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简介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
十八大报告名词解释
一、十八大报告名词解释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2、中国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两个“百年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五位一体”总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即‚面对资源约束趋近、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5、两个“翻一番”: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6、“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7、“三型”政党: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8、四个“更加自觉”:一是‚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二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三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四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9、“八个坚持”: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10、三个“没有变”:我国仍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镇化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城镇化进程进入一个新阶段。
本文将探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
一、新型城镇化的定义新型城镇化,是指双向流动的人口、经济、文化要素在城镇与乡村之间的互动和融合。
在新型城镇化中,城乡一体化、产城融合、功能多样化、生态宜居化、制度完善化、人民群众幸福化等特征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地位。
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目标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经济协同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具体而言,新型城镇化战略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2、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3、完善城镇化服务体系;4、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5、加强城市管理和城市精细化管理;6、促进城市产业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在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是关键:1、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合理的城市布局和设计,提高城市空间的舒适性和便利性,满足人们对宜居城市的需求。
2、加强城市基础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和城市事业的发展水平。
同时,应该优化城市能源利用结构,增强城市的环保能力。
3、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城乡融合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之一,应该加强城乡和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4、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实现城市产业的优化和升级。
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5、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提高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
同时,应该加强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的研究,建立完善的城市管理和服务机制。
四、结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将为中国城市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城市规划和管理,增强城市产业竞争力和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从而实现城乡经济协同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
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第一篇: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四化同步”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决策、新部署。
何为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何为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叫“四化”同步,这是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的思想之一。
当前,新型城镇化可以说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课题。
经历了一个时期的探索和发展,新型城镇化概念被探索和提出。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与原有的城镇化战略有所区别,我的理解是绿色、发展、可持续,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道路。
新型城镇化要通过深化改革来积极稳妥推进。
在推进城镇化的方面,要进行一定的改革。
一个是户籍制度改革,还有一个是农村的土地流转。
户籍制度的改革要实现城乡人口流动真正的开放,土地流转是说农民的土地不应该作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牺牲的对象。
我们探讨城镇化,除了它自身的逻辑之外,还有一个就是政府的政策。
在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在一定限度内很好地发挥政府的职能。
政府职能体现在一系列政府促进城镇化的政策中,有五个方面:产业的、人口的、土地的、基建的,还有公共服务的,这些方面也应该成为改革的主要领域。
新型城镇化简介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
着力点三:实施“城市群”战略
十八大之前,对于城镇化建设,十六大提出了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的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 小城镇协调发展”。业内人士普遍的说法是,十 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是在未来城镇化发展 方向上释放出了“转型”的“新信号”。未来中 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遵从“公平共享”、“集 约高效”、“可持续”三个原则,按照“以大城 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 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 展”的要求,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 提升“转型”。
警惕城镇化变身造城运动
新一轮城镇化正在扑面而来,在现有体制改 革(特别是政府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财税制 度改革等)没有得到应有推进的情况下,新一轮城 镇化有可能陷入如下误区,需要提前予以警示。 1、将城镇化作为增加GDP的抓手,结果可能 GDP上去了,但民生下去了。 2、将城镇化作为大搞“造城运动”的手段,结果 可能新城涌现了,但农村衰落了。 3、将城镇化作为建设“形象工程”的手段,结果 可能形象起来了,但民心下去了。 4、将城镇化作为发展房地产的手段,结果可能房 价起来了,但内需下去了。
蔡继明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落后,原因是 大量人口还滞留在农村。城镇化对我国经济社会 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 加快实现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蔡继明特别提到 天府新区的巨大作用:天府新区规划有利于推动 成都聚集千万城镇户籍人口。“我说的城市户籍 人口,没有户籍也行,但是一定要真正享受城市 居民的待遇。”蔡继明认定,“在变成千万(城 镇)人口的城市里边,成都恐怕是最有条件的。”
新型城镇化 以成都经验为案例
四川加快建设“四大城市群”促跨越发 展
