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奴隶的母亲》塑造母亲形象的特点

合集下载

女性悲命(为奴隶的母亲)—李品珠

女性悲命(为奴隶的母亲)—李品珠

女性悲命(为奴隶的母亲)—李品珠女性个体意识的悲剧性——以《为奴隶的母亲》为例对人性异化现象的揭露是京派小说的创作现象。

出发点是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这是一种地道的现代思想,而不是中世纪的思想。

《为奴隶的母亲》揭露了母亲为人生所迫典到人家家里抛下自己还没断奶的儿子去给人家生孩子,作者怀着巨大的同情,写出了隐藏在这种生活背后的深沉痛苦,它的出发点就是人道主义精神。

而提到人道主义就不得不提女性个体意识。

柔石这篇《为奴隶的母亲》写于1930年,文中的母亲作为旧时代女性的代表成为了封建社会“典妻”陋习的牺牲品。

她的一生都不能为自己所支配,命运总是习惯性地把她推向人生的暗角,一次次遭受身心和精神双重压迫,她一辈子都不能为自己而活,却是作为丈夫的附属品为丈夫而活,为自己的子女而活,为自己贫穷的家庭而活。

因此,在母亲身上是体现不到人本主义的,也因此就没有女性个体意识。

而且当时的环境不允许她有这种意识,中国几年前来“男尊女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这些封建传统观念深入人心使女性在历史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可能有这种意识,女性一生好好照顾自己丈夫和孩子才算得上是贤妻良母。

其实,表面看来母亲的一生中似乎都是不由自己能够决定自己命运走向只能顺从天意或人愿,但事实上母亲一生当中完全是有机会去为自己争取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机会,但母亲始终不能能够突破女性女人形象和母亲光辉思想的枷锁去为自己改变一次、争取一次,这便是女人的悲哀。

如果要是有一点点个体意识,是完全不用成为男人的附属品,被男人所左右,但那样的环境决定了母亲是不可能拥有这种意识的。

封建社会女人之所以没有个体意识,原因是不能独立。

女人一旦结婚生子,照顾和抚养孩子便是她们所有的生活内容,她们依附于丈夫,无权主宰自己的命运。

在以男性为主宰的社会中,女性就像大自然中娇嫩的玫瑰,骄横的太阳、严酷的霜冻和黄蜂的无情采撷都可使她们过早凋零。

《为奴隶的母亲》中,母亲之所以沦为“奴隶”无非就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女性成为了男人的附属品,因此女人是不能也不可能为自己而生活,活来活去都得围着自己的男人转。

为奴隶的母亲读后感

为奴隶的母亲读后感

为奴隶的母亲读后感《奴隶的母亲》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的故事。

小说中描绘了奴隶制度下的残酷现实,同时也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坚韧。

通过对这部小说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不可动摇的力量。

在小说中,奴隶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不惜一切代价。

她忍受了种种痛苦和折磨,却依然坚定地保护着自己的孩子。

这种母爱的伟大和坚韧令人动容,让人深感敬佩。

在奴隶制度下,母亲们的母爱更加坚韧和伟大,她们用自己的生命和血肉之躯,守护着自己的孩子,这种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也是永恒的。

在小说中,奴隶母亲的坚韧和母爱是令人动容的。

她们在残酷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对孩子的爱和保护。

她们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汗水和泪水,守护着孩子的成长。

奴隶母亲们的母爱是伟大的,是不可动摇的,是让人感到无比敬佩的。

通过阅读《奴隶的母亲》,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坚韧。

在残酷的环境下,母亲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母爱,用自己的生命和血肉之躯,守护着孩子的成长。

奴隶母亲们的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也是永恒的。

在小说中,奴隶母亲的母爱是令人动容的。

她们在残酷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对孩子的爱和保护。

她们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汗水和泪水,守护着孩子的成长。

奴隶母亲们的母爱是伟大的,是不可动摇的,是让人感到无比敬仰的。

通过阅读《奴隶的母亲》,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坚韧。

在残酷的环境下,母亲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母爱,用自己的生命和血肉之躯,守护着孩子的成长。

奴隶母亲们的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也是永恒的。

在小说中,奴隶母亲的母爱是令人动容的。

她们在残酷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对孩子的爱和保护。

她们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汗水和泪水,守护着孩子的成长。

奴隶母亲们的母爱是伟大的,是不可动摇的,是让人感到无比敬仰的。

境下,母亲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母爱,用自己的生命和血肉之躯,守护着孩子的成长。

奴隶母亲们的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也是永恒的。

从《为奴隶的母亲》

从《为奴隶的母亲》

《为奴隶的母亲》中的悲剧人物---生命的无奈和生存的执着【摘要】: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是一部蕴含着丰富的悲剧美学特征和美学意义的作品。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对悲剧给予如下的概括:“悲剧是人底伟大的痛苦和伟大人物的灭亡”。

这就是说,构成悲剧,必须是合理的、正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物,陷于不幸、痛苦或灭亡。

这些悲剧人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民真的、善的、美的品德、愿望和要求,他们或为正义、为真理、为人民利益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或为个人的幸福和生存权利而艰难地挣扎,【关键词】:为奴隶的母亲、春宝娘、典妻、悲剧命运、典者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讲述的是一个悲凉的典妻故事。

小说中刻画了一具被压迫、被摧残、被蹂躏的贫苦妇女--春宝娘的形象。

因生活所迫,她不得不忍痛撇下5岁的儿子春宝,被丈夫典到邻村一个地主秀才家当生儿子的工具,生下了和秀才的儿子秋宝。

当地主的目的达到之后,她又被迫和儿子秋宝分离。

但当她回到依然难改恶习的丈夫身边时,她发现,当初典身换回的一百元大洋丝毫没有改变家里的贫穷状况,等待她的惟有漫漫长夜里的无尽啜泣。

这个家,人难留,那个家,情难舍。

三年前,满怀屈辱与不舍而去的女人;三年后,又痛苦而彷徨地回来。

亲生的两个孩子天各一方,一个是穷人家的孩子,一个是大户人家的少爷。

这是我看完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的感受。

“典妻”这种“习俗”,据说在浙东农村里发生过这样的事,别的地方大概也会存在。

这种习俗的背后最明显不过地存在着贫富悬殊的阶级地位所带来的人的不平等,这里既有封建经济和宗法关系下的野蛮残忍,又有商品交换情况下的冷酷与坞。

在这里,“典妻”体现出封建宗法社会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子嗣承续观念,又是商品交换关系里,把人作为商品来典当的行为,”典妻“是这二者罪恶结合的产物。

作品中暴露阶级压迫与掠夺的罪恶,暴露剥削者的残酷与野蛮,反映妇女被凌辱的社会地位。

作品似乎在告诉人们:妇女的苦难,除了社会的原因之外,她自己对孩子的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母亲的悲歌——谈黄梅戏《为奴隶的母亲》

