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朱熹教育思想述评

朱熹教育思想述评

朱熹教育思想述评
朱熹教育思想是宋朝文学家朱熹先生留给人们的重要遗产。

自出生以来,他就
一贯致力于改革宋朝教育制度,提高教育水平。

他的教育思想依据儒家传统,以诚信合乎“仁、礼、义、忠”这四组夫妇核心价值观制定的。

一、实事求是的态度
朱熹在教育中强调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求教师和学生都有真诚的态度,
去探讨社会和世界上真正有用的知识。

他认为,学习毕竟要经过实践与实践,学习不可避免要进行实践,同时实践也不可避免要通过知识理论来支持和指导。

二、强调早期教育
朱熹认为,幼儿脑子的智力可发挥的极限已经定型,所以教育应该尽早进行,
以便把握知识以及获得真知识的最佳时机。

三、实践在学习的重要性
朱熹认为,学习知识不仅要进行理论研究,还要尽量重视实践教育,以强化学
生思考、比较、选择、综合等能力。

他认为,学习要以“理论促实践”,实践又要首先有理论基础,才能获得优良的结果。

四、尊重人格
朱熹强调尊重个体,要求教师采用“知己”的态度,利用尊重和体贴等方式来
激发学生思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自我意识。

他认为,尊重个体的教育,有助于学生的自觉社会行为和关系愉悦的人际关系。

另外,朱熹还主张以“教不止于学”的思想,旨在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德行,塑造文明的性格,把智慧和道德的本质结合起来,从而促使学生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总之,朱熹教育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他在宋朝教育制度及方法上也作出了重大
贡献。

他提出的“实事求是”态度、“早期教育”理念、“实践在学习”的重要
性和“尊重人格”的思想,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很有裨益。

浅谈朱熹的教育教学思想

浅谈朱熹的教育教学思想

浅谈朱熹的教育教学思想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思想家。

他在《中庸》中说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教学过程,他认为“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1]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他提出了五项教学原则和方法。

他的教育教学思想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对自己职业的理念有了进一步的加深,促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现代教师的角色转换和行为的转变,也符合现代社会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并对教师的个人修养,教育教学以及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有着非常大的积极影响与借鉴作用。

1、自动和适时的启发朱熹是很重视学习的自动性问题,他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做学问主要靠自己主观努力,以自己积极的态度去掌握知识过寻求真理,是别人不能代替的。

并提出“指引者,师之功也”、“师友之功,但能示于始,而正之于终尔”。

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是在学生学习时给予引导指点,只是一个“引路人”的作用。

但我们现实社会中,我们的教学大多数都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记;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怎么教,要求学生就怎么学;学生无条件地服从老师的“教”,甚至有时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学生一点主动学习的意识都没有,老师也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自主学习的意识。

[2]很显然这是与当下的教师观是相违背的。

那朱熹的这一教学原则就告诉我们教师在过程中起着的是主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教学设计,勇于创新,以便在课堂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外,在学习之前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启发;[3]在学习过程中,若是学生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在学习完结之后,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并给予适当的评价。

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学习结合起来才能让课堂的效率达到最大,才能促进学生学习进步,全面发展。

2、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朱熹认为,在学习开始时,要动用全部精力,以勇猛奋发的精神和态度去学问,这样才能客服客观的困难和主观的惰性,并且在学习之后,要常常复习加以巩固,若是不复习不练以就收获不到复习的功效。

朱熹教育思想的实践

朱熹教育思想的实践

朱熹,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后世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朱熹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出发,探讨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朱熹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1. 格物致知朱熹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人明理,而明理的途径是格物致知。

格物,即观察事物,探究其本质;致知,即获得真知。

通过格物致知,使人认识到事物的规律,进而达到明理的目的。

2. 诚意正心朱熹强调,教育要培养人的品德,而品德的基础是诚意正心。

诚意,即真诚地对待他人和事物;正心,即保持内心的正直。

通过诚意正心,使人具备高尚的品德。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认为,教育应从修身开始,逐步发展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即培养个人的品德;齐家,即管理家庭;治国,即治理国家;平天下,即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4. 重视经典教育朱熹主张以儒家经典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认为经典是先圣先贤智慧的结晶,具有永恒的价值。

