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教案word版本

合集下载

再别康桥教案一等奖

再别康桥教案一等奖

再别康桥教案一等奖教案: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再别康桥》这首诗,使学生了解康桥的历史背景和诗人徐志摩的生平事迹。

2.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3. 掌握韵律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教学内容:1. 诗歌鉴赏与解读:- 歌曲《再别康桥》的背景介绍和欣赏。

- 对诗歌的整体结构、韵律和表达方式进行分析。

-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 康桥的历史与文化:- 介绍康桥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 探讨康桥对徐志摩的重要意义,以及他为何选择再别康桥。

3. 韵律诗的写作技巧:- 介绍韵律诗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体验写作韵律诗的乐趣。

教学步骤:1. 导入:播放《再别康桥》的歌曲,引发学生对康桥和徐志摩的兴趣和思考。

2.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和情感表达,并与歌曲的表演形式进行对比。

3. 康桥的历史与文化:介绍康桥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与诗歌内容进行对照。

4. 徐志摩的生平事迹:简要介绍徐志摩的成长经历、诗歌创作和对康桥的感情表达。

5. 韵律诗的写作技巧:讲解韵律诗的基本要素和结构,指导学生进行创作练习。

6. 总结与展望:复习课堂内容,总结所学知识,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资源:1. PPT演示:包括徐志摩的生平事迹、康桥的历史介绍和诗歌鉴赏分析。

2. 诗歌《再别康桥》的歌曲和相关音频、视频资料。

3. 绘画、图片或视频展示康桥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根据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提出意见和参与讨论的情况评价。

2. 学生作品评价:对学生创作的韵律诗进行评价,包括韵律完整性、表达情感的质量等。

拓展活动:1. 制作康桥的展板或手绘地图,展示康桥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

2. 邀请一位诗歌爱好者或专家来校进行康桥文化讲座,加深学生对康桥的理解和认识。

(完整word)《再别康桥》优秀优秀教案

(完整word)《再别康桥》优秀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徐志摩教案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案重点:新诗的鉴赏。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案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案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案过程:一、导入新课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

同学回忆关于离别的诗词: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1、了解康桥,问: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明确: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浏览图片)2、作者简介徐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现代散文家.主要著作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

189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足的家庭,是家中的独子,原名徐章垿。

因为小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后改名徐志摩。

1916年考入北大,与16岁的张幼仪结婚。

1918年赴美留学。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邂逅了林徽音.林徽因,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作家。

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她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丈夫梁思成(梁思成,建筑学家,梁启超的儿子。

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她的文学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再别康桥教案一等奖第一课时模板

再别康桥教案一等奖第一课时模板

再别康桥教案一等奖第一课时模板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再别康桥》。

2.理解并分析诗歌的形象、情感及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诗歌的形象、情感及表达技巧。

2.难点:诗歌的情感分析与鉴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徐志摩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理解“再别”的含义。

二、自主探究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形象、情感。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韵律、节奏、修辞手法等。

2.分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如“金柳”“夕阳”“青荇”等。

3.分析诗歌的情感变化,如“轻轻的我走了”“悄悄的”等。

四、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诗歌中的经典句子,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引导学生分析其形象、情感及表达技巧。

2.学生分组讨论,选取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五、课堂互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接龙游戏,检验学生对诗歌的熟悉程度。

2.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首以“再别”为主题的现代诗。

七、课后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一、诗歌形象分析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描绘了夕阳余晖下的柳树,形象优美,富有诗意。

2.“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通过波光与艳影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情。

3.“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描绘了青荇在水中摇曳的动态美。

二、诗歌情感分析1.“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表达了对康桥的留恋与不舍。

2.“悄悄的,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与豁达。

三、诗歌表达技巧1.韵律美:诗歌采用自由诗的形式,节奏明快,韵律和谐。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康桥的景色。

3.情感真挚:诗歌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康桥的深厚感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诗歌的形象、情感及表达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再别康桥》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再别康桥》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徐志摩和他的诗歌《再别康桥》的背景及文学特点;2.理解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并能够分析诗歌的意境;3.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学会欣赏中国现代诗歌的美。

二、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诗歌《再别康桥》的主题和情感;2.分析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艺术语言。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和意境;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欣赏诗歌的美。

