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痉挛性偏瘫的针灸治疗
高世毅主任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经验介绍
![高世毅主任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经验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827f7c6c48d7c1c708a14523.png)
高世毅主任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经验介绍【关键词】中风痉挛性偏瘫;老中医;经验目前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出现明显地阻碍了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是偏瘫康复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能否有效地抑制痉挛,进而诱发部分分离活动是提高康复治疗效果的关键。
马鞍山市市立医疗集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高世毅业医二十余载,学验俱丰,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肩匠心独运,善于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就老师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治疗方法1.1熏蒸基础方透骨草15g,海桐皮15g,艾叶15g,三棱15g,苏木15g,红花5g,莪术15g,威灵仙15g,伸筋草15g,刘寄奴15g,川牛膝15g,木瓜15g。
1.2肝阳上亢加天麻、钩藤、白芍、滁菊、葛根、夏枯草等;痰湿阻络加半夏、陈皮、茯苓、苍术、香附、胆南星等;阴虚风动加白芍、玄参、麦冬、茵陈、麦芽、龙骨、牡蛎、龟板等;脾胃虚弱加黄芪、党参、白术、甘草、陈皮、当归,山药等。
1.3治疗仪器为合肥力源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药熏蒸治疗仪,设定舱内温度在32℃。
每日1次,每次25-30min。
2治疗宜滋阴养血柔筋、祛风活血通络为主高主任提出阴亏血少,虚风内动,气血瘀滞,筋肉失荣为中风痉挛性偏瘫的基本病机;祛风通络、养血柔筋是治疗该病的大法。
中风痉挛性偏瘫属中医“中风后遗症”、“痉病”范畴,是中风后阴亏血少、虚风内动气血瘀滞、筋肉失荣致肢体强痉屈伸不利。
《景岳全书·非风·论治血气》谓:“偏枯拘急痿弱之类,本由阴虚,言之详矣。
然血气本不相离,故阴中有气,阴中亦有血。
何以辨之?夫血非气不行,气非血不化。
凡血中无气,则病为纵缓废弛;气中无血,则病为抽掣拘挛。
”《医方考·脑卒中方论》指出:“脑卒中之久,语言謇涩,半身不遂,手足拘挛……所以养血,亦可以润燥。
养血则手得血而能摄,足得血而能步,润燥则筋得血而能舒矣。
中风痉挛性偏瘫的针灸治疗ppt课件
![中风痉挛性偏瘫的针灸治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975253ff7ec4afe05a1df20.png)
• 6个月后有90%回复达到顶点。
• 预后:10%临床治愈
•
40%轻度残废
•
40%重度残废
•
10%植物状态
3
中风的分期
• 急性期:起病二周内。 • 恢复期:起病后二周至半年。 • 后遗症期:起病半年以后。
• 中风后瘫痪分级标准 • 参照Brunnstrom六阶段分期标准。 • ①软瘫期:Brunnstrom I-II期,患者的偏瘫侧肢
• “十一五 ”国家重点专科重点病种内容, 已在深圳市中医院、河北省中医院、 湖北省中医院及本院临床进行验证。
5
靳三针疗法
取穴:头针:颞三针
• 体针:上肢挛三针:极泉、尺泽、内关; • 下肢挛三针:鼠蹊、阴陵泉、三阴交。 • 随症取穴:肩手综合征加肩三针; • 腕关节严重痉挛加腕三针(阳溪、阳池、大陵); • 踝关节内翻加踝三针(太溪、昆仑、解溪); • 上下肢痉挛无法伸展加开三针(人中、涌泉、中
33
31
中药辨证治疗
• 以补气活血通络 柔肝舒筋为原则,适当加 用虫类药以祛痰化瘀。
•
五爪龙30 (北芪15) 鸡血藤30 当归15
川芎15 桃仁15 木瓜15 甘草5 桑椹子15
地龙15 僵蚕15
• 肢体痉挛严重加 葛根30 元胡15
• 指趾肿痛加 防己15 泽泻15
32
谢谢!!
针灸科-国家重点专科
26
27
埋线
• 对于偏瘫病程较长,疗效欠佳,可予以穴位埋线 法。
• 取穴:取肩髃、曲池、手三里、环跳、伏兔、足 三里、解溪。
• 操作:用12号~16号腰穿针将3~5cm长的“0”号 羊肠线埋入皮下,每次取2~4穴,15~30天埋1次, 15次为一疗程。
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技术
![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dee2ba0f0722192e4436f61b.png)
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技术作者:陈锐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3年第41期张力平衡针刺法,选用伸肌、屈肌侧有效穴位,根据两侧痉挛、弛缓的不同,施以不同手法,平衡阴阳,改善肌张力,缓解偏瘫痉挛状态,使偏瘫肢体的相关功能得到较大限度的改善和代偿,能明显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促进形成新的正常的运动模式。
对痉挛瘫痪有其独到的作用特点和治疗效应。
张力平衡针法疗效确切,操作方便,安全可行,患者易于接受。
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瘫痪,呈痉挛性。
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引出或引不出病理反射。
脑出血、脑梗死均参照诊断标准确诊,并有头部CT或MRI检查支持诊断。
适应证脑卒中痉挛瘫痪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患者。
年龄45~70岁。
或小儿脑瘫、截瘫、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肌张力增高、痉挛拘急状态者。
禁忌证无特殊禁忌证。
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及神志不清者,伴有严重糖尿病、严重感染、严重心脏病、恶性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造血系统疾病者慎用。
排除精神病、艾滋病,以及伴有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者。
操作方法器械准备无菌针灸针(直径0.32mm,长40 mm毫针)。
操作步骤张力平衡针法的操作方法:①取穴:a.上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
b.上肢伸肌侧:肩髑、天井、阳池。
c.下肢伸肌侧:血海、梁丘、照海。
d.下肢屈肌侧:髀关、曲泉、解溪、申脉。
②体位:取仰卧位,患侧上肢置体旁,手臂伸直,掌心向躯干;患侧下肢自然伸直,胭窝处垫高15cm左右,支撑踝关节保持中立位。
③手法:a.弱化手法:先取上肢屈肌,下肢伸肌侧穴位: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取直径0.32 mm,长40 mm毫针,快速刺入各穴,得气后每穴行柔和均匀的捻转手法1分钟。
技术标准:进针动作轻柔,快速刺入皮下,捻转角度为90°左右,频率为100次/分左右,以不出现肌肉抽动为度,出针轻慢。
