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公式:生态系统 = 非生物环境(温度、土壤、无机物等) + 生物环境概念: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通过不断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功能:物质生产和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提供产品、调节、文化和支持。
1产品提供功能:生产或提供产品:食品、医用药品、加工原料、动力工具等;2调节功能:调节人类生态环境:气候调节、水文调节等;3文化功能:人们通过精神感受、知识获取、主观映象、消遣娱乐和美学体验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非物质利益;4支持功能:提供必需的基础功能:提供生境、水资源供应等;对人类的影响:支持功能:间接、时间较长;其它3种:直接、短期现实生活中主要是:净化空气(大气调节)、调节城市小气候、减低噪声污染、降雨与径流的调节、废水处理(废物处理)和文化娱乐价值。
净化空气:由于工业生产、交通和供暖所导致的空气污染,是城市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尤其是那些位置低洼、污染物不易扩散、清洁生产技术不发达的城市。
众所周知,植被可以吸收大气污染物,具有明显的减轻大气污染、净化空气的作用,但其净化程度取决于城市当地的条件[8]。
植被净化空气最初是从叶片对空气中污染物和颗粒物的过滤开始的,其次才进行吸收。
过滤能力随叶片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树木的净化能力要高于草地与灌木。
针叶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而且冬季空气污染最严重时针叶树叶不脱落,因此针叶树比落叶树的过滤能力更强。
但是,针叶树对大气中污染物却较为敏感,而阔叶树对硫化物SOx(如SO2)、氮氧化物(NOx)、卤化物等污染物的吸收力很强[1]。
因此,行道树、公园、城市森林等的结构以种植针、阔混合林时效果最好,植被比水或空旷地有更强的净化空气能力。
植被的布局和结构也会影响净化能力,过于密集的植被又会引起大气紊流。
Bernazky曾报道,在公园中空气污染物近85%被过滤吸收,而林荫道上只有70%。
生态系统知识点
生态系统知识点生态系统是指由物种、环境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它是自然界中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基本单位,起到维持生命平衡和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
了解生态系统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点。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组成。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共同生活并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种的集合体。
非生物组成包括土壤、水体、空气等非生物要素。
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组成之间通过物质的能量流和信息流相互作用。
二、生态系统的级别生态系统可分为不同的级别,包括生物个体、种群、生物群落、生态位和生态区域等。
生物个体是生态系统中的最小单位,指的是一个个体生物。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的个体聚集在一起的总体。
生物群落是指同一地区内各种种群相互作用形成的稳定的生物组合。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的特定生活方式和地位。
生态区域是指具有一定生态条件、包括多个生态系统的地理区域。
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能。
太阳能照射到地球上的植物叶子上,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体内的化学能,形成食物链的第一级生产者。
食物链中的能量从一个物种传递到另一个物种,形成食物链的各个层级。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不断流动,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在生物活动过程中,物质从一个物种转移到另一个物种。
其中,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物质循环过程。
碳循环包括碳的固定、储存、释放和再循环等过程。
氮循环包括氮的固定、储存、释放和再循环等过程。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的不断变化和周转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和径流等。
五、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和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动态平衡。
这种平衡是指各种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处于相对稳定、相对平衡的状态。
当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时,可能会破坏平衡状态,引起物种种群的波动甚至灭绝。
生态系统
5、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所 有地方,其中包括水域、岩石表面、 有地方,其中包括水域、岩石表面、 土壤和大气圈的下部。 土壤和大气圈的下部。
二、生态系统中的生产与分解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 生产是生物将环境中的物质转化 为自身有机物的过程,是积蓄和 转化能量的过程. 转化能量的过程.
