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概念及做法

合集下载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即通过模拟自然地形地貌,实现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

本文将详细解读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和综合目标,以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1. 概念定义海绵城市,指的是以模拟自然地形地貌为理念,以“蓄、滞、渗、净”为主要技术手段,实现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达到对城市雨水的有效控制,缓解城市内涝、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技术手段(1)蓄水:通过建设雨水收集池、蓄水池等设施,将雨水储存起来,用于补充地下水、冲厕等用途。

(2)滞水:通过建设滞洪区、雨水花园等设施,减缓雨水流速,减少径流峰值流量。

(3)渗水:通过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等设施,使雨水能够自然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

(4)净水:通过建设人工湿地、雨水塘等设施,对雨水进行自然净化处理,提高水质。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目标1. 缓解城市内涝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缓解城市内涝。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使雨水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径流峰值流量,降低城市内涝的风险。

2. 改善生态环境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通过模拟自然地形地貌,建设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等设施,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对雨水进行自然净化处理,提高水质,保护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3. 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通过储存和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对传统水资源的依赖,降低水资源消耗和浪费。

同时,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提高地下水位,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四、结论海绵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内涝、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实现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目标。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

【参考答案】 (1)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地貌复 杂,地势低洼处易积水成涝;城市化的不合理发 展。(自然+人文) (2)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增加雨水下渗,有利于 涵养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短缺,减少城市内涝的 发生;下渗的雨水经地下物质过滤,改善水质; 水资源的增加,可为补充景观水体,增加生物多 样性;水域面积扩大有利于调节城市气候,减轻 城市热岛效应。(气候+水+生物+景观)
排:蓄起来的雨水一部分用于绿化灌溉、日常生 活,一部分经过渗透补给地下水,多余的部分就 经市政管网排进河流。不仅降低了雨水峰值过高 时出现积水内涝的几率,也减少了第一时间对水 源的直接污染。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所涉及的高中地理课本知识非常多,
比如:海绵城市与水循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
具体的还有缓解城市内涝的方法、水循环及影响因素、
城市化布局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
境、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等问题。
1.“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正确的有
①调节地表径流
②调节水汽输送
③增加大气降水
④增加地表下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海绵城市提倡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
【习题训练二】 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改善学校生态环境,我国某学校规 划建设“海绵校园”,如下图所示。
(1) 列举出“海绵校园”对水循环影响显著的两个环节。 (2)分析建设透水砖和增加绿化面积在建设“海绵校园”中所起 的作用。 (3)除了图中所示的措施外,请你在为建设“海绵校园”提出一 条可行的建议。
【习题训练一】 江西省萍乡市位于江南丘陵地区,以丘陵地貌为 主,地貌复杂;无过境河流,每年夏季萍乡都会 出现城市看海现象。2019年2月18日晚,央视《焦 点访谈》以“海绵城市:会呼吸才宜居”为题, 全面介绍了江西省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经 验。海绵城市建设解决了困扰萍乡市多年的水问 题,同时修复了城市中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地形 地貌、文化景现,提升了城市特色和活力。 (1)分析萍乡市夏季“城市看海”的原因。 (2)分析海绵城市建设给萍乡市带来的环境效益。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众多领域 ,包括水文、生态、环境工程 等,技术难度较大。目前,我 国在这方面的技术水平还有待 提高。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得到公众的 支持和参与,但目前公众的环 保意识还不够强,参与度较低 。
目前,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法 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这给建设 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水系连通
通过疏通河道、连通湖泊等水系,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调蓄能力,降低内涝 风险。
03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技术手段
源头控制技术
总结词
通过改善地形地貌、加强绿化等方式,控制雨水径流,减少污染排放。
详细描述
源头控制技术主要针对雨水排放的源头进行治理,通过改善地形地貌、加强绿化等方式,降低地表的径流速度和 流量,从而减少雨水携带的污染物质。例如,利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技术手段,增加地表的渗水性,延缓雨 水流速,减少径流量。
将城市传统排水系统改造为现代生态排水系统,即“渗、滞 、蓄、净、用、排”等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促进雨水资源 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使城市生态、环境、经济等多方面 效益得到提高。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通过加强城市海绵化建设,提高城市地面的渗水能力,减 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有效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
雨水收集与
通过集水设施,如集水池 、集雨罐等,将雨水收集 起来。
雨水利用
利用收集的雨水进行冲厕 、浇花、洗车等日常用途 ,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
雨水回用
将处理后的雨水用于景观 补水、绿化灌溉、道路清 洗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 效率。
绿色屋顶与雨水花园
绿色屋顶
在建筑物的屋顶上种植植物,通 过植物的吸收和蓄滞作用,减少 雨水径流。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问题和水环境污染,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成为了一种趋势和目标。

