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重点

合集下载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重点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重点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整理考试题型:单项选择(1分×10=10分)多项选择(2分×5=10分)名词解释(2分×10=20分)判断不改错(1分×15=15分)简答(包括画图)(5分×5=25分)问答(10分×2=20分)一、名词解释1、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的保护性反应,在正常情况下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2、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感染或接种疫苗获得的短暂或终生的免疫力。

3、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固有免疫,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天然防御功能。

4、抗原: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亦称免疫原。

5、完全抗原:凡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6、半完全抗原:只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完全抗原,或不完全抗原。

7、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上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抗体及TCR/BCR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又称表位。

8、交叉反应:共同抗原与特异性抗原决定簇即可与自己相应的抗血清起反应,也可与另一种抗原的抗血清起反应,此即为交叉反应。

9、胸腺依赖抗原(TD-Ag):为T细胞依赖抗原,属完全抗原,有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组成。

10、胸腺非依赖抗原(TI-Ag):为T细胞非依赖抗原,是有多个重复B细胞表位组成。

11、超抗原:是一类用极少量能活化大量的T细胞或B细胞,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抗原物质。

12、多克隆抗体:在含多种抗原表位的抗原物质刺激下,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并产生针对各种不同抗原表位的抗体,起混合物即为多克隆抗体。

13、单克隆抗体:即单个B淋巴细胞克隆所分泌的抗体。

14、MHC: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15、正常菌群:正常情况下,在人类和动物体表及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道中寄生的一大群微生物,其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它们与机体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称其为正常生物群,或正常菌落。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重点知识第一章1、免疫系统的功能:①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排斥外源性抗原的能力。

正常时防止病原微生物感染,异常时超敏反应(过高)或免疫缺陷(过低)。

②免疫自稳: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组织的能力。

异常时发生自身免疫疾病。

③免疫监视:是指机体杀伤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

异常时细胞突变或持续感染。

2、中枢免疫器官包括:①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②骨髓: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黏膜淋巴组织。

脾脏是最大的免疫器官。

第二章1、抗原: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之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组织)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统称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如细菌、细菌外毒素等。

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2、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基团,又称抗原表位。

3、抗原免疫途径以皮内最佳,皮下次之,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效果差,口服易导致耐受。

免疫耐受静脉最明显。

4、异嗜性抗原:是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第三章1、免疫球蛋白:又称抗体,是B 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显示免疫功能。

2、互补决定区:V区有3个HVR(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由于这些高变区序列与抗原表位互补,故称~。

3、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两个相同的Fab和一个Fc. 胃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一个F(ab')2 和一个pFc'。

4、调理作用:IgG抗体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5、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病原生物学授课重点版ppt课件

病原生物学授课重点版ppt课件
PFU、TCID50 6.原代细胞培养、二倍体细胞株、传代细胞系、
亚型的依据、常发生大流行的原因、致病 特点与防治原则 流感病毒的分离及鉴定的基本程序 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的致病性、特异性防治、 SSPE的概念 副流感病毒、RSV、冠状病毒及SARS冠状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 的致病性
二、下列虫种的生活史、致病性及病原学诊断: 蛔虫、钩虫、肝吸虫、肺吸虫、血吸虫、猪带绦虫、阿米巴原 虫、疟原虫、弓形虫。 三、下列虫种的寄生部位、感染阶段、感染方式、病原学的取 材和检查方法: 蛲虫、鞭虫、丝虫、旋毛虫、姜片吸虫、牛带绦虫、棘球绦虫、 蓝氏贾第、阴道毛滴虫、杜氏利什曼原虫、隐孢子虫 四、节肢动物:常见重要种类、主要危害与疾病关系、传病方 式、生物性传播及其类型
第八章
1.病原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哪 些毒素和酶类,引起何种疾病?SPA 2.链球菌属的分类、致病性;抗O试验原理及意义,甲型 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性。 M蛋白 3.肺炎球菌的形态培养特性,与甲型链球菌的区别,致病 性 4.淋病奈瑟菌和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
第十一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逆转录病毒的特性 HIV的致病性(传播途径、致病机理及临床分期) HIV包膜糖蛋白在HIV致病方面的作用 HIV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 人类嗜T细胞病毒(HTLV)的传播途径、所致疾病
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
狂犬病毒形态 野毒株、固定毒株、内基小体(Negri body)的概念 狂犬病毒致病特点 被可疑犬咬伤后应采取何种措施预防狂犬病毒感染 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及致病性 朊粒的结构特点与致病性
第四章
1.掌握不同消毒灭菌方法的适用对象 2.湿热与干热消毒灭菌法的比较 3.紫外线的杀菌机理和特点,使用对象 4.间歇灭菌法、巴氏消毒法、高压蒸气灭菌法 5.影响消毒灭菌的因素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重点知识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重点知识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知识1、免疫学概念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对外界入侵者(生物毒素、致病细菌、病毒等)或自身损伤产物(某些癌细胞等)的应答,以及调节免疫响应、失调状态的研究领域。

