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地貌教案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风沙地貌
课时33风沙地貌1.概念: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
2.分布: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3.类型(1)风蚀地貌类型成因形态特征风蚀蘑菇突起的孤立岩石,下部遭受较强烈的风沙侵蚀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雅丹地貌盛行风对地表进行侵蚀沟槽和垄脊相间,走向与主风向一致(2)风积地貌①成因:沙漠中由风沙堆积形成的地貌。
②常见形态:新月形沙丘,状如新月,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很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沙丘链,其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大致垂直。
③分类类型形态特征对环境的影响固定沙丘沙丘上生长有植物植被能固定流沙流动沙丘没有植被随风移动,在沙漠边缘,会埋没房屋、道路,侵吞农田、牧场特别提醒河岸、湖畔、海滨地区的主要沙源的形成过程(1)河流中上游地区,泥沙经过流水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堆积于河流、湖泊、沿海地区。
(2)枯水期,河流、湖泊、沿海地区泥沙裸露。
(3)再经过风力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在河岸、湖畔、海滨地区形成沙滩或沙丘。
一、雅丹地貌1.形成条件因素影响岩性条件岩性较松软或者泥岩和砂岩软硬互层、有垂直节理(缝隙)发育的湖相沉积地层更容易被风蚀形成雅丹地貌动力条件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和流水的侵蚀,是雅丹地貌形成的关键因素环境条件极端干旱或者干冷多风的气候条件、植被稀少的平原地区,风蚀作用强烈;较为湿润地区的洼地,盐类风化作用、地下水作用强烈的地区其他条件风化作用、重力坍塌、盐类风化和龟裂等。
其中盐风化是由于岩石孔隙或裂隙中的水分蒸发使盐类结晶膨胀而导致的岩石表面颗粒分解或脱落的物理风化作用(类似冰劈作用),可形成大小不等的风化穴,内陆干旱区和海岸表现最明显2.形成过程(1)地质时期河流、湖泊物质沉积,形成水平岩层。
(2)地壳抬升,水体外泄或蒸发,岩体出露。
(3)气候干旱、强劲的定向风沿裂缝侵蚀,形成与风向一致的凹槽,坚硬岩层出露形成与风向一致的台地,雅丹地貌形成。
3.地貌特点(1)形态不规则的沟槽与垄脊相间分布。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冲积平原的形成
课时30冲积平原的形成1.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而成。
2.冲积平原类型类型位置形成山前冲积平原山前由几条河流的冲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联合而成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由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而成,一般位于凸岸,洪水季节被淹没,枯水季节出露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向海洋一侧扩展发展而成1.河流堆积地貌必要条件(1)堆积物: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差异)。
(2)流速减缓:地势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
(3)沉积环境:可供沉积的空间、地壳抬升(下降)、地形条件、水域环境(海浪、洋流)→沉积环境(沉积空间)。
2.常见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地貌形成洪积—冲积平原①河流上游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砾石和泥沙;②河水或季节性的洪水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降低;③河流携带的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洪(冲)积扇;④洪(冲)积扇扩大并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河流泥沙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季节性出露水面形成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三角洲(1)形成:河流中上游泥沙来源丰富;河流入海(湖)口处地形坡度变缓,加上海(湖)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2)变化:①无三角洲形成:泥沙、沉积环境(沉积空间:河流入海处地势陡峻;海水运动:洋流等带走泥沙;地壳沉降)。
②三角洲面积增大或减小:泥沙来源变化,海平面变化(海退时,海平面下降,陆地面积增大,导致三角洲面积增大;海进时,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减小,三角洲面积减小)3.河流冲淤原理(1)冲淤原理的理解和应用①淤积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淤积,河床升高。
②冲刷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小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冲刷,河床降低。
③交替原理: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蚀和堆积往往“你强我弱”,交替进行。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7篇)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7篇)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篇1)随着盛夏的来临,20__——20__学年度渐行渐远,回首来时路,没有惊喜,多的只是一份坦然,踏踏实实又一年。
一年来,按照学校部署和上级安排,我主要承担了七年级的地理课和兼职学校信息稿的书写以及学校博客反思的审核推荐,每月二七区多彩期刊中心校荐稿筛选上传,二七区教师进修网反思审核编辑,校教研组长和区地理兼职教研员。
一切都需要按部就班,一切都需要行走于惯常之间,也为了保证突出重点,我很自然地这样分割自己的时间,每天到校后重点备课、整理课件、导学案,批阅学生的作业、试卷,梳理待发信息稿件,以不耽误上课为基本点。
晚上回家进行策划信息稿方案,以及完成博客审核等,按要求进行教研策划和材料的搜集编撰。
虽然看起来忙了一点儿,但是有挑战就有拓展的空间,有参与就有学习提升的历练,慢慢多了一些从容,也就多了一些淡然。
不经意间,一年来,每周的课都能按时上完,每周平均三篇的信息稿也能及时上传,间周一次的教科研活动也有效上演,博客审核等工作也及时打点儿,另外也见缝插针参与了学习力课题等报告的完善。
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一份付出一分收获,只要自己积极去干,不抱怨,忙中偷闲也会感受到快乐多一点。
比如博客中收获博友的关注和祝愿,让自己的成长看得见,再比如专注于教学方案设计的创新性实践,不断追求基于课程标准教学把握学生的兴趣点,课堂导入重在学习目标的唤醒和切入点,注重课堂中学生的体验和学以致用观,分别代表学校进行了课程纲要分享课和复习课,还进行了区观摩课教研,课堂达标中也频现亮点。
特别是在市教育局组织的送课下乡中受到与会教师的认同评点。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地质构造与地貌
