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的地震动输入问题
工程结构抗震题目及答案
![工程结构抗震题目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c0c225168884868662d633.png)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地震波包括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和只限于在地球表面传播的面波,其中体波包括纵波(P)波和横(S)波,而面波分为瑞雷波和洛夫波,对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面波为主。
2、场地类别根据等效剪切波波速和场地覆土层厚度共划分为IV类。
3.我国采用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和三水准设防、二阶段设计的基本思想,指导抗震设计规范的确定。
其中三水准设防的目标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和大震不倒>时,在结构顶部附4、在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层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时,对于T1,其目的是考虑高振型的影响。
加ΔFn5、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建筑物的类型和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6、地震系数k表示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动力系数 是单质点最大绝对加速度与地面最大加速度的比值。
7、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中,根据统计和地震资料分析,对于各振型所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可近似地采用平方和开平方的组合方法来确定。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地震烈度: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2、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应按国家规定权限审批或颁发的文件(图件)执行。
3、反应谱:地震动反应谱是指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一定的地震动作用和阻尼比下,最大地震反应与结构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
4、重力荷载代表值:结构抗震设计时的基本代表值,是结构自重(永久荷载)和有关可变荷载的组合值之和。
5 强柱弱梁:结构设计时希望梁先于柱发生破坏,塑性铰先发生在梁端,而不是在柱端。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简述地基液化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地震时饱和粉土和砂土颗粒在振动结构趋于压密,颗粒间孔隙水压力急剧增加,当其上升至与土颗粒所受正压应力接近或相等时,土颗粒间因摩擦产生的抗剪能力消失,土颗粒像液体一样处于悬浮状态,形成液化现象。
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土质的地质年代、土的密实度和黏粒含量、土层埋深和地下水位深度、地震烈度和持续时间2.简述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
考虑地震动输入方向的大跨度高支承网架结构水平双向地震响应分析
![考虑地震动输入方向的大跨度高支承网架结构水平双向地震响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9905bdc360cba1aa811daef.png)
P w r ei ntueo h aP w r o sl n r p C a g h n 1 0 2 ,C ia o e D s n Is tt fC i o e C nut g G o , h n c u 3 0 1 hn ) g i n i u
A bsr c : n r c n e r t a t I e e ty a s,wih t a d d v l p nto c n my,t e lng s n s c tu t r r u l i r rt rue te t her pi e eo me fe o o he n w o —pa pa e sr c u e we e b it n o de Opu s h
数 。 目前 针 对 大跨 空 间结 构 地 震 响应 分 析 中 , 震 动 的输 入 方 向 一 般 只 以 两 个 坐 标 轴 为 输 入 方 向 , 于 结 构 体 型 复 杂 、 转 地 对 扭
效 应 明显 的结 构 , 震 动 的输 入 角 度 对 结 构 的地 震 响应 将 产 生 很 大 的 影 响 。本 文 以 某 待 建 三 边 支 承 的大 跨 度 高 支 承 飞 艇 库 地
[ 章 编 号 ] 10 — 1 (0 2 0 -070 文 0 28 2 2 1 ) 1 0 —7 4 0
考 虑 地 震 动 输 入 方 向 的大 跨 度 高 支承 网架 结构 水 平 双 向地 震 响 应 分 析
孟 凡 林 孟 祥 瑞 张 维 学 (. , , 1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林 长春 1 1 ; . 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吉 31 2中 08 吉林
Ch n i a;2. Chia n Wa e rh a tr n etga in,Dei & Ree rh trNo t e sen I vsi to sgn s a c Co ., L d., Cha gc n 1 00 t n hu 3 21, C na; 3.No t a tElcrc Re po s r hq k s n e Ana y i o n s n l ss f Lo g-pa Hi h Su po t d g p r e Tr s r t e Und r Two— u s Stuc ur e
跨断层工程输入地震动模拟及地震响应
![跨断层工程输入地震动模拟及地震响应](https://img.taocdn.com/s3/m/f3753935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8c.png)
跨断层工程输入地震动模拟及地震响应胡进军;盛兆琦;谢礼立;邹育麟【期刊名称】《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年(卷),期】2024(44)1【摘要】为解决跨断层结构输入地震动的问题,揭示其地震响应规律,基于断层物理模型并引入等效脉冲函数,构建考虑地震动空间变化特征的转换矩阵,提出一种高、低频叠加的混合模拟方法,实现断层两侧输入地震动的模拟。
首先,依据建立的桥址场地断层模型,采用随机有限断层方法生成目标点位的高频地震动;再由走滑断层两侧地震动的脉冲效应和永久位移的特征,采用不同的等效脉冲模型分别模拟断层平行向和法向的低频脉冲分量,两者在截止频率处采用Butterworth滤波器进行高通和低通滤波,依据场地模型以及走滑断层两侧地震动的空间相干性,建立转换矩阵以模拟其空间变异性,最终将匹配滤波后的高、低频分量在时域叠加得到断层两侧的输入地震动。
从时程、频谱以及结构响应三方面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合理性。
以实际的跨断层悬索桥为研究对象,基于OpenSees建立全桥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模拟的断层两侧地震动进行动力时程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桥梁跨断层的角度和位置,以及永久位移幅值对跨断层桥梁地震响应有显著影响,较大的残余内力和残余位移是造成跨断层桥梁破坏的重要原因。
【总页数】13页(P1-13)【作者】胡进军;盛兆琦;谢礼立;邹育麟【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重点实验室;地震灾害防治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沿江攀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9【相关文献】1.基于多点激励位移输入模型的跨断层桥梁地震动输入方法2.近断层地震动斜输入下水电站厂房非线性地震响应研究3.近断层地震动对跨活动断层隧道动力响应研究4.跨断层工程输入地震动模拟及其应用研究进展5.不同地震动输入方向下非对称大跨悬索桥地震响应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反应位移法分析地下结构抗震问题的基本流程
![反应位移法分析地下结构抗震问题的基本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65a76586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26.png)
