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地貌教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貌

(对应学生用书第32页)

1.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1)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

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D侵入型岩浆岩、E喷出型岩浆岩。

(2)图中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①,属于外力作用的是②。(填数码) 2.板块分布示意图

(1)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A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

(2)喜马拉雅山脉是由A和C碰撞挤压而形成的;日本群岛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位于板块A与板块B的消亡边界处。

3.地质剖面示意图

(1)写出图中的地质构造:A背斜,B向斜,E断层。

(2)写出图中的地形:A谷地,B山岭,C山谷,D断块山。

(3)图中甲→乙→丙→丁岩层的新老关系为:由老到新。

1.地壳物质循环原理

(1)岩浆上升经冷凝作用形成岩浆岩。

(2)各类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3)地表各类岩石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

(4)各类岩石经重熔再生作用形成岩浆。

2.常见的地形倒置规律

(1)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外力侵蚀而成谷地。

(2)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3.板块运动与地壳运动的分布规律

(1)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2)板块张裂→裂谷、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

(3)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高大山脉、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4)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海沟、岛弧、海岸山脉→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4.主要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

1.日常生活中,作为建材使用的大理石属于岩浆岩。(×) 2.日本的富士山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

3.南美的安第斯山脉是由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而形成的。(×) 4.一般来说,山区山泉出露的地方多为断层构造。(√) 5.大庆油田所在的区域地下为向斜构造。(×)

6.千姿百态的名山胜景都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7.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由流水侵蚀而成的。(×) 8.地下喀斯特地貌都是因流水侵蚀而成的。(×) 9.新疆的“魔鬼城”是风力侵蚀的结果。(√)

10.山区的村庄多分布于地势较高的山腰或山顶平坦地方。(×)

(对应学生用书第33页)

6~7

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1)~(2)题。

(1)贝加尔湖形成于( )

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

(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变深,说明( )

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

[解题流程]

(1)A__(2)C

[技法总结]

1.板块构造理论的应用技巧

(1)判断地壳运动的活跃地带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因此地球表面六大板块的交界处(分为消亡边界、生长边界)多为地壳运动活跃地带。

(2)解释常见地理现象:①解释大褶皱山脉(如安第斯山脉)、裂谷(如东北大裂谷)、海洋(如大西洋)、岛屿(如日本列岛)等宏观地貌的形成与分布;②解释地震、火山、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读方法

(1)分析判读地质构造。褶皱判断方法有二:一是通过岩层的弯曲形态进行判断;二是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2)判读地貌形态。一般和地质构造联系在一起,可直接读取。背斜正地形形成山岭,逆地形形成谷地,向斜相反。断层常形成块状山地、高地、裂谷、陡崖、谷地或低地。

3.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分析地质构造特征

(1)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2)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岩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3)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

(4)看是否有岩浆活动:若岩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岩层形成时代。

[学以致用]

1.古汾河经图中古河道向南经闻喜附近流入涑水后进入黄河,现汾河经M河段向西流入

黄河,涑水河成为间歇性季节河流。古河道随之废弃,现成为同蒲铁路的通道。根据图文材料,完成(1)~(3)题。

(1)图中乙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A.背斜B.向斜

C.地堑D.地垒

(2)导致汾河改道的原因最可能是( )

A.M河段的溯源侵蚀作用

B.地壳运动改变地势起伏

C.汾河洪水破坏河流堤坝

D.修建铁路导致河流改道

(3)下列对涑水河水文状况的推断,可信的是( )

A.地下水是最主要的补给水源

B.枯水期河流基本无自净能力

C.河水的水质良好且河水清澈

D.河流有结冰期且有凌汛现象

(1)D (2)B (3)B[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古河道废弃、涑水河从乙地质构造流向甲,结合教材知识“汾河谷地为地堑”,可以判断图中乙地质构造最可能是地垒。第(2)题,根据材料可以判断由于地壳运动导致甲地质构造下降,乙地质构造上升,改变了地势,使现汾河经M河段向西流入黄河,而原河道废弃。第(3)题,涑水河成为间歇性季节河流,结合我国雨带移动和该地的气候,可以判断涑水河夏季为汛期,冬春季为枯水期(干涸)。地下水补给是稳定的,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汛期和枯水期;由于涑水河是间歇性季节河流,汛期河水可以净化水质,但枯水期河流干涸,沿途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无法净化,故其河水的水质肯定极差;从纬度位置来看河流有结冰期,但冬季河流没有水,且河流由高纬流向低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