城市群是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新 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四川省九届四次全 会提出,要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打造成 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 和川东北城市群“四大城市群”,加快建 立以成都特大城市为核心,区域大城市为 骨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 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其中,最重要 的是发展川南城市群(宜宾等)、川东北 (达州、南充)城市群,同时应把乐山、 雅安、广元发展成大城市,构成“一带 (成德绵乐)、两群(川南、川东北)、 三点(广元、雅安、攀西)”城市格局。
新型城镇化的动力分析
新型城镇化的动⼒分析推动新型城市化的主要动⼒⼀、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为本,以新型⼯业化为动⼒,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态化、农村城镇化,全⾯提升城镇化质量和⽔平,⾛科学发展、集约⾼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体、⼤中⼩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
基本特征: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城镇化,是⼤中⼩城市、⼩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品质的适宜⼈居之所。
本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
核⼼:不以牺牲农业和粮⾷、⽣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要求: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
与传统提法⽐较,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粗放式⽤地、⽤能,现在必须从思想上明确⾛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的重要性;过去我们主要依靠中⼼城市带动,现在更应该强调城市群、⼤中⼩城市和⼩城镇协调配合发展的必然性。
⼆、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动⼒(1)新型⼯业化的推动在以信息化带动、科技含量⾼、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业化的发展胃动⼒。
(2)新型农牧业的发展(3)第三产业的发展(4)对传统城镇化所产⽣问题的反思在传统城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产⽣了很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们不断进⾏探索和深⼊的反思。
(5)城镇建设的新的政策导向针对传统城镇化的诟病相关部门对城市建设出台新的政策促使新型城镇化的进⾏。
(6)城市⽂化的繁荣。
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新型城镇化发展探究
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新型城镇化发展探究【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我国农村发展的必经之路,特别是对于鄞江镇文化底蕴深厚、山水资源丰富的城镇,正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稳步发展。
本文论述了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并从鄞江镇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农业产业等方面,阐述了新型城镇化的条件建设。
最后,审视已有的建设成果,论述了下一步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促使鄞江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朝着“美丽镇村”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科学发展前言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落脚点是促民生、保环境,着眼农民,覆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当前,鄞江镇正大力推行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工程建设,紧紧依托“文化、旅游、休闲”的一体化发展模式,通过美丽镇村建设,为地区“谋发展、求共存”。
1、认识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关系1.1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互关联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与新农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也可以说新农村建设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补充。
就目标而言,城镇化的出发点是促城乡发展,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齐步走。
目前,鄞江镇在大力推行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兼顾了两者的合力,正努力开创宜居宜游特色中心城镇新局面。
1.2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在几十年的发展下,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实现城镇化建设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村发展促进了城市进步,以及城镇化浪潮正推动农村科学发展。
也就是说,城镇化建设是推动新村发展新热潮的助推剂,新农村建设必然与城镇化建设发生作用,形成促进关系。
日益扩大的农村产业规模和日益富裕的农民生活,为城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在发展建设中,树立两者绝对的关系,是不利新农村的现代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与路径探析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与路径探析作者:梁娟丽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5年第12期文/ 梁娟丽、康蕾河南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河南洛阳 471023屈冬婷洛阳矿山机械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采掘机械研究所河南洛阳 471039【摘要】传统城镇化发展难以为继,新型城镇化正是力图规避传统城镇化所产生的弊端,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的集约、智慧、低碳、绿色城镇化道路。
基于此,本文是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的解析基础上,提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内涵;特征;路径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报告提出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个基本内容之一,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同年中央经济会议更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及“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正式颁布,至此,“新型城镇化”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的集约、智慧、低碳、绿色城镇化道路[1]。
也就是说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城乡统筹的城镇化,是产城互动的城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2]。
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目的是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生活。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社会福利、医疗救助、教育水平等社会保障。
申论热点:推进新型城镇化 促进共同富裕
申论热点: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
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对于共同富裕意义重大,极大地加快了我国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一、战略意义。
1.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巨大潜力将转化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以及扩大内需的需求力。
