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学案2015.3.11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最新教学文档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2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熟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类型,结合实例分析各功能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3.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
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1.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平原地区;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或丘陵地区(因为城市用地比较破碎)(图2.1)。
3.类型划分:成都城市形态图兰州城市形态图重庆城市形态图过渡:城市不仅有一定的形态,其内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能分区(1)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形成功能区。
(图2.2)(2)功能分区的特点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1: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导学案1.以某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功能分区的分布和特点。
2.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和主要模式,理解不同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特点。
3.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
4.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的发展及其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本节的重点,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结合某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图,引导学生分析该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类型,在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类型中,人类主要从事哪些生产生活活动,让学生知道土地利用和城市功能分区的不同。
结合教材和规划图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功能分区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尤其是高、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的原因。
住宅区的分化,不同城市有不同的情况,教材只以香港为例加以说明。
对于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应从地理角度分析它们的位置特点、环境状况,及其与其他功能区的位置关系。
某地如果有住宅区的分化情况,可以结合当地实际,与香港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合教材三种不同的城市地域模式,让学生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一般发展趋势。
在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进行发散的多因素讨论后,从中找出主导因素——经济因素,尤其是其中的土地租金这一要素。
在这个过程中,应结合教材图2.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土地利用付租能力曲线的变化,同时也应渗透地理思维,培养学生地理分析的能力。
由于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是地理和生产、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重要体现,因此最好结合当地实际,让学生探讨该地居住区和工业区布局是否合理,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让学生总结并牢记居住区、工业区合理布局的一般原则。
知识梳理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①用地、②用地、政府机关用地、③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④用地、农业用地。
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学案)
第一节 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学案)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含义: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集中,形成不同的 区。
2、各功能区及其特定: (1)、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 和 的场所,是城市中最为 的利用方式。
随着住宅区的分化,出现了 住宅区和 住宅区。
(2)、商业区:是人们进行 活动的场所,多位于 、 的两侧或街角路 口,主要为 状或 状分布。
有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 (CBD )既是商业活动的中心又是服务中心。
(3)、工业区:是城市内部工业相互 而形成的,主要分布在 的地带。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由 构成,也叫 。
2、主要模式: 模式、 模式、 模式。
3、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 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 因素;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 其愿意付出 的高低。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和两个方面。
右图中的ABC 代表的功能区分 别是 、 、 。
(2)、其他因素:收入、 、 、早期 的土地利用方式等。
4、发展变化:城市发展的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围 ,功能用地 布置。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区的 向外搬迁,工业用地改造为 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发生了变化。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区:地租水平②、距市中心的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
因此,商业、工业和住宅的付租能力随空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
综合以上付租能力和地租这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峰的和地租次高峰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地方形成;在地租较低、交通发达的远郊地区则形成。
【知识巩固】一.单项选择题:1.在城市各种功能区中,最基本的职能分区是()A、商业区B、工业区C、住宅区D、行政区2.城市中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是()A、金融贸易区B、中心商务区C、工业区D、出口加工区3.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A、商业用地B、工业用地C、住宅用地D、公共用地9.城市功能区是指()A、提供城市职能的地区B、城市人口生活和工作的区域C、相同功能活动集中的建筑区D、由交通线路分隔出的各类区域10.城市空间的40%~60%属于()A、商业区用地B、工业区用地C、住宅区用地D、由交通线路分隔出的各类区域11.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是()A、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B、商业区、工业区、教育区C、工业区、教育区、行政区D、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12.城市各项功能区的形成主要是()A、城市规划的结果B、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聚集C、不需要竞争的结果D、同类活动造成的企业相互分离13.下列对城市功能区的理解,正确的是()A、同一功能区只有和种功能B、城市功能区有一定的空间C、商业区与住宅区是有鲜明界线D、根据主要职能的差异,可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14.下列有关多核心模式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中心商务区居于城市的几何中心B、批发、轻工业区分布在市中心附近C、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也有核心点D、中级和高级住宅区向低级住宅区的另一侧发展15.同心圆模式的形成,是由于()A、小汽车的影响B、各功能区的不断侵入和迁移的结果C、政策作用的结果D、在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点16.同心圆、扇形、多核心三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共同点有()①都是以中心商务区作为模式的中心②都能适用于所有的城市③高级住宅区趋向于分布在距城中心较远的城市边缘④低级住宅区都集聚在市中心附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7.明清北京城的所有用地功能区都围绕着紫禁城和中轴线呈对称分布,这充分突出了城市地域结构()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以封建皇权为中心C、以中心商务为中心D、以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为中心18.城市地域结构多核心模式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点,并不是由于市中心区()A、地价高,建筑物租金高B、职员工资高C、交通、居住拥挤D、资金、技术、人才缺乏19.