它研究了机体先天和后天抗原性及免疫响应机制。

2、免疫学细胞免疫学细胞由 Fc受体、B细胞、T细胞、嗜中性粒细胞、D细胞等六大类细胞组成,它们发挥不同的作用,形成了复杂的免疫网络。

Fc受体:胞外结构体,主要由IgG的免疫球蛋白组成,起着结合抗体、免疫球蛋白和促进碱性粒细胞吞噬病原体的作用。

B细胞:细胞内有多种分化变异的抗原受体的活性细胞。

B细胞在抗原刺激后发生分化变异,产生结合抗原/抗三聚体的抗体。

T细胞:T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的一种重要环节,大致可分为3类:a、抗原提呈细胞:能够提呈抗原刺激T细胞,主要有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b、调节性T细胞:有助于调节免疫反应的T细胞,包括Th0细胞、Th1细胞、Th2细胞和Treg细胞。

c、杀伤性T细胞:可以识别和杀伤抗原携带细胞的T细胞,主要有吞噬细胞、活性细胞、细胞因子细胞和C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能够抗微生物病原体植入机体皮肤层或真皮层细胞,可以分泌胞外抗原抑制物,在免疫应答中起到一定作用。

D细胞:又称表皮极压细胞,具有吞噬和抗原提呈功能,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病原生物学病原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门分支,主要研究病原体及其与宿主之间的关系。

它研究了病原物对入侵宿主致病机制及宿主免疫应答机制,以及病原物的起源、分类、病原性、多样性、基因调控等诸多问题。

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可为病原测定、生物技术、生物毒素等诸多领域提供技术支持。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重点一、免疫学1. 免疫系统和免疫反应的分类免疫系统可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指身体自身天生具备的对抗病原体的非特异性防御系统,包括物理屏障(皮肤、黏膜)、炎症反应、吞噬细胞、天然杀伤细胞等。

获得性免疫是指身体在接触到抗原后,通过学习与演化而形成的特异性免疫防御系统,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包括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等。

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T细胞、B细胞等。

3. 免疫反应的类型和调节免疫反应可分为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

调节免疫反应的主要因素包括细胞因子、抗体以及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4. 免疫记忆和免疫耐受免疫记忆是指身体在接触过抗原后,对该抗原形成的针对性免疫反应保留下来的能力。

免疫耐受是指身体对某些抗原产生免疫容忍的状态,主要包括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

5. 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结构与功能免疫球蛋白是指在获得性免疫防御系统中产生的抗体分子,是特异性免疫反应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抗体的结构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组成,包括可变区和恒定区。

抗体的主要功能包括中和病毒、结合细菌毒素、沉淀抗原、淋巴细胞识别等。

二、病原微生物学1. 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细菌是原核生物,不具有真核细胞核和真核细胞器。

细菌可按形态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等,按细胞壁的结构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按营养类型分为自养细菌和异养细菌。

2. 细菌的致病性机制细菌通过产生肝素酶、凝血酶、溶血素等毒素直接对宿主细胞造成损伤,或通过表面分子如鞭毛、菌毛等对细胞黏附,或通过释放蛋白质或核酸分子进入宿主细胞内引起炎症反应等方式致病。

3. 病毒的基本特征和分类病毒是不具有细胞结构和自主繁殖能力的类生物物质,通过寄生于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活动进行复制。

病毒可按基因组的类型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按颗粒形态分为裸病毒和包膜病毒。

4. 病毒的致病性机制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活动进行复制,导致细胞死亡或变异。

病原生物学学习复习指导(重点难点)

病原生物学学习复习指导(重点难点)

《病原生物学》课程学习、复习指导(供七年制、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及其它非临床医学参考)本指导根据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大纲编写,有利于同学掌握课程学习重点及复习指导。

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编写2013年3月目录(医学寄生虫学部分)总论 (6)第一章医学线虫 (7)第二章医学吸虫 (9)第三章医学绦虫 (11)第四章医学原虫 (13)第五章医学节肢动物 (16)教学时数分配表(共24学时)总论一、目的要求1. 了解全世界与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状况及危害性。

2. 熟悉寄生虫病流行规律与防治原则。

3. 掌握寄生虫,宿主,生活史等基本概念;掌握消除性免疫、非消除性免疫(带虫免疫、伴随免疫)的概念;掌握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寄生虫病的名称;掌握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寄生及宿主的概念,宿主的类别,体现寄生虫免疫的特点的带虫免疫和伴随免疫现象,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流行的基本环节及影响流行的因素,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第一章线虫•目的要求1. 了解蛔虫、蛲虫、鞭虫、钩虫、丝虫成虫形态结构,所致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2. 掌握蛔虫、蛲虫、鞭虫、钩虫虫卵的形态特征及相关的鉴别要点。

3. 掌握蛔虫、蛲虫、鞭虫、钩虫的生活史(主要是寄生部位,感染阶段、感染途径及感染方式)与致病的关系、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是病原学诊断方法),防治原则。

4. 掌握两种主要丝虫微丝蚴形态及鉴别要点、生活史中成虫的寄生部位、人体感染过程、微丝蚴夜现周期性及致病作用;掌握丝虫感染诊断方法及防治原则。

掌握旋毛虫幼虫的形态特点、生活史及与致病的关系、感染方式及诊断方法•重点、难点重点:蛔虫、钩虫、蛲虫,鞭虫虫卵的形态特征,旋毛虫囊包形态,上述线虫对人的感染阶段、感染途径及感染方式,重要致病作用,最佳病原学诊断方法及防治原则。