通过学习经典,使人获得道德修养、治国理政等方面的知识。

二、朱熹教育思想的实践1. 教育内容在朱熹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古代中国的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如《四书》、《五经》等。

这些经典成为学生必读的教材,通过学习经典,使学生掌握儒家思想,培养高尚的品德。

2. 教学方法朱熹主张以“讲读”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讲解经典,引导学生理解经典中的道理,使学生能够将经典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朱熹强调“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 教育评价朱熹认为,教育评价应以学生的品德和知识水平为主要标准。

在评价学生时,不仅要关注他们的考试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品德修养。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4. 教育实践朱熹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1)朱熹创立了“朱子学派”,该学派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中国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汉族,福建福州人,南宋理学大家,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

他独创的“格物致知”、“致良知”等教育理念及实践方法,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之一。

本文对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实践进行浅析。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1. 格物致知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唯有通过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才能获得真知。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灌输知识,而是在于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真理和本质,通过观察、实践、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这种教育方法是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思考能力。

朱熹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人格完善,成为有德有才的人。

在他看来,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这种品质的内在根基就是“良知”。

他强调“致良知”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良知”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判断能力,能够引导人正确地认识善恶、遵循道德规范。

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良知,并且通过教育的实践活动,使之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3. 教育方法朱熹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方法。

他主张“以问为学”,即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还提倡“小班教学”,认为小班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精细化管理和指导。

这些教育方法都体现了朱熹注重启发式教学、个性化教育的教育理念。

1. 标本兼治在教育实践中,朱熹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标本兼治”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他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通过“量体裁衣”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教育。

2. 教书育人朱熹提出的“教书育人”思想,是他的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意义评析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意义评析

兰台世界2012·5月下旬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世人称为朱子,是我国自孔子、孟子以来最为著名的弘扬儒学的文化大师。

作为古代教育家,朱熹倡导以理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编撰以育人为根本的教育著作,开展以书院为模式的教育实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倡导以理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朱熹是我国封建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理学学说的集大成者。

古代的理学是指宋朝以后的新儒学,又称道学,由北宋儒学家周敦颐始创,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发展,至南宋朱熹得以完善而建立的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朱熹认为,人既有“天命之性”,其来源于“太极之理”,属于“绝对的善”;人也有“气质之性”,其来源于“后期之欲”,但是“清浊可分”。

因此,对于人的教育,首先应着重于“气质之性”,通过“居敬”、“穷理”等方式来改变气质,以“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

朱熹关于“格物穷理”的理学观念曾经引发过一次著名的论争。

南宋淳熙三年(1176),为了交流和沟通思想,朱熹曾专门邀约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聚于江西上饶的鹅湖寺,围绕包括人才教育培养理念等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朱熹属于客观唯心论者,他认为应将基于现实、基于社会之上的“天理”作为考察人们一切行为和习惯的基本标准,遵循“天理”,就是宣扬“真、善、美”,反对“天理”,就是破坏“真、善、美”;但是陆九渊属于主观唯心论者,他主张“发明本心”,认为人应当从个人内心当中自行感悟和提高完善。

这就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鹅湖会”,也是比较符合当时社会现实的朱熹理学思想得以广泛宣扬和社会认可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

在南宋以后六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朱熹理学在促进人们的观念思维、教育人们的知书达理、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1]81。

以理学学说为指导,朱熹形成了广博丰富、深奥精微的独特教育思想,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其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精辟论述。

论述朱熹的教育思想

论述朱熹的教育思想

论述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是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教育的作用和目的,论“小学”和“大学”的教育,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以及论读书法。

一教育思想㈠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⒈教育作用:“变化气质”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把人性分成“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天命之性至纯至善,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发挥气质之性中的善性。

⒉教学的目的:“明人伦”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的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

㈡论“小学”和“大学”教育⒈“小学”教育⑴教育任务八岁入小学,朱熹认为小学教育任务是“圣贤坯璞”,是打基础的阶段。

⑵教育内容关于小学教育的内容,朱熹提出以“教事”为主的思想。

强调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

⑶教育方法首先,朱熹主张先入为主,及时施教。

其次要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

再次首创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⒉“大学”教育⑴教育任务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大学教育任务也与小学教育不同。