第2讲构造地貌的形成[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体系架构][基本概念]地质构造、构造地貌(背斜谷、向斜山、断块山等)、褶皱(背斜、向斜)、断层;板块、生长边界、消亡边界、裂谷、海岭、海岸山脉、岛弧、海沟。
[基本原理]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
课时26地质构造与地貌岩层的变形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1.褶皱(1)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
(2)类型背斜向斜岩层形态岩层向上拱起岩层向下弯曲早期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倒置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2.断层(1)概念: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2)类型:有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两种。
(3)地貌①上升岩块:块状山或高地。
②下降岩块:谷地或低地。
③断层沿线: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思考断层和断裂有何区别?答案判断某一地质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仅为断裂,不能算作断层。
1.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1)看问题指向①问地质构造,主要包括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
②问构造地貌,主要包括山岭、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
(2)具体方法方法及图示判读事例看新老关系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即中心老、两翼新→背斜→a为河谷→背斜谷看岩层弯曲没有说明岩层新老关系的情况下,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地貌为谷地。
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地貌为山岭看相关数据地点海拔(米) 某沉积岩的埋藏深度(米)A 450 170B 520 140C 450 160看海拔→中部高、两侧低→山岭;岩层埋藏深度→海拔减埋藏深度即为岩层的高度→同一岩层B处高,A、C处低→向上拱起→背斜2.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高考地理必备考点之中国地理之地形地势教案
中国地理之地形、地势一、考纲透析1.运用地质构造理论分析我国一些主要地形区的成因及特点。
2. 联系我国不同地形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分析地形、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结合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考查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
二、体验高考(大纲全国卷)1、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该区域可能位于A.黄土高原B.内蒙古高原C.华北平原D.东南丘陵(高考四川卷)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
读下图,回答问题。
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
2、分别归纳上图甲、乙两地形区种植业地域分布特点,并分析各自特点形成的自然环境原因。
特点:甲地形区:分布在河谷地区;乙地形区:分布在盆周山麓地带。
原因:甲地形区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热量,河谷地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好,故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地区。
乙地形区是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水分,山麓地带灌溉水源充足,故种植业沿盆周山麓地带分布。
(四川卷)3、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图。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图 山脉耕地 河流 省界国界°°(1)据图示有关地理要素,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图幅范围内:1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是______;2冬季气温分布的总体特点是______。
1,2东南暖(高),西北寒(低)3南北温差大(2)根据环境条件,说明甲盆地内城市间交通联系适宜发展航空运输的理由。
甲盆地内沙漠戈壁广布,建设地面交通不便。
盆地面积广大,城市分散(或城市间相距较远),航空运输速度快,适宜长距离运输。
盆地内无高大山脉,且多睛天,少云雾,有利于飞机飞行。
(3)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丙地所在的大地形区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青藏高原阻挡东南季风、西南季风深入内陆。
使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
在青藏高原边缘形成丰富的降水,在青藏高原西北部降水稀少。
(高考北京卷)4、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简述渭河平原的成因,说明该平原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地质地貌》教案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地质地貌》教案【专题要点】1.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3.地质构造的类型、判断、区别及形成的地貌类型4.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危害及形成原因【考纲要求】1、能运用有关图表资料,学会描述某地的地形特征,并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能综合分析地形与其它地理要素的关系3、学会进行自然地理要素分析的一般方法【知识网络】1 岩石的种类、特征及代表性岩石2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会画图)、地质作用板块运动:形成的地形(注意两种边界)内力作用3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分类、判读、实际应用【教法指引】1.从内容看,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形成地貌,分散分布在各地考卷中;2.从形式上看,多数以选择题为主,综合题多是描述地貌特征和分析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以区域图、等高线图或图表资料考查地质地貌。
4.运用有关图表资料,学会描述某地的地形特征,并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5.综合分析地形与其它地理要素的关系6、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看出,此知识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板块学说的基本理论及应用、各种地貌的识别和成因分析是命题的重点。
