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教学教材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本)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及教学机器;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1、把学习定义为刺激及反响之间的联结;
2、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3、提出三个学习规律,即:效果律、练习律与准备律
二、青少年心理开展的阶段特征
1、我国心理学家把个体的心理开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后〕。社会自我根本成熟的时期在少年期。心理自我开场形成与开展的时期为青年初期。
2、智商呈常态分布,即:全人口中,智力超常与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3、智力量表:
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
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
4、差异表现: 〔见书P27〕
个体差异
群体差异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P27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与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与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及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与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2022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和复习要点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和复习要点(小学及幼儿)【教师资格证】第一部分说明一、本课程教学及复习规定旳层次:[识记]是指学员通过学习能懂得名词、概念、原理旳基本内容,并能对旳结识和表述,涉及必要旳记忆,即能回答“是什么”。
[领略]在“识记”旳基本上,能较为全面旳领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把握有关概念和原理旳区别和联系,即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
[简朴应用]在“领略”旳基本上,能运用单一旳教育心理学原理分析教育教学中旳一般问题,能回答“怎么办”和“如何做”。
[综合应用]在“领略”和简朴应用旳基本上,能综合运用多项教育心理学原理分析教育教学中旳较复杂旳问题,提出自己解决问题旳见解、方案,即能回答“怎么办”和“如何做”。
二、本课程学习教材:《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合小学教师资格申请者),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三、本课程命题旳规定:1.本课程旳命题,应根据大纲旳规定来拟定考试范畴和考核规定,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畴,提高或减少考核规定。
考试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合适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旳覆盖密度。
2.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规定旳分数比例,大体为:识记占20%,领略占30%,简朴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3.试卷旳难易限度合理。
不同难度试题旳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40%,较难占25%,难占15%。
注意:试题旳难易和能力层次规定不是同一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度旳问题,切勿混淆。
4.本课程试卷采用旳题型,一般有: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四、本课程重点内容构造1.重点内容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章。
2.不考内容十一章第二节、十四章、十五章第一节。
第二部分各章旳知识要点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l 识记: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旳基本心理规律旳科学。
教育心理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
教育心理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教育心理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旨在评估考生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以确定其是否具备担任教育心理学教师的资格。
二、考试内容1. 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与主要流派- 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模型2. 研究与发展心理学- 研究过程与研究理论- 发展心理学中的关键概念和阶段理论- 研究与发展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3. 智力与认知心理学- 智力与智能的定义和分类-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智力与认知心理学的测试与评估4. 良好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 良好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常见类型和原因- 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策略5.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实践-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应用- 教师的心理辅导与指导技巧- 教育心理学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改革中的应用三、考试形式考试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四、考试要求考生需要全面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同时,对教育实践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和相关干预策略也需具备一定了解和掌握。
五、考试准备建议- 阅读教育心理学的教材和相关论文,加深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教育实践中的心理问题和干预策略。
- 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加强与其他教师、专家的交流和互动,提升教育心理学的实践应用能力。
六、考试参考资料- 教育心理学教材和参考书籍- 相关学术期刊和研究报告以上为教育心理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内容,请考生据此进行准备和复习。
祝您考试顺利!。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科目(知识点、习题、答案)(考研必备资料)
教育学基础(十二院校)考研大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二)“教育”的词源(三)“教育”的定义二、教育的要素(一)、教育者(二)、学习者(三)、教育影响三、教育的形态(一)制度化的教育和非制度化的教育注意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这个概念。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1、农业社会的教育(主要特征)1、工业社会的教育(主要特征)2、信息社会的教育(主要特征)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二、教育学的创立-培根,夸美纽斯,康德,赫尔巴特的贡献三、教育学的发展1、实验教育学2、文化教育学3、实用主义教育学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5、批判教育学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新的特征)P21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通过对教育习俗的比较中凸现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研究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实践第二章教育功能第一节、教育功能及其类型一、教育功能的含义二、教育功能的分类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功能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功能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功能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功能第四节、教育功能的实现一、教育功能的形成二、教育功能的释放第三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一、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三、教育目的的功能第二节、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一、确立的基本依据1、社会依据2、人的依据二、教育目的的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2、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确立应该注意的问题(一)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1、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2、适应与超越的问题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4、民族性与世界性(二)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1、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问题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3、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第三节、我国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1、正确把握全面发展2、正确处理各育关系3、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第四章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