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稿三角恒等变换
三角恒等变换备课教案
三角恒等变换备课教案备课教案:三角恒等变换一、引言三角恒等变换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三角恒等变换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变换技巧。
二、知识背景1. 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1) 正弦函数:sinθ = 对边/斜边(2) 余弦函数:cosθ = 邻边/斜边(3) 正切函数:tanθ = 对边/邻边2. 三角函数的周期性:(1)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周期是2π(2) 正切函数的周期是π3. 三角函数的基本恒等式:(1) 余弦函数的平方与正弦函数的平方和为1:cos^2θ + sin^2θ = 1(2) 正切函数与余切函数的乘积始终等于1:tanθ · cotθ = 1(3) 正弦函数与余切函数、余弦函数与正切函数的关系:sinθ/cotθ = cosθcosθ/tanθ = sinθ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和周期性规律。
2. 发现:给出一个具体的三角函数等式,例如sinθ = cos(π/2 - θ),请学生尝试寻找与之相关的恒等式。
3. 探究:根据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使用初等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已知的三角函数恒等式,进行推导和证明,找出恒等式的变换规律。
4. 总结:整理学生的发现和推导过程,总结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规律,并给出示例进行演示和讲解。
5. 练习: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三角恒等变换规律,解决相关的三角函数等式和问题。
四、教学评价1. 通过观察学生的推导过程和解题思路,评价他们对三角恒等变换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解题过程,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五、课后作业1. 题目一:证明sin(π/2 - θ) = cosθ。
2. 题目二:利用三角恒等变换,化简并求解tanθ + 1 = secθ的解。
高三数学集体备课三角函数与三角恒等变换
高三数学集体备课---三角函数与三角恒等变换一、考情分析 (一)考试说明1、了解角、角度制与弧度制概念,掌握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2、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定义及其图象与性质,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3、 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4、了解函数()y Asin x ωϕ=+的物理意义;能画出()y Asin x ωϕ=+的图像,了解参数A 、ω、φ对函数图像变化的影响。
5、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正弦、余弦、正切二倍角的公式。
6、掌握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及恒等式证明。
从考试说明和考题来看,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和三角恒等变换是三角函数考查的重点,无论是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还是和差角公式,在不同的年份均有涉及,而且试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近几年相对稳定。
三角解答题以往考查解三角形较多,因为解三角形的试题相对灵活,但文理不分科后,作为入门级的试题,合并三角变换的三角函数题会成为主流,当然也不排除考查简单的正余弦定理和面积公式,可以确定的是,一定不会用到太多技巧,容易入手,能得分,是应有之意。
二、真题回顾【2018浙江,18】已知角α的顶点与原点O 重合,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它的终边过点P ().(Ⅰ)求sin (α+π)的值;(Ⅱ)若角β满足sin (α+β)=,求cos β的值.【2017浙江,18】已知函数()()22f x sin x cos x x R =--∈(I )求2f 3π⎛⎫⎪⎝⎭的值 (II )求()f x 的最小正周期及单调递增区间。
[2016年理](5)设函数2()sin sin f x x b x c =++,则()f x 的最小正周期( )A .与b 有关,且与c 有关B .与b 有关,但与c 无关C .与b 无关,且与c 无关D .与b 无关,但与c 有关 [2016年文] (3) 函数2sin y x =的图象是( )(10)已知22cos sin 2sin()(0)x x A x b A ωφ+=++>,则A =__ _,b =________.浙江三角函数高考的热点:(1)三角函数的概念、诱导公式及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2) sin()y A x k ϖϕ=++图像(周期,单调性,对称轴,最值)体现了函数研究的惯例。
三角恒等变换教案
三角恒等变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角恒等变换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公式;(3)能够运用三角恒等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三角恒等变换的规律;(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内容1. 三角恒等变换的概念和意义;2. 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公式;3. 三角恒等变换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三角恒等变换的概念和意义;(2)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公式;(3)三角恒等变换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三角恒等变换公式的灵活运用;(2)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变形和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角恒等变换的规律;2. 通过示例讲解,让学生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公式;3. 利用练习题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相关三角函数知识;(2)提问:什么是三角恒等变换?为什么学习三角恒等变换?2. 知识讲解:(1)讲解三角恒等变换的概念和意义;(2)介绍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公式;(3)示例讲解:如何运用三角恒等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3. 课堂练习:(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评价。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和经验;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强调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布置巩固练习题;(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三角恒等变换的运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正确性以及与同学的合作情况。
2. 练习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答案的正确性、解题方法的合理性以及书写的规范性。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一)张掖中学 宋娟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并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形,体会三角恒等变形在数学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二倍角的变形公式推导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体会化归、方程、逆向使用公式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体会化归、变形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教学难点:利用倍角公式推出半角公式,并利用变形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 四、教学类型:新授课. 五、教学内容复习引入(学生组织完成)问题1:和差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六个); 问题2: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三个); 问题3:二倍角的变形公式(四个). 新课讲解思考1(学生组织完成):如何用cos α表示222sin cos tan 222ααα、、?分析:观察α与2α的关系是2倍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利用刚刚学过的二倍角的变形公式.解:α是2α的二倍角.在倍角公式2cos 212sin αα=-中,以α代替2α,以2α代替α,即得2cos 12sin 2αα=-,所以21cos sin 22αα-=; ①在倍角公式2cos 22cos 1αα=-中,以α代替2α,以2α代替α,即得2cos 2cos 12αα=-,所以21cos cos 22αα+=. ②将①②两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分别相除,即得21cos tan 21cos ααα-=+.思考2:若已知cos α,如何计算sincos tan 222ααα、、?sincos tan 222ααα=== (半角公式) 强调:“±”号由2α所在象限决定. 例1:已知5sin 13α=,且2παπ<<,求tan 2α的值.解512sin cos 13213,tan24222tan tan 522πααπαππαπααπαα=<<∴=-<<∴<<∴>=====因为且又由公式例2 求证sin 1cos tan 21cos sin ααααα-==+ 证明22sin sin2cossin sin 222tan21cos cos cos 2cos 2cos 2222sin sin 2sin 2sin1cos 2222tan2sin sin coscos2sin222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利用例2的结论,再做一下例1,比较两种方法.例3 已知3sin 25θ=,022πθ<<,求22cos sin 12)4θθπθ--+.分析:由降幂公式知22cos 1cos 2αα=+,故有cos sin cos sin θθθθ-=+原式 ﹡ 此处有两种处理方法:方法一、由已知求出cos sin θθ、的值,带入﹡式计算,即可得到结果; 方法二、由﹡继续变形,将半角化为倍角进行计算. 解法一22cos sin......cos sin020cos0,sin02434sin2,02cos2525cos212sin2cos1sin121010θθθθππθθθθπθθθθθθθθ-=*+<<∴<<∴>>=<<==-=-∴==**==原式由由得又带入式得解法二222cos sincos sin(cos sin)(cos sin)(cos sin)12sin cos1sin2......cos sin cos234sin2,02cos252532115544255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πθθθ-=+-=+---==*-=<<=*-*==原式由得带入式得=小结:对于例3,我们从不同角度出发,解法一先利用倍角计算半角,再带入求值,解法二先利用半角化为倍角,再带入求值.在三角恒等变换中,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此类问题是三角恒等变换中常见的问题.万丈高楼平地起,在此告诫同学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必要的记忆是很重要的,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不管题目如何变化,都有一个固定的解题理论,那就是我们的倍角公式,及其逆用,掌握好了基础的理论知识,不管题目如何变化,我们都能将他们各个击破.所谓“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下面我们来分小组讨论一下这一个问题:(练一练)化简22221sin sin cos cos cos2cos22αβαβαβ⋅+⋅-⋅.分析:1.从“角”入手,倍角化半角;2.从“幂”入手,利用降幂公式将次;3.从“形”入手,利用配方法.本题目至少有6种解法,请同学们讨论完成.课堂小结三个数学方法1.从“角”入手,倍角化半角(半角化倍角);2.从“幂”入手,利用降幂公式将次(利用升幂公式升次);3.从“形”入手,利用配方法(分母有理化、分子有理化).两个人生哲理1.条条大路通罗马;2.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布置作业习题3.2A组1(1)、(2)、(4)、(5)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备课教案三角恒等变换和解三角形
