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1131010《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建筑学专业4学分64学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使学生了解历史,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史、演变史,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史实、设计意匠,对建立新的建筑观和创造性的设计方法提供帮助。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绪论(基本内容)《中国建筑史》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概述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中国建筑史的基本脉络。

第一章:城市建设(基本内容)讲述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以汉代至明清的都城建设举例说明各个朝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重点讲述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

第二章:宫殿(重点、难点)概述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四个发展阶段:“茅茨土阶”、高台宫室、前殿与宫苑相结合、纵向“三朝”。

举例唐长安大明宫、明清北京宫殿进行详述,以北京故宫为重点讲述。

第三章:坛庙(基本内容)概述三大类坛庙建筑:祭祀自然神;祭祀祖先;先贤祠庙。

举例北京天坛、北京社稷坛、北京太庙、曲阜孔庙进行详述。

以北京天坛为重点详述。

第四章:陵墓(重点)概述中国封建社会帝王埋葬规制发展历程:地下埋葬制与墓室;地上陵台;因山为陵;宝城宝顶。

讲述各个朝代陵园布局,举例秦始皇陵、汉武帝茂陵、唐乾陵、宋永昭陵、明十三陵、清昌陵。

重点讲述明十三陵。

第五章:佛教建筑(重点)概述中国古代的三大类宗教建筑:佛教、道教、伊斯兰教。

讲述佛教建筑的发展历程:佛教的引进;舍宅为寺;以佛塔为主;以佛殿为主。

举例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河北正定隆兴寺、天津蓟县独乐寺、山西大同善化寺、西藏布达拉宫、河北承德外八庙。

其中重点讲述蓟县独乐寺和承德外八庙。

第六章:佛塔经幢(基本内容)讲述中国佛塔的起源。

详述中国佛塔的几大类型: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

楼阁式塔举例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江苏苏州报恩寺塔、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南京报恩寺琉璃塔;密檐塔举例河南登封嵩岳寺塔、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山西灵丘觉山寺塔;单层塔举例河南安阳宝山寺双石塔、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喇嘛塔举例北京妙应寺白塔、西藏江孜白居寺菩提塔。

《建筑史》教学大纲

《建筑史》教学大纲

《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与任务建筑史是工程造价专业的选修课,是专业限选课。

本门课程知识覆盖面广,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是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拓宽知识面、吸取建筑营养的一个好途径。

要较好地完成本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手绘实践基础,还需要具备建筑识图与制图、建筑基础、建筑装饰材料、建筑装饰构造等理论知识。

掌握好本门课程,有助于今后的设计创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中西方建筑历史发展情况,了解不同时期建筑环境的典型特点、细部构造与演变,掌握中西方传统建筑设计的基本语汇及设计手法,为在工作岗位中从事设计活动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

2、了解近代中国建筑。

3、了解西方古代建筑。

4、了解近代西方建筑。

(二)技能目标1、掌握中西方古代、近代中西方建筑细部构造。

2、掌握中西方传统建筑设计的基本语汇及设计手法。

(三)态度目标1、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农业的意识。

2、以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爱岗敬业,对学业精益求精。

3、通过严格的操作技能训练使学生树立严谨的学风,形成科学的态度。

4、通过生产实习和参加实际生产活动使学生树立职业道德观念。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中国建筑史教学内容:1、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建筑2、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3、宋、辽、金、西夏建筑4、元、明、清建筑5、近、现代建筑教学重点:近现代建筑。

教学难点:原始社会至元明清建筑。

(二)外国建筑史教学内容:1、古代建筑2、中世纪至18世纪建筑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4、近、现代建筑教学重点:近现代建筑。

教学难点:古代至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

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一)中西方古代建筑细部构造1、教学要求通过临摹中西方古代建筑细部构造,使学生加深对中西方古代建筑设计基本语汇及设计手法的了解。

2、主要仪器设备主要采用手绘表现方式。

(二)近代中西方建筑细部构造1、教学要求通过临摹近代中西方建筑细部构造,使学生加深对中西方近现代建筑设计基本语汇及设计手法的了解。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20141005课程英文名称:A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课程总学时:48 理论:42 实践:6适用专业:建筑学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年10月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1.课程地位: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历史观和价值观能够熟练掌握中国建筑历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发展脉络,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城市及建筑的形制、构造方式、等级制度和精神寄托。

