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地缘格局

合集下载

二战后的欧洲一体化和地缘政治变化

二战后的欧洲一体化和地缘政治变化

二战后的欧洲一体化和地缘政治变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同时,欧洲的格局也在这个时代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战后欧洲的一体化和地缘政治变化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推动着欧洲的变革。

一、欧洲的一体化在战后的欧洲,人们开始意识到,欧洲各国之间互相依存和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而这种意识的形成主要是源于两方面的因素。

首先,战争让欧洲深受其害。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幸免于难,这也让人们在战后开始思考如何防止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许多人意识到,为了防止战争再次爆发,必须打破欧洲各国之间的隔阂,实现合作。

这种想法在欧洲各国之间越来越普遍,各国政治领袖也开始谋划如何推动欧洲的一体化。

其次,美国在战后成为了一股重要的力量。

作为胜利国之一,美国对欧洲重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美国也对欧洲的合作持有着非常积极的态度。

美国认为,欧洲各国之间的合作,不仅有利于欧洲的重建,也有利于防止战争爆发。

因此,美国开始积极地支持欧洲的一体化,并成为了欧洲经济和安全事务中的一大推手。

在美国的支持下,欧洲的一体化发展迅速。

1951年,六个欧洲国家(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卢森堡和荷兰)签署了《巴黎条约》,组建了欧洲煤钢共同体。

这是欧洲首个一体化组织,其目的是促进这些国家之间的合作,从而防止战争爆发。

1957年,这六个国家又签署了《罗马条约》,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这两个组织后来合并成为了欧洲联盟(EU),成为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核心组织。

欧洲的一体化给欧洲带来了许多好处。

首先,欧洲的一体化加强了欧洲各国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合作。

这不仅使欧洲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欧洲各国之间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欧洲一体化也有助于欧洲强化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在欧洲联盟的影响下,欧洲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全球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

二、欧洲的地缘政治变化随着欧洲的一体化,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开始向着更加紧密的方向发展,一些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地缘政治学缘起&地缘政治格局

地缘政治学缘起&地缘政治格局

随着人类对地缘认识的加深和研究的深 入,产生了地缘政治学。
三 地缘政治概述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地缘政治是“关于国际政治中地理位臵对各国政治相互关 系如何发生影响的分析研究。地缘政治指出某些因素对决 定国家政策的重要性,诸如在获得国家利用,控制海上交 通线,据有战略要地等” 《中国大百科全书》
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的一个部分,它根据各种地理要 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地区范围的战 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地缘政治学把地缘因素视 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荷兰
• 16世纪晚期通过尼德兰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 家. • 17世纪荷兰通过殖民争霸和扩张占领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 通过海外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荷兰人被称为”海上马车 夫” . • 17世纪的荷兰成为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庞大 的商业帝国. • 衰落的原因: 17世纪中后期,在三次英荷战争中,商业资本占主导地位的 荷兰被工业资本占主导地位的英国打败后逐步走向衰落.
契伦:把国家解释为“领土、国土、版图 或者最具有特征的领域的具体地域”,空 间被看做是国家成功的关键。
豪斯霍弗:坚信国家的位置和领土特性是 决定国家命运的主要条件。
早期地缘政治理论的共同点
研究范围 以国家为研究 对象,主要从 国家层面来研 究政治与地理 二者之间的关 系。
核心内容 强调地理要素 对国家发展有 极大的限制作 用,特别强调 国家领土及区 位特点作用
2
核心内容
3
研究方法
小结
早期和发展时期 的地缘政治研究 具有明显的服务 于国家的特性, 助长强国的霸权 争夺,随着两 次世界大战的影 响,地缘政治研 究开始发生转变

世界的地理位置及地缘政治

世界的地理位置及地缘政治

世界的地理位置及地缘政治1. 地理位置1.1 地球的地理位置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位于金星和火星之间。

它是一个蓝色星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主要是由世界五大洋组成。

地球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了唯一一个已知拥有生命的天体。

1.2 世界的地理位置世界,通常指地球上所有人类文明和自然环境的总和。

从地理位置上看,世界可以分为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陆,以及众多岛屿。

2. 地缘政治2.1 地缘政治的概念地缘政治是一种以地理为基础,研究政治活动、政治关系以及政治力量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地缘政治学关注的是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地理和地理政治手段来维护或扩大国家利益。

2.2 地缘政治的重要性地缘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格局。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各个国家的实力和地位不尽相同。

地缘政治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政治关系,预测和分析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

2.3 地缘政治的主要理论地缘政治学有多种理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马汉的海权论、麦金德的陆权论、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论等。

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地理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2.4 当代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在当代,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特点,即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与几个主要的大国(如中国、俄罗斯、欧盟)形成战略竞争关系。

同时,地区冲突、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也成为影响地缘政治的重要因素。

3. 地理位置与地缘政治的关系地理位置是地缘政治的基础。

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包括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自然资源、气候条件等,都会对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和国际地位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地缘政治因素也会反过来影响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

4. 世界的地理位置及地缘政治对我国的影响从我国的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来看,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领土。

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中俄、中美、中日、中印等,对我国的安全、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影响。

地缘经济与地缘文化

地缘经济与地缘文化

地缘经济与地缘文化地缘经济与地缘文化是两个相辅相成又相互影响的概念,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缘经济指的是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而地缘文化则是地理位置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影响。

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方向和命运。

在全球化的今天,地缘经济与地缘文化更是成为了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议题,本文将探讨这两个概念的关系以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

地缘经济方面,地理位置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地缘经济决定了国家或地区的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

某些国家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资源比较丰富,比如石油资源在中东地区的分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而另一些国家则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资源匮乏,需要依赖外部资源。

地缘经济也决定了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关系和产业结构。

地理位置的优势会使一些国家成为贸易中心,比如新加坡、荷兰等国家,而另一些国家则因为地理位置的限制而发展特定的产业,比如冰岛发展渔业。

地缘经济还决定了国家间的地缘政治关系。

一些地理位置相近的国家由于争夺资源或者领土问题而产生地缘政治矛盾,比如南海争端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地缘文化方面,地理位置对文化传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地理位置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承和演变。