高中数学教学备课教案三角恒等变换和解三角形高中数学教学备课教案三角恒等变换和解三角形一、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对于高中数学教学备课教案的设计,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三角恒等变换和解三角形为主题,探讨高中数学教学备课教案设计的相关内容。
二、三角恒等变换的基础概念1. 直角三角形的基础知识在教学备课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复习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如斜边、邻边、对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
2. 三角恒等变换的定义及相关恒等式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各自的特点,帮助他们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几个重要恒等式,如正弦恒等式、余弦恒等式和正切恒等式。
三、教学备课教案的设计1. 知识目标的明确化在教学备课阶段,教师需要明确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例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定义、掌握基本的恒等式,并能够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2. 教学过程的设计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步骤:a. 播放相关视频或动画,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三角恒等变换的学习兴趣。
b. 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三角恒等变换的意义和应用。
c. 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三角恒等变换恒等式解决具体问题。
d. 通过小组合作或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彼此交流,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加深对三角恒等变换的理解和掌握。
3. 思考题的设计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思考题,以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a. "给定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已知一个角的值和某一边的长度,如何求解其他两边的长度?请详细解答。
b. "如何通过正弦恒等式和余弦恒等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请提供一个具体的案例进行说明。
四、课堂实施与评估1. 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如投影仪、电子白板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恒等变换的概念和应用。
2. 学习效果的评估根据教学备课教案的设计目标,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a. 给学生布置相关练习,检查他们对三角恒等变换的掌握情况。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
06
三角恒等变换在实际问题中的 应用
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角度和长度的计算
利用三角恒等变换,可以解决几何图 形中角度和长度的计算问题,如求三 角形的内角和、外角和、边长等。
几何图形的证明
在几何证明题中,三角恒等变换可以 作为证明工具,通过变换公式将复杂 的几何问题转化为简单的三角问题, 从而简化证明过程。
sin^2α + cos^2α = 1, 1 + tan^2α = sec^2α, 1 + cot^2α = csc^2α。
商数关系
tanα = sinα / cosα, cotα = cosα / sinα。
互余角关系
sin(90° - α) = cosα, cos(90° - α) = sinα, tan(90° - α) = cotα。
查表或使用计算器得出结果。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
01
公式表述
$sin(alpha pm beta) = sin alpha cos beta pm cos alpha sin beta$
02
公式理解
该公式表达了两个角的和或差的正弦值可以通过这两个角的正弦值和余
弦值计算得出。
03
应用举例
计算 $sin(30^circ - 15^circ)$,可以使用该公式将表达式转换为 $sin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推导和证明三角恒等 变换公式,培养学生的逻 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 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 对称美和简洁美,激发学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
教学内容
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公式
包括正弦、余弦、正切的加法公式、 减法公式、倍角公式、半角公式等。
三角恒等变换教案
三角恒等变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角恒等变换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公式;(3)能够运用三角恒等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通过练习和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三角恒等变换的概念和意义(1)引入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图像;(2)解释三角恒等变换的含义和作用。
2. 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公式(1)sin(α±β)的公式;(2)cos(α±β)的公式;(3)tan(α±β)的公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复习相关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图像;(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三角恒等变换的必要性。
2. 新课讲解(1)讲解三角恒等变换的概念和意义;(2)引导学生推导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公式。
3. 练习与应用(1)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三角恒等变换的理解;(2)引导学生运用三角恒等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2)通过提问和回答,检查学生对三角恒等变换的理解。
2. 练习题的评价:(1)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和答案的正确性;(2)分析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三角恒等变换的概念、意义和基本公式的讲解;2. 练习题:提供相关的练习题,供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3. 教学参考书:提供详细的三角恒等变换的讲解和例题。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三角函数例子,让学生理解恒等变换的应用。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三角恒等变换的性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问题解决: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三角恒等变换知识去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高中数学教案《三角恒等变换》
教学计划:《三角恒等变换》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公式,包括和差化积、积化和差、二倍角公式等。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三角恒等变换公式进行化简、求值及证明。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代数运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三角恒等变换的规律。
采用“公式推导—例题讲解—练习巩固”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方法。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复杂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的美妙与和谐。
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公式及其推导过程;运用公式进行化简、求值及证明。
难点:灵活运用三角恒等变换公式解决复杂问题;理解并记忆众多公式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情境引入:通过展示一些与三角恒等变换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天文学中的角度计算、物理学中的波动分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背后可能涉及的数学知识,从而引出三角恒等变换的主题。
复习旧知:简要回顾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图像及诱导公式,为学习三角恒等变换做好铺垫。
明确目标: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公式及其应用。
2. 公式推导(15分钟)和差化积公式推导:通过图形展示和代数运算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推导出和差化积公式。
强调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和含义。