反应位移法分析地下结构抗震问题的基本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反应位移法分析地下结构抗震问题的基本流程一、资料收集与分析阶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61e24c17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b1.png)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第一篇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约50万次,其中中国发生地震的次数占到全世界地震次数的三分之一。
地震的发生严重阻碍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房屋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其能提早预防及减少地震灾难带来的损失,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间接助推我国社会和经济稳定的、有序的发展。
1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1.1建筑场地的选择地震发生时会对建筑物主体结构造成严重的破坏。
地震过程中产生的地质运动直接破坏建筑物的建筑结构。
地质条件是建筑物被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所以,在地震的预防措施中,需要对建筑物所在的场地进行认真的选择。
对建筑物所在场地的选择应选抗震能力比较强的地质环境。
例如,开阔地就十分方便地震发生时人员的避难。
又如地质坚硬的土地,在地震发生时,其地面的沉陷程度相对较小,可以有效减少建筑物坍塌的机率。
大量的数据表明,土质越坚硬的地带,被盖层就越薄,建筑物受地震活动的程度就越小,反之亦然。
所以,应避开在地质疏松及液化现象明显的河岸、山坡地带的边缘地区建设房屋。
因为一旦发生地震,由于地基较松,在地质现象的影响下建筑物会以极快的速度下沉,非常容易造成建筑物的坍塌,若实在无法避开,则要对建筑物本身采取抗震措施。
1.2地基的设计为了确保建筑物整体结构的刚性,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在房屋的建造过程中,同一个单元的建筑不能建设在不同的地基上,也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地基进行处理,要么就全部选用天然地基进行建造,要么就全部采取桩基的方式。
房屋建筑基础的埋置一定要达到一定得深度。
埋置过浅就会使得建筑物的嵌固作用减小,地震发生时容易造成建筑物振幅过大,非常容易坍塌。
所以在对建筑物的基础进行埋置时,要尽可能多的增加埋置的深度,提高建筑物地基的稳定性。
1.3抗震结构的选择抗震结构的合理选择是保障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
建筑主体结构的抗震设计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建筑结构在地震活动中的变形概率,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能。
工程结构抗震习题答案
![工程结构抗震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631064bed5b9f3f90f1cdb.png)
掌握地震动的基本特性,结构地震响应特性,反应谱,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和桥梁结构的抗震验算和构造措施,隔震减震的基本原理等。
掌握排架结构简化为单质点体系时,多遇地震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计算(例题3.1)钢筋混凝土框架简化成多质点体系时,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该框架在多遇地震下的层间地震剪力,以及内力图。
(例题3.3)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其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各质点上的水平地震作用。
(例题3.7)一、填空题1、构造地震为由于地壳构造运动造成地下岩层断裂或错动引起的地面振动。
2、建筑的场地类别,可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为四类。
3、《抗震规范》将50年内超越概率为 10% 的烈度值称为基本地震烈度,超越概率为 63.2% 的烈度值称为多遇地震烈度。
4、丙类建筑房屋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
5、柱的轴压比n定义为 n=N/fc Ac(柱组合后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6、震源在地表的投影位置称为震中,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7、表征地震动特性的要素有三,分别为振幅、频谱和持时。
8、某二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集中于楼盖和屋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相等G 1=G2=1200kN,第一振型φ12/φ11=1.618/1;第二振型φ22/φ21=-0.618/1。
则第一振型的振型参与系数j= 0、724 。
9、多层砌体房屋楼层地震剪力在同一层各墙体间的分配主要取决于楼盖的水平刚度(楼盖类型)和各墙体的侧移刚度及负荷面积。
10、建筑平面形状复杂将加重建筑物震害的原因为扭转效应、应力集中。
11、在多层砌体房屋计算简图中,当基础埋置较深且无地下室时,结构底层层高一般取至 室外地面以下500mm 处 。
12、某一场地土的覆盖层厚度为80米,场地土的等效剪切波速为200m/s,则该场地的场地土类别为 Ⅲ类场地 (中软土) 。
航站楼屋盖大跨度钢结构动力特性地震响应分析
![航站楼屋盖大跨度钢结构动力特性地震响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7467412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0e.png)
航站楼屋盖大跨度钢结构动力特性地震响应分析一、内容综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在众多的基础设施项目中,航站楼屋盖大跨度钢结构作为重要的结构形式,其动力特性及其抗震性能的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航站楼屋盖大跨度钢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工程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航站楼屋盖大跨度钢结构具有空间刚度大、结构形式多样、材料种类繁多等特点。
在地震作用下,这些特点使得钢结构易产生复杂的振动现象,如颤振、模态转换、振动衰减等。
这些振动不仅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还可能对结构的安全性造成严重威胁。
对航站楼屋盖大跨度钢结构的地震响应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关于航站楼屋盖大跨度钢结构地震响应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由于钢结构本身的复杂性和地震作用的随机性,现有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对于不同地震动特性、不同截面形式的钢结构,其地震响应规律尚不完全明确;对于钢结构的减震控制技术,也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实证分析。
本文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航站楼屋盖大跨度钢结构的地震响应问题,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还将对航站楼屋盖大跨度钢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进行详细的实验研究。
通过搭建足尺模型,利用激光测振仪、高速摄像机等多传感器技术,对钢结构的地震响应进行实时、精确的测量。
还将开展振动台试验,模拟实际地震环境下的钢结构动力响应行为。
