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知识

合集下载

遥感重要知识点总结

遥感重要知识点总结

遥感重要知识点总结一、遥感的基本原理1. 电磁波辐射地球吸收太阳辐射后会重新辐射出去,形成地球辐射,分为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

地面物体的温度和光谱特性会影响辐射的波长和强度,不同的地面物体会产生不同的反射、散射和辐射现象。

2. 遥感影像的获取通过传感器获取地面反射、散射和发射的电磁波信号,记录成数字图像,再经过处理和解译,获取地表信息。

二、遥感的基本原理1. 遥感数据的分类a.依据数据源不同,遥感数据可分为光学遥感数据、微波遥感数据和红外遥感数据。

b.依据分辨率不同,遥感数据可分为低分辨率数据、中分辨率数据和高分辨率数据。

c.依据数据获取的时间不同,遥感数据可分为多光谱遥感数据和高光谱遥感数据。

2. 遥感数据的处理a. 遥感图像的增强:使遥感图像更加清晰、丰富、准确地传达地物的信息。

b. 遥感图像的分类:将遥感图像数据根据其光谱特征进行分类,识别出图像中的地物类别。

c. 遥感图像的解译:根据地物的光谱反射特性,对遥感图像进行识别和解释。

三、遥感的应用1. 土地利用与规划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土地变化等相关信息,为城市规划、农田分布、生态环境等领域提供数据支持。

2. 环境监测与管理利用遥感技术对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如大气污染监测、水质监测、植被覆盖度监测等,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3. 灾害监测与应对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灾害现场的影像数据,如洪涝、地震、火灾等,为灾害监测、评估和救援提供数据支持。

4. 农业生产与资源管理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对农田进行监测和评估,如农作物覆盖度监测、土地肥力评估等,为农业生产和资源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5. 城市规划与建设借助遥感技术对城市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获取城市用地信息、道路交通信息、建筑用地信息等,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数据支持。

四、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1. 高分辨率随着遥感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已经成为遥感领域的热门方向,对于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等领域提供了更加详细的数据支持。

遥感专业必会知识点总结

遥感专业必会知识点总结

遥感专业必会知识点总结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感测器(如光电传感器、微波传感器等)对地球表面或大气进行监测,收集返回的电磁辐射信号,然后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将其转化为数字图像,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分析、解译和提取目标地物的信息。

由于遥感技术具有成本低、周期短、覆盖面广等特点,因此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

以下将从遥感技术的基础原理、遥感图像的获取、遥感图像的处理和分析方法等方面,对遥感专业必会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遥感技术的基础原理1. 电磁辐射与地球观测地球表面和大气等物体都会产生电磁辐射,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各种波段的辐射。

遥感技术利用的核心是通过感测器捕获和记录这些辐射信号,然后将其转化为数字图像。

2.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传感器是遥感技术的核心设备,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接收地面或大气发射的电磁波,然后将其转化为电信号,并记录下来供后续处理分析。

3. 遥感平台的选择及参数设置选择合适的遥感平台和传感器对于获取高质量的遥感图像至关重要,需要考虑到分辨率、光谱范围、观测角度等参数,以保证获取到的图像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4. 遥感图像的地理坐标系统遥感图像需要具有地理坐标系统以便进行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的空间分析和地图制作,常用的地理坐标系统包括经纬度坐标系统、投影坐标系统等。

二、遥感图像的获取1. 遥感图像的获取方式遥感图像的获取方式主要包括航拍和卫星遥感两种,航拍是通过飞机或者无人机等载具进行空中摄影,而卫星遥感则是通过卫星搭载的传感器以及遥感平台对地面进行拍摄。

2. 遥感图像的光谱特性遥感图像的光谱范围可以通过调整传感器的波段来获取不同波段的图像,其中可见光、红外光、紫外光等不同波段的图像可以提供丰富的地物信息。

3. 遥感图像的分辨率遥感图像的分辨率是指图像中能够识别的最小物体大小,分辨率越高则图像的细节信息越丰富。

一般来说,遥感图像的分辨率可以分为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辐射分辨率等。

遥感知识点

遥感知识点

一、遥感的概念1、遥感(Remote Sensing):不接触地物,从远处把目标地物的电磁波特征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地物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的定义广义遥感——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狭义遥感——不与探测目标接触,记录目标的电磁波特性遥感不同于遥测(telemetry)和遥控(remote control),但需要综合运用遥测和遥控技术。

3、几个重要的概念传感器:又名遥感器,是指远距离感测地物环境辐射或反射电磁波的仪器。

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工具称为遥感平台,按高度可分为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

二、遥感技术的特点宏观性、综合性、多波段性(全天候)、多时相性(动态分析)三、遥感的分类按照遥感的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等。

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四、遥感技术系统1、定义: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直至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传输处理到分析判读、应用的完整技术系统。

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记录与传输、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2、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遥感试验:对电磁波特性、信息获取、传输和处理技术的试验。

遥感信息获取:中心工作。

遥感平台和传感器。

信息的记录与传输:遥感信息处理:处理的原因遥感信息应用四、遥感技术系统1、遥感发展概况与展望Remote Sensing 的提出:美国学者布鲁伊特于1960年提出,1961年正式通过。

