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课件ppt文档
合集下载
《诗词曲五首》精选PPT课件
2021/7/24
37
颈联: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惶恐滩头/说惶恐:追忆过去 零丁洋里/叹零丁:感叹现在
“惶恐滩 ”、“零丁洋”:暗示形势的险恶 和境况的危苦。
具体概括自己的抗元经历,表忧愤之情。
2021/7/24
38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前两个“惶恐”“零丁”:地名。 后两个“惶恐”“零丁”:表心情。
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
下的。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咏古咏
史之作。
2021/7/24
17
咏史诗:
古代诗歌一个重要类型。 不仅是对历史的歌咏,更包 含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名 为咏史,实为咏怀。
2021/7/24
18
品诗廊:
1、正确划分节奏,朗读,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和思想感情。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2021/7/24
34
诗意赏析:
首联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
两件大事: 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
仕途。 二是元军入侵时,起兵抗元。
2021/7/24
35
过零丁洋 文天祥
22
2021/7/24
23
2021/7/24
24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兴不感之与由周;郎便,铜雀春借物深锁二乔。中心
议论感慨。
咏叹
2021/7/24
25
诗作分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前两句是叙事,交代兴感之由。 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的慨叹。 为下文作铺垫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69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
知识链接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南朝谢灵运和东晋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借以表达诗 人们不满于现实的情绪以及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 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山水田园诗名篇: 谢灵运《登池上楼》 孟浩然《过故人庄》(教材收录)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材收录)
——苏轼评《饮酒》(其五)
苏轼旗帜鲜明的反对“望南山”的改法,认为如改为“望南山”,整首诗都会失去 神采。而“见南山”则是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全无机心,一片真淳天然。
细读分析 2.你同意苏轼对于“见”与“望”的理解吗?说说你的想法。
不能。“见”是指在漫不经心中偶见南山,写出了诗人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 境,与全诗闲远散淡的氛围吻合。“望”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会破坏 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教师小结
“诗无达诂”,对同一文学文本的理解,不同的读者可以 见仁见智,对诗文意境、意义、寓意的理解是没有止境,亦 没有最完美答案的。
【字词解释】“达”,明白、晓畅之意;“诂”,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 或方言字义。
细读分析 3 .“ 采 菊 东 篱 下 ” 和 “ 飞 鸟 相 与 还 ” 两 居 中 , “ 菊 ” 和 “ 飞 鸟 ”两个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目录
26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01 学习目标
02
课前资料
03 教学过程
04 思维导图
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五首诗词,体会不同体裁的诗歌的韵律特点。 2.读懂诗意,品析诗歌的遣词造句、意象选择和艺术手法。 3.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诗词五首》PPT课件
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之外,小船在山前绿波上行驶。
诗意
潮水上涨,两岸江面无比宽阔,顺风前进的白帆高高悬挂。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
我的家信该怎样寄回乡?北飞的鸿雁啊给我带回洛阳。
2.从这首诗中你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诗可以看出?
二、社会意识、宇宙意识。
陈子昂压卷之作。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
登幽州台歌——总结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后人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雁门,郡名,在现在山西省。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作者介绍
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诗句赏析
1. 首联:写景又叙事,写敌我两军的态势。2. 前句: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形容敌军的来势汹汹。 后句:用外貌描写和环境烘托,“甲光”一词与“黑云”相对,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雄姿英发。3.“压”、“摧”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我方城池摇摇欲坠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令人眩晕。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金光来显示守军的威严和高昂士气。铁锅遭遇铜刷把,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未及开战,便觉杀气腾腾,奇妙无比。
诗意
潮水上涨,两岸江面无比宽阔,顺风前进的白帆高高悬挂。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
我的家信该怎样寄回乡?北飞的鸿雁啊给我带回洛阳。
2.从这首诗中你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诗可以看出?