2.教学目标:通过理论教学及自我学习等环节,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尤其对中国传统建筑加深了解,掌握其产生-发展-衰落的过程及原因,掌握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建筑及城市发展的特征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内涵,为学生未来的设计和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传承创新精神。

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定制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下:初级培养目标:•捋顺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的时间前后关系和重要的时间节点;•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掌握中国古代重要时期的建筑特征及产生发展的过程;•掌握具有重要意义的典型城市、建筑群体及建筑的特点及成就,如唐长安城、宋东京城、明清北京城、北京四合院、北京紫禁城、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和南禅寺大殿、北京天坛等;•了解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内部组成和做法。

中级培养目标:•准确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轨迹;•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掌握各个时期城市及建筑的特征并能够列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掌握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内部组成;•能够运用传统建筑的设计思想和建筑符号等,并能够徒手绘出典型例子的总平面、平面、立面、剖面及构件大样图。

最终培养目标:•准确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轨迹并能够阐明其发展背景;•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掌握各个时期城市及建筑的特征并能够列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能够通过总结特征活灵活用,准确区分建筑的历史分区并阐述该时期相关背景资料;•能够熟练徒手绘制历史建筑的相关示意图,并掌握其中内在的比例关系;•能够熟练拆解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掌握各部分的构造做法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能够初步尝试对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创新,并运用于实践设计之中。

中国建筑史大纲

中国建筑史大纲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英文名称:HistoryofChineseArchitecture学分:4.5学分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64学时实验学时:8学时教学对象:建筑学专业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等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课,考试科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成就,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时期、地域建筑的风格特征。

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建筑的能力,为后一步的理论学习和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讲课为主,幻灯、录像等传统教学手段和CAI教学手段为辅,课堂教学注重对基本史实和影响因素的描述和分析,幻灯、录像、多媒体教学强调建筑历史形化特征和相关建筑设计内容。

要求学生预习、复习教材并阅读、归纳其他相关材料,扩大知识面,增加理解能力。

考试以闭卷为主(70%),着重检查对基本线索和事实的掌握情况和认识程度,并考察学生理解和灵活运用史实知识解决实际的能力。

平时作业成绩20%,实验成绩10%。

教学内容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部分(46学时)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4学时)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木构架的特色、单体建筑的构成、建筑群的组成特征等;难点:工官制度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6学时)一、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起源的多元化;难点:理解各地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遗址特征;二、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重点:了解夏商西周春秋建筑特点及技术进步。

三、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457〜公元前589年)重点:了解战国至南北朝建筑特色;四、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581年〜1279年)重点:了解隋至宋建筑特色;难点:宋代材份制度特点;五、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1271年〜1911年)重点:了解元明清建筑特色;难点:区分明代与清代建筑特点;第二章城市建设(4学时)一、概说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发展三、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四、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与地方城市建设的实例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发展,认识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城市规划与发展机制与设计思想第三章宫殿、坛庙、陵墓(8学时)一、宫殿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阶段2)中国古代宫殿考的型制与实例重点:了解宫殿的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宫殿布局原则与设计思想;二、坛庙1)坛庙建筑的内容2)实例分析重点:了解坛庙的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坛庙的类型及其产生机制与设计思想;三、陵墓1)陵墓的演变与形制组成2)实例分析重点:了解陵墓的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陵墓规划思想与布局设计手法;第四章宗教建筑(6学时)一、宗教及其建筑演变二、寺庙祠观实例分析1)佛教寺院2)道教祠观3)伊斯兰教礼拜寺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基本类型、主要特色、实例特征难点:理解佛教建筑类型逐步中国化的原因与衍变过程;三、佛塔与经幢重点:了解佛塔与经幢的基本类型、主要特色、实例特征;难点:理解塔逐步中国化的衍变过程;第五章住宅与聚落(4学时)一、概说1)住宅型制演变2)住宅构筑类型二、实例重点:分析中国住宅型制演变与住宅构筑类型;难点:理解、掌握各地区不同建筑类型特征及其产生原因;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4学时)一、概说二、明清皇家苑囿二、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四、风景建设重点:了解明清皇家苑囿和江南私家园林基本特征,风景建设的基本规律难点:分析、理解中国古代造园思想及基本处理手法;第七章建筑意匠(4学时)一、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二、选址与布局三、审美与建筑设计重点: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处理选址与布局的基本手法;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及其审美与建筑设计;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6学时)专题一、台基、踏道、栏杆、铺地专题二、大木作专题三、墙壁专题四、屋顶专题五、小木作专题六、彩画重点:分析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详部做法特征难点:古代建筑术语的解释与理解;第二篇近代中国建筑(12学时)专题一、近代中国建筑发展概况(4学时)专题二、近代中国城市建设(2学时)专题三、近代中国建筑教育、建筑形式与思潮(2学时)专题四、近代中国建筑优秀个案分析(4学时)重点:近代中国城市建设、建筑教育、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难点:剖析近代中国建筑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渊源所自;优秀个案的理解与分析第三篇:现代中国建筑(1949年至今)(6学时)专题一: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专题二: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专题三:台湾、香港、澳门的建筑发展;实验教学(8学时)1.一座传统建筑的解析基本要求:通过实际参观、观察,分析一座古典建筑的形制特点,撰写分析报告。