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6a8f81e0b4e767f5acfceeb.png)
时阴精亏虚 、 阳亢盛 , 虚 治疗 时通 调督脉 经气既 可潜 阳息风 ,
又可调节 肾之精气 、 填髓健脑 , 脑髓 充 则元神 复 , 气通则 使 脑
阴阳 和 。
气虚 。金远林等 认 为气虚血瘀 , 脑络瘀 阻为基本病机。
治 宜 益气 养 血 , 血 通 络 。 活
阴阳失衡。赵晓峰等 根据 本病 的临 床症状 , 急收缩 拘
属阴 、 缓伸张属阳 , 舒 认为脑卒 中性肌痉挛 的病 机为阴有余而
阳不足。治疗应 补缓泻急 , 通经导气 , 以达阴平 阳秘。
2 临床 治 疗 2 1 毫针 治 疗 . 体针 。金泽 等 采 用 针 刺 颈 、 部 夹 脊 穴 治 疗 中 风 痉 挛 腰 状态 。取 偏 瘫痉 挛 侧 的 C T 5一 1棘 突 下 旁 开 0 5寸 及 L . 2一S 1
穴 , 脑卒 中后瘫痪痉挛状态 3 , 治疗 s例 总有效率 9 .3 。 14 %
腹针 。祝晓忠 采用 薄氏腹针治疗 中风后肌张力增 高。 治疗组取) 外 陵 ( 、 滑 双 、 双) 上
风 湿点 ( 侧 ) 下 风 湿 点 ( 侧 ) 刺 , 阙 加 艾 灸 。 留 针 患 、 患 针 神 3 m n 每 5 i 运 针 1次 。 对 照组 传统 取 穴 针 刺 。治 疗 3 0 i, m n O天 , 比较 两 组 治 疗前 后 A hw  ̄ so o h张 力评 分 及 Fg — yr 动 功 uI Mee 运
谓 “ 气 者 , 天与 日, 阳 若 失其 所 则 折 寿 而 不 彰 ” 。俞 国桥 认 为 中风 痉挛 性 瘫 痪 由气 血 瘀 阻 、 气 被 遏 , 阳 气 虚 损 、 寒 内 阳 或 阴 盛 致 肢体 筋 脉 失 其温 养 而 致 。 阴虚 。唐 友斌 等 认 为 中风 病 机 以 阴 虚 为 根 本 。脑 卒 中
董氏奇穴针治中风后偏瘫医案
![董氏奇穴针治中风后偏瘫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b81f5f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ab.png)
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l .2023,V o l .31N o .14大学,2020.[9]谢琪瑶.头穴丛刺电针治疗失眠患者情绪改变的临床观察[D ].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10]李莉,丁丽玲,王祖红,等.管遵惠益脑十六穴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临床经验探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165-168.(收稿日期:2022-02-12):崔建美,E -m a i l :956163041@q q.c o m 第一作者:赫佳,E -m a i l :1737815646@q q .c o m 董氏奇穴针治中风后偏瘫医案赫 佳张贵琴,范素锦,刘梦伟,张梓行,崔建美(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063210)ʌ摘要ɔ 中风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多会存在后遗症,其中又以肢体偏瘫较为多见㊂该文介绍应用董氏奇穴为主增强中风后偏瘫的典型案例,为董氏奇穴在中风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㊂ʌ关键词ɔ 中风;偏瘫;下肢肌力;董氏奇穴;针刺中图分类号:R 246.6 文献标识码:BD O I :10.19621/j .c n k i .11-3555/r .2023.1430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严重损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1]㊂脑卒中对于患者运动功能特别是下肢运动会造成很大的功能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而且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不利影响[2]㊂脑卒中属于中医 中风 范畴㊂‘金匮要略㊃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㊂ [3]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显著,尤其对于下肢肌力的改善较为明显,为更多饱受中风后遗症痛苦的患者增加了康复治疗的信心㊂董氏奇穴是董景昌先生家传并经过临床不断总结所创的一种诊治体系,因其疗效快㊁效果明显㊁针刺手法独特,很快为大众所接受并得到迅速推广[4]㊂据统计,董氏奇穴共有740个穴位,临床常用穴位约有200个,这些穴位在人体中大致划分为12组,在手指部对应 一一部位 ,手掌部对应 二二部位 ,前臂部和后臂部分别对应 三三部位 和 四四部位 ,足底部和足背部分别称 五五部位 和 六六部位 ,小腿部和大腿部分别称 七七部位 和 八八部位 ,耳朵部对应 九九部位 ,将头面部称为 十十部位 ,再加上 后背部位 和前胸部位 [5]㊂在针法上,董氏针法又和传统针灸有所区别,可概括为倒马针法㊁动气针法㊁牵引针法和不定穴针法[6]㊂左常波先生论述了运用董氏奇穴有两个境界:一是要掌握特效且非常丰富的治疗经验;二是参悟针道原理,掌握阴阳规律,在临床上从容不迫,达到最佳治疗效果[7]㊂董氏奇穴在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疗效明显,现介绍验案3则,以飨同道㊂1 病案资料(1)患者,女,71岁㊂主诉:左侧肢体活动不能18d㊂患者自诉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遂即摔倒,当时嘴角 斜,口角流涎,意识清晰,立即送往当地脑科医院治疗,考虑为脑梗死,给予溶栓治疗,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又行介入手术(具体术式不详)治疗,术后患者意识转清,左侧肢体活动不能㊂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就诊,以 脑梗死恢复期 收住入院㊂症见:嗜睡,面色少华;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体质尚可;左侧半身不遂,无视物模糊及昏暗不明㊂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滑㊂体格检查:左侧肢体肌力0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左侧肢体肌张力低,右侧肢体肌张力正常㊂H o l d e n 步行功能分类0级:无功能㊂功能独立性评分(F I M )得分:50分,重度依赖㊂改良A s h w o r t h痉挛评定量表(MA S )评分:3分,重度运动障碍㊂西医诊断:脑梗死恢复期,左侧肢体偏瘫㊂中医诊断:中风病(风痰阻络证)㊂选择董氏奇穴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㊂针刺处方:双侧肾关穴,健侧灵骨㊁大白穴,患侧花骨穴㊂选用华佗牌规格为0.30mmˑ40mm 毫针施术,针刺肾关穴时,针尖向肾经和肝经方向刺入;针刺大白穴时,针尖向同侧灵骨方向刺入,均平补平泻;患侧肢体花骨穴给予强烈刺激,留针30m i n ,并配合艾灸和电针治疗㊂患者每日针刺1次,每周6次,4周为1个疗程,并进行观察评估㊂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左侧肌力可达到1~2级,下肢肌力改善明显;患者继续治疗两个疗程后,可恢复到2~3级,下肢可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㊂后患者及家属自觉症状好转,要求出院㊂按语:本案中西医诊断明确,患者为脑梗死恢复99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4期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J