初级生产与次级生产(初级生产者/ 初级生产与次级生产(初级生产者/ 次级生产者) 次级生产者) 初级生产: 初级生产:将无机物质通过光和作 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 的过程,同时积蓄和储存了能量。 的过程,同时积蓄和储存了能量。 次级生产: 次级生产:动物或微生物直接或间 接摄取或吸收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质 并转化为自身物质和能量的过程。 并转化为自身物质和能量的过程。
(一)研究能量传递规律的热力学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 表达有关能量传递方向和转换效率的规律。 表达有关能量传递方向和转换效率的规律。 自然界中任何形式的能最终归宿是热能,且 自然界中任何形式的能最终归宿是热能, 不可逆。任何一种能量的转换,总有一些能 不可逆。任何一种能量的转换, 量损失掉, 量损失掉,一种形式的能绝不会全部转换成 另一种形式的能。 另一种形式的能。
(一)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量 初级生产量: 初级生产量: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 动开始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对 太阳能的固定。因为这是生态系统 太阳能的固定。 中第一次能量固定, 中第一次能量固定,所以植物所固 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称 为初级生产量。 为初级生产量。
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 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 剩下的可以用于植物生长和生殖,这 部分生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NP)。 而包括呼吸(R)在内的全部生产量, 称为总初级生产量(GP)。三者之间 的关系是: GP = NP + R 式中三个量的单位都是J/(m2·a)。
第二章 生态系统
五、生态系统的功能
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一)能量流动
地球是一个开放系统,存在着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能量输入 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能,食物是光合作用固定和储存的太阳能,化石 燃料则是过去地质年代固定和储存的太阳能。 光合作用是植物固定太阳能的惟一有效途径,其全过程很复 杂,包括100多步化学反应,但其总反应式却非常简明: 6CO2+12H2O→C6H12O6+6O2+6H2O 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分子的植物被称为“自养生物”, 主要是绿色植物。其他生物靠自养生物取得其生存所必须的食物分 子,这些生物称为“异养生物”。它们无法固定太阳能,只能直接 (如食草兽)或间接(如食肉兽)从绿色植物中获取富能的化学物 质,然后通过“呼吸作用”把能量从这些化学物质中释放出来。
4.磷循环
生态系统中磷是生物的重要营养成分,主要以磷酸盐(PO43- HPO42-)的形式存在。磷是携带遗传信息DNA的组成元素,是动物 骨骼、牙齿和贝壳的重要组分。 生态系统中的磷具有不同于其他元素的特点: 1、它全部来源于岩石的风化作用,经破碎、溶解在土壤水中, 被植物吸收。但生态系统中可利用的磷很少,因为磷酸盐难溶于水, 地球上含磷的岩石也不多。因此,在许多土壤和水体中,缺磷常常 是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因素。另一方面,水体中磷的过度增加又可能 引起富营养化。 2、它在循环过程中和微生物的关系不像碳和氮那样大。生物 死亡后,躯体中的磷酸盐逐渐释放出来,回到土壤和海洋中去。 3、磷不进行大气迁移,因为在地表的温度和压力下,磷及其 化合物不以气态存在。虽然磷酸盐的颗粒能被风吹扬至远距离,但 它并不是构成大气的组分。 动物从植物或其他动物中获取磷,其排泄物和遗体腐解后,其 中的磷酸盐又回到土壤和水体中,最终在海底成为含磷沉积岩。
什么是生态系统
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体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功能完整的系统。
它涵盖了一定的地理范围,包括各种生物种类、它们的生存空间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物群体、生物种群以及它们所处的生物地理环境组成。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由多种生物种类组成的群体,它们通过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生物群体是指同一种类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它们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具有共同的生态功能和生活方式。
生物种群是指同一物种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它们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共同繁衍和生存。
生态系统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沙漠、山地等各种类型,水生生态系统包括湖泊、河流、海洋等。
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
首先,它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和转化。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有机物,供其他生物利用。
同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依存,形成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其次,生态系统维持了地球上的气候和水循环。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大气中的气体成分。
另外,生态系统的植被也能够影响地表水的蒸发和降水过程。
再次,生态系统提供了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生物多样性网络,维持了生态平衡和稳定。
最后,生态系统还具有景观美学和文化价值。
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为人们提供了心灵的慰藉和观赏价值。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影响,许多生态系统正面临严重的威胁和破坏。
过度的开发和利用土地导致森林砍伐、湿地退化和土地沙化等问题。
化学物质的排放和工业废弃物的处理不当导致了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威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物种的生存。
因此,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
什么是生态系统?