在城市地域结构多核心模式中,中心商务区多位于()A、旧城商务中心B、新城商务中心C、城市几何中心D、城市交通的焦点20.下列关于西方城市地域结构同心员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共同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城市的中枢部分都是中心商务区B、都可以分出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等功能区C、住宅有高级住宅与低级住宅多位于郊外D、高级住宅多位于市中心,低级住宅多位于郊外21.右图(图2-3)所示的城市地域结构同心圆模式中,①~⑤分别是()A、中心商务区、工人住宅带、过渡带、中产阶层住宅带、通勤带B、中心商务区、过渡带、工人住宅带、中产阶层住宅带、通勤带C、中心商务区、中产阶层住宅区带、过渡带、工人住宅带、通勤带D、中心商务区、过渡带、通勤带、中产阶层住宅带、工人住宅带22.城市地域结构的扇形模式的特点是()①多功能区沿交通呈散点状外扩展②多功能区呈扇形沿交通线向外扩展③各功能区呈楔形沿交通线向外扩展④多功能区呈同心圆向外扩展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23.下列关于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每种功能区与其他功能之间有明显的界线②每种功能区也有其他功能区穿插其中③多数城市共有的功能区是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④工业区一方面有集聚性,别一方面向市区移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24.商业区多位于()①市中心②城市的外缘③街角路口处④交通干线的两侧A、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D、②④25.下列地区中,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的是()A、住宅区B、工业区C、中心商务区D、行政中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必修二《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学案2课时一、学习目标1.结合城市地图,说说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的类型。
2.通过对比,说出城市功能区的形成、特点及类型。
3.联系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说出其变化过程。
第一课时完成优化方案P24基础梳理自学导引完成优化方案P25探究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思考:1、城市功能区是如何形成的?2、主要城市功能区有哪些?它们的形态及特征分别是什么?完成优化方案P28同步测控 1 ,2小题第二课时完成优化方案P26探究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思考:3、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优化方案P27例2完成优化方案P28同步测控3—6小题,风向玫瑰图的判读技巧“风向玫瑰”图也叫风向频率玫瑰图,根据各方向风的出现频率,以相应的比例长度,按风向从外向中心吹,描在用8个方位所表示的图上,然后将各相邻方向的端点用直线连接起来,绘成一个形式宛如玫瑰的闭合折线(如图一),就是风向玫瑰图。
由于该图的形状形似玫瑰花朵,故名“风向玫瑰”图。
风向玫瑰图在气象统计、城市规划、工业布局等方面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例如,把居民区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上风向,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把污染大气的工厂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方向;在季风气候区,污染大气的工厂应布局在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以减轻大气对城市的污染。
【判读技巧】1、判断风向风向玫瑰图上所表示的风向即风的来向,是指从外面吹向地区中心的方向。
如图二中,①表示北风,②表示西风;图三中,③表示东北风,④表示西南风。
2、判断风向频率风向频率是在一定时间内各种风向出现的次数占所有观察次数的百分比。
图中线段最长者,即外面到中心的距离越大,表示风频越大,其为当地主导风向;外面到中心的距离越小,表示风频越小,其为当地最小风频。
如图二中,①线段最长,为当地的主导风向;②线段最短,为当地的最小风频。
如果当地的主导风向相反,则为季风风向,如图三中,其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和西南风。
高中地理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全册地理学案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土地的利用方式。
2.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主要功能区的作用、形态和区位。
课前预习案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商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和等。
2.城市功能区(1)特点:呈现连片分布;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
(2)常见功能区①住宅区:城市中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可分为和住宅区。
②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或街角路口,呈分布。
③工业区: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成,主要分布在地区。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概念: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又称。
(2)典型模式:模式、扇形模式、模式。
2.影响因素(1)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付租能力。
①影响地租因素:和距离。
②付租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
(2)其他因素:种族和宗教知名度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等。
3.变化(1)城市发展初期: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市中心吸引了工业的。
(2)随着工业发展和的兴起,用地出现各种问题工业用地改造成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课内探究案探究一:城市主要功能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工业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类型。
2.功能区的形成与特点城市经济活动的空间竞争经济活动空间上发生高度集聚导致____区____区____区行政区文教区特点:①②3.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特点呈现连片分布没有明确的界线商业区最小点状条带状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原则:市场最优、交通最优)高楼林立,人口流量大,经济活动繁忙,内部分区较明显中心商务区(CBD )工业区较小(一个城市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工业区)聚集性强成片分布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河流、铁路、公路等)分布)企业专业化程度高,相互间集聚性强。
受环保、地租、交通等因素影响,趋于分散4.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如何处理好居住区与工业区的关系?基本原则:(1)与工业区要有便捷的交通联系;(2)污染源布局在居民区下风向或河流下游;(3)在居住区和工业区间建卫生防护带。
2.2.1 城市空间结构 教案.doc
2.2.1城市空间结构教案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从容说课本节教材内容较多、容量大,主要包括城市区位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中心地理论等内容。
城市区位分析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可通过一些实例,如纽约、重庆、武汉等典型城市,重点分析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
关于城市土地利用,教材设计了阅读材料和活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的土地利用情况,读图分析,最后归纳出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关于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教学中要使学生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会运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可采用个案分析法,找典型的、具体的城市,说出其有什么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征。
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有几种广为承认的理论,其中以中心地理论最为典型,教学中可通过读图、实地调查等方式,理解中心地理论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1.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2.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3.城市功能分区。
?4.中心地服务范围的特点及其商品等级和服务等级的关系。
教学难点1.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2.中心地理论。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补充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掌握其分布特征。
3.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并理解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在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中的重要性。