u l.2023,V o l.31N o.14期,针对患者左侧肢体偏瘫的主要症状,选取董氏奇穴加用艾灸和电针进行刺激㊂中风后患者因正气不足,气血失和,邪气阻于人体,筋脉失于濡养,造成偏瘫,病证属于 痿证 范畴㊂‘黄帝内经“有 治痿独取阳明 的治疗原则,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而大肠经和胃经均属阳明经,在治疗中风后偏瘫时,选取的灵骨和大白位于手阳明大肠经循行路线上㊂临床针刺两穴时,要贴骨进针,符合 肾主骨生髓㊁以骨治骨 的原理[8],两穴合用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㊂中风后偏瘫患者皆为本虚之证,肾关穴为董氏奇穴之一,是补肾亏的第一要穴,针刺肾关穴既可起到补肝肾强筋骨之功,还可达到通经活络之效[9]㊂花骨穴包括4个穴位,位于足底第1㊁2跖骨之间,董师取穴的位置是:第1穴距趾间叉口5分,适与行间穴相对应;又5分为第2穴;再5分为第3穴,和太冲穴相对;再8分为第4穴㊂第3穴和太冲穴相对应,第2穴则在两穴之间;第4穴在第3穴后8分处㊂以上穴位对患者肌力的恢复起到强烈的刺激作用㊂(2)患者,女,75岁㊂主诉:左侧肢体活动不利20余日㊂家属诉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㊁恶心伴双下肢无力,就诊于当地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后考虑为脑梗死,并于当日夜间出现左下肢拖曳㊂患者神态正常,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苔黄腻,语声无力,脉弦㊂在我院就诊时,患者可短时间独立坐位,左上肢前臂可抬离床面,左下肢在床面上可进行平移,遗留有吞咽功能障碍㊂体格检查:右上肢肌力5级,右下肢肌力3-级,左上肢近端肌力2级,远端肌力3+级,左下肢肌力2级,左下肢针刺觉较右侧减退㊂西医诊断:脑梗死恢复期,偏瘫㊂中医诊断:中风病(风痰阻络证)㊂选取董氏奇穴的肾关㊁灵骨㊁大白和花骨穴进行针刺治疗,针刺方法同上;吞咽功能障碍加针刺舌下㊁舌系带两侧;患者左上肢活动障碍,选取肩髃㊁手三里和外关穴,分别配合艾灸和电针治疗㊂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左上肢近端肌力2+级,远端肌力可达4级,左下肢肌力2+级㊂继续治疗两个疗程后,左上肢肌力可抵抗轻度阻力,下肢肌力达3级㊂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下肢肌力可抗重力及轻度阻力㊂患者自觉症状好转,要求出院㊂按语:该患者在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基础上伴有吞咽功能障碍,选取董氏奇穴原理同上,针对该患者有吞咽功能障碍,针刺舌下和舌系带两侧㊂中医认为,中风后患者伴有吞咽功能障碍是因为病之邪气阻塞在舌咽,往上则扰乱清明,下之不得,通过刺激舌体,促进患者咽喉通利之效[10]㊂患者除两侧下肢肌力减退外,左上肢活动障碍明显,上肢不遂配以肩髃㊁手三里和外关穴,手三里和肩髃同为手阳明经穴,符合 治痿独取阳明 的治疗理念;外关穴为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起到通经活络之功[11]㊂(3)患者,男,48岁㊂主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3个月余㊂家属诉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能,伴头痛,无恶心㊁呕吐,伴言语不清,当时患者意识清晰,无肢体抽搐,无二便失禁㊂就诊于当地医院,完善头颅C T提示脑出血,并于第2日行开颅血肿清除术㊁去骨瓣减压术,后给予输液治疗,遗留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活动不能㊂为求进一步治疗,前来我院进行康复诊治㊂刻下患者伴有言语不清,右上肢抬起费力,右手抓握功能差,可在辅助下步行,步态不稳㊂神态正常,面色红润,形体适中,舌质红润,苔润,苔色红润,气息平和,脉弦㊂体格检查:左侧肢体肌力5级,右上肢近端肌力3级,远端肌力2级,右下肢肌力3级㊂西医诊断:脑出血恢复期,右侧肢体偏瘫,言语障碍㊂中医诊断:中风病(肝阳上亢证)㊂依据患者病情选取董氏奇穴的肾关㊁灵骨㊁大白和花骨穴;因患者辨证属肝阳上亢证,言语障碍可归属为肝经的问题,故选取太冲㊁期门㊁三阴交针刺;患者右上肢肌力近端为3级,远端为2级,选取患侧上肢的大陵㊁曲池㊁手三里和外关针刺,加用艾灸和电针㊂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上肢肌力有所恢复;治疗两个疗程后,患者右上肢肌力可达到3+级,右下肢肌力3+级;治疗3个疗程后,医生查体检测患者右侧肢体可抵抗轻度阻力,患者及其家属自觉症状好转,要求出院㊂按语:该患者为脑出血恢复期,辨证为肝阳上亢证㊂患者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在选取董氏奇穴的肾关㊁灵骨㊁大白和花骨穴的基础上,根据辨证属肝阳上亢证,加之患者言语功能障碍,可选取太冲㊁期门㊁三阴交㊂太冲㊁期门均为足厥阴肝经腧穴,具有平肝潜阳的作用;配以肝之募穴期门穴,起到疏肝平肝之功;三阴交具有滋补肝肾的作用㊂患者患侧上肢不遂,配以大陵㊁曲池㊁手三里和外关穴㊂手三里和曲池穴为足阳明胃经腧穴,具有濡养筋脉的作用,配大陵㊁外关穴对上肢加以刺激,促进经络通畅,有利于上肢肌力的恢复㊂001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4期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l .2023,V o l .31N o .14以上3则医案侧重点不同,第1例患者前来就诊时主要是下肢肌力的问题,笔者选取董氏奇穴中的灵骨㊁大白㊁肾关和花骨穴,并加用电针和艾灸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下肢肌力明显改善,临床疗效显著;第2例患者不仅下肢肌力出现问题,其上肢肌力和吞咽功能均出现障碍,在选取董氏奇穴基础穴位上对症选穴,加用手三里㊁肩髃和外关穴,并针刺舌下和舌系带两侧,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要求出院;第3例患者为脑出血恢复期,辨证属肝阳上亢证,其上下肢肌力均出现问题,并伴有言语功能障碍,在董氏奇穴基础上配以大陵㊁曲池㊁手三里㊁太冲㊁期门等穴,对症选穴治疗㊂3例患者均表现有下肢肌力的问题,基础穴位均选取为董氏奇穴㊂余康潮等[12]采用董氏奇穴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㊂2 讨论中风后遗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中风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全身气机紊乱,气血运行失常[13]㊂正气虚则无力推动气血运行,气血失和;肝主藏血,中风后患者气血逆乱,阴阳失衡,继而藏血功能失常,导致肢体筋脉濡养不足,肝风夹痰,风痰瘀阻于经脉,易出现肢体偏瘫;中风日久,肝肾亏耗,肝肾阴虚,阴不制阳,筋脉失养,萎软无力,故而半身不遂,所以中风后处于恢复期的患者应当以补虚为主,重用益气祛风㊁活血养阴之法㊂阳明经为何能被用于治疗痿证呢?