难点:钩虫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原因;蛲虫的重复感染与异位感染。

第二章医学吸虫一、目的要求1.了解常见人体吸虫(肝吸虫、肺吸虫、姜片虫、血吸虫等)所致疾病的流行因素与流行特点。

病原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问答

病原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问答

病原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问答第1章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㈠名词解释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

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

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

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

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

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㈡简答题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

细胞类型特点种类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布局、在活细病毒胞内增殖原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细胞的核、缺乏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完整细胞器原体、立克次体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完整上的核、有完整的真菌细胞器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球菌:直径1μm杆菌:长2~3μm宽0.3~0.5μm螺形菌:2~3μm或3~6μm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

3.阐发G+菌、G-菌细胞壁布局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

细菌细胞壁组织比较G+菌G-菌聚糖骨架同左组成四肽侧链同左粘肽五肽交联桥无特点三维立体框架结构,强度高二维单层平面网络,强度差含量多,50层少,1~2层其他成分磷壁酸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医学意义:①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学海无涯,知识无尽头!②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③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④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4.简述L型菌的特性。

病原生物学重点

病原生物学重点
4. 4种医学上重要的细菌外毒素及其致病机理和引起的临床症状。
5.类毒素、抗毒素、细菌的感染类型(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带菌者)
第6章 抗细菌感染免疫
1.正常菌群及其生理作用 。
2.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
3.抗毒素免疫及抗细菌感染免疫的特点,
4.熟悉非特异性免疫构成因素。
4.白假丝酵母菌、新生隐球菌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第32-34章 寄生虫总论
1.机会性寄生虫中间宿主、终宿主、保虫宿主 转续宿主的概念。
2.带虫免疫及伴随免疫
第三十五章 线虫
1.基本概念 生物源性蠕虫(biohelminth);土源性蠕虫(geohelminth) ,
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夜现周期性 (nocturnal periodicity )
2.HIV、HTLV的传播途径、所致疾病。
第27-28章 其他病毒 朊粒
1. 狂犬病毒形态、致病性、防治 . 固定毒株、内基小体 Negri body
2.朊粒概念及所致疾病
第29-31章 真菌
1.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2.真菌的培养特性菌落类型。
3.浅部感染真菌的种类及所致疾病
3、疟原虫红细胞内发育与疟疾主要症状、诊断、传播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4、疟疾贫血机制、发作机制;
5、弓形虫生活史与致病特点;
6、肺孢子虫、隐孢子虫的致病特点与所致疾病。
第43-45章 医学节肢动物
1.生物性传播及其类型。
2.常见节肢动物重要种类、主要危害与疾病关系、传病方式。
第12章 动物源性细菌
布鲁菌属、炭疽芽胞杆菌、疫耶尔森氏菌的形态、致病性(感染途径,所致疾病)。

精选病原生物与免疫学重点知识点

精选病原生物与免疫学重点知识点

•病原生物概述•免疫学基本概念•抗感染免疫目录•超敏反应与自身免疫病•肿瘤免疫与移植免疫•现代免疫学技术与方法01病原生物概述定义分类共生关系病原生物与宿主之间存在的互利共生关系,如某些寄生虫和宿主之间。

寄生关系病原生物寄生于宿主体内,依靠宿主的营养物质生存并繁殖,如细菌和病毒等。

致病关系病原生物通过破坏宿主细胞、产生毒素或引起免疫反应等方式导致宿主疾病的发生。

030201病原生物致病机制侵袭力毒素作用免疫逃避持续感染02免疫学基本概念免疫器官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如胸腺、骨髓)和外周免疫器官(如淋巴结、脾脏),是免疫细胞发生、发育、分化与成熟的场所。

免疫细胞主要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等,具有识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功能。

免疫分子如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参与免疫应答和调节。

免疫系统组成与功能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具有特异性、记忆性和区分“自我”与“非我”的能力。

免疫应答过程包括抗原识别、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效应细胞与效应分子的产生及发挥效应等阶段。

固有免疫应答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具有先天性和非特异性。

免疫应答类型及过程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免疫调节免疫耐受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的机制03抗感染免疫皮肤和黏膜作为人体第一道防线,通过物理和化学屏障作用,阻止病原体侵入。

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补体系统的激活与效应吞噬细胞能够识别和吞噬病原体,通过溶酶体酶等机制将其消化。

补体系统是一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能够被病原体或免疫复合物激活,参与炎症反应和细胞溶解等过程。

非特异性免疫防御机制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及效应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T细胞能够识别抗原并激活免疫反应,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和表达共刺激分子等方式,促进炎症反应和细胞毒作用。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B细胞能够产生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促进病原体的清除。

病原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病原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1、病毒的干扰现象(interference):两种病毒同时或短时间内先后感染同一细胞或机体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病毒的干扰现象。