母亲的悲歌——谈黄梅戏《为奴隶的母亲》

母亲的悲歌——谈黄梅戏《为奴隶的母亲》口王佳佳桌灼楚歌谈黄梅戏《为奴隶的母亲》根据柔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黄梅戏《为奴隶的母亲》,以凄美忧伤的情调,优美朴质的唱腔,演绎了一个母亲悲惨命运和她的顽强抗争.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那个世乱人贫的年代.大幕开启,首先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幅令人无限悲凉的凄惨画面.春宝因饥饿难忍又吞咽不下野菜饼,春宝娘望了望早已粒米没有的米缸,不得不以出去借米为借口哄她睡下,然而在这世乱人贫的年代又能到哪儿去借呢?眼看一家人就要无食果腹,而男人却于此时上场并带来了典妻契约,即将妻子出典给无嗣的老秀才,替人生子,为期三年..对此春宝娘陷入了痛苦的抉择之中——是生而忍受羞辱还是死了一了百了.在女儿的呼唤声中,她放弃了自杀的念头,而眼看着女儿用典来的钱狼吞虎咽地吃包子时的兴奋劲,她最终含泪选择了前者,生为母亲的她为女儿作出第一个无奈的选择.故事的发展主要是在老秀才家.来到老秀才家之后,春宝娘如愿地为老秀才生了个儿子秋宝.面对着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她非常兴奋但却加深了对女儿春宝的思念.手拿半把木梳在秋宝摇篮前的一段唱词,表现出了一个母亲对久别女儿的牵挂之情.一方面,不知女儿在家过得好不好,急于结束三年的典妻生活;另一方面却又难以割舍下刚刚出世的儿子, 因此在后来从亲娘变成奶妈,甚至沦为奴隶时,她只能作出第二个无奈的选择,继续忍受煎熬.三年的典妻生活终于结束,然而回到家后迎接她的并不是女儿甜美的笑声和丈夫思念的话语,而只是依然冰冷黑暗的屋子.从沈家婆口中得知,男人已死,女儿因男人死后无钱安葬而被卖到外地作童养媳.原来典妻并不能让家庭的贫穷有任何改变, 唯一改变的是屋里原本的三个人,现在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一个人.面对着这物是人非的凄惨场面,她已经失去了一丝支撑自己活下去的力量.而当她再一次游离于生死的边缘时,耳边又一次响起女儿甜美的唤娘之声,和儿子稚嫩的声音,儿女的呼唤使她又一次放弃了死亡,选择了继续坚强地活着,为了孩子们而活着.母亲为儿女做出了第三次选择. 全剧以女主角春宝娘三次无奈的矛盾选择安排剧情,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完整,这三次选择都紧紧扣住女主角作为母亲的身份,刻画了一个为子女付出一切的伟大母亲形象.但是令人感到无比心酸的是,这样的母亲最终却丧失了母亲的权力.儿子秋宝对她只能以奶妈相称,"妈妈"的称呼却让给了秀才太太;回到家后女儿春宝被卖,原本拥有的母亲身份也无法实现,这样一个宁愿自已忍受羞耻,一切为了子女的母亲,到头来却连仅剩的做母亲的资格也被无情的剥夺了,岂不令人感到无比的悲哀!在那样的一个年代,人变成了商品,女人变成了畜生,母亲变成传宗接代的工具,不要说什么生存权,发展权,连一个女人最基本的母亲的权力都不能自己掌握,这岂是一般的悲惨!老秀才和秀才太太是典妻事件的策划者,是全剧的重要人物,剧中对这两个角色的塑造可谓活灵活现.老秀才满口的之乎者也,以饱学之士自居,嘴里喊着"不孝有三,无后不大",而形神中难以掩饰的一副好色之态,显示出骨子里极端的贪婪与轻.◇19◇浮,给人以厌恶之感受.太太的话语直接锋利,她虽然没有子嗣但依仗娘家的势力仍然在家中执掌大权.她帮老秀才典妻主要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和面子,为了进祠堂时不矮人一等.她是善妒之人,最担心的就是另娶之妻受宠夺了她的位,因此想出典妻这个荒唐的主意既可以满足拥有孩子的目的,又没有和别人分享丈夫的后顾之忧,这个主意真可谓是一举两得.从中可以看出她心计甚重,从不做亏本的买卖,更可以看出传统的传宗接代观念对她的毒害之深,她何尝不是那个社会中的悲剧性人物.在舞台呈现上,采用了多种舞台表现手法刻画人物,生动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和不同环境中各自不同的心态.手法一:运用对比的方法,展现同一情境中的不同人物和内心世界.春宝娘初次进秀才家时, 运用了一段唱将三个人苦,甜,酸的不同心态外化在舞台上.春宝娘被人象买牲口一样地评头论足,心中又羞又恨,却无可奈何;好色的秀才见到典来的妻又年轻又漂亮,不由地小眼冒光,心中自然比吃了蜜还甜;而好妒的秀才太太见到一个比自己年轻貌美的小娘子,本来心中就酸溜溜不是个滋味,再加上对老秀才那垂涎欲滴的丑态,更是将心中的醋坛子翻了个底朝天.三个人物,三种心态生动地展现了在观众的面前.手法二:充分利用戏曲程式表现人物.洞房一场戏中,老秀才运用踢褶子的动作,恰当地表现出秀才此刻迫切与春宝娘圆房和向太太邀宠诌媚以达目的的心态.秀才太太采用了小碎步行走,伴随着鼓点,给人以一种妒,燥,急,乱的感觉,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她所处的地位和心态.全剧风格质丰,自然,人物性格刻画细腻,生动,演员表演真实,感人,使得这部黄梅戏成为一部难得的佳作.然而在某些细节的处理上尚有更进一步的可能.时间上的交代不清.春宝娘进门时是春天,生秋宝时是一个秋天,而没有明确说明是哪个秋天,让人感觉好像已经过了很多年.实际上,春天过门,到秋天也才半年,因此不可能是同年秋天生秋宝.所以这里的秋天应该是第二年秋天,因为如果是第三年她就应该回家了.全场戏所反映的时间只有三年,在这里完全不需要淡化时间,可以把明确的第二年秋天交代给观众.青玉戒指是剧中一关键性的物件,但对它的◇20◇脉络处理却不是很清晰.老秀才因为有了儿子,终于可以在族人面前扬眉吐气了,因而十分得意,高兴之余,背着太太将珍贵的青玉戒指作为奖赏送给了春宝娘.后来在得知女儿病重时,春宝娘又将戒指给了来要钱的丈夫,戒指在这时起了很好的作用.然而在春宝娘三年期满准备离开时,秀才太太眼看着秀才对春宝娘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便说出女人已将戒指送给了丈夫之事,使得秀才对春宝娘绝了情.而太太突然冒出的这句话让观众产生这样的疑惑,秀才太太是在什么时候知道戒指给了春宝娘,又是什么时候知道戒指被春宝娘送给了男人?这些在剧中都没有作任何交待,因而秀才太太此言给人以突兀之感.而秀才在知道这件事后对春宝娘说:"你这个知人知面不知心的东西!"这句话也觉得不妥.这枚戒指不是春宝娘为邀功向老秀才要的,相反她原本是极不愿意接受的,而老秀才却为了表明对她的"情意",希望能把她留下硬塞给她,在全剧中她没有表现出任何对老秀才家的留恋,反而急于完成"任务"尽早回家,并已向老秀才表达过这种想法,所以对于她的人,面,心老秀才一直是很清楚的.因此在知道她将戒指给了自己的丈夫时,老秀才只是对她负了自己这样大的一番"深情厚意"觉得十分气愤,因而这句话似与剧情有些隔阂.结尾的安排,虽然立意新颖,寓意深刻,但表现力尚显不足.前面剧情的发展,已将春宝娘推向了绝望的深渊,万念俱灰的她似乎已注定了悲剧的结局.但就在她又一次准备选择死亡之际,耳边仿佛听到了儿女的呼唤声,作为母亲她不能就这样丢下自己的孩子,于是她必须为了孩子们继续活在这痛苦的世上,受尽人世的煎熬,此处应是剧本主题的一个大升华,但在如何体现她作为一个母亲此时的复杂心理和这种母爱的伟大时,舞台的呈现力显得较为单薄,不够清晰,使得观众在观看时对其继续生存下去的意义了解不清,总觉得与其让她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不如让她死了好.虽然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小问题,然而瑕不掩瑜,这出戏感人至深的情节,忧伤凄美的情调,已将观众深深地打动,相信经过继续地打磨和完善一定能够成为一部黄梅戏经典之作.(作者单位:安徽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

