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生活相结合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与生活相结合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学生活化的数学。
那么怎样的数学教学,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呢?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首先是学习需求和学习情感的主人,然后才是掌握知识的主人。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新课程提倡生活情景化,特别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几乎每一节都有情景主题图。
如: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单元采用的情景图就是学生所熟知的“数铅笔”;第六单元“购物”呈现给学生的是文具商店货架;三年级“对称、平移和旋转”单元则出示了许多美丽的剪纸……,教学情景图的作用体现在数学知识生活化,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
不知不觉中由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将参与欲望外化为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
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说,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本身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地理区域、认知限制以及学校具体教育资源的差异使得情景图内容并不一定适用于每地、每校、每班。
此时,就需要教师根据本地、本校、本班实际情况和学生认知水平对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作适当的调整,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新课程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乘法教学中关于电影院座位的计算,由于学生进电影院次数有限(农村孩子则更少),相对来说,结合学校实际,如:算一算学校报告厅、多媒体教室的座位等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再如,相遇问题应用题教学,教师采用学生登台表演,情景再现的方法,把抽象的相关的各种数学术语让学生迅速地理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巧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范文
巧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一、以题引思——每一道数学题都可能是一个有趣的生活问题。
案例——有一次,我解了这样一道题:妈妈要买5kg大米,但没有秤,她只有能装12kg和7kg的两个桶,你有什么办法?如果要买10kg可以怎么买?用12kg和7kg的桶可以买多少不同斤两的米呢?我的解答——第一问:12-7=5(kg),答(略)第二问:(12-7)*2=10(kg),答(略)第三问:除了可以买5kg、10kg的米,还可以买12kg,12+7=19(kg),12*2=24(kg)或12*3=36(kg)……,7*2=14(kg)或7*3=21(kg)……,(12+7)*2=38(kg)或(12+7)*3=57(kg)……,(12-7)*3=15(kg)……我的发现:没有用秤称,照样能够量出米的很多不同重量,妈妈启发:“学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身边有很多东西可以拿来解决数学问题的”。
我欣喜的说:“是的,我们可以用尺子测量桌子,还可以用绳子、手、铅笔盒、图本好多东西来测量桌子的。
”于是我和妈妈讨论,找到了不少可以解决数学问题的东西,有体积标注的密封盒,标有ml的饮料瓶……二、借题推思——每一个生活问题都能变成是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
因为还没有学过体积的知识,我和妈妈就拿出我夏天玩水用的不同ml标注的饮料瓶、罐,这些瓶瓶罐罐有500ml的,有250ml的,有220ml的,有300ml 的,有120ml的,还有100ml的,那么多的不同的ml种类,不是也可以用来解决许多关于生活当中液体刻度问题吗?于是我们各自给对方出题,用这些饮料瓶、罐来做起了解题游戏:文:我要称200ml的水,只有500ml和100ml的容器,可以怎么做?妈:500-100*3=200(ml),答(略)。
妈:我要称80ml的油,可以用上面的哪两个饮料瓶帮忙?文:300-220=80(ml),答(略)。
文:我要称30ml的有,可以用上面哪两个饮料瓶帮忙?妈:250-220=30(ml),答(略)。
关于小学数学中现实生活问题研究论文
关于小学数学中的现实生活问题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经验,把数学知识以现实生活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小学生。
数学在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建立数学模型能够简化问题。
让小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和感悟数学,体会数学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对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新课改后的小学数学知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现实生活问题展现给小学生。
数学广角的内容是数学生活化的一方面,是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体现,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广角的内容可以分为抽象的数学原理和具体的数学问题,其中抽象的数学原理包括:抽屉原理、优化思想和排列组合原理;具体的数学问题包括:鸡兔同笼问题、找次品问题、编码问题和植树问题。
下面结合这些数学原理和数学问题,举出数学生活化的例子。
(一)抽象的数学原理生活化。
抽象的数学原理是指可以把直接或间接的经验抽象概括成数学知识。
抽象的数学原理生活化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抽屉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抽屉原理是由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首先提出并用以证明数论中的一些问题,所以也称为狄里克雷原理。
抽屉原理的表述:把a+1件或更多件物体随意放入a个抽屉, 那么至少有一个抽屉里的物体不少于2件。
例1:500人中至少有2个人的生日相同分析:1年有365或366天,生日也就有365或366个,把365或366个生日当做抽屉,把 500个人当做500件物体,由抽屉原理可知至少有2个人在同一个抽屉里,即500人中至少有2个人生日相同。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摘要随着学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已不再是只进行数学理论教学就可以了,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此基础上,小学课堂中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有效的结合,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解决。
本文对生活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运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引言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抽象知识,需要一定的抽象和逻辑思维技巧才能深刻理解和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
但是,由于年龄和心理原因,小学生需要教师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并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深入的了解。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必须坚持课程改革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方法,并将学生的学习技能作为首要目标。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教科书入手,充分探索教育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为学生营造和谐全面的教学氛围。
指导学生在教育环境中进行独立探索。
例如,当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其他知识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绘制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然后让学生自己测量三角形内角的总和并通过几次测量来总结规则,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学生可以自己进行动手探索,因此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对学到的东西有深刻的印象和更深刻的理解。
一、生活情境教育在小学数学中的作用(1)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小学生贪玩好动,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
数学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和定理,对于缺乏抽象思维的学生很难理解。
教师可以利用生活情境教学把数学知识与生活进行有效结合,这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进行牢固的掌握,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2)帮助减少学习数学的难度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认知水平比较低,对事物不能充分理解,尤其是抽象的事物。