二、社会意识、宇宙意识。
陈子昂压卷之作。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
登幽州台歌——总结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后人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雁门,郡名,在现在山西省。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作者介绍
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诗句赏析
1. 首联:写景又叙事,写敌我两军的态势。2. 前句: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形容敌军的来势汹汹。 后句:用外貌描写和环境烘托,“甲光”一词与“黑云”相对,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雄姿英发。3.“压”、“摧”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我方城池摇摇欲坠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令人眩晕。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金光来显示守军的威严和高昂士气。铁锅遭遇铜刷把,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未及开战,便觉杀气腾腾,奇妙无比。
《诗词五首》PPT精品课件
4.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恬淡 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 与自然,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与惬意。
“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 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 菊时的心境相映衬,准确生动的表现了诗人悠然恬 静的心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 才有意去望,就失去了一种自然的意趣,体现不出 物我合一的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 “而无车马喧”呢?
“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 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 客,看淡了功名利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 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 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 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 却不知怎样表达。
谨记:
1)情景交融的句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傍晚时山中的美丽景色: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总结句(主旨句)(富含哲理的名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39张PPT).ppt
感慨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 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合作探究
1.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 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
2.诗歌前两句和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 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结局就会相反,历史形势 将完全改观。由叙事引发议论。
01
春望
杜甫
作者简介
作者 评价
作品 风格
代表 作品
杜甫
字பைடு நூலகம்美 自称“少陵野老”
唐代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以古体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
诗作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 称为“诗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等。
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 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 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 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 千古的名作。
古诗今译
都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长安 城内草木凄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有版本写作“望”。苏轼说“因采 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 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68张PPT)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青 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当时韩 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 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 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 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 句诗词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 详谈,而这仅已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 的诗,就是..........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 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到此所望结束了,诗人后两 联由悲痛国事转为想望亲人。
(三)赏析颈联和尾联
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 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
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 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 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虽然同样远的是俗世的名利,但陶渊明是无须地偏而心远,“鸢飞戾天 者”是见地偏而心远。对陶渊明来说地是否偏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无论条件 如何他的心都是远的。也就是:超然——超然物外、超然世俗、保持本心。
第二层:品味“悠然见南山”的无我之境
1、“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能否换为“望”, 为什么?
不能,诗人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 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 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适悠然的氛围相吻 合,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而“望”字更有目的 性,更像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 成的意境。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有何深意? 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呢?也应该返归这美丽宁静的大自然,享
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 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璞归真”。
语文 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61张PPT)
学习任务二:游山西村
(2)诗人游山西村时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看到了村民的热情好客(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 豚),也看到了优美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还感受到了淳朴的风土人情(箫鼓追随春社近,衣 冠简朴古风存)。
学习任务二:游山西村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出自本诗的 名句,请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谈一谈其中蕴含的哲理。
第五单元 21 古代诗歌五首
设计说明
《古代诗歌五首》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 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关 心国运;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对 《古代诗歌五首》的学习,要从读诗的角度入手,建议学生通 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可在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 人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补充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 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学习任务一:登飞来峰
(3)结尾两句中的“浮云”和“不畏”有何含义?这两句诗蕴 含了怎样的哲理?