这些实验研究将为理论分析提供有力的支撑,也为后续的结构设计和减震控制技术的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本文将对航站楼屋盖大跨度钢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航站楼屋盖大跨度钢结构的设计、施工和抗震性能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实验研究,揭示钢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学行为,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航站楼屋盖结构的重要性在现代交通枢纽中,航站楼屋盖结构承载着重要的功能。
陈厚群院士-有关大坝场地地震动输入问题
![陈厚群院士-有关大坝场地地震动输入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1c5349345a8102d276a22f39.png)
PGA=0.424g
反应谱形状相似
PGA 下降 38%
反应谱减小仅 8%
PGA=0.260g
Cape Mendocino/Petrolia Earthquake in California U.S.A. (1992 04 25 )
原始 降低 PGA 峰值
PGA 1.300 g
PGA = 1.468g
设防水准,但一些国家如英国、瑞士等实际都
只按MDE进行大坝抗震设计,在重要大坝抗震 设计中,重现期为100年至200年的OBE,在其一
般不起控制作用。对低等级的大坝,其MDE就
取OBE。对于不同等级的大坝,取不同的设防 水准的‘分类设防’,有别于对同一个大坝采 用‘多级设防’的概念。
3. 对于重要大坝,多取MCE作为MDE,MCE
主要设计地震动参数
大坝抗震设计的主要设计地震动参数
峰值加速度 反应谱 加速度时程
峰值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GA )的脉冲型 高频尖峰对反应谱和破坏后果影响不大 历时短 衰减快 离高坝基频远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 加拿大新的建筑规范(NBCC 2005) 采用了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对应的 有效峰值加速度(Effective Peak Acceleration EPA )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1.1
1.2
1.3
1.4
1.5
R>30km Ms≥6.5 R>30km Ms≥6.5
0.1
0.2
0.3
0.4
0.5
0.6
0.7
工程中求解结构地震反应的方法
![工程中求解结构地震反应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3406246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ad.png)
工程中求解结构地震反应的方法引言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变得越来越重要。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可能造成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因此,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需要考虑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工程中用于求解结构地震反应的常见方法。
1. 静力方法静力方法是求解结构地震反应最简单的方法之一。
它基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静力平衡原理。
静力方法将地震作用视为一个等效的静力载荷,并根据结构的弹性响应来估计其地震反应。
这种方法适用于简单的线性结构,例如单自由度系统。
然而,静力方法没有考虑结构的动力特性,无法准确预测其非线性行为。
2. 静力等效方法静力等效方法是一种改进的静力方法,它通过等效将地震作用转化为静力载荷。
然而,与传统的静力方法不同,静力等效方法考虑了结构的刚度和阻尼特性。
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虑结构的非线性特性,并提供了更接近实际的地震反应结果。
3. 动力方法动力方法是一种基于结构的动力特性来求解地震反应的方法。
它将结构的动力方程与地震激励相耦合,通过求解动力方程来获得结构的地震反应。
在动力方法中,通常假设结构为质点、弹性体或刚度分布体系,通过数值方法求解结构的振动模态和响应。
这种方法适用于复杂的结构和大型工程项目,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地震反应结果。
3.1 模态分析方法模态分析方法是动力方法中的一种常见技术,它利用结构的振动模态对地震反应进行分析。
首先,通过模态分析获得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然后,将地震激励转化为模态空间中的载荷,并利用模态响应的叠加原理求解结构的地震反应。
模态分析方法具有高效和准确的特点,常用于结构的抗震设计和评估。
3.2 时程分析方法时程分析方法是动力方法中另一种常见的技术,它通过直接求解结构的动力方程来获得其地震反应。
时程分析方法考虑了结构的非线性行为和地震波的时变性,能够提供详细和准确的地震反应结果。
然而,时程分析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计算资源,适用于特定的工程需求和复杂的结构分析。
求解结构地震反应的方法
![求解结构地震反应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b825ae9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79.png)
求解结构地震反应的方法1.引言1.1 概述在结构工程领域,地震反应的求解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随着结构设计和抗震能力要求的逐渐提高,对地震反应求解方法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迫切。
地震反应的求解方法可以分为多种,目前广泛应用的包括频域分析、时程分析和模态分析等。
频域分析是一种基于傅里叶变换的方法,通过将结构的地震反应转化为相应的频率响应函数来求解。
时程分析则是根据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运动方程,结合地震波输入进行数值积分,求解结构的响应时间历程。
而模态分析则是以结构的振型为基础,通过将结构的运动离散化为一系列模态响应,并对各个模态进行叠加,得到结构的地震反应。
每种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
频域分析方法计算效率高,适用于结构的线性动力响应分析,但无法考虑结构的非线性行为;时程分析方法可以考虑结构的非线性行为,但计算量较大,需要较长的计算时间;模态分析方法则可以得到结构的振动模态以及特征频率等信息,对于研究结构的共振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两种常用的地震反应求解方法,即方法一和方法二,并对它们的理论基础和具体步骤进行详细阐述。
通过对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方法在解决地震反应问题上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最后,我们还将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地震反应求解方法的准确性和效率,为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更好的依据。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介绍求解结构地震反应的两种方法,分别是方法一和方法二。
首先,我们将对这两种方法的理论基础进行详细的阐述,包括相关背景知识和数学原理。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每种方法的具体步骤,包括模型建立、参数求解和结果分析等。
在正文部分,将分别为方法一和方法二提供详细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两种方法的求解过程。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方法一和方法二的优缺点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探讨它们各自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优势。
同时,我们也将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探讨在当前技术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改进和发展这两种方法,以提高其求解结构地震反应的准确性和效率。
第四讲-2 多点地震动输入
![第四讲-2 多点地震动输入](https://img.taocdn.com/s3/m/65d35c65561252d380eb6e4f.png)
t s d u u u u g u g 0
u s为由于基础位移u g的拟静力位移,显然随时间而变化; u d 为结构的动力位移; 当结构各基础经历一致地面运动时p g (t ) 0.
