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第12章教材

合集下载

08中级经济基础知识教材习题题目及答案汇总

08中级经济基础知识教材习题题目及答案汇总

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单选题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在我国现阶段,全民所有制采取了(国家所有制)的形式3、在下述各种企业制度中,(公司制)属于法人企业4、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建立和完善企业资产所有者和企业经营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核心是(构建有效的控制机制和激励机制)5、法人治理结构是指(企业内部权力机构的设置、运行以及权力机构之间的联系机制)6、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在企业内部构造权力制衡机制)7、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是(公司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所有制关系和产权制度多选题8、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是(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9、市场经济的存在和正常运行必须具备如下条件(市场主体具有自主性;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健全的市场机制;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间接的宏观调控体系)10、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环节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塑造出充满活力的微观经济主体;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1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应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这些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第二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单选题1、需求就是指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2、需求价格点弹性适用于(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小的场合)3、一般来说,(有许多相近的替代品)的产品需求弹性较大4、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那么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减少)多选题5、以下属于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有(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入;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6、以下属于影响供给变动的因素有(生产成本;产品价格;生产者的预期)7、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价格的变化具有(收入效应;替代效应)8、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有(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第三章生产成本和市场结构单选题1、短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函数的区别在于是否含有(固定成本)2、短期总成本曲线(是从纵轴一个截点即产量为零时总成本等于固定成本的那个点开始,随产量的增加而逐步上升)3、平行于横轴的一条直线是(总固定成本曲线)4、成本曲线是用图形反映的成本与(税金)之间的数量关系5、当边际成本与平均总成本正好相等时,(平均总成本)处于最低点6、由少数几家企业控制的市场结构是(寡头垄断)多选题7、固定成本包括的项目有(厂房和设备的折旧;管理人员的工资费用)8、市场类型划分的标准是(本行业内部的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目;本行业内各企业生产者的产品的差别程度;进入障碍的大小)9、完全竞争市场具有的特征有(市场上有很多生产者与消费者;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存在产品差别;买卖双方对市场信息都有充分的了解;市场规模大,资源可以自由流动)第四章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单选题1、当居民和厂商分别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并且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瓦尔拉斯均衡)的状态2、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是(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13、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通常被称之为(纯公共物品)4、市场机制是一种利益调节机制,它只有在(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物品)方面才能起完全调节作用,才真正具有效率5、具有排他性,但不具有竞争性的物品属于(公共物品)6、某化工厂在其生产过程中,向附近的河流排放了大量污水,并因此导致了附近粮食大幅度减产,但该厂却又不对农民进行相应的赔偿,这种现象的存在,通常被称为(生产的负外部性)多选题7、在下述备选答案中,正确的选择是(正的外部性的存在,通常会使市场主体的活动水平低于社会所需要的水平;外部不经济的存在,会给其他经济主体带来巨大损失;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的存在,都意味着资源配置未能达到最优;外部性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产权不清晰引起的)8、在下述(外部经济的存在;外部不经济的存在;公共物品的生产;垄断的存在)的情况下,市场机制是失灵的或不能充分发挥其调节作用,从而无法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9、消除外部性的微观经济政策有(税收和补贴政策;合并相关企业;明晰产权)10、对垄断进行干预的方式主要有(有效地控制市场结构;对垄断企业产品的价格和产量进行控制;制定反托拉斯法,对垄断厂商的行为进行法律约束)第五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单选题1、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2、居民建造住宅的支出应列入(固定资产投资)中3、不应计入GDP的政府支出的部分是(政府转移支付)4、在下列项目中,属于非生产要素收入的项目是(资本折旧)多选题5、国内生产总值的形态可以分为(价值形态;收入形态;新产品形态)6、在实际核算中常用的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7、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消费支出;企业固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居民住宅投资)8、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局限性有(无法反映非市场的经济活动;无法反映地下经济活动;无法反映个体经济活动;无法全面反映社会福利的变动)9、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是(C+I+G+(X-M)=C+S+T;I=S+(T-G)+(M-X)第六章宏观经济运行分析1、一个国家应选择何种经济增长方式,或以何种增长方式为主,是由(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条件)决定的2、当一国经济处于低谷时,经济总量表现为相对下降,经济增长率为正值,以此为特征的经济周期通常被称为(增长型周期)3、在下述选项中,全要素生产率,其计算公式是(GA=GY-αGL-βGK)4、在价格总水平上涨过程中,如果名义工资不提高或提高幅度低于价格上升幅度,实际工资就会(下降)5、由于市场信息不完全和工作交换而引起的失业属于(摩擦性失业)6、由于经济衰退导致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失业属于(周期性失业)多选题7、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具有更广泛的外延,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经济制度的变更;福利改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8、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生产要素的效率)9、为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必须(加快实现高技术产业化,实现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增加教育投入;引进外资,增加资本积累;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标准,凡是在规定年龄内在一定期间内(如一周或一天)属于下列情况的均属于失业人口(没有工作;当前可以工作;正在寻找工作)第七章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手段单选题1、如果政府把经济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通常要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刺激总需求,一般情况下,这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或通货膨胀)22、如果政府把稳定物价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通常要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般情况下,这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3、政府在选择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时,首先要考虑本国经济运行周期的阶段特征和社会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教材知识点整理(更新至第12章)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教材知识点整理(更新至第12章)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1.人的劳动(劳动力的支出)——生产的最基本要素;2.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①未经加工的自然物3.劳动对象②经过加工的物质资料(原材料)(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力的构成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生产起决定作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方式、数量和性质2.生产关系分配桥梁和纽带,重要影响(交换)消费最终目的和动力私有制(奴隶、封建、资本主义)3.经济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公有制(原始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发展变化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5.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其“经济基础”;其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即为“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一)社会经济制度1.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最基本的经济基础。