可能是因为病毒感染诱导宿主细胞产生干扰素;也可能是病毒的吸附受到干扰或改变了宿主细胞的代谢途径。

可分为:异种、同种、同型或自身干扰。

意义:终止感染,阻止、中断发病(非特异免疫)2、持续性病毒感染(persistent viral infection):病毒可在机体内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

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长期带病毒,引起慢性进行性疾病,并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包括: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併发症。

3、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急性/隐性感染后,病毒没有彻底从体内清除,而是长期存在于体内,疾病呈慢性进行性或反复迁延,病程长达数月、数年或数十年,机体持续或间歇性排出病毒。

如慢性乙型肝炎。

4、、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毒在原发感染后,长期潜伏于机体内,与机体保持相对平衡,病毒不增殖,机体无症状。

当受到某些因素刺激,机体抵抗力下降,潜伏的病毒重新活化、增殖并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例 HSV-1引起的口唇疱疹。

5、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病毒感染后在体内缓慢繁殖,潜伏期长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出现症状后进行性加重,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例如: HIV感染所致的AIDS, 朊粒感染。

6、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急性病毒感染后1年或数年,发生致死性的并发症。

如麻疹病毒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7、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病毒在人群个体间的传播。

如经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血液传播、接触传播等。

8、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病毒从亲代传播给子代的传播方式。

途径:胎盘、产道、母婴哺乳。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重点整理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重点整理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重点整理一、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1.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2.病原微生物的特点:生物体极小、具有其中一种形态、具有遗传功能、能够繁殖、能够感染寄主。

二、病毒学:1.病毒的结构和复制:包括病毒颗粒的构成、病毒的复制策略(依赖宿主合成、利用细胞器等)。

2.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血液传播、消化道传播等。

3.病毒感染的机制:包括侵入宿主细胞、复制病毒基因组、合成病毒蛋白质、组装病毒颗粒等。

4.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包括病毒基因的表达与宿主免疫的关系、病毒与宿主细胞的互作等。

三、细菌学: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包括球菌、杆菌、弧菌等形态的描述,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质粒等结构。

2.细菌的代谢和营养:包括细菌的能量代谢(厌氧、好氧)和营养需求(有机物、无机盐等)。

3.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包括细菌的生长曲线、细菌的繁殖方式(二分裂、孢子形成等)。

4.细菌感染机制:包括细菌侵入宿主组织、产生毒素、引起免疫反应等。

5.抗生素与细菌的耐药性:包括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等。

四、真菌学:1.真菌的分类和特点:包括真菌门的分类(子囊菌门、担子菌门等)、真菌的体型(菌丝、孢子等)。

2.真菌的生活方式和营养:包括真菌的营养方式(腐生、寄生等)、真菌的生长条件(温湿度)。

3.真菌感染机制:包括真菌侵入宿主、产生病原灶、引起宿主免疫反应等。

4.抗真菌药物和真菌耐药性:包括抗真菌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真菌耐药性的发展和管理。

五、寄生虫学:1.寄生虫的分类和特点:包括原生动物门、线虫门、扁虫门等的分类,寄生虫的生活史和寄生方式。

2.寄生虫的感染机制:包括寄生虫侵入宿主、寄生虫的生长、寄生虫引起病原灶等。

3.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包括寄生虫病的地理分布、传播途径、宿主和环境因素。

4.抗寄生虫药物和寄生虫耐药性:包括抗寄生虫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寄生虫耐药性的发展和管理。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一、免疫学基础:1.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包括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方面,先天性免疫是人体固有的天然免疫系统,包括皮肤和黏膜屏障、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获得性免疫是通过先前的感染或免疫接种获得的特异性免疫系统,包括B细胞和T细胞等。

2.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淋巴细胞等,其中巨噬细胞是先天性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是获得性免疫的关键细胞。

3.免疫分子:免疫分子主要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抗体是由B细胞产生的抗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能够与抗原结合来介导抗原的识别和清除;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则参与免疫应答的调控和效应。

4.免疫记忆:免疫记忆是获得性免疫的重要特征,指的是免疫系统对先前感染抗原的记忆和快速应答能力。

免疫记忆通过记忆B细胞和记忆T 细胞的形成和存留来实现。

5.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是免疫系统对感染和抗原刺激的反应过程,主要分为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两个方面。

细胞免疫应答主要由T细胞介导,包括细胞毒性T细胞和辅助T细胞;体液免疫应答主要由B细胞和抗体介导,包括抗体的产生和抗原结合。

二、病原生物学:1.病原微生物分类: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不同类型的病原微生物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感染机制。

2.病原微生物感染机制:病原微生物感染机制包括侵入宿主、定植和繁殖、免疫逃逸和致病因子等过程。

病原微生物通过粘附、渗透、胞内寄生等方式侵入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细胞资源繁殖造成感染。

3.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包括直接破坏宿主细胞、释放毒素、激发免疫反应等,这些机制可以造成宿主细胞损伤、组织炎症和免疫反应等不良效应。

4.免疫防御机制:机体通过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来防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人体的先天性免疫系统可以通过排斥、乳酸菌生态平衡、巨噬细胞吞噬和自然杀伤细胞杀伤等机制来防御常见的细菌和病毒感染;获得性免疫则是通过B细胞和T细胞的激活和抗体的产生来识别和清除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