积化和差公式推导:类比和差化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推导积化和差公式。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见解,促进课堂互动。
二倍角公式推导:利用三角函数的倍角关系,引导学生推导出二倍角公式。
强调公式的记忆方法和应用技巧。
3. 例题讲解(10分钟)基础例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基础例题进行讲解,如利用三角恒等变换公式化简表达式、求三角函数值等。
高中数学备课教案三角恒等变换的综合应用
高中数学备课教案三角恒等变换的综合应用高中数学备课教案:三角恒等变换的综合应用导言:三角恒等变换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在各个数学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教案旨在帮助高中数学教师更好地教授三角恒等变换,并通过综合的应用案例,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和理解能力。
一、知识回顾1. 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概念回顾(这部分可以罗列出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公式、性质等)2. 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回顾(这部分可以涵盖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二、应用案例在实际问题中,三角恒等变换常常被用于解决各种几何、物理、工程等问题。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案例。
案例一:三角形面积计算题目描述:已知三角形ABC的边长分别为a、b、c,通过应用三角恒等变换,求解三角形ABC的面积。
解题思路:1. 根据海伦公式,可以利用三角恒等变换将面积计算问题转化为边长计算问题。
2. 具体求解步骤可参考以下算法:①计算半周长s=(a+b+c)/2;②计算面积S=s*(s-a)*(s-b)*(s-c)的平方根;③输出结果。
案例二:三角函数方程求解题目描述:已知三角函数方程sin(x)=cos(x),通过应用三角恒等变换,求解x的值。
解题思路:1. 利用三角恒等变换将sin(x)和cos(x)转化为同一种三角函数。
2. 具体求解步骤可参考以下算法:①利用tan(x)=sin(x)/cos(x)将sin(x)和cos(x)转化为tan(x);②将sin(x)=cos(x)代入tan(x)=sin(x)/cos(x),得到tan(x)=1;③求解tan(x)=1的解集,即x={π/4+kπ|k∈Z};④输出结果。
案例三:三角函数图像变换题目描述:已知函数y=sin(x),通过应用三角恒等变换,绘制函数y=sin(2x)的图像。
解题思路:1. 利用三角恒等变换将sin(2x)转化为sin(x)。
2. 具体绘图步骤可参考以下算法:①绘制函数y=sin(x)的基本图像;②沿x轴方向缩放两倍,即将x坐标缩小为原来的一半;③在新的坐标系下,绘制函数y=sin(x)的图像;④输出结果。
数学教案三角恒等变换
数学教案三角恒等变换数学教案:三角恒等变换引言:三角恒等变换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在解题过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教案将通过多种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三角恒等变换的概念、性质及应用,提高学生解决三角函数相关问题的能力。
一、知识导入:基本概念与性质(500字左右)1. 引入:提出实际中的三角形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2. 提出三角恒等变换的概念,并解释其意义和用途。
3. 结合基本三角函数的定义,介绍三角恒等变换的性质和基本公式。
二、基本恒等变换(500字左右)1. 说明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形式,并给出示例。
2. 推导和解释基本恒等变换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数学原理。
3. 针对不同类型的三角函数,列举相应的基本恒等变换公式。
三、应用实例一:解三角方程(500字左右)1.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通过三角恒等变换的方法,将其转化为解方程的问题。
2. 引导学生通过恒等变换的方式,解决多种类型的三角方程。
3. 鼓励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三角恒等变换的实际应用。
四、应用实例二:三角函数的求值与简化(500字左右)1.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利用三角恒等变换简化复杂的三角函数式子。
2. 引导学生通过代入不同的角度值,比较不同的三角函数值,推导出恒等变换的结果。
3. 帮助学生发现并总结三角函数简化的一般规律。
五、综合应用:证明三角恒等式(500字左右)1. 提出一些已知的三角恒等式,要求学生通过恒等变换的方式来证明其正确性。
2. 指导学生进行恒等变换的证明过程,注重逻辑推理和数学推导的合理性。
3. 提供一些挑战性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恒等变换证明复杂的三角恒等式。
六、总结与拓展(200字左右)1. 总结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强调其在解题中的重要性。
2. 提供一些额外的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应用所学的三角恒等变换知识。
3. 引导学生关注数学以及实际生活中的三角形相关问题,并从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高中数学教学备课教案三角恒等变换的应用三角恒等式的应用和证明
高中数学教学备课教案三角恒等变换的应用三角恒等式的应用和证明高中数学教学备课教案三角恒等变换的应用:三角恒等式的应用和证明导言:三角恒等式是数学中重要的工具和概念之一,它们在解决三角函数相关问题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将介绍三角恒等变换的应用以及如何证明三角恒等式。
一、三角恒等变换的应用1. 三角恒等式的用途三角恒等式可以帮助我们简化复杂的三角函数表达式,将其转化为更加简洁的形式,从而便于计算和推导其他结论。
在实际应用中,三角恒等式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各种几何、物理和工程问题。
2. 实例分析举例来说,我们要证明sin(A + B) = sinAcosB + cosAsinB。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将它们展开,在展开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 sin(A + B) = sinAcosB + cosAsinB,因此,该三角恒等式得以证明。
二、三角恒等式的证明方法1. 利用基本三角恒等式证明其他三角恒等式基本三角恒等式是几个已知的三角恒等式,它们是由三角函数的定义推导出的。
利用基本三角恒等式可以推导出其他的三角恒等式。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基本三角恒等式证明和推导出双角、半角和角和差等三角恒等式。
2. 利用几何图形展示三角恒等式的证明有时,我们可以利用几何图形来帮助我们理解和证明三角恒等式。
通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图,并利用几何关系和三角函数的定义,可以证明某些三角恒等式成立。
三、三角恒等变换教学示范1. 教学目标本教学示范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三角恒等变换的应用和证明方法。
通过示范和演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和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基本技巧,提高他们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步骤-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三角恒等式的应用领域,如何利用三角恒等式求解实际问题。
- 通过展示一些例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三角恒等变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 分析三角恒等式的证明方法,介绍基本三角恒等式和几何证明的思路。
- 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当的示范题目,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演示。
高二数学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通用11篇)
高二数学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通用11篇)高二数学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 1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基本的三角恒等式,如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公式。
2、能够运用三角恒等式进行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3、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1、三角恒等式的理解和记忆。
2、三角恒等变换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三角恒等式的灵活运用和复杂三角表达式的化简。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三角恒等式、例题和练习题。
2、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内容,回顾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已知的三角函数公式推导出新的三角恒等式?二、新课讲解1、讲解三角恒等式的基本概念,介绍和差化积、积化和差等公式。
2、通过实例演示如何使用三角恒等式进行三角恒等变换。
3、引导学生总结三角恒等变换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三、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练习题,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帮助。
四、巩固提升分析一些较复杂的三角恒等变换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灵活运用三角恒等式进行化简。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三角恒等变换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些三角恒等变换的练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演示和课堂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了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但在处理较复杂问题时,部分学生仍显得不够熟练,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和指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设计更多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三角恒等变换的能力。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二数学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 2理解并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公式,包括正弦、余弦、正切的和差公式,二倍角公式,半角公式等。