2.社会经济制度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起着决定性作用3.在社会形态进化中,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二)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五个阶段1.原始社会制度2.奴隶社会制度3.封建社会制度4.资本主义社会制度5.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一)自然经济最基本经济特征是“自给自足”(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①社会分工(一般基础)1.前提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2.根本条件: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四、市场与市场体系(一)市场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商品市场(二)市场体系要素市场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经济联系功能(三)完善的市场体系的功能 3.经济利益关系调整4.信息产生和传递5.社会评价第二章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1.使用价值商品的自然属性2.价值 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经济学基础》同步练习参考答案和提示

《经济学基础》同步练习参考答案和提示

《经济学基础》同步练习参考答案和提示第一章经济学概述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选择题1.C2. C二、判断题1.√2. √3. ⅹ三、综合分析题提示:主要围绕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来说明。

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一、选择题1.C2.B二、综合分析题提示:围绕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内涵和范围,利用身边的实例来进行区别。

第三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选择题1.A2. B二、判断题1.√2.ⅹ三、综合分析题提示:主要围绕二者的关系来阐述。

第二章价格理论:需求、供给与弹性理论第一节需求理论一、选择题1.A2.A3.A B4.A C5. B C6.A C二、综合分析题1.提示:根据书中所列需求表,画出需求曲线。

2.提示:(1)左移;(2)右移;(3)右移;(4)右移;(5)右移。

第二节供给理论一、选择题1.B二、综合分析题1.提示:根据本节供给表来画出电风扇的供给情况。

2.提示:(1)左移;(2)左移;(3)左移。

3.提示:右移、右移、左移。

4.提示:左移、减少、右移。

第三节均衡价格及其应用综合分析题提示:(1)需求向右下方倾斜,供给垂直不变;(2)均衡价格为8元,均衡数量为8000;(3)略;(4)均衡价格为12元,均衡数量为8000。

第四节弹性理论一、选择题1.B2.B3.A4.B二、案例分析题提示:(1)略;(2)一般来说,某商品(如本例中安全帽)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减少;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

这个结论可以解释“薄利多销”这类现象。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第一节效用论概述一、选择题1.D2.A B二、判断题1. ⅹ第二节基数效用论与消费者均衡一、选择题1.A2.B3.A二、判断题1.ⅹ第三节序数效用论与消费者均衡一、选择题1.A2.B二、判断题1.ⅹ第四节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运用一、选择题1.D2.D二、判断题1.√2. ⅹ三、案例分析题提示:老王主要运用了消费者剩余理论,事先预想的价格为15元,商品的效用是同样的,而实际花费的是12元,得到了3元的消费者剩余。

【教学课件】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政治经济学网站

【教学课件】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政治经济学网站
返回
(一)市场机制的含义 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形成的以价 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 济运行和调节的机理。市场机制的构成要素:价 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三个机制的关系。 (二)市场机制的特征 1.市场机制的运转动力来自市场主体对自身 物质利益的追求。 2.市场机制中的企业经济决策是由各个市场 主体分别做出的。 3.市场机制对信息的利用非常经济。 4. 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调节是自动进行。
复习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
第一节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 第三节 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返回
一、商品经济 二、市场经济 三、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方式 四、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返回
含义:商品经济是生产者为了交换或直接获取价 值为目的进行生产的一种经济形式。与自然经济相 对应。
(二)市场体系的特征 1.整体性。 2.有机联系性。 3.开放性。 4. 动态性。
返回
•市场体系
商品市场 要素市场 金融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 消费品市场 劳动力市场 技术市场 信息市场 房地产市场 货币市场 资本市场 黄金市场
返回
(一)市场秩序 ••• 市场秩序是指市场在运行中所表现出来的 一种有序性。它是与市场有关的各种制度和 规则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市场秩序的作用。 (二)市场行为规范 市场行为规范是指所有市场当事人行为的 共同准则或标准,亦是市场主体应普遍遵循 的行为方式。包括明文规定的法律或行政规 章;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规范。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过程和的标志。 原因:1、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 条件。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 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商品经济首先同私有制相联系。 社会主义存在不同利益差别的经济主体,这种物 质利益差别主体既由财产关系决定,也由劳动差别 决定。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 特点: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

经济学基础课件(第二版) 第12章开放经济

经济学基础课件(第二版) 第12章开放经济

分工前
英国 美国
小麦

劳动天数 产 量
(吨)
150
120
劳动天数 50
100
120
100
产量 (吨) 100
100
240吨小麦,200吨酒
分工后
英国
美国
240吨小麦,400吨酒