今后将以热点区域地形特征与等高线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相结合来考查地质构造、地貌、人类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地质构造与找水、找矿、交通工程建设的关系,地貌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地貌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等。
7、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考查形式以区域图、示意图、剖面图为主要载体,考核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关系,火山构造与成因分析。
9、近几年围绕河流的命题很多,但此知识为新增内容,并不多见。
命题方向将以示意图、剖面图的形式为载体,围绕不同河流段流水作用的差别考查不同地貌的识别。
【典例精析】例1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地质工作者在松嫩平原发现了大型油气田。
读图回答1-2题1.根据地质构造划分,该储油构造属于()A 向斜B 背斜C 断层D 地堑2.图中储油构造中,数字①、②、③分别代表()A 气、水、油B 气、油、水C 水、气、油D 油、水、气3.下列地貌中,主要以外力作用为主而形成的是()A 吐鲁番盆地、死海B 长江三角洲、塔克拉玛干的沙丘C 台湾海峡、庐山D 马里亚纳海沟、东非大裂谷(2008年北京卷)读图5,回答4.与图示地区山体岩石、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外力作用对应的是A.石灰岩、球状风化地貌、风力作用B.花岗岩、流水堆积地貌、流水作用C.大理岩、喀斯特地貌、风力作用D.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流水作用(2008江苏卷)图1是”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图2是浙江”雁荡胜境”图片。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
课时34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考点1海岸地貌1.概念: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类(1)海蚀地貌:常见的类型有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2)海积地貌:常见的类型有海滩、沙坝等。
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分为砾滩、沙滩和泥滩。
有的海滩地势平坦,滩面广阔。
海岸地貌形成过程及特点类型形成过程典型景观地貌特点海蚀地貌由岩石构成的海岸,由于不断受到海浪的击打和侵蚀,导致岩石破碎,岩壁崩落,最终使海岸后退,形成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崖高出海面的陡崖海蚀平台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台,台面上基岩裸露或覆盖有很薄的沙砾和淤泥层海蚀穴海浪冲蚀海滨陆地形成的槽形凹穴,断续沿海岸线分布海蚀拱桥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形似拱桥海积地貌海浪挟带的泥沙、贝类等物质堆积在近岸的浅水带里,形成海滩、沙坝、贝壳堤等海滩由松散泥沙或砾石堆积而成的平缓地面。
海滩物质一般上部较粗,滩坡坡度较大;下部物质较细,滩坡平缓沙坝与海岸略成平行的长条状堆积体。
未露出水面的称“水下沙坝”;出露水面的称“岸外沙坝”;完全露出水面的称“海岸沙堤”(新课标全国文综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
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关键信息点拨]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水的作用下在海岸带集中堆积形成贝壳堤,可知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
第4章地貌总复习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地貌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地貌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地貌类型进行研究,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地貌类型进行研究。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人类活动与地貌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实践性的地理活动: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地貌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例如,让学生尝试绘制等高线地形图,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地貌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章节教学案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培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和趣味性。通过这些亮点,本章节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富有挑战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
2.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际地貌案例,提出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等地理信息工具,对地貌现象进行判断和描述,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人类活动与地貌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根据评价结果,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参考。同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精选7篇】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精选7篇】高三地理复习教案【精选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幼儿教师带领幼儿做拓展活动的指导方案也属于一种教案。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篇1】为了有效提升我校高中地理教师的学科教学水平,搞好高三地理备考复习,提高地理课的课堂教学效益,特制订本学期高三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为准绳,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地理教学模式,增强地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的能力,提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1、充分研读地理大纲,考纲和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思想和地理思维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向课堂要质量,相信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给学生以思考和融会贯通的时间。