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而生态系统则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呢?1. 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系统。
它包括生物群落、生态位、生态相互作用和生态物质循环等要素,构成一个复杂而协调的整体。
生态系统是一种自然系统,是大自然中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两部分组成。
生物要素包括生物群落和生物种群,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生态相互作用。
而非生物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形等物理环境因素,以及土壤等化学环境因素,它们构成了环境场所。
这两部分相互作用,形成了生态系统。
3. 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可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沙漠、水域等自然环境,而海洋生态系统包括咸水湖泊、河流和海洋等水环境。
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之间因为地理位置和环境差异而产生了各自不同的生物群落,生态相互作用和生态物质循环。
4. 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程度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福利。
我们赖以生存的食品、药品、水源等都来自于生态系统的运转。
而如果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退化、污染或失衡,将对生物群落和物质流转等方面造成极大影响,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和生产生活水平。
5. 保护生态系统的方法为了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设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等,保护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多样性。
其次,要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管理,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
同时,我们也要通过科学研究来深入了解生态系统,发展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总之,生态系统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必须保护和维护好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未来。
《生态系统》ppt
杂食者
杂食者既吃植物又吃动物,如人类和一些哺乳动物。它们 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双重作用,既控制植物的数量又控制动 物的数量。
分解者
01
定义
分解者是指那些专门分解有机物质为简单无机物质的生物。它们在生
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02 03
分解过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分解者通过微生物降解、化学分解和物理破碎等方式将有机物质转化 为简单的无机物质。这些物质可以重新进入土壤,被植物吸收利用, 形成新的有机物质。
分解者通过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并促进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流动
能量只能从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能逆向流 动。
逐级递减
每经过一个营养级,能量都会损失一部分,逐渐 减少。
不重复利用
能量不能在一个营养级中被重复利用。
能量流动的实例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并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生物,最后 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草原生态系统
01
02
03
定义
草原生态系统是一种干旱 或半干旱的生态系统,以 草本植物为主,也有部分 灌木和乔木。
特点
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 性和营养结构相对简单, 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
分类
根据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草原生态系统可分为温 带草原、热带草原、高原 草原等类型。
水域生态系统
定义
水域生态系统包括海洋、 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 及其周围的陆地环境。
《生态系统》ppt
2023-10-30
目录
• 生态系统概述 • 生态系统的类型 •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 生态系统的破坏与保护
生态系统及其功能
生态系统及其功能一、生态系统概述1.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2)任何生态系统都是由非生物成分(无机物、有机物、气候和能源)和生物成分组成的。
(3)生态系统的两大重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生物成分的划分(1)生产者生产者借助于光合作用生产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并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
(2)消费者消费者是指以动植物为食的动物,消费者也包括杂食动物和寄生生物。
(3)分解者。
分解者最终可把生物死亡后的残体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吸收和利用。
细菌和真菌是最主要的分解者。
二、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1.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食物网(1)食物链食物链:由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的单方向的营养关系。
生态系统中的两种食物链类型:①捕食食物链以活的生物为起点的食物链。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以捕食食物链为主。
②腐食食物链以死亡的动植物或腐败有机物为起点的食物链。
在多数陆地生态系统和浅水生态系统中以腐食食物链为主。
(2)食物网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
三、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的概念1.营养级(1)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种的总和,分为:①第一个营养级,所有绿色植物;②第二个营养级,所有以植物为食的动物;③第三个营养级,所有以食植动物为食的食肉动物。
(2)营养级的特点营养级的数目是有限的,通常是4~5个。
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就越少。
2.生态金字塔(1)生态金字塔: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可以采用个体数量单位、生物量单位或能量单位表示。
(2)三种重要的生态金字塔①数量金字塔a.数量金字塔是以食物链不同环节上生物的数量作为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b.数量金字塔一般是呈下宽上窄的正锥体,有些情况下可以呈现出倒锥形。