能够运用三角恒等变换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函数化简、求值及证明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高中数学备课教案三角恒等变换的证明与应用
高中数学备课教案三角恒等变换的证明与应用高中数学备课教案三角恒等变换的证明与应用一、概述三角恒等变换是数学中常用的工具,用于简化复杂的三角函数表达式,以及证明三角函数之间的等式关系。
本教案旨在通过证明与应用三角恒等变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函数的性质与运用。
二、证明恒等变换1. 余弦的恒等变换证明一:$\cos(\frac{\pi}{2} - x) = \sin(x)$解答:由余弦的定义可得,$\cos(\frac{\pi}{2} - x) = \frac{\text{对边}}{\text{斜边}}$设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为1,角$(\frac{\pi}{2} - x)$对应的对边长度为$\sin(x)$,根据三角函数定义,得证。
2. 正弦的恒等变换证明二:$\sin(\frac{\pi}{2} - x) = \cos(x)$解答:同证明一,设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为1,角$(\frac{\pi}{2} - x)$对应的对边长度为$\cos(x)$,根据三角函数定义,得证。
3. 正切的恒等变换证明三:$\tan(\frac{\pi}{2} - x) = \cot(x)$解答:由正切的定义可得,$\tan(\frac{\pi}{2} - x) =\frac{\sin(\frac{\pi}{2} - x)}{\cos(\frac{\pi}{2} - x)}$根据证明一和证明二可得,$\frac{\sin(\frac{\pi}{2} - x)}{\cos(\frac{\pi}{2} - x)} =\frac{\cos(x)}{\sin(x)} = \cot(x)$,得证。
三、应用恒等变换1. 比例的换算例题一:已知$\sin(x) = \frac{6}{10}$,求$\cos(x)$的值。
解答: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有$\sin^2(x) + \cos^2(x) = 1$,代入已知条件得$\frac{36}{100} + \cos^2(x) = 1$,化简可得$\cos^2(x) =\frac{64}{100}$再开方得$\cos(x) = \pm \frac{8}{10}$,由于$x$位于第一象限,所以$\cos(x) = \frac{8}{10} = \frac{4}{5}$2. 三角函数的运算例题二:已知$\sin(x) = \frac{3}{4}$,$\cos(y) = \frac{1}{2}$,求$\sin(x+y)$的值。
中学数学教案三角恒等变换与应用
中学数学教案三角恒等变换与应用中学数学教案:三角恒等变换与应用第一节:引言在中学数学教育中,三角恒等变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涉及到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关系,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本教案将详细介绍三角恒等变换的概念、基本公式和应用,并提供相关练习和教学建议。
第二节:三角恒等变换的概念三角恒等变换是指在三角函数中,一个三角函数表达式可以通过其他三角函数进行等价变换的数学过程。
常见的三角恒等变换包括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和差角公式,倍角公式,半角公式等。
这些恒等变换可以用来简化三角函数的运算,简化问题的表达形式,并且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起到重要作用。
第三节: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公式在介绍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公式时,我们首先回顾三角函数的基本定义和性质。
然后逐步引入三角恒等变换的常用公式,包括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和差角公式、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
通过具体的示例和推导过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公式。
第四节:三角恒等变换的应用三角恒等变换在实际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一种应用是解决三角方程,通过将复杂的三角方程转化为简单的恒等变换形式,可以更容易地求得方程的解。
另外,三角恒等变换还可以用于求解三角函数的特殊值,简化三角函数的计算过程。
此外,三角恒等变换还在三角函数的图像变换和函数性质的证明中起到关键作用。
第五节:教学建议在教授三角恒等变换时,我们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除了传授基本公式和概念,我们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实例分析和练习,通过解决真实问题来加深对三角恒等变换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应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六节:练习题1. 计算下列函数的值:a) sin(45°) + cos(60°)b) tan(30°) + cot(60°)2. 解方程sin(x + 30°) = sin(60°):a) 提示:使用和差角公式b) 给出解的范围3. 证明下列恒等式:a) cos^2(x) - sin^2(x) = cos(2x)b) sec^2(x) = 1 + tan^2(x)4. 应用半角公式证明cos(π/8)的值为(√2 + 1)/2第七节: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可以对三角恒等变换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高中数学教案三角恒等变换
高中数学教案三角恒等变换高中数学教案:三角恒等变换一、引言在高中数学中,三角恒等变换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三角恒等变换的概念、性质以及运用方法,以提升他们在解决相关数学问题时的能力。
二、基础知识概述1. 三角函数的定义- 正弦函数sin(x):在直角三角形中,对边与斜边的比值。
- 余弦函数cos(x):在直角三角形中,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 正切函数tan(x):在直角三角形中,对边与邻边的比值。
2. 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概念- 三角恒等变换是指将一个三角函数转化为另一个三角函数的等价关系。
- 常见的三角恒等变换包括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互换关系。
三、三角恒等变换的性质1. 基本恒等变换a)正弦函数的互换:- sin(x) = cos(90° - x)- cos(x) = sin(90° - x)b)余弦函数的互换:- cos(x) = cos(-x)c)正切函数的互换:- tan(x) = cot(90° - x)- cot(x) = tan(90° - x)2. 辅助恒等变换a)正弦函数的辅助恒等变换:- sin²(x) + cos²(x) = 1- 1 + tan²(x) = sec²(x)b)余弦函数的辅助恒等变换:- 1 + cot²(x) = csc²(x)四、三角恒等变换的运用方法1. 化简复杂的三角表达式a)使用基本恒等变换来替换特定的三角函数,将复杂的表达式化简为简洁的形式。
b)利用辅助恒等变换将三角函数关系转化为其他形式的等式。
2. 证明三角恒等式a)基于已知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运用三角恒等变换的知识进行变换和推导,证明给定的三角恒等式。
b)通过使用辅助线、反证法等数学方法,辅助完成恒等式的证明过程。
3. 解决三角函数方程和不等式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和问题,结合三角恒等变换的知识,将方程或不等式中的三角函数改写为相同或相关的三角函数,从而简化问题的求解。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二倍角的变形公式推导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体会化归、换元、方程、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理解并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并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形,体会三角恒等变形在数学中的应用。
3、通过例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选择公式,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以及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已有的十一个公式为依据,以推导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的推导作为基本训练,学习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在与代数变换相比较中,体会三角变换的特点,提高推理、运算能力.教学难点:认识三角变换的特点,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变换过程的设计,不断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变换过程的能力.三、教学设想:(一)复习:三角函数的和(差)公式,倍角公式(二)新课讲授:1、由二倍角公式引导学生思考:2αα与有什么样的关系?学习和(差)公式,倍角公式以后,我们就有了进行变换的性工具,从而使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更加丰富,这为我们的推理、运算能力提供了新的平台. 例1、试以cos α表示222sin ,cos ,tan 222ααα. 解:我们可以通过二倍角2cos 2cos 12αα=-和2cos 12sin 2αα=-来做此题. 因为2cos 12sin 2αα=-,可以得到21cos sin 22αα-=; 因为2cos 2cos 12αα=-,可以得到21cos cos 22αα+=. 又因为222sin 1cos 2tan 21cos cos 2ααααα-==+. 思考:代数式变换与三角变换有什么不同?代数式变换往往着眼于式子结构形式的变换.对于三角变换,由于不同的三角函数式不仅会有结构形式方面的差异,而且还会有所包含的角,以及这些角的三角函数种类方面的差异,因此三角恒等变换常常首先寻找式子所包含的各个角之间的联系,这是三角式恒等变换的重要特点.例2.已知135sin =α,且α在第三象限,求2tan α的值。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全套教案1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密云县编写组第一部分:第三章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以及运用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三角恒等变换位于三角函数与数学变换的结合点上.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在学习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使学生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的工具性作用,学会它们在数学中的一些应用.2.在模块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第一章三角函数的学习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三角变换是对三角函数的进一步深化也是为必修5中的解三角形做铺垫.3.