大学教育则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⑵教育内容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⑶教育方法在大学教育方法方面,朱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其中两点值得注意:其一,重视自学,其二,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㈢关于道德教育思想(低频,简答)⒈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道德教育是理学教育的核心,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首位。

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明天理,灭人欲”。

⒉道德教育内容要实现道德教育“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就必须进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这是朱熹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他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

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集理之大成者;也是宋以后一住重要的哲学家、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家。

关于道德修养的主张1、立志朱熹认为学者首先要立志,树立明确高尚的志向。

他说:"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日:亦不过如前所说,专在人自立志。

既知这道理,办得坚固心,一味向前,何思不进。

只思立志不坚,只听人言语,看人文字,终是无得于已"。

又说:"书不记,熟读可记。

义不精,细思可精。

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而今人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作贵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

所谓立志,即是树立要做尧舜或圣贤的目标。

"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

但一般自暴自弃的人,多半不能树立做圣贤的明确高尚的目的。

他说:"今之学者大概有二病:一以为古圣贤亦只此是了,故不肯做功夫;一则自谓做圣贤不得,不肯做功夫"。

自暴的人不屑做圣贤,自弃的人不敢做圣贤,这两种人都不能立志,所以都不肯做佳养功夫。

立志又要勇猛坚决,才会有进步。

他说,"学者立志,须教勇猛,自当有进。

何谓勇猛坚决呢?就是如饥思食、渴思饮的态度。

所以他又说,"立志要如饥渴立于饮食。

才有悠悠便是志不立"。

朱熹认为立志要明确高尚、勇猛坚决,这样就有坚强的信心,何患不进?2、主敬程颐曾说:"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

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认为主敬包含以下几个意思。

第一,所谓主敬,是培养严肃的或不放肆的道德态度。

朱熹说:"敬是不放肆的意思"。

所谓"不放肆",即是严肃谨守记礼法的态度。

所以他又说,"敬只是收敛来","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处"。

朱熹启蒙教育

朱熹启蒙教育

朱熹启蒙教育朱熹(1130-1200),北宋理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的启蒙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他提倡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教育理念,对后世启蒙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的启蒙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两个方面。

首先,他提倡“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来获取知识。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事物的深入观察和思考,才能获得真知。

这种启蒙教育思想强调了对学生进行实践性教育,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实践的能力。

其次,朱熹强调“诚意正心”,他认为,诚实正直是做人的根本,只有心地纯正、诚实待人,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这种启蒙教育思想注重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强调了诚实守信、正直待人的重要性。

在朱熹的启蒙教育实践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他在教学中常常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

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探索和发现。

同时,朱熹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他在教学中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

他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导学生要诚实守信、正直待人,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朱熹的启蒙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为后世的启蒙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同时,朱熹的教育思想也为中国古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总之,朱熹的启蒙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他强调了对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为后世的启蒙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朱熹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朱熹小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朱熹小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朱熹小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朱熹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教育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朱熹强调了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小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以下是朱熹小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 教育目的朱熹认为,小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德行和知识。

他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德行乃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德行,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实现人格的完善。

2. 学习方式朱熹主张小学教育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学习。

他反对死记硬背,强调理解和运用知识的重要性。

朱熹提倡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师生关系在朱熹看来,师生关系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他强调师者必须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教育要以榜样感化为主。

朱熹认为,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关系,师生之间的互动应该是平等的,师者应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成长。

4. 课程设置朱熹认为,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素养。

他提倡课程要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让学生在各个学科中能够形成全面的认识。

此外,朱熹还倡导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审美情趣。

5. 教育方法在教育方法方面,朱熹主张启蒙式教学,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他强调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学习,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朱熹小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目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课程设置和教育方法等方面。

朱熹的教育理念强调德育与知识的统一,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师生互动,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和能力。

这些思想对后世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容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容

---------------------------------------------------------------最新资料推荐------------------------------------------------------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容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容 1.对道德教育重要性的强调道德教育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朱熹全部教育思想的精华也是集中于此。