中国建筑史 教学大纲

中国建筑史  教学大纲

中国建筑史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90108Z10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课程类别:专业课程学时/学分:64/4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建筑学专业教材1.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第七版).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年;教学参考书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第一版).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年;3.王其钧.中国建筑图解词典(第一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年;4.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第一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5.沈福煦.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第一版).上海:沈福煦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6.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英汉对照)(第一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4;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专业必修专业基础课。

这门课程培养学生的古建鉴赏能力、建筑美感,使未来的建筑师们了解中国建筑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对古建的爱护之心。

更重要的是,学习本课程能对学生今后从事建筑设计有所帮助,因为深厚的中国建筑文化是取之不尽的设计灵感来源,是有本民族特色、有文化沉淀的建筑作品的最终依托。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知识:(1)中国建筑的基本特点用材的特点;结构形式的特点;艺术形象的特点;建筑组群布局的特点;城市规划的特点;制度化的倾向。

(2)中国建筑的结构和构造构造分类,大木作,小木作,彩作,瓦作,石作等具体做法。

(3)原始社会时期天然岩洞,穴居\半穴居,木骨泥墙房屋,干栏式建筑,早期的祭坛和神庙,聚落。

(4)先秦时期夏朝,商代,周朝,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宫殿建筑、陵墓、建筑细部等。

(5)秦、汉时期秦时、汉代城市建设、宫殿、陵墓、阙、园林、长城等。

(6)三国、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市建设、宫殿建筑、园林发展、宗教建筑,塔的几种类型,石窟的几种类型,经幢,石刻,雕饰,家具等。

【课程大纲】《中国建筑史》

【课程大纲】《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中国建筑史(英文):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课程编号:14241050课程学分:2.5课程总学时:40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简介《中国建筑史》为学习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丰富知识,鉴古知今。

本课程以中国古代建筑史为主要内容,本课程以中国古代建筑史为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城市建设、住宅与聚落、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建筑、园林与风景建设、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清式建筑做法等主要内容。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1、教学目标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学习,掌握建筑发生和发展与当时政治、经济、哲学、文化、自然环境等诸因素存在密不分的关系;了解各类型古建筑在不同时期发展演变的特点和技术成就;懂得中国古建筑艺术风格、建筑的形式与结构特征;认识建筑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入掌握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实例,吸取中国古建筑的历史经验,提高学生的建筑修养和建筑设计思维能力,为学习城市规划专业课和增强建筑设计创作能力奠定基础。

2、教学要求本课程以《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1)》和《建筑设计(2)》等课程为前修课程。

同时又为《中外城市建设史》、《园林史》等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等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安排1~2次绘图作业,以加深对古建筑形象和做法的记忆,1~2课外读书报告,以加强理论思维能力。

通过教学参观,带领学生参观现存的古建筑,通过实物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

重视古建筑测绘实习,通过亲眼观察和亲手测绘成图,进一步增加和巩固对中国古建筑特征和详部的认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教学、教学参观、古建筑测绘实习、考试都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掌握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础知识、基本规律,提高学生的建筑修养和建筑设计思维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3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掌握木构架的特色、单体建筑的构成、建筑群的组合、建筑与环境、建筑类型、工官制度。

最新 中国建筑史教学计划教案

最新 中国建筑史教学计划教案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教案(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152039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建筑学专业学分:4总学时:64先修课程:建筑学概论、建筑设计后续课程:建筑设计课程简介:本课程通过教学,系统讲述中国建筑的历史,加强学生有关中国建筑文化的综合知识,提高建筑历史修养。