总体教学目标(1)了解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2)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3)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以引导学生推导半角公式,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不要求记忆)作为基本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转化的观点去处理问题的自觉性,体会一般与特殊的思想,换元的思想,方程的思想等数学思想在三角恒等变换中的应用.4.重点、难点分析本章内容的重点是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及在推导过程中体现的思想方法,同时也是难点.5.其他相关问题本章内容安排贯彻“删减繁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的理念,严格控制了三角变换及应用的繁、难程度,尤其注意了不以半角公式,积化和差以及和差化积公式作为变换的依据,而只把这些公式的推导作为变换的基本练习.二、教学方式概述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为主,以学生为主体探究式教学为辅.三、教学资源概述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四、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建议 1.本章知识结构如下图:2.教学内容本章的内容分为两节:“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1)三角恒等变换的学习以代数变换与同角三角函数式的变换的学习基础,和其他数学变换一样,它包括变换的对象,变换的依据和方法等要素.本章变换的对象要由只含一个角的三角函数拓展为包含两个角的三角函数式,因此建立起一套包含两个角的三角函数式变换的公式.(2)本章是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作为基础来推导其它的公式,具体过程如下:()()()()22,,C C S T C S T αβαβαβαβααε-+±±→→→→(3)本章在内容的安排上有明暗两条线,明线是建立公式,学会变换,暗线是发展推理和运算的能力,因此在本章全部内容的安排上,特别注意恰时恰点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对比、联系、化归的观点去分析、处理问题,使他们能够依据三角函数的特点,逐渐明确三角变换不仅包括式子结构形式变换,还包括式子中的角的变换,以及不同三角函数之间的变换,引导学生逐渐拓广有关公式在变换过程中的作用,强化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设计变换思路的意识,并且也注意了引导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3.课时分配本章教学时间约8课时,具体分配如下: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约4课时 3.2简单的恒等变换 约3课时 复习 约1课时§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一、学习目标: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相关的十一个公式,通过探索证明和初步应用,体会和认识公式的特征及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和讨论交流,导出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的十一个公式,并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为运用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打好基础;2. 难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索与证明. 三、教学内容安排3.1.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要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独立探索,自己得出结果更是难点.教科书P136章前图由实际例子引出已知两个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来研究这两个角和、差的正弦、余弦、正切.这是实际的需要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们要研究两角差的余弦公式()cos ?αβ-=、两角和的余弦公式()cos ?αβ+=两角差的正弦公式()sin ?αβ-=、两角和的正弦公式()sin ?αβ+=等知识.探究过程:1.通过展示多媒体动画课件,通过正、余弦线及它们之间的几何关系探索()cos αβ-与cos α、cos β、sin α、sin β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到c o s ()c o s c o s s αβαβαβ-=+,认识两角差余弦公式的结构. 2.引导用向量法证明两角差余弦公式.然后通过两个例题来巩固所学公式例1利用和、差角余弦公式求cos 75、cos15的值. 解:分析:把15构造成两个特殊角的和、差.()231cos15cos 4530cos 45cos30sin 45sin 302=-=+=⨯= 点评:本例说明差角余弦公式也适用于形式上不是差角,但可以拆分成两角差的情形.实际上,由于公式对任意角都成立,因此在使用公式时应当根据需要对角进行灵活表示.例如:()cos15cos 6045=-,要学会灵活运用.本例结束后思考如何求sin 75,引导用诱导公式sin()cos 2παα-=,为后面推导出正弦两角和与差公式做准备. 例2已知4sin 5α=,5,,cos ,213παπββ⎛⎫∈=- ⎪⎝⎭是第三象限角,求()cos αβ-的值.解:因为,2παπ⎛⎫∈ ⎪⎝⎭,4sin 5α=由此得3cos 5α===-又因为5cos ,13ββ=-是第三象限角,所以12sin 13β===-所以3541233cos()cos cos sin sin 51351365αβαβαβ⎛⎫⎛⎫⎛⎫-=+=-⨯-+⨯-=- ⎪ ⎪ ⎪⎝⎭⎝⎭⎝⎭本例是运用两角差的基础题,主要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逐步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 §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本节课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基础,推导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方法,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特点的过程,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推导出了两角差的余弦,引导学生推导两角和的余弦公式,然后引导学生推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和正切公式. 例3已知3sin ,5αα=-是第四象限角,求sin ,cos ,tan 444πππααα⎛⎫⎛⎫⎛⎫-+-⎪ ⎪ ⎪⎝⎭⎝⎭⎝⎭的值.解:因为3sin ,5αα=-是第四象限角,得4cos 5α===,3sin 35tan 4cos 45ααα-===- ,于是有43sin sin cos cos sin 444252510πππααα⎛⎫⎛⎫-=-=--=⎪ ⎪⎝⎭⎝⎭43cos cos cos sin sin 444252510πππααα⎛⎫⎛⎫+=-=--=⎪ ⎪⎝⎭⎝⎭3tan tan144tan 7341tan tan 144παπαπα---⎛⎫-===- ⎪⎛⎫⎝⎭++- ⎪⎝⎭本例是运用和差角公式的基础题,要注意认真分析条件,明确要求,再思考应该联系什么公式,使用公式时要做什么准备.还要重视思维过程的表述,不能只看结果而不顾过程表述的准确性和简洁性.解答完本例可以把条件是α是第四象限角去掉,让学生考察结果和求解过程会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分类讨论的方法. 例4利用和(差)角公式计算下列各式的值:(1)sin 72cos 42cos72sin 42-;(2)cos 20cos70sin 20sin 70-;(3)1tan151tan15+-.解:分析:解此类题首先要学会观察,看题目当中所给的式子与我们所学的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中哪个相象.(1)()1sin 72cos 42cos72sin 42sin 7242sin 302-=-==; (2)()cos 20cos70sin 20sin 70cos 2070cos900-=+==;(3)()1tan15tan 45tan15tan 4515tan 6031tan151tan 45tan15++==+==--.本例体现了对公式的全面理解上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从正(从左到右使用公式)、反(从右到左使用公式)两个角度使用公式.与正用相比反用表现的是一种逆向思维,他不仅要求有一定的逆向思维意识,对思维的灵活性要求较高,而且对公式要求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3.1.3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本节以两角和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基础,推导二倍角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学生先回顾一下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由此能否得到sin 2,cos 2,tan 2ααα的公式呢?(学生自己动手,把上述公式中β看成α即可), 公式推导:()sin 2sin sin cos cos sin 2sin cos ααααααααα=+=+=;()22cos2cos cos cos sin sin cos sin ααααααααα=+=-=-;思考:把上述关于cos2α的式子能否变成只含有sin α或cos α形式的式子呢?22222cos 2cos sin 1sin sin 12sin αααααα=-=--=-; 22222cos 2cos sin cos (1cos )2cos 1αααααα=-=--=-.()2tan tan 2tan tan 2tan 1tan tan 1tan ααααααααα+=+==--. 注意:2,22k k ππαπαπ≠+≠+ ()k z ∈例题讲解 例5已知5sin 2,,1342ππαα=<<求sin 4,cos 4,tan 4ααα的值. 解:由,42ππα<<得22παπ<<.又因为5sin 2,13α=12cos 213α===-.于是512120sin 42sin 2cos 221313169ααα⎛⎫==⨯⨯-=- ⎪⎝⎭; 225119cos 412sin 21213169αα⎛⎫=-=-⨯=⎪⎝⎭;120sin 4120169tan 4119cos 4119169ααα-===-. 通过本例要求学生对“倍”的相对性有一定的认识,灵活运用“倍” 的变换,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导作用. 例6 在ABC ∆中,4cos 5A =,tan 2B =,求tan(22)A B +的值.本例采用两种方法来解决:一种是先求出tan 2A 和tan 2B 从而求出tan(22)A B +,另一种是先求出tan()A B +再求出tan(22)A B +.这两种方法都是对倍角公式与和角公式的联合运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三角形的背景下研究问题,会带来一些隐含条件,如0,A A B C ππ<<++=等,教学中可以在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后,引导他们进行适当的小结.学生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直接求tan 2C 的值.四、教学资源建议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以问题为核心,采用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如何根据以学知识推导本章的十一个公式. 