200个劳动日产酒400吨
小麦
200个劳动日产小麦240 吨
分工之前 1单位酒
1单位毛呢
英国 葡萄牙 分工之后
120人(劳动1年) 80人(劳动1年) 1单位酒
100人(劳动1年) 90人(劳动1年) 1单位毛呢
英国 葡萄牙
/
220人(可产220/100)
=2.2单位毛呢
170 人 ( 可 产 170/80 )
=2.125单位酒
/
局限性
斯密错误地认为分工是由交换引起的,把交换作为人类固有的 本能。而实际上,分工先于交换而出现,是交换产生的前提。 此外,交换也不是人类本性的产物,而是社会生产力和分工发 展的必然结果。绝对优势理论也不能解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的 国家能否通过对外贸易获利这个重大问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简单地把动态的经济世界抽象为静止 的世界,因而理论中所得出的参加贸易各国所获得的利益都是 短期利益,没有说明这种利益是否符合一国的长远利益。而且 该理论也没有考虑到当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时贸易格局也随之 发生变化的情况。
1 第一节 交换带来收益
——开放经济与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的限制
1
运输成本的限制
2
不完全竞争的限制
3
贸易保护政策的限制
1 第一节 交换带来收益
——开放经济与国际贸易

经济学基础12章习题及答案(供参考)

经济学基础12章习题及答案(供参考)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绪论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资源的稀缺性是指(D)。

A、资源的绝对有限性;B、资源的充足性;C、资源的稀少性;D、资源的相对有限性;3、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 )。

A、均衡价格理论;B、消费者行为理论;C、生产者行为理论;D、分配理论;4、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A )。

A、国民收入决定理论;B、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C、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D、宏观经济政策;5、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的经济学是(D)。

A、理论经济学;B、应用经济学;C、实证经济学;D、规范经济学;6、解决“是什么”问题的经济学是(C )。

A、理论经济学;B、应用经济学;C、实证经济学;D、规范经济学;7、以个别居民与厂商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是(A)。

A、微观经济学;B、宏观经济学;C、实证经济学;D、规范经济学;8、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是(B)。

A、微观经济学;B、宏观经济学;C、实证经济学;D、规范经济学;二、判断题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对)6、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存在稀缺性(对)7、“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利用问题。

(错)9、实证经济学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 X)10、“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的命题属于实证经济学问题。

( X)《经济学基础》第二章均衡价格理论习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哪一项会导致粮食制品的均衡价格下降( B )A、鸡蛋价格上升B、良好的天气情况C、牛奶价格上升D、收入上升2、下列因素中除哪一项以外都会使需求曲线移动( D)A、购买者(消费者)收入变化B、消费者偏好变化C、其他有关商品价格变化D、商品价格变化3、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汽车的价格上升,将导致( B)A、汽车需求量的增加B、汽车供给量的增加C、汽车需求的增加D、汽车供给的减少4、在需求和供给同时减少的情况下( C )A、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都将下降B、均衡价格将下降,均衡交易量的变化无法确定C、均衡价格的变化无法确定,均衡交易量将减少D、均衡价格将上升,均衡交易量将下降5、粮食市场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当粮食产量因灾害而减少时( B)A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粮食产量下降B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粮食价格会更大幅度上升C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粮食需求量会大幅度减少D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不变,因粮食价格上升与需求量减少的比率相同6、政府把价格限制在均衡水平以下可能导致(C )A、买者按低价买到了希望购买的商品数量B、大量积压C、黑市交易D、A和C7、如果价格下降10%能使消费者的购买量增加1%,则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 C)A、富有弹性B、具有单位弹性C、缺乏弹性D、弹性不能确定8.下列哪种情况将导致商品需求量的变动而不是需求的变化( D)。

中国精算师-经济学基础-第12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中国精算师-经济学基础-第12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中国精算师-经济学基础-第12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单选题]1.如果中央银行向公众大量购买政府债券,它的意图是()。

A.增加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B.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额C.提高利息率水平D.通过(江南博哥)增加商业银行贷款扩大货币供给量,以达到降低利率刺激投资的目的E.调节汇率,改变国际收支状况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中央银行向公众大量购买政府债券的行为是公开市场业务,属于扩张性货币政策,其意图是通过增加商业银行贷款扩大货币供给量,从而达到降低利率刺激投资的目的。

[单选题]2.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规定时,商业银行发现出现()种情况。

A.持有的储备太少,这可供其发放更多的贷款;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B.持有超额储备减少,这可供其发放更多的贷款;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C.持有超额储备增加,这可供其发放更多的贷款;导致货币供给的减少D.持有超额储备减少,这要求其发放的贷款少些;导致货币供给的减少E.持有的储备太少,这要求其发放的贷款少些;导致货币供给的减少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法定准备金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三大法宝之一: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规定时,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储备减少,进而其可用贷款减少,最终导致货币供给减少;当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金规定时,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储备增加,进而其可用贷款增加,最终导致货币供给增加。

[单选题]3.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一定会导致()。

A.名义工资提高B.实际利息率提高C.总产出提高D.实际工资提高E.失业率降低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增加名义工资。

B项,实际利息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实际利率不一定上涨;CE两项,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在长期中,货币中性,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总产出和失业率不产生影响;D项,实际工资增长率等于名义工资增长率减去通货膨胀率,若名义工资增长率小于通货膨胀率,会导致实际工资下降。