四、教学准备1.复印《再别康桥》的课文;2.准备课堂自由讨论的小组题目。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以“再别康桥”为题,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康桥的印象,以及自己再别一个地方的感受,引出对诗歌《再别康桥》的讨论。

2.诗歌赏析(20分钟)给学生分发《再别康桥》的课文,并让他们自己朗读这首诗。

然后让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 通过诗歌的描写和情感,你能体会到诗人的心情吗?请谈谈你的想法。

- 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对你的印象有什么影响?- 你觉得诗歌的语言运用和形式如何?3.讲解与解读(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完毕之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与解读。

对于学生分析不够深入的地方,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点拨,激发学生的思考。

4.课后拓展(20分钟)要求学生针对这首诗进行深入思考和拓展。

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对康桥的思念之情。

六、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以及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进行课堂小测验来测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他作品,了解更多诗人的写作风格和思想;2.组织课外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欣赏诗歌之美。

2《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2《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2《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中“美"的感知与分析来解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分析诗人留恋康桥的深层原因。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1.通过离别诗导入:“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等都是古人抒写离别之情的句子,今天我们欣赏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看看现代人是如何抒写这种感情的。

2.明确主题,引出学生介绍诗人生平(康桥经历,包括解题;三个女子等)3.结合生平引出胡适评价:爱、自由、美(明确:通过探究诗歌中的最外在的“美”来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二、诗歌鉴赏1.播放范读录音,请一生朗读,点评。

2.讨论诗歌内容之美。

主要是景物美: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点拨:如此景物构成美妙画面——绘画美诗人是如何营造出美丽画面的呢?——通过语言(恰到好处的用词和修辞等)请学生按节分析诗歌中描摹景物的语言,分析完后朗读此节。

3.师小结,引出意象、意境的概念:意象: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意境:意象的叠加产生了意境。

4.齐读2~4节。

5.由景转入情;师提问:诗人花了大量的笔墨描摹他心中的康桥美景,但他如此留恋康桥的原因只是源于这些景物吗?(明确:结合资料以及诗歌中的暗示“彩虹似的梦"来解答。

)你觉得这彩虹似的梦想是什么呢?结合你对徐志摩的了解来谈谈。

(讨论)(不要求统一,答案多元化。

)师对生的答案作总结。

展示: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因此,他曾饱含深情地说:“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康桥,再会吧》)6.诗人留恋康桥,因那河畔婀娜多姿的金柳让他深深眷恋;诗人留恋康桥,因那软泥上青荇的自由自在令他心驰神往;诗人留恋康桥,更因那榆阴下的一潭中,沉淀着他彩虹似的梦想。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一等奖(一)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一等奖(一)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一等奖(一)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一等奖一、教案概述•课程名称:再别康桥•授课对象:高中三年级学生•授课时间:1课时二、教学目标1.了解再别康桥的背景和主题;2.分析并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3.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导入(5分钟)–通过放映康桥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对康桥的向往之情。

2.课堂讲解(15分钟)–介绍再别康桥的作者徐志摩,并讲述诗歌的背景故事;–分析再别康桥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解读诗中的意象和隐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小组合作(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研读;–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互相分享对该诗句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4.合作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读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论和提问;–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教学评估•学生小组合作中的活跃程度和参与度;•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理解深度;•学生对再别康桥主题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五、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作品,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练习写一篇对再别康桥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康桥及其背后情感的思考。

以上是针对”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一等奖”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六、教学资源•PPT:包括康桥的图片、徐志摩的介绍、诗歌背景故事等内容;•再别康桥的诗歌原文;•笔记本和笔。

七、教学方法•导入:通过图片激发学生的情感;•课堂讲解:老师主讲,学生倾听;•小组合作:学生合作讨论和分享;•合作展示:小组代表展示,全班互动讨论;•拓展延伸:鼓励个人阅读和写作。

八、教学亮点•创设情境:通过图片导入康桥的情景,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进行分组和引导;•合作互动:通过小组合作和全班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交流能力;•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和写作,培养兴趣和提高素养。

再别康桥教案一等奖

再别康桥教案一等奖

再别康桥教案一等奖教案标题:《再别康桥》教案一等奖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康桥的美景,引发学生对康桥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他们曾经离别的经历,引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思考。