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结构和功能【学习内容概述】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由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形式;在此结构基础上能够实现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流等功能,其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能量流动具有单相流动和逐级递减(遵循1/10法则)的特点;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生物地化循环)的特点;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知识网络结构和知识点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生态系统的概念要素1.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区域特征)2.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组成成分)3.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功能特征)4.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生态系统的类型海洋生态系整个海洋,类型多分布各异微小浮游植物为主,有大型藻类,各类动物集中于200m以上水层,底栖动物适应性特殊淡水生态系陆地淡水水域浅水区为水生和沼泽植物,深水区表层为浮游植物,主要有浮游动物、鱼类和底栖动物3.湿地生态系统⑴范围:沼泽、湖泊、河流、河口、滩涂、红树林、珊瑚滩等⑵生物资源丰富,生产力高。
如我国湿地植物2750种,其中高等植物1380种;动物1500种,其中水禽250种、鱼类1040种(淡水鱼500种,占世界淡水鱼物种数80%)。
⑶具有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等功能⑷提供粮食、肉类、鱼、药材、能源、水源、工业原料等⑸湖沼海岸风光4.城市生态系的特点⑴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范畴⑵人既是系统的组成之一,又起着支配作用⑶自身脆弱,对其他生态系统有很大的依赖性⑷能对其他生态系统造成干扰和冲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1.生态组分的类别类群代谢方式及特点功能地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将无机物转变为贮能有机物(自养型)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异养型)分解动植物遗体或遗物(异养型)主要成分重要作用不可缺少3.生态成分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指功能类群间以营养为纽带的结构联系2.营养结构形式⑴食物链:生物之间单方向食物连结⑵食物网:生物之间多方向食物连结3.营养级(层次)⑴食物链中每个环节的生物⑵同一营养级生物利用相同资源⑶生产者为I级,食草动物为II级,小型食肉动物为III级⑷大型食肉动物可能占有多个营养级⑸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级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渠道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功能系统1.生态系统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2.与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流和能量交换3.通过功能类群之间的营养联系实现“自我维持”4.具有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交流等基本功能生物生产——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源泉1.初级生产:主要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次级生产:指异养生物对初级生产品的利用和再生产能量流动——系统内能量转移的过程1.过程⑴起点:始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输入能量)⑵渠道:沿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转移能量)⑶终点:最终以呼吸热的形式散失(输出能量)2.特点(以赛达伯格湖的能流分析资料为例)⑴传递方向:单向流动(既不能循环流动,也不能逆向流动)⑵传递效率: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遵循1/10法则)3.能量金字塔以各个营养级的能值绘制,形象地表示能流特点4.能流分析意义——使能量流向有益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物质循环—系统内生命元素的运动形式1.物质循环是指群落与环境之间生命基本元素的循环运动,包括:⑴系统内物质输入与输出,以及营养级之间的交换过程⑵系统间的物质交换,以及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之间的调节过程2.实例:碳循环库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群落碳素贮存形式无机盐CO2HCO3-有机态是否参与交换- + + +⑵气态型(主要以CO2形式循环)⑶光合作用是CO2进入群落途径⑷碳素通过细胞呼吸、微生物分解、化石燃料利用等返回无机环境3.物质流与能流的关系⑴系统内渠道相同,且能流伴随物质流。
什么是生态系统
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和环境相互影响的整体,是由生物实体和环境构成的自然界的统一体系。
它可以释放,控制和调节资源和能量,为生物单位提供生存环境。
科普如下:一、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体,环境,物质和能量流动等因素,它指的是由不同类型的生物和物质及其相关生物-环境过程构成的平衡体系。
它是一个复杂而又有机的整体,是一个拥有独立性的自然群落,其中的物种数量,种类,数量和结构都受到时空环境影响,物种间存在着特定的相互作用。
二、生态系统的特点1.复合性:生态系统是由客观物质组成的,然而它也存在着一系列抽象的性质、状态和过程等;2.动态性:生态系统存在着许多复杂的、动态的生物-环境过程,它们是系统的重要基础;3.联系性: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着许多复杂的、互动的联系,物种间存在着特定的相互作用;4.可持续性:生态系统可以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平衡,从而使系统在中长期内保持可持续发展性。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1.固碳功能:生态系统能够通过其生物—环境过程形成大量碳贮存,即固体植物碳、气体碳等,有利于改善气候受到的不良影响,并为其他生态系统提供支撑;2.水资源功能: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系统,其环境因素,如地形、降水、气候、物候等,都能影响水的质量和流动,影响水的循环方式,有利于水的联系、调节和利用;3.传播功能:生态系统的物种间存在着特定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植物和动物等物种在空间内的传播和传播,可以促进物种的再生;4.生态恢复功能: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种类,数量和结构都受到时空环境影响,它具有自我调节和适应等特点,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修复。
四、维护生态系统的方法1.减少人为干扰:强化保护,减少非法开发、采砂挖掘和生态破坏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的干扰;2.改善生态状况:采取补偿措施,增植树木,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危物种,引入外来物种等,以改善周围环境状况;3.科学管理:及时监测生态系统状况,建立监管机制,使其能够得到有效地管理和保护;4.科普宣传:增加生态系统知识的宣传,向社会公众普及生态学知识,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素质,以保护生态系统。
什么是生态系统?