[单选题]4.在国民收入的均衡水平低于充分就业时,政府可以通过减税和增加政府开支来提高有效需求,消除失业,这种政策一般被称为()。

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

第1章经济学概述(6学时)课题1.1 什么是经济学(2学时)一、学习目标1.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前提2.掌握经济学、经济资源、资源配置、机会成本等基本概念3.掌握生产可能性曲线模型4.计算机会成本5.运用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曲线解释和分析现实问题6.提升节约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经济学、经济资源、资源配置、机会成本等基本概念难点: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曲线三、课型理论课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练习法五、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案例及实训资料六、教学进程课题1.2经济体制(2学时)一、学习目标1.理解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2.掌握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等基本概念3.掌握市场运行模型、价格机制4.能画出具体情况下的市场运行图5.能区分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6.提升竞争意识、节约意识、大局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市场运行模型、价格机制难点: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三、课型理论课四、教学方法案例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五、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案例及实训资料六、教学进程课题1.3 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与方法(2学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2.理解学习经济学的意义与学习方法3.提升大局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区别2.学习经济学的方法三、课型理论课四、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五、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复习与测试资料六、教学进程第二章供求与价格理论(12学时)课题2.1 需求理论(2学时)一、学习目标1.掌握需求的概念2.掌握需求定理3.掌握需求函数及其影响因素4.正确区分需求与需求量的变动5.能运用需求理论解释、分析现实问题6.提升竞争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需求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需求定理3.需求与需求量的变动(难点)三、课型理论课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练习法五、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案例及实训资料六、教学进程课题2.2 供给理论(2学时)一、学习目标1.掌握供给的概念2.掌握供给定理3.掌握供给函数及影响因素4.正确区分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5.能运用供给理论解释、分析现实问题6.提升竞争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供给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供给定理3.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难点)三、课型理论课四、教学方法目的: 建立库房管理制度,保证物料在储存期安全储存。

《经济学基础》习题答案

《经济学基础》习题答案

《经济学基础》习题答案第一章经济学概述一、课题实训题1.经济学企图摆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

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从实证经济学的角度,要研究造成农产品的减产的因素,这种减产本身是否具有什么规律,等等。

从规范经济学的角度,我们研究造纸厂造成农产品减产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

具有不同价值判断标准的人对这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从造纸厂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认为是一件好事;有人从造纸厂对当地环境的污染和农产品的减产的角度出发,认为是一件坏事。

2.(1)拼车是在交通拥挤、交通费用较高等条件下人们自发组织起来的。

拼车的人出于以下几个目的:车费分摊、避免等车,节省时间。

(2)通过上述分析,拼车可以减少自己外出的费用,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二、课后练习题(一) 单项选择题1.B2.B3.B4.C5.B6.D7.C8.A(二)判断题1.F2.T3.T4.T5.F(三)简答题1.答: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 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2.答: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在于一个人类面临的矛盾,就是资源的稀缺与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这一问题的解决构成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因此稀缺意味着人类必须做出选择,而资源的多种用途又为这种选择提供了可能性。

这个1问题是要考察你对资源稀缺性的认识,对资源的稀缺性与多种用途又为这种选择提供了可能性。

3.答: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如果仅从概念上区分是比较简单的,他们无非是回答了不同的问题,一个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另一个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在回答这些不同问题时,很显然一个是存在一个价值判断体系的,另一个不存在这种价值判断体系。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总纲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总纲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型:专业素质模块(专业理论课)课程编号:N062002适用专业: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进出口实务》、《国际结算》学分:3.5总学时:56 其中理论学时:56教学目的与要求:课程性质、任务与目的:(一)教学目标1 .理论方面( 1 )了解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2 )掌握市场需求、市场供给与市场价格理论( 3 )熟练掌握和应用弹性原理( 4 )理解消费者均衡的含义与条件( 5 )领会生产理论、成本理论( 6 )理解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理论(7 )了解生产要素的分配理论(8 )理解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基本方法(9 )掌握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0 )理解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利率的决定理论(11 )理解IS —LM 模型(12 )领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涵义、特征、种类及其手段2 .实践方面( 1 )能够对一个企业的决策如价格决策、产量决策作出解释( 2 )能够解释一些经济现象如:“薄利多销”、“规模受益”等( 3 )能够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是一个开放的、统一的、竞争的市场( 4 )能够对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作出理论上的解释( 5 )能够分析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实践的影响( 6 )能够根据政府的政策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或者根据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推断政府可能采取的经济政策。

(二)基本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经济学的总体内容、主要结论和应用条件,能够正确领会和理解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和基本规律,能够对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具备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地说:1 .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先进性,要求学生结合实例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

2 .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自学,并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参考书和经济方面的报刊杂志,使其更多地了解基本经济理论及其在各方面的应用。

提倡学生独立地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展开讨论,增强学生自身对经济学的兴趣和经济问题的敏感性。

《经济学原理》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原理》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课程编码:开课单位:地理与旅游学院开设学期:2013-2014第二学期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总学时数:共54学时,讲授54学时周学时数:3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编写时间:2013年12月先修课程:无参考教材:1.曼昆[美]:《经济学原理》,德赖登出版社,1998年。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4.萨缪尔森[美]:《经济学》16版,麦格劳—希尔公司,1998年。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目标:学生基本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概念与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对现实经济行为与经济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训练学生具有经济学的意识与思维方式。

教学任务:通过《经济学基础》微观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了解并能清楚地解释价格形成的机理,决定价格的主要因素,并能解释价格机制的作用和市场运作的原理,理解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含义及其条件,了解有关企业行为的基本理论。

通过《经济学基础》宏观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主要研究与一国经济增长有关的税收政策、就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寻求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均衡。

使学生对基本明白国家各种政策出台是具有经济背景的。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经济学原理》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理解后续课程《土地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做基础,做铺垫。

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导论(3课时,讲授)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经济学的产生二、经济学的定义三、经济学研究的问题第二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一、微观经济学二、宏观经济学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第三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实证经济学二、规范经济学三、理论表述方式(实证经济学)1.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上课课件 《经济学基础(第2版)》林根祥