阅读理解(15分钟):1. 分发《再别康桥》的诗歌原文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默读一遍。

2. 分组讨论,学生互相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整合各组的意见,引导学生一起解读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文学鉴赏(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让他们体会到诗歌的音乐之美。

3. 分组讨论,学生互相分享他们对诗歌的文学价值的理解和评价。

写作练习(20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2. 学生可以选择自由写作或按照指定的写作结构进行写作。

3.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彼此的作品,提高写作质量。

口语表达(15分钟):1. 随机选择几位学生读出他们的读后感,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2.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诗歌中的情境,让学生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口语表达,培养他们的英语口语能力。

总结(5分钟):1.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提高。

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教案评价:该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阅读理解、文学鉴赏、写作练习和口语表达,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

同时,教案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再别康桥获奖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获奖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获奖教案《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的《再别康桥》这首受欢迎的诗歌作品,了解其内涵和意义。

2. 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节奏。

3. 培养学生欣赏、理解和表达诗歌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黑板、粉笔、文具等。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用图片展示康桥的美景,点名学生们是否听说过《再别康桥》这首诗。

2. 播放一段康桥的音乐,调动学生的情感与情绪,引发学生对康桥的向往之情。

二、诗歌欣赏(15分钟)1. 将《再别康桥》投影出来,分段给学生朗读。

2. 解释诗中的一些重要词汇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内涵,并给予个人阐释。

三、诗歌分析(15分钟)1. 分析诗的结构、押韵和节奏,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

2. 解释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义。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康桥、台阶、船和湖等,让学生能够从意象中体会到诗的情感和意义。

四、朗读和表演(10分钟)1. 将诗分段给学生朗读,帮助他们熟悉诗的节奏和韵律。

2. 将学生分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进行表演,可以加入肢体语言和表情来传达诗的意境。

3. 让每个小组展示表演,让其他学生评价。

五、诗歌创作(10分钟)1. 在学生理解和掌握《再别康桥》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可以选择康桥为主题。

2. 指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注意诗的节奏、押韵和意境的表达。

3. 让学生朗读、展示和交流他们的创作。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请几位学生分享对《再别康桥》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2.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3. 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和创作诗歌,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在家中或课堂上朗读和表演其他经典诗歌,分享给同学听。

2.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古典诗人或现代诗人,并写一篇关于他们的介绍和解读。

3. 邀请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诗歌朗诵比赛,展示他们的才艺和表达能力。

《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在上海任銀行行長和霓裳服裝公 司總裁時的張幼儀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 摩
•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 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 一代才女”。她几乎标志着一个时代的 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 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感 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梁思成, 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 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
离婚与失恋的影响。
他在伦敦大学读书时,认识了16岁的林徽因,在当 时称为"中国第一才女",所以徐志摩去追求她,但 他是结过婚的。追求时当然遇到阻力,林徽因说:" 我是少女,你是有妇之夫,你得先离婚。"徐志摩听 后觉得很有希望,于是与1922年赴柏林找张幼仪离 婚。因为浪漫的他认为林徽因是爱、美、自由的化 身,虽然张幼仪很好,但是没有浪漫气质。他说:" 我要当中国第一个离婚男人"。通过很多朋友做张幼 仪的工作,最后张幼仪同意了,之后两人关系更好, 一礼拜一封信。离婚后他立刻回到了英国,却发现 林徽因已经到美国学建筑学。可能林徽因的父亲认 为徐志摩当女婿不适合。此刻,老婆没了,恋人没 了。两脚踏空,心悲凉。
四轮诵读,吟咏诗韵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建筑美,音
乐美,绘画美。新月派
1、 建筑美(形式),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字数相近 错落排列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 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 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2、音乐美(语言),韵律和谐 节奏鲜明
(注:/为停顿,绿色为重读, ↗为升调,↘为降调)
二轮诵读,缘景明情
小组讨论:诗中处处体现着一种 绘画美,全诗共七节,如果每一 节是一幅画,你们能给每幅画取 一个诗意的名字吗?