4.了解中心地的概念,掌握其数量与城镇规模的关系,并理解中心地理论。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学会分析城市分区及其土地利用情况的方法。
2.利用个案分析,归纳城市功能分区划分依据和研究过程。
3.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中心地理论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明确城市区位选择、城市功能分区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结构思想。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学案)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
2、掌握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经济因素。
【学习重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学习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预习检测】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商业用地、________用地、政府机关用地、________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能分区。
(1)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空间上的________。
(2)特点:无明确的________,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也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类型:①住宅区:特点: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分化:____________住宅区与____________住宅区。
②商业区:位置:市中心、________两侧或街角路口处;形状:点状、条状;中心商务区(CBD):商业活动中心与服务中心。
③工业区:工业企业________程度高、协作性强;位置:靠近河流、铁路、公路。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也叫___________。
4.主要模式:________模式、________模式、________模式。
5.影响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______________因素;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其愿意付出__________的高低。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下图中的ABC代表的功能区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________地貌和________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________(内力或外力)作用有关。
2.河流________地貌是指河流在流动过程中,破坏并搬运地表物质而形成的地貌。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 导学案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课程标准:实验版:新课程标准: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2017版: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并说明合理利用城乡土地的意义。
学习目标1. 结合某城市地图,指出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2. 结合实例,分析城市主要功能分区的位置、形态以及特征。
3. 结合实例,从经济、社会、历史、行政等因素来解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成因。
4. 举例说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会随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评价任务1. 能通过自主预习教材,完成学案活动一,初步构建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知识框架2. 依据“香港城市土地利用分布图”,能指出该市的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检测目标1)3. 依据“香港城市土地利用分布图”,能分析城市功能分区的位置、形态和特征(检测目标2)4. 依据“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和“城市地租等高线分布图”,能说明土地租金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检测目标3)5. 通过列表,能比较出城市发展初期和发展中后期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差异。
(检测目标4) 学习过程活动一:课前预习1.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包括 商业用地 、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及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例如:住宅区、商业区、 工业区、等。
然而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它类型的用地。
域结构 。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 同心圆 、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经济因素 (主要因素)—— 影响因素 社会因素 历史因素行政因素6.城市内部空间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活动二:读“香港城市土地利用分布图”分析下列各题。
1.据图说出香港的城市功能分区2.描述工业区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3.据图说出香港商业区的分布,并分析原因4.图中显示的香港高级住宅区主要有三个,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原因有课堂反馈(2016•温州高一月考)下图是“某城市某方向上地租水平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示意图”。
人教版必修二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一课时课标要求: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熟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类型,结合实例分析各功能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3.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
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一、城市形态1.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平原地区;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或丘陵地区(因为城市用地比较破碎)。
3.类型划分:同的功能区。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能分区(1)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形成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特点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如,住宅区里常常也有商店、工厂等,只是商店和工厂用地面积所占的比率较低而已。
3.几种常见的功能区A商业区I商业区的形成: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
高中地理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功能的概念和类型;理解理解历史、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功能区形成的影响;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识城市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学会分析功能区的方法;掌握分析城市功能区成因的思路和方法;经历分析地域文化影响城市的思维过程,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探究能力和爱护社会的意识;养成勤于思考、注意推理的习惯;增强学习先进文化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1、分析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2、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学法指导:通过讲授、看图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学习过程:一、城市功能区1、主干知识(1)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不同,各项经济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______________,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城市功能区。
(2)表格填写2、试题练习:(1)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A、工业区B、住宅区C、商业区D、交通道路用地(2)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用原因是()A、种族构成B、收入水平C、文化程度D、政治差别(3)关于城市功能分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个功能区只有一种功能B.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限C.行政区、文化区是各类城市所共同具有的功能区(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商业区位于工业区的中心位置B.大多数城市中住宅区面积最大C.城市中最繁华的是工业区D.工业区不断向市区边缘移动,是为了减少运输费用二、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1、主干知识(1)_________________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深远的影响,如上海现代化中心商务区的形成;昔日的土地利用,到现在也可能完全改变,如西方发达国家市中心边缘的住宅区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因素:在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________________的高低。