本文将围绕海绵城市的概念和目标,探讨其施工方案以及相应的实施细则。

一、海绵城市概述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以自然的方式处理和管理城市的水资源,实现城市内外水循环的良性闭合,降低洪涝风险,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建设原则包括“渗、蓄、滞、净”,即渗透、蓄水、滞留和净化。

二、施工方案1. 绿地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是增加绿地和湿地的建设。

绿地可以增加土壤的渗透性,减少地表径流;湿地则能够对污水进行净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 雨水收集系统建设: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包括设置雨水收集器、雨水廊道和雨水蓄滞洪区,将雨水收集、利用和排放进行有机结合,实现雨水的最大化利用。

3. 硬质铺装改造:将部分传统硬质铺装改造为透水铺装,增加地表的渗透性,减少地表径流和城市内涝。

4. 整体排水系统综合改造:通过建设综合排水系统,包括雨水管网、污水管网、地下蓄滞洪区等,实现雨水与污水的分类、处理和利用。

5. 智能监测系统建设: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智能监测系统,对海绵城市的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城市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情况。

三、实施细则1. 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海绵城市的方案,制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2. 建设标准: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确保海绵城市的施工质量和效果。

3. 监测评估:建设过程中,设置监测评估机制,对施工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4. 资金投入: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通过政府支持、社会资本和市场机制等多种方式,筹集相应资金。

5. 宣传推广:开展海绵城市的宣传和推广活动,增加市民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参与度和支持度。

通过以上施工方案和实施细则,可以有效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和水环境污染,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 技术措施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18
目录
• 海绵城市概念 • 海绵城市建设基本原则和指导
思想 •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 • 海绵城市建设实践案例及效果
评估 • 海绵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及展望
01
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定义
•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 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 、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对雨水的吸 收和利用能力,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 ,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通过 恢复湿地、雨水花园等自然生态系统,提 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增强城市防洪能力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加强雨水排放和利用设 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减 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加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合作,形成 合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03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
雨水收集与利用
雨水收集系统
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 起来,经过处理后用于绿化灌溉 、冲厕等。
雨水利用技术
利用雨水收集系统收集的雨水, 通过过滤、消毒等处理技术,将 其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用于 城市绿化、景观水体等。
风险防控
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采取有 效措施降低城市内涝、水污染
等风险。
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思想
01
02
03
04
生态文明建设
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生态文明 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城市可
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工程与管理手段,改变城市水文循环,强化城市生态功能,达到减缓城市洪涝灾害,改善城市水资源供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目标的城市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的建设依靠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来实现,下面将详细介绍基本的概念及相关技术。

1.推广自然治理技术:海绵城市建设强调以自然为师,通过改善地表径流、促进地下水补给等手段来解决城市雨水和水资源问题。

推广自然治理技术包括建设湿地、雨污分流、透水路面、生态护岸等措施,利用植物和土壤的水生物活动来实现水的净化和保持。

2.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为了缓解城市的雨洪压力并增加水资源供应,海绵城市引入雨水收集利用系统,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墙、雨水池等设施,收集并利用雨水。

将雨水用于灌溉、景观绿化、冲厕、消防等用途,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3.透水铺装:透水铺装是海绵城市建设中常用的技术之一、通过使用透水材料,改变传统的铺装方式,使得水能够渗透到地下水层,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