推进城镇化,可以有效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房地产等行业的产业需求,同时不断延伸的产业链条能够进一步扩大投资需求,缓解产能过剩的压力。
2.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加快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城镇化和工业化有着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展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发展载体。
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化是占据经济发展的中心,其他产业围绕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
到工业化中期,对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要求提高,对城市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城市化的发展速度。
到工业化后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发生改变,社会经济环境围绕城市进行重新构造。
3.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城乡统筹,体现一盘棋的思想,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在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升级原有产业,强化质量导向,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以此达到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目的,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二、重要举措1.着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重点针对存量未落户人口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制定差异化落户政策。
(2)扩大公办学位资源,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力,精简材料,鼓励仅凭居住证入学,不断强化教育公平。
试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特征:城乡统筹
而工业向农业反哺 , 城 市 回报农 村 , 帮助与支 持农村 发展经
济, 实现城市 经济 和农 村 经济 的统筹 发展 。它对 于改 变 目 前城 乡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的现状 , 加速 城乡融合 , 实 现城乡
一
新 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是城 乡统筹 , 因此 , 提高对 城乡 统 筹问题的认识 , 对 推进 新 型城镇 化 建设 具有 很强 的 现实
( 一) 城 乡统筹是促进城 乡经 济良性循 环的重要 手段
新中 国的发展 史 已经证 明, 我 国城 市 的经 济发 展是 离 不 开农村支持 的, 而农村 的经 济 发展 更是 离不 开城 市 的辐 射和带动 。农 村 经 济 和城 市 经济 的发展 是 相 互联 系和 依
赖、 相互补充 和促 进 的。 由于城市 与农 村 在社会 生 产分 工
间、 地 区之 间收入差距 扩大的趋 势还未 能根本扭 转 , 农 村教
育、 医疗 、 社 会 保 障等 社会 事 业 的 发展 明 显滞 后 。城 乡统 筹, 就是要 改变一 贯以来农业 向工业提供 “ 剩余 ” 的做法 , 转
镇化 , 这就意 味着在统筹 城 乡经济健康 发展 的 同时 , 必 须采 取 相应 的政策措施促使农 村教育 、 文化、 医疗 、 社会保 障 、 基
0c t . 2 0l 3
第 5期 ( 总第 1 2 6期 )
N0 . 5 S e r . No.1 2 6
大 的趋 势 , 农 业基 础薄 弱 、 农 村发 展滞后 、 农 民收入增 长缓 慢, 已成为我 国经 济社 会发 展现全面小康社会的 目标 , 就必 须统筹 处理好农 村_ 和城 市 的关 系 、 农业 和其他产 业 的关 系 、
新型城镇化PPT
首先德国政府对各地的城镇历史文化遗产及古建筑进行全面保护,有计划地对其 进行修补、改造和提升,并不断更新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将德国原汁原 味的文化元素有效地融入到小镇里,让每个小镇充满了德式风情。
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 衡的背景下推进的,这决定了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 发展规律,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 新型城镇化道路。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这是中国城镇化的本质属性。我国 一些地区城镇化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现象,由此 产生一系列问题。不能把城镇化简单等同于城市建设,而是要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 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
3、确保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
规划突出城镇化要体现生态文明、绿色、 低碳、节约集约等要求,提出要让绿色 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 流
新一轮城镇化,将会进一步消化已经转换用途的土地来实现有限的数量扩张,加大 力度提升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品质。
要建立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低碳城市,首先城市体系的建立规划,合理的 空间格局和数量结构对低碳宜居至关重要。另外各地在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时要避免 “伪低碳”。真正的低碳城市应该是良好的环境质量和生态、便捷舒适的交通系统、 适合居住的绿色建筑、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
1、城镇化不是去乡村化。
如果农村文化消失了, 那么城镇化将是单调的。 古村落和村落是中华民族 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需要 得到保护,推进城镇化建 设绝不能以瓦解农村文明、 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
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样化。城 镇化并不自然导致城乡一体化,如 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使传统的城乡 二元格局的利益分配由失衡走向平 衡,实现国民利益分配均等化和无 歧视?这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 用。
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践意义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中国正在进行的新型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不但是解决已经进城的几亿农民工及其家属享受公平待遇问题,而且对于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对世界历史有影响的的大事。
作为位于祖国西南部的集民族、边疆、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省份,XX省与全国同步实现新型城镇化,更是具有重大历史与现实意义的壮举。
一、影响世界的重大意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说,21世纪初期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一个是新技术革命,另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
中国这场预计未来20年内由3亿农民移居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变革,将为中国转向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提振世界需求释放巨大动能。
(一)我国的城镇化能够使地球上十几亿人迈入现代化行列,这本身就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近1/4,中国的稳定和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全球X围来看,中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在实现社会公平、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方面都起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
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同工业劳动的分离。
同时,由于这些不同部门内部的分工,共同从事某种劳动的个人之间又形成不同的分工。
这种种分工的相互关系取决于农业劳动、工业劳动和商业劳动的经营方式(父权制、奴隶制、等级、阶级)。
在交往比较发达的条件下,同样的情况也会在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中出现。