二、制约制度的社会因素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关键词:现代学校,终身教育第二节、现代学校制度形成一、现代学校制度的类型1、双轨制2、单轨制3、分支型学制二、现代学校制度的变革第三节、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一、我国历来教育体制改革二、我国现行学制的改革趋势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第五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一、教师职业(一)教师的观念及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与作用1、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2、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3、教师职业的经济地位4、教师职业的权利5、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三)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2、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职业二、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一)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3、专业能力的发展4、专业自我的形成(二)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三)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1、师范教育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三、教师职业角色与形象(一)教师的职业角色1、学习者和学者2、知识的传播者3、学生心灵的培育着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学生学习的榜样6、学生的朋友(二)教师的职业形象1、教师的道德形象2、教师的文化形象3、教师的人格形象第二节学生一、学生的本质特点(一)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二)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三)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二、学生的地位(一)学生的社会地位(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三、学生的发展(一)学生发展的含义(二)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和阶段性2、稳定性和可变性3、不均衡性4、个别差异性5、整体性(四)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1、生理成熟期提前2、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3、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5、心理问题增多第三节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二)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三)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二、师生关系的类型(一)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二)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三)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教师、学生、环境(二)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三)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含义二、课程理论流派1、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2、学科主义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4、存在主义课程论5、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第二节、课程的组织一、课程目标的特征、课程目标确定的方法二、课程内容,课程标准三、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2、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3、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四、课程实施五、课程评价第三节、课程改革的趋势一、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课程政策2、课程结构3、课程实施4、课程评价第七章课堂教学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一)教学的含义2、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1)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完全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自身的(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ﻬ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要点
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要点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a。
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
制度化教育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三、教育发展的过程1.古代社会a。
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高校教师资格申请者)第一章心理学概论第一节人类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一、个体心理系统个体心理: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四个方面: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1.心理动力: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
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a) 动机: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2.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关系。
a)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b)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
c)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
3.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的时间是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4. 心理特征: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a) 能力: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b) 气质: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c) 性格: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d) 气质与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这些心理,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二、个体心理与行为—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人的心理具有意识性。
1.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察觉的心理活动。
2.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察觉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就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
人清醒的时候,也有无意识的心理现象。
无意识也是人的心理活动,并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得作用。
3.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校心理学》考试大纲 05955
《学校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独立本科)华东师范大学编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组编二〇〇五年九月学校心理学(5955)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学校心理学>>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普通心理学专业和应用心理学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从事学校心理辅导和咨询的教育人员学习本专业的必考课程。
<<学校心理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学校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国内外发展沿革、动态和最新展望;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性质和专业化途径;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教师的心理健康和职业成长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是:学习者对学校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术有一个基础的了解,通过对课程上述主要内容的学习,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学校教育工作中去,为进一步学习心理学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学校心理学>>课程的学分为3学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见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内容。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第一部分知识与理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学校心理学的学科成立、发展和变革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特性和专业化水准,进一步把握与学校教育相关的各个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知识。