2.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案.doc
2.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从容说课
本节教材采用解剖麻雀的方式来认识城市个体,即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由静态到动态的顺序来安排内容。
教材首先运用三幅城市形态图直观说明城市外部形态和地形、水系及交通线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三幅图进行比较,得出它们各自的形态特征并分析其成因;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教材引用北京市功能分区图帮助学生认识城市功能区的主要类型以及形成原因,教师应充分利用地图使学生理解城市功能分区的实质是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节中,教学重点应放在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分析,特别是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经济因素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对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要强调通达度、位置的不同造成土地价格或地租的差异;另一方面,商业、工业和住宅等功能活动对城市土地的竞争力也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对于其他因素如收入、知名度、宗教等也须举例加以说明。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以及区位特征。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学习法。
2.读图分析法。
3.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第一课时下载
第二课时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版 必修二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Xxx【内容分析】本节作为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开篇之节,教材分为两部分内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内部的结构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通过研究城市内部结构也可以了解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因而本节内容是学习城市化的基础。
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这些基础知识。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从分析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区入手,并分析各功能区(主要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的特点,再对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以动态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整节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教学设想】1、图以载文的学习思想和方法,为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学习背景和案例,尝试分析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2、充分利用地图,结合身边的城市,把教材中抽象的功能区特点,难理解的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因素明朗化。
3、引入乡土地理,提供一些信息(竹溪地图),安排一些活动(讨论交流、专题研究等),拓展学习空间,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提供各种可能,力争让学生理解一些问题(功能区的形成、空间分布特点;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和变化原因),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为: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定的教学目标如下:(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之间的关系。
2、掌握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
运用实例,能够说出该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3、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的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提供竹溪城区略图,让学生规划竹溪城区功能分区,进而理解城市常见功能区特点。
2、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统计表、文字、景观图等信息,对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分布加以分析,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导学案
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有第 1 页共 4 页第2页共4页第 3 页 共 4 页 第 4页 共4页(2)高级住宅区和工业区的分布是否相邻?为什么?(3)试画简图归纳香港功能区分布的特点。
3、读图2.7,结合P22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变化有何异同?(2)如果由各类图例的付租能力来决定土地的用途,那么途中0A 、AB 、BC 各分别最可能成为哪一类功能区?(3)除了距离市中心远近外,地租高低还要受哪个因素影响?请举例说明。
4、读图2.8和P24“案例1 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说出除了经济因素外城市地域结构还受哪些因素影响?5、结合P24活动,完成下列要求:(1)城市地域结构的合理规划应如何处理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关系?(2)试评价图2.9中城市布局的两种方案较为合理,说明理由。
(3)如果你有更好的修改意见,标注在图上,并说明理由。
【拓展提升】训 练 案下图为华北某城市功能分区和等时线示意图。
图中等时线是指汽车从城市P 点向外行驶所用时间相等点的连线。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P 点出发,车速最快的去向是A .东B .南C .西D .北2、与图中甲、乙、丙、丁四类城市功能区依次对应的是 A .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绿地B .商业区、住宅区、绿地、工业区C .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绿地D .工业区、住宅区、绿地、商业区3、对该城市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是 ( )A .钢铁厂B .印染厂C .化肥厂D .服装厂读“某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示意图”,回答4~5题。
4、图中哪一处交通通达性最高 ( ) A.甲 B.乙 C.丙 D.丁5、该处最有可能位于( ) A.高级住宅区B.工业区C.商业中心D.辐射道路与外环道路交会点6、.下图是我国华北某城市各功能区设置示意图,从环保角度考虑,其中合理的是( )7、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回答下面问题。
(1)土地租金高低取决的主要因素有( ) A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B .土地利用方式 C .交通通达度 D .企业的支付能力(2)在竞争环境下,城市的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经济活动, 取决于各种活动的( )A .规模的大小B .重要的程度C .付出租金的高低D .由政府的决策(3)市中心应为图中A 、B 、C 中的 ;这里最适合的城 市功能用地应为 区,此处地租最高的原因是 。
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学案)
第一节 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学案)班级 学号 姓名学习重点: 1、了解城市外部形态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之间的关系。
3、掌握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
运用实例说出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4、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的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自主探究】 一.城市形态:1、含 义:是指城市空间特定的 形状。
2、影响因素:城市形态与城市所处的 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在平原地区形成发展的城市形态;在山区或丘陵地区往往形成 发展的城市形态。
3、主要类型:有 状(例如成都、合肥)、 状(例如兰州、西宁)、 状(例如重庆)。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含义: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集中,形成不同的 区。
2、各功能区及其特定:(1)、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 和 的场所,是城市中最为 的利用方式。
随着住宅区的分化,出现了 住宅区和 住宅区。
(2)、商业区:是人们进行 活动的场所,多位于 、 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 状或 状分布。