透水铺装广泛应用于人行道、道路、停车场等城市交通场所,既能减少洪水的发生,又能改善城市的热环境。

4.绿色屋顶和墙面:绿色屋顶指在建筑物上种植植被,形成绿色生态覆盖,达到降温、净化空气、增加蓄水量等效果。

绿色墙面则是通过垂直种植植被,提供生态功能的墙体。

这些手段能够有效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生物滞留与净化技术:为了改善城市的水质,减少污染物的输入,海绵城市建设中引入生物滞留与净化技术,例如湿地滞留带、生物滞留池等。

这些技术利用湿地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过滤作用来净化雨水和污水,达到提高水质的目的。

6.水文模拟与管理:为了科学地进行城市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海绵城市建设强调水文模拟与管理。

通过建立城市水循环系统模型,预测和模拟城市水资源的供应和需求,从而制定合理的水资源调配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改变城市的水文循环,强化城市生态功能,达到减缓洪涝灾害和改善水资源供应的目标。

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如何实施

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如何实施

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如何实施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比如雨水径流污染、内涝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那么,究竟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又该如何实施呢?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往往是硬化地面,雨水无法渗透,只能通过排水系统迅速排出。

这样的做法在短期内看似有效,但长期来看却带来了诸多问题。

一方面,大量雨水白白流失,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短时间内集中排放的雨水容易超过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导致城市内涝。

而海绵城市则强调优先利用自然力量排水,通过建设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

那么,海绵城市建设具体该如何实施呢?首先,规划引领是关键。

在城市规划阶段,就要充分考虑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将其融入到城市的总体布局中。

比如,合理确定城市的开发强度和用地布局,保护好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为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储存创造条件。

其次,加强城市的“海绵体”建设。

所谓“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

例如,在新建城区,可以推广使用透水铺装材料,让雨水能够迅速渗透到地下;在老旧城区,可以通过改造现有绿地、增加雨水收集设施等方式,提高雨水的调蓄能力。

同时,绿色屋顶也是一种有效的海绵体,可以在建筑物屋顶种植植物,不仅能够吸收雨水,还能起到隔热降温、美化环境的作用。

再者,完善城市的排水系统。

要建立健全雨水管渠系统与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增强城市排水能力。

在一些容易积水的区域,可以建设雨水调蓄池,将多余的雨水储存起来,待需要时再进行利用。

此外,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城市雨水管理平台,实时监测雨水的流量、水质等信息,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与做法图解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与做法图解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与做法图解什么是海绵城市?所谓海绵城市,就是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自然下垫面和生态本底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湿地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对雨水具有吸收和释放功能,能够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

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加强规划建设管控,通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采取屋顶绿化、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措施,使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和绿地、水系等具备对雨水的吸纳、蓄滞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目前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有关部署,确定的目标核心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围绕这一目标确定的时间表是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达到这个要求。

如果一个城市建成区有100平方公里的话,至少有20平方公里在2020年要达到这个要求;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个要求。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海绵城市规范要点1.透水铺装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

(1)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

(2)土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

(3)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 mm,并应设置排水层。

2.下沉式绿地下沉深度指下沉式绿地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的平均深度,下沉深度小于100 mm的下沉式绿地面积不参与计算(受当地土壤渗透性能等条件制约,下沉深度有限的渗透设施除外),对于湿塘、雨水湿地等水面设施系指调蓄深度透水铺装率=透水铺装面积/硬化地面总面积;绿色屋顶率=绿色屋顶面积/建筑屋顶总面积。

(1)下沉式绿地的下凹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确定,一般为100-200 mm。

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如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那么,究竟什么是海绵城市呢?又该如何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呢?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简单来说,海绵城市就是要让城市在应对雨水时,不再是简单地将其排走,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

传统的城市建设往往采用硬化地面,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只能通过排水系统迅速排走。

这样一来,一旦遇到强降雨,排水系统压力过大,就容易导致城市内涝。

而海绵城市则强调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排水设施,减少硬化地面,增加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让雨水能够自然地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同时减轻排水系统的负担。