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系统。
它包含了许多不同的组成部分,从微观的单个细胞到整个地球。
在生态系统中,每个组成部分都在与其他部分互动,以维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
本文将介绍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了解它对我们的生活的重要性。
1.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组成部分和非生物组成部分。
生物组成部分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
这些组成部分彼此依存,它们需要能源和资源来生存和繁殖。
非生物组成部分包括水、土壤、气候和其他自然因素,它们为生物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
生态系统中的每个组成部分都与其他组成部分有着复杂的交互作用,这些作用决定着整个系统的健康和平衡。
2.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有许多不同的功能,例如提供食物、提供氧气、处理水和土壤、调节气候等。
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生产食物,动物通过捕食和被捕食实现食物链。
生态系统通过绿色植物产生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相互作用,为生物提供了必需的氧气。
生态系统还承担着处理水和土壤的功能,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来循环营养物质,保持了健康的土壤。
最后,生态系统还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来调节全球气候。
3.生态系统的破坏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许多生态系统正在快速遭受破坏。
例如,森林砍伐和开垦、城市化和污染、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都对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破坏生态系统会导致许多成本,包括食品短缺、水污染、土地侵蚀和生态系统崩溃等。
为了保护我们宝贵的生态系统,我们需要采取行动。
4.生态系统保护维护生态系统的最佳方法是尽可能地减少它们受到负面人类和自然干扰的影响。
这需要保护自然栖息地、使用可持续性的土地管理和采取其他措施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我们可以通过采用环保的生活方式和保护野生动物来保护生态系统。
5.结论生态系统对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
它们向我们提供了食物、水、空气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同时,我们也必须尽最大努力来保护生态系统,以保持全球健康和平衡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及结构[知识网络结构和知识点归纳]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一)生态系统的概念要素1、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区域特征)2、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组成成分)3、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功能特征)4、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二)生态系统的类型1、分类2、主要类型特征3、湿地生态系统(1)范围:沼泽、湖泊、河流、河口、滩涂、红树林、珊瑚滩等(2)生物资源丰富,生产力高。
如我国湿地植物2750种,其中高等植物1380种;动物1500种,其中水禽250种、鱼类1040种(淡水鱼500种,占世界淡水鱼物种数80%)。
(3)具有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等功能(4)提供粮食、肉类、鱼、药材、能源、水源、工业原料等(5)湖沼海岸风光4、城市生态系的特点(1)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范畴(2)人既是系统的组成之一,又起着支配作用(3)自身脆弱,对其他生态系统有很大的依赖性(4)能对其他生态系统造成干扰和冲击二、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的成分1、生态组分的类别2、三大功能类群的代谢方式及地位3、生态成分之间的关系(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指功能类群间以营养为纽带的结构联系2、营养结构形式(1)食物链:生物之间单方向食物连结(2)食物网:生物之间多方向食物连结3、营养级(层次)(1)食物链中每个环节的生物(2)同一营养级生物利用相同资源(3)生产者为I级,食草动物为II级,小型食肉动物为III级(4)大型食肉动物可能占有多个营养级(5)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越过5级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重点、难点、拓展知识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从空间结构来考虑,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都有分层现象。
各生态系统在结构布局上有一致性。
上层阳光充足,集中分布着绿色植物或藻类,有利于光合作用,故上层称为绿带,或光合作用层。
在绿带以下为异养层或分解层。
什么是生态系统
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任何生物群体与其所处的环境组成的统一体都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小至一滴水,一把土,一片草地,一个湖泊,一片森林,大至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流域,一个国家乃至生物圈。
仅以鱼塘为例:鱼塘中有许多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微生物,还有许多食性不同的鱼类等。