处于东西方交汇处的国家,比如意大利、土耳其,由于长期的文化交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地理位置也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

比如伊斯兰教在中东地区的传播和盛行就与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缘文化还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对外交流和影响力。

一些处于发达地区的国家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了文化输出的主要国家,比如美国、英国等国家。

在国际关系中,地缘经济与地缘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经济层面上,地缘经济决定了国家的实力和地位。

一些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国家由于资源丰富或者贸易便利,成为了世界经济的重要角色,比如美国、中国等国家。

在政治层面上,地缘经济也决定了国际政治格局。

处于战略要地的国家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了国际政治中的重要参与者,比如中东地区的国家。

地缘地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变

地缘地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变
Ⅰ、大陆联盟体系建立的背景;
Ⅱ、大陆联盟体系的建立; Ⅲ、大陆联盟体系的意义;
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
大国优势的沉浮和移位问题:法国衰落、德国 崛起;中小国家消失,大国斗争中失去缓冲, 维也纳体系支离破碎,增加了欧洲不稳定。
对于德国来说,造就了两个异己力量:法国; 对德国保持警惕的欧洲。
“西部核心区”——欧洲—地中海地区
西部:欧洲核心区西部出现了一些较小的区域单位,
并成为西方核心区的标准模式。小国独立于大国之外而 存在,并成为防止大国出现的力量。(欧洲核心区西部 的地理结构也限制了具有全球影响力国家的产生 )
东部:俄国的急剧扩张使其成为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
虽然俄国始终未能将它的影响力延伸到欧洲半岛,不过, 俄国始终保持着对欧洲核心区东部绝大部分地区的控制, 并具备了全球影响力;
中观上的核心区
⑴、核心区的概念;
⑵、世界历史中曾经出现的三大核心区; ⑶、关于核心区的现代发展;
世界历史中曾经出现的三大核心区
“西部核心区” ;
“南部核心区” ; “东部核心区” ;
西方核心区是在一种分裂多于统一、以分裂为主
的状态下产生和发展的 “虽然西方国家在语言、宗教和文化等方面有着 共同的特征,但由于这样的特征不断减弱,并 且出现了欧洲东西部文化的裂痕,因此,欧洲 的西部逐渐出现了多强并立的均势局面,西方 核心区也因而更具复杂性。”
西欧地形
东亚核心区与南亚核心区有很强的相似性
它们在历史上都有国家统一的传统,其核心区域都比较 单一,扩张的地理区位也不明显,都是集中在一定的范 围内;
这两大核心区内的国家在国力足够强大的时候,都是由 中心核心区主导着向内侧和外侧的区域扩张,其单一性 显现得非常充分;

意大利的中立与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意大利的中立与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意大利的中立与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意大利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参战国,其中立态度对于战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转折点作用。

就在战争爆发初期,意大利选择了保持中立,但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最终决定参战并对战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意大利的中立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开始纷纷参战。

当时的意大利政府宣布保持中立立场,这是因为意大利作为一个非同盟国家,没有与德国和奥匈帝国签订任何防务条约,也没有与同盟国签订协约。

意大利认为,参战对其利益并不明显,而保持中立可以在战争期间通过贸易以及其他方式维持经济和政治稳定。

二、战争形势变化随着战争的进行,意大利逐渐感受到了战争对其国家利益的威胁。

同盟国在意大利边境上建立了军事防线,这直接威胁到了意大利的领土安全。

此外,战争期间德国实施了无限制潜艇战,对意大利的贸易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这些因素让意大利政府开始重新评估保持中立的利弊,并寻求改变中立政策的可能性。

三、国内外因素的影响除了直接的战争威胁外,意大利国内外的因素也推动了意大利决定改变中立政策。

国内方面,意大利社会主义者党对战争持反对态度,并对政府的中立政策进行了批评。

社会主义者党的影响力逐渐增大,给政府施加了一定的压力。

国际方面,意大利政府与英法等同盟国进行了接触,并得到了一定的承诺与支持。

这些因素使意大利政府开始倾向于选择参战,并逐渐做出了改变中立政策的决定。

四、参战对战局的影响意大利最终选择了参战,并于1915年加入了同盟国。

意大利军队的参战对战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意大利与奥匈帝国在东南部的战线上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这使得奥匈帝国不得不将大量兵力调往东南战线,从而使奥匈帝国在其他战线上的作战能力受到削弱。

此外,意大利还通过参战获得了一定的领土扩张,增强了国家的地缘政治地位。

五、中立与参战的意义意大利的中立态度以及最终的参战决定,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意大利的参战使得战争进一步扩大,增加了同盟国的数量和战争强度。

轴心国分裂意大利投降

轴心国分裂意大利投降

轴心国分裂意大利投降在二战期间,轴心国由纳粹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组成。

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意大利的参战国身份开始崩溃,最终导致了意大利的投降。

本文将探讨轴心国分裂以及意大利投降的原因和影响。

一、轴心国的分裂1. 意大利政治动荡意大利作为轴心国的一员,最初表现出强大的国家意志和战斗力。

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意大利的政治情势迅速动荡起来。

在本笃托·墨索里尼的领导下,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开始受到内外压力的影响。

政府内部的分歧加剧,国内经济低迷,使得政府的执政地位岌岌可危。

2. 出现作战失利在战争初期,意大利取得了一些相对顺利的胜利,但随后迅速遭受重创。

意大利在希腊和北非的战役中遭到德国和盟军的严重挫败,这使得其失去了军事上的信誉和士气。

3. 盟军进攻意大利本土1943年,盟军在北非的成功战役后,转向了意大利,准备攻占该国。

这使得意大利政府内部的分歧进一步加剧。

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政府面临着选择继续支持纳粹德国还是与盟军合作的两难境地。