在小学数学中,有很多知识,需要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想要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数学知识与生活进行有效的融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具体,这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困难。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以生活经验推动数学理解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以生活经验推动数学理解
着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
因此,数学教学要重视激活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如果脱离了那些丰富多彩而又错综复杂的生活背景材料,小学生将很难展开生动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
一、以生活情境类比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引发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
2分米橡皮泥时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橡皮泥的形状在变,但什么不变呢?学生在这一生活事例的启发下,一
下子感悟到解决上述数学问题的关键。
学生印象深刻。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1/1。
生活经验数学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
论题: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姓名:李吉超地址:倘甸镇海子小学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寻甸县倘甸镇海子小学:李吉超)内容提要: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从实践中寻找数学素材。
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用”、“数学合理”,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数学的合理性,形成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最终深刻地理解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意义。
关键词:数学问题来源生活生活经验丰富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去学习和理解数学。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实践中寻找数学题材。
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品质,而且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用”、“数学合理”,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数学的合理性,达成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最终深刻地理解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意义。
一、创设情景——感受数学有趣激发求知欲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心理条件,在日常教学中就是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自我追求掌握的知识和尝试解决新问题方法,同时不断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和主动求知的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求知识。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让学生进行有意义或有心理意义的学习应该是教学的首要任务,而有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之一就是学习者应处于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的心理,要努力创设不同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情境,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使学生从内心有“我要学”的愿望。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将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下面是一些结合实际生活的教学示例:
购物计算:在数学课堂上,可以通过模拟购物活动来让学生学习货币概念、加减法和找零等技能。
让学生计算购物清单的总价、找零的金额,帮助他们理解货币的价值和使用。
餐饮分数:教授分数概念时,可以通过餐饮场景进行教学。
让学生计算菜单中食物的分数比例,例如半份、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并讨论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食谱中的配方。
测量与图形:在教授测量和图形概念时,可以带学生到室外进行实地测量和绘制图形的活动。
例如,在学校的操场上测量尺寸、绘制平面图,或者在花园中测量植物的高度和周长。
时间管理:教授时间概念时,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时间管理进行教学。
让学生绘制自己的日程表,计算各项活动所需的时间,并讨论如何有效地安排时间以完成任务。
数据收集与分析:通过实际的数据收集活动,让学生在数学中学习统计和概率概念。
例如,让学生调查班级同学的喜好或兴趣,并使用图表和图形展示数据分析的结果。
这些结合实际生活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并将数学与他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新课标下利用生活解决小学数学问题
新课标下利用生活解决小学数学问题发布时间:2023-01-30T08:31:25.278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9月18期作者:崔佳[导读] 小学生对生活之中的大大小小事情非常感兴趣,并且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也越来越多崔佳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金月小学 421900摘要:小学生对生活之中的大大小小事情非常感兴趣,并且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也越来越多。
我们说数学源于生活也不为过,因为数学的学习以日常生活为中心,“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也为中国小学数学课程的变革开拓了广阔的原野。
怎样运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经验,来处理小学阶段的数学问题?教育要充分运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数学信息,从而训练学生正确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就新课标下利用生活解决小学数学问题展开了讨论,并给出了一些相关建议,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生活运用;小学数学;引言:对于学生来说小学阶段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去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去寻找产生这些数学问题的原因。
我们居住在中国这个土地肥沃的黑土地上会建造房屋、养牲畜、购买衣服、种田养蚕、种植水稻等等都会涉及到数学知识。
因此,在新课标下,小学阶段教育教学中将会涉及到许多数学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去帮助学生了解与解决。
一、利用生活解决小学数学问题有什么意义数学的学习必须是联系实际的,生活是数学的基础。
数学是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结合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才能更好地进行数学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充分的运用已有学习经验去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让更多爱数学探究知识的学生在今后遇到问题时能用自己学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解决矛盾,并以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处理现实问题能力。
新课标下,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数学并学会解题,学生的数学思想也获得了很好的发展。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一、从基础抓起,培养解题技巧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并没有接受过太多系统性的解题训练,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
针对这种情况,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从基础抓起,注重学生解题技巧的培养。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公式,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只有真正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公式的含义,才能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时,我们需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长方形,然后再教他们如何用公式算出长方形的面积。
在学习加减乘除时,要让学生理解其含义,并学会如何运用。