遥感发展的三个阶段:萌芽阶段、航空遥感阶段、航天遥感阶段(气球、风筝、信鸽姿态不定,均不是理想的遥感平台)航空遥感阶段1903年航天遥感阶段1957年2、我国遥感发展概况50年代航空摄影和应用工作。

60年代,航空摄影工作初具规模,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遥感技术知识点

遥感技术知识点

遥感技术知识点遥感技术是指通过卫星、飞机等远距离传感器获取地球信息的技术。

它在地质勘探、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遥感技术的知识点。

1. 遥感数据的分类遥感数据主要分为光学遥感数据和微波遥感数据两大类。

光学遥感数据是利用传感器对地面反射、辐射的光信号进行测量和记录,包括高光谱、超光谱和激光雷达数据等。

微波遥感数据则是利用微波传感器对地面的微波信号进行探测,包括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等。

2. 遥感影像的解译遥感影像解译是指根据遥感数据获取信息的过程。

主要包括目视解译、数字图像处理和专题信息提取三大步骤。

目视解译是指通过人眼直接观察遥感影像,数字图像处理则是指通过计算机处理遥感影像数据,专题信息提取是指根据需求提取具体的信息内容。

3.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遥感数据获取城市扩张、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信息,可以为环境监测和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另外,遥感技术还可以监测大气、海洋等环境要素,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4. 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农业遥感可以监测农田的植被生长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等,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管理建议。

同时,遥感技术还可以监测农田的土壤墒情、水分状况等,为精准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5. 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未来,随着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的发射、遥感数据处理技术的提升,遥感技术将在农业、环境、城市规划等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同时,遥感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结合也将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获取手段,对于环境监测、农业生产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遥感技术,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

遥感知识要点

遥感知识要点

遥感复习资料1.遥感软件有哪些?遥感平台:遥感船/车,气球等→飞机→卫星/航天飞机2.太阳和地球最强辐射所对应的波长是多少微米?太阳辐射能量的绝大部分(99.9%以上)在0.15 ~ 4微米波段之间。

辐射最强的波长为0.475微米,与地球的辐射相比,太阳辐射的波长短得多,故把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

地球辐射的辐射源是地球,其波长范围约为4~120微米,为长波辐射。

辐射能量的99%集中在3微米以上的波长范围内。

地球辐射的最强波长约为9.7微米。

3.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系统包括?遥感的概念:“遥感”(Remote sensing),即“遥远的感知”通常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广义遥感: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狭义遥感:主要是指空对地的遥感。

它主要是以电磁波为媒介,包括从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的范围。

遥感系统:遥感系统分五大部分信息源(即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获取→信息的记录和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1.信息源——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⑴遥感的能源是电磁辐射源发出的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理论是遥感的物理基础。

⑵目标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后,产生的目标物电磁波特性(反射、发射等)是遥感的依据。

∴测定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是遥感的基础工作。

⒉信息的获取⑴传感器(遥感器)⑵遥感平台⑶传感器和遥感平台使得遥感成为现实并决定了遥感的距离。

∴遥感器和遥感平台是遥感技术的核心⒊信息的记录和传输⑴记录⑵传输⒋信息的处理⒌信息的应用4.遥感的类型,遥感的特点?遥感的类型:1.依遥感平台分①地面遥感:遥感器装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船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

②航空遥感:遥感器装置在航空上,主要是飞机、气球等。

③航天遥感:遥感器装置在环地球的航天器上(平台对地球作轨道运行),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火箭等。

④航宇遥感:遥感器装置在星际飞船上(平台脱离地球引力场进入空间,指对地月系统外的目标进行遥感)。

遥感概论知识点总结

遥感概论知识点总结

遥感概论知识点总结一、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是通过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获取地球表面各种信息的技术。

遥感可以利用航空器、卫星等平台来进行观测和测量,通过获取的遥感数据,可以对地球的各种现象和特征进行监测和分析。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在农业、水资源、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二、遥感的原理遥感的原理主要是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获取各种遥感数据。

传感器可以利用电磁波、红外线、微波等方式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不同的传感器可以获取到不同波段的数据,从而获取到地球表面的不同信息。

遥感数据可以分为光学遥感数据和雷达遥感数据两种类型,其中光学遥感数据主要是通过对可见光、红外线等光谱的捕捉,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信息,而雷达遥感数据则是通过微波的回波信息获取地球表面的各种信息。

通过对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获取到地球表面的各种信息,包括地形、地物、植被、水域、土壤等。

三、遥感的分类遥感可以根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数据类型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光学遥感和雷达遥感两种类型。

光学遥感主要是利用可见光和红外线等光学波段进行观测和测量,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信息,包括地形、地物、植被、水域等。

光学遥感主要利用航空摄影、卫星摄影等方式获取数据,可以在农业、林业、地质勘探等领域得到应用。

雷达遥感则是利用雷达传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可以在夜间和恶劣天气下进行观测,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高度、形状、液体含量等信息,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等领域。