浅议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浅议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浅议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作者:蒋浩然来源:《牡丹》2017年第29期柔石享誉中国现代文坛,是左联五烈士之一,《为奴隶的母亲》是其经典短篇小说。

这部小说写于20世纪30年代,对于英年早逝的柔石来说,这也是他最后创作的作品之一。

当时,战争频繁,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折射出旧中国的破败。

辛亥革命虽然早已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事实上并未自上而下地彻底根除頑疾。

在社会的底层,“夫唱妇随”“三纲五常”等封建传统思想仍然时隐时现,影响人们的生活。

《为奴隶的母亲》讲述了一个社会底层女性的命运与遭遇,引发了人们对“女权”的思考和对社会底层人群不幸遭遇的同情。

小说中,丈夫把自己的结发妻子典当给别人,借口是贫穷所迫,令人愤慨。

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是一个社会的悲哀,折射出旧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

一、道德与现实在《为奴隶的母亲》中,女人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丈夫,还有自己的孩子春宝。

这本是一个不错的家庭组合,但是穷苦、贫困的事实将这个本来就很脆弱的家庭撕扯得四分五裂。

家境不如人意,丈夫也日渐暴戾,也许是因为作为家中唯一的男人,他不得不承担沉重的家庭负担。

在现实中,他们是弱小的,丈夫不幸得了黄疸病,家中一贫如洗。

因为穷,为了生活,在媒婆的唆使之下,他答应将自己的妻子典当出去。

媒婆的两句“你还将妻养在家里做什么呢,你自己黄也黄到这个地步了?”和“儿子,只有一个,舍不得。

但妻虽是结发的,穷了,也没有法。

还养在家里做什么呢?”,看似漫不经心,丈夫却听而不答。

虽然两句话出自别人之口,但他的态度俨然默认了这种说法。

这理应是丈夫不能容忍的,但因为穷,他便剥夺了一个女人抉择的权利。

丈夫的一句话便能改变妻子的命运,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眼睁睁地将自己的结发妻子典当出去,一典就是三年,活生生地将妻子与孩子分离,此时的妻子在他心中不过是一个“物品”,是一个能为他换得财产,让他与孩子过活的“物品”。

二、“左手”与“右手”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

典妻陋俗下的人性扭曲——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人性解读

典妻陋俗下的人性扭曲——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人性解读
关 键 词 :典 妻 ;人 性 ;扭 曲 ;根 源 中图分类号 :I1 . 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62—62 (0 2 0 -06 0 1x 2 1 ) 1 0 2— 3
在 中 国封 建社 会 中 , 男尊 女卑 , 男权 社 会强加 于 女子 诸 多 的枷锁 , “ 纲 五 常 ” “ 如 三 , 三从 四德 ” 的戒 律非 常严 格 , 建 礼 教要 求 妇 女 守 节 , 一 而 终 , 封 从 很 显 然典 妻这一 陋 习是与 封建 礼教 相违悖 的 。所谓 典 妻, 就是丈夫将 自己的妻子典卖与他人为临时妻妾 , 三 五年 期 满 归 还 。这 一 卑 陋 的 现 象 在 南 北 朝 时 已 有 ,南齐书 ・ 《 王敬则传》 中记载: 建元初 , “ 狡勇游 魂, 军用 殷广 , 江 五郡 , 浙 丁税 一 千 , 有 质 卖 妻 儿 , 乃 以充 此 限 , 路 愁 穷 , 可 闻见 。 宋 元 时期 有 的 地 道 不 ” 区频频 出现典 妻 之风 , 明清 时期沿 袭成 俗 , 一直 到 民 国时期 依然 有典 妻现象 出现 。由于这 一陋 习与 中 国 传统 的“ ” 违 悖 , 礼 相 自元 代 始 , 于 维 护 封 建 纲 常 出 的需 要 , 各朝 律法 都对这 一 陋习屡 屡禁 止 , 又往 往 却 屡 禁不 止 , 现 实生 活 中这 一 畸 型 的婚 俗却 有 着 自 在 己生存 的土壤。其 纠结点正是传宗 接代 问题, 不 “ 孝 有三 , 无后 为 大” 的封 建人 伦 观念 深 入 人 心 , 建 封 宗 法制 规定 , 不论 宗 族 的延 续 , 还是 财 产 的继 承 , 都 必 须有 合法 的继 承人 , 即必 须 有 儿 子 , 则 , 被 视 否 就 为断子 绝 孙 , 绝 后 代 。婚 姻 的 目 的在 于 “ 以事 灭 上 宗庙, 而下 以继后 世也 ” 《 LE・ ( S O 昏义》 。一个男 ) 子 如不 能生养 继 承人 , 就是对 祖先 最大 的不 孝 , 唯恐 自己百 年之 后 , 产后 继无 人而转 入他 人 门下 , 了 财 为 达 到传 宗接 代 的 目的 , 自然认 为典 妻是 合法 的 , 女子 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习俗等等都得给传 宗接代让 位, 不合法度的典妻现象在传宗接代的幌子下让封 建道德之“ 妥协了。因此 , 礼” 这一畸型 的婚俗存在 的根源 正是 中国封建 宗嗣 制度 以及 由此而 来 的财产

隐忍中的悲鸣——《为奴隶的母亲》

隐忍中的悲鸣——《为奴隶的母亲》

隐忍中的悲鸣——《为奴隶的母亲》1930年3月,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在《萌芽》月刊上发表。

这是一篇具有鲜明反封建倾问和较高艺术成就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品,标志着柔石在创作上已经成熟。