2、加强教研,研究考纲考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对学生学习指导方法,研究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精选例题,练习题。
3、进行有效的知识落实,把课堂作为知识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4、使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生率,平均成绩和合格率上有明显提升,使高考能上一个新台阶。
三、采取措施1,周密计划,有序复习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三轮:第一轮基础复习到20__年3月底,其任务是复习考点,系统知识,形成网络,夯实双基,基本上是教师围绕考点讲重点,难点,疑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详读教材,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轮专题复习从4月上旬到5月上旬,其任务是完善体系,重组知识,训练能力.一般是学生练,教师导和评.专题复习指导,导基础,导方法;练运用,练技能;评错因,评思路.第三轮综合复习在5月中下旬,其任务是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养能力.一般采用练,评,看方式.练综合运用,练重组整合,练应试技能;评解题思路,评答题规范;看错点误点,追根溯源.2,学纲研题,把握高考①学"两纲""两纲"即地理教学大纲和文综考试说明中的地理部分.目前高考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实际,是以地理教材为基本内容,以两纲为基本依据,以新课标为方向来命题的.因此如果对"两纲"不熟悉,对教材内容不理解,不掌握,就谈不上高考要求的灵活运用知识了.学"两纲"就要做到:纲纲对照,纲本(课本)对照,纲题(高考题)对照和新旧对照(特别是考纲的变化).②研"两题""两题"即高考题和训练题.在两题研究方面做到"五找":对历年高考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对近三年高考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对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对不同模式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对各地考试题集中研究找信息.通过"两纲"的学习和"两题"的研究,做到:对考试目标,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和形式心中有数,对高考题型和难度获得一种感性认识,以增强复习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减少复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3,重组知识,突破能力近年的地理试题强调地理学科基础,学科能力和学科本位.因此,夯实基础是复习备考中最根本的环节.只有在复习中坚持以双基为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二轮复习重组知识,可以结合时间变化,空间分布,人地关系,区域特征和差异以及地理的技能,通过地图来进行。
2024版高考地理总复习:常见地貌类型地貌的观察教师用书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地貌的观察一、常见地貌类型1.喀斯特地貌(1)定义:可溶性岩石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2)我国的主要分布: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3)地表喀斯特地貌。
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洼地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底部平坦,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峰丛、峰林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
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4)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①顶部:石钟乳、石幔或石帘。
②底部:石笋。
2.风沙地貌(1)概念: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的统称。
(2)分布。
①我国主要分布区:西北地区。
②其他地区: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
(3)风蚀地貌。
①成因:风及其挟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
②类型: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
(4)风积地貌——沙丘。
①成因:由风沙堆积而成。
②常见形态: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③危害:流动沙丘会埋没房屋、道路,侵吞农田、牧场等。
(1)定义: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
(2)主要类型。
①侵蚀地貌:主要有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②堆积地貌:海滩、沙坝等是常见的类型。
二、地貌的观察1.地貌观察的顺序(1)高度。
①绝对高度: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②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2)坡度。
表示方法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在坡度大于15°的坡地上耕作,易造成土壤侵蚀铁路线修建时的最大坡度一般不超过2.5%~3%(3)坡向。
①类型: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②影响: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4)高度和坡度组合: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如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陡峻;相对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平缓。
(5)其他形态要素。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貌第讲常见地貌类型和地貌的观察学案新人教版
第9讲常见地貌类型和地貌的观察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等常见地貌的成因、主要类型及分布。
2.地貌观察的地点、顺序和内容。
1.地理实践力:结合图文材料,识别常见的地貌类型;掌握地貌观察的方法。
2.综合思维:结合材料,分析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形成过程。