新型城镇化
姓名:焦潇萌年级:城市规划学号:1228150022新型城镇化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被提出正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城乡整体改革的重要时期,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成为我国在新形势下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战略决策。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一体、“人”的城镇化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早在2003年中央党校教授谢志强就提出“新型城镇化”,由此我国开始了探讨新型城镇化的道路。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把“中隔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件最深刻的事情。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球1/5人口的生活品质,是中国执政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用改革创新的思路,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李克强也指出,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发展还很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差距量大面广,差距就是潜力,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
我们推进城镇化,是要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路子,要保证粮食安全,中国的粮食要立足自身,不可能靠世界市场解决,要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加强环保节能,还要深化改革,加强社会建设,推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等。
这些都需要国际视野和世界经验,这有利于我们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方愿与世行就城镇化开展联合研究,吸收大学、研究机构一起参与,做成双方合作的“旗舰”项目。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经济效应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经济效应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新型城镇化则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于经济具有多方面的显著效应,不仅能够推动经济增长,还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内需市场等。
首先,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
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的一环,包括道路、桥梁、水电煤气供应、通信网络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从而直接带动了建筑、建材、机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众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对住房、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需求也不断上升,这又刺激了房地产、教育、医疗等服务业的投资与发展。
而且,城镇化使得人口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更加集中,有利于产生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企业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原材料和劳动力,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从而增强竞争力,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其次,新型城镇化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农村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而在城镇,由于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多样,能够催生更多的产业和服务业态。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为第二、三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推动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同时,城镇的集聚效应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有利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此外,城镇化还促进了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比如,一些地区通过发展城镇化,形成了特色的产业园区,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再者,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往往能够获得比在农村更高的工资收入。
而且,城镇的就业机会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制造业和建筑业,还有服务业、新兴产业等,为居民提供了更多选择,有助于提高其收入水平。
新型城镇化的实现途径
新型城镇化的实现途径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呢?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途径。
一、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合理的城镇布局和形态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
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规划各类城镇的空间布局,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大城市要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产业转移、技术扩散、人才交流等方式,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同时,要加强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缓解“大城市病”。
中小城市要发挥其在区域经济中的节点作用,加强与大城市的联系与合作,承接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培育特色产业,提高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
同时,要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质,增强对人口和产业的吸引力。
小城镇要发挥其连接城乡的纽带作用,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展特色产业和服务业,为农村人口就近转移提供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同时,要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改善人居环境。
此外,还要加强城市群的建设,促进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和协同发展,提高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二、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
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建立统一的城乡户口登记制度,使农业转移人口能够在城镇落户并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要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鼓励企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支持农业转移人口自主创业。