《为奴隶的母亲》以深挚沉郁的感情、准确凝炼的语言诉述了一个令人震颤的典妻的故事。

在短短的篇幅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被损害、被侮辱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是一个连名字也不为世人所知的贫苦妇女,人们称她为春宝娘。

迫于生活的艰难,被丈夫典给邻村的一个当过秀才的地主作临时妻子,充当泄欲育子的工具,过着寄人篱下、任人摆布的屈辱生活。

当她为地主生了儿子,典期一满,便被无情地逐出门外。

回到家等待他的是春宝陌生的眼光和对秋宝无尽的思念。

小说的出色之处,在于不是浮光掠影地铺陈生活现象,而是以艺术的慧眼去洞察社会生活的底蕴和人物心灵的堂奥,突出地表现典妻制度给劳动妇女所造成的难以名状的精神虐杀和心灵创伤。

整部小说贯穿了一种巨大的悲鸣和人道主义关怀,和前两部小说相比,这篇小说的艺术思想更显高一层,人道主义的写作也更为隐忍,却更深沉有力。

人道主义不仅是揭露的武器,且跟中国文化结合形成了一种更隐忍的新的显现形式。

之前的作品,如《三姐妹》或《人鬼和他底妻》过多渲染了人的生理因素或心理因素造成了苦难,《为奴隶的母亲》却展现了农村中阶级剥削、阶级对立的严酷现实,且进而揭示了酿成人间惨剧的社会原因。

就认识高度与社会视野而言,从咀嚼知识者一己的悲欢,发展到将他们显于时代熔炉经受捶炼;就思想倾向与题材范畴而言,从小知识分子群平庸、纷繁的感情胶着中脱茧而出,开始移向堪当中国脊梁的劳苦大众;就深化主题与摘示本质而言,从渲染悲剧成因的生理、心理因素,提高到挖掘病态社会的症结在于产酷的阶级时立。

1.被抑制的人性“典妻”是存在于部分农村中的一个陋习,它造成夫妻分隔、母子离散,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悲剧。

生活的艰辛让丈夫和妻子不得不丧失为人的起码尊严,人性和人道被任意践踏、蹂躏。

赏析为奴隶的母亲

赏析为奴隶的母亲

赏析《为奴隶的母亲》普罗文学运动是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扩张入侵或殖民地这种特殊时期背景下进行的无产阶级文化运动。

他主张推动公共文化的进展,批判封建文化,追求人在精神和现实世界的解放。

柔石即是在这一大的时期背景下创作的这一作品。

左联成立前期的文化气氛和社会现实,让他的文章更具有批判性,更具有深度。

从题目看本文讲述了一个做奴隶的母亲的故事,但从更深层次来讲,作者用一名母亲的切身经历和两个家庭的转变,揭露了在旧时期封建社会农村最底层妇女在身心上备受压迫的本质。

文章极具批判性的语言将矛头直指封建宗法文化。

深刻展现了女子在婚姻中的低微,在宗族利益眼前的渺小,在命运眼前的无奈。

一夫多妻制在我国的历史上存在了很长时刻,而“典妻”也由来已久。

故事以典妻为关键词不断进展,被典当的“妇人”是故事的主角。

她是典型的旧时期妇女的形象。

她是无奈的,也是无知的。

当残忍的皮匠决定将她典当给他人,她不舍自己幼小的儿子渴望留下;当她不舍离去自己第二任丈夫和秋宝,想请秀才把自己第一个儿子接来。

在她命运的两个转折点处,她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丈夫可能的一丝同情与不舍中,可是这在那时夫权为大,宗族利益最大的社会中,这一切显得是何等好笑。

她知道隐忍,面对老秀才医生人的虚假与嘲讽,她选择躲着走。

因为她明白自己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在那个家庭里她没有招架的权利。

而这份“知道”让人心疼。

作为母亲来讲,她是尽心的,可注定是不称职的。

一个玉戒指无法填补春宝再次见到她的时候眼中的空洞与陌生。

临行前的拥抱与亲密,无法弥补秋宝接下来人生中没有亲生母亲陪伴的悲伤。

对于少妇来讲渐渐衰老的身体和疾病让她对于未来早已没有太大的希冀。

她的痛苦和悲惨震撼人心。

她的悲哀是她的丈夫们造成的,是自己的懦弱造成的,是时期酿造的。

皮匠是妇人的第一任丈夫。

残酷的现实把本来实在老实的他变得超级凶狠和暴躁。

他亲手用热水烫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

他为了自己和儿子能够活下去,而将自己的妻子典当给他人,而且毫不迷恋。

柔石及其小说《为奴隶的母亲》

柔石及其小说《为奴隶的母亲》

柔石及其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柔石是一位美国华裔作家,其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深刻地揭示了奴隶制度下黑人女性所经历的苦难和挣扎,使读者深刻地反思了种族和性别问题,成为当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柔石的故事背景常常是在南方农村,她的小说总是关注那些被剥削、折磨和逼迫的人们,慢慢地展现出他们的生活和命运。

这个小说的主角是一位女性,名叫Sethe,她曾经是奴隶制度下群体中的一员,经常被他们的主人折磨、侮辱和剥削。

小说让读者了解到奴隶制度下的华人如何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各种种族和性别歧视。

虽然Sethe曾经是一个奴隶,但她尽一切努力保护自己的孩子,为了他们的自由,她甚至杀了自己的女儿,因为她觉得这是她唯一的保护措施。

柔石凭借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思考使Sethe成为了读者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她的母爱和勇气感染了所有的人,让他们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

小说中也有其他黑人女性,她们同样经历着种种不公平和折磨,但她们不能像Sethe一样自由地挣扎和反抗。

小说中的黑女性形象,不仅在美国黑人文学中具有里程碑般的地位,也为全世界读者所熟知和尊重。

《为奴隶的母亲》深刻地揭示了种族和性别问题,而柔石自己也是华裔女性,她亲身经历的歧视和反抗精神都融入到了这部小说中,让人感觉到尤为真实。

柔石在小说中并没有简单地描绘她们的苦难,而是通过Sethe的故事,引导读者去思考种族和性别的问题。

Sethe所经历的,是整个黑人社区的历史和悲剧,在奴隶制度下,他们的生命被摧毁,被迫辍学、凌辱和剥削。

这个故事让读者思考,这些女性会在这种压迫的环境下寻求和平、展示他们的力量和品德,或是采取毁谤他们的暴力行为?这篇小说也是关于家庭和人际关系等主题的探讨,主人公Sethe为了自己的孩子恪守母爱,而不计后果地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和牺牲。