他认为,德行可以存天理,灭人欲,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对人有重大意义。

古代的教育者都把道德教育置于优先地位。

反之,如果缺乏德行而单纯追求知识,人就会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归宿。

他热衷于教育事业,积极从事讲学活动五十多年。

即使在从政其间,也不间断。

他每到一地,整顿县学、州学,创办同安县学、武夷精舍、考亭书院,恢复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

制定学规,编撰教科书,培养了许多知识分子。

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2.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教育的目的讲,朱子以为要在于变化气质之性,恢复本然之性,使一般学子都能以圣贤自任,都能从事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业。

培养一种理想的人格,是朱熹从事道德教育的基本目的。

1 / 7他认为:有志之士都当以圣贤自任,所以教育目的的第一在于促使一般学者都能立志做圣贤。

这种思想的背景当然是远承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与人同耳的启示,近采张载的希圣、希贤,为天地立命,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主张。

他认为,圣贤就是人生的最高理想,所以所谓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圣贤。

而培养圣贤,朱熹认为必须达到仁的道境界,具备了仁的道德品质。

仁的含义是爱,如朱熹所谓爱亲仁民爱物,无非仁也(《朱子语类》第 56 卷),仁只是个爱底道理(《朱子语类》第 20 卷),不可离了爱去说仁(《朱子语类》第 20 卷),仁之爱,如糖之甜,醋之酸,爱是那滋味(《朱子语类》第 20 卷)等等。

朱熹 家风

朱熹 家风

朱熹家风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理是世界的本质”,“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

他的家庭教育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家庭伦理:朱熹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伦理关系,认为父母、子女、兄弟、夫妇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尊重和帮助。

他提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家庭伦理原则,认为这些原则是维系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

2.重视家庭教育:朱熹认为家庭教育是培养子女品德的重要途径之一。

他主张从小培养子女的道德品质,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

他要求家长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子女。

3.重视知识教育:朱熹认为知识教育是培养子女才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他主张让子女从小接受全面的知识教育,包括经学、史学、文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他认为通过知识教育,可以使子女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强调勤俭节约:朱熹认为勤俭节约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主张家庭成员要保持简朴的生活方式,不要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他认为节俭可以培养子女的自律和自立能力,使他们更加珍惜所拥有的财富和资源。

5.重视家风建设:朱熹认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灵魂和底蕴,对子女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家庭成员要共同维护良好的家风,通过言行举止传承家训、家规等传统美德。

他认为良好的家风可以培养子女的高尚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家庭更加和谐美满。

总之,朱熹的家庭教育观念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子女的道德品质和知识才能,同时也主张勤
俭节约和良好的家风建设。

这些观念对于现代家庭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朱熹的教育思想 教育 教化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朱熹的教育思想 教育 教化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朱熹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化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朱熹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化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朱熹(1130-1200)是宋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提出了以教育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主张培养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的教育模式。

本文将探讨朱熹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以及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一、朱熹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朱熹认为,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群、美的关键所在。

首先,他强调德育的重要性。

在朱熹看来,德是人的根本,只有培养出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其次,他注重智育,认为人的智力开拓决定了个人的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

再次,朱熹关注体育,他认为强健的体魄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朱熹强调群育,认为个体的全面发展需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最后,朱熹提倡美育,他认为美是精神的陶冶,培养审美能力和情感能力对个人的全面发展也非常关键。

朱熹的教育思想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

他提出的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的教育模式,形成了中国古代完整的教育体系,为后世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朱熹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的影响朱熹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对教育的定义和目的的阐述启发了后世教育家对教育的思考。

朱熹将教育定义为“教化”,强调教育应该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这一观点得到了后世教育家的广泛关注和认同。

其次,朱熹提出的五育并重的教育理念,对于后世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一理念指导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对于改善教育质量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这一理念也对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引发了对德育、智育、体育、群育和美育的平衡发展的关注和实践。

另外,朱熹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教师角色的理解,也影响了后世教育的发展。

他将教师视为人类学问和知识的传承者,注重培养教师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水平,提倡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思想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朱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一、朱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先天之道与后天之学朱熹认为,人的先天天性具有善恶二元性,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实现先天性的善性。