四、遥感数据的获取遥感数据的获取主要是通过航空摄影、卫星摄影等方式进行观测和测量。

航空摄影是利用航空器进行大范围、高分辨率的遥感观测和测量,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高分辨率图像信息,适用于小范围的地面观测。

而卫星摄影则是利用卫星平台进行大范围、中低分辨率的遥感观测和测量,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宽幅图像信息,适用于大范围的地面观测。

通过这些方式获取的遥感数据可以在地质勘探、农业监测、城市规划等方面得到应用。

遥感知识点归纳总结

遥感知识点归纳总结

遥感知识点归纳总结一、遥感的基本概念1. 遥感是通过利用飞机、卫星等远距离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手段。

2. 遥感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传感器感知地面目标发射的辐射能量,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或电信号,再利用数据处理技术进行图像重建和信息提取。

二、遥感的分类1. 根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辐射波段的不同,遥感可以分为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

2. 根据传感器所在的平台不同,遥感可分为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

3. 根据获取的数据类型不同,遥感可以分为光学遥感、微波遥感、红外遥感等。

三、遥感数据的特点1. 遥感数据具有多波段、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连续性等特点。

2. 遥感数据可以用于地貌测绘、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

3. 遥感数据处理的基本步骤包括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解译和数据应用。

四、遥感数据的应用1. 遥感数据可以用于农业资源管理,包括农田监测、农作物遥感调查、粮食产量预测等。

2. 遥感数据可以用于城市规划和建设,包括城市地形测绘、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城市扩张分析等。

3. 遥感数据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和保护,包括森林火灾监测、水质检测、环境污染监测等。

4. 遥感数据可以用于自然资源勘查,包括矿产资源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等。

五、遥感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1. 遥感影像预处理包括几何校正、辐射定标和大气校正等;2. 遥感数据解译可以采用目视解译、数字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等方法;3. 遥感数据处理中涉及到的技术包括遥感数据库管理、遥感模型构建、遥感影像融合等。

六、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1. 遥感技术在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多波段、3D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使得遥感在精准农业、城市规划等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 遥感技术与无人机、机器视觉、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的结合,将使得遥感技术在自动化、智能化方面更加成熟。

3.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预警等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发挥更大作用。

遥感的基本知识

遥感的基本知识

六、遥感技术特点
• (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一张陆地卫星图像,其覆盖面积可达3万多平方千米, 相当于2个北京市的面积。
风云一号卫星
风云二号卫星
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卫星都属于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的高度 比较低,离地球大概九百公里左右,风云二号的高度在三万 六千公里,一次能照射到三分之一个地球。
六、遥感技术特点
一、遥感的由来
1、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具有对客观世界 感知的本能:
蝙蝠在漆黑的夜空飞翔 (蝙蝠对超声波感觉十分灵 敏)
响尾蛇根据温差扑食 (响尾蛇可以在5米的范围 内感觉出千分之一摄氏度 的温度变化)
一、遥感的由来
2、人对外界感知的局限性:肉眼只能看到312nm-1050nm的 可见光;耳朵只能听到20Hz~20000Hz的声音。
海地发生强
震后,也有 多家航天机
构的20余颗
卫星参与了 救援工作
倒塌房屋
七、遥感技术应用
——在防灾减灾领域可为救灾提供最直接的资料。 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了大规模的森林火灾。 载着热红外波段传感器的卫星经过大兴安岭上空,传感 器拍摄到大兴安岭周围方圆上万平方公里的影像,由于着 火的树木温度比没有着火的树木温度高,它们在电磁波的 热红外波段会辐射出比没有着火的树木更多的能量,在影 像着火的森林显示出比没有着火的森林更亮的浅色调。 经过影像处理,为扑救火灾提供了重要依据。
信息处理
信息应用
遥感的工作流程
目标物 传感器 遥感平台 成果
物体反射或 辐射电磁波
收集
传输
信息处理 信息分析
专业图件 数据统计
五、遥感的类型
1、根据工作平台不同分为: • 地面遥感 是把传感器设置在车载、船载、手提、固定或 活动高架平台上进行工作; • 航空遥感 是把传感器设置在航模、飞机等航空器上; • 航天遥感 距离最远,传感器设置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 空间实验室等航天器上。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1、遥感概念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地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遥感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底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2、遥感系统组成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传感器一般由信息收集、探测系统、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4部分组成。

4、传感器是收集、量测和记录遥远目标的信息仪器,是遥感技术系统的核心。

5、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6、遥感的数据类型:按平台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数据;按电磁波段分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紫外遥感数据;按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数据。

7、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进行递增/递减排列形成的一个连续谱带。

8、遥感机理:遥感是利用传感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地面目标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通过电磁波所传递的信息来识别目标,从而达到探测目标地物的目的。

9、大气发生的散射主要有三种:瑞利散射(d<<λ)、米氏散射(d≈λ)、非选择性散射(d>>λ)。

10、自然辐射源是被动遥感的辐射源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辐射。

11、地球辐射:地球表面和大气电磁辐射的总称。

12、地球辐射是被动遥感中传递地物信息的载体。

13、人工辐射源是主动式遥感的辐射源。

14、地物波谱:地物的电磁波响应特性随电磁波长改变而变化的规律,称为地表物体波谱,简称地物波谱。

15、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16、反射率:地物的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比,即ρ=(Pρ/p0)×100%。