因为这样的信念,读者可以看到自己在思考类似的问题,在生活中体现了什么样的自我牺牲,用什么样的方式分享爱和情感。

在柔石的小说中,给出了女人的角度,使读者有机会了解一个从未被探讨的领域。

为奴隶的母亲

为奴隶的母亲

《为奴隶的母亲》赏析《为奴隶的母亲》是被誉为左联五烈士之一的作家柔石于1930年完成的一篇小说。

许多评论家认为这是一篇成熟的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

因为小说中突显的主题十分明显——那便是对黑暗的封建社会,对万恶的封建制度的控诉,对女性悲剧命运处境的深深的思考。

本篇小说以深沉的看不清却能感受到作者情绪的笔触描写了旧社会下农村中凄惨的丑陋的“典妻”习俗。

作者着力刻画了一个被欺压,被蹂躏,活在社会底层,被生活所迫,无奈与命运抗衡的贫苦妇女形象——春宝娘。

她被为了还债的丈夫典到邻居秀才家里,充当生育工具。

在新家里虽然戴着姨太太的“帽子”,她却过着佣人一般的生活。

当她为秀才家生下孩子后,大娘的嫉妒,秀才的误会,对春宝的思念,她被赶出了秀才家,不得不被迫与第二个孩子秋宝分离。

当她回到自己的破旧的小屋时,丈夫的讽笑,春宝的疏离,她自身身心俱创的疲惫。

她的爱在悲剧的命运中轮回。

整篇小说中,柔石以严峻冷静的态度,站在中国当代社会现实的边缘,采用白描的手法,简单易懂的文字中蕴含着他真挚而深沉的担忧。

静观人生,解剖黑暗,其中,“典妻”只是那黑暗现实中的一小块。

全篇以“典妻”为背景,以春宝娘对两个孩子的情感为中心。

作者在情节设置上,在悲剧的凸显中,矛盾重重。

一、生存的无奈与生存欲望的矛盾。

在生活已窘境的情态下,她的丈夫有过寻死的想法,她的丈夫说“他很不想做人了,但是坐到那株爬上去一纵身就可落在潭里的树,想来想去,总没有力气跳。

”尽管生活无奈,生存的欲望却日益强烈。

因为生活的愁苦,因为不肯死,她被她丈夫典卖,她真正的悲惨由此开始。

二、妻与“妾”的矛盾。

在那个男人三妻四妾的年代,女人的价值或许只是一种生育工具。

但是她不能光明正大的给秀才做妾,因为“他底大妻不允许”,她只能被典回去,“还要对他底大妻肯低眉下首”。

然而,争风吃醋,自古都是女人的天性。

在秀才对春宝娘太好的时候,秀才的大妻便开始嫉妒,处处刁难。

说难听的话,恶意的讥讽。

浅谈《为奴隶的母亲》中春宝娘的悲剧

浅谈《为奴隶的母亲》中春宝娘的悲剧

浅谈《为奴隶的母亲》中春宝娘的悲剧引言柔石是我国早期的革命作家之一,《为奴隶的母亲》是他牺牲的前一年,即1930年写的,也是他最优秀的短篇小说。

作品通过对浙江农村风行的“典妻”制度的细致描绘,愤怒地揭露了劳动人民在封建制度下所受残酷野蛮的剥削和压迫,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农村劳动妇女充满血泪的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

所谓的“典妻”是一种非常野蛮的制度,我国的典妻风俗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特别是浙江各地,如宁波、金华、绍兴、湖州等地,从宋元以来一直盛行。

典妻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典妻,另一种是租妻。

而作品中的春宝娘正是以典妻这种形式而开始她的悲剧的命运的。

这是一种临时性的婚媾形式,放长的也不过二、三年的时间。

而时间的长短又往往同孩子生育的情况联系在一起,因为大多受典妻者的目的在于要生儿继嗣,使受典者成为了受辱而非人的悲剧人物。

第1章时代的悲剧中国历史发展到清朝末期,中国的封建制度也发展到了颠峰,中国女人在几千年的礼教压迫下,已经悲剧到无以附加的奴隶的地位。

这也正是春宝娘时代悲剧的根源所在。

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忍辱负重,为贫穷困苦的生活所压迫,打着奴隶生活烙印的妇女形象。

作品让我们知道当时妇女地位极低。

她甚至是一个没有自己名字的女人,我们只能以“春宝娘”这样一个称呼来代表她。

被贫病的丈夫典当给了一个秀才作为临时妻子,成为生儿育女的工具,过着屈辱不堪的生活。

三年当期到了,秀才把她一脚踢开,她带着新的心灵创伤回到原来的丈夫家,继续过着永无止境的痛苦生活。

她没有任何反抗,愿意牺牲自己去换取丈夫和孩子的生存。

她为什么不反抗呢?反抗?也许她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这两个字。

她已经甘于命运的摆布了。

阶级剥削和压迫不仅给劳动人民在经济上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残忍的毁灭着,蹂躏着他们淳朴善良的性格。

她被压迫到了社会最底层的奴隶地位。

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在她的内心深处还是保留着点生活的期望,那就是她跟别的女人一样,也是一个母亲,跟别的女人一样,有她真挚的母爱,她深深的爱着她的孩子。

《为奴隶的母亲》中悲剧女性的形象

《为奴隶的母亲》中悲剧女性的形象
易 让春 宝娘 走 入 悲剧 的深 渊 , 沦为 男 人 的奴 隶 。 她
作, 也 只能 是 婆 婆 任 意摆 弄 的 物 品 , 成 为 小 叔 子 娶 媳 妇 的砝 码 , 成 为被 罪 恶 的社 会 奴 役 的对 象 , 成 为 小 市 民茶余 饭 后 的谈 资 与笑 料 , 而最 终 在鲁 镇 的鲁 四老 爷们 兴 高 采烈 地新 年祝 福 的爆 竹声 中 , 怀 着 无
悲惨 遭遇 。
( 三) 为人 母 的春 宝娘
实写照 , 就 因为她 只是 生育 的工 具 。刚 到秀才 家 , 就 要 和一 个 陌生 的 、 没 有任 何 感 情 的所 谓 是 自己男 人 的人 共 度 良宵 , 鱼水欢爱 , 其 内心 的 痛 苦 滋 味 不 言 而 喻 。所 以 , 在 秀才 家 的 春宝 娘不 仅 没 有让 自己 的 生活 好转 一点 点 , 反而 更加 艰难 , 内心更 加煎 熬 。不
给秀才。嫁给秀才 , 她明白 自己只是典给秀才生儿
子 的 ,这 时候 的 春 宝娘 就 成 为 给 秀 才 生孩 子 的 工 具 。可想 而 知 , 春 宝娘 在 秀才 家 的生 活也 不 会 好 到
哪儿 去 , 忐忑不安 , 境 遇糟 糕 是 春 宝娘 在李 家 的 真
尊严 , 更没有得到一个妻子 的权利 , 有的只是被 买 卖, 被侮辱 , 这就是文本 中春宝娘作为一个 妻子的
妻, 她们都逃脱不了悲惨的境遇。

丈 夫家 的一 件 物 品 。 当家庭 贫 困难 以维持 的时 候 , 她就 作为 一个 可 以换 钱 的物 品卖 给 了别 人 。 在得 知 丈夫 以一百 元 的价 钱 典 给 秀才 后 , 春 宝 娘“ 简 直连 腑 脏都 颤抖 ” , 可是 , 她没 有 办 法 , 只 有嫁