浮云:这首诗中的“浮云”一语双关,既指飘浮的云,也用来 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反映了诗人对他们的蔑视。
不畏:表现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信心。 哲理:人不能害怕眼前的困难,应该关注大局,目标长远。
学习任务一:登飞来峰
1.诵读《登飞来峰》,感受诗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 韵律。
2.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理解诗歌 基本内容。
学习任务一:登飞来峰
3.再次朗读诗歌,结合补充资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资料补充】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 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 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 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诗词五首》课件(共79张PPT)
句中“悠然”一词用得精妙,说明诗人所见 所感,并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表现 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 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山间的云气
傍晚。
相伴。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辨识。
此句点明全诗主旨
诗意: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这里边 有人生的真意,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主旨概括
本诗描写了一场惨烈的战争孤 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 们浴血奋战,誓死抵抗,表现了将士 们为朝廷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 概和献身精神。
赤壁
(杜 牧)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 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晚唐诗人,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 以咏史抒怀为主。他的诗以文词清丽、 情韵跌宕见长。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代表诗作有《过华清宫》《江南春 》《泊秦淮》《赤壁》等。
诗歌解读
陷落。
国都,指长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都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长安城内草木凄清。
jiàn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家时局,见花而飞溅热泪,悲恨亲人离 散,闻鸟啼而惊乱人心。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 火。这里借指战事。 相当,值。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品析】“连三月”写 战乱时间之长,“抵万 金”极言家书的珍贵。
背景介绍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不久,安禄 山发动叛乱。次年六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陕 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八月,杜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不料 途中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他因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 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 在地—凤翔。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集中表达了 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山间的云气
傍晚。
相伴。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辨识。
此句点明全诗主旨
诗意: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这里边 有人生的真意,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主旨概括
本诗描写了一场惨烈的战争孤 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 们浴血奋战,誓死抵抗,表现了将士 们为朝廷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 概和献身精神。
赤壁
(杜 牧)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 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晚唐诗人,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 以咏史抒怀为主。他的诗以文词清丽、 情韵跌宕见长。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代表诗作有《过华清宫》《江南春 》《泊秦淮》《赤壁》等。
诗歌解读
陷落。
国都,指长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都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长安城内草木凄清。
jiàn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家时局,见花而飞溅热泪,悲恨亲人离 散,闻鸟啼而惊乱人心。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 火。这里借指战事。 相当,值。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品析】“连三月”写 战乱时间之长,“抵万 金”极言家书的珍贵。
背景介绍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不久,安禄 山发动叛乱。次年六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陕 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八月,杜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不料 途中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他因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 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 在地—凤翔。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集中表达了 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共63张PPT)
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 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 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 终为国效力的奉献精神。
己 辞官南归 亥 杂 诗 表明心志
离情浩荡 失落离愁
3.最后一句话阐明了怎样的哲理?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 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表现了诗人的政治理 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 心的精神境界。
千寻之塔——极言其高
登 写景
飞
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来 峰
议论 不畏遮目——站得高、看得远
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
无坚 私定 无果 畏断
、
字
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己亥年, 龚自珍辞官南归。正值暮春时节,夹 花生树,日暮风起,残红一片。点点 飞花,忽然惹起了一股浓浓的离别之 情,于是他情不自禁地挥动马鞭吟出 了《己亥杂诗》这首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浩荡离愁百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诗意: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 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 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 的贤明君主。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 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意: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 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 最高峰。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眼:视线。 缘 :因为。
最高层:最高处。比喻自己 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2.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 “不畏”二字的作用是什么?
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共42张ppt)
——《诗词曲五首》群文阅读
第二课时
目录
分
诵
类
读 诗
第 二
剖 析
第 一 部
词 话
部 分
觅 规
分战
律
争
比
较
第 三
阅 读
部 分
潜 思
索
知
人
论
第世
四 部
巧
分创
作
诵
壹 读
诗 词
话
战
争
印
诗词中的战争百态
五首古诗词为我们展现了古代战争 生活的方方面面。诗人词人们以不同的
视角表达着自己对战争的态度和认识。
请同学们结合诗词内容,思考你从中读
相同点:词和曲都是长短句,都是按歌唱的需要做 出的,它们性质是相同的,都属于音乐文学。
不同点:①词不可以随意增减字数,曲则可在规 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 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②在用韵上,词韵比曲韵的规定来得严格。 ③词的用词较为典雅,曲则可雅可俗。
初读诗歌明体裁
五首诗的体裁,按顺序依次是: 乐府诗 歌行体 宋词 律诗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
课 古人的政治、军事生活。
堂
——第六单元导读
总
结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更标志着我
课 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我们要想记住这些瑰