因此,后天之学成为了实现先天之道的必要途径。

2.教育以“诚”为本朱熹提出了“性之善恶在诚之中”的说法,认为“诚”是人类道德成长的根源。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诚信和品德,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坚守诚信不移。

3.殷勤教诲与示范言传朱熹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和因材施教,强调教育需要殷勤匡导,通过实例化和规范化的言传身教方式,引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

4.知行合一朱熹强调,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挥作用,学习应注重知与行的统一,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

5.强化家庭教育朱熹认为,家庭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主张父母应该从儿童早期开始慢慢塑造儿童的品格,对儿童进行大量的言传身教教育,从而培养出一代道德高尚的人类。

1.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朱熹教育思想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人性观念融入了教育理念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 对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观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意义朱熹教育思想注重个性化教育和精神坚韧,强调以诚待人、以身作则,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

这些教育理念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3. 为当代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朱熹教育思想强调统一知行、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4. 面向未来,塑造教育人才的优秀品质朱熹教育思想广泛影响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同时对于塑造教育人才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成才,具有值得借鉴的部分,这对于当前和未来的教育事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朱熹教育思想以自身独特的理论洞见和实践经验,成为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现代教育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思想豪、教育条,他对幼儿教育也有不少精辟的见解。

①注重胎鼓。

他从"理气二元论"出发,论述胎教问题。

他认为,母亲受胎后一育一行对胎儿都会有影响,所以孕妇在各方面要非常注意。

朱熹作为一个理学宗,不仅没有将腑教视为"邪说",而且充分地注意刊胎教的积擞意义,不仅关系到儿童的体形容貌,甚至影响其智力水平的高低。

在这一点上,他的认识水平超过同时代的思想家。

②重视乳母之敷。

朱熹十分重视母对婴儿的保育作用,主张墨慎挣乳母。

他提出乳母的条件是:必求其竟褡慈惠,量良恭敬,慎耐寡言者,使为子师"。

③要求善从师,慎师发。

由于幼儿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弱,周围的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习与正则正,习与邪则邪。

'因此来熹也与古代许多教育家一样,强调在幼儿教育中应注意慎择师友。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教学内容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教学内容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1)、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

他的教育作用论是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2)、论“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朱熹把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看做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

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事”,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教理”,注意到了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心理规律来考虑教育阶段的划分。

(3)、教育原则与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居敬穷理”、“学思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

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1)、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认为教育作用是“明其心”。

(2)、关于儿童教育思想:他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

教育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其教育内容是歌诗、习礼、读书;此外,他强调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二者的异同点:(1)、王守仁和朱熹一样,都认为“理”是存在的,都把“理”作为宇宙的本体,把“理”当做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根据,所不同的是,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性即理”。

而王守仁则认为“理在本心”,“心即理”,在内不在外。

(2)、朱熹认为,圣人教训具在经书,为学之道必须穷理,穷理必须读书。

而王守仁则认为经书是“常道”,即永恒而普遍的道理,然其根源仍在本心,他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本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他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朱熹――南宋时期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曾师从北宋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再传弟子罗从彦。

朱熹天资聪颖,自幼接受儒学教育与理学启蒙,奠定了学术和思想基础。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一、人物简介朱熹(理学思想集大成者,其理学思想与程颐、程颢并称“程朱理学”)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朱松失官在家,教书伟业,朱熹从小攻读儒家经典,后师从程颐三传弟子李侗。

朱熹先后任官14年,其余时间多著书授业(《四书章句集注》元朝科举以此取士——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每到一地都要创办学校,修复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前后讲学达59年之久。

朱熹关心国家大事,向朝廷推崇理学,强调修身,力主抗金,但不被重用。

二、教育思想(一)人性论——人性二元论朱熹将人性分成“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就是理(性即理),是绝对至善;“气质之性”因人而异。