二、课程内容及各章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第一章学校心理学概述内容一、“学校心理学”的国际定义(学校心理学的实质、学校心理学的定义、心理辅导的定义、学校心理辅导的定义)二、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国际展望(“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提出、起重要影响的学术研究、国际上学校心理学发展的三个水平阶段)三、我国学校心理学的现状(中国学校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及“误区”、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学发展的基础、学校心理工作的着手点)四、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学校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关系)五、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面接、问卷法、作品法案例讨论法)考核知识点及要求识记:心理辅导、学校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学的概念理解:1.学校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2.学校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的关系 3.学校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4.学校心理学与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关系分析:学校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学校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内容一、学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构成(学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支柱)二、学校心理辅导的“三层次介入”理论(“介入”的概念、三个层次介入的作用与主要内容)三、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的三大领域与对象(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的三大领域、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对象、面对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咨询与心理援助)四、学校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的五大原理(注意五大原理的内容与需要把握的关键问题)五、学校心理辅导的教育特征(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教育特征、学校心理辅导在案例咨询时的守密义务与伦理道德的问题)考核知识点及要求识记:学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构成、“介入”的概念、“三层次介入”理论理解:1.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的三大领域与对象 2.学校心理辅导在案例咨询时的守密义务与伦理道德的问题分析:1.学校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的五大原理 2.学校心理辅导的教育特征第三章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内容一、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特性(巴顿对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特点作的界定、心理辅导教师的任务、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素质、目前我国对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素质的要求)二、学校心理辅导的校内组织与管理(学校内的心理辅导组织与管理体制的三个层次、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设置要求)三、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资格与培养(美国、日本、中国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资格与教育培养计划)四、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进修和培训(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进修的必要性与规定、具体的训练类型和内容、学校心理咨询的督导制)考核知识点及要求识记:学校内的心理辅导组织与管理体制的三个层次理解:1.巴顿对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特点作的界定 2.心理辅导教师的任务3.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素质分析: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设置要求第四章学校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内容一、心理咨询面接的方法与技术(心理咨询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心理咨询过程中的基本技术、心理咨询中的初次面接、面接的继续、中断和终结及面接终结后的追踪调查)二、“来谈者中心”心理咨询技术(“来谈者中心”心理咨询技术的创立、核心理论、发展过程、主要学派、方法的总结)三、“精神分析法”的心理咨询技术(“精神分析法”的心理咨询技术的定义、三种形态、几个主要问题、几种技术以及技术和方法的总结)四、行为疗法的心理咨询技术(行为疗法的心理咨询技术的概述、常用技术、治疗过程、重点技法介绍)五、国际上其他心理咨询技术介绍(了解精密型心理咨询、小团体心理咨询、野外合宿讨论咨询、演剧心理咨询、生活分析的心理辅导法、沙盘疗法或箱庭疗法)考核知识点及要求识记:1.心理咨询过程中的基本技术2.心理咨询中的初次面接、面接的继续、中断和终结及面接终结后的追踪调查3."来谈者中心”心理咨询技术的核心理论、主要学派 4."精神分析法”的心理咨询技术的定义理解:1. "来谈者中心”心理咨询技术方法的总结 2."精神分析法”的心理咨询的几种技术以及技术和方法的总结3.行为疗法的心理咨询技术的几种常用技术和重点技法介绍分析:对不适应、问题学生的各种心理咨询技术的使用比较第五章学校心理测量与诊断的技术内容一、学校心理测量与诊断的基础知识(心理测量与心理诊断的区别、如何选择心理测量量表、学校心理测量技术使用的注意点、进入心理测量的技术)二、学校心理测量的技术与分类(学习、学业问题的心理测量、适应问题的心理测量、发展问题的心理测量、学校心理测量的基本技术知识)三、学校心理诊断的技术(学校心理诊断需要抓住的主要因素、学校压力症、弱智或智力发展迟缓、学习困难或学习障碍、语言发展障碍、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儿童排泄障碍、不良行为、精神障碍的诊断)四、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理解与其他测量方法(日记理解法、绘画测量法、剪贴作品理解测量法)考核知识点及要求识记:1.如何选择心理测量量表2.进入心理测量的技术 3.学校心理诊断需要抓住的主要因素理解:1.学习、学业问题的心理测量、适应问题的心理测量、发展问题的 2.心理测量学校压力症、弱智或智力发展迟缓、学习困难或学习障碍、语言发展障碍、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儿童排泄障碍、不良行为、精神障碍的诊断分析:日记理解法、绘画测量法、剪贴作品理解测量法第六章学习心理辅导与教育咨询内容一、学科教育与学习心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学习心理辅导内涵的发展阶段、学习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在进行学习心理辅导时的注意事项)二、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辅导(创造能力的因素与阻碍、创造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学校教育中的创新能力培养与心理辅导)三、学习的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学习评价的作用与体系、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四、学习困难儿童的诊断与辅导(学习困难儿童的三个层次、对缺乏学习愿望和动机、学业不振、学习障碍的诊断与辅导)考核知识点及要求识记:1.学习心理辅导内涵的发展阶段2.创造能力的因素与阻碍3.学习评价的体系 4.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主要内容理解:1.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在进行学习心理辅导时的注意事项 2.创造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3.学习困难儿童的三个层次分析:对缺乏学习愿望和动机、学业不振、学习障碍的诊断与辅导第七章学校适应的心理咨询内容一、学校压力症(学校压力症的定义和测定、教师的压力与学生的学校压力症的关系、学校压力症的处理)二、学习不适应问题(学习不适应问题的表现、对学习不适应问题的心理辅导)三、问题行为(问题行为的分类、学校心理学研究人员对问题行为的认识、对问题行为的辅导与咨询、对问题行为的矫治)四、学校不适应的心理咨询注意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不适应问题,根据年龄发展阶段的不同,心理咨询的形式和方法也应有所区别)考核知识点及要求识记:1.学习不适应问题类型与表现2.问题行为的分类理解:1.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在处理学校压力症时要注意的事项2.学校心理学研究人员对问题行为的认识分析:1.对学习不适应问题的心理辅导 2.对问题行为的辅导、咨询与矫治第八章学校精神卫生与心理临床内容一、学校精神卫生问题(心理不健康的危险“信号”、学校中精神障碍的前兆判断)二、情绪障碍(“情绪障碍”的概念、情绪障碍的主要类型及其心理咨询)三、不良性行为(不良性行为的表现、高峰期、对于未满18岁的青少年加强性教育和性心理指导的原因)四、自杀的心理与预防(自杀的心理分析、自杀者的心理倾向、青少年自杀的心理原因、自杀的预防与心理咨询、青少年自杀的早期诊断与发现及心理咨询和指导方法)五、精神疾患问题(神经症、躁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考核知识点及要求识记:1."情绪障碍”的概念、类型2.神经症的主要类型 3."躁狂-抑郁症”的概念4."精神分裂症”的概念和类型理解:1.自杀的心理分析2.躁狂-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分析:1.各种情绪障碍的心理咨询2.青少年自杀的心理咨询和指导方法 3.躁狂-抑郁症的治疗和心理咨询4.