二、意大利投降1. 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的决策尽管墨索里尼被政权推翻并被捕,但意大利政权的未来仍然不确定。

在这个关键时刻,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做出了至关重要的决策。

他选择与盟军合作,对德国宣战,并希望以此保留意大利的一部分主权。

2. 意大利投降声明的发表1943年9月8日,意大利政府宣布与盟军和解,正式投降。

这项声明被广泛传播,有力地揭示了意大利政府对轴心国的分裂态度。

三、影响1. 轴心国的力量削弱意大利的投降削弱了轴心国的力量。

纳粹德国和日本面临着更大的孤立,因为没有了意大利这个重要的盟友。

这使得盟军在战争中扩大了对轴心国的打击范围。

2. 意大利社会和经济的转型意大利的投降带来了社会和经济的转型。

结束战争后,意大利开始重建,并努力改善国内经济状况。

这标志着意大利作为一个国家的重新诞生,并为其日后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3. 意大利的盟军协助意大利的投降使得盟军得以在该国建立基地,为广泛的战争行动提供了支持。

《意大利地图册》记录

《意大利地图册》记录

《意大利地图册》阅读笔记目录一、地图册简介 (2)1. 发行背景 (2)2. 作者介绍 (4)3. 地图册内容概述 (4)二、地理概况 (6)1. 意大利地理位置 (7)1.1 地理位置特点 (8)1.2 周边国家及海域 (9)2. 意大利地形地貌 (11)2.1 主要山脉 (12)2.2 河流与湖泊 (13)2.3 海岸线及岛屿 (14)三、历史沿革 (15)1.1 罗马帝国的崛起与扩张 (17)1.2 古希腊在意大利的影响 (18)2. 中世纪时期 (19)2.1 城邦国家的兴起 (21)2.2 教会在意大利的影响 (22)3. 现代意大利的发展 (23)3.1 统一后的意大利 (25)3.2 当代政治与经济状况 (25)四、行政区划与主要城市介绍 (27)1. 行政区划概述 (28)1.1 区域划分原则及依据 (28)1.2 各级行政机构的职责与权力 (29)2. 主要城市介绍 (31)2.1 罗马市 (32)2.3 佛罗伦萨市等 (35)一、地图册简介《意大利地图册》是一本详细介绍意大利地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等方面的专业地图册。

本书由多位资深地图专家和地理学家共同编写,内容涵盖了意大利的全境,包括主要城市、省份、山脉、河流、湖泊、自然保护区等。

通过这本地图册,读者可以全面了解意大利的地理环境、行政区划、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等信息,为计划到意大利旅行或进行相关研究的人士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意大利地图册》采用精美的插图和详细的文字说明,使读者能够轻松地辨认各个地区的特点和分布。

书中还提供了丰富的地图例证和实地考察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图上的各种地理要素。

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本书还提供了多种地图比例尺和投影方式供选择,使得读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地图知识。

《意大利地图册》是一本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专业地图册,无论是对于意大利地理爱好者还是计划到意大利旅行的人士,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一战后的世界格局新的诞生

一战后的世界格局新的诞生

一战后的世界格局新的诞生一战后的世界,如同鸟群惊扰后的湖面,波澜壮阔,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世界格局正在诞生。

本文将从战争后的大国崛起、联盟的形成、世界格局的重构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等方面展开论述。

I. 大国崛起一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出现了激烈的变化,新的大国崛起成为主要特征。

英国作为传统的列强国家,其霸主地位逐渐衰落,帝国的庞大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与此同时,美国通过一战的中立政策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崛起为全球第一强国,扮演着世界和平秩序中的重要角色。

在亚洲,日本经过对中国的侵略和对德国殖民地的夺取,崛起为亚洲的霸主。

这些新兴大国的崛起,为世界格局的重构奠定了基础。

II. 联盟的形成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平衡地区力量,各个国家纷纷组成联盟。

最具代表性的是英法美三国组成的同盟国,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并在战后的巴黎和会上制定了《凡尔赛条约》,对战败国实施严厉的赔款和军事裁决。

而德国、意大利以及日本等战败国则组成了轴心国,试图通过侵略扩张来恢复实力。

这些联盟的形成,推动了大国之间的利益博弈和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

III. 世界格局的重构一战后的世界格局正在发生重构,新的霸主和强权崛起,传统列强的地位逐渐下降。

在经济上,美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崛起,占据了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

其他新兴大国如日本、德国等也逐渐迎头赶上,形成多极世界的趋势。

在政治上,联盟的形成推动了地缘政治的新格局。

从同盟国的制约到轴心国的扩张,各国之间权力的平衡和竞争成为世界政治的主旋律。

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信息交流的便利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国际社会正逐渐形成共识,共同应对全球问题。

IV. 对未来的展望一战后的世界格局新的诞生,离不开各国共同努力和合作。

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多边合作机制,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各国应该摒弃冷战思维,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同时,各国也要加强内部改革,提升自身实力和竞争力,以更好地适应世界格局的变化。

意大利统一从分裂到统一的历程

意大利统一从分裂到统一的历程

意大利统一从分裂到统一的历程意大利统一的历程可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意大利是由许多独立的城邦和领地组成的分裂国家。

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变革,意大利最终在19世纪后半叶实现了统一。

本文将详细讨论意大利统一的历程,包括起因、主要人物、事件等。

1. 背景在19世纪初,意大利的政治局势混乱,国内存在着多个争权夺利的城邦。

这些城邦之间存在着政治分裂、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限制了整个国家的发展潜力。

意大利实现统一的呼声逐渐升高,人们渴望结束分裂局面,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

2. 起因意大利统一的起因可以追溯到那不勒斯王国与奥地利帝国之间的冲突。

19世纪初,那不勒斯王国爆发了民众起义,意大利爱国者梅蒂涅重新点燃了意大利统一的希望。

此后,一系列起义和战争逐渐引发了统一的进程。

3. 主要人物3.1 加里波第加里波第是意大利统一过程中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是一位热情洋溢的爱国者,倡导意大利的统一,并领导了南北意大利的联合。