同时,要完善劳动权益保障制度,维护农业转移人口的合法权益。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外来务工人员参加社会保险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外来务工人员参加社会保险问题研究作者:郑茜文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年第01期摘要: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外来务工人员为城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他们一直处于社保的边缘地带,被排除在社会保障的这样一个安全网之下,缺乏最起码的劳动福利保障。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面临的困境,得出限制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发展的原因,最后对外来务工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提出对策选择。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一、新型城镇化背景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人口流动性持续增强。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6075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59423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26652人。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长81.03%。
”外来务工人员是流动人口的主力军,我国外来务工人员数量逐年攀升,而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险制度主要是基于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农民三方面进行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是农民工,大多在城市工作却仍是农村户口,其身份尴尬,且因其工作不稳定、相关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外来务工人员参加社会保险面临诸多问题。
二、我国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现状分析1、外来务工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水平有所提高,但总体仍然较低。
2012年数据显示,外来务工人员缴纳的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其中雇主为其缴纳的比例分别比上年提高0.4、0.4、0.2、0.4和0.5个百分点。
新型城镇化对东北小城镇发展的推动作用
新型城镇化对东北小城镇发展的推动作用摘要:新型城镇化对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小城镇规划起点高,途径多元化,聚集效益佳,辐射能力强,个性特征明,人本气氛浓,城镇联动紧,城乡互补好,新型城镇化对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的影响程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亮中桥镇总体规划为例,着重研究新型城镇化如何在城镇特色、产业优化、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等几个方面对东北小城镇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关键词:新型城市化;小城镇;城镇特色建设;产业优化;生态宜居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2新阶段对新型城镇化的要求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了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两会”以来,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城镇发展的新主题,对小城镇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十八大提出,要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道路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这些会议的召开及相关政策的提出,都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因此,新型城镇化是提升小城镇空间活力必要方法,是小城镇发展建设的必经之路,是推动小城镇发展建设的主要路径。
3 新型城镇化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作用3.1 昌图县亮中桥镇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昌图县亮中桥镇总体规划》为例,浅析新型城镇化对东北小城镇建设的推动作用。
亮中桥镇所属于辽宁省沈阳市铁岭市昌图县,地处松辽平原南端。
亮中桥镇处于昌图县、开原市、铁岭市、调兵山市、法库县、康平县、四平市等大城市发展的几何中心区域,距昌图县城区22公里,距开原市25公里,距调兵山市37公里,距沈阳市110公里。
住房与城乡建设局:新型城镇化
63.2
59.6 67.4 52 57.5 51.2 47.5
甘肃
西藏 青海 新疆 河南 安徽
38.75
28 47.44 44.5 42.2 46.5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推进新型城镇化。 2012年2月17日,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 化的意见》; 2012年11月9日,发布《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 ( 2012—2020年)。
《实施纲要》共有十一部分49条,提出了22项目标和8项重点工程。
县城和中心镇扩容提质工程 轨道交通站场城市综合体规划建设工程 8 项 重 点 工 程 城镇路网结构提质优化工程 重要水源地保护和供水提质改造工程 气化湖南工程 城镇污水垃圾设施建设工程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长株潭绿道网建设工程
实施纲要提出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思路: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增强城市功能
2009年至2012年底,中心城区供水、供气、排水、环卫、园林绿化、 道路等基础设施投入83.6亿元(包括三区二园),县城及小城镇基础设施投 入108.1亿元,为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森林城市、交通模范城市等打 下了良好基础,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大跨越,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明 显改善,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镇品质进一步提升,城镇面貌有了很大 改观,中心城区的核心增长极作用进一步发挥,县城和小城镇扩容提质 进一步加快。
创新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 在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上提出具体解决措施,如村镇规划建设 管理机制不健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投融资体制、社会保障不完善等。 ⒈促进城乡土地流转; ⒉拓宽城镇建设资金渠道。
四、益阳新型城镇化进程
截止2012年,益阳城市率42.1%。共有镇(乡)85个(镇69个,乡16 个),其中省级示范镇2个、省级中心镇5个、省级特色镇6个,初步形成 “一点三线”的分布格局,“一点”即中心城区,“三线”即益(阳)沅(江)-南(县)、益(阳)-桃(江)-安(化)、益(阳)-沧(水铺)。成功创建 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全国文明 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省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深 入推进。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1.77%,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2%, 其中市本级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加强了供水、燃气的安全管理, 确保了全市城乡的供水、供气安全。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加快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一、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背景是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出发点。
应结合我国实际,借鉴他国城镇化的成功经验,以新的发展理念和合理的价值导向规划我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一,我国应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之路,这不仅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也能为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我国是人口大国,只能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三,现代国际竞争要求我国必须“又好又快”地完成城镇化,以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
第四,我国的国家性质不允许国家的城镇化以牺牲农业和农村为代价,形成了大量的贫困人口,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