表征物体对电磁波谱的反射能力。

17、地物反射类型根据地表目标物体表面性质的不同分为镜面反射、漫反射、实际物体的反射三种类型。

遥感基本知识

遥感基本知识

第一章广义的遥感: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遥感定义: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探测技术。

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受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无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

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

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

(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

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

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

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遥感分类遥感的分类:1.按遥感的平台:地面遥感、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3.按工作方式: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4.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第二章辐射能量(W):电磁辐射的能量辐射通量(Φ):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辐射通量密度(E):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能量辐照度(I):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能量辐照出射度(M):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能量辐射亮度(L):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内的辐射通量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黑体普朗克公式:2521 ()1hckThcMe=•-λλπλ,Tλ玻尔兹曼定律:M=σT4维恩位移定:λmax·T=b 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λmax与黑体绝对温度成反比电磁波谱散射类型:① 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主要由大气中的原子和 分子,如二氧化碳、臭氧和氧气分子等引起的。

遥感知识点

遥感知识点

第一章遥感概述1、遥感定义:即通过非接触式方式获取地表信息的科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艺术)。

遥感是通过感应和记录反射或发射的能量来获取信息,同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应用。

2、遥感过程:实物传感数据3、遥感传感器类型分为两类:被动传感器和主动传感器。

被动传感器依赖于外部能源,通常是太阳。

最常用的被动传感器是照片。

主动传感器拥有自己的能源,雷达枪即为一典型主动传感器。

主动传感器发射信号并测量返回的信号。

主动传感器更易于控制因为其不依赖于多变的入射条件。

4、遥感的关键概念:空间分辨率指的是可以分辨出的最小特征的尺寸。

地表的这一区域即为空间分辨率像元,它决定了传感器的最大空间分辨率。

尺度指的是影像或地图上距离与地面上所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值。

光谱分辨率描述了传感器所能分辨的波长间隔的能力。

辐射分辨率描述了传感器识别能量差异的能力。

胶卷或者传感器每次获取影像时,其对电磁能量震动的敏感程度决定了传感器的辐射分辨率。

传感器的辐射分辨率越高,它所探测的反射或辐射的能量差越小。

辐射分辨率表征了卫星能够分辨其所接受到得辅的精细程度。

(1位:1bit:0-1 2位:4bit:0-3 )时间分辨率指的是卫星传感器的重复访问周期,一般为几天。

是在同一区域两次连续获取数据的时间间隔。

时间分辨率表征的是观测同一个区域的频率。

第二章遥感平台和传感器1、遥感平台:航空飞机(低、中和高纬度,空间分辨率较高),卫星(极轨、太阳同步(800-900km高,90-100minutes/圈),地球同步(35900km高,24hrs/圈,相对地球静止))2、极轨和扫描带:卫星所飞行的路径即为其轨道。

在任何时候都观测地球同一位置的卫星为地球静止卫星。

天气和通信卫星通常是地球同步卫星。

许多卫星设计成为南北轨道飞行,因为地球一直自西向东运转,所以这类卫星在一定时间段内可以覆盖地表的大部分地区。

这类卫星是近极轨道卫星。

它们很多都是太阳同步的,因此它们基本上在同一固定时间通过世界的某个地方。

遥感导论知识点总结完整

遥感导论知识点总结完整

遥感导论知识点总结完整引言遥感作为一种先进的信息获取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为人类提供了更多更精确的信息。

本文将从遥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原理与分类、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遥感在环境监测、资源调查、地质勘查等领域的应用以及遥感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对遥感进行全面的介绍和总结。

一、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Remote Sensing)是指利用卫星、飞机等远距离的传感器对地球表面和大气的特定区域进行观测和记录,然后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来获取地球表面和大气的信息的一种技术。

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的特性,通过感应器对地球表面和大气进行观测,然后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地表特征和大气物理参数等信息。

二、遥感的发展历程遥感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法国科学家对地球表面采用长焦距照相术进行观测。

20世纪初,随着航空摄影术的发明,遥感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随着卫星技术的进步,遥感技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不仅可以进行大范围的观测,还可以获取更多更精确的信息。

在遥感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提出了各种遥感技术和方法,比如红外遥感、微波遥感、激光雷达遥感等,这些新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使遥感技术更加全面和精确。

三、遥感的原理与分类1. 遥感的原理遥感技术基于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散射、辐射和吸收等特性,通过感应器对地球表面和大气进行观测,进而获取地表特征和大气物理参数等信息。

遥感技术的原理可以简要概括为: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与地表物体的相互作用、数据获取与处理。

2. 遥感的分类遥感根据不同的波段和传感器,可以分为光学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等。

根据不同的平台,可以分为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

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应用,可以分为地质勘查、环境监测、农业资源调查等。

四、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1. 遥感数据的获取遥感数据的获取包括传感器的观测、数据的传输和处理。