六、课堂评价建议1.情绪变化: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表现出来的情绪变化,给每名同学打分.2.参与度:从课堂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情况和自主探究的情况来了解,学生是否动手实践,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是进行深层次的思考.3.讨论交流:小组讨论时能否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每组组长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给每名同学打分.4.学习水平: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否提高.5.知识水平:(1)通过作业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三角变换的十一个基本公式. (2) 通过章节检测题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十一个基本公式.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3个课时)一、学习目标:本节主要包括利用已有的十一个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以及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中的应用.通过例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选择公式,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以及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已有的十一个公式为依据,以推导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的推导作为基本训练,学习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在与代数变换相比较中,体会三角变换的特点,提高推理、运算能力.教学难点:认识三角变换的特点,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变换过程的设计,不断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变换过程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安排例 例题安排:例1试以cos α表示222sin,cos ,tan 222ααα.解:我们可以通过二倍角2cos 2cos 12αα=-和2cos 12sin 2αα=-来做此题.因为2cos 12sin 2αα=-,可以得到21cos sin22αα-=; 因为2cos 2cos12αα=-,可以得到21cos cos 22αα+=. 又因为222sin 1cos 2tan 21cos cos 2ααααα-==+. 思考:代数式变换与三角变换有什么不同?代数式变换往往着眼于式子结构形式的变换.对于三角变换,由于不同的三角函数式不仅会有结构形式方面的差异,而且还会有所包含的角,以及这些角的三角函数种类方面的差异,因此三角恒等变换常常首先寻找式子所包含的各个角之间的联系,这是三角式恒等变换的重要特点. 例2求证:(1)、()()1sin cos sin sin 2αβαβαβ=++-⎡⎤⎣⎦;(2)、sin sin 2sincos22θϕθϕθϕ+-+=.证明:(1)因为()sin αβ+和()sin αβ-是我们所学习过的知识,因此我们从等式右边着手.()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两式相加得()()2sin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 即()()1sin cos sin sin 2αβαβαβ=++-⎡⎤⎣⎦; (2)由(1)得()()sin sin 2sin cos αβαβαβ++-=①;设,αβθαβϕ+=-=, 那么,22θϕθϕαβ+-==.把,αβ的值代入①式中得sin sin 2sin cos22θϕθϕθϕ+-+=.思考:在例2证明中用到哪些数学思想?例2 证明中用到换元思想,(1)式是积化和差的形式,(2)式是和差化积的形式,在后面的练习当中还有六个关于积化和差、和差化积的公式.例3求函数sin y x x =的周期,最大值和最小值.解:sin y x x =+这种形式我们在前面见过,1sin 2sin 2sin 223y x x x x x π⎛⎫⎛⎫==+=+ ⎪ ⎪ ⎪⎝⎭⎝⎭, 所以,所求的周期22T ππω==,最大值为2,最小值为2-.点评:例3是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中应用的举例,它使三角函数中对函数()sin y A x ωϕ=+的性质研究得到延伸,体现了三角变换在化简三角函数式中的作用.例4 如图3.2-1 已知OPQ 是半径为1,圆心角为3π的扇形,C 是扇形弧上的动点,ABCD是扇形的内接矩形.记COP α∠=,求当角α取何值时,矩形ABCD 的面积最大?并求出这图3.2-1O个最大面积.分析:要求当角α取何值时,矩形ABCD 的面积S 最大,可分两步进行: (1)找出S 与α之间的函数关系; (2)由得到的函数关系,求出S 的最大值. 解:在Rt OBC ∆中,cos ,sin OB BC αα==在Rt OAD ∆中,tan603DA OA==,所以sin 333OA DA BC α===.所以cos sin 3AB OA OA αα=-=-.设矩形ABCD 的面积为S ,则(cos sin )sin 3S AB BC ααα=⋅=-1)66πα+-由03πα<<,得52666πππα<+<,所以当262ππα+=,即6πα=时,S 最大13-=6因此,当6πα=时,矩形ABCD 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6.本例是一个实际问题,需要建立函数模型,建立函数模型时,对自变量可多一种选择,如果设AD=x ,则)3S x x =.尽管对所得函数还暂时无法求其最大值,但能促进学生对函数模型多样性的理解,并能使学生感受到以角为自变量的优点.复习安排(1课时)知识与方法小结:1. 11个三角恒等变换公式中,余弦的差角公式是其它公式的基础,由它出发,用-β代替β、2π±β代替β、α=β等换元法可以推导出其它公式.你能根据下图回顾推导过程吗?2.化简,要求使三角函数式成为最简:项数尽量少,名称尽量少,次数尽量底,分母尽量不含三角函数,根号内尽量不含三角函数,能求值的求出值来.3.求值,要注意象限角的范围、三角函数值的符号之间联系与影响,较难的问题需要根据上三角函数值进一步缩小角的范围.4.证明是利用恒等变换公式将等式的左边变同于右边,或右边变同于,或都将左右进行变换使其左右相等.5. 三角恒等变换过程与方法,实际上是对三角函数式中的角、名、形的变换,即(1)找差异:角、名、形的差别;(2)建立联系:角的和差关系、倍半关系等,名、形之间可以用哪个公式联系起来;(3)变公式:在实际变换过程中,往往需要将公式加以变形后运用或逆用公式,如升、降幂公式, cos α= cos βcos (α-β)- sin βsin (α-β),1= sin 2α+cos 2α,0030tan 130tan 1-+=000030tan 45tan 130tan 45tan -+=tan (450+300)等. 6.自己根据学生状况适当配备例题.四、教学资源建议.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以问题为核心,采用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式子的结构进行三角变换.六、课堂评价建议:1.情绪变化: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表现出来的情绪变化,给每名同学打分.2.参与度:从课堂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情况和自主探究的情况来了解,学生是否动手实践,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是进行深层次的思考.3.讨论交流:小组讨论时能否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每组组长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给每名同学打分.4.学习水平: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否提高.5.知识水平:(1)通过作业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三角变换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2) 通过章节检测题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三角变换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
高中数学备课教案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性质
高中数学备课教案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性质高中数学备课教案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性质一、引言三角函数在数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三角恒等变换是解决三角函数方程的关键工具之一。
本教案将介绍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性质,包括正弦、余弦、正切的基本相等关系、偶数与奇数性质、周期性质以及其他相关性质。
二、基本相等关系1. 正弦性质在单位圆上,对于任意角度θ,都有sin(θ) = sin(180° - θ)。
这意味着正弦函数在180°周期内呈现对称性,即sinθ = sin(180° + θ)。
这一性质在解三角方程时常常发挥重要作用。
2. 余弦性质与正弦类似,对于任意角度θ,都有cos(θ) = cos(-θ)。
这表明余弦函数是偶函数,即cosθ = cos(-θ)。
3. 正切性质在单位圆上,对于任意角度θ,都有tan(θ) = tan(180° + θ)。
这意味着正切函数是周期函数,其周期为180°。
三、偶数与奇数性质1. 正弦与余弦对于任意角度θ,有sin(-θ) = -sinθ,cos(-θ) = cosθ。
这表明正弦函数是奇函数,余弦函数是偶函数。
2. 正切对于任意角度θ,有tan(-θ) = -tanθ。
这意味着正切函数是奇函数。
四、周期性质1. 正弦与余弦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都是周期函数,其最小正周期为360°(或2π)。
即sin(θ + 360°) = sinθ,cos(θ + 360°) = cosθ。
2. 正切正切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180°(或π)。
即tan(θ + 180°) = tanθ。
五、其他相关性质1. 三角恒等式三角恒等式是三角恒等变换的重要应用。
其中最常用的三角恒等式有:- 余弦定理:c^2 = a^2 + b^2 - 2abcosC- 正弦定理:a/sinA = b/sinB = c/sinC- 正切定理:tan(A ± B) = (tanA ± tanB)/(1 ∓ tanA tanB)2. 三角恒等变换的证明三角恒等变换的证明通常借助数学归纳法、几何推导、三角函数定义等方法展开。
高中数学备课教案三角恒等变换