原因大致可以归为两条:一是‘素问㊃痿论“提出 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足痿不用也 ,中风患者之所以会有偏瘫不用,归其根本原因是 宗筋纵而带脉不引 ,故选取阳明经治疗痿证;二是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大肠经和胃经属阳明经,而胃与大肠有消化和吸收的作用,能促进营养物质被消化吸收,使气血生化充足并运行于全身,起到濡养筋脉的作用,可以此经辨治足痿[14]㊂董氏奇穴有别于传统的针灸经络体系,但其根源来自于‘黄帝内经“[15]㊂本文介绍3例患者皆属于中风后恢复期本虚标实之状,选取董氏奇穴中的灵骨㊁大白㊁肾关和花骨穴作为基础穴位进行针刺,有利于中风后肌力尤其是下肢肌力的恢复,又可以起到补虚活血之功㊂练春玲等[16]采用董氏奇穴治疗中风病半身不遂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㊂董氏奇穴因取穴少㊁见效快㊁治疗范围广而迅速受到推广与应用[6]㊂临床实践表明,与传统经穴比较,在治疗中风病上董氏奇穴针灸见效快,能给予患者康复治疗自信,减轻患者及其家庭的负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㊂参考文献[1]王亚楠,吴思缈,刘鸣.中国脑卒中15年变化趋势和特点[J ].华西医学,2021,36(6):803-807.[2]陈培荣,李奎,吴丹丽,等.多通路功能性电刺激四肢联动对于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国康复,2017,32(6):476-478.[3]张仲景.金匮要略[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21.[4]黎海军.董氏奇穴应用浅析[J /C D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4):127.[5]邱雅昌,刘燕池,傅延龄.论 董氏奇穴 的特点和理论基础[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6):76-77.[6]左常波.董氏奇穴针灸特色疗法(1)[J ].中国针灸,2003,23(5):283-286.[7]左常波.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C ]//庆祝中国针灸学会与大韩针灸师协会缔结姊妹学会10周年暨全国针灸新疗法新技术现场演示和疑难病证针灸治疗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2002:33-36.[8]刘明阳,罗邵涵,谢丽娜,等.电针配合董氏奇穴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21,28(27):180-183.[9]王艺静,林海波,钟淑芬,等.董氏奇穴临床应用概况[J ].河南中医,2020,40(6):964-968.[10]李华.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 /C D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4):169.[11]郑婵娟,夏文广,陈燕志,等.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2018,37(1):11-15.[12]余康潮,陈俊琦,黄焕琳,等.董氏奇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2):179-180,187.[13]王林林,陈岚榕,许文威,等.古代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偏瘫取穴规律探究[J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1(3):98-102.[14]张邵青,邱美榕,吴追乐. 治痿独取阳明 的古今研究及临床应用[J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2):9-12.[15]唐明,卢江华,曾科学,等.董氏奇穴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1,42(3):64-66.[16]练春玲,黄天析,潘栋,等.董氏奇穴治疗50例中风病急性期半身不遂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1):72-73,75.(收稿日期:2022-03-29)101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4期。
中风偏瘫的针灸推拿治疗
![中风偏瘫的针灸推拿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d9b6ea85336c1eb91b375d89.png)
Division Two of Rehabilitation,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Neijiang, Sichuan Province 641003,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on hemiplegic motor function and viability in stroke patients. Method 96 patients with stroke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group(50) and acupuncture group(46) in this study. All participants were cured by acupuncture treatment. The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group also had massage therapy. All patients had the Fugl-Meyer and ADL scores at 48 hours and 28 days after stroke. Results scores of Fugl -Meyer and ADL grading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group are more higher than the acupuncture group(P<0.01). The shoulder pains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group were obviously alleviated, the cases of basically recovered patients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e acupuncture group. The efficacy and duration of disease constitute in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group were highly better than the acupuncture group. The total clinical efficacies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patients were superior to the acupuncture group. Conclusion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remarkably improve the hemiplegic motor function and viability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It can reduce shoulder pain level and shorten the treatment period.