上课课件 《经济学基础(第2版)》林根祥
(2)曲线AF上的任何一点都实现了大炮和黄油最大 产量的组合,是有效率的,但到底生产多少大炮和 黄油?
(3)为什么有时社会生产的大炮与黄油的组合达不 到AF曲线(如G点上),导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 用?
(4)怎样才能使社会生产的大炮与黄油的组合超出 AF曲线(如H点上)?
2021/1/24
《经济学基础》(第2版)
2021/1/24
《经济学基础》(第2版)
13
一、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
2.规范经济学
• 与实证分析法相对应的是规范分析法。
• 规范经济学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 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标准的前提, 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 准。
• 力求回答“应该是什么(what ought to be)”的问题。
3.混合经济
• 混合经济是市场和计划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 • 市场经济从总体上看比计划经济效率高。
2021/1/24
《经济学基础》(第2版)
10
四个问题的解释:
(1)为什么生产的大炮与黄油是有限的? • ——资源稀缺(经济学的根源) (2)生产的大炮与黄油该怎么组合? • ——资源配置(微观经济) (3)有时生产的大炮与黄油只能在G点上? • ——资源利用(宏观经济) (4)如何使生产的大炮与黄油达到H点上? • ——经济制度(效率)
1.实证经济学
• 实证经济学试图超脱、排除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 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 效果。
• 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what is)的问题。 • 实证经济学所研究的内容具有客观性,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
移,是说明客观事物是怎样的实证科学,其结论可以用经济 事实来检验。

第12章 财政支出

第12章 财政支出

现实反映
反映政府实际上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程 度,即花了多少钱
反映政府用各项财政资金都做了什么事, 即花了那些钱
反映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实际履行哪 种职能财政,即钱是怎么花的
4 一、财政支出数据及分类
第十二章 财政支出
(二)财政支出分类
财政支出分类指的是根据不同标准把各种不同的财政支出进行的划分和分类。
第十二章 财政支出
①财政支出绝对规模。 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从趋势上看,由于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使得财政支出总量是不断增长 的。因此,政府在预算年度的财政支出总和,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财政支出的加总来反映,也可 按不变价格来反映,即以某一年的价格为基准来统计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
②财政支出相对规模。 这种衡量指标是将财政支出规模用与其他经济变量的关系来反映,它可以更好地衡量支出总 量上升但实际支出下降的情况。
①公众可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是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原因。 ②当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突变,政府不得不提高税率或借债增加收入,公众所能接受的税收 水平也因此提高,使得整个财政支出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这是导致财政支出增长的外在原因。 ③财政支出水平会因社会突变结束而下降,但公众所能接受的税收水平不会下降到原有水 平,因此财政支出呈现梯度增长。
Gn1
Gn1
17 二、财政支出规模及增长趋势
第十二章 财政支出
(2)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如果比值大于1,则表 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如果用Eg 表示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用ΔGDP (%)表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用ΔGDP 表
支出5大类。 ✓ 按支出用途分为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3项费用、地质勘探费、

经济师-经济学基础-第二部分财政十二章-十七章思维导图

经济师-经济学基础-第二部分财政十二章-十七章思维导图

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了履行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资金支付,是政府行为活动的成本。

1.财政收入的含义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的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可能是自然人,也可能是法人。

一 政府预算的职能与原则(一)含义(二)职能二 我国政府预算管理职权划分三 我国政府预算体系四 我国政府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度五 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的主要内容1.立法机关的预算管理职权2.各级人民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1.一般公共预算2.政府性基金预算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机制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建立财政库底目标余额管理制度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组织.....决定本级政府预备费动用(一)预算编制制度(二)预算执行制度(三)原则(四)分类3.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职权具体编制....5.各单位的预算管理职权编制本单位4.各级政府业务主管部门的预算管理职权编制本部门6.审计机关的预算管理职权财政收支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1.建立部门预算制度2.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1.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2.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体系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建立政府资产报告制度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推进预算和决算公开1.反映政府部门活动的职能2.监督政府部门收支运作情况的职能3.控制政府部门支出的职能1.完整性原则2.统一性原则3.可靠性原则4.合法性原则5.公开性原则6.年度性原则1.按预算编制形式2.按预算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3.预算作用时间长短4.按收支平衡状况5.预算项目是否直接反映经济效益6.预算管理层级单式预算复式预算增量预算零基预算年度预算多年预算平衡预算差额预算投入预算绩效预算规划项目预算中央预算地方预算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障的,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政府预算制度最早出现在英国预算范围内,由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超出授权范围,以预算调整案的形式提交同级人大常委会议审批是政府理财的主导环节和基本环节历年制跨年制中国、德国、法国美国、英国、日本一个总预算,一个收支项目安排优:形式简单,便于编制缺:未区分各项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经常预算:以税收为收入来源,以行政事业项目为支出对象资本预算:以国债为收入来源,以经济建设项目为支出对象优缺点与单式预算相反1年几年以零为基础收支相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批.....审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设立预算的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审批.....审批.....。