有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 (CBD )既是商业活动的中心又是服务中心。
(3)、工业区:是城市内部工业相互 而形成的,主要分布在 的地带。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由 构成,也叫 。
2、主要模式: 模式、 模式、 模式。
3、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 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 因素;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 其愿意付出 的高低。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和两个方面。
右图中的ABC 代表的功能区分 别是 、 、 。
(2)、其他因素: 收入、 、 、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等。
4、发展变化:城市发展的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围 ,功能用地 布置。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区的 向外搬迁,工业用地改造为 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发生了变化。
【知识梳理】 知识点①:城市形态的比较:知识点②: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区: 知识点③: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1、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多种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原因。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学案
2.1城市内部结构【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之间的关系。
2.理解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点。
3.掌握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4.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的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一、城市内部空间形态1.城市空间形态: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一定的地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一定的用地轮廓形态,这种形态就叫做城市空间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类型:按照城市用地的形态和道路骨架的形态,城市空间形态分为和两大类。
一般来说平原地区的城市用地比较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形态,城市长呈如:成都、合肥、华盛顿;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城市比较分散,往往呈,如:重庆的处嘉陵江和长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地区崎岖不平是城市发展在地域上失去连续的完整性。
城市形态形状符号影响因素主要优点主要缺点举例集中式图块状城市封闭,不利于改善居住环境,容易造成城市环境污染成都合肥带状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兰州延安星状不能完善城区工作、交通及公共实施紧张的状况上海武汉分散式组团状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城市规划控制重庆二、城市用地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用地类型:商业用地、、、、、、和农业用地。
2、常见城市功能区①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 部位,建筑物 ,高楼林立,交通 ,通信发达,人口流动 ,人口密度和昼夜差异 。
②工业区:位于 ,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通过;巨大厂房,不同程度的存在环境污染。
③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和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接近 。
④住宅区:接近市中心。
既方便上班又方便 ,且住宅付租能力高于工业区 三、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又称 ,指城市中不同功能分区分布和组合的模式。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由历史、 、 、和行政因素共同作用形成。
高中地理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整体思路:本节课标要求是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课标的定位点在于“运用实例”,而不是关于空间结构的各种理论,因此重点在于对具体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进而理解形成原因,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人地关系的学习主线。
培养学生读图、绘图能力。
学生对昌乐县城有初步的了解,也参观过重要的工业企业,对昌乐整体环境有自己的印象和判断,所以以昌乐城区规划图为主要探究主线,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利于达到本节课的培养目标。
课前预习自主完成,课内探究合作共赢。
课前预习:①下发课前预习案,引导学生研读课本,梳理基础知识②预习完成后自主思考探究案上的问题,明确本节核心内容,以备课上重点探究。
③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后,将预习案和探究案上交,教师批阅,了解学生在预习和自主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关注学生的生成问题,为课堂设计做好准备【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划课本,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明确主要功能区的位置、特点,理解影响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因素并能举例。
2.重视课本图形,独立自主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准备课上探究。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对城市功能分区的生动写照,城市功能分区是按功能要求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工厂、仓库、住宅等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互相联系、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为城市的各项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请你根据熟悉的某一商业区(或商业街)为例,说明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集聚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印证你所生活城市主要功能区(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的形态和位置特征。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河流湖泊 主要公路 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图例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除了经济因素外,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还有哪些?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学习目标】
1. 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说出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
2. 能够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其区位特征。
3、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及模式,理解并掌握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
因素
4、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学习重难点】
1、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
2、影响城市功能结构的因素
【课前预习】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用地、政府机关用地、用地、休憩及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同一种经济活动对城市区位的需求是相同的→在同一空间集聚→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休憩区、行政区、文化区等等)
3.功能分区的特点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和构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有、、三种模式。
3.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土地的类型取决于各种活动付出高低。
影响地租的因素有和。
(2)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深远的影响。
(3)社会因素:收入、、种族、等对住宅影响大。
(4)我国许多新兴工业园区的建设可以看作是行政干预的结果。
4.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
工业区:不断向 _移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趋向于沿分布(运输量大,交通便利)
【预习自测】
1.工业区趋向于沿主要_________________分布。
为什么?