颞三针配合挛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
![颞三针配合挛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39f181f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d9.png)
颞三针配合挛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近年来,中风已经成为我国老年人口中第一位的致死原因,同时,中风后的症状也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其中痉挛性偏瘫是中风后最为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社交能力。
传统中医针灸作为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已经被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康复治疗中。
本文将介绍颞三针和挛三针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上的临床应用。
一、颞三针和挛三针的理论基础1.颞三针颞三针是一种经皮肤穴位注射的治疗方法。
它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等。
颞三针的主要作用是激发脑和神经系统中的神经传递物质,促进新陈代谢和神经递质的补充。
通过颞三针的刺激,可以促进病患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对康复治疗中的疼痛、僵硬、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有显著的改善效果。
2.挛三针挛三针是一种以经皮肤穴位注射方式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
它适用于治疗帕金森病、面肌痉挛、慢性疼痛等疾病。
挛三针主要通过激发穴位和神经末梢的反射作用,调节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
通过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挛三针可以显著改善病患的运动和运动控制能力,促进神经系统的恢复。
二、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颞三针和挛三针临床应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是一种以偏瘫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
传统中医针灸作为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康复治疗中。
下面将介绍颞三针和挛三针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1.颞三针的应用颞三针适用于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肢体疼痛、僵硬、脚背下垂等症状的治疗。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1)选择相应的颞三针穴位,如阳白、口角、耳垂、翳风等;(2)使用麻醉药物预处理穴位区域,避免患者疼痛不适,或者使用无痛针刺方法;(3)进行逐渐递增、快速而有力的颞三针注射,恢复针筒吸力后保持压力,缓慢取出针头;(4)根据病情要求,可进行数次针灸疗法,每次间隔2~3天。
中风偏瘫的针灸治疗及体会总结课件
![中风偏瘫的针灸治疗及体会总结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516dd04a76e58fafbb0030d.png)
目录
• 概念 • 病因病机 • 辩证 • 治疗 • 体会
概念
• 中风(apoplexy)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 事,伴口角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 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喎、半身不遂为临床主 症的疾病。 • 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 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 中。 • 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常留有后遗症 。
体会
一、浅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电针法的运用; 二、浅谈治疗中风偏瘫穴位注射法的运用; 三、浅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头针的运用; 四、浅谈中风痉挛性偏瘫针灸治疗的体会。
二、浅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 电针法的运用
概述
定义:脉冲电针仪是用输出脉冲电流,通 过毫针等作用于人体经络腧穴,以治疗疾病 的一种仪器。
• 电针法是毫针与电生理效应的结合,可以 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手法捻针的工作量, 已经成为临床普遍使用的治疗方法。
电针选穴
• 电针的选穴方法除了按经络辨证、脏腑辨 证取穴外,通常还可用神经干通过和肌肉 神经运导线夹夹于毫针针柄上,通常电 针治疗大都选择2个穴位为一对,形成电流回路。 一般将同一对输出电极连接在身体的同侧,在胸 、背部的穴位上使用电针时,更不可将2个电极跨 接在身体两侧,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通电时 应注意逐渐加大电流强度,以免给患者造成突然 的刺激。
刺激参数
• 电针仪输出的是脉冲电,所谓脉冲电是指在 极短时间内出现的电压或电流的突然变化, 即电量的突然变化构成了电的脉冲。一般电 针仪器输出的基本波形称之为双向尖脉冲。 • 电针刺激参数包括波形、波幅、波宽、频率 和持续时间等,集中体现为刺激量问题。电 针的刺激量如同针刺手法和药物剂量一样, 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治疗
• 言语謇涩:廉泉、通里、哑门。 • 口眼歪斜:地仓,分别向颊车、下关、 颧髎方向施以透刺,配承浆、迎香。 • 吞咽困难:人迎、大椎、风池、风府、 廉泉、翳风、照海、太溪、涌泉。
阴经穴在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中的作用
![阴经穴在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45d1b93076a20029bc642d37.png)
阴经穴在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中的作用治疗中风偏瘫在中医学中通常采用针灸方法,选择的穴位主要为手足阳明经穴,此穴位虽然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会出现相应的局限性。
而近年来伴随中风病因的新发现,以阴经穴为主要穴位或者配合阴经穴位具有显著的效果,通过试验研究之后证实阴经穴在对中风偏瘫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标签:阴经穴;针灸治疗;中风偏瘫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在古籍中记载较多,通常选择手足阳明经穴进行治疗,而辅助穴位则采用太阳以及少阳经穴[1]。
而此治疗方法一直延续至今,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对中风病因的临床研究逐渐加多,此研究则从阴经穴治疗中风偏瘫进行分析,予以以下报道。
1 理论基础古代则认为中风的发病原因和“风”存在一定的关系。
而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则证实,中风和气虚、瘀火等存在一定的关系[2]。
而虚者通常为肾阴虚以及气虚,而实者则是风、火以及痰等,在整个疾病中本虚标实始终存在。
患者在患病急性期中的主要标志为标实,而在整个恢复期过程中的主要标志则为虚。
同时中经络常见痰,中脏腑则常见痰火,并且后期常见虚。
而中风偏瘫通常产生在中经络以及中脏腑后期时,所以在对中风偏瘫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的主要目的则是化痰以及祛瘀。
而痰的出现和肺脾肾存在直接的关系,肺脾肾均为阴经,因此在对患者进行化痰时需要选择阴经穴位。
中风偏瘫所表现的虚则是肝肾阴虚以及气虚,因为在对患者进行补虚的过程中需要以阴经穴位为主要穴位。
此外,风火通常为阳经,在治疗可以采用阴经穴,由于阴经和阳经具有一定的表里关系,在临床治疗中可以相互配合。
所以,在对中风偏瘫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选择阴经穴具有一定的根据。
大部分学者则认为阴经以及阳经进行相互结合采用,从而达到平衡的状态[3]。
然而在实际治疗中不应只单独选择阳明经,从而对阴经穴位予以了忽略,这样会对气血产生一定的影响。
治疗时虽然对三阳经进行相应的重视,此外还应选择阴经穴位。
对中风偏瘫患者进行治疗,应按照实际病程时间而定,在患病初期,病程時间为3个月以内,主要治疗穴位为上下肢阴经穴位,而在患病的后期,病程时间为6个月以上,主要治疗穴位则为上下肢阴经穴。
25 针灸科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5 针灸科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6c1f006650e52ea5518989c.png)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22-2008)。
临床表现以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
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缺血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
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
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320-2010成人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脑梗死:(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溶栓可参照适应证选择患者)。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脑出血:(1)多数患者动态下急性起病,少数患者于静态下起病。