3.人地协调观:结合材料,理解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一、常见地貌类型1.喀斯特地貌(1)概念:地壳中的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①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形态特征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洼地面积较大,底部平坦峰丛、峰林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孤峰、残丘由峰林演变而来类型形态特征溶洞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分布石钟乳、石幔、石帘从溶洞顶部向下发育石笋底部向上发育(1)河谷地貌①位置:河流流经的山区。
②成因: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V”形河谷。
③形态特点:“V”形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2)冲积平原①位置:河流流经的平原地区。
②成因: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堆积而成的。
③形态特点: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山前部分坡度较大,沉积物颗粒较粗;主体部分坡度较缓,沉积物颗粒较细,湖沼较多;接近河口部分,坡度很缓,沉积物颗粒很细。
(3)河曲①位置:地势平缓地区。
②形态特点:河道呈“S”形弯曲。
洪水泛滥时,河水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4)三角洲①位置:河流入海或入湖处的河口段。
②成因:泥沙淤积形成。
③形态特点: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沉积物颗粒由河口向海变细;形态多种多样,如呈鸟嘴状、扇形、鸟趾状。
高三地理总复习教案(最新8篇)
高三地理总复习教案(最新8篇)高三地理总复习教案1教学目标:1. 复习地理知识,巩固基础概念;2. 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帮助学生总结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教学重难点:1. 理清地理知识的逻辑关系;2. 解决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讨论,注重互动;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3. 布置作业,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教学准备:1. 复习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2. 准备复习提纲、练习题;3. 确保教室环境整洁、安静。
教学过程:1. 复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的结构等;2. 讲解地理知识的重点内容,如地球的气候、地形、资源等;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互动,解决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4. 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5. 总结复习方法,指导学生如何高效地复习地理知识。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3. 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总结复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案2时光流逝,从__年9月2日正式上课,到__年1月17日上课结束,这一个学期时光很快就过去了。
本学期带6个班的高一地理,一个班的高三地理。
与此同时,区对于今年新进教师实行“导师制”给了我更多学习和研究教学的机会,这也是我梦寐以求的。
(一)关于高一教学工作总结高一六个班的地理课进度一致,上到第三章结束,其余内容下学期再上。
本学期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期中和期末成绩整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教学工作成绩、成长:1、能认真备课,期中考试以后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上课实效性大为增强;2、基本上每周都去……听导师的一节课,并与导师交流学习心得;……来听我3次课,每次听完课都进行了点评,受益匪浅。
3、本学年出了一次高二期中考试卷,一次高一期末考试,顺利完成任务,并在出卷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
第4章地貌总复习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4.通过课堂讲解、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巩固地貌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应试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详细讲解地貌的定义、分类以及各类地貌的特征,结合教材和实例进行阐述。
2.通过动画和图示,介绍地貌形成的内外动力因素,如地壳运动、风化、侵蚀、沉积等,并分析它们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3.深入讲解地貌与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地貌对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收获,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3.强调地貌知识在实际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地理学科的兴趣。
4.布置课后作业和预习任务,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的学习内容,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地貌知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堂笔记,整理地貌形成的内外动力因素及其作用过程,用思维导图形式呈现,以便于直观地把握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
第4章地貌总复习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貌的定义,掌握地貌的主要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等,并能够运用地理术语进行描述和区分。
2.了解地貌形成的内外动力因素,如地壳运动、风化、侵蚀、沉积等,能够分析这些因素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3.掌握地貌与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解释地貌对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地貌试讲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不同地貌类型(如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海岸地貌等)的定义和特征。