那么,海绵城市具体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呢?首先,海绵城市能够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设施,增加雨水的渗透和储存能力,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洪峰流量,从而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减少内涝灾害的发生。

其次,海绵城市有助于节约水资源。

收集和储存的雨水可以用于城市绿化灌溉、道路清洗、景观用水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外部水源的依赖。

再者,海绵城市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增加绿地和水体面积,有利于调节城市气候,减少热岛效应,提高空气质量,为居民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此外,海绵城市还能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城市建设和运营成本,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既然海绵城市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呢?首先,要做好规划引领。

在城市规划中,要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到土地利用、道路交通、水系规划、园林绿地等各个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建设

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建设

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建设在如今的城市发展中,“海绵城市”这个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那么,究竟什么是海绵城市呢?简单来说,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为什么我们要建设海绵城市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硬质地面越来越多,比如水泥路面、柏油马路、高楼大厦等。

这些硬质地面无法像土壤一样吸收雨水,导致雨水迅速汇集形成地表径流,给城市的排水系统带来巨大压力。

一到雨季,城市内涝就成了常见的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带来诸多不便,甚至还可能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同时,大量的雨水白白流走,也是一种水资源的浪费。

而建设海绵城市,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那么,海绵城市具体是如何实现这些功能的呢?这主要依赖于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和设施。

首先是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一种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

雨水花园中种植着各种各样的植物,这些植物的根系能够有效地吸收雨水中的污染物,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同时,雨水在花园中停留和渗透的过程中,也补充了地下水资源。

其次是绿色屋顶。

在建筑物的屋顶上种植植物,形成绿色的覆盖层。

绿色屋顶可以减缓雨水的流速,使其有更多的时间渗透到土壤中。

而且,绿色屋顶还能够起到隔热降温的作用,降低建筑物的能耗。

还有透水铺装。

比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这些材料能够让雨水迅速渗透到地下,减少地表径流的产生。

在城市的人行道、广场、停车场等地方广泛应用透水铺装,可以有效地减轻排水系统的负担。

下沉式绿地也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比周边地面低,能够收集周边的雨水。

下沉式绿地中的植物和土壤能够对雨水进行过滤和净化,然后再将雨水缓慢地释放到地下或周边的水系中。

除了这些技术措施,建设海绵城市还需要完善的城市规划和管理。

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布局绿地、水系等自然生态空间,让城市有足够的“海绵体”来吸纳雨水。

海绵城市概念及做法

海绵城市概念及做法

海绵城市概念和做法城市就是水泥森林?那可不一定,一点巧思,一点改变就可以让城市与自然联结,在城市里也可以遇见自然!那么究竟什么是海绵城市呢?目前我国的海绵城市从理论到实践都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海绵城市概念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目前处于什么阶段?从这两年的总体发展来看,当前我国的海绵城市研究和建设案例,对于城市和房地产开发而言,其指导意义非常有限。

海绵城市的初衷立意在于减少投资,但造个大公园不管怎么说都是很贵的。

从开发商研发的角度,现在基本都在观望,嘴上时髦一下罢了。

发展中暴露的问题问题1 拿来主义海绵城市借鉴自日本、北美和西欧的相关思想和经验。

但是,这些地方地下排水设施本来就修的不错,人家似乎没有把零食当正餐吃的习惯。

另外,具体的气候差异也比较大。

例如西雅图,很多学者喜欢拿这个城市作为案例,说明海绵城市的有效合理性,并作为将其引入我国的论据。

然而比较尴尬的是西雅图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都是绵绵细雨,我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家有兴趣可以查一下西雅图的降水记录,看那里一个月的降雨量,是不是赶得上武汉夏季一场典型大暴雨的降雨量。

问题2 定量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其实是一个复杂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大工程。