《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04
课堂活动设计
朗诵比赛
• 总结词:通过组织朗诵比赛,让学生们更好地感受徐志摩诗歌的韵律和情感,提高他们的语 言表达和朗诵技巧。
• · 总结词:通过组织朗诵比赛,让学生们更好地感受徐志摩诗歌的韵律和情感,提高他们的语 言表达和朗诵技巧。
朗诵比赛
详细描述
选取《再别康桥》中的一 段或整篇诗歌进行朗诵。
02 《再别康桥》通过抒发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厚意, 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裕的家庭, 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先后在南开大 学、北京大学求学,并留学英国剑桥大
学。
徐志摩的诗歌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很 徐志摩的诗歌主题广泛,涉及爱情、自
高,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诗歌语 然、人生等方面,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
写一篇关于徐志摩诗歌的读后感
总结词
思考与表达
详细描述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徐志摩诗歌的读后感,可以是对《再别康桥》的读后感,也可以是其他徐志摩诗歌的读后感。 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06
课程总结与反思
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
学生对徐志摩诗歌的喜爱和兴趣 得到激发,课堂参与度较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 入理解《再别康桥》的诗歌意境
《再别康桥》公开课 一等奖教案
目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解析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课堂活动设计 • 作业与要求 • 课程总结与反思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介绍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其诗歌 01 作品《再别康桥》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
价值和艺术价值。
《再别康桥》这首诗是徐志摩在英国剑桥大学留 02 学期间创作的,表达了他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和告

再别康桥讲课教案一等奖

再别康桥讲课教案一等奖

再别康桥讲课教案一等奖1、再别康桥讲课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诗歌美(二)通过合理想像,再现诗中画面,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三)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诗意表达情感的愿望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学习全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二)难点:合理想像,再现画面,体会诗情,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想像法、美点寻踪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人们对离别情感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饮酒作别,可折柳相送,还可长歌一曲,更可写诗抚怀今天,我们以一曲《长亭外古道边》的离别歌开启我们的学习离别诗之旅(二)走近诗人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著有《自剖》《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志摩的诗》《猛虎集》等作品他的诗歌艺术成就较高,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三)了解背景康桥是诗人母校剑桥大学所在地1928年再度离开了母校,写下了这首诗正是康河的水的灵性,激发了诗人的性灵,唤起了诗人久蛰他内心的诗的天命他曾说:“我敢说康河是世界上一条最美的水”请听,康桥河畔传来他的心音(四)初读感受1、师范读,生划分节奏(师配乐朗读)2、齐读共评(生配乐齐读,师生互评)(五)再读把握1、全诗共七节,请从每一节中找出主要描写的景物,并说说都做了哪些事情明确:全诗分别描写了云彩、金柳、青荇、彩虹、星辉、夏虫;从标题上看,再次告别康桥,他告别康桥的方式很独特,先作别云彩,回忆金柳,拥抱康河,在康河寻梦,在星辉中放歌,却因寻梦不得再度离别2、在这种情况下,他当时的心情如何?明确:诗人是寻梦不得后不得不离开康桥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是失落和感伤的3、哪一节表现出他的失落和感伤呢?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明确:第六第七节(生读)寻梦不得他如些忧伤,那么他的梦想到底是什么呢?胡适先曾这样评价他:“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的现实的历史”而这首诗中诗人所描绘的美好图景正是他追求这单纯信仰的最好的例证(六)精读体会1、请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幅图景,抓住景物特征,并通过合理想像用你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示例一:夕照金柳映河图:日暮西山,金色的夕阳照耀在康河之上,河面波光粼粼,河岸两旁嫩绿的柳枝泛着金光,它随轻风摆动,清新美丽,娇柔妩媚就像是娇美的新娘这般美景让诗人尽收眼底他欣喜若狂,就像新郎看到新娘一样这便是他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示例二:夏夜离别康桥图:星光璀璨的夜晚,康河的夜景更加迷人,如梦如幻可是诗人不得不跟康桥告别他心上千般不舍万般无奈,想要和康桥话别诉说离情,可是伤感百转千回终是默默无语,心中悄悄升起笙箫吹响的离歌我的心情有谁能懂呢?那沉寂的夏虫该是懂的吧!2、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描绘,给我们再现了诗中的美景,也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但的情感在诗中不着一字,却处处含情他是怎样表现的呢,完成下面的连线题你一定有发现:云彩永久恋情金柳低落伤感水草梦想孕育彩虹(梦)激情澎湃星辉喜爱难舍夏虫欢喜眷恋明确:我们把那些能够反映诗人情感的物象称为意象诗人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为一种指向,截取眼前的景物把他放在眼前来表现无数这样的意象组织起来的叫意境不同的意境,体现不同的情感(七)美读涵咏1、主题归纳:全诗构造一个纯美的记忆中的康桥世界,但现实的“我”不得不与康桥告别,在告别与追忆之间,书写了“我”的伤感与失落情绪康桥是美丽的,但它已随风而逝,留给“我”的是不尽的思念2、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优美的诗(齐读)(八)链接抒写1、理想破灭却阻止不了他对美的追求他把美的追求表现在了诗歌上全诗有三美:一是音乐美,二是绘画美,三是建筑美建筑美在于诗行的排列,它是错落有致的,看起来美观大方我们的生活也要像诗人一样善于发现美,用文笔去创造美请看视频,也动笔写一写(链接生活视频)2、展示师下水作《若相离,槐花忆!》(九)布置作业1、找出诗中表达情感的重点字、词、句加以品味,说说的情感变化。

