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国关史框架和思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要点:
1. 一战后与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区别
2.一战后,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运动产生的原因
八、经济危机对国际秩序的冲击
经济危机结束了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虚假的繁荣和虚幻的 和平,破坏了国际经济,也带来了一系列深重的政治后果, 最后导致世界范围内的大战。为摆脱经济危机,各国都采 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本国利益而不顾他国利益的措施,出现 了各国之间的关税战、贸易战和货币战。美国通过实施罗 斯福新政渡过了难关,实现了经济的复兴。英法在经济危 机期间,竭力维护既得利益和现有的国际关系秩序,并不 惜与法西斯势力妥协,绥靖政策开始出现。经济危机使一 些国家国内发生政治上的两极分化。代表极右势力的法西 斯政党在许多国家出现。危机特别严重的德国和日本,则 分别走向行了通过扩军备战和对外侵略来摆脱危机的道路。 在德国,纳粹党上台,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在日本,军 部法西斯专政建立,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他们的一系列 行动不仅对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而且使整个世界面临法西斯主义的威胁。
学习要点: 绥靖政策根源及其对二战的影响
德意日侵略扩张的加深:1.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英法 对此采取绥靖政策;2. 德国侵占莱茵河区,破坏《凡尔赛 合约》;3.武装干涉西班牙;4. 西方“不干涉”政策;5.日 本全面侵华和中国的抗日战争。
各国当时的对日态度:苏联:国联会议上谴责日本侵略, 向中国提供资源物资。美国回避对日侵略的谴责,避免卷 入,保护美国人的生命财产,保持中立。英国:在欧洲受 到德国牵制,在远东实力和地位下降,意图联合美国对日 施加压力,依靠美国打击日本。法国:对华政策紧跟英美, 只关心日本对其印度支那属地的威胁。德国:希特勒改善 德日关系。
学习要点:
1.美国建国前后的对外政策
2.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国家关系的影响
三、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
维也纳体系与法国:一是法国国内秩序,即波旁王朝的恢 复;二是防止法国再度称霸。维也纳体系与欧洲:一是维 持欧洲大国均势和平,首先是领土现状,二是保卫正统秩 序。维也纳体系运转的主要表现即欧洲协调。梅特涅是欧 洲协调中的核心人物。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和东方问题,是 威胁维也纳体系稳定的主要因素。其发展最终摧毁了维持 正统秩序的大国均势和平,使维也纳体系走向解体。维也 纳体系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1848年欧洲革命与克里米亚战 争。
学习要点:
1. 19世纪德意志和意大利两国的统一及其方式比较
2. 俾斯麦结盟体系的形成与调整,及瓦解的原因
四、美日的崛起与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 的斗争
英法在非洲的争夺、英俄在中近东的角逐是比较典型的帝 国主义早期瓜分殖民地的斗争。后期的德国与英法俄产生 了程度不等的矛盾,对日后国际关系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 英俄两国是19世纪中期侵略和殖民的先锋,两国对霸权的 争夺是该时期国际政治的主旋律之一。美日的崛起成为推 动全球性国际关系的新因素。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的 国际关系的总特点就是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欧 洲列强开始了早期的瓜分斗争,美日崛起后要求重新瓜分 殖民地。在此过程中,美日正式融入全球体系,推动全球 性的国际关系体系最终形成。
学习要点: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列强力量的对比

2.一战与二战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七、一战后的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运动
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潮的原因:一,殖民地卷入 一战,遭受损失,对宗主国不满。二,战争结束后,战胜 国经济陷入困境,加剧压迫和剥削殖民地。三,战争期间, 殖民地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力量壮大, 民族资产阶级独立意识增强。四,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民 族解放运动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加速了马克思 主义在亚、非、拉的传播;苏俄政府还对土耳其等国的民 族运动提供了道义和物质上的援助。民族解放运动在范围 上主要集中于:中东地区,包括土耳其、巴勒斯坦和北非; 中国及周遍地区,包括中国、印度、朝鲜和越南等国家和 地区;拉丁美洲地区,涉及墨西哥、尼加拉瓜、阿根廷等 中南美洲国家。
学习要点: 1. 维也纳体系的基本内容 2. 维也纳体系运作过程中大国的均势政策
四、德意志的统一和俾斯麦体系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维也纳体系的崩溃,及支配欧洲政治 的大国的移位和新的国际格局的出现。俾斯麦的成功基础在于资 本主义经济力量的飞速发展。他在德国跨入强国之列时下台,根 本原因在于德国诸阶级之间的力量分歧和冲突及其内外政策的失 败。1870年代后期的俾斯麦的对外政策具有欧洲争霸的性质, 力图摧毁法国,为此而拉拢俄国,阻止法俄接近‘拉拢奥匈帝国, 阻止俄国向欧洲西部和南部扩张;加剧英俄在世界各地的对抗, 是为“大陆政策”。俾斯麦的外交没有阻止俄法接近,海外扩张 又受到英国排挤。对内政策遭到反抗。俾斯麦体系是一种高度集 权型的国家体系,体系之外的国家则处于分散状态。这一体系的 形成,使得欧洲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使1870 年代后欧洲国际形势更加紧张与错综复杂。法俄同盟的成立标志 着俾斯麦结盟体系的终结。
大战前各大国的对外政策:1.英法的“绥靖政策”:主要 是指“二战前,英法统治集团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 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以牺牲弱小民族利益换取大国之间 的‘和平’,避免冲突和对抗的一种外交政策”。绥靖政 策的国内外背景和社会根源:社会背景之一是和平主义思 潮的泛滥。厌战、反战情绪强烈,对德国的负疚心理。英 法的衰落是导致其采取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欧洲传统外 交惯例。英国的扶德抑法政策,厌恶东欧小国。对苏联的 敌视。
二、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国际 关系
18世纪下半叶,战争使西方政治社会发生了质 的改变,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形成。美、法是其 中的代表。美、法作为资本主义成长的结果,意味 着君主专制时代已经过去,以国家为本位的时代已 经到来。其最大特点是强调主权在民。美国在独立 战争中利用了欧洲大陆国家间的矛盾,独立后又有 意识地采取了孤立主义政策。法国革命对欧洲传统 的力量均势产生了巨大挑战。但拿破仑帝国时期, 法国将挑战转化为对其他民族国家的奴役导致其失 败。
学习要点: 1. 比较分析一战与二战的区别 2. 二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战争的欧洲阶段:大战的爆发与大国关系的政策调整