所以,城乡一体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现实可能性中国特色城镇化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的城镇化和现代化之路的基本思想。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今天,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现实可行性。
发展到今天的中国具备相当的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物质基础。
我国科技发展的水平、教育扩大的规模以及城镇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经验,也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改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增长之路,实现城镇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与城镇的和谐发展以及城乡统筹发展,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主要举措:一是着力打造特色城镇集群。
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中心城镇意识,大力实施中心城镇带动战略,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城镇发展条件,切实抓好县城、小城镇建设,组成较为完善的镇域城镇体系。
2024年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前完成
培育绿色生活方式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 消费模式,加强生态文明 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环保 意识和参与度。
2023
PART 05
政策保障与改革创新
REPORTING
政策保障体系构建
政策支持
公共服务
制定和完善新型城镇化政策,包括土 地、财政、金融、产业、人口等方面 ,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 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城镇 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障其合法权益和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东部地区示范名单案例剖析
北京
作为首都和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在推进新 型城镇化过程中注重提升城市品质和国际化水平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构建“一核一城三带 两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广东
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广东在推进新 型城镇化过程中注重优化城镇体系和空间布局, 加强珠江口湾区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 展。
城镇化率稳步提升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持续提高,2024年已达 到预定目标,表明我国城镇化进程正在稳步推进 。
城镇体系不断完善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市群和都市圈 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多中心、网络化、 开放式的城镇体系。
城乡融合发展取得进展
城乡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 缩小,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
挑战应对
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城市间发展 不平衡等挑战,我们需要加强政策引 导和规划调控,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 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持续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
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
局。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摘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结合实际、主动探索的一个重大创举,也是实现中部崛起、河南振兴的根本途径。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坚持科学规划,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强化产业支撑,加强城镇管理,完善政策配套,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三化”协调;引领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基本特征新型城镇化是适应国内外的发展大势和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统筹城乡为核心,以促进产业和人口向城镇集聚为手段,以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科学发展为目标的历史过程。
就河南而言,符合河南实际具有河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它包括五个层次,即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如郑州、洛阳)、地区中心城市(省辖市所在地)、中小城市(一般指县城和新型的小城市)、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
坚持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既是国家的方针战略,也是河南立足基本省情,面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特征,破解新老“四难”问题的客观要求。
1.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统筹城乡发展。
和过去城乡分离、二元结构突出的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城乡统筹,城乡一体。
传统的城镇化注重单个的城市单元,追求的是单纯城镇化率的提高,而往往忽视土地等资源承载能力的提高和城镇功能的完善。
而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完整的现代化城镇体系,更加注重建设紧凑型城市、复合型城市、低碳绿色城市以及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等新理念;是充分发挥不同层级的城市功能的作用,彼此之间相互借助、相互促进。
在构建现代化城镇体系的过程中,新型城镇化是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通过“核心带动”,使不同层级的城市带动各自周边地区发展;通过“轴带发展”,用交通道路把各个城市连接起来,实现城市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借重,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对接周边”,加强对外联系通道建设,加速区域之间的人流、物流以及要素互换,促进毗邻地区融合、联动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聚集效益佳。城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 功能和规模效益。要在增加城镇数量、适度扩大 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强,不能外强中干, 现在有些城市就虚得很。 (4)辐射能力强。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 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 展,这是城镇责无旁贷的义务,它应该做到而且 也可以做到,问题是我们要有这种意识、视野、 规划和措施。千万不能搞成孤岛式的城镇。 (5)个性特征明。中国的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性,每 个地方的城镇,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 要突出多样性。城和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自己 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由此孕育 出来的城镇也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着力点二:户籍或成突破口
