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托邦
乌托邦(Utopia)本意是“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原提出者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英国人)在他的名著《乌托邦》(全名是《关于最完全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拉斐尔·希斯拉德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是公共选举产生。他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
本义
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如同西方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法国的哲学家路易博朗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美好、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乌托邦式的爱情也是美好至极的。乌托邦主义是社会理论的一种,它试图藉由将若干可欲的价值和实践呈现于一理想的国家或社会,而促成这些价值和实践。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
在名叫《乌托邦》的书里,他描述了一个他确切命名为“乌托邦”的神奇岛屿,那里发展着一个田园般的社会,不知道有税捐、苦难扣偷盗,他认为乌托邦社会的优点就是“自由、民主、博爱”。
反乌托邦(Dystopia)是文学,尤其是科幻文学中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流派。
空想社会主义
在经济思想史上,空想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对立物出现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初的批判家。19世纪初,“在政治经济学上的李嘉图时期,同时也出现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反对派──共产主义(欧文)和社会主义(傅立叶、圣西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第260页)。19世纪30和40年代的空想共产主义则是同时代的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对立物。
主张
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应该建筑在人类的理性和正义的基础上。这种社会至今还未出现,是由于人们不认识和承认的缘故。他们觉得只要有天才掌握了这种思想,并推广开去,就能实现他们心中的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义者反对资本主义,并认为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是由于人类在道德和法律上犯了错误,背弃了人类的本性的缘故,他们的目的是要消灭这种错误。
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③中,为了倡导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批判地分析了马克思以前的社会主义形态即“空想社会主义”。在此,他实事求是,功过分明,没有一概否定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乌托邦精神,而是将他们的思想视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先驱和理论来源。
不过,在恩格斯看来,尽管早期社会主义者致力于人类解放事业,但他们的社会改革方案很不成熟,并没有提出废除私有制,建立新社会的具体途径。即使从当时的社会条件上看,他们的社会改革方案也十分幼稚可笑,从未超出纯粹空想的范围。
在布洛赫看来,“马克思主义并非不是乌托邦,而是具体的乌托邦的新东西。”②这样,“具体的乌托邦”(konkrete Utopie)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作为具体的乌托邦,马克思主义承载着人类走向更美好未来的意向,包含有朝着“尚未存在的东西”努力的意味,因此,从一开始布洛赫的“具体的乌托邦”即“现实的乌托邦”就与“抽象的乌托邦”相对立。按照他的观点,“乌托邦是破坏和打碎现有社会或准备打碎他的那些集团的想法,并梦想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按照这种观点,“具体的乌托邦”不是奇谈怪论,而是“同趋势和潜势的一致,但是,趋势在这里是领先的,相对地被实现着,并辩证地得以贯彻。”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理论。从称谓上看,“科学”二字表征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质,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它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区别开来。因此,科学社会主义之“科学性”内核,关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合法性与价值合理性。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通过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的历程的回顾与梳理,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视域,从中回答了社会主义之科学性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体现等重大问题,实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之科学性的完整定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何以必要:以“科学性”克服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
“科学社会主义”一词,是相对于“空想社会主义”而提出,在与空想社会主义本质对立的意义上而言。
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不同。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找到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有了现实的根基,从而开启了社会主义科学性的可能性。
(一)唯物史观将社会主义置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之中
唯物史观内含着辩证法的精神,它在辩证法的基础上得以发现。②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历史和自身精神活动时,从运动、联系、生成和消逝等方面来考察,形成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认识。辩证法的早期形态表现为古希腊的朴素辩证法,它源自人们对眼前所见图景的结论,即一幅充满联系、变化和运动的画面。由于早期辩证法反映的认识限于轮廓,较为笼统,“这种观点虽然正确地把握了现象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足以说明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③。为了认识细节,就需要把它们从自然的或历史的联系中抽取出来,单独地作具体研究。
(二)剩余价值学说对社会主义进行了科学说明空想社会主义的功绩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然而,这种批判并不触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它不能从根本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怎么回事,进而无法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唯物史观发现以后,社会主义理论的任务不再是构建与发明理想社会体系,而是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联系和内在性质,并从中找出解决社会冲突的办法。唯物史观不仅提出了这个任务,而且它指明了解决问题的线索。因为唯物史观将社会主义的根源转向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之中,它指明从时代的经济中寻找答案的思想线索,并最终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完成了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论证和说明。
一、马克思不是预言家
(一)幻想中的马克思主义
从生产方式划分的角度来说,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可以理解为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形态的划分,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马克思五大社会形态理论,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对于共产主义,不同的人对其理解也是有所偏颇。“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反对将那个共产主义视为“现实必须为之做出调整的理想。共产主义是真正废除事物现状的运动。”。换句话说,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并不是任何社会下都要以此为目标所追求并实现的理想,而是以此为指导来批判现存社会中所存在的弊端,认清现存社会形态的现状,以此强调共产主义是一项指导人们实现自身发展的运动,而非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化符号。
二、马克思对人性的看法并不理想化
马克思赋予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期待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首先,对于一些马克思主义批评者而言,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看法太过于理想化。在马克思所构建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人都能像同志一样携手并进的实现未来,再这样的社会中没有任何的敌对、嫉妒、不平等、暴力和竞争。对于这此质疑,似乎找不到任何的依据,但是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质疑的人们都认为这样的社会就是马克思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更认为马克思将人性当中的有缺陷、会扭曲的一面隐藏起来。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的体制可能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投机分子、恶霸、骗子、精神病患者、吃白食、浪荡汉,这样的人恐怕也少不了。马克思从来没说过这些情况在社会主义中就不会发生。”H¨换句话说,马克思所说的未来社会不是极端地追求人的完美和不切实际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