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鱼类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食,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死亡后,在微生物参与下被分为解成二氧化碳(CO2)、氮、磷等基本物质,而这些物质又是水中浮游植物的基本营养物,微生物在分解过程中要消耗水中的氧,被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来补充。
水中各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池塘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一、海岸带生态系统的退化
• 海岸带生态系统是处于浅海与陆地交界区 域的生态系统。
•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沿海地区开 发强度持续加大,对海岸带及近岸海洋 生态系统产生巨大的压力。
– 1、城市化过程引起海岸线退化:损毁了海 岸湿地生态系统的缓冲能力
• 2008年国家海洋局开展了沿海开发强度、近岸 海域综合环境质量及海洋生态脆弱区评价工作。 • 评价结果显示,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人口总数约为5.5亿,人口平均密度约为700人/ 平方公里,人均GDP约为3万元,岸线人工化指 数达到0.38,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和广东的 沿海地区已经处于高强度开发状态。上海、广 西、浙江、广东、天津、山东、辽宁和河北近 岸海域综合环境质量一般,水体普遍受到氮、 磷污染,局部区域沉积环境和海洋生物受到铜、 镉、砷、总汞等重金属和石油类(烃)污染。
第三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化
• 一、全球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 从世界范围看,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只 有3%,发展到1900年。也只有14%。而 经过1900年~2000年这一百年的时间,城 市人口达到了55%,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 现了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的情况。 1950年,世界上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 484个,1970年增至844个。100万人口以 上的大城市在1950年-1970年间由71个增至 157个,1980年达到234个。
中国城市化进程
• 联合国2010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的城 市化进程极为迅速,目前全球超过50万人口的 城市中,有四分之一都在中国。中国在过去30 年中的城市化速度极快,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 目前全球共有50万以上人口城市961个,其中中 国占到236个。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 当天在纽约总部发布了《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 年修正报告》。报告称,1980年中国有51个50 万人以上人口的城市,到2010年,中国增加了 185个这样规模的城市。报告预测,到2025年, 中国又将有107个城市加入这一行列。中国的城 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0年的47%, 预计至2025年将达到59%。
生态系统
1、生产者、消费者 和分解者的功能 2、生产者、消费 者和分解者的 联系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生物之间由于食 物关系而形成的 植 一种联系 食
青 草 一 级 — 二 级 — 三 级 四 级
— 昆 虫 青 蛙 蛇
2、营养级
食物链上的每一 个环节
— —
—
3、食物网
1、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而 导致的其他物种变动: 2、“天敌”一方减少,对被食者数量变 动的影响:先增后减,最后趋向稳定 3、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另 一种生物的变化情况应视具体食物链而定。
总结:
1、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含义:
(1)组成成分
(2)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对营养级的再认识: 食物网中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加拿大生物学家在《自然》周刊上发 表了最新且最全面的世界鱼类状况预 测:在过去50年间,由于过度捕捞致 使大型食肉型海洋动物(如金枪鱼和 鳕鱼)的数量减少了90%。尽管科学 家早在10年前就已知道人类的捕捞速 度超过了鱼类的自我补充速度,但这 一最新的全球性的数据无疑是令人震 惊的。
④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
主要特点
作用
合理利用
限额采伐
草场退化的具体表现?
• 牧草稀疏低矮 • 杂草和毒草增多 • 严重时导致草场的沙漠化
草原沙漠化的思考
防治沙漠化和干旱要有大思路
2004年06月22日 15:43:00 来源:新华网
联合国最新统计,目前全球有近二分之一的陆地表面,110 个国家和10亿以上的人口受到沙漠化影响。中国沙漠化土地 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8.2%,比现有耕地面积还大; 再加上沙漠面积,荒漠化土地总共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 面积的27.9%。再考虑到庞大的人口和庞大的牲畜数量,我国毫 无疑问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和干旱为害和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 一。 我国在与干旱和沙漠化作斗争方面,应该说有些大手笔。如 “南水北调”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以及全民植树运动,在西 北一些地方退耕还林,在有的地方禁牧、禁伐。这些无疑都是重 大举措,且已经和即将显示效益。
什么是生态系统?