需要定量的分析报告才能去执行,这包括但不仅仅包括:1.各个精细地块的设计最大降雨量、流向、特点。

2.当前软硬质地表对应的雨水阻滞能力,对比对应的各种”海绵城市“策略下的单位地块的雨水阻滞能力,实施的可行性。

3.针对现有设施和降水记录的调研与数据报告。

4.基于以上数据的降雨滞——排数学模型。

5.在数学模型指导下的规划设计策论。

以上几点,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人做出来。

然而在缺乏数据理论研究的情况下,有些人却言之凿凿,大谈其研究成果有多么成熟。

海绵城市基本概念介绍及建设PPT-图文

海绵城市基本概念介绍及建设PPT-图文

水资源分配结构
根据城市的地形Hale Waihona Puke 地貌、排水基础设施等现状资料,确定实
施雨水收集利用、污水深度处理回用、自来水使用结构优化
05
或节水等技术措施的区域、地点及规模
06
评估各类水资源利用策略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按照这样的步骤确定的工程措施才有可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海 绵城市建设的步伐也才能是坚实有效
第七页,共13页。
第二页,共13页。
1.1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
地表径流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
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 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 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 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 挥城市本身的作用。
第十二页,共13页。
谢谢
thank you!
第十三页,共13页。
index
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的建设
人工海绵VS天然海绵
第一页,共13页。
1.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 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 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 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 并加以利用。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 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 复杂性和长期性。
第三页,共13页。
1.2建设的主要条件
1原有的“海绵体”要有效保护。过去,城市建设追求用地一马平川,往往会填湖平壑。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 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 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2有条件的还应新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 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比如让城市屋顶“绿” 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道路、 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应根据不同 地域的气候、水文、土壤 等条件,制定适应性强的 建设策略。
利用本地资源
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 文等资源,降低建设成本 ,提高海绵城市的可持续 性。
适应城市发展需求
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和需求 ,因地制宜地确定海绵城 市建设的目标、重点和实 施路径。
统筹建设原则
多部门协同
加强规划、水利、城建、环保等 多部门的协同合作,形成海绵城
安全为重原则
01
02
03
防范自然灾害
海绵城市建设应注重防范 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 确保城市水安全。
基础设施安全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 设计和建设,提高设施抗 灾能力和运行安全性。
监测与预警体系
建立完善的监测与预警体 系,实时监测城市水文、 气象等关键指标,提前预 警潜在风险。
因地制宜原则
考虑地域特点
吸收能力,减少雨水径流量。
雨水花园
02
在居民区、公园等场所建设雨水花园,通过植被和土壤的过滤
作用,净化雨水,并促进雨水的自然渗透。
植被恢复
03
恢复城市中的湿地、林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功
能和雨水吸收能力。
透水铺装技术
1 2
透水砖铺装
使用具有透水性能的砖块进行道路、广场等硬质 表面的铺装,使雨水能够迅速渗透到地下,补充 地下水资源。
,如何实现有效的跨部门协作,推动海绵城市建设顺利进行,也是一个
需要解决的问题。
未来海绵城市建设的展望与建议
加强技术创新
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力度,推动新 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海绵城市建设 的科技含量和水平。
完善政策体系
建立健全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税收、金 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保 障。