2023中经-经济基础刘艳霞-精讲班-第12章

2023中经-经济基础刘艳霞-精讲班-第12章

第十二章 财政支出【本章考情分析】【本章教材结构】 【本章内容详解】第一节 财政支出及其分类【本节知识点】【知识点】财政支出的含义 【知识点】财政支出分类方法3.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 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及其分类财政支出规模 及其增长趋势财政支出效益分析购买性支出 1.财政支出的含义2.财政支出分类方法 1.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及 规模变化情况的指标2.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 1.财政支出效益分析与生产经营支出效益分析的区别 1.政府消费性支出 2.政府投资性支出 2.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方法 转移性支出 1.社会保障支出 2.财政补贴3.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功能的比较【本节内容精讲】【知识点】财政支出的含义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资金支付,是政府行为活动的成本。

可从以下3方面理解财政支出数据:【提示】与支出规模相比,支出结构问题更重要,它反映了财政支出的受益格局。

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中主要支出科目情况如下: 1.教育支出39455亿元,比上年增长5.5%。

2.科学技术支出10023亿元,比上年增长3.8%。

3.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905亿元,比上年下降2%。

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6603亿元,比上年增长8.1%。

5.卫生健康支出22542亿元,比上年增长17.8%。

6.节能环保支出5396亿元,比上年下降3.2%。

7.城乡社区支出19415亿元,比上年下降0.2%。

8.农林水支出22490亿元,比上年增长2.3%。

9.交通运输支出12025亿元,比上年增长5.3%。

10.债务付息支出11358亿元,比上年增长8.7%例题精讲3看 看财政支出规模 -花多少钱看财政支出结构 -办多少事儿 看财政支出经济性质 -钱怎么花的 财政支出规模,是指财政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该指标反映政府实际上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程度,有助于了解政府支配了多少社会资源。

政治经济学 第12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习题及答案)范文

政治经济学   第12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习题及答案)范文

第12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综合选择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重要特征是:A.在旧制度内自发组建产生B.经过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斗争并取得政权后产生C.由全民公决产生D.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协商产生2.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A.可以跳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B.可以超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C.可以跳过工业化发展阶段D.可以跳过无产阶级专政3.从新中国的建立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建立要有一个过渡时期是由:A.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B.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殊性决定的C.商品经济不发达决定的D.科学教育水平落后决定的4.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分配原则A.国民收入B.个人消费品C.生产资料D.社会总产品5.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上,正确的观点是:A.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也应该多样化B.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C.应结合社会生产力发展,努力寻找适合的公有制形式D.集体所有制也是公有制实现形式6.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因为它A.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B.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所有制基础C.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D.是劳动人民国家主人地位的保证7.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A.社会化大生产B.生产资料的公有制C.无产阶级专政D.商品经济8.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具体途径有: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全民所有制B.对民族资本通过赎买政策改造为全民所有制C.通过合作化道路改造个体农业和个体工商业为集体所有制D.没收一切私人资本建立公有制经济9.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由于:A.商品经济规律作用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C.竞争规律作用D.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联合斗争10.按劳分配原则中的劳动是指劳动者提供的A.劳动的数量B.经过必要的社会扣除后的劳动量C.劳动的质量和数量D.被社会所承认的劳动量二、名词解释1.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2.公有制经济3.全民所有制4.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5.混合所有制6.按劳分配三、判断分析题1.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的途径之一是剥夺民族资产阶级的资本。

经济学基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和提示

经济学基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和提示

《经济学基础》同步练习参考答案和提示第一章经济学概述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选择题1.C2. C二、判断题1.√2. √3. ⅹ三、综合分析题提示:主要围绕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来说明。

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一、选择题1.C2.B二、综合分析题提示:围绕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内涵和范围,利用身边的实例来进行区别。

第三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选择题1.A2. B二、判断题1.√2.ⅹ三、综合分析题提示:主要围绕二者的关系来阐述。

第二章价格理论:需求、供给与弹性理论第一节需求理论一、选择题1.A2.A3.A B4.A C5. B C6.A C二、判断题√√ⅹ二、综合分析题1.提示:根据书中所列需求表,画出需求曲线。

2.提示:(1)左移;(2)右移;(3)右移;(4)右移;(5)右移。

第二节供给理论一、选择题1.B二、综合分析题2.提示:(1)左移;(2)左移;(3)左移。

3.提示:右移、右移、左移。

4.提示:左移、减少、右移。

第三节均衡价格及其应用综合分析题提示:(1)需求向右下方倾斜,供给垂直不变;(2)均衡价格为8元,均衡数量为8000;(3)略;(4)均衡价格为12元,均衡数量为8000。

第四节弹性理论一、选择题1.B2.B3.A4.B二、案例分析题提示:(1)略;(2)一般来说,某商品(如本例中安全帽)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减少;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

这个结论可以解释“薄利多销”这类现象。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第一节效用论概述一、选择题1.D2.A B二、判断题1. ⅹ第二节基数效用论与消费者均衡一、选择题1.A2.B3.A二、判断题1.ⅹ第三节序数效用论与消费者均衡一、选择题1.A2.B二、判断题1.ⅹ第四节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运用一、选择题1.D2.D二、判断题1.√2. ⅹ三、案例分析题提示:老王主要运用了消费者剩余理论,事先预想的价格为15元,商品的效用是同样的,而实际花费的是12元,得到了3元的消费者剩余。