语文课本《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

语文课本《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

语文课本《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1、语文课本《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一、导标明学(见上)二、导入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洒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离别之情的苦涩。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导航预学1、介绍(请学生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

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欣赏剑桥大学图片。

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好齐读两遍。

形近字讲解一下)青荇(xìng)长篙(gāo)(蒿、嵩)漫溯(sù)(朔)笙(shēng)箫满载(zài)斑斓(lán)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再别康桥教师教学设计一等奖

再别康桥教师教学设计一等奖

再别康桥教师教学设计一等奖1、再别康桥教师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二)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分析: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

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

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国“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

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二)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分析: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

再别康桥徐志摩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再别康桥徐志摩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再别康桥徐志摩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再别康桥》是中国近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教案旨在通过探讨《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形式、情感以及主题,帮助学生提高对诗歌的欣赏与理解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本教案适用于高中语文课堂,适合时间安排为1课时。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再别康桥》诗歌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徐志摩的生平经历;2. 理解《再别康桥》诗歌的情感表达;3. 能够分析《再别康桥》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4.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与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并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对情感的营造和表达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复印《再别康桥》诗歌;2. 准备PPT或者白板和黑板;3. 学生课前阅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 利用PPT或者黑板,展示《再别康桥》的标题,并发起讨论,要求学生根据标题猜测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背景,了解徐志摩作为一位旅居海外的诗人,写下这首诗歌的原因和情感依托。

步骤二:课文解读1. 将《再别康桥》的诗歌内容进行逐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包括体裁、诗行等方面,并讨论这些特点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步骤三:修辞手法分析1. 引导学生辨认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对情感的营造和诗歌的表达效果有何影响。

2.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写一两首诗歌,运用其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情感表达。

步骤四:诗歌赏析1. 分小组进行诗歌赏析讨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和分析,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2. 在小组中收集各个小组的意见和观点,然后进行全班总结。

步骤五:情感体验1. 进行情感体验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尝试用音乐、绘画、表演等形式表达对《再别康桥》的理解和感悟。

再别康桥公开课国家一等教案

再别康桥公开课国家一等教案

再别康桥公开课国家一等教案•相关推荐再别康桥公开课国家一等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公开课国家一等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公开课国家一等教案1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体会本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并学习这种写法。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3、能力培养目标:学会新诗的欣赏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4.当堂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从诗歌的意象和形式入手赏析)。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使用: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课前两分钟播放音乐《回家》营造气氛教师通过对古代作品中“离别”的诗句的讲述,导入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学生逐渐沉浸于音乐声中,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学生明确:“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是诗人徐志摩的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

诗题是《再别康桥》学生质疑: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和老师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讲授新课(一)、徐志摩及写作背景(投影)。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旖旎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过程与方法:领悟诗歌的意象美,掌握用意象分析法来理解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母校的眷恋之情。

2、学情分析学生对诗歌接触不多,语言积累,鉴赏审美能力有待提高,本课着重通过朗诵手段,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把诗歌情感,通过诗歌意象的研究学习加强合作探究能力,积累精美的语言;鼓励学生热爱自然美景,感悟人生,培养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3、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用意象分析法来理解诗歌的意象美。