2. 工业区外迁的原因?
【课堂练习】
4.有关城市地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的城市具有相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
B.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的形成与城市性质、城市发展历史有关,与自然环境无关
C.大城市的中心都是商业区或中心商务区
D.因为受历史因素和城市性质的影响,现代北京市中心不是商务区而是重要行政区
5.下图是我国华北地区某城市各功能区设置示意图,从环保角度考虑,布局合理的是()
4.城市工业区不断向市外移动是为了()
①靠近交通干道②拓展城市范围③降低生产成本④保护城市环境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9.商业区靠近市中心布局的主要原因是()
A.市中心的地租最高
B.市中心环境较好
C.市中心交通最便利,便于商业职员上、下班
D.市中心可以接近最大的消费群体
10.城市内部职能分区中,一般来地价最高的是()
A.成片住宅区
B.中心商务区
C.大型绿地区
D.招商引资的工业小区
4、工厂企业寻求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的低平地带布置厂房,主要原因是()
A、接近原料地
B、接近消费市场
C、大量的运输需求
D、接近能源地
5、对市中心的土地付租能力最高与最低的城市功能活动分别是()
A.商业和工业
B.商业和住宅
C.住宅和工业
D.工业和住宅
6、在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城市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取决于()
A.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B.各种活动重要性程度
C.各种活动得到政府支持的程度
D.各种活动参与者的社会地位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
人口密度变化图。
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
人口主要指居住人口。
完成20~21题。
20.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
接反映()
A.中心商务区地价高于工业区
B.中心商务区工业用地减少
C.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D.工业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21.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的必备条件是()
A.城市服务等级提高 B.城市交通条件改善
C.城市流动人口增加 D.城市生态环境优化
45.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竞争环境下,城市的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经济活
动,取决于各种活动的 ( )
A .规模的大小
B .重要的程度
C .付出租金的高低
D .政府的决策
(2)土地租金高低取决于下列因素: 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②土地利用方式 ③交通通达度 ④ 企业的支付能力,其中主要的是 ( ) 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市中心应为图中A 、B 、C 中的 ;这里最适合的城市功能用地应为___ _区,因为这里接近最大的_______ ,故租金最 (高\低)。
(4)图中B 区最适合的城市功能用地是____ 区,因这里靠近 ,既有利于 ,又方便_______ 。
(5)图中C 区最适合的城市功能用地是____ 区。
(6)图中A 、B 、C 中占地面积最小的是 (填字母)。
16.下图是某发达国家某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城市形成阶段(Ⅰ阶段)决定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是 河流 ,而城市选址在河流弯曲较大处的原因是_古代城市建设比较重视军事防卫,在河流弯曲处建城,可以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
(2)Ⅱ阶段城市开始出现功能分区,简述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
城市同一种经济活动对用地空间和位置要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经济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通过集聚效应形成了各种功能区。
(3)Ⅱ阶段商业用地分布特点是___位于城市中心 _;Ⅲ阶段商业用地出现了新的变化是___在交通干线两侧出现了新的商业中心_____。
(4)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场所,它是城市中__最为广泛 的土地利用方式。
Ⅲ阶段住宅区出现了分化,从建筑质量来说图中甲、乙两住宅区,甲为_低级住宅区_;乙__高级住宅区__________。
从位置来说甲、乙两住宅区出现了__背向发展______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