一些地方正在试图打破城乡户籍藩篱, 户籍改革逐步推进正在成为城镇化改革的 一大方向,正如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 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 现代化相互协调”那样,因此城镇化决不 是一哄而上。“打破户籍肯定是未来城镇 化改革的方向,但具体操作问题十分复杂, 各省差异很大,只有逐步试点逐步推开。”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 国英表示,2020年若要达到50%以上的人 口城镇化水平,关键在于以农民工市民化 为重点的相关改革到位。
(6)人本气氛浓。我们不能为城镇而城镇,发展城 镇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所以,城镇的一切应当围 绕人来展开,要树立牢固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 人本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本气氛,产生良好的为 人服务的功能。总的来说,就是要使城镇具有人 情味,能够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 相反。 (7)城镇联动紧。我们在表述上使用的是“城镇 化”,而非城市化。其内涵是要把城市的发展和 小城镇的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虑,解决 好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或畸轻畸重的问题。600 多个大中小城市和两万多个小城镇本来就是一个 完整的梯队,不能人为地分割开来。
全国主要城镇化模式
• 成都模式 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的发展模式。主要做法是 对土地确权颁证,建立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 设立建设用地增减指标挂钩机制。 • 天津模式 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的发展模式。主要做法是 对土地确权颁证,建立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 设立建设用地增减指标挂钩机制。 • 广东模式 广东模式又可以分为两条主线:一是珠三角模式, 即以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集中的中心镇为发展依 托;二是山区模式,即围绕着县城,发展专业镇。
其中,成都平原城市群抓住国家建设成渝经 济区和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 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成都特大中心城市的集聚、 扩散功能,尽快建成保障国家经济安全、辐射带 动中西部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川南城市群抓住国 家建设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机遇,发挥城镇较为密 集和工业基础良好等优势,以长江黄金水道、沿 江高速公路、内昆铁路等交通主干线为依托,建 成成渝经济区的南部腹地和经济次中心。攀西城 市群抓住国家加强钒钛和水电资源开发的机遇, 创新资源开发模式,加快从钢铁为主到钒钛新材 料为主的战略转变,建成国家级的战略资源创新 开发示范区。川东北城市群要抓住国家大规模勘 探、开发天然气的机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建成国家级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区。
(8)城乡互补好。中国的城镇化一定要体现一盘棋 的思想,要打破二元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利益 整合、共存共荣、良性互动的局面。市带县体制 也好、城乡一体化也好,其出发点都是要走活城 乡这盘棋。因为农村可以为城镇的发展提供有力 支持,形成坚强后盾,城镇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提 供强大动力,从而全面拉动农村发展。决不能以 牺牲农村的发展来谋求城镇的进步,这是一些发 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是一条教训,当引以为 戒。
简介: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 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 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 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 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 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 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 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 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 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 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 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
“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 要求:
(1)规划起点高。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 使城镇规划化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 “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 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 (2)途径多元化。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 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 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 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一样, 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 种方式。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 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
新型城镇化 以成都经验为案例
四川加快建设“四大城市群”促跨越发 展
城市群是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新 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四川省九届四次全 会提出,要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打造成 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 和川东北城市群“四大城市群”,加快建 立以成都特大城市为核心,区域大城市为 骨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 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其中,最重要 的是发展川南城市群(宜宾等)、川东北 (达州、南充)城市群,同时应把乐山、 雅安、广元发展成大城市,构成“一带 (成德绵乐)、两群(川南、川东北)、 三点(广元、雅安、攀西)”城市格局。
着力点三:实施“城市群”战略
十八大之前,对于城镇化建设,十六大提出了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的进一步 补充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 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 小城镇协调发展”。业内人士普遍的说法是,十 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是在未来城镇化发展 方向上释放出了“转型”的“新信号”。未来中 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遵从“公平共享”、“集 约高效”、“可持续”三个原则,按照“以大城 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 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 展”的要求,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 提升“转型”。
新型城镇化大 方向是什么?
着力点一:土地流转试点
新型城镇化将启幕农村新一轮改革,土 地流转乃大势所趋。为解决城镇化进程中 的用地“瓶颈”,土地配置市场化、农村 土地资本化,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和产业结 构,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改革征地制度,提 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并 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 用权。“这项举措将使被征地农民的利益 得到保护。”经济学家顾海波说,土地是 农民的命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