1.补体(C)系统是具有多种调控机制的蛋白质酶促反应系统,广泛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

2.补体的组成: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受体、补体调节蛋白3.补体来源:肝细胞、巨噬细胞4.补体极不稳定,应保存在-20℃或冷冻干燥保存。

5.补体系统的激活:经典途径、凝集素途径、旁路途径经典途径(1)激活物与激活条件激活物: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IC)条件:每一个C1q分子必须同时与IC中两个以上Ig分子的补体结合位点结合后才能活化,单个IgM即可激活(2)活化过程:【识别阶段】C1识别IC进而活化的过程【活化阶段】形成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阶段(3)膜攻击阶段:膜攻击复合物(MAC)在细胞膜上形成亲水性通道,能使可溶性小分子、离子和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膜,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膨胀而被溶解。

6.补体的生物学作用(1)补体介导的溶细胞作用(2)调理作用(3)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作用(4)炎症介质作用(5)免疫调节作用第三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1.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进行组织移植时会发生排斥反应,编码此类抗原的基因群称为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2.人类的有关抗原在白细胞发现,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编码这些抗原的基因群称为HLA复合体。

人类MHC分子一般指经典HLA基因编码产物,简称HLA分子(提呈抗原肽)。

3.HLAⅠ结构:肽结合区(信息传递)、Ig样区、跨膜区、胞浆区分布:各种有核细胞、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表面,成熟红细胞和滋养层细胞表面不表达。

抗原肽与Ⅰ类分子的结合有一定的选择性,但并不像抗原抗体那样高度结合,只要多肽2~3个关键的氨基酸能恰当地连接而沟槽内相应位置,多肽即可与之结合。

4.HLAⅡ类分子的分布:主要表达于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

5.MHC分子的免疫学功能(1)参与抗原的加工与提呈(2)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3)制约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TCR识别APC上抗原肽的同时还必须识别与抗原肽结合成复合物的自身MHC 分子,此现象为MHC限制性(4)参与T细胞分化成熟(5)参与调控自然杀伤细胞第四节其他免疫因子一、细胞因子细胞因子(CK)是指多种细胞受免疫原、丝裂原等刺激后合成分泌的,通过与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结合而发挥多种生物效应的一类小分子蛋白质,是机体内细胞间信号传递的重要介质。

病原生物学重点

病原生物学重点

1.溶菌酶的杀菌机理,青霉素的杀菌机理答案:溶菌酶与溶葡萄球菌素作用相同,能裂解肽聚糖中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

青霉素能与细菌竞争合成肽聚糖过程中所需的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之间的连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肽聚糖,在一般渗透压环境中可导致细菌死亡。

2.能在人工培养基中生长的最小微生物答案:支原体3.病毒抵抗力答案:1)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

2)大多数病毒在PH5-9范围内比较稳定。

3)λ射线,χ射线和紫外线都能使病毒灭活。

4)包膜病毒对脂溶剂敏感。

5)酚及其衍生物是蛋白变性剂,可做病毒的消毒剂。

6)病毒对氧化剂卤素及其化合物都很敏感。

7)近年来研究证明有些中草药对某些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细菌侵袭力的概念及相应的物质。

答:致病细菌能突破宿主细胞、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

包括:黏附素、荚膜、侵袭素、侵袭性酶类和细菌生物被膜等。

5.细菌内毒素的概念与特点。

答: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其分子结构由O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部分组成。

特点:产生于格兰阴性菌细胞壁;化学性质是脂多糖;对理化性质稳定;毒性作用相对较弱,对组织无选择性;不能用甲醛液脱毒而成为类毒素。

6.与IgG Fc段结合的细菌表面蛋白有哪些。

答:SPA(葡萄球菌A 蛋白)。

7.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疾病有哪些。

答:A群链球菌包括化脓性链球菌和β-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所致疾病:(1)化脓性感染:①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丹毒、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痈、脓疱疮等。

②其它系统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咽炎、鼻窦炎、中耳炎及产褥热等。

(2)中毒性感染:如猩红热、链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

(3)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8.杀死芽孢的最有效方法?答案:高压蒸汽灭菌9.结核分歧杆菌生物学特性?P150答案:细长略弯曲、无鞭毛、无芽孢。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整理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整理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整理第一部分微生物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可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分类: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多细胞蠕虫型微生物节肢动物质粒:存在于细胞胞质中的双股环状DNA,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分类:F质粒、R质粒、col质粒、Vi质粒特性:1、可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性状2、可自我复制并遗传给子代3、不是生命活动所必须的4、可转移或丢失带菌者:体内带有病原菌,但不出现临床症状。

可将细菌传染给他人,危害性大,是重要的传染源。

分类:1、健康带菌者2、恢复期带菌者凝固酶:能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

意义:1、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2、抗吞噬作用,使感染局限化。

特性:耐热。

易被蛋白酶分解破坏。

具有免疫原性。

L型细菌:在实验室培养过程中,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特性:1、高度多形性。

2、对渗透压十分敏感。

3、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油煎蛋”样菌落4、许多G-和G+菌都可形成L型菌。

5、仍有一定致病性。

卡介苗(BCG):是将有毒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于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活菌株。

