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会群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下是人类离群索居的例子。 (1)狼孩 (2)鲁滨逊 (3)桃花源
(2)从社会化自身来看,群体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产
物。群体生活是社会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 总和。群体一旦形成,便有其自我维持的倾向。群体持续 存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群体必须能够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二,成员的利益必须受到保护,成员能为实现自己 的目标从事活动,但不妨碍群体目标的实现。 第三,群体赋予其成员以一定的地位和作用,并以此谋 求成员间的统一。 第四,群体能够满足其成员的各种欲求并提高其能动性。 这些条件如果得不到满足,群体即使形成,也难以持续。
三、初级群体的功能 (一)正功能 (1)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例如,家庭在人生早期阶段, 几乎是个体的全部。 (2)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初级群体在满足感情需要、减 轻心理压力、防止人性异化等反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初级群体通过其规范和内聚力 的作用,有效地控制着群体成员的行为。 (二)负功能 (1)从微观心理角度看,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 个人积极性的发展,限制个人社会发展。在初级群体中,个 体意识容易消退,个体盲目遵从群体意识和规范。 (2)从宏观结构角度来看,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 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和组 织目标的实现。例如,裙带关系,帮派集团等。
讨论:人为什么要群居?
二、群体存在的基础
(1)从社会成员个体方面来看,个体有群居的本能,并 希望在群体中满足其各个方面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爱 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
讨论:马斯诺及其需求层次理论?为什么 五个层次需求的满足必需以群体存在为基 础?
讨论:社会交换理论与群体存在的基础
讨论:人能不能离群索居?离群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后果 是什么?
第二节 社会群体的结构及其作用过程
一、群体的凝聚力
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正好为一 体的力量。群体凝聚力的发展表现为三个层次: (1)人际吸引。 (2)群体规范的遵从。 (3)成员把群体目标自觉看成自己的目标。
二、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 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立的一种标准化的观念。群体 规范受模仿、暗示、从众、服从等因素的影响。 如,谢里夫群体压力(知觉判断:光点是否运动以及线段 的长短)试验
三、群体内部关系
可以从三个方面对群体内部关系进行考察: (1)群体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群体成员间的关系的数 量和形式。2人群体的潜在关系是2,3人群体潜在关系 是6,4人群体潜在关系是12。 (2)利用“社网图”分析群体成员关系的状态级该群体 结构紧凑程度。见教材155页。 (3)我们可以通过群体内部信息沟通方式,来分析群体 成员的地位结构类型和凝聚力状况见教材155页。
讨论:安全阀理论——(科塞)
(1)群体内部存在一个类似于安全阀的制度,它通 过运用潜在的社会冲突来维持群体的团结。安全阀 使猛烈的敌对情绪不断排除出去,不至于破坏整个 群体结构。
(2)冲突有利于建立和维护群体的身份和边界 (3)群体发生冲突使,可以促进内部的团结。
(4)虚构的冲突对群体也具有聚合功能。
社
会 网 络 图
群体信息沟通方式1
群体信息沟通方式2
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
一、关于初级社会群体的研究 1909年,库利在其《社会组织》一书中正式提出“初级 群体”概念。他认为,初级群体是亲密的、面对面接触和合 作的群体。这些群体包括家庭、儿童伙伴群体等。后来人们 逐渐把这一概念扩展应用到一切类似于家庭、伙伴的,具有 亲密关系的群体。 20世纪20年代,托马斯和兹纳涅斯基所做的的题为“在 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的研究、施拉舍所做的“帮伙”的 研究,都属于初级群体研究,并标志着这类研究逐渐从理论 分析转向实地观察和实验,从关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转向群 体内部结构和工作效率的分析。
三、群体的类型
(一)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 的是其成员关系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 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如家庭、邻里、朋友、亲属等。 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 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 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在这类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 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 系在一起。如军营、政府部门、工厂等。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用制度化、 规范化的方式。如军队。 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用随意 的、常规的方式,尤其是没有成文的规定。如邻居、同学。
(三)内群体与外群体 内群体与外群体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在1960年 提出来的。他试图通过这两个概念来描述群体成员对自己或 别人群体的感情。 内群体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外 群体泛指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 (四)所属群体于参照群体 略 (五)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和趣缘群体
第七章 社会群体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讨论:什么是群体?
思考:以下哪些群体最具社会群体特征?
(1)自然界中的群体:如蜂群、蚁群
(2)羊群、牛群
(3)车站的旅客群、剧场的观众
(4)班级群体
一、什么是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又称社会团体。所谓社会群体就是处在社会 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合成体。这个群体,一般说来,不仅群 体中的个人自己能够意识到,而且也是被群体以外的人们所 意识到。 广义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 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 同利益的人群。社会群体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由明确的成员关系 (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3)有一定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5)有一致的行动能力
二、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 (1)成员有限。初级群体一般是指2到30人的小群体。 (2)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面对面互动。在人数较少的初级 群体中,人们可以直接地、面对面的交往,不需要什么中间环节。 (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人们之间 有一种角色关系转变为多重角色关系,正式初级群体形成的一个 标志。从单纯“同事”转变为亲密的朋友就是如此。父母既是长 辈,又充当了孩子的教师和朋友。 (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情感。 (5)成员难以替代。在一般单位,某一职位空缺,可以按程序 找人顶替。在初级群体中,特定成员不能随意代替。例如,夫妻 离异、亲人病故会带来阴影。 (6)群体整合程度高。在维护和争取群体利益和荣誉方面,所 有成员行动上往往高度一致。 (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例如,习惯、风俗、伦理道德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