海绵城市简介及建设方法课件

海绵城市简介及建设方法课件

01
02
03
环保法规
海绵城市建设必须符合国 家相关的环保法规,如《 环境保护法》、《水污染 防治法》等。
城市规划法规
海绵城市建设需遵循城市 规划法规,如《城市规划 法》、《城乡规划法》等 。
防洪法规
海绵城市建设还需符合防 洪法规,如《防洪法》、 《河道管理条例》等。
海绵城市建设的标准与规范
建设标准
规划设计是关键
01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从城市规划设计阶段开始,结合城市地形、
水文等自然条件进行合理布局。
因地制宜
02
根据当地的气候、地理、水文等条件,选择适合的生态技术和
设施。
公众参与和政策支持
03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同
时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予以支持。
05
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 与展望
海绵城市简介及建设方法课 件
目 录
• 海绵城市简介 • 海绵城市建设方法 • 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法规 • 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 • 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海绵城市简介
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规划设计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水循环过程,建设具有吸 水、蓄水、渗水、净水功能的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应对环境变化和雨水资源利用的能力 。
2014年,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标志着海绵城 市正式进入实践阶段。
近年来,海绵城市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推广,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方向之 一。
海绵城市的作用与意义
提高城市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海绵城市通过吸纳和利用雨水,减轻了城 市排水系统的压力,降低了城市在雨季发 生洪涝灾害的风险。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生态优先
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确保城市生态 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自然与人工相结合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生态条件 ,通过人工措施进行补充和完善。
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
制定全面、系统的规划方案,并根据 实际情况分阶段、分步骤实施。
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引导,同时发挥 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理念强调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注重发挥自然生态功能,保护和 恢复原有的水生态系统,通过构建绿水相融的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和自然的和谐 共生。
海绵城市发展背景
城市化进程加快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资源 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灾害等问题日 益突出,需要寻求新的城市水资源管 理方式。
生态文明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 技术措施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海绵城市概述 • 海绵城市建设基本原则与目标 •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 • 海绵城市运营管理策略 • 海绵城市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 案例分析:成功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定义与理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 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 以利用。
改善水环境质量
通过净化雨水、减少污染源等 方式,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
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防范水灾害
通过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 提高防洪标准等方式,防范和 应对水灾害,保障城市安全。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注重生态保护和 修复,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
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02
海绵城市建设基本原则与目标
建设基本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旨在应对城市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风险管理的新型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

它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最大程度地模拟和恢复自然水循环过程,减少城市面临的洪涝、干旱、水质污染等风险,并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下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基本概念:1.雨水管理:海绵城市通过采用雨水收集、蓄存和利用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排水系统的工作效率。

例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河岸带和湿地公园等生态设施来收集和储存雨水。

2.绿色基础设施:海绵城市将生态系统与城市基础设施相结合,通过建设湿地、绿地、景观河道等生态设施,提高城市的雨水补给能力,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3.多模态交通:海绵城市鼓励使用非机动交通工具(如步行和自行车),并优化公共交通系统,减少汽车使用量。

同时,建设支持可持续交通的基础设施,如自行车道、步行街、电动车充电桩等。

4.生态水利工程:海绵城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水岸景观、生态廊道等,提高城市内涝和洪水风险管理能力,减少城市污水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技术措施:1.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通过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如雨水桶、雨水花园等),将雨水储存和利用于家庭、酒店、商业和公共场所的冲洗、冷却和灌溉等用途,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

2.湿地处理系统:通过建设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等,提高城市的雨水滞留能力和水质净化能力,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3.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通过在建筑物屋顶和周围空地上种植植物,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提高雨水的渗透和蓄存能力。

4.雨水渗透系统:通过建设透水铺装、植被格栅和雨水花园等,促进雨水的地下渗透,减少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位的上升。

5.绿色交通系统:通过建设自行车道、步行街、轨道交通等,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减少汽车使用量,改善交通环境。

6.抗洪设施:通过建设河岸带、防洪墙、堤坝等,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采用了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来模拟和恢复自然水循环过程,改善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风险管理能力。

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水、城、人的共生
Sponge City:Symbiosis of Water、City and People
1 海绵城市概念 2 海绵城市五个原则
3 海绵城市两大途径
4 海绵城市四种角色 5 海绵城市四大指标
6 海绵城市八大技术
海绵城市
——会呼吸的城市
1 概念定义
海绵城市
源头分散、慢排缓释
水系河道
城 市 下 垫 面
建筑场地 绿地公园
道路广场
水系河道
植被缓冲带+生态河床
主要利用滨水的乔木、灌木、草本构建的不同植物群落带以及 水岸的土壤、砂石等渗透性材料对雨水进行生态管理,在雨水 径流最终注入水体前完成对雨水径流减速、雨水渗透减量、雨 水过滤净化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100-200米 水土保持:80-100米 防治污染:30-50米 降温等生态方面:200米 功能 水土保持 作者
河流
湿地
区域层面应识别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重要的生 态基础设施,并加以保护和修复,以留出足够的雨水涵养和 生态调蓄空间。
湖泊
海绵城市两大途径
城市层面: 低影响生态开发
四种参与角色
4 海绵城市四种角色
Ecology at Philosophical Level
政府:统筹者
规划从业者:设计者
1 概念定义
末端雨水快排模式
海绵城市处理模式
刚柔并济、双管齐下
海绵城市的建设,强调优先利用绿色、生态化的“弹性”或“柔性”设施,并注重与传统的“刚 性”工程设施进行有效衔接。通过“刚柔相济”,建立和完善城市的“海绵体”,强化对城市径 流雨水的排放控制与管理,从而实现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径流污染负荷、提高雨水资源化水平、 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重目标,最终为城市构建起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系 统。