论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中的女性形象

论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中的女性形象

读·闻·观43论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中的女性形象闾庆超摘要:《为奴隶的母亲》被看作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部成功反映了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悲剧命运的作品。

作品取材于浙东农村的“典妻”习俗,通过展现春宝娘和秀才妻子的悲剧人生,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同情广大妇女的悲惨遭遇。

本文主要探析春宝娘和秀才妻子这两为女性所遭受的屈辱以及她们“身不由己”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柔石;《为奴隶的母亲》;女性形象;悲剧命运柔石不仅在政治上是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而且就文学上来说,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作品大多以底层劳动人民为题材,展示封建社会压迫下农民的悲惨命运。

值得注意的是,柔石小说有一个显著特点:特别注意和同情妇女的悲惨遭遇。

他接受了屠格涅夫等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用自己的笔为改变妇女命运而抗争。

《为奴隶的母亲》第一次将被“出典”的妇女作为小说主要人物,从而正面地、集中地暴露“典妻”所造成的悲剧。

作品塑造了春宝娘和秀才妻子这两个典型女性的悲剧形象,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妇女命运的另一种悲剧形态。

本文主要探析春宝娘和秀才妻子身上所体现的中国劳动妇女悲剧命运的两种不同形态。

一、春宝娘——撕裂的情感1.婚姻关系中的“商品”春宝娘的丈夫本是一个皮贩,但由于生活境况日渐窘迫,所以他擅自做主将妻子以一百元的价格“出典”给年过五十却膝下无子的秀才一家。

如此一来,春宝娘就在两个家庭中生活,实际上是两个人的妻子。

作为皮贩的妻子,她没有享受过一丝一毫的疼爱,也从未感受过夫妻关系中的温情与呵护。

她是一个在家庭中没有话语权的人,只能默默忍受着一切,这显然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

在丈夫眼中她不是一个妻子,而是可以换取钱财的“商品”,是一个挣钱的工具,在春宝娘被出典的那一刻,就被夺去了作为一个妻子应有的权利和地位。

春宝娘是作为一件商品被卖到秀才家的。

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春宝娘作为一个女人所拥有的生育能力。

《为奴隶的母亲》塑造母亲形象的特点

《为奴隶的母亲》塑造母亲形象的特点

《为奴隶的母亲》塑造母亲形象的特点[摘要]本文从“创造典型环境”,“以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行动描写”和“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这三个方面谈了柔石在《为奴隶的母亲》中塑造母亲形象的特点。

描写了她为生活所迫,被丈夫典卖给了三十里外的一个秀才地主作为生儿育子的工具的悲惨生活,深刻地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剥削制度是劳动人民痛苦不幸的根源.对当时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关键词]典型环境;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柔石在《为奴隶的母亲》中,以十分朴实简练的笔调塑造了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社会底层的.既是母亲又是奴隶的一个受苦妇女的形象。

作者描写了她为生活所迫,被丈夫典卖给三十里外的一个秀才地主作为生儿育子的工具的悲惨生活,深刻地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剥削制度是劳动人民痛苦不幸的根源。

“为奴隶的母亲”这一形象对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下面谈谈其塑造形象的特点。

1创造典型环境.塑造母亲形象“为奴隶的母亲”之所以鲜明动人,在现代文学人物面廊里赫然入目,就是因为作者给主人公创造了一个典型环境。

“母亲”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一个贫苦家庭里。

她的丈夫是一个皮贩兼短雇工。

“穷的结果”使他得了“黄疽病”,没钱医治,“连小锅子也都卖去了”。

可是王狼天天追债,他想死,纵身一跳却落在潭边的小树下,再也没有力气继续跳了。

在媒婆的说就下,为了生活,迫于生活,迫于无奈,答应了以一百元钱将妻子典卖三年给三十里外的一个秀才地主作为生儿育子的工具。

这就奠定了“母亲”这一形象所处的典型环境.在这三年里,她被迫离开了亲生的孩子春宝.屈辱地生活在地主家里。

孩子病重,她连回家看望的权利也没有。

她生下了一个男孩后,又被踢回原来的家,再次受到和亲生孩子秋宝分离的精神折磨。

更为悲惨的是.等待着他的仍然是绝望无援的黑暗生活,是更深更大的痛苦。

小说就是把“母亲”放在这样的典型环境中去塑造的,这就决定了.“母亲”这一典型人物的典型意义,她不仅受到残酷的经济剥削.还遭到超经济的精神摧残,春宝娘的悲剧愤怒地控诉了旧制度的残酷和野蛮。

为奴隶的母亲的赏析女性意识觉醒

为奴隶的母亲的赏析女性意识觉醒

为奴隶的母亲的赏析女性意识觉醒
《为奴隶的母亲》是左联作家柔石写的一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它讲述的是一位皮贩在生活难以为继之时选择将自己的妻子典卖了的故事,一个女性被贩卖的人生,除了受人摆布之外,还能有其他可能吗?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里面,女性本身就卑微而轻贱,这一种伴随历史与生俱来的偏见,是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拷在女性身上的锁链。

在近代中国闭塞落后的农村里面,这种思想仍是牢不可破,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的女性,如果自身也被这种思想奴役与驱使,自轻自贱也不反抗,那就注定了人生的悲哀与沉沦。

浅析柔石笔下的母亲形象

浅析柔石笔下的母亲形象

浅析柔石笔下的母亲形象浅析柔石笔下的母亲形象【摘要】柔石在小说创作中,对劳动妇女中的母亲形象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她们享受着作为一个母亲的快乐和幸福,但同时经受着各种磨难。

即使这样,命运还是如同潘多拉的盒子,要将她们最后的一点希望彻底粉碎。

作者细腻地塑造出这些在不同处境下承受同样生活煎熬、灵魂折磨的富于悲剧色彩的母亲形象,她们中虽也有反抗的萌芽,但终究是为数较少的一点雨声罢了。

【关键词】柔石; 母亲形象; 悲苦; 反抗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母亲的形象丰富多彩,但最能深刻地烙印在读者脑海的是定位在家庭关系和家庭生活中的深受父权制度压迫的苦难母亲形象系列。

她们是一个与多舛命运抗争的母性群体。

在经历苦难的过程中,或体现出无私奉献、忘我牺牲和仁慈厚爱等优秀品质,或表现出冷漠、卑微低贱与残酷可怕的丑恶行径。

作为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以其青春的热情和革命的活力细腻地刻画了一系列平凡又令人敬畏、命运悲惨又多舛的母亲形象。

创作来源于生活,柔石能塑造这些苦难的母亲形象,跟他个人的体验有极大的关系。

柔石的作品中充满了母性情怀,他的母性情怀的出发点是对自己母亲的炽热的爱。

在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提到:“我记得柔石在年底曾回故乡,住了好些时,到上海后很受朋友的责备。