- 通过地图和实地观察,识别和描述地貌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 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探究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升地理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 通过学习地貌知识,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不同地貌类型的定义、特征和形成原因。
- 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教学难点- 地貌形成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因素影响。
- 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地形图、地貌景观图片、视频资料等。
- 实地考察准备(如户外地貌观察、模拟实验等)。
2. 学生准备-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地貌的基本知识。
- 准备实地考察所需的工具和设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地貌类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提问: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二)新课讲授(30分钟)1. 喀斯特地貌- 介绍喀斯特地貌的定义、特征和分布区域。
- 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如溶蚀作用、侵蚀作用等。
-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喀斯特地貌的典型景观,如溶洞、石林等。
2. 河流地貌- 介绍河流地貌的定义、特征和类型,如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等。
- 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如水流侵蚀、沉积作用等。
- 通过地图和实地观察,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3. 海岸地貌- 介绍海岸地貌的定义、特征和类型,如沙丘、海岸线等。
- 分析海岸地貌的形成原因,如海浪侵蚀、沉积作用等。
-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海岸地貌的典型景观,如沙滩、礁石等。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哪些?- 如何保护地貌资源?2. 小组汇报: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讲义:地貌复习3步方案
章末复习3步方案(答案在最后)步骤一章末整合提升一、知识网络构建本章内容要点:6个概念:①喀斯特地貌②河流地貌③风沙地貌④海岸地貌⑤高度⑥坡度3个形成过程:①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演变过程②“V”形谷的形成过程③牛轭湖的形成过程4个特点:①喀斯特地貌特点②河流地貌特点③风沙地貌特点④海岸地貌特点1个影响:坡度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3种方法:①影响地貌的盛行风风向的判断方法②河流地貌的判断方法③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二、核心素养培优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料1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特点问题1为什么喀斯特峰丛山地会出现石漠化现象?[思维线索]这里土地退化一般是石漠化,抓住喀斯特地貌特征和该地区社会经济来分析。
答案:喀斯特峰丛地貌山地环绕,山体坡度大,流水侵蚀作用强。
地表溶蚀裂隙发育透水强,不利于植被、土壤发育,植被稀少。
西南地区人口多,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植被破坏严重,加剧水土流失。
问题2喀斯特峰丛山地为什么既旱又涝?[思维线索]抓住我国西南云、贵、桂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喀斯特地貌地表特征来分析。
答案:我国西南云、贵、桂地区的降水季节变率大,冬、春降水少,喀斯特地貌地表溶蚀裂隙发育,地表水下渗严重,所以干旱;西南云、贵、桂地区夏秋降水多为雨季,喀斯特峰丛地貌山地环绕,洼地多,排水不畅,所以涝。
资料2喀斯特峰丛山地生态重建问题1分析喀斯特峰丛山地立体生态农业结构与地貌的关系?[思维线索]抓住喀斯特峰丛山地地貌特征和立体生态农业结构特征来分析。
答案:喀斯特峰丛地貌山地环绕,山体坡度大,流水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所以要加强植被绿化和保护。
在山坡上,种植水源林、经济林、水土保护林。
问题2为什么要在有些地区实行异地生态移民?[思维线索]抓住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民的收入来分析。
答案:因地制宜恢复生态,开发特色民俗、自然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业;依托特色物产,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挖掘特色文化遗产,发展旅游及相关手工业;恢复生态,带动就业,拉动经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2025届高中地理高考复习学案: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
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答案在最后)必备知识梳理一、海岸地貌1.概念:海岸带在________、海水运动、________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感悟:续表二、冰川地貌1.冰川(1)概念: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2)类型:________冰川和________冰川。
(1)概念: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冰川作用。
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
主要地貌及其特征①冰斗:山岳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
②冰川槽谷: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字母“U”。
③角峰: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
④刃脊:山岭两侧的冰斗和冰窖不断扩大,或两侧山谷冰川的谷坡后退,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冰碛丘陵:冰川消融后挟带的物质堆积形成的波状起伏的地表形态。
知识链接]冰川地貌的分布①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故冰川地貌也分布于这些地区。
②在第四纪大冰期,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留下了大量的冰蚀湖(北美五大湖)、峡湾(挪威西海岸)等冰川地貌遗迹。
【知识体系构建】关键能力提升能力点海岸线精讲点拨海岸线是指海洋与陆地的界线,形态不一,有的平直,有的曲折,并且在不断变化中。
1.海岸线形态海岸线有的平直(如非洲大陆),有的弯曲、破碎(如欧洲)。
其形成因素及影响如下:2.海岸线进退的判断方法(1)地壳运动(如果试题中没有说明一般不予考虑)。
(2)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淹没原来海岸,海岸线后退。
(3)河流:输沙量增大,海岸线向海洋延伸;输沙量减小,海岸线向外延伸速度变慢甚至后退。