高中数学备课教案三角恒等变换高中数学备课教案教案主题:三角恒等变换教案结构:I. 引言A. 背景介绍B. 目标设定II. 教学目标III. 教学内容A. 恒等变换基础知识1. 三角函数基本关系2. 三角函数的周期性3. 三角恒等变换的定义与概念B. 三角恒等变换的具体公式1. 和差公式2. 二倍角公式3. 半角公式4. 万能公式C. 恒等变换的应用1. 简化三角函数表达式2. 解三角方程3. 探索三角函数的性质IV. 教学步骤A. 概念讲解与例题演示1. 解释三角恒等变换的概念与意义2. 展示具体的恒等变换公式,并讲解其推导过程3. 示例演示,引导学生理解恒等变换的运用方法B. 练习与巩固1. 配置练习题,包含不同难度层次的题目,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2. 分组小组讨论互动,引导学生运用恒等变换解决实际问题3. 错题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错误原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V. 课堂互动A. 探究性学习1.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恒等变换的规律与特点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以培养其思辨能力与创造性思维B. 案例分析1. 提供典型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 鼓励学生分享解题思路与方法,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互助VI. 课堂总结A. 概述课堂内容重点与难点B. 强调掌握恒等变换的重要性与实际应用意义VII. 课后作业A. 恒等变换练习题B. 课堂案例分析题C. 阅读相关教材,扩展恒等变换的知识领域VIII. 教学反思与改进A.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与效果B. 总结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教案说明:本教案旨在通过恒等变换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三角函数在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运用方法。
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学生能够理解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够熟练应用各类恒等变换公式解题。
课堂互动环节通过探究性学习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考能力,旨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后作业的设计,巩固学生对恒等变换的理解与应用,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宽对恒等变换的学习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恒等变换【1】(A ,新课标I ,理2)sin 20cos10-cos160sin10=A.2-B.2C.12-D.12【2】(A ,重庆,文6)若11tan,tan()32,则tan = A.17 B.16 C.57 D.56【3】(C ,重庆,理9)若5tan 2tan πα=则=--)5sin()103cos(παπα A.1 B.2 C.3 D.4【4】(A ,四川,理12) 75sin 15sin +的值是___.【5】(B ,四川,文13)已知0cos 2sin =+αα,则ααα2cos cos sin 2-的值是 .【6】(B ,江苏,文理8)已知2tan -=α,71tan =+)(βα,则βtan 的值为 .【7】(A ,广东,文16)已知tan 2α=.(1)求tan()4πα+的值;(2)求2sin 2sin sin cos cos 21ααααα+--的值.解三角形【1】(A ,广东,文5)设△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2a =,c =cos A =b c <,则b = A.3B. C.2【2】(A ,湖北,文15理13)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西行驶,到A 处时测得公路北侧一山顶D 在西偏北30的方向上,行驶600m 后到达B 处,测得此山顶在西偏北75的方向上,仰角为30,则此山的高度CD = m.【3】(A ,广东,理11).设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若a = 1sin 2B =,6C π=,则b = .【4】(A ,福建,理12)若锐角ABC ∆的面积为,且5,8AB AC ==,则BC 等于 .【5】(B ,北京,文11)在ABC △中,3=a ,6=b ,3π2=∠A ,则=∠B .【6】(B ,北京,理12)在ABC ∆中,6,5,4===c b a 则=CA sin 2sin . 【7】(B ,天津,理13)在△ABC 中,内角C B A ,,所对的边分别为c b a ,,.已知△ABC 的面积为153,2=-c b ,41cos -=A ,则a 的值为 . 【8】(B ,重庆,文13)设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2a =,1cos 4C =-,3sin AAB第2题图2sin B =,则c = .【9】(B ,重庆,理13)在ABC ∆中,120B =AB =A 的角平分线,3=AD 则.____=AC【10】(B ,安徽,文12)在ABC ∆中,AB =,A ∠=75,B ∠=45,则=AC .【11】(B ,福建,文14)若ABC ∆中,AC 45A =,75C =,则BC = .【12】(C ,新课标I ,理16)在平面四边形ABCD 中,75A B C ∠=∠=∠=,2BC =,则AB 的取值范围是 .【13】(A ,新课标I ,文17)已知,,a b c 分别是ABC ∆内角,,A B C 的对边,2sin 2sin sin B A C =.(I)若a b =,求cos B ;(II)若90B =,且a = 求ABC ∆的面积. 【14】(A ,新课标Ⅱ,文17)△ABC 中,D 是BC 上的点,AD 平分BAC ∠,DC BD 2=.(I)求CB∠∠sin sin ;(II)若60BAC ∠=,求B ∠.【15】(A ,新课标Ⅱ,理17)△ABC 中,D 是BC 上的点,AD 平分BAC ∠,△ABD 面积是△ADC 面积的2倍. (I)求sin sin BC∠∠; (II)若1,,2AD DC ==求BD 和AC 的长. DCAB第14、15题图【16】(A ,天津,文16)△ABC 中,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c ,b ,a 已知△ABC 的面积为 .cos41-,2==-A c b (I)求a 和C sin 的值; (II)求)cos(62πA +的值.【17】(A ,山东,文17)ABC ∆中,角C B A ,,所对的边分别为c b a ,,,且已知,33cos =B 32,96)sin(==+ac B A ,求A sin 和c 的值. 【18】(A ,江苏,文理15)在ABC ∆中,已知2=AB ,3=AC , 60=A .(1)求BC 的长; (2)求C 2sin 的值.【19】(A ,安徽,理16)在ABC ∆中,A ∠=34π,6AB =,AC =D 在BC 边上,BD AD =,求AD 的长.【20】(A ,湖南,理17)ABC ∆的内角C B A ,, 的对边分别为c b a ,,,A b a tan =,且B 为钝角.(I)证明:2π=-A B ;(II)求C A sin sin +的取值范围.【21】(A ,陕西,文17理17)ABC ∆的内角C B A ,,所对的边分别为c b a ,,.向量)3,(b a =与)sin ,(cos B A =平行.(I)求A ;(II)若2,7==b a ,求ABC ∆的面积.【22】(B ,上海,文21)如图,,,O P Q 三地有直道相通,3OP =千米,4PQ =千米,5OQ =千米.现甲、乙两警员同时从O 出发匀速前往Q 地,经过t 小时,他们之间的距离为()f t (单位:千米).甲的路线是OQ ,速度5千米/小时,乙的路线是OPQ ,速度是8千米/小时.乙到达Q 地后在原地等待.设1t t =时,乙到达P 地;2t t =时,乙到达Q 地.(1)求1t 与1()f t 的值;(2)已知警员的对讲机的有效通话距离是3千米.当12t t t ≤≤时,求()f t 的表达式,并判断()f t 在12[,]t t 上的最大值是否超过3?说明理由.【23】(B ,上海,理20)如图,,,A B C 三地有直道相通,5AB =千米,3AC =千米,4BC =千米.现甲、乙两警员同时从A 地出发匀速前往B 地,经过t 小时,他们之间的距离为()f t (单位:千米).甲的路线是AB ,速度为5千米/小时,乙的路线是ACB ,速度为8千米/小时.乙到达B 地后在原地等待.设1t t =时,乙到达C 地. (1)求1t 与1()f t 的值;(2)已知警员的对讲机的有效通话距离是3千米.当11t t ≤≤时,求()f t 的表达式,并判断()f t 在1[,1]t 上的最大值是否超过3?说明理由.【24】(B ,四川,文19)已知C B A ,,为ABC ∆的内角,B A tan ,tan 是关于x 的方程px x 32+)(01R p p ∈=+-的两个实根.PQO第22题图BCA第23题图(1)求C 的大小;(2)若6,3==AC AB ,求p 的值. 【25】(B ,四川,理19)如图,D C B A ,,,为平面四边形ABCD 的四个内角.(1)证明:AAA sin cos 12tan-=; (2)若,3,6,180===+BC AB C A ,4=CD 5=AD ,求2tan 2tan 2tan 2tanDC B A +++的值.【26】(B ,浙江,文16)在ABC ∆中,内角C B A ,,所对的边分别为c b a ,,.已知2)4tan(=+A π.(I)求AA A2cos 2sin 2sin +的值; (II)若3,4==a B π,求ABC ∆的面积.【27】(B ,浙江,理16)在△ABC 中,内角C B A ,,所对的边分别为c b a ,,.已知4π=A ,22212b ac -=.(I)求C tan 的值;(II)若△ABC 的面积为3,求b 的值.【28】(B ,湖南,文17)设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tan a b c a b A =.(I)证明:sin cos B A =;BCDA第25题图(II)若3sin sin cos 4C A B -=,且B 为锐角,求,,A B C .三角恒等变换【1】(A ,新课标I ,理2)、D解析:原式sin 20cos10=+cos 0sin1021sin30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A ,重庆,文6)、A解析:)tan(tan a b a b -+= = 71tan )tan(1tan )tan(=++-+a b a a b a 1tan 7b ∴=.【3】(C ,重庆,理9)、C解析:=--)5sin()103cos(παπα5sincos 5cos sin 103sin sin 103cos cos παπαπαπα-+ 5sin 5cos tan 103sin tan 103cos ππαπαπ-+=5sin5cos 5tan 2103sin5tan 2103cos ππππππ-+=.35sin 5sin 3==ππ【4】(A ,四川,理12)、26解析:sin15sin 75sin15cos15+=+2660sin 2== . 【5】(B ,四川,文13)、1-解析:由0cos 2sin =+αα知2tan -=α,所以22sin cos cosααα-=2222sin cos cos sin cos αααα-+.11tan 1tan 22-=+-=αα【6】(B ,江苏,文理8)、3解析:法1 因为tan()αβ+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17=,又2tan -=α,所以3tan =β. 法2 ])tan[(tan αβαβ-+=αβααβαtan )tan(1tan )tan(++-+= 3)2(711)2(71=-⨯+--=.【7】(A ,广东,文16)解析:(1)因为tan 2α=,所以321124tantan 14tantan )4tan(-=-+=-+=+παπαπα.2sin 22sin sin cos cos 21ααααα+--()1)1cos 2(cos sin sin cos sin 222---+=αααααα222sin cos sin sin cos 2cos αααααα=+-22tan tan tan 2ααα=+-41422==+-.解三角形【1】(A ,广东,文5)、C解析:由余弦定理得:A bc c b a cos 2222-+=,所以233221242⋅⋅-+=b b ,即0862=+-b b ,解得2=b 或4=b .因为c b <,所以2=b .【2】(A ,湖北,文15理13)、6100解析:由题意知图中⊥DC 面ABC ,DBC ∠=30,CAB ∠=30,ABC ∠=105,因而ACB ∠=45, 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sin 45sin 30AB BC=,其中600=AB m, 故2300=BC m ,610033==BC CD m. 【3】(A ,广东,理11)、1解析:因为1sin 2B =且(0,)B π∈, 所以6B π=或23A B C ππ=--=,又a = 由正弦定理sin sin a bA B=,可得1b =. 【4】(A ,福建,理12)、7【解析】:由已知得ABC ∆的面积为1sin 20sin 2AB AC A A ⋅==sin 2A =,(0,)2A π∈,所以3A π=.由余弦定理得2222cos BC AB AC AB AC A =+-⋅=49,7BC =.【5】(B ,北京,文11)、4π解析:由正弦定理,得sin sin a b A B ==sin B =,所以4π=∠B .