加里波第通过举行各种政治会议,组织起义和军事行动等方式,为意大利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3.2 曼佐尼曼佐尼同样是意大利统一的重要人物。

他是意大利革命党的创始人之一,提出了“意大利是一个国家”的口号。

曼佐尼领导了北方意大利的统一运动,通过组织革命行动和与外国势力的斗争,促进了意大利的统一。

4. 统一战争4.1 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始于1848年,由意大利爱国者和奥地利帝国之间的冲突引发。

在这场战争中,意大利爱国者发动了一系列起义和战斗,试图推翻奥地利的统治。

虽然最终战争以意大利爱国者的失败告终,但这场战争激发了更多人投身于意大利的统一事业。

4.2 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爆发于1859年,是由意大利爱国者与奥地利帝国之间的冲突引发的。

法国的支持也对战争的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终,意大利在这场战争中获得了重要的战略胜利,奥地利被迫割让土地,这为意大利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意大利统一战争从分裂到意大利王国

意大利统一战争从分裂到意大利王国

意大利统一战争从分裂到意大利王国意大利统一战争是19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从分裂的意大利半岛开始,最终达成了统一的意大利王国。

这场战争让意大利国家重新获得统一,也为后来的现代意大利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分裂的起点开始,逐步论述意大利统一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成果。

一、起因与背景19世纪初,意大利半岛上分布着多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包括王国、公国和教皇领域。

这使得意大利的政治形势极为复杂,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对抗。

同时,欧洲各国的势力也在意大利半岛上角逐,使得其处于危机四伏的局势中。

二、维多利亚王国的崛起意大利统一战争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848年,这一年意大利半岛各地爆发了抵抗外国统治的起义浪潮。

其中,撒丁王国成为了统一运动的核心。

由于维多利亚国王的领导,撒丁王国在那个时期积极推动意大利的统一。

虽然这场统一运动在1849年前后遭受失败,但这并没有阻碍意大利统一的脚步。

三、卡尔洛·阿尔贝托的崛起1852年,卡尔洛·阿尔贝托成为了维多利亚王国的国王。

他致力于通过外交手段以及与法国的合作来推动意大利统一。

正是由于他的努力,1859年爆发了撒丁王国和奥地利帝国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被称为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

通过这场战争,撒丁王国成功夺取了一部分领土,并与法国签订了普拉格条约,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

四、加里波第的崛起维多利亚王国的继任者加里波第成为了意大利统一战争的重要人物。

由于外交手段和军事行动的成功应用,1860年至1861年间,加里波第成功地完成了南部意大利诸邦的统一。

1861年,他宣布成立意大利王国,自称为意大利国王,标志着意大利统一战争的胜利。

五、统一后的困难与挑战虽然意大利在加里波第的领导下实现了统一,但统一后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地域之间的差异和历史问题带来了内部的矛盾。

其次,与教皇和教廷的关系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意大利。

此外,法国的干预和军事干涉也给意大利的统一带来了影响。

区域地理欧洲知识点总结

区域地理欧洲知识点总结

区域地理欧洲知识点总结一、欧洲地理概况1.大陆地理情况欧洲大陆地理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分布等方面。

欧洲位于北半球,以亚洲大陆为东、非洲大陆为南、大西洋为西,北冰洋和北冰洋海沟为北,横跨东经10度至西经65度之间。

欧洲大陆地理形态复杂,包括广大的平原、多山的高地,以及河流湖泊等水域地貌。

欧洲大陆大致呈“H”型,南北长3500千米,东西宽3500千米,总面积107.35万平方千米。

2.地形地貌欧洲的地形地貌特点,主要包括阿尔卑斯山脉、喀斯特地形、波罗的海、平原和高原等。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的主要山脉,位于欧洲中部,横贯奥地利、瑞士、法国、意大利等国,山峰高度达4000米以上。

喀斯特地形是欧洲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喀斯特岩溶洞、天坑、溶洞等自然景观。

波罗的海是欧洲北部的一个大型内陆海,是丹麦、瑞典、芬兰、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七个国家共同的内海。

欧洲大部分地区都是平原和丘陵地貌,其高原部分位于欧洲东南和中部地区。

3.气候欧洲的气候主要包括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大陆性气候主要集中在东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水较少。

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西欧各国,冬季温暖,夏季凉爽,降水充沛。

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等地中海沿岸国家,冬季温暖湿润,夏季炎热干燥,适宜农业生产。

二、欧洲各国的地缘政治格局及其影响1.欧洲东部国家的地缘政治格局欧洲东部国家主要包括俄罗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

这些国家地理位置重要,地缘政治格局复杂。

俄罗斯作为欧洲最大的国家,地缘政治影响力巨大,对欧洲东部国家和整个欧洲大陆的地缘政治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处于东西方地缘政治博弈的交汇点,地缘政治格局动荡,冲突频繁,对整个欧洲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2.欧洲西部国家的地缘政治格局欧洲西部国家包括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

这些国家地理位置重要,对欧洲地缘政治格局有着重要影响。

意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中立和最后的参战

意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中立和最后的参战

意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中立和最后的参战意大利是一片富饶的土地,拥有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意大利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选择:是选择中立,还是参与这场全球危机。

在初期,意大利政府采取了中立的立场,但随着战争的发展和外部因素的影响,该国最终选择加入盟军,参战对抗中央同盟。

本文将探讨意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的原因以及最终参战的动因。

一、意大利的中立政策意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坚决坚守中立政策,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原因:1. 地缘政治因素:意大利位于欧洲地中海沿岸,这使得它处于一个冲突环境的前沿。

政府认为维持中立将有助于保护国家的利益,避免直接卷入战争。

2. 内部政治分歧:意大利社会对战争态度存在分歧。

一方面,有些政治集团希望意大利能够参与战争,以扩大国家的领土和影响力。

然而,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人希望保持中立,并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护国家利益。