朱熹曾经做了一个比喻。

他说“天理”就像一只“明珠”。

人的形体气质就像盆中的水,有的盆中水是清激的,有的盆中的水是混浊的,清出的程度义各不相同。

把“明珠”放在清水盆里,我们看到的还是明珠;放在浊水盆里我们看到的就是暗珠;如果水太混浊了,我们连珠子都看不到。

明珠在水里面的具体显现就好比”气质之性”。

(二)教育的作用“变化气质”,使气质之性接近“天命之性”(接近天理)。

气质中最不利于“天理”显现的隐私就是“欲”,所以“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对个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明明德对社会:齐家、治国、平天下——亲(新)民(三)教育目的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四)“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1.“小学”教育(15岁前):①教育任务:教之以事——打坯模——打好做圣贤的坯模②教育内容:伦理道德规范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学习③教育方法:尽可能具体明确,生动直观形象2.“大学”教育(15岁以后):①教育任务:教之以理——加光饰②“大学”主要是读书,读书穷理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五)朱子读书法(寻私心,且吃力)1.循序渐进包含三个意思:第一,读书要按-定的次序,不要颠倒;第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即量力性原则;第三,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圆囵吞枣,急于求成。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展开全文一、朱熹终身热衷教育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翁、晦庵,云谷老人、沧州遁叟等。

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后居福建建阳。

十九岁进士及第,仕至宝文阁待制。

他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

他学识渊博,秉性刚直,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

《紫阳朱氏建安谱》附有朱熹著作总目凡41种,400余卷,著述等身! 世称“朱子”。

朱熹出生於书香门第,父朱松是二程(北宋理学奠基者洛阳程颢、程颐兄弟俩人)的再传弟子罗从彦的学生,朱松以二程思想教育朱熹。

具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学不倦的朱熹自八岁起即通读儒家经典。

他对孔子极为崇敬,曾这样说过:“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类》卷九三)。

朱熹的教育思想在他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并贯穿到他整个的学术活动之中,身体力行。

朱熹於19岁起考中进士到69岁罢官回乡,在半个世纪中从事教育活动历40多个春秋,即使在他五次出任地方官吏期间,也经常从事教育活动。

他在任职期间,极力提倡设置州学、县学和书院。

如於24岁出任福建同安县主簿时,办过县学。

知南康军时(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曾重建白鹿洞书院,并参与讲课和制订了一整套学规。

【白鹿洞书院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

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

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海内书院第一”。

此处是个周围隆起,中间低洼的小盆地,像个朝天的洞穴,故名白鹿洞。

白鹿洞书院在唐代时原为李渤兄弟隐居读书处。

李渤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鹿先生。

后来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成为一处游览胜地。

由于这里山峰回合,形如一洞,故取名为白鹿洞。

至五代南唐升元年间,曾在此建立“庐山国学”,这算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

宋代初年,经扩充改建为书院,并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

当时有士子数十百人,与岳麓、睢阳、石鼓等,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

朱熹教育思想:格物致知、居敬持志

朱熹教育思想:格物致知、居敬持志

朱熹教育思想:格物致知、居敬持志朱熹教育思想:格物致知、居敬持志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出⽣于福建。

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

朱熹以儒家思想为主⼲,兼取佛、道观点,并叹收当时的⾃然科学成果,构建了⼀个“致⼴⼤,极精微,综罗百代”的集⼤成的学术思想体系。

他把“理”作为哲学体系的最⾼范畴,⽽“理”⽆所不在,“万物皆有理”。

他从理⽓论出发,提出了“宇宙⽣成论”。

在道德修养上,提出“存天理,灭⼈欲“,认为天理胜则⼈欲退。

他还继承了孔⼦“学⽽优则仕”、“有教⽆类”的教育⽬标,提出教育的⽬的和作⽤就在于“明⼈伦”。

并且以“正⼼修⾝”为教育⽅法,以“圣⼈之德”或“贤⼈之学”为培养⽬标,以“修齐治平”作为⼠⼈阶层的最⾼理想。

朱熹四⼗余年从事教育和著述,注意⽤⾃⼰的哲学思想指导教育实践,并总结出⼀套教学⽅法和原则。

他认为学习是⼀个贯通和积累的过程,需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

⽽贯穿其中的⼜有若⼲条原则。

在他去世后不久,其门⼈编成《朱⼦读书法》⼀书,⽤六句话对朱熹主张的学习原则加以概括,分别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涵泳、切⼰体察、著紧⽤⼒、居敬持志。