【6】(B ,北京,理12)、1解析:436521636252cos 222=⨯⨯-+=-+=bc a c b A .132432cos 2sin cos sin 2sin 2sin =⨯⨯===A c a C A A C A . 【7】(B ,天津,理13)、8解析:415sin ,153sin 21===∆A A bc S ABC ,24=∴bc 222()252b c b c bc ∴+=-+=22212cos 5248644a b c bc A ∴=+-=+⨯=.8=∴a【8】(B ,重庆,文13)、4解析:由3sin 2sin AB 可得32a b =且2a =所以3b =,又因12,cos ,4a C代入余弦公式可解4c =. 【9】(B ,重庆,理13)、6解析:在ABD ∆中,由正弦定理得︒=∠120sin 3sin 2ADB ,所以,4π=∠ADB 故 ︒=∠15BAD ,又AD 平分角A ,则,30︒=∠BAC 由此可得ABC ∆是底角为︒30等腰三角形,所以在ABC ∆中易得.6=AC【10】(B ,安徽,文12)、2解析:如图所示,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可知:sin(1807545)AB--sin 45AC=,所以2=AC . 【11】(B ,福建,文14)解析:由题意得18060B A C =--=,由正弦定理得sin sin AC BCB A=,则sin sin AC ABCB=,所以BC ==【12】(C ,新课标I,理16)、解析:若D 与C 重合,此时AB 最小:2cos75AB BC =⋅⋅=.若D 与E 重合,此时,A与E 重合,AB 最大:CDEAB第12题图ABC第10题图1cos75AB====. 故AB的取值范围为. 【13】(A ,新课标I ,文17)解析:(I)由题设及正弦定理可得22b ac =. 又a b =,可得2a b c ==由余弦定理,得2221cos 24a cb B ac +-== (II)由(I)知22b ac =.因为B =o90,由勾股定理得222a cb +=.故222a c ac +=,得a c ==所以△ABC 的面积为1.【14】(A ,新课标Ⅱ,文17)解析:(I)由正弦定理得sin sin AD BDB BAD=∠∠,sin sin AD DC C CAD =∠∠, 因为AD 平分∠BAC , BD =2DC ,所以sin sin B C ∠∠DC BD =12=. (II)法1:因为180()C BAC B ∠=-∠+∠60,BAC ∠=所以sin C ∠sin()BAC B =∠+∠1cos sin 22B B =∠+∠, 由(I)知2sin B ∠ sin C =∠,所以tan B ∠=30B ∠=. 法2:由(I)可知AC AB 2=,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可得222BC AB AC =+2cos60AB AC -⋅22242AC AC AC =+- 23AC =,所以AC BC 3=,由余弦定理得cos B ∠2222AB BC AC AB BC +-=⋅222=2=,因为0180B <<,所以30B ∠=. 【15】(A ,新课标Ⅱ,理17)解析:(I)法1:依题意2ABD ADC S S ∆∆=,BAD ∠CAD =∠. 因为1sin 2ABD S AB AD BAD ∆=⋅∠, ADC S ∆1sin 2AD AC CAD =⋅∠,所以2AB AC =.由正弦定理得sin 1sin 2B ABC AC ∠==∠. 法2:设ABC ∆的BC 边上的高为h , 由题设可得22121==⋅⋅=∆∆DC BD DC h BDh S S ADCABD, 由角平分线定理得DC BD AC AB =,由正弦定理得AC AB sin sin BC∠=∠, 所以21sin sin =∠∠C B (II)因为ABD S ∆:ADC S ∆=BD :DC,所以BD =在ABD ∆和ADC ∆中,由余弦定理知2222cos AB AD BD AD BD ADB =+-⋅∠,2AC 222cos AD DC AD DC ADC =+-⋅∠.故2AB22222326AC AD BD DC +=++=.由(I)知AB2AC =,所以1AC =.【16】(A ,天津,文16)解析:(I)在△ABC 中,由,41-=A cos可得sin 4A =由15321==A sin bc S ABC Δ. 得,bc 24=又由,c b 2=-解得.c ,b 46== 由,A cos bc c b a 2222-+=可得.a 8=由,Csin cA sin a =得.sin 815=C (II)626262πA πA πA sin sin cos cos )cos(-=+A A A cos sin )cos (⋅⨯--=22112232.163715-=【17】(A ,山东,文17)解析:在ABC ∆中,由33cos =B ,得 36sin =B 因为π=++C B A , 所以96)sin(sin =+=C B A . 因为B C sin sin <,所以B C <,可知C 为锐角, 所以935cos =C . 322sin cos cos sin )sin(sin =+=+=C B C B C B A 由CcA a sin sin =可得,c CAc a 32sin sin ==又32=ac ,所以1=c . 【18】(A ,江苏,文理15)解析:(1)由余弦定理知,222BC AB AC =+2cos AB AC A -⋅⋅72132294=⨯⨯⨯-+=, 所以7=BC ;(2)由正弦定理知,ABCC AB sin sin =, 所以721760sin 2sin sin ==⋅= A BC AB C . 因为BC AB <,所以C 为锐角, 则772731sin 1cos 2=-=-=C C .因此734cos sin 22sin =⋅=C C C . 【19】(A ,安徽,理16)解析:设ABC ∆的内角C B A ,,所对的边分别为c b a ,,,由余弦定理得:90cos 2222=-+=A bc c b a ,所以103=a .又由正弦定理得1010sin sin ==a Ab B , 由题设知40π<<B ,所以10103cos =B , 在ABD ∆中,由正弦定理得)2sin(sin B BAB AD -=πB B B cos sin 2sin 6=10cos 3==B.【20】(A ,湖南,理17)解析:(I)由A b a tan =及正弦定理,得B Ab a A A sin sin cos sin ==,所以A B cos sin =,即 )2sin(sin A B +=π. 又B 为钝角,),2(2πππ∈+A ,故A B +=2π,即2π=-A B . (II)由(I)知 022)(>-=+-=A B A C ππ, 所以)4,0(π∈A .于是)22sin(sin sin sin A A C A -+=+πA A 2cos sin +=2sin 12sin A A2192(sin )48A .因为40π<<A ,所以 22sin 0<<A ,因此8989)41(sin 2222≤+--<A . 由此可得C A sin sin +的取值范围是]89,22(. 【21】(A ,陕西,文17理17)解析:(I)因为n m //,所以-B a sin =A b cos 30,由正弦定理得0cos sin 3sin sin =-A B B A ,又0sin ≠B ,从而3tan =A ,由于π<<A 0,所以3π=A .(II)法1 由余弦定理得A bc c b a cos 2222-+=,而2,7==b a ,3π=A ,得c c 2472-+=,即0322=--c c ,因为0>c ,所以3=c .故ABC ∆的面积为233sin 21=A bc . 法2 由正弦定理得Bsin 23sin7=π,从而=B sin 721,又由b a >,知B A >,所以772cos =B ,)3sin()sin(sin π+=+=B B A C +=3cos sin πB 142133sin cos =πB .所以ABC ∆的面积为233sin 21=C ab . 【22】(B ,上海,文21)解析:(1)有已知138t =,设此时甲到A 地,则315588OA =⋅=. 在POA 中,222AP OP OA =+2cos OP OA POQ -⋅⋅⋅∠22151533693()2388564=+-⨯⨯⨯=.所以1()f t =(2)由已知278t =,当12[,]t t t ∈,即37[,]88t ∈时,甲位于A 地,乙位于B 地,则55,78QA t QB t =-=-,()f t AB =====max 3()() 3.88f t f ==<所以()f t 在12[,]t t 上的最大值不超过3. 【23】(B ,上海,理20)解析:(1)138t =,此时甲位于AB 之间与A 距离158千米处,又3cos 5A =,故13()()8f t f ===.(2)当78t =时,乙到达B 处,故当718t ≤≤时,()5(1)f t t =-; 当3788t ≤≤时,设甲位于P 处,乙位于Q 处,则55,78BP t BQ t =-=-,4cos 5B =,此时()f t =故37[,],88()755,(,1].8t f t t t ∈=⎨⎪-∈⎪⎩=故当37[,]88t∈时,3()()388f t f ≤=<;而7[,1]8t ∈时,()f t 单调递减,从而 75()() 3.88f t f <=<综上,()f t 在1[,1]t 上的最大值不超过3. 【24】(B ,四川,文19)解析:(1)由已知,方程0132=+-+p px x的判别式)1(4)3(2+--=p p ∆04432≥-+=p p ,所以2-≤p 或32≥p . 由韦达定理,有,3tan tan p B A -=+p B A -=1tan tan . 于是33tan tan 1tan tan )tan(-=-=-+=+ppB A B A B A .所以3)tan(tan =+-=B A C ,所以60=C .(2)由正弦定理,sin sin AC CB AB==22=,解得 45=B 或 135=B (舍去). 于是 75180=--=C B A . 则32)3045tan(75tan tan +=+== A . 所以)tan (tan 31B A p +-=31)132(31--=++-=.【25】(B ,四川,理19)解析:(1)2cos2sin 22sin 22cos 2sin2tan 2A A AA A A ==AAsin cos 1-=; (2)由题意,B D A C -=-=180,180,由(1)得2tan 2tan 2tan 2tan D C B A +++ 1cos 1cos 1cos(180)sin sin sin(180)A B A A B A ----=++-1cos(180)sin(180)B B --+-BA sin 2sin 2+= 连接BD ,在ABD ∆中,有222BD AB AD =+-A AD AB cos 2⋅,在BCD ∆中,有22BD BC =2CD +2cos BC CD C -⋅. 则)(2cos 2222CD BC AD AB CD BC AD AB A ⋅+⋅--+=73)4356(245362222=⨯+⨯--+=.于是7102cos 1sin 2=-=A A . BCDA第25题图连接AC ,同理可得)(2cos 2222CD AD BC AB CD AD BC AB B ⋅+⋅--+=191)4536(245362222=⨯+⨯--+=.于是19106cos 1sin 2=-=B B . 所以2tan 2tan 2tan 2tanD C B A +++ 310410619210272sin 2sin 2=⨯+⨯=+=B A . 【26】(B ,浙江,文16)解析:(I)由2)2π(t =+A an ,得31t =anA 所以2sin22tan 2sin 2cos 2tan 15A A A A A ==++. (II)由()π,,031t ∈=A anA ,得1010sin =A , 10103cos =A . 又由3,4==a B π及正弦定理BbA a sin sin =, 得53=b ,由)sin(sinB AC +=)4sin(π+=A 得552sin =C . 设ABC ∆的面积为S ,则9sin 21==C ab S . 【27】(B ,浙江,理16)解析:(I)由22221c a b =-及正弦定理得:B 2sin C 2sin 2121=-,所以C B 2sin 2cos =-.又由4π=A ,即π43=+C B ,得 ==-C B 2sin 2cos C C cos sin 2,解得2tan =C .(II)由tan 2C =,()0,C π∈得:552sin =C ,55cos =C .又因为)4sin()sin(sin C C A B +=+=π, 故有10103sin =B .由正弦定理得b c 322=,又因为4π=A ,3sin 21=A bc ,所以26=bc ,故3=b .【28】(B ,湖南,文17)解析:(I)由tan a b A =及正弦定理,得sin sin cos sin A a AA b B==,所以sin cos B A =. (II)sin sin cos C A B -=sin(180())A B -+sin cos A B -sin()sin cos A B A B =+-sin cos cos sin A B A B =+sin cos A B -cos sin A B =,3cos sin 4A B ∴=.由(I )知sin cos B A =,因此23sin 4B =,又B为钝角,所以sin B =,故120B =,由cos sin A B ==知30A =,从而180()30C A B =-+=. 综上所述,30A =,120B =,30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