k k T g
2, 直接积分法(动力时程反应分析) 动力时程反应分析可以描述结构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反应 情况,对大跨度结构来说主要分为结构建模和结构输入两大部分。 近年来,随着计算手段的完善和具有较强分析模拟能力软件的开发 与利用,结构特别是大跨度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有了深入、全面的 发展,较之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以SAP或ADINA软件为蓝本的分 析更推进了一步,出现了一些国内外通用的计算软件。 目前各国学者对结构动力时程反应分析,在结构建模方面多采用三 维动力分析模型,并着重对地震波输入模型的影响效果进行深入的 探讨。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对大跨度结构地震时程反应影响的有效 模拟是近年来在大跨度结构抗震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尤以多点输 入模型的建立为主要研究领域,主要以分析空间两点地震波的变异 规律,如行波效应、传播衰减、频率变异、入射角度变化等为主。 直接积分法是在结构的各支点输入地震动,求出结构的反应时程。 鉴于多点输入的特殊性,结构反应计算公式必须重新推导。
t m g u g cu t cgu g kut k g u g 0 mu
ut u s u d
d cu d kud p eff (t ) mu s m g u g ) (cu s cgu g ) (kus k g u g ) p eff (t ) (mu
地震发生时,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是以波的形式传至地表,引起地面振动。 对于平面尺寸较大的结构,各支点的地震动是不同的,产生变化的原因大致有三 点。
结构抗震设计中地震动参数选取的几个基本问题
![结构抗震设计中地震动参数选取的几个基本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a513d018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32.png)
第23卷第1期2021年3月防灾科技学院学报J.ofInstituteofDisasterPreventionVol.23,No.1Mar.2021结构抗震设计中地震动参数选取的几个基本问题郭 迅,何 福,周 洋(防灾科技学院 中国地震局建筑物破坏机理与防御重点实验室,河北三河 065201)摘 要:以“小震”名义对设防烈度的折减与老规范用“结构系数”如何确定地震作用是抗震设计的重要环节。
自1989版抗震设计规范引入分级超越概率后,同一设防烈度对应多值描述,给正确理解和应用带来困难。
梳理了地震作用取值的发展沿革,展示了规范更新并未打破地震作用取值的连贯性,折减效果相当。
作为案例应用,指出地震模拟实验中振动台对容纳其厂房的地震作用幅值上限是明确的,不存在超越概率问题。
结合对实际震害的思考,指出抗震概念设计远比计算分析重要。
关键词:抗震设计;地震动参数;设防烈度;超越概率;结构系数中图分类号:P426 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047(2021)01-0001-05收稿日期:2020-12-09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504302-3、2016YFE0205100、2017YFC150060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ZY20160107)作者简介:郭迅(1967—),男,博士,教授,从事结构抗震及结构振动控制相关研究.0 引言 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确定的基本原则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1],具体操作时作为基本设防烈度的中震一般不直接表现出来;并且同一烈度对应多个表征地震动强度的加速度值或系数,这样的做法给工程师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实践中不便操作。
实际上,地震动参数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设防烈度、超越概率、地震动持时、频谱特性、断层影响等,结构设计时不同的验算内容对应不同的选择。
1989年之前,我国几个版本的抗震设计规范均采用确定性理论,只要场地的设防烈度确定,地震作用就随之确定,结构抗震性能的好坏用结构系数来体现。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习题与思考题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习题与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589aa0ec58f5f61fb736669e.png)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习题与思考题第一章地震基础知识与工程结构抗震设防1、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几种类型?按其震源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2、试述构造地震成因的局部机制和宏观背景?3、试分析地震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震害现象4、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它们的传播特点是什么?对地面运动影响如何?5、什么是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两者有何关联?6、地震基本烈度的含义是什么?7、为什么要进行设计地震分组?8、试列出三座城市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9、什么是建筑抗震三水准设防目标和两阶段设计方法?10、我国规范根据重要性将抗震类别分为哪几类,不同类别的建筑对应的抗震设防标准是什么?11、什么是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12、根据经验公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是5×1024尔格,它对应的里氏震级是多少?第二章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1、什么是场地,怎样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2、简述选择建筑场地的相关规定3、如何确定地基抗震承载力?简述天然地基抗震承载力的验算方法4、已知某建筑场地的钻孔资料见下表,试计算该场地土层的自振周期,并按《抗震规范》的规定来确定该建筑场地的类别土层资料5、什么是砂土液化?液化会造成哪些危害?影响液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怎样判别地基土的液化,如何确定地基土液化的危害程度?7、简述可液化地基的抗液化措施第三章 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1、什么是地震作用?如何确定结构的地震作用?2、地震系数和动力系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确定这两个系数?3、 影响地震反应谱形状的因素有哪些?设计用反应谱如何反映这些因素影响的?4、简述确定结构地震作用的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5、何谓求水平地震作用效应的平方和开方法(SRSS ),写出其表达式,说明其基本假定和适用范围6、简述计算地震作用的方法和适用范围7、什么叫鞭端效应?设计时如何考虑这种效应?8、什么叫结构的刚心和质心?结构的扭转地震效应是如何产生的?9、哪些结构需要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如何计算竖向地震作用?10、 什么是结构或构件恢复力特征曲线,反映了结构或构件的什么性能?11、地震动的三要素是什么?采用时程分析法选取地震波时如何考虑这三要素?12、 抗震设计中如何考虑结构的地震作用?依据的原则是什么?13、什么是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为什么要引入这一系数?14、什么是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怎样确定结构薄弱层或部位?15、一单层单跨框架如图1所示。