他悲愤地对我说,他的母亲双眼已经失明了,要他多住几天,他怎么能走呢?我知道这失明的母亲的眷眷的心,柔石的拳拳的心”。

【1】可见柔石对母亲的爱是多么炽热,对于他作品中那些母亲形象的塑造也就不足为奇了。

柔石对母亲炽热的爱,除了母亲爱他,更多的是他从小就能理解在一个较为穷苦的家庭里做母亲的艰辛。

据柔石的儿子赵帝江回忆:“虽然到爸爸出生时,店里生意并不坏,可是由于苛捐杂税,家境仍很困难,所以直他到十岁才能进入小学读书。

在小学时,由于缺少买纸的钱,往往先练习小字后重复写大字。

可是成绩总在优等。

”【2】这也或多或少说明了当时的窘况,但难能可贵的是,他除了炽爱自己的母亲外,还深入了解当时的浙东,特别是海宁乡下贫民的艰辛,尤其是做母亲的艰辛。

为奴隶的母亲 论文

为奴隶的母亲 论文

《为奴隶的母亲》_母亲的悲剧形象【摘要】在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女性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人生。

这个为奴隶的母亲,她的人生是悲惨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女性地位和男人是平等的。

【关键词】中国革命文学典当封建制度正文:20年代末到30年代的中国,动荡不安的生活空间,曲折起伏的社会事件,矛盾复杂的社会心理,使得长于描写社会环境、展现人物命运的小说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其中左翼流派作家柔石的作品《为奴隶的母亲》让我对这时期的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为奴隶的母亲》讲述的是民国时期的浙江东部某地,李秀才是当地的大户人家,太太多年未有生育。

农民阿祥久病初愈,无力还债养家糊口,便把年轻美丽的妻子阿秀以1000块大洋典当给老秀才为期三年,为李家传宗接代。

初到李家,太太什么粗活都不让她干,秀才老爷也是对她十分疼爱。

一切都天遂人意,不久阿秀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秋宝。

李家有后了,老爷太太喜不自禁,阿秀的“使命”似乎也完成了。

从此,太太开始冷遇阿秀,不仅强行抱走了儿子秋宝,还让她干起了粗活累活。

秋宝一周岁的时候,春宝病的很重,阿祥前来“送礼”。

为了向阿秀要钱给儿子治病。

这些都被太太看到,老爷知道阿秀还是忘不掉原来的丈夫和孩子,打算让她离开,可是三年的期限未满,便让她做起了李家的佣人……这个家,人难留;那个家,情难舍。

三年前,满怀屈辱与不舍而去的女人;三年后,又痛苦彷徨地回来。

李家的两个孩子天各一方,一个是穷人家的孩子,一个是大户人家的少爷……一、母爱被这个社会漠视①【“为奴隶的母亲”,是谁的奴隶?是谁的母亲?在家里,是丈夫的奴隶;典出后是秀才的奴隶,是大娘的奴隶。

在家里,是春宝娘;典出后是秋宝的娘。

】宋若莘《女论语》中记载:“女子出嫁,夫主为亲,将夫比天,其义匪轻,夫若发怒,不可生嗔,退身相让,忍气吞声。

”③文章中在阿秀知道自己即将被典出后的回忆中里,她想到了一年前自己生下了一个女儿,在她的肢体感觉到四分五裂,女儿的胎盘落在一边,脐带还绕在她的身上的时候,她的丈夫这个凶狠的人在她绝望的喊叫声中将那个孩子扔进了刚提进来的沸水里,刚出生的生命她的孩子就这样一声没哼的走了。

浅析《为奴隶的母亲》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为奴隶的母亲》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为奴隶的母亲》中的女性形象作者:苏思莹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08期摘要:《为奴隶的母亲》中的主要女性形象有两个,一为皮贩的妻子,一为秀才的原配,实质上两个都是典妻风俗下悲哀的牺牲品。

本文将从两个女性形象的特征入手,通过分析二者的异同,深入挖掘其女性主义内涵,从而概括五四男性小说的女性主义倾向。

关键词:为奴隶的母亲;女性形象《为奴隶的母亲》主要刻画了两个女性形象,一是皮贩的妻子,一是秀才的原配。

虽然从表面上看一个软弱无助,一个蛮不讲理,但从本质上看,二者都是悲剧的形象,都是典妻风俗或者说宗法制度的牺牲品。

一、两个女性形象的相异点皮贩的妻子是被典者,是被动的承受者,而秀才的妻子是典者,是主动的出击者。

皮贩的妻子在整篇小说中都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形象。

她被沉重的生存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苟且偷生,孩子就是她绝望中的一点希望,但她不得不两次被迫离开她心爱的孩子。

在她知道自己被丈夫出典时,她没有能力反抗这一切,她所能做的就是把眼泪往肚子里咽,然后顺从丈夫的意愿,以自己作为商品的代价换取丈夫与孩子的生存。

到了秀才家之后,面对大娘的明枪暗箭,冷嘲热讽,她深知她处于这个家庭中从属的地位,不可能对大娘有所反抗,她只能尽可能地躲避这一切。

在秀才终于要把她打发走时,她明知道秋宝离不开娘,她还是被命运拖着走,丝毫没有挣扎的余地,甚至拖着虚弱的身子步行几十里路回家,直到有陌生人为她叫上一顶烂轿子。

从头到尾,她都是一个被动的承受者,不敢反抗,不能反抗,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可以反抗,她顺应着命运施与她的一切苦难,最后却失去了一切。

秀才的原配从一开始就在这个家庭中占上风地位,她是主动的,不仅少妇惧怕她,连秀才也忌她三分,与少妇形成了鲜明对比,但她本身却是极其矛盾的。

首先,她能动辄就骂烧饭的,能动不动就骂秀才,能对少妇发怒,能决定少妇的去留,但实质上,她在这个家里没有任何地位可言,只因为她没有办法生孩子,这在旧式家庭等同于被判了死刑。

毕业论文——论为奴隶的母亲的形象意义

毕业论文——论为奴隶的母亲的形象意义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论《为奴隶的母亲》的形象意义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时间:摘要20世纪30年代中国受到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国内掀起了一股弘扬人性,发展个性,促进人的思想解放的热潮,在这期间也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作品,其中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部小说塑造的人物都具有张力和表现力,揭示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以及阶级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摧残,透露出了人性中的冷漠、悲凉与无奈。

本文主要从人物形象入手,探讨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生存的执着和人性的悲剧,并对其具有的文学史意义进行思考。

关键词柔石;人物形象;意义AbstractIn twentieth Century 30's western advanced culture by China, China set off a wave of humanity, personality development,romote the emancipation of the boom, also produced a large number of outstanding writers in this period, including the Roushi "slave mother" is one of representative works. The novel's characters have tension and expression, reveals the tragic destiny of character and the social class oppression and destruction on women, revealing the nature of indifference, sadness and helplessness. 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characters of human survival, persistence and study his works of tragedy,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literary history of thinking.Key words Roushi; characters; significance目录引言 (1)一、生存的执着 (1)(一)在屈辱中挣扎 (2)(二)在无奈中坚守 (3)二、人性的悲剧 (4)(一)典妻习俗对人性的戕害 (4)(二)宗法文化中的人性悲剧 (5)1.宗法文化中的女性悲剧 (5)2.宗法文化中的男性悲剧 (8)三、人物形象的文学史意义 (9)(一)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女性形象系列 (9)(二)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内涵 (10)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论《为奴隶的母亲》的形象意义引言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柔石的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以朴素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悲怆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流行于落后农村的“典妻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奴隶的母亲》塑造母亲形象的特点
[摘要]本文从“创造典型环境”,“以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行动描写”和“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这三个方面谈了柔石在《为奴隶的母亲》中塑造母亲形象的特点。