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第九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咨询内容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大学生活的几种主要的不适应问题、大学生的精神卫生问题)二、大学生的成长与危机(“青春期危机”的概念、大学生的自我成长)三、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友人关系、家庭关系、与教师的关系、宿舍生活、大学生恋爱)四、国外留学的心理与适应(留学的心理类型、留学生不适应问题及精神障碍、留学生的心理保健)五、大学生与外国留学生关系(与外国留学生的交往姿势、在与外国留学生的交流中应注意的方面、对外国留学生的心理咨询的经验)考核知识点及要求识记:“青春期危机”的概念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大学生活的几种主要的不适应问题第十章家庭心理咨询内容一、家庭心理咨询概述(家庭心理咨询的特点、家庭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家庭心理咨询的原则和形式)二、亲子关系的研究(亲子关系的概念和特点、父母的教养和作用、亲子关系的类型)三、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个性的关系、家庭类型与儿童不适应问题的关系、亲子关系的心理辅导)考核知识点及要求识记:1.家庭心理咨询的原则和形式2.亲子关系的概念和特点理解:1.家庭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 2.亲子关系的类型分析:1.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个性的关系 2.家庭类型与儿童不适应问题的关系3.亲子关系的心理辅导第十一章教师的心理健康一、教师的职业压力症问题(教师的职业压力症的表现、改善的方法)二、教师的素质修养(教师的素质修养、游戏调节身心的三种理论学说)三、教师的教育咨询和心理辅导能力(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做好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必须具备的几种心理素质和修养)考核知识点及要求识记:游戏调节身心的三种理论学说理解:教师的职业压力症的表现及改善的方法分析: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做好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必须具备的几种心理素质和修养三、综合考核知识点(一)学校心理学的定义及其研究方法(二)学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结构(三)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特性与教育培养途径(四)学校心理咨询的各种理论流派和技术特点(五)学校心理测量与诊断的技术及其实施方法(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的特点和要求(七)家庭教育与家庭心理咨询的特征(八)教师的职业压力症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四、综合考核要求1.识记:如学校心理学理论构造的相关概念、重要名词和定义等。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版本)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及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及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及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及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及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及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及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及教育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doc资料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本)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精心整理的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精心整理的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教一学过程的五要素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三种过程是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是主体因素,有群体差异、个体差异;教师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基本心理特性;教学内容是学与教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3.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20年代以前为,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为发展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成熟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完善时期。
4.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1903年。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作者是廖世承在1924年编写的。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5.宏观上,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环境等四种主要的变量。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6.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
1994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①主动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做出控制;②反思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③合作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④社会文化研究,即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
此外,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探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以及如何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其获得知识并培养其学习能力等。
华东师范333考纲
华东师范大学333考纲如下:考试科目: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一、考查目标1. 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实践问题。
2. 充分了解和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够根据试题要求进行总结、分析、论述、答辩。
二、考试形式1. 答卷形式:闭卷、笔试。
2. 考试时间:180分钟。
3. 试卷结构: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分析论述题。
三、考试内容及要求(涵盖教育学原理、教育史、教育心理学)(一)教育学原理1. 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功能;(3)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5)教育目的的意义、层次和关系;(6)教育制度的意义和构成;(7)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
2. 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1)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2)创新教育与课程改革;(3)教育公平与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4)德育的途径与方法;(5)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
(二)教育史1. 中国教育史:重点考查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和基本内容,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2. 外国教育史:重点考查西方古代教育制度、思想的发展脉络和基本内容,尤其是西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三)教育心理学1. 基础理论:学习与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教学心理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
2. 学习与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认知学习理论的新进展及其教育意义。
以上内容供您参考,具体的考试内容可能会根据实际有所变化,建议您查阅最新的考试大纲。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与目的教育心理学考试是为了考查考生对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考试,为选拔具有扎实教育心理学基础、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及相关工作潜力的人才提供依据。
二、考试内容(一)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
明确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揭示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心理学规律,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了解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如早期的教育思想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
熟悉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如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著作及其贡献。
掌握当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如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研究方法的创新等。