1. 二战的起源与性质
二战并非一战的继续和后果。两次大战在国际政治经济 背景、战争爆发的特点、交战双方的情况,战争的性质、 进程和结局方面有很大不同。
一战时是资本主义处于主导地位,二战时,社会主义国 家的出现、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使世 界矛盾错综复杂。一战前的两个帝国主义集团基本上势均 力敌,二战前,英法面对法西斯集团退让。
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的国际关系
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的发展,也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入17世 纪,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各诸侯与皇帝之间,天主教派与新 教派之间斗争激烈,并导致“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 的开端,欧洲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 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主权,以及瑞士、 荷兰为独立国。和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 明确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 促进了近代民族主权国家的形成。
美国的孤立主义与“中立法案”。 《慕尼黑协定》及其后果。 大战前夕的国际关系:德意军事同盟的建立;英法反德同
盟形成;英法苏谈判,苏联对英国的绥靖政策不信任;苏 德互不侵犯条约。
十、二战与国际秩序的重大变革
二战进程大体分为法西斯集团战略进攻、双方攻守态势战 略转折、盟国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 侵略集团的矛盾是战时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决定着战争 的性质。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还存在着资本主义大国、帝 国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两种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帝 国主义、殖民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关 系。二战的影响不仅在于“把欧洲在世界上的优越地位彻 底葬送”,从而使世界秩序和国际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 而且还在于战争恐怖的记忆笼罩于人类心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习要点: 1. 经济大危机的特点及其给西方大国带来的政治影响 2. 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系的危机及影响:1. 金融危 机的爆发及其特点;2. 经济民族主义的加强(保 护主义)与金本位体系瓦解;3. 经济危机对西方 大国的政治影响。
罗斯福新政外交:新政经济外交(转嫁危机、扩大 海外市场)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 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 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在17世纪后半期和18 世纪的欧洲战争中,宗教利益、王朝利益和道德原则不再是决定 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利益和理性原则逐渐指导着国家 的主要行动。这一时期,欧洲列强用战争来解决矛盾,用和约和 妥协来结束战争。战后的和约主要对所争夺的利益进行再分配, 而不公正之处又引起新的战争。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 希特勒上台及其对外 扩张政策(种族理论和生存空间理论);2. 德国 扩军备战计划;
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增强; 2. 侵略中国;3. 退出国联和废弃海军裁军条约。
九、法西斯侵略扩张加深与各国的对策
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德意日公开对国际秩 序进行挑战。英法美反应软弱,或实行绥靖政策以 息事宁人,或实行孤立主义以避免惹祸上身,还试 图“祸水东引”。这表明后者战略地位空前虚弱, 并缺乏能明确其国家利益所在的大战略。英法的猜 忌与防范使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破产。苏联转而寻 求自保战略。
学习要点:一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六、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一战结束后,主要战胜国开始规划战后国际秩序。欧洲国际 秩序由以处理对德问题为核心的巴黎和会来解决,会上签订 了《凡尔赛和约》。远东国际关系则由华盛顿会议来解决。 这两次会议的结果构筑了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该体 系只是暂时解决了一战遗留的国际问题,同时也埋下了冲突 的隐患。
“三十年战争”前的五大强国法、奥、英、荷、 瑞在战后地位各有升降。到法国大革命之前,欧 洲国际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基本上确定为英、法、 俄、普、奥五国。在欧洲国际事务中,英国的主 要角色是制衡者,其他四国是欧洲大陆的霸权争 夺者。
重点内容:
1.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 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消长与矛盾转化 3. 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转移 4. 重要战争、和约及其影响 5. 以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分析该时期的欧洲国际形 式
学习要点: 1.门罗主义产生的背景及其对美国外交地位的影响 2.日本对东亚国际体系的追求 3.美日崛起后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特点
五、欧洲列强的重新组合与两大军事 集团的形成
维也纳体系建立后的大约一个世纪里,欧洲局势基本上处于相对 “平静”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欧洲大国间传统的“均势” 结构有关。但自19世纪中后叶以来,旧的“均势”结构不断受 到冲击。西方国家的新技术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有力地 推动着国际关系的全球化进程。随着欧美和日本等主要的资本主 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 洋洲被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帝国主义列强在世界 范围内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就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 这一矛盾随着美日崛起为世界大国而变得更加复杂化。维也纳体 系瓦解后,德国统治集团追求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的“世界政 策”,并发展大海军,从而向英国发起公开挑战。英国被迫放弃 “光荣孤立”的传统对欧政策,与法俄调整世界范围内的利益冲 突,出现了英法俄和德奥集团相对峙的两极均势体系。欧洲进入 危机频繁的阶段,而且任何冲突都有可能升级为影响两大集团之 间力量对比关系的重大危机。经过一战,欧洲开始丧失国际政治 的中心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