3. 经济考量:意大利经济在当时并不像其他欧洲大国那样强大。

政府意识到战争可能会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并希望通过保持中立来避免经济崩溃。

二、中立破裂的原因然而,随着战争的发展,意大利无法继续保持中立。

以下是一些导致中立破裂的重要因素:1. 来自盟友的压力:英法和俄罗斯等盟国对意大利施加了压力,希望其加入战争。

盟国向意大利提供了一系列承诺,包括土地扩张、殖民地权益以及对奥匈帝国的领土分割等方面的利益。

2. 领土争端:意大利与奥匈帝国之间存在领土争端。

意大利政府希望通过参战来争取争议领土的归属。

3. 内部政治压力:意大利的政治压力也促使中立的破裂。

政府必须面对来自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压力,并保持人民的支持。

三、意大利参战的影响当意大利于1915年加入盟军,参战对抗中央同盟时,这对整个战争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下是意大利参战对各方造成的影响:1. 对盟军的助益:意大利的加入为盟军提供了重要的军力和资源支持。

这有助于平衡在东线的战局,分散了中央同盟的兵力。

意大利的军事决策与战略

意大利的军事决策与战略

意大利的军事决策与战略意大利作为欧洲国家之一,一直以来在军事决策和战略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意大利的军事决策和战略进行探讨,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一、意大利的军事决策意大利的军事决策是基于其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而制定的。

作为地中海的东南岸线,意大利一直处于地缘政治的交汇点,其军事决策必须考虑周边地区的局势和发展趋势。

首先,意大利的军事决策需要考虑到北约的承诺和责任。

作为北约成员国,意大利需要与其他成员国合作,制定共同的防御政策和军事行动计划,以确保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其次,意大利的军事决策还需要考虑到地中海地区的局势。

地中海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冲突不断的地区,意大利需要密切关注周边国家的动向,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威胁和挑战。

此外,意大利还需要考虑到国内安全和稳定的因素。

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国家,意大利需要保持各个地区的相对平衡,避免因为内部冲突而分裂和削弱。

二、意大利的军事战略意大利的军事战略基于其军事决策而制定,旨在确保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首先,意大利的军事战略强调联合行动能力。

意大利军队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军事演习和联合行动,与其他国家的军队进行合作和协同,提高自身的作战能力和应对能力。

其次,意大利的军事战略注重海军力量的建设。

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意大利拥有广阔的海洋领域,海军力量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至关重要。

因此,意大利致力于发展现代化的海军舰队,并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加强共同巡逻和打击海上威胁的能力。

此外,意大利还注重发展特种部队和军事技术。

特种部队在反恐、特种作战和紧急援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意大利通过培养和发展特种部队,提高其在特定领域的作战能力。

同时,意大利还在军事科技方面进行投资和研发,以保持在军事装备和技术上的竞争力。

三、意大利军事决策与战略的影响意大利的军事决策和战略在地区和国际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意大利的军事决策和战略是地中海地区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大利积极参与地中海地区的军事行动,并与其他海岸国家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对维护地区的安全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德日意轴心国联盟的建立及演变

德日意轴心国联盟的建立及演变

德日意轴心国联盟的建立及演变德日意轴心国联盟是二战期间由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组成的军事与政治联盟。

该联盟的建立对于二战的全球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德日意轴心国联盟的建立过程以及其在演变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变化。

一、德日意轴心国联盟的建立1. 背景和动因德日意轴心国联盟于1936年开始形成,源于德国和意大利的友好关系。

两国政府都对西班牙内战的前景产生了关注,并通过向法西斯国内派遣援军来增强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这种合作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例如军事、经济和政治等。

2. 联盟的建立在1936年至1939年的期间,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三个国家逐渐展开了联盟的合作。

1936年,德意签署了一项《反共产国际条约》,奠定了两国合作的基础。

此后,意大利和日本也开始与德国建立密切的联系,并且在后来的几年里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合作关系。

3. 德日意轴心国联盟的宣告1940年9月,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正式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宣告德日意轴心国联盟的成立。

此时,欧洲和亚洲的两大强国正式联合起来,成为二战期间最具战略意义的联盟之一。

二、德日意轴心国联盟的演变1. 战争胜利与扩展德日意轴心国联盟的建立标志着二战的两大阵营的形成,但其后续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

尽管开始时他们先后获得战争的胜利,然而德国和日本的侵略行为却遭到了国际社会的谴责。

2. 关系紧张与内部矛盾随着战争的持续,德日意轴心国联盟内部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和摩擦。

德国和日本之间的合作开始出现裂痕,两国之间的战略利益分歧逐渐显现。

同时,意大利的战局逆转也使得整个联盟的实力受到了削弱。

3. 战局逆转与解体1943年至1944年,盟军在欧洲和亚洲的反攻逐渐取得了优势,德日意轴心国联盟开始面临战局的逆转。

意大利于1943年宣布投降盟国,而德国和日本则陷入了持续的劣势。

4. 联盟的结束与后果1945年,随着二战的结束,德日意轴心国联盟正式解体。

德国和日本被迫接受战败并签署投降协议。

二战的战略轴心与同盟关系

二战的战略轴心与同盟关系

二战的战略轴心与同盟关系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它改变了整个世界格局。

在这场战争中,战略轴心和同盟关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二战中的战略轴心以及各国之间的同盟关系。

一、战略轴心的形成与发展战略轴心是指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国家或地区。

在二战中,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被认为是战略轴心。

这三个国家都追求着扩张主义政策,试图通过武力征服其他国家,实现其地缘政治目标。

德国是二战中最重要的战略轴心之一。

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德国奉行着纳粹主义的种族优越论,试图通过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来统治整个欧洲。