遥感基础学习知识原理与应用知识点

遥感基础学习知识原理与应用知识点

遥感基础学习知识原理与应用知识点一、遥感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遥感的定义:遥感是指通过遥远距离采集并记录地球表面信息的科学技术。

2.遥感的分类:按照遥感的数据类型可分为光学遥感、微波遥感和热红外遥感;按照数据获取平台可分为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

二、遥感的基本原理1.辐射传输原理:地球表面物体受到太阳辐射照射后,会发生反射、散射和吸收,这些辐射经过大气层的传输和变化后达到遥感仪器,形成遥感数据。

2.遥感数据的获取原理:通过遥感仪器记录地球表面物体的辐射或能量信息,如通过遥感卫星的光学传感器记录地球表面反射光谱。

3.遥感数据的处理原理:遥感数据需要经过预处理、解译和分析等过程,以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三、遥感的主要技术与方法1.遥感图像解译: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目视或计算机辅助解译,识别和判读地表物体。

2.遥感数字化:遥感图像通过扫描或数字相机获取,然后通过数字化处理,得到数字图像。

3.遥感分类:将遥感图像中的地表物体划分成不同的类别或类型,如土地利用分类、植被类型分类等。

4.遥感定量分析: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数学模型和算法的分析,提取地表物体的数量信息,如土地覆盖变化分析、物质迁移分析等。

5.遥感辅助决策:通过利用遥感图像数据进行地表资源调查、规划设计和决策支持等。

四、典型遥感应用领域1.地质勘探与矿产资源:通过遥感技术可以探测到地下的地质信息和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2.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通过遥感图像可以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和监测,了解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覆盖的动态变化情况。

3.植被监测与农业信息提取: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到植被的生长状况、植被类型和叶面积指数等信息,对农业生产进行监测和评估。

4.城市规划与环境监测: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到城市的用地分布、建筑物高度和环境污染等信息,对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进行监测和分析。

5.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时获取地震、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信息,进行监测和评估,为应急救灾提供支持。

遥感相关知识点总结

遥感相关知识点总结

遥感相关知识点总结一、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接收、处理和解释地面和大气物体反射、辐射的电磁波或粒子辐射来获取信息。

根据电磁波的波长,遥感可以分为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和光学遥感等。

不同波段的电磁波与地物间的相互作用也不同,因此可以获取地物不同的信息。

二、遥感系统1. 遥感传感器遥感传感器是获取地表信息的装置,根据传感器的不同可以分为光学传感器、微波传感器和电离辐射传感器等。

光学传感器主要用于获取地物的形态、颜色和纹理等信息;微波传感器主要用于获取地物的湿度和温度等信息;而电离辐射传感器主要用于获取大气和空间辐射的信息。

2. 平台遥感平台是携带传感器进行观测的平台,根据平台的不同可以分为航天器、飞机、卫星和地面站等。

航天器和卫星可以全天候、大范围地监测地球表面,能够获取高分辨率的观测数据;飞机适用于获取中分辨率和小范围的观测数据;而地面站主要用于获取地面辐射和气象信息。

3. 数据传输和处理系统获取的遥感数据需要通过数据传输系统传输到地面接收站,然后通过数据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最终生成可用的地图产品或监测数据。

三、遥感图像解译遥感图像解译是利用遥感图像获取地表信息的过程,主要包括观察、记录、测量和解释等步骤。

观察是指对图像进行仔细的观察和记录,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地物进行分类和划分;测量是指对图像上的地物进行定量分析和测量;解释是指对图像上的地物进行解释和判断,获得地物的特征和分布等信息。

四、遥感数据处理1. 遥感图像预处理遥感图像预处理是对原始遥感图像进行校正、增强、滤波和辐射校正等处理,以提高图像质量,减少噪声和改善图像细节。

2. 遥感图像分类和分类遥感图像分类是将图像上的地物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和识别,分类是根据地物的特征和特点将图像上的地物进行分类和划分。

3. 遥感图像变化监测遥感图像变化监测是利用遥感图像获取地表的变化信息,通过对不同时间的遥感图像进行比较和分析,监测地表的变化情况。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完整)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完整)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一遥感的定义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及综合性探测技术。

二遥感的基本原理自然界的任何物体本身都具有发射、吸收、反射以及折射电磁波的能力,遥感是利用传感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地面目标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通过电磁波所传递的信息来识别目标,从而达到探测目标物的目的。

三遥感的物理基础(一)电磁波电磁波是遥感技术的重要物理理论基础。

1、电磁波的性质:具有波的性质和粒子的性质(波粒二相性)2、波长越短(频率越高),能量越高。

3、电磁波谱电磁波几个主要的分段:宇宙射线、伽玛射线、X射线、紫外、可见光、红外(近、中、远)、微波、无线电波。

遥感常用的电磁波段主要是近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紫外: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0.01~0.38um辐射的总称,主要源于太阳辐射。

由于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被吸收,只有0.3~0.38um波长的光能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且散射严重。

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对紫外线的强烈吸收与散射作用,紫外遥感通常在2000m 高度以下的范围进行。

