父赠以安眠药让她假死过去,以躲过这场劫难。
罗密欧则因在格斗中杀死了凯普莱特夫人的内侄提伯尔特而受到了放逐曼多亚的惩罚。
罗密欧得到妻子的“死讯”,悲痛万分,抱了以死殉情的决心连夜返回维洛那,在朱丽叶的身边服毒自杀。
从昏迷中醒来的朱丽叶见丈夫已死,也饮毒、自刎死去。
罗、朱的悲惨结局使双方的家长看到了世仇的惨重代价,在亲王的主持下言归于好。
从这个故事梗概中可以看出,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位封建家长,代表了陈腐没落的封建思想和传统,他们心胸狭窄、武断专横,无视青年人的自由和爱情,
酿成了家族之间的仇恨和冲突,给所在的城市带来了动乱,又自食其果失掉了自己的儿女。
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代表了一种新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们同封建思想和传统作着勇敢、机智的斗争,尽管斗争的结局是一场悲剧,但换来的却是人文主义精神的胜利和弘扬,我们在悲剧中感受到的是莎士比亚那澎湃的激情、高昂的斗志和崇高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