是毒力变异株。

现广泛用于人类结核病预防。

荚膜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较厚的粘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着的细长+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分为单/双/丛/周四类鞭毛。

菌毛多数G-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附着的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的丝状物。

分为普通菌毛+性菌毛。

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热原质: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消毒:杀死物体上/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不一定能杀灭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含芽孢在内的所有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完整版)病原生物学笔记重点提纲医学生复习资料

(完整版)病原生物学笔记重点提纲医学生复习资料

(完整版)病原⽣物学笔记重点提纲医学⽣复习资料第⼋章第⼆节寄⽣现象与⼈体微⽣态系正常菌群:在正常⼈体体表与外接相同的腔道粘膜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物,当⼈体免疫正常时,这些微⽣物对宿主⽆害,有些对⼈体还有利,通称正常菌群。

机会致病菌:在某些情况下,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态平衡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可引起致病,成为机会致病菌。

正常微⽣物群的⽣理作⽤:⽣物拮抗、营养作⽤、免疫作⽤(如双歧杆菌能刺激肠粘膜下淋巴细胞增殖,诱导SIgA【分泌型免疫球蛋⽩】等产⽣)、延缓衰⽼抗肿瘤。

微⽣态失调与条件致病的主要原因:(1)寄居部位改变(2)宿主免疫低下(3)菌群失调第四节病原⽣物的控制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病原微⽣物的⽅法,并不⼀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病原微⽣物。

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物(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物和⾮病原微⽣物)的⽅法。

⽆菌操作:医学上将防⽌病原微⽣物进⼊⼈体或者物品的操作技术或措施成为⽆菌操作。

病原微⽣物的控制⽅法:【物理⽅法】热⼒灭菌法:⼲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煮沸消毒法、流通蒸汽灭菌法)、⾼压蒸汽灭菌法(为实验室及⽣产中最常⽤的灭菌⽅法)、巴⽒消毒法(饮品加热⾄62℃,维持30min)。

辐射:红外线与微波、紫外线(波长200-300nm,其中波长260nm 杀菌⼒最强。

⽤途:适⽤于空⽓及物品表⾯消毒。

特点:穿透⼒弱)、电离辐射(优点:能量⼤、穿透⼒强、不需加热、⽅法简便、不污染环境、⽆残留毒性)其他⽅法:滤过除菌法、⼲燥与低温、臭氧消毒法。

影响消毒与灭菌效果的因素:病原⽣物的种类、⽣活状态与数量(芽胞对理化因素的耐受⼒远⼤于其繁殖体,炭疽杆菌繁殖体在80℃只能耐受2-3分钟,但其芽胞在湿热120℃ 10分钟才能被杀灭)消毒灭菌的⽅法、强度及作⽤:PS 70%-75%的⼄醇消毒效果最好。

第九章医学病毒第⼀节病毒的形态与结构病毒体:完整的成熟病毒颗粒,是细胞外的结构形式,且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和感染性。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一、免疫学基础: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由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组成。

先天免疫是机体固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天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和炎症反应等。

获得性免疫是针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免疫细胞的分类与功能: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

T细胞主要负责细胞免疫,B细胞负责产生抗体,巨噬细胞则是吞噬和杀伤病原体的主要细胞。

3.抗体的结构和功能:抗体是一种由B细胞分泌的免疫蛋白,分为IgG、IgA、IgM、IgD和IgE等不同类型。

抗体的主要功能包括中和病原体、激活免疫细胞、参与调节免疫反应等。

4.免疫记忆:免疫系统具有记忆性,一旦机体接触到其中一种抗原,免疫系统就能迅速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并形成免疫记忆,从而使得下一次再遇到同一种抗原时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应对。

二、病原生物学:1.病原体的种类与感染途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不同病原体可通过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食物传播和昆虫传播等多种途径感染机体。

2.病原体与机体的互相作用:机体通过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的侵袭。

病原体则通过逃避免疫应答、干扰免疫细胞功能等方式进行对抗。

病原体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感染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3.免疫系统的失调与免疫疾病:免疫系统的过度活跃或功能障碍会引起免疫疾病的发生。

免疫疾病包括自身免疫病、变态反应和免疫缺陷病等。

研究免疫系统的失调有助于寻找治疗免疫疾病的方法。

三、应用与研究:1.免疫学在临床中的应用:免疫学的应用广泛,包括预防疫苗的开发、免疫诊断方法的研究和免疫治疗等。

例如,通过研发新型疫苗能够帮助控制传染病的流行,通过免疫诊断方法可更早地发现疾病,通过免疫治疗可以治疗一些免疫性疾病。

2.免疫学的研究:免疫学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目前的研究热点包括免疫记忆的机制研究、免疫调节的机制探究以及新型抗体药物和免疫细胞疗法的研发等。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重点整理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重点整理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记忆知识点1.免疫的现代概念。

P4答: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现象。

2.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答:(1)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可遗传性,效应恒定性。