德国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先后侵略波兰、法国等国,成为了欧洲战场上的霸主。

意大利是另一个重要的战略轴心。

墨索里尼领导下的意大利法西斯主义试图通过建立新罗马帝国来恢复意大利的辉煌。

然而,意大利在战争中的表现并不出色,很快就被盟军打败,最终投降。

日本是战略轴心中最为特殊的一个。

日本奉行着军国主义政策,试图通过东亚共荣圈的建立来统治亚洲。

日本侵略了中国、朝鲜、东南亚等地,引发了太平洋战争。

然而,日本在与美国的战争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最终被迫投降。

二、同盟关系的形成与演变在二战中,各国之间的同盟关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盟关系的形成往往是出于共同的利益或对抗共同的敌人。

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在1936年签订了反共产主义国际协定,俗称“反共产国际”。

这一协定加强了三国之间的联系,形成了轴心国同盟。

然而,随着战争的发展,同盟关系发生了变化。

1941年,日本袭击了美国的珍珠港,引发了美国的参战。

美国与英国、苏联等国结成了同盟,共同对抗轴心国。

同盟关系的演变还体现在轴心国内部。

意大利在战争中的表现较差,墨索里尼被推翻后,意大利与盟军达成停战协议,转而与盟军合作。

德国则在战争后期与日本结成了反同盟国同盟。

三、战略轴心与同盟关系的影响战略轴心和同盟关系对二战的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战略轴心的存在使得战争扩大化。

意大利分裂长达一千多年,是怎么统一的?统一的原因是什么

意大利分裂长达一千多年,是怎么统一的?统一的原因是什么

意大利分裂长达一千多年,是怎么统一的?统一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导读:这篇文章要说的是,分裂一千五百年后的意大利怎么会在19世纪中期,突然完成统一?云石君将做简要分析。

第一、意大利独立的地缘格局与独特的历史。

意大利由意大利半岛和波河平原两大次级板块组成,三面环海,北面与波河平原相连。

波河平原以北是阿尔卑斯山脉,将意大利与欧洲大陆隔离开来,使得意大利具有独立的地缘格局。

而罗马帝国辉煌的历史又为意大利的独立加了分。

罗马帝国曾长达四五百年统治了整个欧洲,同时,奠定了在西方文明体系中的至尊地位,并将西方文明向世界扩散,成为世界主流文明体系之一。

因独特的文化关系,使得昔日罗马帝国本部的意大利的人们,一直保持着极强的民族和文化认同。

在此种文化和民族纽带之下,与相对独立的地缘格局联系在一起,两者为意大利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二、教权的衰落。

中世纪时,欧洲天主教势力强大,压过了世俗治权。

意大利作为罗马教廷的驻地,虽不能直接建立政教合一的大一统国家,但依然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拥有一个教皇国的直辖领地。

以此同时,只有意大利的政治分裂,罗马教廷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和维护自身安全。

进入到近代后,新崛起的新教严重威胁到了天主教势的力范围,在科技进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的影响下,更削弱了教权的影响力。

教权权威在不断的衰落中。

在这种情况下,教廷不仅难以钳制法国、普鲁士、奥地利帝国、等欧洲天主教强国,甚至对意大利的控制力也严重削弱,以致于教廷难以压制撒丁王国、加里波第世俗势力的统一运动。

第三、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意大利国家统一思潮。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众多殖民地为欧洲国家国力提升提供了原动力。

位于地中海核心区的意大利,依旧四分五裂,内耗严重,难以集中资源对外扩张。

原本是欧洲中心的意大利在进入近代后,却沦为打酱油的,眼看世界要被欧洲国家瓜分殆尽,着急与眼红是必然,急需寻求参与到这场瓜分世界盛宴的末班车。

欲望毕竟是促使人进步的东西,在这种欲望之下,意大利人有了极为强烈的国家统一意识。

意大利参战原因

意大利参战原因

意大利参战原因意大利在二战期间选择参战,对于其参战原因有着诸多因素。

本文将分析意大利参战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原因,并对其影响进行评估。

一、经济原因1.1 经济危机意大利在二战之前就面临着经济危机。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使意大利的经济长期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国内市场需求疲软。

为了寻求经济发展的出路,意大利选择参战,试图通过战争扩张领土、掠夺资源来改善经济状况。

1.2 资源需求意大利作为一个工业发达程度较低的国家,对于资源的需求较为迫切。

特别是石油、煤炭等能源资源,意大利缺乏自给自足的能力。

参战可以为意大利提供战争所掠夺的资源,满足国内发展的需要。

二、政治原因2.1 增加政府的合法性意大利的法西斯政权在上台后需要通过外交手段来增加自身的合法性和国内的民众支持。

参战对于法西斯政权来说是一种声誉的象征,可以通过战争来树立国家的威信,加强国内对政权的认同感。

2.2 扩张意识形态法西斯统治下的意大利追求境外领土的扩张,试图将意大利的法西斯意识形态推向国际舞台。

参战可以帮助意大利在地缘政治中获得更多的影响力,使其成为一名重要的国际角色。

三、军事原因3.1 北非控制意大利政府希望通过与德国的联盟参与北非战役,控制地中海地区。

该地区对于意大利来说具有战略重要性,控制北非可以保护意大利的南部边境,并且有助于掌控地中海的贸易航线。

3.2 其他战场的参与除了北非战场,意大利也参与了诸多其他战场的作战行动。

例如,意大利参与了东线战场的战斗,并在巴尔干半岛展开军事行动。

这些参战行动是为了在战争中获取更多的领土,增加意大利的影响力和地缘政治地位。

4. 影响评估意大利的参战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并未达到其预期的目标。

首先,在战争初期,意大利在北非和巴尔干地区遭遇一系列挫折,军事实力受到严重削弱,对德军的抵抗力不足。

其次,在战争中,意大利的经济状况并未得到改善。

虽然通过战争获取了一些资源,但德国主导下的经济贸易制约了意大利的发展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大利地缘格局?意大利地缘格局| 湮灭在历史中的罗马之梦英国当代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达曾经指出,“意大利的历史与其地理特征紧密相关”。