课程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通过了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实物,深入总结、探讨我国古建筑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及形制的演变,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建筑理论和实践做出科学的评价,为以后的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等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参考。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以讲课为主,幻灯、录像等传统教学手段和CAI教学手段为辅,课堂教学注重对基本史实和影响因素的描述和分析,幻灯、录像、多媒体教学强调建筑历史形制特征和相关建筑设计内容。

选用教材: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六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必读书目: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2、侯幼彬.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第一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选读书目:1、何建中、潘谷西.《营造法式》解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2、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4、中国古代建筑史(多卷集)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5、刘致平.中国建筑的类型与结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6、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7、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8、Liang Ssu-Ch'eng. Chinese Architecture: A Pictorial History[M].New York: DOVER PUBN INC,20059、有关建筑历史与理论的期刊等。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导论中国建筑史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风格特点以及文化背景。

本教学大纲将为教师提供一个指导框架,以便他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教授中国建筑史知识。

一、课程目标与要求1. 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史的兴趣和热爱;2. 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史的起源、演变和发展;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和评价中国建筑作品;4.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中国建筑作品的能力;5. 培养学生对建筑与文化、历史、社会等相关领域的综合认识。

二、教材与参考书籍1. 主要教材:- 《中国建筑史导论》-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教程》- 《中国现代建筑史》2. 参考书籍:- 《中国建筑史百讲》- 《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近现代建筑导论》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与演变- 古代中国建筑的特点与分类- 白帝城、凤凰城等重要建筑的剖析-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演变与皇家建筑规制 - 佛教寺庙建筑的特点与影响2. 第二章: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与演变- 传统民居与园林的特点- 南方和北方建筑风格的差异与发展- 儿女杨柳巷、圆明园等著名建筑的分析 - 传统建筑与中国文化的关系3. 第三章:中国近代与现代建筑的发展- 中国建筑遭受西方文化冲击的时期- 洋楼与西式建筑风格的传入- 20世纪以来中国建筑的转型与创新- 当代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与成就4. 第四章:中国建筑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中国古代与现代建筑风格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建筑与亚洲、欧洲、非洲等地区的建筑比较- 国际交流中的中国建筑师与建筑作品- 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四、教学方法与评估1. 教学方法:- 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基本概念、关键事件和重要建筑作品来引导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大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思辨能力;-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进行课堂展示,丰富学生视听体验。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中国建筑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旨在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核心理念和技术特点,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建筑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建筑设计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中国建筑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3.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核心理念和设计原则;4.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鉴赏能力;5. 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建筑史概述- 中国建筑的历史渊源- 中国建筑的地域特点- 中国建筑史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2. 第二章:新石器时代至西周时期建筑 - 新石器时代的居住空间- 商代建筑的特点与演变- 西周时期的宫廷建筑与城市规划3. 第三章:春秋战国至两汉建筑-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建筑的多样性 - 秦汉时期宫殿和陵墓建筑- 汉代寺庙和宫殿的特点4.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建筑- 魏晋南北朝寺庙和佛塔的发展- 隋唐时期宫殿建筑与园林艺术- 隋唐时期的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5. 第五章:宋代至明清建筑- 宋代宫殿、庙宇和园林的风格特点 - 元代蒙古族建筑的影响与传承- 明代宫廷与民居建筑的艺术表现- 清代建筑的宗教建筑与宫殿建筑6. 第六章:现代与当代建筑- 近代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与转变- 现代中国建筑学派的兴起与发展- 当代中国建筑的创新与变革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系统的教学讲解,向学生介绍中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和主要内容。

2. 学术研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研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术写作能力。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中国古代建筑遗址和现代建筑,深入了解建筑文化和技术实践。

4.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享研究成果和交流思想,提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考核方法1. 课堂参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展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通用型) (2)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通用型) (2)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通用型)(征求意见稿)说明:编写者理解,专指会要求编写通用型《大纲》的目的,是为保证新建专业的教学质量,所以内容从教材出发,不可能要求面面俱到并达到较高的水平,各校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系建筑学、城市规划、艺术设计等学科的专业理论课。

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学习,掌握建筑发生和发展与当时政治、经济、哲学、文化、自然环境等诸因素存在密不分的关系;了解中国传统建筑在不同时期发展演变的特点和技术成就;懂得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建筑的形式与结构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系;认识建筑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入掌握典型传统建筑实例吸取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经验,提高学生的建筑修养和建筑设计思维能力,为学习专业课和建筑设计创作活动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教材选用由东南大学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建筑史》(第四版)。