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遥感常用的可见光是蓝波段(0.45um附近)、绿波段(0.55um附近)和红波段(0.65um附近)红外,红外线是波长介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波长在0.7um至1mm之间,遥感常用的在0.7um-100mm微波,波长在0.1毫米~1米之间的电磁波。

微波波段具有一些特殊的特性:①受大气层中云、雾的散射影响小,穿透性好,不受光照等条件限制,白天、晚上均可进行地物微波成像,因此能全天候的遥感。

②微波遥感可以对云层、地表植被、松散沙层和干燥冰雪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微波越长,穿透能力越强。

4、黑体辐射定律辐射出射度:在单位时间内从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发出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能量的总和。

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又能全部发射,则该物体是绝对黑体。

遥感基础知识

遥感基础知识

遥感基础知识遥感原理与应用(A)第 1 章绪论§1 遥感的基本概念1.1 遥感的涵义“遥感”一词最早源于美国,由Evelyn.L.pruitt(伊夫林.L.布鲁依特)于1960年提出。

其英文原词是Remote sensing,即遥远感知的意思。

在一定距离的空间,不与目标物接触,通过信息系统去获取有关目标物的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分析研究,确定目标物的属性及目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简言之,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

1.1.1 广义遥感是指以现代工具为技术手段,对目标进行遥远感知的整个过程。

从这一概念看,遥感技术的范围很广,因为没限定目标的空间范围。

1.1.2 狭义遥感技术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紫外线、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对目标电磁波辐射能量的感应、接收、传输、处理和分析,从而识别目标物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狭义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属高新技术领域范畴。

§2 遥感系统根据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3 遥感的分类和特点3.1 遥感的分类3.1.1 按遥感平台分●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于星际飞船上,指对地月系统外的目标的探测。

●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于环地球的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火箭等;●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于航空器上,主要是飞机、气球等;●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船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等。

3.1.2 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0.05—0.38μm)●可见光遥感(0.38—0.76μm)●红外遥感(0.76—1000μm)●微波遥感(1mm—10m)●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个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3.1.3 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前者是由探测器主动向目标发射一定能量的电磁波,并接收目标的反射或散射信号。

遥感知识

遥感知识

遥感知识集锦一. 遥感的基本概念1. 遥感的基本知识“遥感”一词来自英语Remote Sensing,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遥远的感知”之意。

顾名思义,遥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受来自目标物体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物体的属性。

实际工作中,重力、磁力、声波、机械波等的探测被划为物理探测(物探)的范畴,因此,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的范畴。

根据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这五大部分。

1. 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任何目标物体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这是遥感探测的依据。

2. 信息的获取接受、记录目标物体电磁波特征的仪器,称为“传感器”或者“遥感器”。

如:雷达、扫描仪、摄影机、辐射计等。

3. 信息的接收传感器接受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记录在数字磁介质或者胶片上。

胶片由人或回收舱送至地面回收,而数字介质上记录的信息则可通过卫星上的微波天线输送到地面的卫星接收站。

4. 信息的处理地面站接收到遥感卫星发送来的数字信息,记录在高密度的磁介质上,并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如信息恢复、辐射校正、卫星姿态校正、投影变换等,再转换为用户可以使用的通用数据格式,或者转换为模拟信号记录在胶片上,才能被用户使用。

5. 信息的应用遥感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它涉及到航空、航天、光电、物理、计算机和信息科学以及诸多应用领域,它的发展与这些科学紧密相关。

2. 遥感的分类1)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上,如:车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

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空器上,如:飞机、气球等。

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等。

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μm之间。

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μm之间。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1000μm之间。

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0m之间。

3)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有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受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遥感方面知识点总结

遥感方面知识点总结

遥感方面知识点总结一、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波与地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地球表面信息。

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地物会通过反射、辐射和散射等方式与入射的电磁波相互作用,不同的地物对电磁波的反射、辐射和散射特性也不同,因此可以通过遥感平台获取的电磁波数据来识别、分类和分析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地物。

1. 光学遥感原理光学遥感是利用可见光、红外光等电磁波来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遥感方法。

在光学遥感中,遥感平台会携带光学传感器,通过接收来自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来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数据。

光学遥感可以获取高分辨率的地表图像,对地物的特征进行精细化的识别和分析。

2. 雷达遥感原理雷达遥感是利用雷达系统发送微波信号,并通过接收微波信号的回波来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遥感方法。

在雷达遥感中,遥感平台会携带雷达传感器,通过发射微波信号,并接收地面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来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数据。

雷达遥感可以在多云天气下获取地表信息,对地面地形、植被等特征进行有效的识别和分析。

3. 热红外遥感原理热红外遥感是利用地球表面目标的热辐射来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遥感方法。

在热红外遥感中,遥感平台会携带热红外传感器,通过接收地面目标的热辐射,来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数据。

热红外遥感可以通过地面目标的热辐射特征,对地表信息进行识别和分析。

二、遥感数据的处理方法遥感数据的处理方法包括遥感图像的预处理、信息提取和信息分析等步骤,对遥感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可以提高地表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效率。

1. 遥感图像的预处理遥感图像的预处理是指对遥感图像进行校正、配准和辐射校正等处理,以保证遥感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在遥感图像的预处理中,需要进行大气校正,地形校正,影像配准等处理,以提高遥感图像的信息质量。