描写了她为生活所迫,被丈夫典卖给了三十里外的一个秀才地主作为生儿育子的工具的悲惨生活,深刻地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剥削制度是劳动人民痛苦不幸的根源.对当时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关键词]典型环境;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柔石在《为奴隶的母亲》中,以十分朴实简练的笔调塑造了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社会底层的.既是母亲又是奴隶的一个受苦妇女的形象。

作者描写了她为生活所迫,被丈夫典卖给三十里外的一个秀才地主作为生儿育子的工具的悲惨生活,深刻地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剥削制度是劳动人民痛苦不幸的根源。

“为奴隶的母亲”这一形象对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下面谈谈其塑造形象的特点。

1创造典型环境.塑造母亲形象
“为奴隶的母亲”之所以鲜明动人,在现代文学人物面廊里赫然入目,就是因为作者给主人公创造了一个典型环境。

“母亲”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一个贫苦家庭里。

她的丈夫是一个皮贩兼短雇工。

“穷的结果”使他得了“黄疽病”,没钱医治,“连小锅子也都卖去了”。

可是王狼天天追债,他想死,纵身一跳却落在潭边的小树下,再也没有力气继续跳了。

在媒婆的说就下,为了生活,迫于生活,迫于无奈,答应了以一百元钱将妻子典卖三年给三十里外的一个秀才地主作为生儿育子的工具。

这就奠定了“母亲”这一形象所处的典型环境.在这三年里,她被迫离开了亲生的孩子春宝.屈辱地生活在地主家里。

孩子病重,她连回家看望的权利也没有。

她生下了一个男孩后,又被踢回原来的家,再次受到和亲生孩子秋宝分离的精神折磨。

更为悲惨的是.等待着他的仍然是绝望无援的黑暗生活,是更深更大的痛苦。

小说就是把“母亲”放在这样的典型环境中去塑造的,这就决定了.“母亲”这一典型人物的典型意义,她不仅受到残酷的经济剥削.还遭到超经济的精神摧残,春宝娘的悲剧愤怒地控诉了旧制度的残酷和野蛮。

2以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行动描写来塑造“母亲”形象
例如,在她将离开的前一晚,她手里抱着春宝,将她的头贴在他的头发上。

她向她的孩子低声叫:
“春宝、宝宝!”
“妈妈”,孩子含着奶头答。

“妈妈明天要去了……”
第二天,媒婆催促她——妇人却抱着春宝,这时坐着不动。

老妇人声音很高地说:“轿夫要感到他们家吃中饭的,你快预备走呀!”
可是妇人向她瞧了一瞧.似乎说:“我实在不愿意离开呢!让我饿死在这里罢!”
媒婆说了许久,妇人才拭一拭泪,极轻地说:“春宝……我怎么能抛开他呢!”
小说通篇的许多地方吸收了我国传统手法,以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行动描写来塑造母亲的形象,使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整整三年,她离开自己的孩子,作为为别人生孩子的工具,屈辱地生活在地主家里。

孩子病重的消息传来,她憔悴痛苦,但得不到回家看望的权利。

三年内.她生下了一个男孩,于是又被人夺下这亲生的孩子,被赶回从前的家,而先前的孩子还是受着饥饿的煎熬,在前面等待着她的是无穷无尽的苦难生活。

“伯伯,请你代我就近叫一顶轿子罢,我是走不回去了!”
妇人走出(轿)来了,她昏迷的眼睛还认不清站在前面的,穿着褴楼的衣服,头发蓬乱的.身子和三年前一样的短小,那个八岁的孩子是他的春宝。

突然.她哭出来地高叫了:
“春宝呀!”
妇人在灰暗的屋内坐了许久许久,她和她的丈夫都没有一句话。

夜色降落了,他下垂的头昂起来,向她说:
“烧饭吃罢!”
妇人就不得已地站起来,向屋角旋转了一周,一点也没有气力地对她的丈夫说:
“米缸内是空空的……”
男人冷笑了一声,答说:
“你真在大人家底家里生活过了!米,盛在那只烟盒子内。


当天晚上,男子向他的儿子说:
“春宝,跟你的娘出去睡!”
而春宝却靠在灶边哭起来了。

他的母亲走近他,一边叫:
“春宝、宝宝!”
可是当她的手去摸底时候,他又躲开了.男子加上说:
“会生疏得那么快,一顿打呢!”
“沉静而寒冷的死一般的长夜.似无限地拖延着,拖延着……”
作者以深挚的笔调描写了这个痛壮人心的故事,刻画了一个既是母亲又是奴隶的鲜明形象。

小说写的是常见的人和事,语言不多、份量不少,行动符合性格特征,能从平易中透露出深刻的意义,显示了阶级剥削制度是劳动人民痛苦不幸的根源.他们不仅身受着经济上的剥削,同时还身受着超经济的精神虐待,它接触和描绘了农村中苦难深重的一隅,具有强烈控诉的意义。

3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
三年是容易过去的,她的新里矛盾着两种冲突:一边是,“她既舍不得秋宝,这怎能舍得春宝呢?”另一边,她实在愿意永远在这个新的家里住下去。

她想,春宝的爸爸不是一个长寿的人,他的病一定是在三五年之内要将他带走到不可知的异国去的。

这段描写不但无损“母亲”形象的刻划,反而显得真实。

这里通过两个丈夫的对比,正好显示了穷苦人的悲惨命运。

她被赶回原来的家的这天早晨,当她给秋宝穿衣服的时候,她的泪如溪水那么地流下,孩子向她叫:“婶婶”——因为老妇人要他叫她自己是“妈妈”。

只准叫她是“婶婶”——她向他咽咽地答应。

她很想对他说几句话,意思是:“别了,我底亲爱的儿子呀!……”可是,无论怎样也说不出。

她知道一周半岁的孩子是不了解的。

这段夹着言行的心理描写,十分细腻,催人泪下。

我们读到这里,母亲的形象如泣如诉就在眼前。

打包囊的时候,耳内是听着孩子的哭声。

她离开他的大门时,听见她的秋宝的哭声;可是慢慢地远远地走了三里路了,还是听见她的秋宝的哭声。

这不是死别,是生离,是永远的生离。

她知道现在这孩子已经不是她的了.是她做奴隶为别人生的。

孩子也不会知道她是他的母亲的。

这就从内心深处,深刻细腻地刻划了“为奴隶的母亲”的悲痛心情。

小说就在深入的心理刻画中把善良的被撕裂的心具体地展示出来,催人泪下.这是“母亲”的形象更能打动人心的一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