亚平宁山脉从头到脚将意大利分为两块,阿尔卑斯山则将它与欧洲其他部分相分隔,这些地理特征为意大利的历史发展设定了特殊的限制,也决定了意大利地缘目标的复杂性和摇摆性。

意大利与欧洲▼意大利地缘基本情况欧洲的核心区大体可以分为四大部分,波罗的海沿岸、大西洋沿岸、地中海沿岸、以及内陆地带。

相比法国、西班牙等国家意大利是个纯地中海国家确实也局限了他的发展空间▼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强权分别占据这些地带,如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占据过内陆地带,瑞典占据过波罗的海沿岸,英国控制过大西洋和地中海制海权,罗马帝国统治过整个地中海地区。

罗马帝国的极限值还是很强的▼意大利本土的主体是自欧洲大陆延伸入地中海的亚平宁半岛,加上东南部的西西里岛(地中海第一大岛)和西部的撒丁岛(地中海第二大岛)。

亚平宁半岛三面环海,东北方为亚得里亚海,东南方的伊奥尼亚海,西南方的第勒尼安海,西北方为利古里亚海,半岛北面为阿尔卑斯山。

意大利与周边海域▼整个半岛缺乏战略纵深,东西宽度最宽处仅为240公里,南北长度约960 公里。

除北部地区外,众多大城市均位于海边,例如首都罗马、那不勒斯、塔兰托,这些城市面对袭击时将直接成为前线。

直面海洋的南部大城市▼沿海的那不勒斯城旁边便是维苏威火山▼意大利东部面对亚德里亚海,对岸的巴尔干一侧拥有破碎的海岸线以及众多岛屿掩护,历史上为海盗藏匿的绝佳场所。

意大利一侧除了威尼斯便无险可守,亚得里亚海狭长的特征使得意大利方面的防御面积过于庞大。

亚得里亚海两岸▼威尼斯的条件却是很不错▼自东往西,希腊人曾在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建立了诸多城邦,拜占庭帝国自达尔马提亚浮海而来攻打东哥特王国;自西往东有罗马渡海攻打马其顿的战争,墨索里尼发动的希腊战役等。

在亚平宁半岛的西侧,不远处就是法国的土伦港和科西嘉岛,战时直接威胁意大利本土安全。

如此地形,如果没有强大海军的保护,基本上如同待宰的羔羊。

没有科西嘉的意大利▼历史上,撒丁王国派遣军队渡海自西西里登陆开启统一战争,诺曼人自西渡海而来占据南意大利,都是如此。

其南部有西西里岛,距离北非突尼斯、利比亚较近。

罗马共和国和迦太基在此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最终,罗马战胜后者,改写了日后欧洲发展的轨迹。

同样,北非海盗多次以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沿海为基地侵袭意大利,二战中盟军从北非登陆西西里半岛直插意大利,都显示出意大利南部的脆弱性。

1943年7月10日盟军登陆西西里地图▼意大利北部的陆地边界同样也是危机四伏,尽管有阿尔卑斯山的天险可倚,但意大利与法国和奥地利之间的山界多难于防守,邻国拥有更高的坡度。

一战中意大利仰攻奥匈帝国,遭遇惨败即是明例。

位于北部边境不远的都灵—米兰—热那亚三角地区拥有平坦广阔的土地以及丰沛的工业水源,也是全意境内少有的适宜大工业发展的地区。

一旦边境防线被突破,整个意大利便可能陷入瘫痪。

能否控制斯洛文尼亚至关重要当年西哥特人就是从这个通道涌入半岛而当意大利统一之时斯洛文尼亚尚在奥匈帝国的势力之下▼汉尼拔率领的非洲军团,凯撒率领的13军团,神圣罗马皇帝率领的德意志骑士,拿破仑率领的意大利军团皆是翻越阿尔卑斯山,南下意大利。

反之,除了罗马越过阿尔卑斯山战绩辉煌外,统一后的意大利王国北上战绩糟糕。

此外,资源匮乏始终是意大利的软肋,意大利不产煤,也不产石油以及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过分依赖进口能源,导致意大利相对德、英、法、俄等诸强工业条件处于劣势,因此意大利二战之前国家实力长期居于列强之末。

罗马时代罗马本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小城邦,依靠当时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先进的制度,逐渐在中意大利崛起,成长为一个强国,此后击败了迦太基与马其顿,占领了北非、西班牙和希腊半岛。

罗马共和国的扩张示意图绿色是约公元前二世纪时的版图黄色是其后一世纪所扩张的版图当罗马击败迦太基地中海便再无对手可匹敌▼共和国末年,又通过长期战争兼并了高卢、不列颠、小亚细亚、中东以及埃及。

屋大维结束内战时,罗马已经成为一个超级帝国。

在图拉真皇帝时期,帝国版图达到极盛。

2世纪末,随着禁卫军权扩张、中央权威动摇、奴隶制经济基础逐渐被削弱、罗马人数过少以及蛮族入侵等多重因素叠加,帝国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虽经戴克里先、君士坦丁等雄主一度中兴,但是最终陷于分裂。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意大利开始长达一千多年的分裂时期。

从罗马扩张轨迹我们可以看出,自意大利往北一旦突破阿尔卑斯山,防御范围和压力将数倍的增加。

向西要面对整个法兰西平原,向北要面对德意志广阔腹地,向东北要面对破碎的多瑙河谷地带以及匈牙利大平原,整个防线地形复杂,防守难度大。

罗马为了保障边疆安全,不断向北扩张,承载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直到极限。

一旦支撑这个漫长边境线的动力削弱,防线就容易出现松动。

事实证明,罗马的崩溃,始于北部边疆的崩溃。

当来自亚欧大陆内部的蛮族像雪崩一样涌向漫长的边境线时,帝国无法阻止蛮族大量内迁,军队也逐渐蛮族化,最后崩溃。

分裂时期西罗马帝国崩溃后,意大利先后被东哥特王国、拜占庭帝国、伦巴第王国统治。

查理曼帝国曾经将北部和中部意大利纳入帝国范围。

帝国分解为三个法兰克王国后,最终在东法兰克王国基础上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对意大利拥有主权。