难点:体味诗情的领悟与意象的把握。

4、教学过程【导入】一、激情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这样一座桥,他空灵动人,风景秀美;有这样一首诗,他意境独特,情感细腻。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这个人,看一看这座桥,品一品这首诗啊?那我们就一同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二、知人论世徐志摩(1896~1931年)现代诗人、散文家,新诗的灵魂,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名章垿,字志摩,笔名“南湖”、“云中鹤”,同闻一多为新月诗派诗人,提倡诗歌“三美”。

1920年,25岁的徐志摩来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在这里度过了一段让他终身难忘的时光。

但是,不幸的是在1931年,他所搭乘的飞机从南京到北京的途中遇到了大雾,飞机触山,不幸遇难,时年35岁。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熟知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不计名利、充满热情、富有风趣,然而我说他如流星般闪过的一生也离不开三个女性。

张幼仪,他的第一任夫人,也是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可想而知最终的婚姻识走向破灭的。

然而同时他在英国留学期间,与既有花一般的年龄与娇艳,又有中国传统大家闺秀的容颜与西方女子的落落大方的林徽因相识了,他们同时被对方的才情所吸引并坠入爱河,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并没有结合。

2《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体会诗歌的美,理解诗歌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诵体验诗歌的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和微波轻烟似的离情别绪。

二、教学重点反复朗诵,理解诗歌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读懂诗歌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请四位同学读四首古诗,教师评价、范读。

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②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③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④王维的《送元二史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分析题目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1928年,诗人第三次到英国旅游,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悄悄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

可是由于事先没有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待着他。

在康桥边上,美好的回忆接踵而来,于是,便有了这著名的诗篇——《再别康桥》。

(三)用诗歌的形式介绍诗人徐志摩:“他,悄悄地走,不曾带去一片云彩。

却留下一本本令人心动的作品。

不可忘却他曾经的疯狂,为了追求心中的美,不顾一切的、不顾一切的爱。

用自己的热情,点燃人生的光环。

他潇洒、不懂拘泥、不懂俗气。

他成了云朵的知己、他是自然的儿子。

仰望天空,一轮新月在心上升起又落下。

想要问他:在天堂的那一边,好吗在天堂里,他是否已经找寻到了属于他的春天?(四)击节而歌击节,即打拍子。

打着“拍子”诵读诵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全体学生:--轻轻的我走了--“啪、啪"—正如我轻轻的来--“啪、啪”—我轻轻的招手--“啪、啪"—作别西天的云彩--“啪、啪”(五)诵读文章,感受情感1、诵读第二节:学生诵读,教师指出不足。

2《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2《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2《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溯光寻美——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背景,了解新月派的“三美"主张2.赏析诗歌的意象,品读诗歌情感3.反复朗诵,涵咏兴味【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师生齐读的方式,由浅入深地指导朗读。

2.讨论法,讨论《再别康桥》中意象的特征、寓意、情感,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3.活动法,活动一:朗读感知,通过学生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画面美,朗读时想象画面,尽可能地身临其境。

活动一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初读课文时尽量地在脑海中构想画面,使朗读不仅仅局限于对文字的复述,而是对情景的再现与再创作。

对意象的把握也能够提高朗读感染力。

当然,在初步朗读中,同学们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活动一的作用还有引出对意象的思考。

通过后面活动二的学习,对意象有了更深入地分析后,再来反馈活动一的朗读。

活动二:设计海报。

通过课前绘画《再别康桥》海报的活动,激励学生想象画面。

课上展示图片,同学们通过描述画面,对比画中景物来品析意象的特征、寓意,进而体会《再别康桥》的绘画美。

活动三:仿写诗句。

选择一处高中校园里的景物作为意象,仿照《再别康桥》,写一到两节诗。

这个活动是对活动二进行延伸,在学习欣赏意象之后,再自己动手去写意象。

扣住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以及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话题“穿越”,引导同学们带入情境地朗读诗歌。