高层建筑结构的输入地震动问题探讨
![高层建筑结构的输入地震动问题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af5fa145fe4733687e21aa4f.png)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Sichuan B uilding Sc ience 第33卷 增刊2007年12月收稿日期22作者简介解振涛(),男,陕西铜川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工程振动和结构抗震。
y x @63高层建筑结构的输入地震动问题探讨解振涛1,张俊发2,高永昭1,库新勃3(1.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81;2.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土木工程系,陕西西安 710048;3.西北电力设计院,陕西西安 710032)摘 要:高层建筑结构,因体量庞大、质量巨大,如果建造于非基岩上,则结构的输入地震动也将大大有别于自由场地震动,其上、下部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
本文围绕层状场域内高层建筑的地震动输入问题,针对目前普遍采用的将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整体建模进行地震响应分析的整体法,提出了其合理的输入地震动的选取方法,并结合现行规范,为某实际工程进行地震响应分析的输入地震动进行了选取。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响应分析;输入地震动;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整体模型中图分类号:T U311;T U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933(2007)增刊-0062-05Som e d iscussi on on i n put s e ism on ta ll bu ild i n g i n l ayer ed soil 2f i eldX I E Zhentao 1,Z HANG Junfa 2,G AO Yongzhao 1,K U Xinbo3(1.Sichuan Institute of B uilding Re s ea rch,Chengdu 610081,China;2.Depa rt m ent of Civil Enginee ri ng,Xi πan Uni ve rsity of Technol ogy,Xi πan 710048,China;3.Nort hwe st Electrica l De sign I n stitute,Xi πan 710032,China )Ab stra ct:For the tall bu ilding structure with col ossa l vol .and va stne ss ma ss built on non -bedrock,the interac tion of uppe r and l owe r pa rts will be n ot allo wed negl ec t,the struc t u ral input seis m would be h i ghly diffe rent fro m free fi e ld ground moti on .Cente red on this problem ,t his paper ai m s a t integral method,which m eans t he analysis of seis m ic res ponse on s oil -founda tion -superstructure integral model,ad op ted a t la rge for the moment,the me th od of cho osing the i nput se is m on thismodel was broug ht for ward .Moreove r,based on the actual criteri on,the input se is m of s e is m ic res ponse ana lysis for one p ractical project wa s s e lec ted .Key wor ds:ta ll building struc ture;analysis of se is m ic res ponse;inpu t seis m ;s oil 2founda tion 2superstructure int egral mode l0 前 言对高层建筑结构进行地震反应分析是研究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合理选择用来进行时程分析的地震波对分析本身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地震动输入解读
![地震动输入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5d52c56ee06eff9aef80771.png)
采用能适合成批处理的震例,该震例可以很好地解释震例中普遍现象的一个修正了的地 震波,其结果在数值上、概念上都能很好地符合现行的理论认识。这样就能够克服第一 种方法中地震波输入带来的偶然性巧合或误差。
人工合成地震波
采用人工地震波拟合给定的反应谱作为输入。现有的地震记录大都是在地表测得的,而 现今相互作用分析大都近似假定地震波为竖向传播的剪切波,且由地面地震记录反演地 下某一标高的土层地震运动,也是基于这个假定;因此这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Housner[26]最早用随机过程理论来模拟地震波时程,然而将地震动过程看成平稳随机过 程,只能进行单点平稳加速度时程的合成。谱拟合人工地震动的合成最早由麻省理工学 院完成[27],该方法提出较早,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收敛精度较差[28]。为提高地震动谱拟 合精度以及考虑地震动的非平稳,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不断的改进[17、28、29],完善了谱拟 合人工波合成方法。
规范中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释义是:地震动过程中,地标质点运动加速度的最大 值。对设计地震加速度的释义是:由专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按规定的设防概率水准 所确定的或一般情况下与设计烈度相对应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一般情况下,工程中应当依照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确定的 坝址所在地的基本烈度作为设计烈度。在规范中规定了地震烈度所对应的地震动峰 值加速度。对基本烈度(50年超越概率10%、重现期475年)为Ⅶ、Ⅷ、Ⅸ度的场 地分别对应于0.1g、0.2g和0.4g的峰值加速度,其中g是重力加速度值。对重要大 坝则需将设计地震加速度的水准提高到100年超越概率2%、重现期4950年。