2. 遥感信息的提取遥感信息的提取是指通过遥感数据进行地表信息的分类、识别和提取等处理,对地表信息进行量化和分析。

在遥感信息的提取中,需要进行地物分类、植被指数提取、土地利用类型提取等处理,以获取地表信息的定量化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知识集锦一. 遥感的基本概念1. 遥感的基本知识“遥感”一词来自英语Remote Sensing,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遥远的感知”之意。

顾名思义,遥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受来自目标物体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物体的属性。

实际工作中,重力、磁力、声波、机械波等的探测被划为物理探测(物探)的范畴,因此,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的范畴。

根据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这五大部分。

1. 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任何目标物体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这是遥感探测的依据。

2. 信息的获取接受、记录目标物体电磁波特征的仪器,称为“传感器”或者“遥感器”。

如:雷达、扫描仪、摄影机、辐射计等。

3. 信息的接收传感器接受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记录在数字磁介质或者胶片上。

胶片由人或回收舱送至地面回收,而数字介质上记录的信息则可通过卫星上的微波天线输送到地面的卫星接收站。

4. 信息的处理地面站接收到遥感卫星发送来的数字信息,记录在高密度的磁介质上,并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如信息恢复、辐射校正、卫星姿态校正、投影变换等,再转换为用户可以使用的通用数据格式,或者转换为模拟信号记录在胶片上,才能被用户使用。

5. 信息的应用遥感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它涉及到航空、航天、光电、物理、计算机和信息科学以及诸多应用领域,它的发展与这些科学紧密相关。

2. 遥感的分类1)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上,如:车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

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空器上,如:飞机、气球等。

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等。

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μm之间。

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μm之间。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μm之间。

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0m之间。

3)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有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受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被动遥感:传感器仅接收目标物体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4)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等。

3. 遥感发展简史最早使用“遥感”一词的是美国海军研究所的艾弗林*普鲁伊特。

1961年,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国家研究理事会的支持下,在密歇根大学的威罗*兰实验室召开了“环境遥感国际讨论会”,此后,在世界范围内,遥感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飞速发展起来。

1)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608---1838年)1608年,汉斯*李波尔赛制造了世界第一架望远镜,1609年伽利略制作了放大倍数3倍的科学望远镜,从而为观测远距离目标开辟了先河。

但望远镜观测不能吧观测到的事物用图像记录下来。

2)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839---1857年)对探测目标的记录与成像始于摄影技术的发展,并与望远镜相结合发展为远距离摄影。

3)空中摄影遥感阶段(1858---1956年)1858年,G..F.陶纳乔用系留气球拍摄了法国巴黎的“鸟瞰”像片。

1860年,J.布莱克乘气球升空至630m,成功的拍摄了美国波士顿的照片。

1903年,J.钮布郎特设计了一种捆绑在飞鸽身上的微型相机。

这些试验性的空间摄影,为后来的实用化航空摄影打下了基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摄影成了军事侦探的重要手段,并形成了一定规模。

与此同时,像片的判读水平也大大提高。

一战以后,航空摄影人员从军事转向商务和科学研究。

美国和加拿大成立了航测公司,并分别出版了《摄影测量工程》及类似性质的刊物,专门介绍有关技术方法。

1924年,彩色胶片出现,使得航空摄影记录的地面目标信息更为丰富。

二战中,微波雷达的出现及红外技术应用于军事侦查,使遥感探测的电磁波谱段得到了扩展。

4)航空遥感阶段(1957---)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的空间观测进入了新纪元。

此后,美国发射了“先驱者2号”探测器拍摄了地球云图。

真正从航天器上对地球进行长期探测是从1960年美国发射TIROS-1和NOAA-1太阳同步卫星开始。

此外,多宗探测技术的集成日趋成熟,如雷达、多光谱成像与激光测高、GPS的集成可以同时取得经纬度坐标和地面高程数据,由于实时测图。

总之,随着遥感应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遥感探测更趋于实用化、商业化和国际化。

4. 遥感应用的一个简单例子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发生的时候,由于着火的树木温度比没有着火的树木温度高,它们在电磁波的热红外波段会辐射出比没有着火的树木更多的能量,这样,当消防指挥官面对着熊熊烈火担心不已的时候,如果这时候正好有一个载着热红外波段传感器的卫星经过大兴安岭上空,传感器拍摄到大兴安岭周围方圆上万平方公里的影像,因为着火的森林在热红外波段比没着火的森林辐射更多的电磁能量,在影像着火的森林就会显示出比没有着火的森林更亮的浅色调。

当影像经过处理,交到消防指挥官手里时,指挥官一看,图像上发亮的范围这么大,而消防队员只是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地点上,说明火情逼人,必须马上调遣更多的消防员到不同的地点参加灭火战斗。

5. 中国遥感技术的发展我国自1970年4月24日发射“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后,相继发射了数十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使得我国开展宇宙探测、通讯、科学实验、气象观测等研究有了自己的信息源。