后 宝,就必须通过学习和吟诵,去领会诗歌的优
作 美意境,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业
同学们,课后熟练背诵、默写这五首诗歌。
初中九年级语文
心忧家国 ,且战且歌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 恐,零丁洋成为元兵的俘虏自此我
第二课时
目录
分
诵
类
读 诗
第 二
剖 析
第 一 部
词 话
部 分
觅 规
分战
律
争
比
较
第 三
阅 读
部 分
潜 思
索
知
人
论
第世
四 部
巧
分创
作
诵
壹 读
诗 词
话
战
争
印
诗词中的战争百态
五首古诗词为我们展现了古代战争 生活的方方面面。诗人词人们以不同的
视角表达着自己对战争的态度和认识。
请同学们结合诗词内容,思考你从中读
相同点:词和曲都是长短句,都是按歌唱的需要做 出的,它们性质是相同的,都属于音乐文学。
不同点:①词不可以随意增减字数,曲则可在规 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 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②在用韵上,词韵比曲韵的规定来得严格。 ③词的用词较为典雅,曲则可雅可俗。
初读诗歌明体裁
五首诗的体裁,按顺序依次是: 乐府诗 歌行体 宋词 律诗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
课 古人的政治、军事生活。
堂
——第六单元导读
总
结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更标志着我
课 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我们要想记住这些瑰
后 宝,就必须通过学习和吟诵,去领会诗歌的优
作 美意境,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业
同学们,课后熟练背诵、默写这五首诗歌。
初中九年级语文
心忧家国 ,且战且歌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 恐,零丁洋成为元兵的俘虏自此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
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
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
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beijin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PPT论坛: 语文课件:/kejian/yuwen/ 英语课件:/kejian/yingyu/ 科学课件:/kejian/kexue/
这首诗有两个画面组成,它们分别是什么?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 既突出了边塞气氛,又再现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 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6、中心:
•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 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 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孤寂的 思想感情 。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
能诗能画,精通音乐,首创破墨山水画,成一派之宗。 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 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冶,意境清新,格调高雅, 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 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 诗以感受敏锐,体物细微,诗“中有事画”见长,对 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xue/ 美术课件:/kejian/me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i/
荒凉的大漠
长河落日圆
写作背景
737年(开元二十五 年),王维奉命赴西河 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 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 作。这是一首纪行诗, 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 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 使途中所见所感。
4、结合注释说出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jì),都护在燕(yān)然。
• 3、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听众可能是哪些人?作 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 情应该是怎样的?
• 4、最后二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为什么? • 5、主题:
写作背景
泊秦淮
《后庭花》,即 《玉树后庭花》,据说 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 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 之音,早已使南朝寿终 正寝了。可是,如今又 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 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 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 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 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
• C.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对照图画赏析,
• 抓住了边疆特有景物的主要特征来写,逼真传神,“大”写 出了大漠的浩瀚无边,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表现了 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长”写出了沙漠的辽阔、空远, “圆”字,写出了落日的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描绘了塞外 奇特壮丽的风光,笔力苍劲,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将自己 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体现 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渺无尽 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 日。
泊秦淮 杜牧
古诗欣赏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 2、 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
近酒家。
• (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 样的感觉?
5、思考下列问题:
• A.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 结果如何?
• B. 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 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 有朝廷使命的大臣,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 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生物课件:/kejian/hengwu/
地理课件:/kejian/dili/
历史课件:/kejian/lishi/
“边塞诗”。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 的代表作家。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少有才名。开 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 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
结果如何? • B. 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
者怎样的感情? • C.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对照图画赏析, • 6、中心:
1、边塞诗
•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 侵入,朝廷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
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 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 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 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 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 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 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 《樊川文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处 的句子是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为“千 古壮观”的名句。
传神的笔墨
•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 外风光。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 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 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 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
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
1、诵读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 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2、查找资料,了解相关作者及背景。 3、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
• 1、边塞诗 • 2、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 3、朗读,读清节奏 • 4、结合注释说出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 5、思考下列问题: • A.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