(2)患者发病时多表现为突发头痛、恶心、呕吐、一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言语含糊或不能说话、大小便失禁、意识不清、颈项强直等症状,多数患者伴有血压升高;部分患者有癫痫发作。
(3)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等。
临床体征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眼球凝视麻痹、构音障碍、失语、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病理反射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等。
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分析
![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dc210ef2e3f5727a4e96292.png)
160• 中医中药 •中风在临床上是十分常见,而且也是比较难以治疗的一种病症,这种病症很容易使患者在治疗后出现严重的后遗症情况,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就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一种后遗症。
有研究认为,75%以上的患者在中风康复以后都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最为主要的功能障碍就是中风以后的痉挛性瘫痪[1]。
这种病情会使患者的肌肉出现萎缩,使患者的关节存在痉挛对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行动能力都产生影响。
如果对患者的病情不进行有效的控制,那么发展到后期就会对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进展产生影响,不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恢复。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治疗的干预可以得出,针灸对于改善患者的痉挛程度,提升患者运动功能具有较好的效果。
针对于此,本研究分析选择采用针灸疗法对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进行治疗的效果,并将主要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所有选择的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共计选入患者64例,所有患者入院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研究选则采用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32例。
对于本研究对照组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患者当中的男性和女性比例为17∶15,患者的年龄为57~86岁,平均年龄为(72.4±10.5)岁;本研究观察组患者中患者的男性和女性比例为18∶14,患者的年龄为59~87岁,平均年龄为(71.5±11.6)岁。
本研究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检验和诊断均被确诊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采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方面没有差异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本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配合采用康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主要包括对患者进行运动和学习,做好对患者的常规功能锻炼,并为患者选择电刺激疗法进行治疗。
为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在患者能够容忍的疼痛范围之内对患者进行小幅度的肢体运动,为患者进行被动活动各关节,活动的幅度主要以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避免患者出现痛感。
谈中风肢体痉挛的针灸治疗
![谈中风肢体痉挛的针灸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bdd3c37b7fd5360cba1adb78.png)
中风后偏瘫肢体的恢复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中风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 , 在发生和发展过程
中 ,几乎都会出现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或痉挛 , 如 果 得 不 到及 时 、 当 的 治疗 , 但 会 引起 患 肢 的疼 恰 不
痛 , 且 可 以造 成 患肢 肌 肉萎缩 、 节挛 缩及 变形 , 并 关
章 , 为 其 主要涉 及 足太 阳膀 胱 经 、 认 手厥 阴 心包经 、
维普资讯
新疆 中医药
20 0 7年
第2 5卷
第4 ( 期 总第 10 ) 1期
5 7
督脉 , 、 阴 阳跷 脉及 手 三 阴经 筋 、 三 阳经 筋 。《 足 灵 枢・ 经脉 》 云 :膀 胱 足 太 阳 之 脉 … …是 动 则 病 : “ 冲 头痛 , 目似 脱 , 如 拔 , 痛 腰 似 折 , 不可 以 曲 , 项 脊 髀 胭 如结 , 如裂 是为 踝 厥 。 ” 心主 手厥 阴心包 络 之 颛 “
完 成的行为。《 灵枢 ・ 本神》 :随神往来 者 , 日 “ 谓之
魂 ” 肝藏 f, “ f 血舍魂 ”足受血而能步 , 『 L “ 掌受血 而能 握, 指受 m而 能 摄” 。肝 在体合 筋 , 筋是 附 着 于 骨而 聚 于关 节 , 联结 关节 肌 肉的一 种组 织 。筋 有 赖 于 是 肝血的濡养 ,筋得其所养 ,才能运动有力而灵 活。 “ 脑为元神之府 , 觉元之根 , 精神智府” 。中风元神受
筋》篇言 :手太阴之筋 ……其病 ;所 过者支转筋 “ 痛 ” “ 少 阴之筋 ……其 病 当所 过者支 转 筋 , ,手 筋
痛”“ ,手心主之筋 ……其病 ; 当所过者支转筋 ” 。 【 2 ] 中风 偏瘫痉挛状 态所 涉及 的经脉 《 枢 ・ 灵 经 脉》 《 、经筋》《 、难经 ・ 二十九难》《 、素问・ 骨空》等篇
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166d0c3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b3.png)
的疗效及对患者血脂代谢及肾功能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 床,2019,16(21 ):3158-3160.[11]温宁.缬沙坦联合黄葵胶囊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7,丨5(8):60-62.[12|杨筱瑶,王亦薇,施中凯.黄葵胶囊对糖尿病肾病T G F-p i, a-S M A,l L K表达影响的研究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 10(29):170-172.[13丨肖芝梅,丁晨慧,骆臣.黄葵胶囊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疗效及 对血脂代谢、肾功能影响分析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7,16(22):2241-2243.丨丨4]陈艳春.黄葵胶囊与氣沙坦联合用药方案在慢性肾小球肾炎 中的临床应用[J].当代医学,2018,24(31): 13-15.[15丨葛飞.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观察丨J].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13): 119-120.[16丨孙道崎,黄德芳,薛俊,等.黄葵胶囊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在 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J].世界中医药,2018,13(4):834-837.[17]刘春生.黄葵肢囊与缬沙坦联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的疗效观察丨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 13 ):84-85.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朴慧花(天津市南开区中医医院天津300101)摘要中医在治疗中风后偏瘫中具有独到之处,尤其是近年来许多患者通过中医针灸治疗使偏瘫的症状显著缓解,获得了更 理想的生活质量,也使得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受到临床重视本次研究对目前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成果进行阶段性总结,以促进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关键词针灸;中医;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脑卒中;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979(2021 >03-0167-02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治疗方法,对中华民族的延续 曾做出重要的贡献。
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2156af00242a8956bece447.png)
头针疗法在 中风康复 中应用较多 。 王丽平等f 】 l 研究头皮针 、
体针叠加疗法对 中风偏瘫痉挛状态 的疗效 , 1 0例患者分 为 将 0
位 ,评定治疗前及 治疗 2 月及 4个 月患者肢体肌张力 、痉挛 个 指数 以及 患者 日常生活 能力 。结果发现夹脊穴组与背俞穴 组在 治疗 2个 月后疗效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00 ) . ,但均 5 优 于对照 组 ( < .5 ;治疗 4个月后,夹脊穴组优 于背俞穴 P 00 )
例中风偏 瘫患者随机分 为 2组 ,治疗组 3 例 和对 照组 3 0 O例 。
治疗 组采用颈 、腰 部夹脊穴针刺法 结合常规针刺法 ,对照 组采