但是神罗的一体化进程本身阻力重重,逐渐沦为松散的联盟。

在此背景下,对意大利的控制力逐渐削弱。

随后,北部意大利城市如威尼斯、比萨、热那亚、米兰、佛罗伦萨等迎来发展黄金时期,中部基本上被教廷统治,南部则被诺曼人征服,发展较北部为慢。

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共和国利用处于阿尔卑斯以北地区与东地中海路线的中间位置,控制了地中海的贸易,甚至摧毁了同样信仰上帝的拜占庭帝国,藉此积累了大量财富。

教廷依靠在各国抽取的捐税以及超然的地位,也积累了不菲的财富。

资本主义的萌芽,为文艺复兴培植了土壤。

此时的意大利较欧洲其他部分远为发达,遗憾的是,这些城市共和国并没有将意大利统一视为己任,只顾自己贪婪的积累财富,甚至彼此之间为了争夺贸易控制权爆发战争。

当法兰西、西班牙、英格兰、哈布斯堡等强权逐步完成集权,奥斯曼帝国统治了东地中海以及北非,以及新航路开辟后,它们不仅丧失了自己的财富地位,本身也沦为法、西、哈布斯堡等列强的板上鱼肉。

统一时期拿破仑战争后的德意志和意大利仍然处于分裂之中。

奥地利控制了北意大利的绝大部分地区。

此时本土有两个相对较大的政权,一个是西北的皮埃蒙特—撒丁尼亚王国(简称撒丁王国),一个是南部的两西西里王国。

但是前者较为富裕发达,后者封建落后。

19世纪中期欧洲风云变幻,撒丁王国借助法国击败奥利地,派加里波第从海路消灭两西西里王国,同时巧妙借助普奥战争、普法战争机会,分别收回威尼斯和罗马,终于在1870年完成了意大利统一。

意大利的逐步统一(动得有点慢)▼其后意大利连续参加一战、二战,直到1943年战败投降。

意大利的统一过程借助大国力量尝到甜头,统一后仍然在列强之间充当砝码站队。

不幸的是,意大利的战略目标与其自身实力相差过大,以至于与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殖民埃塞俄比亚失败。

一战中意大利转换门庭倒向协约国阵营,攻打孱弱的奥匈却连番大败。

二战中意大利不自量力,进攻法国而不胜,进攻弱小的希腊在德国帮助下才险胜,在北非战役中则遭遇大败,逼得德国不得不进入北非。

意大利战绩如此之糟糕,一方面在于其较弱的工业实力,另一方面也在于中央政府的权威与执行力不高,军队的征兵、动员效率低下。

意大利的“罗马情节”受制于其孱弱的国力、易攻难守的地形以及对进口资源的极度依赖,使得其打算投机大国之间角逐,以少量投入换取巨额收益的算盘彻底打空。

战后时期二战后,意大利成为美苏对峙的前沿。

苏联控制了意大利的邻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并且与诸大国分割占领奥地利。

在苏联支持下,意大利共产党势力迅速壮大,引起美国等的严重不安。

南斯拉夫的政策独立以及奥地利的回归西方以及意大利加入北约遏制了苏联在南欧方向的势力扩张▼美国认为,意大利落人意共之手“将对整个西欧、地中海和中东产生一种挫败影响,将大大便利共产党渗透到法国、西班牙和北非。

苏联使用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的基地也对地中海交通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出于此种考虑,美国通过各种手段,支持天民党获得1948年大选胜利。

战后的意大利奉行“亲美联欧”战略,军事上加入北约,政治和经济上积极融入欧洲,是欧洲一体化的坚定支持者,也是欧共体六个创始国之一。

意大利的地缘目标一、充当西方与伊斯兰世界、欧洲与西亚、北非地区、甚至欧盟和北约新老成员国之间的“桥梁”。

这是意大利一贯的目标,也是发挥其“大国”作用的指导思想。

表现为试图在利比亚危机和黎以冲突中发挥作用,积极接纳欧盟新成员国对冲法德影响等对外措施上。

二、保持欧盟的统一和稳定。

2016年12月,意大利脱欧公投失败,暂时止住了英国脱欧后欧盟风雨飘摇的危机。

随着马克龙上台,德、法、意三大国如今留在欧洲,对于欧盟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意大利而言,留在欧盟,比离开欧盟收益更大,战后70余年的历史已经证明。

三、借助北约体系,继续保持与美国坚定的盟友关系。

意大利追随美国脚步,先后参与海湾战争、巴尔干冲突、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阿拉伯之春”、北约军事打击南联盟和利比亚等行动以及仍在延续的叙利亚内战等一系列重大国际安全事件。

跟随美国老大哥,是其对外重要以及一贯目标。

四、保持在地中海的影响力。

意大利海军的主要任务是保卫直布罗陀海峡和苏伊士运河之间的地中海交通线,掩护北约南翼的安全,提高反潜作战和防空作战能力,以期有效应对中东和北非乱局。

当然,这离不开美国地中海第六舰队的支持。

五、保持与俄罗斯的关系。

尽管意大利追随欧盟对俄罗斯实施了制裁,但是意大利缺乏能源,受制于外。

2009年,意大利共进口各类能源1.49亿油当量吨,占供应总量的82.4%。

其中:固体能源的94%依赖进口;天然气的88.6%依赖进口;石油产品的93.1%依赖进口。

显然,意大利对于俄罗斯巨大的能源储备不可能视而不见。

六、遏制管理非传统威胁。

如今意大利面临外来大规模军事入侵的威胁基本消失,但是随着阿拉伯之春、利比亚危机、叙利亚危机、伊斯兰国的崛起等,愈演愈烈的非法移民、跨国犯罪、恐怖主义活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于地中海大国意大利而言不可能视而不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