(二)学生心理1、学生的认知发展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的特点。
掌握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个体差异,如认知风格的类型和特点。
2、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发展认识学生的情感发展特点,如情绪的稳定性和调节能力。
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如气质、性格的类型和表现。
掌握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三)学习心理1、学习的基本理论掌握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如桑代克的试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理解认知学习理论,如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2、学习动机理解学习动机的含义、类型和作用。
掌握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如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学会运用学习动机的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学习策略了解学习策略的分类,如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掌握各种学习策略的具体内容和运用方法。
能够指导学生有效地运用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版本)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表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心理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但发展是不可逆的。
(3)不平衡性。
不同心理的发展速度不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同,发展所需的最佳时期与条件不同,具有不平衡性。
(4)差异性。
各种心理机能所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因人而异,具有个体差异性。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我国心理学家把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后)。
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少年期。
心理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青年初期。
三、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一)学习准备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3、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
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动态)(二)关键期1、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印刻”)2、定义: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如: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
3、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节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一、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1、代表人物:皮亚杰2、内容:①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②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③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㈠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点: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㈡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可逆。
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㈣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灵活。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①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②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③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于最近发展区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联)定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意义: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2、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第三节小学生的人格发展(一)人格的发展1、定义: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发展阶段: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见书P20-21)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①家庭教养模式;②学校教育;③同辈群体(二)自我意识的发展1、定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2、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3、发展阶段:①生理自我(1岁末开始,3岁左右基本成熟)②社会自我(3岁以后至少年期成熟)③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体现为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一)认知方式差异:1、定义: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认知差异表现:①场独立与场依存;提出者:威特金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②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对问题解答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
所谓沉思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所谓冲动型是指对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的一种类型③辐合型与发散型:提出者:吉尔福德(美国)(二)智力差异1、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分数(智商IQ)来衡量;2、智商呈常态分布,即: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3、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4、差异表现:(见书P27)个体差异群体差异(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P27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1、定义: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2、差异表现①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②性格类型差异(外倾性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3、教育含义: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三、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一)学习的心理实质1、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这一定义说明:①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③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的学习1、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①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②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③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我国心理学家对人的学习的定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变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①定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②学习内容: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P32-33)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①智力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3、我国:①知识的学习;②技能的学习;③行为规范的学习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P34-43)一、理论要点: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2、强化起重要作用;3、个体学到的是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4、习惯形成后,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二、代表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1、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2、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3、提出三个学习规律,即: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①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②练习律是指任何联结,练习运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而不练习则会使联结力量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