朱熹是封建社会后期期最有影响的⼀位教育家。

《四书集注》成为元明清朝代读书⼈的必读书;《朱⼦家训》成为南宋以后家族⽂化教育的典范。

从南宋以来七⼋百年,中国教育可以说受朱⼦的影响最为深远。

正⽂:《⽩⿅洞书院揭⽰》(节选)[原⽂]⽗⼦有亲,君⾂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

尧使舜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学者学此⽽已,⽽其所以学之序亦五焉。

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之。

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之事,则⾃修⾝以⾄处事接物,亦各有要。

其别如左:⾔忠信,⾏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已所不欲,勿施于⼈。

⾏有不得,反求诸⼰。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
4、朱熹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
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说:德行对人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修身,而且还可以推而广之去治人、治国。如果缺乏德行而单纯追求知识,人就会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归宿。
5、教育必须从儿童抓起。
朱熹认为,小学教育是基础,是“培根”的工作,故从小向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尤其重要。儿童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畏隆师之道”。他指出,这些伦理道德皆蕴藏于儒家经典之中。
朱熹的教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想
朱熹朱熹的教育思想是:
1、教育的主要作用是“改变人的气质”。
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他强调“为学乃变化气质耳。”只有通过教育来澄浊为清,去不善而从善,才能变“气质之性”为“天地之性”。
2、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明天理,灭人欲”。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
3、教育的任务是小学“教之以事”,“大学是穷之其理”。
朱熹主张以小学而言,主要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至于发掘和探究事物之理,则是大学教育之任务。故若小学能受到很好的教育,“便自养得他心不知不觉自好了,到得渐长更历,通达事物将无所不能”。
扩展资料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
(1) 、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
“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

他的
教育作用论是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2) 、论“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朱熹把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看做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

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事”,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教理”,注意到了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心理规律来考虑教育阶段的划分。

(3) 、教育原则与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居敬穷理”、“学思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

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
认为教育作用是“明其心”。

(2)、关于儿童教育思想:他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
蔽最少,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

教育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其教育内容是歌诗、习礼、读书;此外,他强调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二者的异同点:
(1)、王守仁和朱熹一样,都认为“理”是存在的,都把“理”作为宇宙的本体,把“理”当做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根据,所不同的是,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性即理”。

而王守仁则认为“理在本心”,“心即理”,在内不在外。

(2)、朱熹认为,圣人教训具在经书,为学之道必须穷理,穷理必须读书。

而王守仁则认为经书是“常道”,即永
恒而普遍的道理,然其根源仍在本心,他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本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他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朱熹一一南宋时期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曾师从北宋理学家程颐、程颢
的再传弟子罗从彦。

朱熹天资聪颖,自幼接受儒学教育与理学启蒙,奠定了学术和思想基础。

朱熹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他的理学思想直接继承了二程(特别是程颐)的学术思想。

他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一)“理”与“气”
A、“理”:即规律,精神。

B、“气”:即物质,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材料,理是不能脱离气而存在的。

C从根本上说,“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

“理”是纯美的,所以说他是唯心主义。

朱熹认为万物的最初本源首先是理(道德、真理、道理、规律),道德规范是在人类社会之前就已
经出现了。

理是生存万物的依据,也是一个生存的法则。

(二)“性即理”
朱熹认为,理表现在人身上称为性,性与理是一个东西,即“性即理”。

可见他是以性为善的。

他认为“一理”就是“万理”。

(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天地之性”是纯善的。

“气质之性”是有善有恶的,恶的表现都是气的关系。

他认为生物的本性
上来讲,它是纯善的。

理论上说人性应该是纯善的,但是具体的有肉之躯的人是有善有恶的。

(四)“存天理,去人欲”
“存天理,去人欲”即“变化气质”之情。

他强调“先天性”,“必要性”,他认为要想超过禽兽
必须进行道德教育,强调道德教育的自律。

目前,道德教育只是宣传,他认变道德教育应先是他律,
然后再是自律。

五)“读书穷理”
“读书穷理”即只
重视知,不重视行。

朱熹认为读儒家经书,不必联系实际,不必联系思想,学习具体任务,通过自我反思就行了。


认为小学学事主要是:洒扫(劳动),应对进退之节。

大学穷理。

二、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他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王守仁--明代中期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