人民大2024数字经济学-PPT课件第12章 数字贸易

人民大2024数字经济学-PPT课件第12章 数字贸易
by advertising, such as Facebook, YouTube, IMDB, Twitter, etc.
12.1.2 数字贸易的交付方式
• 通过计算机网络专 门为接收或下订单 而设计的程序,从 而进行商品或服务 的国际贸易。
数字订购贸易
• 通过计算机网络远 程交付服务的所有 国际贸易。
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又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情形。 当两种商品的替代弹性差异较 大时,即随着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一种产品的生产中很容易用一种生产要素 代替另一种生产要素,而另一种产品的生产很难用一种要素替代另一种要素。
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可能不仅在高端制成品领域,还 在传统低端劳动密集产品方面获得比较优势,这将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和成本 造成双重压力。
信息数 字化政

数据跨 境流动
政策
竞争政 策
税收政 策
12.4.2 全球数字贸易协定与规则
12.4.3 中国数字贸易规则与政策实践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正式提出要“加快数字贸易发展”。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 展的实施意见》中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贸易”。
12.4.3 中国数字贸易规则与政策实践
法律规范 与监管政

自贸区建 设与“一 带一路”
政策
投融资政 策
金融支持 政策
12.4.4 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战略
中国数字贸易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以数字经济为核心,通 过稳步扩大数字贸易领域制度型开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 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产业创新发展、健全完善法律 法规体系和积极深化数字贸易国际合作等促进中国数字贸 易的发展,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第一节财政政策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水平的这些短期目标而实行的各种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变化,通常叫做财政政策。

一、政府预算政府预算由政府支出和政府收入两部分构成,其中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而政府收入则包括税收和公债两部分。

二、政府支出(一)政府购买支出政府购买是指政府直接在市场上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或公共投资必需的商品和劳务而形成的开支。

如,政府的基本建设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等都属于政府的购买支出。

它是一种实质性支出。

(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的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把筹集到的财政资金无偿地转移给企业或家庭,由他们再到市场上购买所需的商品和劳务而形的财政支出。

如,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利息支出、企业补贴支出等。

另外:政府支出中还有比较重要的一项就是政府债务的利息支付。

三、政府收入财政收入按其来源主要包括: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和公债收入。

(一)税收按照课税对象的性质,税收可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行为税。

(二)公债1、公债是指政府运用国家信用筹集财政资金而形成的以公众的债务。

2、公债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和地方政府的债务。

3、中央政府的债务又叫国债,一般分为3种:短期国债、中长期国债、长期国债。

4、公债的特点:(1)公债的债务人是国家,而债权人是公民个人,双方并不是处于对等的地位;(2)公债是一种国家信用,其基础是以国家的税收支付能力为保证;(3)公债的清偿不能由债权人要求法律强制执行;(4)公债发行的信用是用国家的政府主权和国民经济资源,所以发行条件中不需要提供担保品。

四、预算赤字与政府债务政府的预算赤字等于政府支出减去政府收入。

如果政府的预算赤字通过发行政府公债的方式来弥补的话,那么政府预算赤字就等于政府新发行的债务总量。

(一)政府债务1、预算盈余或预算赤字是指在某一即定时期内政府所得到的税收收入与政府支出之间的差额。

预算盈余(赤字)=税收-总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利息支付)若结果为零,则预算平衡。

2、政府债务又叫公债,是政府为融通预算赤字所进行的借款总量,即政府欠本国居民、企业和外国的债务总量。

3、政府债务是一种政府负债的存量,而预算赤字则是一定时期新出现的负债的流量。

4、政府债务包括内债和外债。

5、当社会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政府因支出大于税收而举债时,一定表现为私人投资等量的缩减,这就是经济分析中所谓的“挤占”效应。

6、当社会尚未达到充分就业时,经济中存在着发展生产的潜在生产能力,国家举债支出不仅不会增加人民的负担,还在通过经济增长,在提高人民生活的同时,增加一国财富的积累。

(二)赤字的衡量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1、赤字的衡量(1)预算盈余BS = 预算赤字–BD = 税收TA –政府购买支出G–转移支付TR–公债利息R BS = -BD = 税率t×国民生产总值Y – G – TR – R由上可见,预算赤字和盈余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财政政策,二是国民生产总值。

(2)充分就业的财政盈余或赤字是指在给定的税收和财政支出结构下,假如社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会出现的预算盈余或赤字。

当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生产总值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就大于实际预算盈余。

为了实现充分就业,许多国家的财政预算都以实现充分就业为标准,这样就使实际的财政预算赤字增加,如美国。

(3)预算的结构性赤字部分是主动的,取决于其选择的财政政策,如税率、教育、国防支出等。

相反,预算的周期性赤字部分是被动的,取决于商业周期的状况,即国民收入和产出的高低程度。

2、预算赤字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在短期内,政府债务存量是既定的,预算赤字可能影响到商业周期和储蓄—投资平衡,预算赤字对经济的短期影响被称为“挤出”效应。

在长期内(可认为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预算赤字会影响当前的资本形成和子孙后代的消费。

(1)赤字的挤出效应削减税收和增加政府支出而导致的结构性预算赤字的上升,可能会提高利率,减少或挤出投资。

所以我们认为是预算赤字排挤了私人投资。

一般情况下,挤出效应是由结构性赤字引起的。

如果出现了由经济衰退引起的周期性赤字,因为经济衰退将会使货币需求减少,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则会下降,反而会鼓励私人投资的增加。

(2)赤字的政府债务负担●大量政府债务的存在会使国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增长低于没有政府债务和赤字时的经济增长。

●大量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量的政府债务将取代私人资本。

二是政府为了支付大量外债的本息而增加的税收又会降低经济运行的效率,所以政府债务将会降低一个国家潜在的国民收入增长速度。

五、李嘉图等价李嘉图的观点: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要根据其现在的收入水平,还要根据预期将来的收入水平。