以多媒体授课为主,安排1~2个绘图作业,以加深对古建筑形象和做法的记忆,1~2个课外读书报告,以加强理论思维能力。

课后安排三周半的古建筑测绘实习,选择典型传统建筑,通过实习亲眼观察和亲手测绘成图,进一步增强和巩固对传统建筑的认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加深对中国古建筑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中国古代建筑史学科的创建,中国营造学社及主要学者的贡献2、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和若干基本概念(1)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为什么木构架承重的建筑会成为主流;(2)常见木构架的种类;(3)单体建筑的特点,斗栱的作用,常见屋顶式样;(4)建筑群的组合及扩展方式,特点,艺术成就;(5)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风水理论的主要流派和评价;(6)工官制度,主要官员及匠师。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原始社会(1)旧石器时期的天然岩洞;(2)穴居、巢居及其发展序列;(3)新石器时期的文化和建筑现象,半坡遗址的木骨泥墙房屋,河姆渡文化的干阑建筑,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与任务
建筑史是工程造价专业的选修课,是专业限选课。

本门课程知识覆盖面广,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是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拓宽知识面、吸取建筑营养的一个好途径。

要较好地完成本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手绘实践基础,还需要具备建筑识图与制图、建筑基础、建筑装饰材料、建筑装饰构造等理论知识。

掌握好本门课程,有助于今后的设计创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中西方建筑历史发展情况,了解不同时期建筑环境的典型特点、细部构造与演变,掌握中西方传统建筑设计的基本语汇及设计手法,为在工作岗位中从事设计活动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

2、了解近代中国建筑。

3、了解西方古代建筑。

4、了解近代西方建筑。

(二)技能目标
1、掌握中西方古代、近代中西方建筑细部构造。

2、掌握中西方传统建筑设计的基本语汇及设计手法。

(三)态度目标
1、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农业的意识。

2、以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爱岗敬业,对学业精益求精。

3、通过严格的操作技能训练使学生树立严谨的学风,形成科学的态度。

4、通过生产实习和参加实际生产活动使学生树立职业道德观念。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中国建筑史
教学内容:
1、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建筑
2、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
3、宋、辽、金、西夏建筑
4、元、明、清建筑
5、近、现代建筑
教学重点:近现代建筑。

教学难点:原始社会至元明清建筑。

(二)外国建筑史
教学内容:
1、古代建筑
2、中世纪至18世纪建筑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
4、近、现代建筑
教学重点:近现代建筑。

教学难点:古代至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

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中西方古代建筑细部构造
1、教学要求
通过临摹中西方古代建筑细部构造,使学生加深对中西方古代建筑设计基本语汇及设计手法的了解。

2、主要仪器设备
主要采用手绘表现方式。

(二)近代中西方建筑细部构造
1、教学要求
通过临摹近代中西方建筑细部构造,使学生加深对中西方近现代建筑设计基本语汇
及设计手法的了解。

2、主要仪器设备
主要采用手绘表现方式。

(三)中西方古代建筑设计实地考察
1、教学要求
通过实地考察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加深对中西方古代建筑设计基本语汇及设计手法的了解。

2、主要仪器设备
主要采用手绘和摄影等表现方式进行记录。

(四)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实地考察
1、教学要求
通过实地考察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加深对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基本语汇
及设计手法的了解。

2、主要仪器设备
主要采用手绘和摄影等表现方式进行记录。

五、课程教学时间分配

本门课程主要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在理论部分主要采用讲解的教学方法,即教 师利用多媒体设
备,主要以图片和视频的方式进行讲述;在实践部分主要采用指导的教 学方法,即学生采用手绘和摄影等两种方式进行表现和记录,教师主要给出建议,进行 综合指导。

八、考核方式 (一)理论考核方式
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提出本课程为必修课程的考核方式一一开卷考试。

(二)实验考核方式
实验报告应按要求填写,注明目的、要求和内容。

成绩主要由实验报告和图纸两部分组成,实验课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30%
九、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一)推荐教材:
(二)教学参考书
1、 实验报告
2、 考核方式
a . 考核方式以上交实验报告和图纸为准;
b . [1]刘淑婷.中外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年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年
[2]陈志华.外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