(4)海浪:基岩海岸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海岸线倒退;砂质海岸以海浪堆积作用为主,淤泥质海岸以陆地径流堆积作用为主,海岸线向外延伸。
真题感悟[典例][2022·全国甲卷]如图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
【地理】地貌总复习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地理必修第一册第4章总复习教学设计第4章地貌一、思维导图二、主体探究主题1:外力作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和相应的地貌表现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多角峰、冰斗、“U ”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多海蚀柱、海蚀崖、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1)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3)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3.外力作用的几点规律(1)总体来说,外力作用通过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所以一般而言,高处易被侵蚀,低处易接受沉积。
速度大小是影响外力表现形式的主要因素。
速度较快时流水、风力、海浪等都以侵蚀作用为主;速度降低到不足以搬运挟带物质时,则表现为沉积作用。
(2)河岸与流水作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可以从地转偏向力方面来分析,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沉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沉积。
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
不论哪个半球,都是凹岸侵蚀、凸岸沉积。
(3)沉积规律: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
流水沉积、风力沉积、海浪沉积均遵循以上规律,而冰川沉积则为杂乱堆积。
主题2:认识河流阶地1.河流阶地的形成(1)概念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相对抬升到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简称阶地。
(2)形成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及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貌(对应学生用书第32页)1.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1)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D侵入型岩浆岩、E喷出型岩浆岩。
(2)图中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①,属于外力作用的是②。
(填数码) 2.板块分布示意图(1)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A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
(2)喜马拉雅山脉是由A和C碰撞挤压而形成的;日本群岛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位于板块A与板块B的消亡边界处。
3.地质剖面示意图(1)写出图中的地质构造:A背斜,B向斜,E断层。
(2)写出图中的地形:A谷地,B山岭,C山谷,D断块山。
(3)图中甲→乙→丙→丁岩层的新老关系为:由老到新。
1.地壳物质循环原理(1)岩浆上升经冷凝作用形成岩浆岩。
(2)各类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3)地表各类岩石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
(4)各类岩石经重熔再生作用形成岩浆。
2.常见的地形倒置规律(1)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外力侵蚀而成谷地。
(2)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3.板块运动与地壳运动的分布规律(1)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2)板块张裂→裂谷、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
(3)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高大山脉、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4)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海沟、岛弧、海岸山脉→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4.主要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1.日常生活中,作为建材使用的大理石属于岩浆岩。
(×) 2.日本的富士山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
(√)3.南美的安第斯山脉是由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而形成的。
(×) 4.一般来说,山区山泉出露的地方多为断层构造。
(√) 5.大庆油田所在的区域地下为向斜构造。
(×)6.千姿百态的名山胜景都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 7.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由流水侵蚀而成的。
(×) 8.地下喀斯特地貌都是因流水侵蚀而成的。
(×) 9.新疆的“魔鬼城”是风力侵蚀的结果。
(√)10.山区的村庄多分布于地势较高的山腰或山顶平坦地方。
(×)(对应学生用书第33页)6~7度还在加大。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
据此完成(1)~(2)题。
(1)贝加尔湖形成于( )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变深,说明( )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解题流程](1)A__(2)C[技法总结]1.板块构造理论的应用技巧(1)判断地壳运动的活跃地带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因此地球表面六大板块的交界处(分为消亡边界、生长边界)多为地壳运动活跃地带。
(2)解释常见地理现象:①解释大褶皱山脉(如安第斯山脉)、裂谷(如东北大裂谷)、海洋(如大西洋)、岛屿(如日本列岛)等宏观地貌的形成与分布;②解释地震、火山、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读方法(1)分析判读地质构造。
褶皱判断方法有二:一是通过岩层的弯曲形态进行判断;二是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2)判读地貌形态。
一般和地质构造联系在一起,可直接读取。
背斜正地形形成山岭,逆地形形成谷地,向斜相反。
断层常形成块状山地、高地、裂谷、陡崖、谷地或低地。
3.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分析地质构造特征(1)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2)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