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环境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自然系统,它是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的综合体现。
生态系统不仅包括陆地、水域、大气等自然环境,还包括人类社会这个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决定了这个系统的健康和平衡。
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们所依赖的食物、水源、空气等,都来自于生态系统。
因此,了解和保护生态系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之一。
下面我们来更深入地了解什么是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物因素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生物。
生物可以分为植物和动物两大类。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它们可以利用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能量,为生态系统提供了能量和营养物质。
动物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它们从植物或其他动物中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
2.环境因素除了生物因素之外,环境因素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质等,它们直接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比如,不同的土壤类型会对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的气候条件也会决定着某些动物是否能够生存。
3.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是指除生物和环境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比如光照、水位、氧气含量、二氧化碳浓度等。
这些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也不能忽视。
二、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沙漠等;水生生态系统包括江河、湖泊、海洋等。
根据生态系统的规模和复杂程度的不同,还可以细分为生物圈、生态位、生态群落等不同的概念。
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有着不同的生物组成、食物链和能量传递方式。
比如,海洋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底层是浮游生物,而陆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底层则是植物。
三、生态系统的重要性1.提供食物和水源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动物为我们提供了食物,水源也来自于自然环境中的水域和雨水等。
如果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将导致食物短缺和水资源紧张的问题。
生态系统的类型
D.蝉
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 )
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 )
所有的菌类都是分解者。( )
菟 丝 子
猪 笼 草
生态系统四种成分
非生物的 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自养型)
消费者 (异养型)
态
的生态球作为家
球
庭摆设。该球密
闭,内装有水和
两三条小鱼,底
部有珊瑚、沙子
等,并生长着一
些水藻,妙在里
面的小鱼、水藻
常年都是活的。
为什么里面的生 物能长时间存活?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1、非生物物质:空气、水、矿物质等 非生物能量:阳光、热能
2、生产者 特点:属自养型生物 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 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地位:是生态系统的最主要生物,必备成分
2.发展条件
必须依靠人类的 管理才能朝着对人类 有利的方向发展。
3.退化因素 人的作用消失
生态农业
1、概念:运用生态学原理,保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 展,应用现代科技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 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2、特点:原料→产品→原料→产品(无废料生产)
3、原理: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
城市生态系统
植物以浮游植物为主,
浅海区有很多大型的藻类。
海洋动物主要集中在水深
200米以内的水域中。在深
海区的动物对环境有特殊的
适应。
限制因素:主要是阳光、温度和盐度
2.特点 浮游植物数量极多,有大量浮游动物
3.作用 调节全球气候; 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工业原料、能源。
4.海洋动植物与陆地动植物的差别特征 海洋中的动物大都能在水中游动,不具备快速奔跑或
A.具有很强的奔跑能力
地球上的主要生态系统
地球上的主要生态系统地球上存在着多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地球上的主要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一、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覆盖了大片土地。
森林主要由树木组成,在不同地区可以分为针叶林和阔叶林。
针叶林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山区,如北欧、加拿大和喜马拉雅山脉等地。
阔叶林分布更广泛,包括亚热带雨林、季风林和温带落叶林等。
森林生态系统对地球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它们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调节气候。
森林还是重要的水源地,能够吸收降水并储存水分,减少水土流失。
此外,森林还是众多动植物的家园,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二、草原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主要由草地和草本植物组成,分布在干旱地区和温带地区。
草原生态系统可以分为温带草原和热带草原。
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和亚洲的大陆性内陆地区,如美国大草原和俄罗斯大草原。
热带草原则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巴西和非洲的撒哈拉以南地区。
草原生态系统对于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草原生态系统能够防止土壤侵蚀,保持土壤的固定性,同时也是不少草食性动物的栖息地。
三、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沼泽、河流、湖泊和沿海湿地等。
湿地通常是含水量较高的地区,包括淡水湿地和盐水湿地。
淡水湿地包括河流、湖泊和沼泽等。
它们是重要的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区。
湿地能够净化水体,提供洪水缓冲区,同时也是众多水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沿海湿地主要分布在海岸线附近,包括沼泽地、红树林和海草床等。
沿海湿地对于海洋生态系统和保护沿海地区起着关键作用,能够减少风暴潮的影响,提供栖息地和孵化地给海洋生物。
四、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覆盖了约70%的地球表面。
海洋生态系统分为海水生态系统和海底生态系统。
海水生态系统主要指海洋中的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
这个概念是由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利于年首先提出来的,他说“更基本的概念是……完整的系统,不仅包括生物复合体,而且还包括人们称为环境的全部物理因素的复合体。
”曹凑贵,它指的是一定空间所有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反馈而形成的统一有机体。
系统性生态危机是生态系统的危机,由于生态系统的系统性所致,系统性也是生态危机的基本特征。
