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港50年的发展轨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港50年的发展轨迹
撰文/陈云东
重庆港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水陆联运枢纽港,回顾重庆港50年来的风雨历程,可以说重庆港的建设与发展,几乎是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而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纵观重庆港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重要的时期。
一、50年代的初创时期
旧中国遗留下的重庆港是一个原始、落后的港口。解放初期,全港有简易码头45座,都是以自然坡岸为主,95%以上的货物装卸完全以人力肩抬背扛上下坡。全港没有一座港口装卸运输专用的仓库。九龙坡的40吨浮吊与斜坡缆车(木质)码头是当时唯一的一座机械化码头。
新中国建立后,重庆港的建设发展主要集中在九龙坡港区的改扩建和对川江航道的整治等方面。
1950年5月,为支援成渝铁路的建设,当时的西南交通部开始对九龙坡唯一的机械化码头(3号码头)进行改造。扩宽码头岸线,缆车由木质改为钢质,缆车由人力改为蒸汽牵引,码头前沿设置一台起重量为45吨级的蒸汽轨道吊机以与原40吨浮吊相匹配。港区铺设一条铁路专用线与九龙坡火车站相连。至此,重庆港有了第一座水铁联运的机械化码头。
1957年,为适应重庆港水铁联运货物急剧增长的需要,交通部有计划地对九龙坡港区投资扩建。投资500万元动工兴建九龙坡件杂码头1座(4号码头)和链板机粮食码头1座(5号码头),配套新建了货棚1万平方为、货场9000平方米和增设铁路专用线1000余米等生产、生活设施,港区年通过能力由11万吨增加到80万吨。国家还投资70万吨新建了朝天门客运大楼,投资建成了朝天门斜坡缆车件杂码头1座(朝天门新仓库)。朝天门客运大楼的建成,改变了重庆市的窗口形象,改善了旅客的乘船条件,使重庆港门户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1959年投资近120万元新建煤码头1座(1号码头),年通过能力为40~50万吨。至1959年,重庆港九龙坡港区已有专业码头4座,从而使九龙坡港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1960年,重庆港完成旅客客运量(出口)76万人次,是1950年的1 5倍;完成货物吞吐量550多万吨,是1950年的约16倍。
二、60~70年代的新港建设时期
60~70年代国家主要投资完善九龙坡港区的改扩建和为适应 三线 建设的需要、新建了猫儿沱港区和蓝家沱港区等基建设施项目。这一时期是重庆港基本建设大发展的一个
重要时期。
1 九龙坡港区改扩建项目
1960年至1961年,投资40多万元新建件杂码头1座(6号码头)和货棚1幢,年通过能力为50万吨。1963年至1964年,投资约20万元改造货棚为仓库。1965年至1966年,交通部投资290多万元改造煤码头(1号码头),改建成一条机械化的散货作业线,使工艺更合理,平面布置紧凑。改建后的煤码头年堆存能力70万吨,卸车能力90多万吨,综合通过能力近90万吨。
1965年至1966年,交通部投资480万元新建了长江上游第一座机械化配套的(单件)180吨级特大件码头1座(2号码头)。该码头及设备完全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采用国产材料建成的。该码头自投产至今,为西南地区的特大件运输,特别是为西南地区多家发电厂的大型变压器的运输,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新建码头的同时,1970年九龙坡公司对原件杂码头(4号码头)的装卸工艺进行了技术改造。1978年投资20多万元对链板粮食码头(5号码头)进行改造,改建成皮带机散货码头,扩大通过能力。
九龙坡港区通过多年一系列的改扩建和技术改造,至70年代,港区已拥有机械化码头6座,年综合通过能力为200多万吨,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港口和重庆港最大的港区。
2 重庆港蓝家沱和猫儿沱2个新港区的建设
1966年国家将重庆港蓝家沱和猫儿沱两个新港区的建设,纳入了 三线建设 项目。1966年12月至1972年6月建设,1973年3月正式投入生产运营的重庆港蓝家沱新港区,总投资约1500万元。港区共建成1000吨级码头3座,其中:钢铁码头1座、综合码头1座、件杂码头1座;建设仓库11000平方米,港口铁路专用线8000多米。配置有浮吊、缆车、牵引车、轮胎吊等20多台机械设备,以及供水、供电、通讯和生活福利设施。该港区通过2.5公里铁路专用线与成渝铁路古家沱车站接轨。蓝家沱新港区的建成,为川西地区和贵州、云南两省部分地区的尿素、磷矿、煤炭、钢铁、食盐等货物的运输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是重庆港的主要水铁联运港区之一。