(2)适应性免疫:特异性(针对性),习得性,效应递增性。

3.免疫系统的功能。

P5答:(1)积极意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2)消极意义:免疫损伤: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4.人体中枢免疫器官的类型及作用。

P6答:(1)骨髓:①产生所有血细胞;②淋巴细胞产生发育的器官:B细胞分化、发育的最主要场所;(2)胸腺: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5.人体外周免疫器官的类型。

P7答: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6.抗原的定义及双重属性。

P12答:指能与T、B细胞受体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双重属性:(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其所诱导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7.半抗原的概念。

P12答:仅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8.表位的概念。

P13答: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集团称为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

9.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

P14答:(1)抗原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异物”性,分子量,复杂性,易接近性,可提呈性。

(2)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

(3)抗原与免疫系统的接触方式。

10.T细胞依赖性抗原和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的概念。

P15、16答:(1)T细胞依赖性抗原:指需在APC及Th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

(2)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11.异嗜性抗原的概念。

P16答:在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

12.抗体的概念。

答:是B细胞识别抗原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溶菌酶的杀菌机理,青霉素的杀菌机理答案:溶菌酶与溶葡萄球菌素作用相同,能裂解肽聚糖中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

青霉素能与细菌竞争合成肽聚糖过程中所需的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之间的连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肽聚糖,在一般渗透压环境中可导致细菌死亡。

2.能在人工培养基中生长的最小微生物答案:支原体3.病毒抵抗力答案:1)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

2)大多数病毒在PH5-9范围内比较稳定。

3)λ射线,χ射线和紫外线都能使病毒灭活。

4)包膜病毒对脂溶剂敏感。

5)酚及其衍生物是蛋白变性剂,可做病毒的消毒剂。

6)病毒对氧化剂卤素及其化合物都很敏感。

7)近年来研究证明有些中草药对某些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细菌侵袭力的概念及相应的物质。

答:致病细菌能突破宿主细胞、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

包括:黏附素、荚膜、侵袭素、侵袭性酶类和细菌生物被膜等。

5.细菌内毒素的概念与特点。

答: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其分子结构由O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部分组成。

特点:产生于格兰阴性菌细胞壁;化学性质是脂多糖;对理化性质稳定;毒性作用相对较弱,对组织无选择性;不能用甲醛液脱毒而成为类毒素。

6.与IgG Fc段结合的细菌表面蛋白有哪些。

答:SPA(葡萄球菌A 蛋白)。

7.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疾病有哪些。

答:A群链球菌包括化脓性链球菌和β-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所致疾病:(1)化脓性感染:①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丹毒、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痈、脓疱疮等。

②其它系统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咽炎、鼻窦炎、中耳炎及产褥热等。

(2)中毒性感染:如猩红热、链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

(3)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8.杀死芽孢的最有效方法?答案:高压蒸汽灭菌9.结核分歧杆菌生物学特性?P150答案:细长略弯曲、无鞭毛、无芽孢。

常用齐—尼抗酸性染色、结核分歧杆菌染成红色、而其他非抗酸性细菌及细胞等成蓝色。

专性需氧菌、营养要求较高、生长缓慢。

致病物质主要有:脂质(磷脂、索状因子、蜡质D、硫酸脑苷酯和硫酸多酰基化海藻糖)、蛋白质、多糖、核酸、荚膜。

对某些理化因子的抵抗力较强、对湿热、紫外线及酒精敏感。

10.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损害的主要器官?答案:肝(主要)、肾、神经等组织11.新生隐球菌生物学性状?新生隐球菌无论在组织内或人工培养条件下均呈现圆形的酵母样细胞,其外周有一层较厚的胶质样荚膜,称厚荚膜。

菌体直径4—20um,荚膜宽3—5um,菌体内有一个或多个反光颗粒,为核结构。

部分菌体可见出芽,但不形成假菌丝。

非致病性隐球菌无荚膜。

新生隐球菌在沙保培养基和血琼脂培养基上,于25℃和37℃均能生长,非致病性隐球菌则在37℃不能生长。

培养数日形成酵母型菌落,表面黏稠,初为乳白色,后转变成橘黄色。

此菌能分解尿素,可与假丝酵母菌区别。

12.诊断各期梅毒病人所采取的标本p167。

钩端螺旋体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诊断预防p23513.13.人类肠道正常菌群中数量最多的细菌厌氧菌14.造成机体持续感染的病毒答案: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疱疹病毒属的全部病毒(包含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和人疱疹病毒6型),HIV,狂犬病毒,朊粒,麻疹病毒15.粪----口途径传播的病原体有哪些答案:伤寒,HAV ,幽门螺杆菌,痢疾,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肠道病毒),急性胃肠炎病毒(包括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16.引起婴幼儿鹅口疮的真菌答案:白假丝酵母菌17.质粒,菌毛,荚膜,芽胞,鞭毛,转导,转化,接合,突变,溶原性转换,败血症,脓毒血症,毒血症,菌血症,菌群失调症18.外毒素的概念,毒作用外毒素是指某些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为次级代谢产物。