除了基础知识外,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如何把所学的知识点联系起来。
通过加强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在小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是一个难点。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对于较难的题目,教师不要急于给出解题思路或方法,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
可以让学生从已知条件出发,逐一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出问题的答案。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提示或引导。
当学生掌握了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后,就可以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而数学知识又比较抽象。
因此,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来帮助解题。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身边的物体来比较长度的大小;在学习重量单位时,可以让学生称一称日常用品的重量等等。
通过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四、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估算能力也是小学生必须形成和不断提高的一种能力。
在解决问题时,估算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解题的方向,从而找到正确的解题途径。
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加强训练: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其次,要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估算方法;最后,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估算意见,并引导他们说出估算方法的依据和理由。
[小学五年级]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施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无疑是最佳选择之一。
可以说,现实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属。
学生只有通过切身感受和经历,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才能喜爱数学,才能以饱满的激情学习数学。
一.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在实践活动中契入数学,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1.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从社会实践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反映出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规律。
有人说数学是概念的,许多数学知识往往是由许多概念构成的而数学概念的建立离不开抽象概括,抽象概括是最基本的数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许多对称物体的情景,再从多个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物体中抽象出轴对称图形,然后,通过对折这些轴对称图形,发现图形的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从而抽象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接着,再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去判断一些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在这样的由“实际生活”经过抽象概括上升到发现“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既较好地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同时又经历了抽象概括数学概念的过程,初步理解和感受了抽象和概括的数学方法。
在教学中学生对这个从实际生活中产生的数学问题瞬间发生了浓厚的求知情感,通过独立思考与交流讨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在实践活动中契入数学问题生活中的许多实践活动往往是数学问题的载体,我们要善于抓住实践活动中的数学素材,适机引导,让学生充满自信与好奇,去学习和探索。
日常生活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元角分的有关知识。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从生活中找出数学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从生活中找出数学案例背景:小学数学教学应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展开,考虑到小学生的社会阅历较浅,学习能力较差,因此,教师为学生应提供更加合理的数学活动机会,帮助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合作交流能力以及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
我通过实践得出结论,将学生生活中相关的数学问题提出来,再将课堂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数学,又可以锻炼学生用数学思维来解决周边的生活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将实际的案例融入数学教学之中,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可以结合生活规律找方法。
这样的案例既是新奇的,也是熟悉的,从而引发学生的强烈学习兴趣,并使学生不断地去探索发现。
案例描述:我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向学生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像例题上这样的行走模式只有一种吗?”在通过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经过讨论总结出现实生活中许多种行走相遇问题,然后我再让学生将这些合理的情况重新编成例题,自己去探索解决。
只有真正运用到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真切地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体会数学的用处,并喜欢上数学。
我在教“最小公倍数”时,组织学生进行报数游戏,我让报到2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
我问学生们:“有人可以告诉老师,你们发现什么了吗?”小红回答:“老师,我发现有些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于是我将两次都站起来的同学叫起来,让他们报出自己的数:“6、12……”这样就可以发现,它们既是二的倍数,也是三的倍数。
然后我又告诉学生:“像这样的数还有很多,例如36;60……这样的数统称为2和3的公倍数。
”由此,我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公倍数”。
我让学生们开动脑筋,去寻找这些数字里2和3最小的和最大公倍数是几?小帆举手并回答了问题:“最小公倍数是6,但是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我非常开心地夸奖了小帆的聪明,并告诉大家:“2和3的公倍数有很多很多,但是不可能有一个具体的最大公倍数,所以在研究两个数的公倍数问题时,一般都是研究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来学习两数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一、从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兴趣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对数学失去兴趣。
因此,教师要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让学生学会使用人民币。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注重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知识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原理。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发现生活中很多地方都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如自行车三脚架、房屋的支架等。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从生活中提出问题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例如,在学习“时、分、秒”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在不借助钟表的情况下判断时间。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提出了很多方法,如通过太阳的高度、根据自己的感觉等。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
四、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小学数学知识比较简单,很多知识是学生已经具备的生活经验。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有哪些。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提出了很多生活中的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计算房间的面积、制作模型等。
新课标下利用生活解决小学数学问题