海绵城市整体解决方案

海绵城市整体解决方案

海绵城市整体解决方案概述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采用一系列可持续性措施,以应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洪涝、水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

本文将介绍海绵城市的概念和目标,并详细说明海绵城市整体解决方案的核心要素。

海绵城市的概念和目标海绵城市旨在模仿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具体的规划和工程措施来将城市转变为一个可以自主调节、吸纳并延缓雨水入渗的系统。

其主要目标包括:减少城市洪涝风险、改善水质、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增加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减少城市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海绵城市整体解决方案的核心要素为了实现海绵城市的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核心要素来解决城市中的水问题、能源问题和生态问题。

水问题的解决方案1.雨水收集与利用: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并用于城市绿化、工业冷却等用途,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

2.雨水渗透系统:通过改造市区道路和人行道,提高雨水的渗透能力,将雨水尽量迅速地回归地下水,减少城市的洪涝风险。

3.生物滞留池:将城市中的污水经过生物滞留池处理,利用植物和微生物来去除污染物质,达到净化水环境的目的。

能源问题的解决方案1.太阳能利用:通过在建筑物和城市设施上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利用太阳能发电,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2.风能利用:利用城市高楼和开放空地,建设风力发电设备,实现城市中的风能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生态问题的解决方案1.城市绿化: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种植各类树木和植物,提供城市生态系统,并提高空气质量。

2.生态廊道建设:通过建设生态廊道,将城市中的零散绿地连接起来,提供野生动植物迁徙的通道,增加城市生态多样性。

海绵城市整体解决方案的实施步骤1.制定详细的城市规划: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制定海绵城市的规划方案,确定解决方案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步骤。

2.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渗透系统等基础设施,为海绵城市的实施奠定基础。

3.提升公众意识: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和支持海绵城市的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概念和做法
城市就是水泥森林那可不一定,一点巧思,一点改变就可以让城市与自然联结,在城市里也可以遇见自然!那么究竟什么是海绵城市呢目前我国的海绵城市从理论到实践都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目前处于什么阶段
从这两年的总体发展来看,当前我国的海绵城市研究和建设案例,对于城市和房地产开发而言,其指导意义非常有限。

海绵城市的初衷立意在于减少投资,但造个大公园不管怎么说都是很贵的。

从开发商研发的角度,现在基本都在观望,嘴上时髦一下罢了。

发展中暴露的问题
问题1 拿来主义
海绵城市借鉴自日本、北美和西欧的相关思想和经验。

但是,这些地方地下排水设施本来就修的不错,人家似乎没有把零食当正餐吃的习惯。

另外,具体的气候差异也比较大。

例如西雅图,很多学者喜欢拿这个城市作为案例,说明海绵城市的有效合理性,并作为将其引入我国的论据。

然而比较尴尬的是西雅图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都是绵绵细雨,我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家有兴趣可以查一下西雅图的降水记录,看那里一个月的降雨量,是不是赶得上武汉夏季一场典型大暴雨的降雨量。

问题2 定量
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其实是一个复杂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大工程。

需要定量的分析报告才能去执行,这包括但不仅仅包括:
1.各个精细地块的设计最大降雨量、流向、特点。

2.当前软硬质地表对应的雨水阻滞能力,对比对应的各种”海绵城市“策略下的单位地块的雨水阻滞能力,实施的可行性。

3.针对现有设施和降水记录的调研与数据报告。

4.基于以上数据的降雨滞——排数学模型。

5.在数学模型指导下的规划设计策论。

以上几点,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人做出来。

然而在缺乏数据理论研究的情况下,有些人却言之凿凿,大谈其研究成果有多么成熟。

问题3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太武断,先搞试点。

可是学术问题没有研究透彻之前,也怪不得资金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大。

做好海绵城市可以从以下几个基础设计层面着手:
绿色基础设计
01
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是采用在屋顶覆土或用容器的方式蓄滞雨水的设施。