其主要成分为可溶性蛋白质。

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及部分革兰氏阴性菌等均能产生外毒素。

外毒素不耐热、不稳定、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中和外毒素,用作治疗。

19.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分解代谢产物有哪些(三)色素(四)抗生素(五)20.肥达试验原理,正常结果原理伤寒杆菌有三种抗原:分别为菌体抗原(O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体表抗原(Vi抗原)。

其中以O抗原及H抗原的抗原性较强,而Vi抗原的抗原性不强,且相应抗体效价低且为时短暂,随细菌的消除而消失,故不列为肥达试验的检测项目。

(但其检查有助于发现伤寒带菌者。

)当抗原遇到特异性抗体(抗O及抗H)时,便会发生凝集反应,通过对凝集物量多少来推算病人体内抗体的多少,以协助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

正常结果肥达试验的实质上为直接凝集试验。

用伤寒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甲、乙副伤寒H抗原。

与患者系列稀释血清进行定量凝集试验。

正常人因隐性感染和接种伤寒三联疫苗,血清中可存在一定水平的抗体,0凝集价≤1:80,H凝集价≤1:160。

若0和H效价均增高且超过上述水平,或患者恢复期抗体效价较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则具有诊断意义。

若0和H效价的增高不平行,0效价增高而H效价不高,可能为早期感染或者为其他沙门氏菌交叉感染,H效价增高而0效价不高,可能是预防接种或者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21.无芽胞细菌中,抵抗力最强的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22.大肠埃希菌的典型生化反应。

大肠埃希菌:能发酵葡萄糖等多种糖类,绝大多数菌株发酵乳糖。

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IMViC)实验结果为“+ + - -”,硫化氢阴性,产气产酸。

23.可引起胎儿先天畸形的病毒有哪些?24.HBV二对半结果解释,HBV的主要传播途径。

p12125.鉴别致病与非致病肠道杆菌的重要生化反应依据。

答案:依据:是否分解乳糖。

致病肠道杆菌不分解乳糖,非致病肠道杆菌分解乳糖。

26.引起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

答案:致热外毒素(又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27.能通过细菌滤器的病原生物。

答案: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噬菌体28.有多形态的微生物有哪些?答案:立克次体……29.胞浆内有完整的细胞器的微生物有哪些?30.易发生潜伏感染的病毒有哪些?答案:疱疹病毒属的全部病毒(包含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和人疱疹病毒6型)31.引起恐水症的病毒有哪些。

答:狂犬病毒。

32易发生变异的病毒有哪些。

答: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33.垂直感染引起胎儿畸形的病原微生物。

答:弓形虫、乙肝病毒、流感病毒、风疹病毒、人巨细胞病毒、单纯瘤疹病毒。

34.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有关的病毒。

答:(缺损性型)麻疹病毒。

35.HSV—1、HSV—2、CMV、VZV、在机体潜伏的部位?答案:HSV—1:三叉神经节和颈上神经节,HSV—2:骶神经节,CMV:成纤维细胞,VZV:脊髓后根神经节和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中36.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各适用于什么物体的消毒灭菌?书P38 (推荐看习题册)37.通过血液传播引起肝炎的病毒;甲、乙型肝炎病毒的核酸、主要传播途径及特异预防原则?答案:乙、丙、丁型甲型:RNA消化道(粪—口途径传播);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乙型:DNA血和血制品传播、垂直传播、性传播;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含高价抗—HBs的人血清免疫球蛋白可用于紧急预防38.虫媒病毒的共同特点 P28339.霍乱弧菌的生物学特性、P133 何种毒素致病、P134 霍乱发生的致病机理40革兰阴性菌的脂多糖的组成41.病毒的持续性感染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慢病毒感染42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有哪些?答案:淋病奈瑟菌、梅毒螺旋体、HPV、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白色念珠菌、阴道毛滴虫、HIV、人巨细胞病毒。

43.HIV的传播方式答案:性传播、血液传播、垂直传播44.中间宿主、终宿主、绦虫的成虫和其幼虫分别寄生于不同的宿主。

我们称成虫寄生的宿主为终末宿主或终宿主,幼虫寄生的宿主为中间宿主。

疟疾再燃、疟疾复发再燃:recrudescence:由于疟疾治疗不彻底,或机体产生的免疫力杀死红细胞内大部分虫体,疟疾发作停止后,在无再感染的情况下,残存于红细胞的疟原虫大量增殖而又引起疟疾发作,这一现象称为再燃。

复发:relapse:经药物治疗或免疫作用,红内期的疟原虫全部被杀灭,疟疾发作停止。

在无再感染的情况下,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休眠体复苏,经裂体增殖产生的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发育,再次引起疟疾发作,这一现象称为复发。

干扰素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45.溶组织内阿米巴虫的生活史、感染阶段p26846.血吸虫对对人体致病的主要阶段,血吸虫的生活史,临床血吸虫病的诊断级预防原则p10647.疟原虫对人体感染阶段,生活史、诊断与预防原则p27448.蛔虫p283、钩虫p287、蛲虫.病的常用诊断方法,及其感染阶段、主要的治病阶段(答案是由学生提供,仅供参考,如与书有出入,请以教材为准,那些页码不对,自行寻找,我们寝室尽力了,靠大家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