新课标下利用生活解决小学数学问题作者:马慧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第29期摘要: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生活处处有数学。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生活资源;实践活动引言: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践中爱上数学,同时还能让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探究互动能力等实现相应的提升,为此,教师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关注度,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造意识的重要途径。
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去思考、去研究的问题. 合理安排课内、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知识,发现知识,拓宽知识,运用知识,感悟数学知识的意义,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使之促进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呢?一、创设教学情境,缓解枯燥教学氛围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学生对课程教学不感兴趣,对教师的教学极为冷淡。
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归宿。
人人要学习有用的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重视挖掘教材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因素。
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的实际中去,从而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作用。
如学习了“分类”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整理自己的书包和书桌,让整理好的学生来说一说他是按什么进行分类整理的;学习了“生活空间”的前、后、左、右后,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座位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学校的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地方;学习了“统计”,让学生统计教室内各种清洁用具的数量、统计一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统计班里学生是在那个季节出生的;在学完“20以内的加减法”后,有意识的带领学生搞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每个孩子拿20角钱去菜市场买菜。
在这次活动中,就有许多学生出现了不会算账的想象,有的是口算不过关,有的是弄不清元、角的关系……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都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么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
学生从活动中不仅理解、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能观察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在解决中又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再开动脑筋加以完善解决,从而获得应用的技能。
总之,要让数学与生活“亲密接触”,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生活与数学密切联系起来,只有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促使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能较好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使运用数学知识成为每个学生的本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因此在数学教学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里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寻找数学问题,不断求异创新,不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
的确,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数学就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与生活中。
比如:上街买东西要用到加减乘除法,修建房屋用到做平面图等,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是在生活中产生的。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其实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老师要找准每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老师的责任不仅是诱发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更应让学生学会从众多条件、众多信息中选出需要的条件、信息,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
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道题目讲了很久学生还弄不懂。
如果老师将这道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马上就能解决。
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案例1:在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时,我布置作业就编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去完成:“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春游,每人预收50元,结果乘车费每人16元,门票费每人28元,盒饭每盒5元,预收的钱够了吗?”学生解决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其兴趣是不言而喻的。
案例2:我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进城务工的子女,而且大多数的家庭是在学校附近做生意的。
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例子是,在购物过程中使用数学计算来获得最优惠的价格。
当我们面对各种不同的优惠活动和商品折扣时,我们可以使用数学知识来计算哪个商品的折扣力度最大,从而获得最划算的购物方案。
另一个例子是在旅行中使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
在规划行程时,我们可以使用数学知识计算出最短的旅行路线,使我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
我们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来选择最经济实惠的交通工具和住宿方式,以保证旅行的质量和经济效益。
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金融和投资方面的问题。
在投资中,我们可以使用数学知识来计算投资收益率和风险,以帮助我们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我们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来分析市场趋势和预测未来的投资机会,以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
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健康和生活方式方面的问题。
在控制体重和健身方面,我们可以使用数学知识来计算每日所需的热量摄入和消耗量,从而制定合理的饮食和锻炼计划。
我们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饮食和运动方式,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还可以在交通和城市规划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城市交通规划中,我们可以使用数学模型和仿真来分析交通流量和拥堵情况,以制定合理的交通管理和道路设计方案。
我们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来考虑人们的出行习惯和需求,以提供更便捷和高效的交通服务。
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通过运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问题、制定策略,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无论是在购物、旅行、投资、健康还是城市规划等方面,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都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效率。
观察生活提出数学问题四年级
观察生活提出数学问题四年级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
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习中能走入社会,不再是纸上谈兵,能够将数学于日常生活,现实世界联系起来,逐步懂得数学的价值,逐步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打破以往数学的构架,让数学不再是理论上的知识,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一、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小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一定的好奇心。