用税收为政府支出融资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支出的减少和利率的下降要大于用债务融资时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支出的减少和利率的下降。

(借债影响幅度小)六、财政政策的实施1、财政政策与其他经济手段相比,具有以下特征:直接性、强制性。

2、财政政策的目标体系可以包括三大类:(1)经济稳定目标: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目标。

(2)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增长、资源合理配置、反经济周期波动目标。

(3)公平收入分配目标。

3、财政政策必须“逆经济风向”进行相机抉择。

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从而出现总需求膨胀时,政府就需要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相反,当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出现总供给过剩时,政府就需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扩大总需求。

另外,当出现短缺与过剩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时,政府可以通过调整收入结构和支出结构来协调。

4、财政政策的分类:(1)根据其具有调经济周期的作用分: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政策能够自动稳定并自调节,不需要政府干预。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财政政策本身没有自动稳定的功能,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

(2)根据其在调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不同分:扩张性、紧缩性、中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如减税(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等政策。

(赤字财政政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也叫盈余财政政策。

●中性的财政政策也叫预算平衡财政政策。

(一)财政收入政策(包括税收政策和公债政策)1、税收政策:各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税收政策具乘数效应,即税收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变化具有倍增的作用。

税收乘数有两种:一种是税率的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另一种是税收总量的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税收政策对整个宏观经济的作用有以下几点:第一、税收是国家筹集资金、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工具。

第二、税收是调经济的重要杠杆。

(一是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是调节收入分配的关系。

)第三、税收是实现监督功能的重要手段。

2、公债政策●公债即是一种财政政策工具,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支,又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能对金融市场的资金状况起到调节作用,从而调节社会的总需求水平。

●公债政策对经济活动的杠杆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对经济的流动性效应和利率效应方面。

(1)公债的流动性效应是指通过改变公债的流动性程度来影响市场上的资金流动性状况,从而对经济产生扩张性或紧缩性的效应。

实现途径有:A、调整公债的期限构成:经济不景气时发短期公债,经济过热时发长期公债(流动性差),以降低整个社会的资金流动性,抑制社会总需求。

B、改变公债的资金来源:银行体系购买可能会通过信贷规模而增加货币供给量,非银行部门购买公债后,不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只是使资金使用权发生了转移。

(经济萧条时,增加银行体系认购公债,以刺激社会消费和投资需求;经济繁荣时,让非银行部门认购公债。

)(2)公债的利率效应是指通过调整公债的利率水平和影响公债的供求数量,来影响金融市场上利率的变化,从而对经济产生扩张性或紧缩性的效应。

实现途径有:A、确定公债发行的利率水平:当经济不景气时降低利率,带动市场利率下降,刺激总需求。

B、改变公债的价格:公债价格与利率水平反方向变化。

当经济繁荣时,政府通过大量抛售政府债券,使公债价格下降,利率水平上升,从而抑制经济的过度膨胀。

(二)财政支出政策1、政府购买支出政策财政购买支出政策是实现反经济周期、合理配置资源、稳定物价的强有力的工具。

从最终用途来看,可以分为政府投资政策(重要组成部门)和政府消费政策。

2、政府的转移支付政策政府的转移支付政策作为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和反经济周期波动等目标的主要政策工具。

从最终用途来看可以分为:社会福利保障支出政策和财政补贴费用支出政策。

①社会福利保障支出政策实际上就是从高收入阶层的部分收入转移支低收入阶层。

②财政补贴政策包括生产性补贴和消费性补贴。

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时,应主要增加消费性补贴,在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时,应主要增加生产性补贴。

(三)内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又叫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所具有的能够自动抑制经济波动的作用,即在经济处于繁荣时期能自动的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处于衰退时期能自动减轻萧条,而不需要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功能主要通过以下3种机制来实现:1、政府税收的变化:经济衰退收入下降,即使税率不变,税收也减少,消费投资下降幅度小。

2、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化:经济不景气,失业人多,支付增加,抑制消费需求的减少。

3、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经济不景气,物价低,农产品价格支持,维持消费水平。

第二节货币政策一、货币供给1、存款的多倍扩张过程最初的存款称“原始存款”,在此基础上扩大的存款称为“派生存款”。

若用△D来表示经过派生的存款总额的增量,用△R代表原始存款的增量,rd 代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D=1/rd·△R2、存款乘数(1)银行体系的储备增加,会引起银行体系中银行存款的成倍扩张,这一扩张倍数就叫做存款乘数。

它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k,k = 1/rd(2)只有当银行不存在超额准备金,即银行储备正好等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时,存款的创造过程才会停止,这时银行体系的存贷款活动处于均衡状态,所以说,一定水平的银行储备决定了一定水平的银行存款。

3、存款的多倍收缩过程存款的多倍扩张过程还可以起反向的作用,即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出售债券给银行,使银行的准备金减少,这样,商业银行在法定准备金的要求下,就会发生存款货币的多倍收缩过程。

存款收缩乘数仍然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

△D=1/rd·△R4、制约银行存款创造的因素银行存款创造过程中基于的假设:●所有银行在留足法定准备金后,将其吸收来的存款全部用来发放贷款,即超额准备金率为零。

●没有现金漏出银行,即客户在获得贷款后全部转化为银行的存款,而不提取现金。

●没有从活期存款向非交易存款(即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