用常 规针 刺 法 。其 中治疗 组对 痉 挛状 态 的 改善优 于 对 照组 ( 00 ) :.5 ,具有统计学意义。吴雪梅等【将 1 0例卒中后痉挛 】 2 性瘫痪患者分为背俞穴组 、夹脊穴组 、对照组 ,每组 4 0例 ,
单纯体针对照组 ( < .1。 肖凌勇[ 6 l O ) 0 2 1 0例脑卒 中后肢体偏 将 瘫痉挛 患者 分为实验 组和对 照组 。治疗组采 用头体联 合 电针 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头体针法,每组各 3 例 。每 日治疗一次 , 0 1 0次为一疗程 。经过 3 个疗程 治疗后 , 用现代康 复医学的改 采 良 Asw r h ot h量表 、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B un t m 分级 rn s o r 来判定临床疗效 。结果发现两组 患者上肢屈 曲性痉挛 ,下肢伸 直 性痉挛 ,手指 的屈 血性挛 缩 以及足 下垂 内翻等症状 均有 改
组 ( l . ) 背 俞 穴 组 优 于 对 照 组 ( < .5 。于 学 平 【电针 尸 00 , < 5 P 00 ) 】
火针疗法用于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分析
![火针疗法用于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70e2438102de2bd9705880a.png)
火针疗法用于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分析发表时间:2019-04-10T16:12:57.960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4期作者:勇刚[导读]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应用火针疗法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威海市乳山市育黎镇卫生院264517【摘要】目的:探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应用火针疗法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98例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火针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和治疗有效率。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评分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87%)显著高于对照组(71.42%),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应用火针疗法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火针疗法;中风;痉挛性偏瘫中风属于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大多数中风患者均会发生偏瘫,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则将进一步发展成痉挛性偏瘫,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
临床上对于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多给予药物进行调节治疗,但效果并不显著,有效的针灸方法则可疏通患者经络,对于改善偏瘫症状具有显著意义。
本文作者通过分析痉挛性偏瘫患者临床资料,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应用火针疗法的治疗效果进行以下探讨: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98例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0例,年龄为45岁至70岁,平均(57.504.24)岁,病程为16天至23天,平均(18.92.1)天;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24例,年龄为44岁至71岁,平均(57.344.11)岁,病程为15天至22天,平均(17.92.2)天;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针刺研究进展
![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针刺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6e03644767f5acfa0c7cd04.png)
文献综述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针刺研究进展3齐 瑞 徐创龙33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上海200437) 现将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痉挛的文献综述如下,旨在探寻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取穴与针刺规律。
1 取穴方法 1.1 循经取穴1.1.1阳经取穴为主 梁永瑛等[1]共检索分析到有关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为主的文献52篇认为,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经穴选用,主要集中在手足少阳经、手阳明经及足太阳经四条经脉。
睢明河[2]对62例偏瘫上肢痉挛患者分组采取针刺手少阳经穴(治疗组)与针利上肢阴经穴(对照组)治疗中风后上臂痉挛的疗效。
结果:治疗组取得了显著疗效(P< 0.05),对照组无明显治疗效果(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王子臣等[3]认为筋脉不得阳气濡养是痉挛的病机,督脉腰阳关为原阴原阳的会所,采用深刺腰阳关为主治疗下肢痉挛的方法,取得良好效果。
1.1.2阴经取穴为主 吕慧青等[4]参照《灵枢寿夭刚柔》“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的记载,治疗痉挛性偏瘫取阴经穴位治疗。
认为中风后肢体由萎软转化为强痉后,不应再固守“治痿独取阳明”之法。
选取平补平泻手足三阴经穴位治疗痉挛性偏瘫60例,上肢、下肢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0%、91.0%。
米建平等[5]上下肢阴经穴电针疗法降低中风偏瘫肢体肌张力总有效率83.3%。
1.1.3阴阳经取穴 卢佩斯等[6]分析脑卒中偏瘫痉挛期的中西医理论,认为在脑卒中偏瘫痉挛期,应注重肢体内侧肌群即阴经穴位的运用,配合肢体外侧阳经穴位,以补虚泻实,益气养血,平衡肌张力,调整痉挛状态。
娄必丹等[7]认为肢体痉挛的原因是阴阳失衡,肢体表现是阴急阳缓,采用阴阳经同取,补虚泻实,泻阴补阳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并强调对于拘急侧和迟缓侧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
海英[8]将96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采用阴阳经配穴平衡阴阳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按传统取穴的普通针刺组。
火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经验
![火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5533b3a9763231126fdb119b.png)
78内蒙古中医药第 38 卷2019 年 7 月第 7 期 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38 No.7 2019火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经验周季樋I 张连城"(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150)摘要痉挛性偏瘫是中风后常见的肢体和行为功能障碍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常引发焦虑、抑郁 等社会心理问题。
因此改善患者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症状,帮助其回归家庭、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临床上通过中医特色火针疗 法结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温通气血、解痉止挛以促进肢体功能状态恢复,颇具疗效。
关键词火针;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芍药甘草汤;临床经验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9 )07-0078-02Clinical experience of fire acupuncture treating spastic hemiplegia after strokeZHOU Ji-yue 1 ZHANG Lian-cheng 2**通讯作者:张连城,(1.Tianjin University of TCM ,Tianjin 300193,China ;2.Second Affiliate Hospital of Tianjin 300150,China)[Abstract] Spastic hemiparesis is one of the common limb and behavioral dysfunctions in patients after stroke, Seriously affect the pa tient's daily living ability, often caus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 cance to improve the symptoms of spastic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and help them return to family and society. Clinicall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racteristic fir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Shaoyao Gancao decoction can be used to warm blood, and it is effective to relieve phlegm and stasis to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limb function.[Key words] Fire acupuncture ; spastic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 Shaoyao Gancao decoction ; Clinical experience中风,又称为“脑卒中”,是临床上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意外疾病。