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1、运用学生最为熟悉、常见的、手边上的事物处理突发事件,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效果。
在教学活动课“一亿有多大”时,课件首先出示中国人口数的资料,学生对这么大的数字概念很模糊,当我拿出一千张纸时,由于学生已经知道今天要学习数学“一亿有多大”,让他们猜猜,全班竟然不约而同的说有一万或一亿张。
这时,一动,数数你的练习本,再和老师手中的纸比一比,这时,学生大部分都猜出了是多少,当算出大约一亿张纸有多高时,就告诉他们所在教学楼的高度,让他们对照比一比等,让他们从对身边熟悉的眼前常见的事物作对比,感知了生活中的大数,了解了大数的实际意义。
2、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问:“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我们请小精灵聪聪给我们讲个故事好不好?”课件展示一段动现,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到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
[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篇一: 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便有一个很梦想,走上三尺讲台,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今天的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但回忆起小时候爸爸和我说的话,不禁有颇多感慨。
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而我自然也是伴着黄土地长大,记得我第一次接触种地的时候,爸爸便和我说:“孩子,如果你没有文化,不懂数学知识,即便是种地,你的庄稼也是最差的。
”那时,懵懂的我还不理解爸爸的意思,可伴随着我的一天天长大,尤其是现在每天都在接触数学课本,我才真正理解了爸爸的话的深刻含义,也理解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怎样让学生学好数学,并学以致用,将数学课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的数学没有白学,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这也是我教学中的一大困惑。
通过这几年不断探究与实践,这个问题在我心里慢慢的有了新的理解。
很多家长、老师都是为了那一纸分数,让学生做大量的数学习题,并给学生定义正确的答案。
我不剖定否定这样的做法,但是我认为,学习并不是为了那一纸分数。
有多少的学生细心专研书中的死道理,最后成为了一个书呆子,满腹的博学不会利用,,在生活中,却成为了一个弱智。
我记得我听过这样的一个笑话:有为老师问学生:“一个人建造一间房屋需要12天,如果12个人一齐动手,这间房子一天就可以建成了。
”学生们也模仿着老师的样子推理道:“如果228个让人一齐动手的话,那么一个小时就可以把一间房屋盖好;如果17280个人就只要一分钟;如果1036800个人一齐动手的话,就只需要一秒钟了。
”有为学生继续推理说:“照这样推算,一条轮船横渡大西洋要6天,如果6条轮船一齐开航,一天就可以横渡大西洋了。
”试问这样的算法符合现实吗?不管多少人,真的能在一秒钟的时间将房子建起来吗?这样的笑话让我想到从小就了解的道理,数学是不容置疑的,数学比语文好学的多,因为数学的答案都是死答案,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利用“数形结合”有效解决生活化数学问题
利用“数形结合”有效解决生活化数学问题摘要:数学家华罗庚曾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
”在小学数学课教学中,就是应该注重数形结合,结合实际生活问题,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和数学学习能力。
幼教阶段数学学习就是通过数形结合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知识。
获得基本思想,积累基本经验,掌握基本技能,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便是这些重要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既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关键词: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生活化;数学问题数形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解题能力,数形结合的思想,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但在具体的实施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不能有效地将数形结合的思想集合应用,运用数形结合去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具体操作还不是很熟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不断地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运用数形结合解决数学实践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
小学生年龄大多在6到12岁之间,属于皮亚杰所认为的具体运算阶段。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以形象思维为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地提升和发展。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对于小学生理解数学问题,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思维和数学解决能力,同时将数形结合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则能够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小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习惯和能力。
这对于培养他们的数学探索精神和提高学生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应用策略1.以形助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具体的材料来代替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的具体事物,比如可以要求学生就某一次活动中所需用的矿泉水进行简单的运算。
就是可以用数学器材中的小棒来替代矿泉水瓶,利用小棒来演示数学运算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认为:“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打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发生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
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
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运用这一情境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
因为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的,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而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则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2.
运用经验,在创造活动中学数学。
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
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
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纸币。
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
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钱纸币亏不亏?为什么?我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3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30个1角就是3元,所以30个1角和3元是相等的。
然后根据学生的分析,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和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等于10个1角,1元=10角。
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实践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3.
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数学知识。
如在教“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一课时,我在组织学生对生活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中,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同学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
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这样能看得出哪种颜色积木搭得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
哪种颜色积木搭得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
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
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