按照现代系统论的科学方法论吴元梁,来认识,就会看到,任何一个特定的生态危机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之后所体现出来的任何一个特定的生态危机,它也会系统地影响到别的方面,造成生态危机的系列反应。
前文已经说过,在一定生态闭限内,生态系统是具有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的,当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比较完整时,是不可能爆发出生态危机的而如果已经出现了生态危机,那说明己经不是某个方面出了问题,而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被破坏了。
如果深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每一个生态危机都是如此。
另外,正是由于生态系统的系统性,那么,只要有生态危机发生,它的影响也就是系统性的。
比如,全球气候暖化既是整个生物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被破坏所导致的一个结果,反过来,全球气候暖化又会系统地引起咫风暴雨增加、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加速等生态危机。
“一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著名的“蝴蝶效应”,正是生态危机系统性形象生动的说明。
其一, 生态系统是具有显著整体性的生命系统。
它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构成的自然整体, 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
在生态系统里, 各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有机地组成一张生命网, 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
例如生物与非生物之间, 各生物物种之间构成的食物链等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故障, 就会影响到整个生命系统的延续。
其二, 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系统内的物质和输入系统的能量在光合作用下开始循环和转化, 经过一系列传递最终分解为化合物和元素, 再回到环境中去。
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如此循环往返便构成和决定了生态系统不断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
其三, 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互关联、相干作用, 由外界能量的输入维持。
外来能量的输入及其在系统内的流动、消耗、转化, 形成了生态系统复杂的反馈联系, 使系统具有自我调控、保持平衡的能力。
其四, 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来的稳定状态, 不是单纯的消极适应和回归自然, 而是遵循生态规律, 自觉地积极保护自然。
那种认为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任何干预都是破坏生态平衡的观点是错误的。
生态系统在人为的有益影响下, 可以建立新的平衡, 达到新的有序状态。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是人对自然过度“奴役”的结果。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实践行为, 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紊乱, 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和谐和稳定, 从而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完全悖逆了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为找到缓解生态危机的可行性路径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人类对自然有能动性。
人是具有自然力的社会存在物,为改造自然界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内在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是“能动的存在物“ ,具有能动性。
人类的创造活动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本能活动,人能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并使其为自己服务。
动物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改变自然界,而人通过自己的活动,通过劳动,使自然物质形态按照对人有用的方式发生改变,从而使其最终满足人类自身的目的和要求。
人化自然、属人世界的不断扩展与拓深,标志了人的主体能力日益增强。
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地位不仅是作为杂食性消费者,而且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
人作为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其调控对象是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
影响。
在人类产生以前,甚至在人类产生以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生态是靠自然调节机制来调节的,当生态陷入无序时会经过自我调节达到新的有序状态。
但是,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无限度的滥用,尤其是工业社会对自然的污染,使大自然应接不暇,单靠生态的自我调节机制难以恢复正常状态,此时即需要人类充当调控者的角色。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控和控制人与自然的物质转变过程”[ 5]。
人类应该自觉地有目的地利用自己的能动性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和尊重自然权利的基础上发挥出的主观能动性才会给人类带来福祉。
自然对人类有制约性。
人作为自然界长期演化发展的产物,最基本的属性就是自然性。
“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 ,“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维持人类生存的“人的无机的身体”[ 6]。
自然创造了人,没有人,自然照样能够存续,而没有自然,人只能消亡,人类的命运绝对地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状况,所以自然对人类有制约性。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自然与人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层次与层次以及环境与系统的关系,因此自然对人类的制约性可归结为整体制约、层次制约和环境制约[ 7]。
系统论认为,整个自然界是个大系统,而人类是这个大系统的一个组成要素。
由系统的整体性可知,作为整体的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与运动规律要受到系统整体的制约,所以自然对人类有制约性。
人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是有形的、感性的存在物,由于它的血肉之躯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的,它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外部自然和自身自然的制约,在任何时候,人的能动性的发挥都不是不受制约的,不是无限的、绝对的。
人类社会是由自然界进化而来的,相对于自然界来说,自然界是低级层次系统,人类社会是高级层次系统,因此自然对人类制约是低级层次系统对高级层次系统的制约。
虽然低级层次系统发展进化到高级层次系统产生了质的飞跃,但低级层次系统的某些要素、结构、功能和规律仍留存于高级层次系统中,构成起源联系,从而对高级层次系统施加影响和制约。
人类是开放系统,自然是人类的环境,因此自然对人类的制约是环境对系统的制约。
系统与环境有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在交换中,环境通过改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来实现对系统的影响。
例如,生物与人类的生成是环境影响、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和人类能否在地球上持续存在与发展亦取决于合适的自然环境条件能否稳定地存在,在地球上曾经盛极一时的恐龙的灭绝即是自然环境恶化的结果。