颞三针配合挛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
![颞三针配合挛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73ac50dfde80d4d8d05a4fdf.png)
颞三针配合挛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目的:探讨颞三针配合挛三针针刺疗法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中选取20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2例,对照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行康复训练,观察组于康复训练基础上行颞三针配合挛三针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恢复情况及临床痉挛指数;结果:观察组治疗FCA、NDS、FMA量表评分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CSI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治疗中,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颞三针配合挛三针针刺疗法,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功能恢复,缓解痉挛症状,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标签:痉挛性偏瘫;针刺疗法;挛三针;颞三针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是因中风后患有侧肌群的肌张力升高,导致运动阻力增加,导致运动协调性受到影响,若未及时控制病情发展,还可能出现关节挛缩、患肢肌肉萎缩等并发症,也是导致中风后常见残障表现[1] 。
采取中医针灸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进行治疗,其具有独特的优势,已经在临床大量开展,疗效得到肯定。
但是在临床上使用针灸治疗,主要强调取穴,拮抗侧取穴、痉挛侧取穴等,对于针刺手法有所忽视[2] 。
颞三针是对卒中后失语、偏瘫等开展的针灸治疗方案。
挛三针是一种根据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肌肉萎缩等症状,进一步完善颞三针形成的针灸治疗方案。
在本组研究中,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行颞三针、挛三针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204例为观察对象,男性159例,女性145例,年龄35-87岁,平均年龄(66.5±4.9)岁,病程15-159d,平均病程(42.5±6.8)d,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肢体偏瘫、肌张力增高症状,符合西医《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中医《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检查后确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痉挛性瘫痪的针灸治疗
靳三针疗法
• “十一五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 将中风偏瘫分成弛缓性瘫痪和痉挛性 瘫痪采取不同的取穴治疗。已在全国六 家医院同时开展研究工作。
• “十一五 ”国家重点专科重点病种内容, 已在深圳市中医院、河北省中医院、 湖北省中医院及本院临床进行验证。
靳三针疗法
取穴:头针:颞三针
• 体针:上肢挛三针:极泉、尺泽、内关; • 下肢挛三针:鼠蹊、阴陵泉、三阴交。 • 随症取穴:肩手综合征加肩三针; • 腕关节严重痉挛加腕三针(阳溪、阳池、大陵); • 踝关节内翻加踝三针(太溪、昆仑、解溪); • 上下肢痉挛无法伸展加开三针(人中、涌泉、中
• 《素问·痿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 《素问·调经论》“病在筋,调之筋” • 《灵枢·卫气失常》指出“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
病所在” • 《灵枢·经筋》“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病为腧。”
• 操作:选择紧张的肌腱,上中下各刺一针。 • 也可用火针刺之。
经筋火针刺取穴
• 上肢:肘关节内侧紧张的肌腱,肘横纹上刺 一针,其上下各1寸处刺一针;如腕关节僵硬 可刺阳溪、阳池、大棱;手指浮肿可刺八邪。
组别 靳三针组
N 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14天评分 治疗后28天评分 40 34.05±18.07 43.58±17.12)﹟ 52.25±17.11﹟﹟
康复组
靳三针加康 复组
40 33.18±16.23 40.05±17.06
45.05±17.13▲﹟ ﹟
40 33.35±16.30 44.68±15.66﹟﹟ 55.30±15.69﹟﹟
• 预后:10%临床治愈
•
40%轻度残废
•
40%重度残废
•
10%植物状态
中风的分期
• 急性期:起病二周内。 • 恢复期:起病后二周至半年。 • 后遗症期:起病半年以后。
• 中风后瘫痪分级标准 • 参照Brunnstrom六阶段分期标准。 • ①软瘫期:Brunnstrom I-II期,患者的偏瘫侧肢
0.030
F
0.845
3.992
0.970
P
0.432
0.02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靳三针加康复组比较, P<0.05。
60
50
FCA评分
40
组别
靳三针组
康复组
30
靳三针加康复组
1
2
3
经筋刺法
• 经筋病的治疗特点:取穴主要以痛为腧 • 《说文解字》:筋解释为“肉之力也”,意指能产生力的 • 肉;“腱”是“筋之本”,是附着骨骼的部分。
脑卒中的临床治疗
脑卒中(Stroke) 称中风,也称脑血管意外。是指急性
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 缺失的脑血管临床事件。
特点:
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 脑卒中三周内,几乎90%的患者将发生肢 体瘫痪!
• 康复时间窗:1~3个月可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 3个月后回复减慢(平台期)。
• 6个月后有90%回复达到顶点。
• 下肢:膝关节刺阴陵泉、阳陵泉;踝关节刺 太溪或照海、解溪;如足趾浮肿刺八风。
经筋火针操作
• 针刺部位常规消毒 • 选用细火针或中粗火针烧至通红、发白后快
速刺入上点,深度以刺中经筋为度,八邪、 八风浅点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后快速出针,以消毒干棉球 按压针孔,涂以万花油,每周治疗2次。
阴阳经协调针法
• 《难经·二十九难》云:“阴跷为病,阳缓 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1
2
3
治疗前后下肢简化Fugl-Meyer评分比较
组别 靳三针组 康复组
N
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14天评分 治疗后28天评分
40 15.95±7.03 21.58±6.21﹟) ﹟ 25.55±5.76▲﹟
﹟
40 16.00±6.56 19.60±6.55﹟
23.53±6.71▲﹟
靳三针加康 复组
40 17.50±6.88
用艾绒做成麦粒大的艾炷,在穴位上涂上万 花油后直接灸,每次取2~3个井穴及l~2 个关节,每次灸5~7壮,每周两次。因艾 炷小,瘢痕小,且涂上了万花油,不必担 心会影响关节的活动功能。
埋线
• 对于偏瘫病程较长,疗效欠佳,可予以穴位埋线 法。
• 取穴:取肩髃、曲池、手三里、环跳、伏兔、足 三里、解溪。
冲); • 指趾浮肿加八邪、八风。
颞三针
肩三针
治疗前后上肢简化Fugl-Meyer评分比较
组别 靳三针组
N 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14天评分 治疗后28天评分 40 23.05±16.04 32.20±17.58) ﹟ 42.50±15.30﹟﹟
康复组
靳三针加康 复组
40 21.35±15.24 30.80±16.37﹟﹟ 38.03±18.27▲﹟
0.665
F
21.40±6.34﹟ 1.180
28.88±4.50﹟ 7.87
0.516
P
0.311
0.00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靳三针加康复组比较, P<0.05。
30
28
26
下肢FM评分
24
22
20
组别
18
靳三针组
16
康复组
14
靳三针加康复组
1
2
3
治疗前后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比较
﹟
40 21.25±15.56 29.68±18.47﹟ 47.58±16.10﹟﹟
0.167 F
0.209
3.378
0.847 P
0.812
0.027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靳三针加康复组比较, P<0.05。
50
40
上肢FM评分
30
组别
20
靳三针组
康复组
10
靳三针加康复组
• 上肢:“挎篮”姿势—阴经急,阳经缓。 • —泻阴经,补阳经。内关、曲泽
(泻);外关、尺泽(补)
• 下肢:“划圈”步态—上下急、缓肌群复 杂。
• —阴阳经同取:阴陵泉配阳陵泉;三阴 交配悬钟;太溪配昆仑;申脉配照海。 (或补或泻)
麦粒灸
取患侧的井穴或关节周围的穴位,以隐白、 大敦、商阳、中冲等。
• 操作:用12号~16号腰穿针将3~5cm长的“0” 号羊肠线埋入皮下,每次取2~4穴,15~30天 埋1次,15次为一疗程。
CT围针法
• 通过颅脑CT扫描,确定出血或梗塞的病灶 部位,在其相应体表处周围用1寸毫针4~6 支平刺,针尖向中间。各种头皮针进针后 均用快速捻转或加以脉冲电流,l次/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