猫儿沱新港区于1966年11月开工,1975年10月竣工,总投资约2800万元。猫儿沱港区是重庆港地处长江南岸的一个主要水铁联运港口。港区建设1000吨级码头2座,其中磷矿码头1座,综合码头1座,设计年综合通过能力280万
14
中国港口50年征文
吨。港区通过7公里铁路专用线与渝黔铁路小岚垭车站接轨,是贵州、云南两省磷矿、化肥、煤炭等货物中转运输的北上通道。多年来为两省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3.其它港区的完善和建设
这一时期通过国家投资和自筹,重庆港还逐渐修建和完善了朝天门和江北两港区的生产码头设施。经过多年的建设,至70年代末,重庆港已经基本形成了蓝家沱、猫儿沱、九龙坡、朝天门和江北五大主要的客、货运输港区的格局,具有设计综合通过能力约640万吨。初步确立了重庆港作为长江上游交通主枢纽的地位,同时也发展成为长江大港之一。
三、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是重庆港发展最快的时期。1983年,重庆港从原长江航运管理局重庆分局分离出来,组建了由交通部和重庆市双重领导的港口新体制,自此重庆港的基本建设才开始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1.重庆港九龙坡一期总体技术改扩建工程。该工程于1988年12月开工,1993年6月建成投产。工程总投资为7600多万元。改造1000吨级码头6座,设计年综合通过能力为265万吨。技改后新增通过能力80多万吨/年。九龙坡一期技改完成以后,极大地强化了九龙坡港区作为西南地区水上主枢纽的功能。
2.朝天门客运设施工程。该工程于1991年10月开工, 1995年9月建成投产,工程总投资8300多万元。建成机械化客运高水位差缆车码头1座(1000吨级泊位3个),设计旅客吞吐量490万人次。另重庆港自筹投资6000万元同步建设的客运大楼塔楼工程,拔地高度近130米,其三面扬帆的建筑形象已成为重庆市的标志性建筑。
朝天门客运设施建成后,解决了重庆港高水位落差给中外旅客乘船带来的不便。树立了交通部良好的窗口形象,也为重庆市的水上门户增添了光彩。朝天门客运大楼与重庆市新建成的朝天门广场相映生辉、浑然一体。自建成投产以来,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3.猫儿沱港区改扩建工程。该工程于1994年12月开工,1996年12月完工。工程总投资约4200万元,改造1000吨级码头两座,设计年综合通过能力为180万吨。技改后新增能力70万吨。猫儿沱港区改造以后,对促进云、贵两省矿产资源的开发,扩大两省的北上通道具有较大意义。
4.重庆港九龙坡港区二期工程。该项目于1998年3月开工,计划于2000年竣工投产。拟建设1000吨级集装箱码头1座,年设计通过能力为5万T EU;建设1000吨级件杂码头1座,设计年综合通过能力30万吨。总投资为2亿元。
九龙坡港区二期工程是填补西南地区无专用集装箱码头空白的重点建设项目,对培育和发展西南地区的集装箱运输市场,增强西南地区的出口创汇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0年来,古老的重庆港已焕发出勃勃新颜。现拥有机械化货运码头14座,客运码头15座;仓库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货场总面积15万平方为;港作拖轮10艘,锚地60多处,陆域总面积86公顷。核定港口年综合通过能力1000多万吨。有蓝家沱、猫儿沱、九龙坡、朝天门、江北和长寿六大港埠公司等18个独立、非独立核算企业。1998年完成货物吞吐量800多万吨,旅客吞吐量近900万人次。
(作者单位:重庆港口管理局)
连云港港务局局长、党委书记 孙立家为本社理事会常务理事
根据连云港港务局的意见,由连云港港务局局长、党委书记孙立家同志接任本社理事会常务理事。现将他的简历介绍如下:
孙立家,男,1946年12月出生,汉族,山东牟乎县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
1970年7月~1973年1月,天津机械厂技术员。1973年1月~1985年6月连云港市纺织机械厂副厂长。1985年7月~1991年
6月连云港市机械工业公司经理、
党委书记。1991年7月~1994年
3月连云港市经委副主任、副书
记。1994年4月~1996年9月连
云港市政府副秘书长。1996年10
月~1999年8月连云港市计委主
任、书记。1999年8月起任连云
港港务局局长、党委书记
。
15
中国港口50年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