岩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3)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
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
(4)看是否有岩浆活动:若岩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岩层形成时代。
[学以致用]1.古汾河经图中古河道向南经闻喜附近流入涑水后进入黄河,现汾河经M河段向西流入黄河,涑水河成为间歇性季节河流。
古河道随之废弃,现成为同蒲铁路的通道。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1)~(3)题。
(1)图中乙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背斜B.向斜C.地堑D.地垒(2)导致汾河改道的原因最可能是( )A.M河段的溯源侵蚀作用B.地壳运动改变地势起伏C.汾河洪水破坏河流堤坝D.修建铁路导致河流改道(3)下列对涑水河水文状况的推断,可信的是( )A.地下水是最主要的补给水源B.枯水期河流基本无自净能力C.河水的水质良好且河水清澈D.河流有结冰期且有凌汛现象(1)D (2)B (3)B[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古河道废弃、涑水河从乙地质构造流向甲,结合教材知识“汾河谷地为地堑”,可以判断图中乙地质构造最可能是地垒。
第(2)题,根据材料可以判断由于地壳运动导致甲地质构造下降,乙地质构造上升,改变了地势,使现汾河经M河段向西流入黄河,而原河道废弃。
第(3)题,涑水河成为间歇性季节河流,结合我国雨带移动和该地的气候,可以判断涑水河夏季为汛期,冬春季为枯水期(干涸)。
地下水补给是稳定的,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汛期和枯水期;由于涑水河是间歇性季节河流,汛期河水可以净化水质,但枯水期河流干涸,沿途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无法净化,故其河水的水质肯定极差;从纬度位置来看河流有结冰期,但冬季河流没有水,且河流由高纬流向低纬,故不会有凌汛现象。
]2.(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
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
读图,回答(1)~(2)题。
(1)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 )A.沉积物变化B.古气候变化C.古环境变化D.构造运动变化(2)该区域( )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1)D (2)C[第(1)题,界线N是向斜构造中岩层的层面,反映了地壳受水平挤压产生了明显的褶皱运动;界面M是水平岩层的下界,反映了地壳的下沉运动,N、M分别反映了水平运动和垂直升降运动对岩层的作用,D正确。
M、N能够反映出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包括古气候、沉积物的变化),A、B、C错误。
第(2)题,M界面以下与向斜构造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反映了甲岩层形成之前乙岩层已经形成,并且褶皱抬升后经历长期侵蚀,然后再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甲岩层,A、B错误,C正确;甲岩层及其以上为水平岩层,没有发生褶皱,即没有形成背斜或向斜,D错误。
]3.(2018·海南高考·T14~15)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
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
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
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B.岩层褶皱C.风沙侵蚀D.岩层断裂(2)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A.喷发物质差异B.冷凝环境差异C.外力侵蚀差异D.地壳运动差异(1)D (2)C[第(1)题,图中显示X区和Y区岩层性质相同,只是位置有高低,岩层中有断裂面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应为内力作用所致。
第(2)题,图中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接近相同,说明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相似,因此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厚度应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Y区海拔高于X区,再加上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
X区和Y区均为玄武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因此两区喷发物质差异、冷凝环境差异、地壳运动差异应相似或相同。
]6~8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B.T1C.T2D.T3(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解题流程](1)A__(2)A__(3)D[技法总结]1.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
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2.典型地貌的判读(1)堆积地貌类型的判断方法①地貌类型判断法:根据材料显示的地貌类型进行分类,常见的类型如下:a.风力堆积地貌:沙漠、沙丘、黄土等。
b.流水堆积地貌:洪积—冲积扇、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河中或河口沙岛、河流入海口处的沙坝等。
②根据地区不同进行判断:a.在干旱地区:一般以风力堆积地貌为主。
b.在湿润地区:一般以流水堆积地貌为主。
③根据沉积岩层的特征判断:岩层中含有水生生物化石的为水湿环境的堆积。
(2)风积地貌与风向的关系①根据沙丘判断风向。
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②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
堆积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学以致用]4.河流阶地主要分为基岩阶地、堆积阶地和基座阶地。
完全由基岩组成的阶地叫作基岩阶地,也叫侵蚀阶地;完全由河流沉积物组成的阶地叫作堆积阶地;下部为基岩,上部为河流沉积物的阶地叫作基座阶地。
下图示意黄河中游某河段河谷横剖面,该河段西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阶地T1、T2、T3、T4。
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属于基岩阶地的是( )A.T1B.T2C.T3D.T4(2)据图判断,黄河该河段( )A.流向是自北向南B.流向是自西向东C.东岸是曲流凹岸D.西岸是曲流凹岸(3)河流下切作用最弱的时期( )A.T1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3形成时期D.T4形成时期(1)D (2)C (3)A[第(1)题,据材料知,基岩阶地也称侵蚀阶地,指阶地表面由河流侵蚀而成,完全由基岩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