绿色屋顶不仅能净化雨水,还可以减少大雨时地面排水设施的压力。

它是隐藏于建筑之巅的桃花源。

绿色屋顶又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基质深度根据植物需求及屋顶荷载确定,简单式绿色屋顶的基质深度一般不大于150mm,花园式绿色屋顶在种植乔木时基质深度可超过600mm。

绿色屋顶典型结构示意▼
02
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主要适用于建筑、道路及停车场的周边绿地,以及城市绿化带等绿地内。

它是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

狭义的下沉式绿地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在200mm以内的绿地;广义的下沉式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在以径流总量控制为目标进行目标分解或设计计算时,不包括调节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

03
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指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分为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和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按应用位置不同又称作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坛、生态树池等。

04渗透塘
渗透塘是一种用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的洼地,具有一定的净化雨水和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

渗透塘典型构造示意图▼
05
植草沟
植草沟指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并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作用,可用于衔接其他各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除转输型植草沟外,还包括渗透型的干式植草沟及常有水的湿式植草沟,可分别提高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控制效果。

植草沟典型构造示意图▼
雨水湿地
雨水湿地利用物理、水生植物及微生物等作用净化雨水,是一种高效的径流污染控制设施,雨水湿地分为雨水表流湿地和雨水潜流湿地,一般
设计成防渗型以便维持雨水湿地植物所需要的水量,雨水湿地常与湿塘合建并设计一定的调蓄容积。

雨水湿地与湿塘的构造相似,一般由进水口、前置塘、沼泽区、出水池、溢流出水口、护坡及驳岸、维护通道等构成。

雨水典型构造示意图▼
灰色基础设计
01
透水铺装
下大雨时,城市地面很容易积水,路面不透水,透水铺装所用的砖块有着密密麻麻的孔隙,它模拟土壤的空隙结构,雨水能迅速通过这些空隙排走,解决了积水问题。

透水铺装具有一定的峰值流量削减和雨水净化作用。

有了它,城市可以自由“呼吸”啦。

透水铺砖典型结构示意图▼
02
蓄水池
蓄水池指具有雨水储存功能的集蓄利用设施,同时也具有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蓄水池,砖、石砌筑蓄水池及塑料蓄水模块拼装式蓄水池,用地紧张的城市大多采用地下封闭式蓄水池。

GRAF蓄水模块典型断面构造示意图▼
03
渗透渠/管
指具有渗透功能的雨水管/渠,可采用穿孔塑料管、无砂混凝土管/渠和砾(碎)石等材料组合而成。

GRAF雨水渗透渠可线路铺设,也可两只渗透渠堆叠成管道状线路铺设,可以灵活地适应特定的条件和系统存储容量要求,进行产品的设计及安装。

04
雨水罐
雨水罐也称雨水桶,为地上或地下封闭式的简易雨水集蓄利用设施,可用塑料、玻璃钢或金属等材料制成,适用性适用于单体建筑屋面雨水的收集利用。

GRAF雨水罐可以进行单体串联、与渗渠组合搭配,解决其储存容积较小的限制,施工安装方便,便于维护。

05
过滤设备
利用滤网、滤布或介质过滤雨水径流中的泥沙及悬浮物从而实现低影响开发面源污染控制目标的附属设备。

【GRAF外置过滤器】主要用于地面管道雨水收集,可用于前期雨水弃流及雨水过滤。

全自动弃流、过滤、排污。

内置不锈钢过滤器,过滤精度。

产品外壳吹塑成型,井盖可承压汽车通过。

性能稳定不耗能,设备稳定、耐用,自带清洗喷头,检修方便。

当然,除了上述介绍到的措施之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再创新、创造的方法。

深入研究,不断探索,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远离雾霾等污染,实现在城市遇到自然的美好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