参数问题
参数问题
地震持时
地震作用是一个时间过程,地震规模越大震源断层破坏面越大,破坏空间范围越广,破 坏过程时间越长。强地震动的持续时间在震害发生时对结构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结构反 应进入非线性化之后,持时的增加使出现较大永久变形的概率提高,持时愈长,则反应 愈大,最终产生震害的积累效应。
结构地震反应的分析方法与理论
![结构地震反应的分析方法与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b1bbc0da6c30c2259019e11.png)
结构地震反应的分析方法与理论随着人们对地震和结构动力特性认识程度的加深,结构的抗震理论大体可以划分为静力分析、反应谱分析和动力分析三个阶段。
2.2.1静力分析理论水平静力抗震理论[25]始创于意大利,发展于日本。
该理论认为:结构所受的地震作作用可以简化为作用于结构的等效水平静力,其大小等于结构重力荷载乘以地震系数,即: /F G g kG =α= (2.1)静力理论认为结构是刚性的,故结构上任何一点的振动加速度均等于地震动加速度,结构上各部位单位质量所受到的地震作用是相等的。
它忽略了结构的变形特征,没有考虑结构的动力特性,与实际情况相差较远。
随着工程抗震研究的发展,对地震认识的深入,此法已经淘汰。
2.2.2反应谱理论上世纪40年代以后,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取得了较多的强震记录的基础上,产生了反应谱理论。
反应谱分析方法[25][26]是一种将模态分析的结果与一个已知的谱联系起来计算模型的作用效应的分析技术。
反应谱是指单自由度体系最大地震反应与结构体系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
为了便于计算,《抗震规范》采用相对于重力加速度的单质点绝对最大加速度,即/a S g 与体系自振周期T 之间的关系作为设计用反应谱,并将/a S g 用α表示,称为地震影响系数,如图2-5所示。
单自由度弹体系水平地震反应微分方程为:()()()()0mx t cx t kx t mx t ++=- (2.2)由上式得:()()()()0m x t x t k x t c x t-+=+⎡⎤⎣⎦ (2.3) 上式等号右边的阻尼力项()cx t 相对于弹性恢复力项()kx t 来说是一个可以略去的微量,故:()()()0m x t x t kx t -+=⎡⎤⎣⎦ (2.4)由反应谱理论,水平地震作用为:/a a F mS S gG G ===α (2.5)/a S g α= (2.6)α——地震影响系数;a S ——质点的绝对最大加速度;图2-5 地震影响系数α曲线Fig.2-5 seismic influence coefficient α vurves上升阶段 ()max 0.45 5.5T α=+α (00.1T ≤≤) (2.7) 水平阶段 α=max α (0.1g T T <≤) (2.8)曲线下降段 max g T T γ2⎛⎫α=ηα ⎪⎝⎭(5g g T T T <≤) (2.9) 直线下降段 ()max 0.25g T T γ21⎡⎤α=η-η-α⎣⎦ (5 6.0g T T <≤) max α——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g T ——场地特征周期。
简要叙述工程结构抗震的两阶段设计方法
![简要叙述工程结构抗震的两阶段设计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eff29fb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7c.png)
简要叙述工程结构抗震的两阶段设计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成为了保障人们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专家们提出了一种两阶段设计方法,即预计算阶段和详细计算阶段。
首先是预计算阶段。
在这个阶段,设计师需要根据工程的规模、用途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确定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这些要求包括设计工程的抗震等级、地震烈度、场地类别等。
设计师还需要进行震害评估,即根据历史地震数据和地震动参数,初步估计工程所面临的地震影响,确定地震动输入。
此外,预计算阶段还包括确定工程的基本结构形式和材料性能等。
在这个阶段,设计师需要进行初步的结构分析和设计,选择合适的结构系统和材料,以满足基本的抗震要求。
接下来是详细计算阶段。
在这个阶段,设计师需要进行更为精确的结构分析和设计,以确保工程的抗震性能能够满足预定的要求。
首先,设计师需要进行地震动输入的确定。
根据工程所在地的地震烈度和场地条件,设计师会选择相应的地震动记录进行分析。
然后,设计师需要进行结构的动力分析,以评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
这包括使用合适的数值方法,如有限元分析或等效静力分析,对结构进行计算。
在动力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师还需要进行结构的强度和刚度验算,以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不会发生破坏或失稳。
在详细计算阶段,设计师还需要考虑一些特殊的抗震设计问题。
例如,对于高层建筑来说,设计师需要考虑结构的位移控制,以确保建筑在地震作用下不会出现过大的位移。
此外,设计师还需要考虑结构的耐久性和抗震性能的评估,以确保结构在多次地震作用下的长期可靠性。
在详细计算阶段,设计师还需要进行结构的细节设计,以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连接和构造能够满足要求。
工程结构抗震的两阶段设计方法是一个系统性的设计过程,能够确保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能。
预计算阶段主要是确定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和目标,而详细计算阶段则是进行更为精确的结构分析和设计。
通过这两个阶段的设计,工程结构能够在地震作用下保持稳定,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地震波动输入方法笔记
![地震波动输入方法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3ff4b263169a4517723a3ab.png)
地下结构地震动输入方法:
1.将地震波动输入问题化为波源问题,即将输入地震动转化为作用于人工边界上的等效荷载,使人工边界产生与自由波场相同的位移、速度和应力。
(刘晶波)
2.沿用地面建筑物的地震动输入方式,即模型边界采用固定边界,仅从计算模型底部输入地震波。
3.直接加速度输入法(不适用于多点激励);直接位移输入法;大质量法(large mass method, LMM)(适用于长周期结构计算),大刚度法(large stiffness method, LSM)
4.等效荷载法,直接求解法,相对运动法,大质量法。
(杨斌斌)
5.拉格朗日乘子法(于海丰)。
工程结构的地震动输入问题
![工程结构的地震动输入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41bba5c7bd64783e08122b02.png)
– dx(t)= -x’’g(T)e-ew(t-T)sinwd(t-T)/wddT
– x(t)= -1/wdJ0-t{x’’g(T)e-ew(t-T)sinwd(t-T)dT}
dT T
back
.