)活动一:朗读感知(初步朗读,想象画面)请学生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画面美。

活动二:品析意象(设计海报,对比意象)教师展示学生绘制的《再别康桥》海报简图。

请同学描述画面内容,分析几幅画的特征。

点出主意象柳树。

通过分析意象柳的特征、寓意、情感,提示学生赏析意象的角度。

接着,小组交流讨论各自喜欢的意象,结合诗歌进行赏析。

在小组展示环节,同学们在赏析完意象之后,教师给予评价建议,并鼓励学生带入画面、情感局部朗诵诗歌片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天云彩伴我行
河畔金柳映斜阳
软泥青荇水底摇
榆阴天上彩虹梦
长篙漫溯星满舟
笙箫别离虫不鸣
云彩不带衣袖挥
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幅画面来谈谈感受。 (提示:可围绕意象、意境、语言等来谈。)
云彩
云彩:诗歌开头,诗人如一股轻风而来,又 悄无声息的荡去,那深深的情怀在招手间幻 成西天的云彩。诗歌最后又回到开头的告别, 形成一种回环反复的圆形抒情结构。诗人经 历了康河漫溯后,把他对康桥的情感化成了 “云彩”这个洒脱的意象 。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注:/为停顿,绿色为重读, ↗为升调,↘为降调)
二轮诵读,缘景明情
小组讨论:诗中处处体现着一种 绘画美,全诗共七节,如果每一 节是一幅画,你们能给每幅画取 一个诗意的名字吗?
梁思成,建筑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到 美国留学。回国后,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第一 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 1924年印度泰戈尔访华,任翻译,后随
泰戈尔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 陆小曼并相恋。
1926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
浮藻(zǎo)
漫溯 (sù)
斑斓 (lán) 笙箫(shēng)
感情:惆怅,惜别
节奏:轻柔,和谐 语调:舒缓,低沉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软泥上的/青荇, ↘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教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
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 脚下,时年35岁。
证婚人是梁启超,主持是胡 适。
梁启超证婚人的祝词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 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 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 致离婚再娶……你们两人都 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 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痛 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 这次是最后一次结婚!”
徐志摩的 “康桥情结”
在那里,他接受了 资产阶级教育,形成 以“爱、自由、美” 为核心的人生观和 “康桥理想”;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摩《吸烟与文化》
康桥:诗人爱之梦破灭的地方
在那里,他 结识了影响他 生命、终生为 之倾慕的一个 重要女性—— 林徽音。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思考:把徐志摩的这 首诗和别的离别诗比 较,在送别的对象上 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般离别诗离别 的是人,这首诗离别 的却不是人,是“西 天的云彩”,
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 然景物转移,跳出了 寒喧叮咛的俗套,给
人清新飘逸之感。
学习目标
一、体会《再别康桥》所深寓的感情。 二、理解《再别康桥》运用意象、修辞表达感情的特点。 三、了解《再别康桥》的“三美”。 四、有感情的朗诵和背诵《再别康桥》。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主要作品有诗集: 《猛虎集》 《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 追求“爱”,“自由”和“美”
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什么好处?
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 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 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 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透露了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 ,并且以轻微 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 诗定下哀而不伤抒情的基调。
金柳
金柳: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离别的象征。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 雪霏霏。”《诗经·小雅》。古代有 折柳送 别的习俗 。柳,留也。
¨ 将“河畔的金柳” ,大胆地想象为“夕 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 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1916年考入北大,与16岁的 张幼仪结婚。
1918年赴美留学。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 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 间邂逅了林徽音。
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异, 8月回国。
在上海任銀行行長和霓裳服裝公 司總裁時的張幼儀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 摩
•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 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 一代才女”。她几乎标志着一个时代的 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 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感 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梁思成, 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 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
•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 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代表作为 《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 中》等。1955年4月1日去世,年仅51岁。
康桥: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
在那里,他遇 到了当时伟大的 诗人泰戈尔,他 的诗作很大程度 上都受到了这位 大师的影响。
林徽音、泰戈尔与徐志摩
在那里,他 与英国伟大的 哲学家罗素、 文学家狄更斯 结为挚友。
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指导:平仄、押韵、节奏等韵律感、音乐美
读时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青荇 (xìng) 长篙(gāo)
“就我个人说,我的眼 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 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 的,我的自由的意识, 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 河上;康河,我敢说是 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 水。”《我所知道的康
桥》 ——徐志摩
胡适曾经说: “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 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
—— 爱,自由,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