1999年10月14日中国---巴西地球资源卫星CBERS---1的成功发射,使我国拥有了自己的资源卫星。

在遥感图形处理方面,已开始从普遍采用国际先进的商品化软件向国产化迈进。

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的倡导下,国产图像处理软件从研制走向了商品化,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如photomapper 等。

在遥感应用方面,国家将遥感列入重点攻关项目和“863”工程。

二. 电磁辐射与地球的光谱特征1. 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1)基本概念1)波:振动的传播。

如:水波、声波、地震波等。

2)机械波:振动的是弹性介质中的位移矢量。

3)电磁波:电磁振源产生的电磁振荡在空间中的传播。

4)电磁波的特点①不需要传播介质②电磁波是横波,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③满足波粒二象性④波长与频率成反比,且两者之积为光速:f ×λ=c 。

⑤传播遇到气体、固体、液体介质时,会发生反射、投射、折射、吸收等现象。

5)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波长的长短,依次排列成的图表称为电磁波谱。

(2)电磁辐射的量度1)辐射源:任何物体都是辐射源,既能吸收其它物体的辐射,也能向外辐射电磁波。

2)辐射能量:电磁辐射的能量,单位:J (焦耳)。

3)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单位:W 。

4)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5)辐照度: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6)辐射出射度: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7)辐射亮度: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

8)黑体辐射定律①普朗克公式:描述黑体辐射出射度与温度、波长等的关系②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 ③维恩位移定律: 9)实际物体的辐射物体的发射率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且与种类、物理状况(如粗糙度、颜色等)等有关。

112),(52-•=kT hc e hc T M λλλπλ按照发射率和波长的关系,辐射源可分为:①黑体:ελ= ε=1②灰体:ελ=ε=常数<1③选择性辐射体:ελ<1,且随波长而变基尔霍夫定律:即物体的发射率等于该物体的吸收率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1)太阳辐射源:太阳是太阳系唯一的恒星,它集中了太阳系99.865%的质量。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星球,没有固体的星体或核心。

太阳能量的99%是由中心的核反应区的热核反应产生的。

太阳中心的密度和温度极高。

太阳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质量约占71%)与氦(质量约占27%)。

2)大气成分组成:①永久气体:氮气、氧气、CO2、惰性气体、氢气、甲烷等。

②浓度可变的气体:水蒸气、臭氧、SO2、氨气等。

③固体和液体微粒。

3)大气垂直分层(大气结构):电离层:距地面85km直到几百千米的范围均为热电离层,温度范围为500K到2000K平流层:在平流层最下面直到20km的高度之内,温度几乎为常数对流层:厚约为10km,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4)大气辐射衰弱的原因:反射、吸收、散射。

大气吸收17%,散射22%,反射30%,其余3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

5)散射:①瑞利(Rayleigh)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

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

③非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6)吸收作用:大气吸收电磁辐射的主要物质是:水、二氧化碳和臭氧7)反射作用:云量越多、云层越厚,反射越强8)折射作用:折射率与大气密度有关,密度越大折射率越大。

3. 地球的辐射与地物波谱特征1)太阳辐射与地表的相互作用①温度为300K的黑体,其电磁辐射的波长范围是:2.5~50μm(0.3-2.5um)。

②地球表面的发射辐射能量集中于近红外波段和热红外波段;在热红外波段,地球的发射辐射能量远远大于太阳的电磁辐射能量,通常称地球的发射辐射为热辐射③地球表面的热辐射(能量)与自身的发射率、波长、温度有关:2)地物波谱特征在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几乎等于零。

所以地物发出的波谱主要以反射太阳辐射为主。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反射能量+吸收能量+透射能量①反射率: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 P占总入射能量0P的百分比②物体的反射:镜面反射、漫反射和实际物体的反射。

三. 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遥感平台是搭载传感器的工具。

在遥感平台中,航天遥感平台目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

根据航天遥感平台的服务内容,可以将其分为气象卫星系列、陆地卫星系列和海洋卫星系列。

1. 气象卫星概述第一代:20世纪60年代 TIROS、ESSA、Nimbus、ATS第二代:1970-1977年 ITOS-1、SMS、GOES、GMS、Meteosat第三代:1978年以后 NOAA系列我国的气象卫星发展较晚。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FY-1)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环境遥感卫星。

其主要任务是获取全球的昼夜云图资料及进行空间海洋水色遥感实验。

2. 气象卫星特点1)轨道气象卫星的轨道分为两种:低轨和高轨。

高轨气象卫星:轨道高度:36000公里信息采集时间周期:约20分钟分辨率:1.25 ~ 5公里主要应用领域:全球性大气环流;全球性天气过程低轨气象卫星:轨道高度:36000公里信息采集时间周期:约20分钟分辨率:1.25 ~ 5公里主要应用领域:全球性大气环流;全球性天气过程2)短周期重复观测3)成像面积大,有利于获得宏观同步信息,减少数据处理容量4)资料来源连续、实时性强、成本低3. 陆地卫星系列1)陆地卫星(Landsat)轨道:太阳同步的近极地圆形轨道重复覆盖周期:16 18天图象覆盖范围:185 * 185 km(Landsat 7 185*170 k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