反应谱的定义
x’’g(t)
s(t)= f(x’’g, ς, T1)
ς Duhamel 积分
Max
back
特解(强迫振动)
• 输入过程的离散化——微脉冲 -x’’g(T)dT
– dx(t)=e-ew(t-T)[A0coswd(t-T)+B0sinwd(t-T)]
• 冲量作用
– 前后位移为0: A0=x(T)=0
• 动量定律:x’(T)=-x’’g(T)dT
– B0=[x’(T)+ewx(T)]/wd=-x’’g(T)dT/wd
的不确定性是无法降低的 – 结构模型化(包括结构动力分析模型和结构恢复力模型的确定)是必
需的,与此有关的不确定性可以通过模型和算法的改进予以降低 – 迄今为止的各种破坏指标与准则几乎都是在特定加载制度下某种结构
或子结构试验的基础上提出的,还没有一种被广泛接受,当推广应用 到其它的加载形式和不同的结构类型时具有不确定性。 – 尽管地震动输入所包含的与震源和传播介质的随机性等有关的固有不 确定性不能降低且必须接受,但与地震动模型化及参数的非完备知识 等有关的系统不确定性将随着强震观测数据的日益积累以及地震预测 技术的提高而逐渐降. 低
按静力法计算。
底部剪力法
弹性 将结构第一振型的最大响应视为结构的总地震最大 适用范围很有限,属振型
反应谱 响应,按静力方法求解。
分解法的特例。
将输入在时域上进行离散,在各时段内的动力问题 与线性结构的不同在于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抗震结构的地震动输入 2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及其描述 3 对现行抗震设计地震动输入的审视 4 地震动工程特性的定量描述与设计地震动参数 5 地震动随机模型 6 输入地震波
1 抗震结构的地震动输入
• 抗震分析必须以合理的地震动输入为前提 • 抗震设计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地震动输入 • 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震动输入 • 现状
(
x(
0
)
x(
0
))
/
d
x( t ) 1
d
t 0
xg (
)e ( t
)
sin d ( t
)d
• 全解=通解+特解~ ~特解
x( t ) 1
d
t 0
xg (
)e ( t
)
sin d ( t
)d
x( t
)
t 0
xg (
)e ( t
)
cos d ( t
)d
d
t 0
xg (
)e ( t
)
多维分量间 不同地点间
水平与水平 竖向与水平 不同位置 不同深度
a(t) (m/s2)
2.5
1.5
0.5
-0.5
-1.5
-2.5
0
5
10
15
20
25
30
35
t (s)
yt a( t )sin( t )
评 述
40
back
常见的地震动幅值定义
序号
幅值名称
幅值定义
作者
1
峰值加速度PGA 和峰值速度PGV
傅立叶谱
2.5
1.5
0.5
-0.5
-1.5
-2.5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t (s)
yt Ai cosit i i 傅立叶变换
Ai
Qi
Wi
Wi back
反应谱
•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 • 反应谱的定义 • 反应谱的性质 • 反应谱的种类 • 反应谱的影响因素及规律
back
加速度和速度在时间历程上的最大值
有效峰值加速度 EPA=Sa/2.5,EPV=Sv/2.5
2 EPA和有效峰值速 Sa为0.1~0.5秒5%阻尼比加速度反应谱的平均值;Sv为1.0秒附近 ATC-3(1978)
度EPV
(通常为0.8~2.5秒)5%阻尼比速度反应谱平均值
3
持续加速度as和持 续速度vs
SI 0.1Sv T, dT Sv为阻尼比为的相对速度反应谱,一般取=0或0.2
Mortgat(1979); Vanmarcke等(1980)
Housner(1952)
back
频谱特性
• 三种谱表述方法 • 简要评价
back
三种谱表述方法
• 傅立叶谱 • 功率谱 • 反应谱
back
a(t) (m/s2)
取为地震动时程中前10个大振幅的平均值
TR为总持时, g为重力加速度
IA 2g
TR a 2 tdt
0
Seed等(1971) 胡聿贤(1988) Arias(1969)
10
均方根加速度arms
Ts为强震段持时或等效平稳持时
a
2 rms
2 a
1 Ts
a Ts 2 t dt
0
11 谱强度SI
2.5
• 运动微分方程的解答
m kc
x’’g(t)
x’’g(t)
m(x’’+x’’g)
cx’ kx
back
运动微分方程的解答
x 2x 2x xg
• 通解(自由振动)
x( t ) et ( A0 cos dt B0 sin dt )
• 特解(强迫振动)——Duhamel 积分
d
A0 x( 0
1 2 ), B0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
•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 • 运动微分方程