一位理学家,其理学思想继承了南宋理学家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并加以发展,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说,这种学说也成为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他是主观唯心主义者。

王守仁认为知理存在于人的心中,朱熹则认为存在于万物之中。

他认为“格物穷理”一一即通过事物的研究来弄清理,他认为,天下本无物可格,一切的知和理均在心中,他继承发展了陆九渊的思想,被称为“陆王学”。

(一)“心即理”一一他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权威,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他并不认为万事之中存在理,他认为“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王守仁不谈性,只谈理;不像朱熹谈理与性。

(二)“致良知”一一王守仁认为良知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像上了一层灰尘。

致良知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

(三)“知行合一”的思想一一他认为知的过程就是行的过程,知行不能脱节,知行是一个过程,他认为行的开始就是知。

这与朱熹是恰恰相反的。

(四)他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王守仁强调顿悟,他做的是减法,良知本来就存在。

(1、内省:淡化了读书的作用,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造成了理论上的空疏。

2、事上磨练。

即在行动中学习。

他认为
一切学习都是在行动中进行的。


*朱熹与王守仁在儿童教育思想上的异同表现在:
朱熹认为:
一、重视蒙养教育
朱熹依据古代的教育经验,把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划分为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其中8〜15岁为小学教育段,即蒙养教育段;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段。

他认为这是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则是小学教育的扩充和深化。

为了说明蒙养教育的重要性,他还把小学
阶段的教育形象地比喻为“打坯模”阶段。

二、要求慎择师友。

由于幼儿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弱,周围的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习与正则正,习与邪则邪。

”因此朱熹也与古代许多教育家一样,强调在幼儿教育中应注意慎择师友。

三、强调学“眼前事” 朱熹强调学习“眼前事”,注重道德行为操作的训练,要求儿童的学习由浅入深,自近
及远,这不仅
符合儿童认识发展与道德形成的规律,易为儿童掌握,而且也有助于自幼儿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践履笃实的作风。

古语说:一室不能扫,何以扫天下?小节不拘,大德怎成?注重“眼前事”的学习,也就是要求从小事、身边事做起,至今这仍是儿童品德教育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四、提倡正面教育为主根据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朱熹还对教师提出指导、示范和适时启发的要求。

朱熹进一步阐发了尝试教学思想。

朱熹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别人不能代替的,必须强调自学。

他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

"他主张,学生最佳
的学习过程,是自己读书,自己思考,反对别人把学习内容领会了,向自己灌输。

他又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占重要地位,但终究不能代替学生的作用,教师只是做一个引路人。

"指引者,师之功也。

"
王守仁认为:
一、顺导性情,鼓舞兴趣
关于儿童教育,王守仁的基本思想是: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

可见,王守仁提倡顺导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的教育方法,是与传统教育方法根本对立的,在当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循序渐进,量力而施王守仁认为,任何人的认识水平都有一个由婴儿到成人的发展过程,对儿童不能像对成人一样的要求,儿童良知发展到何等水平,教学就只能进行到什么水平,从另一方面说,他认为教学的难度也不应过于落后儿童的认识发展水平。

三、因材施教、各成其材王守仁认为:教育者对儿童施教,不仅要考虑儿童认识发展水平的共性特征,而且还要注意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就像良医之治病,对症下药。

王守仁的因材施教,各成其材的思想,承认了发展个性的必要性,对传统教育抹煞儿童个性的存在,以一个模式培养儿童的教育方法可以说是一个有力的批判,同时也体现了他思想的进步意义。

四、全面诱导,不执一偏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应当是多方面的。

他对教育者提出了通过习礼,歌诗和读书对儿童进行全面诱导的要求,并对习礼、歌诗和读书的教育意义和作用分别作了说明。

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述,是其整个教育思想的精华,它不仅当时在反对传统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儿童教育的规律,尤其是他的“自然教育论”的提出,实属难能可贵。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