– 受力分析
• 恢复力——虎克定律 • 阻尼力——瑞雷阻尼 • 惯性力——牛顿第二定律
– 方程建立——达朗贝尔原理
• m(x’’+x’’g)+cx’+kx=0 • mx’’ +cx’+kx= -mx’’g • x’’ +2ewx’+w2x=-x’’g
s(t)= f(x’’g, ς, Ti)
ς Duhamel 积分
Max
Ti
Sa(ς, T1) Sv(ς, T1) Sd(ς, T1)
Sa(ς, Ti) Sv(ς, Ti) Sd(ς, Ti)
Sy
T1 Ti T
•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给定地震作用下某种反应 量的最大值与体系自振周期之间的关系曲线
back
Carlo
法
地震动随机模 与统计近似方法相同,仅输入的样本函数由给定的
型
地震动随机模型采用Monte Carlo 法大量产生。
实用可行的方法。
back
结构抗震设计的不确定性
• 结构抗震设计的不确定性
– 地震动输入的不确定性 – 结构力学性能及几何性质的不确定性 – 结构数学计算模型的不确定性 – 动力响应分析中算法的不确定性 – 基于某些响应参数进行结构可靠性评判的不确定性
或子结构试验的基础上提出的,还没有一种被广泛接受,当推广应用 到其它的加载形式和不同的结构类型时具有不确定性。 – 尽管地震动输入所包含的与震源和传播介质的随机性等有关的固有不 确定性不能降低且必须接受,但与地震动模型化及参数的非完备知识 等有关的系统不确定性将随着强震观测数据的日益积累以及地震预测 技术的提高而逐渐降低
的数值解。
应用广泛。
非
线
简化方法
性
弹性 反应谱
将按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得的弹性地震响应,乘 适用范围极为有限。 以由统计分析确定的经验比值或放大系数,得出非 线性地震响应。
等效线性化 方法
根据分析目的、结构特点等按照一定等效原则将非 关键在于等效线性结构的 加速度时程 线性结构等效为线性结构,非线性响应的计算则转 确定。存在多种等效原则。
处理为拟静力问题,采用逐步积分法求解动力方程 的数值解。积分方法常用线性加速度法、Wilson
也可以是全量形式。
法和Newmark 法等。
一般频域方法
加速度时程 将输入在频域上进行离散,在各时段内的动力问题 计算繁琐,应用较少。 (或功率谱) 运用广义频域传递函数求解,迭加得出总体响应。
线 性
一般方法(振 型时程分析 振型分 法) 解法 振型分解反
sin d ( t
)d
x( t ) xg ( t ) 2x( t ) 2x( t )
• 最大反应及简化
Prob?
– 三点近似
Sa Sv
x( t x( t
) xg ( t )
max
) max
Sd
x( t ) max
Sa
t 0
xg
(
)e ( t )
sin d ( t
)d
max
Sv
2Sd
– 伪谱的性质
• Sa=ωSv=ω2Sd
What should be the DRS?
T
back
反应谱的种类
• 真谱和伪谱 • 弹性谱和弹塑性谱
– 弹塑性谱的种类
• 延性谱、位移比谱、能量谱、倒塌谱、阻尼耗能谱、累积损伤谱
– 弹塑性谱的应用
• 归一化反应谱——放大系数谱 • 平均反应谱与设计反应谱
的增强而变弱。
集系
的均方值为最小通过迭代得出。
视结构状态矢量为Markov矢量过程,求解Fokker- 为严密解法。适用于激
Planck偏微分方程得出过程的转移概率密度函
励缺乏相关性的情
Planck 方法
数,进而得出其它统计特征。
形。
Wiener-Hermite 展开式法
将激励和响应展开为Wiener-Hermite级数,由统计 通常仅计及级数的二阶
back
特解(强迫振动)
• 输入过程的离散化——微脉冲 -x’’g(T)dT
– dx(t)=e-ew(t-T)[A0coswd(t-T)+B0sinwd(t-T)]
• 冲量作用
– 前后位移为0: A0=x(T)=0
• 动量定律:x’(T)=-x’’g(T)dT
– B0=[x’(T)+ewx(T)]/wd=-x’’g(T)dT/wd
• 解答
– dx(t)= -x’’g(T)e-ew(t-T)sinwd(t-T)/wddT
– x(t)= -1/wdJ0-t{x’’g(T)e-ew(t-T)sinwd(t-T)dT}
dT T
back
反应谱的定义
x’’g(t)
s(t)= f(x’’g, ς, T1)
ς Duhamel 积分
Max
T1
as为加速度时程a(t)中第3、第4或第5个最大幅值(或平均值);vs 为速度时程v(t)中第3、第4或第5个最大幅值(或平均值) 一般地,as=0.6~0.7PGA,vs=0.6~0.7PGV
Nuttli(1979)
4
等反应谱有效加 速度ae
ae=a/0.90 a为被削峰后的加速度反应谱面积达原时程反应谱面积90%时原加 Ohsaki等(1980) 速度峰值所削到的值
反应谱的性质
• 结构反应特点
– 低频(长周期)系统 (<=0.1Hz)
• SdPGD
– 中频(中等周期)系统
• 放大作用
动力放大系数
βa=Sa/PGA βv=Sv/PGV βd=Sd/P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